弃恶从善必蒙福歌词,弃恶从善必蒙福原唱

tamoadmin 成语排行 2024-07-30 0
  1. 老年痴呆、精神障碍的妈妈,让我无所适从
  2. 赵飞燕的历史
  3. 为什么乌撒扶了一下约柜上帝就生气让他死了
  4. 上帝信仰是怎样从以色列人的上帝变成全世界人的上帝

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 和谐 。 比喻 改革 制度 或变更、方法。

成语出处: 《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 琴瑟 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成语例句: 不 改弦更张 ,使吏有士 君子 之行,而欲民生蒙福, 教化 淳美,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弃恶从善必蒙福歌词,弃恶从善必蒙福原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繁体写法: 改弦更张

注音: ㄍㄞˇ ㄒㄧㄢˊ ㄍㄥ ㄓㄤ

改弦更张的近义词: 改弦易辙 事物之间不协调犹如曲将变调、车将改道,比喻遇事不顺要灵活变通况商土瘠,商人贫,可以静理而阜安,不宜 改邪归正 弃恶从善;从坏变好 这几个人既在水面上安身不牢,又不肯改邪归正跟随施巡按,便改旱路营生。《儿女英雄

改弦更张的反义词: 旧调重弹 重弹旧调子,比喻说的话还是老一套或主张把陈旧的一套理论又搬出来

成语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用于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儒学家董仲舒读书与做学问十分刻苦,他读书时曾经三年不到自家花园里看一眼。汉武帝十分欣赏他的为人,让他提供施政方略。董仲舒认为秦朝的一些旧制度已经不适应了,就好比琴上的旧弦必须要换掉一样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cut loose from the past and make a fresh start

俄语翻译: изменить свою позицию

日语翻译: 新规(しんき)まき直す,古いものをすて新しいものに変える

其他翻译: &lt;德>den kurs ǎndern <einen anderen weg einschlagen><法>changer de politique,de méthode,de conduite <procéder à des réformes>

成语谜语: 欲射一马,误射一獐

读音注意: 更,不能读作“ɡènɡ”。

写法注意: 弦,不能写作“贤”。

老年痴呆、精神障碍的妈妈,让我无所适从

《 潜夫论 》卷 16述赦 诗解1 赦赎数则恶昌善伤谗诬冤民 少 得省问

题文诗:

治病必先 , 知脉虚实 , 气之所结 , 后为 之 方 ,

故疾可愈 , 而寿可长 . 为国必先 , 知民所苦 ,

祸之所起 , 后设以禁 , 故奸可塞 , 国可安矣 .

贼良民之 , 今日甚者 , 莫大数赦 . 赦赎数则 ,

恶人昌而 . 善人伤矣 . 奚 以 明之 ? 曰孝悌家 ,

修身慎行 , 不犯上禁 , 从生至死 , 无铢两罪 .

数有赦赎 , 未尝蒙恩 , 常反为祸 . 奚 何 由也?

正直之士 , 之为吏也 , 不避强御 , 不辞上 官.

从事督察 , 方怀不快 , 而奸猾党 , 又加诬言 ,

皆知赦之 , 不久且共 , 横枉侵冤 , 诬奏罪法 .

令 主上 也, 妄行刑辟 , 高至死徙 , 下乃沦冤 ,

被冤之家 , 甫当乞鞠 , 告故 伸 直 ,乃 亦无益 ,

于死亡 矣. 及 于 隐逸 , 行士淑人 , 君子 也 为 ,

谗佞利口 , 加诬覆冒 , 下土冤民 , 能至阙者 ,

万无数人 , 得省问者 , 不过百一 , 既对尚书 ,

空遣去者 , 复十六七 . 虽蒙考覆 , 州郡转相 ,

内外 望 , 留苦其事 . 春待秋冬 ,秋 冬复涉 ,

春夏如此 , 行逢赦者 , 不可胜数 . 民心危矣。

原文

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 2 〕,气之所结〔 3 〕,然后为之方〔 4 〕,故疾可愈而寿可长也〔 5 〕。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然后设之以禁,故奸可塞国可安矣〔 6 〕。

注释

〔1〕本传在爱日篇后。○铎按:骤赦纵贼,此篇极论其弊。盖大恶不化,数赦适足以劝奸。本传此篇在爱日篇后,观前录忠贵、浮侈、实贡三篇适符今次,似旧第本如此。?

〔2〕素问玉机真藏论:‘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论评虚实论:‘岐伯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3〕庄子达生篇云:“忿滀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素问举痛论:‘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4〕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汉书艺文志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5〕盐铁论轻重篇云:“扁鹊抚息脉而知疾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之而调阴,寒气盛则损之而调阳,是以气脉调和,而邪气无所留矣。”〔6〕墨子兼爱篇云:“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原文

今日贼良民之甚者,莫大于数赦〔 1 〕。赦赎数,则恶人昌而善人伤矣〔 2 〕。奚以明之哉?曰:孝悌之家,修身慎行〔 3 〕,不犯上禁,从生至死,无铢两罪〔 4 〕;数有赦赎,未尝蒙恩〔 5 〕,常反为祸。何者?正直之士之为吏也〔 6 〕,不避强御〔 7 〕,不辞上官〔 8 〕。从事督察〔 9 〕,方怀不快〔 10 〕,而奸猾之党〔 11 〕,又加诬言〔 12 〕,皆知赦之不久,则且共横枉侵冤,诬奏罪法〔 13 〕。今主上妄行刑辟〔 14 〕,高至死徙,下乃沦冤〔 15 〕,而被〔 16 〕冤之家,乃甫当乞鞠告故以信直〔 17 〕,亦无益于死亡矣〔 18 〕。

注释

〔1〕管子法法篇云:“凡赦者,小利而大害者也,故久而不胜其祸。毋赦者,小害而大利者也,故久而不胜其福。”〔2〕后汉书桓谭传云:“恶人诛伤,则善人蒙福。”此倒用其语。汉书刑法志文帝诏曰:“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3〕孝经云:“修身慎行,恐辱先也。”〔4〕铢两,言其轻。汉书赵广汉传云:“铢两之奸”,亦此意。○铎按:犹今言“丝毫”。〔5〕汉书文三王传云:“比比蒙恩。”又云:“数蒙圣恩,得见贳赦。”〔6〕“直”旧作“真”,据程本改。诗小明云:“正直是与。”〔7〕汉书盖宽饶传:‘王生予书曰:“明主知君絜白公正,不畏强御。”’后汉书鲍永传:“永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直,不避强御。”按诗烝民:“不畏强御。”文十年左传引诗:“刚亦不吐,柔亦不茹”,杜注云:“诗大雅。美仲山甫不辟强御。”秦策高诱注引诗亦作“不辟强御”。诱多用韩诗,疑韩诗“畏”本作“辟”,“辟”与“避”通。○铎按:陈乔枞亦疑高注所引为三家异文。〔8〕辞,谓辞谒。汉书尹翁归传云:“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后汉书丁鸿传云:‘窦宪兄弟各擅威权,鸿上封事曰:“大将军虽欲敕身自约,不敢僭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谒辞,求通待报,虽奉符玺,受台敕,不敢便去,久者至数十日。”’梁统后冀传云:“冀爱监奴秦宫,官至太仓令,威权大震,刺史二千石皆谒辞之。”郭急传云:“召见辞谒”,章怀注:“因辞而谒见也。”循吏传云:‘任延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9〕续汉书百官志云:“司隶校尉及诸州皆有从事史。”汉书翟方进传云:“督察公卿”,颜师古注:“督,视也。”〔10〕易艮六二:“其心不快。”汉书高帝纪:‘六年,张良曰:“取上素所不快,计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11〕汉书武帝纪元狩六年诏曰:“奸猾为害。”〔12〕说文云:“加,语相增加也。诬,加也。”汉书五行志:“淮阳王上书冤博辞语增加”,颜师古注:“言博本为石显所冤,增加其语,故陷罪。”○铎按:此言奸猾之党又加之以诬枉之言,与下文“加诬”平列者有别。〔13〕崔实政论云:“长吏或实清廉,心平行洁,内省不疚,不肯媚灶,曲礼不行于所属,私爱无囗于囗府。州郡侧目,以为负折,乃选巧文猾吏,向壁作条,诬覆阖门,捕摄妻子。”〔14〕昭六年左传:‘叔向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廷尉掌刑辟。”宣帝纪元康二年诏曰:“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增辞饰非,以成其罪。奏不如实,上亦亡繇知。”〔15〕汉书尹翁归传云:“按致其罪,高至于死。”按“高”、“下”犹“重”、“轻”也。○顾炎武日知录二十七云:‘高,谓罪名之上者,犹言“上刑”。’孙诒让札迻八云:‘“今”当为“令”,“沦冤”疑当为“论免”,皆形之误。此言诬奏良吏,令上失刑,重者至死,轻者亦论罪免官(上文云:“正直之士之为吏也。”故此云“论免”)。今本作“沦冤”,则与“死徙”高下无别,盖涉上文“横枉侵冤”,下文“被冤之家”而误。’○铎按:孙说甚是。“今”字程本正作“令”。〔16〕“被”旧作“彼”。〔17〕“信”读为“申”。说文云:“●,穷治罪人也。”经典通用“鞠”。礼记文王世子云:“告于甸人”,郑注:‘“告”读为“鞠”。读书用●曰鞠。”周礼小司寇:“读书则用●”,注:‘郑司农云:“如今时读鞫已,乃论之。”’史记夏侯婴传云:“婴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集解:‘邓展曰:“律有故乞鞠。高祖自告不伤人。”’索隐:‘案晋灼云:“狱结竟,呼囚鞠,语罪状。囚若称枉欲乞鞠者,许之也。”’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新畤侯赵弟坐为太常鞠狱不实”,如淳曰:“鞠者,以其辞决罪也。”晋灼曰:“律说出罪为故纵,入罪为故不直。”〔18〕汉书刑法志缇萦上书云:“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

原文

及隐逸行士,淑人君子〔 1 〕,为谗佞利口所加诬覆冒〔 2 〕,下土冤民〔 3 〕,能至阙者,万无数人,其得省问者,不过百一,既对尚书,空遣去者,复十六七。虽蒙考覆〔 4 〕,州郡转相顾望〔 5 〕,留苦其事〔 6 〕。春夏待秋冬,秋冬复涉春夏,如此行逢赦者,不可胜数〔 7 〕。

注释

〔1〕诗尸鸠。(《诗经·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2〕论语云:“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汉书王尊传云:“浸润加诬,以复私怨。”列女传齐威虞姬传云:‘执事者诬其辞而上之。虞姬曰:“有司受赂,听用邪人,卒见覆冒,不能自明。”’明德马后传云:“时有楚狱,因证相引,系者甚多。后恐有单辞妄相覆冒,承闲为上言之。”后汉书皇甫规传云:“今见覆没,耻痛实深。”“覆没”即“覆冒”,冒、没声近义同。〔3〕汉书于定国传云:“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下土”注见浮侈篇。○铎按:三式篇:“下土边远,能诣阙者,万无数人。”“下土”即“边远”也。〔4〕“覆”当作“核”。说文云:“核,实也。考事襾笮邀遮其辞得实曰核。”○铎按:“考覆”亦汉时律令语,谓稽考覆按之。汉书郑崇传:‘尚书令赵昌奏崇与宗族通,疑有奸。上责崇。崇对曰:“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上怒,下崇狱穷治。”是其证。汪说失之。〔5〕汉书王嘉传云:“内外顾望。”〔6〕“留苦其事”旧作“留吾真事”。按汉书西域大宛传云:“不敢留苦”,颜师古注:“不敢留连及困苦之也。”易林咸之豫、萃之咸、巽之井、未济之需并云:“稽难行旅,流连愁苦。”〔7〕汉书楚元王后向传云:“得逾冬减死论”,服虔曰:“逾冬至春,行宽大而减死罪”,如淳曰:“狱冬尽当决竟,而得逾冬,复至后冬,故或逢赦,或得减死也。”魏相传云:“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

飞燕的历史

我妈有偏执型人格障碍,还没到的级别,但也十分闹心。

我对:“我真的回忆不出,除了生了我,她还哪里爱我,哪里为我着想。”深有体会!!!!

我爸说我妈在家搞“精神暴力”,我觉得也很贴切!

我还是建议你把它交给医疗机构,因为如果病态的话,你依靠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她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我妈妈的状况已经多次证明,想感化她,那绝对是个妄想!她的思维方式就是扭曲的,你对她好,她也会误会成其它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恶毒原因。

我咨询过心理医生,医生说,这种病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正常人不一样,你不能按照正常人的价值观去说服他,你只要一提出跟她价值观有冲突的观点,就算是一种***,***积累到一定水平就是一次“发作”,发作一次之后大概3-5天才能完全平息。因此,控制“发作”是很重要的,控制发作的途径就是避免任何冲突,不要跟她掰哧任何细节问题。她说什么就是什么,说煤球是白的也别理她,就让她说去呗。

我真觉得除了送医疗机构,没有更好的方法。我特理解你希望老人过的好,但人过得高不高兴,是心理问题不是物质问题,她这种心理状况,你让她住故宫、吃神仙餐,她也照样不念你好、不领情、不觉得舒服。

交给医疗机构的话,至少她人身安全有保证,能接受正规的治疗,你也能免受精神折磨。

为什么乌撒扶了一下约柜上帝就生气让他死了

一提起西汉成帝之后赵飞燕,史家往往以“伤风败俗、纵国”命之,并常常与兄妹乱*的文姜、*乱秦宫的庄襄王后、残忍放荡的贾南风相提并论,大声地斥责她为“红颜祸水”,并感慨地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正史对赵飞燕的记载是千篇一律的,《汉书》仅仅在《成帝纪》、《佞幸传》、《外戚列传》中以反复带过,并以“谮告许皇后”、“贼害后宫皇子”的形象出现,其余皆无所载。然而赵飞燕是个很有意思的历史人物,在正史上记载单薄的她却以极其丰满的形象出现在以《赵飞燕别传》为代表的一系列野史中。有关赵飞燕的传说在民间更是大盛其行,自古以来,均为街谈巷议者所津津乐道。基本而言,赵飞燕的形象已成定论,所以下文并非要刻意地标新立异,为赵氏正名,所要做的仅仅是梳理一下正史与野史中的赵飞燕,并从中点出几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仅此而已。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先入为主的观点走进真真的赵飞燕世界。

出身卑微

赵飞燕出身卑贱,这在正史中已有所载,《汉书·佞幸传》中有言:“赵飞燕贵幸,上欲立,以为皇后,太后以其所出微难之。”而在民间,赵氏之出身的描写是绘声绘色的,此见《赵飞燕别传》:

赵后飞燕,父冯万金。祖大力,工理乐器,事江都王协律舍人。万金不肯传家业,编习乐声亡章曲,任为繁乎哀声,自号几靡之乐,闻者心动焉。江都王孙女姑苏主,嫁江都中尉赵曼。曼幸万金,食不同器不饱。万金得通赵主,主有娠。曼性暴妒,且早有私病,不近妇人。主乃托疾居王宫,一产二女,归之万金。长曰宜主,次曰合德,然皆冒姓赵。宜主幼聪悟,家有彭祖方脉之书,善行气术。长而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人谓之飞燕。合德膏滑,出浴不濡。善音辞,轻缓可听。二人皆出世色。万金死,冯氏家败,飞燕姊娣流转至长安,于时人称赵主子,或云曼之他子。

而《赵飞燕外传》里的赵氏出身已经有渲染之嫌。另有载,赵氏之母暗中与舍人冯万金私通而生下二女,将她们丢在郊外,居然数天不死,以为命大福大,才又抱回抚养云云。

中国古代总喜欢搞些奇人必有异象之说,此又一例。

《汉书》载:“帝为微行出游,常与富平侯张放俱称富平侯家人过河阳主,作乐见舞者赵飞燕而幸之。”正史所载偏于简略,民间中关于这段故事情节的渲染则丰满许多。

飞燕姐妹流转至长安后,与阳阿主家令赵临共里巷,后于其家做歌舞伎。赵飞燕何许风姿?《赵飞燕别传》有惊人一瞥的描述:“赵后腰骨尤纤细,善踽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另外,明代艳艳生的《昭阳趣事》有幅《赵飞燕掌上舞图》,是赵飞燕站在一个官人的手上,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扬袖飘舞,其御风之势,宛若飞燕。明代画家仇十洲有《百美图》,其中画有赵飞燕的舞蹈图。赵飞燕盛装,在一小块方毯上翩翩起舞,她双臂平展,ば淝岱鳎?彝任⑶?笸惹崽幔?凡课⑶悖?砬槲峦瘛U庑┧涫呛蟠?业囊芟胫?鳎?梢韵胂竦蹦暾苑裳辔枳擞琶馈⑽杓即壳嗟某潭取?

古代有“环肥燕瘦”之语,其中“环”指的是杨玉环,而“燕”指的就是本文的主角赵飞燕。从上文对几幅经典图画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读出赵飞燕的身形风姿。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有《遣怀》诗云: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这首感伤抑郁的诙谐之诗告诉我们两个典故,“楚王好细腰”和“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确实,“掌上舞”是说到赵飞燕而不得不提及的本领,具体情境见上文所描述的《赵飞燕掌上舞图》。那是不是真有其事?相传赵飞燕在汉宫太液池中一高榭上表演歌舞《归风》、《送远》,由乐官冯无方吹笙伴奏。正当歌舞酣畅时,大风骤起,赵飞燕凭借风势扬袖举袂尽情欢舞,成帝恐其被风吹走,急命冯无方拉住。冯氏于情急之下,一把拉住赵飞燕的裙角,只听得“吱啦”一声,薄如蝉翼的裙幅已被扯下一片。赵飞燕趁势对汉成帝娇嗔道:“要不是你命人拉住我,我岂不成了仙女了!”自此以后,宫中佳丽都将裙后留一缺口以为时髦,名为“留仙裙”。后来成帝命人修筑了“七宝避风台”,又雕镂了一只大水晶盘,命宫人托举盘子让飞燕做舞于盘上,“能做掌上舞”的说法可能与此故事有关。所谓“掌上舞”,实际上可能是某种双人(或数人)配合表演的,类似中国杂技、武术或芭蕾等舞蹈里面托举式的技艺,而不是真的说能在人的手掌上跳舞。极言如此,意味赵氏身轻如燕。留仙裙,除了上文的这种说法外,《赵飞燕外传》还有另外一种提法:“(赵飞燕)衣南越所贡云英紫裙,碧琼轻绡……他日,宫姝幸者,或襞裙为绉,号曰留仙裙。”但不管如何,赵飞燕的“留仙裙”确实引领了有汉一代的服饰风潮。

言归正传,汉代自汉高祖开国以后,历经惠、文、景、武四帝,文治武功,颇有盛世之象,但从昭帝、宣帝开始,由霍光秉政,到元帝的时候,王政君一派的外戚王氏开始独揽朝纲大权,于是使得继位之后的年轻皇帝——汉成帝大权旁落。汉成帝名刘骜,是汉元帝的长子。初为太子时,“好经书,宽博谨慎”,很得元帝欢心。后来,元帝虽然发现他并不是理想的皇位继承人,但因种种因素的制约,元帝改易太子的想法未能实现,刘骜于竟宁元年即公元前33年继位,是为汉成帝。平心而论,汉成帝并非一无是处。他曾经罢斥了佞臣石显,撤除了中书宦官;下诏鼓励臣民进谏,奖励孝悌力田,减免租赋,大赫罪人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成帝不是励精图治的皇帝。在王莽外戚集团专政擅权下,他乐得清闲自在,于是深宫内院,日日醇酒美人;长安市上,也夜夜选色征歌,从而使汉皇朝的***之风愈演愈烈。

汉成帝有一次微服出行,来到阳阿公主家。公主召歌伎为成帝助兴。赵飞燕的外表条件如前所述,是非常优秀的,秀丽姿容、轻盈身材、出众舞技,这一切是其能够技压群芳、勇夺后冠的基本资质。成帝立刻倾倒于赵氏的声色之下,在一声“谁料侯府风月更甚”的感叹之下,赵飞燕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宫了。

由于赵飞燕的柔情万种、善于逢迎,使得汉成帝在赵飞燕入宫不久,马上亲笔书写圣旨,封赵飞燕为婕妤;又命人整修一所华丽异常的别宫,命为“远条馆”,让赵飞燕居住,赏赐的珍珠首饰更是不计其数,由此可见成帝对赵飞燕的宠爱备至。

然而皇宫自有皇宫之礼,赵飞燕的皇后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赵飞燕虽然能歌善舞,通音律,晓诗书,妖娆媚艳,但因为其出身卑贱,所以当汉成帝封她为婕妤时,后宫已经议论纷纷,都认为赵飞燕只不过是个惯于蛊惑的尤物,难登大雅之堂。而这时的赵飞燕也收敛气息,一味地谨言慎行,对皇后很恭谨地执婢礼,从而消除了皇后的戒心,待之如姐妹;又刻意低声下气地与宫中粉黛结好,也逐渐松弛了后宫佳丽对她的敌意。既蒙皇上宠幸,还得委屈求全,这些当然是表面功夫,赵飞燕不甘其位,其心中早有一套“夺后”之计。在赵飞燕进宫半年之后,其妹妹赵合德也被她引进宫来,受到汉成帝的宠幸。两姐妹轮流承欢侍宴,于是,渐渐地,“三千宠爱集于二身”。《汉宫曲》中有一《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曲为证: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原来被汉成帝宠爱有加的许皇后与一代才女班婕妤,这二人是在赵飞燕“夺后”之路中不得不提及的两个人物。所以这里不妨荡开一笔,简要介绍一下许后与班婕妤两人。

许皇后何许人也?她是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许嘉之女,成帝为太子时由元帝选配为妻。许后漂亮、聪慧,善写文章,又工书法,入宫一段时间后,便宠冠后宫。这也使得许后之父许嘉权势日隆,使同时参与辅政的大司马大将军阳平侯王凤等深感不安。传说许皇后因为妒忌赵飞燕姐妹备受恩宠而心有不甘,其姐许谒也替妹妹鸣不平,便暗中以巫祝祈祷赵飞燕早死,保佑许皇后重新得宠。赵氏姐妹早就想恃宠夺嫡而苦于没有借口,正好得知这个消息,于是立刻以“咒诅后宫与皇上”的罪名将许皇后告发。于是公元前18年冬12月,成帝废去许后,将许谒处死,之后又将许皇后一脉遣回故里。

班婕妤是古代著名的才女,其德与才为后世文人、学者所咏颂。有这么一段故事:一次,汉成帝游于***,想要班婕妤与他同坐一辆步辇,被班婕妤严辞拒绝。她说:“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太后闻之,很高兴地称赞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王政君将其与楚国时的樊姬相比,是因为楚王喜欢打猎而荒于理政,樊姬为了劝阻他就不再吃禽兽之肉,故得贤名。由此亦可见,班婕妤深得当时皇太后王政君的厚爱。其本人诵《诗》及《窈窕》、《德象》、《女师》之篇,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进退得体,才气横溢,故班婕妤入宫后,也曾深得汉成帝的宠幸,也曾生育过一子,后不幸夭折。后因为许后之事,班婕妤受到牵连,在审问她的时候,她从容应对道:“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一席话下来,班婕妤以其不卑不亢的言辞打动了所有的人,汉成帝还特赐黄金百斤。班婕妤虽然没有和许皇后一样在宫廷斗争中被废,但也心有余悸,在这场斗争之后则急流勇退,匿居长信宫中侍奉皇太后去了。《汉书·外戚传》曰:“赵氏姊娣骄妒,婕妤恐久见危,求共养太后长信宫,上许。”婕妤退居东宫作赋自伤悼,留下了一首《怨歌行》凭后人垂悼感伤: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言归正传,许皇后被废后,成帝一心一意想立赵飞燕为皇后,无奈皇太后王政君嫌她出身卑微,坚决不予批准。急得成帝茶饭无心,愁眉不展。此时,太后姐姐的儿子淳于长正做侍中,他千方百计在太后面前为成帝说情,往来传语,终于得到太后的认可。永始元年(前16年)四月,成帝先封赵飞燕的父亲赵临为成阳侯,改变其卑微的身份。六月,册立赵飞燕为皇后,而淳于长也被封为定陵侯。赵合德则被封为昭仪——这就是赵氏这场宫争的结果。汉代民谚有云:“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间仓琅琅,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说的就是赵飞燕。“燕燕尾涎涎”指她的美貌,“木间仓琅琅”暗示其将当皇后,这又是异象之表。

以上繁复的宫争过程是正史简练几句话的演绎。《汉书》有云:“鸿嘉三年,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许皇后坐废。……赵飞燕为皇后,妹为昭仪。”

赵飞燕做了皇后,成帝对他的宠爱却渐渐衰减,而其妹妹赵合德则受到成帝的备加宠爱,被封为昭仪,住在昭阳宫中。其宫内不是“金碧辉煌”四个字可以形容的:“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冒)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红,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然二者皆无子嗣。古代“母凭子贵”的思想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深处嫔妃成群的后宫之中,因而生子就成为巩固和提高自己地位的重要条件。为此,二人不惜冒险与其他男人偷情,以期生出挂在成帝名下的孩子。特别是赵飞燕,因为后期的失宠,更成为野史方家争相渲染的对象。与冯无方、庆安世、燕赤凤等数十名男子的关系也成为后世的着笔所在。绥和二年春,即公元前7年,成帝暴病而亡。由于成帝身体素来强健,又值45岁之盛年,民间都归罪于赵昭仪纵欲无度。皇太后下令大司马王莽等官员对成帝死因进行调查,赵合德最后***谢罪。

成帝死后,赵飞燕无依无靠,虽然哀帝即位后仍尊她为皇太后,但是她开始受到攻击。哀帝即位数月后,司隶校尉解光就上书皇帝,指责赵飞燕姐妹谋害成帝两个亲生儿子。奏章中讲到了许美人的故事。

许美人住在上林涿沐馆,皇上数次召她到饰室,一年数次召幸,有时留数月或半年之久,元延二年(前11年)美人怀孕了,当年十一月产下一儿子。皇帝下诏靳严带儿科医生及五种和药丸散,送到美人住处。后来,于客子、王偏、臧兼听昭仪对成帝说:“你常跟我说你从中宫回来,如果是从中宫回来的话,许美人的儿子是怎么生出来的?难道许氏还要被立为皇后吗?”说着她很悲愤地用手自己打自己,用头去撞击柱子,又从床上滚到地下,痛哭失声,不肯吃饭,说道:“你今天怎么安置我?我要回家去!”成帝也生气地说:“今天有意将事情告诉你,你反倒怒气冲天,真是不可理喻!”成帝也不吃了。昭仪见如此,只好说:“陛下早知如此,为什么不吃饭?陛下曾发誓说,决不负我,今天许美人竟生下儿子,您负约了,这是为何?”成帝说:“正因为与你们有约,所以不立许氏。我一定不让天下女子超出赵氏,你不必担心就是。”接着,成帝诏使靳严持绿囊盛书信送交许美人,并对靳严说:“美人一定送东西给你,你收下放在饰室中帘南即可。”许美人用一苇子编织成的匣子放置所生之子,将匣子封闭,与绿囊所盛书信一起交给靳严。靳严依成帝吩咐,将匣子与书信放置饰室中帘南后即离去。成帝与昭仪坐,命于客子开启匣子。匣子还未解开,成帝就令于客子、王偏和臧兼出去,自己关上门,独与昭仪在室内。不一会儿开门,命令于客子三人将匣子封好,与绿色缯囊一起放置于屏风东。吴恭受命,将匣子与绿囊交给籍武,封缄上盖有御史中丞的印签。他对籍武说:“告诉你,匣中有一死儿,你埋于隐蔽之处,不要让别人知道。”籍武于是在监狱的院墙边挖一小坑,将小孩子埋葬。

解光在讲述完这事后,以汉元帝处理长陵付夫人的为前例,以《春秋》断案,说道:“赵昭仪大逆不道,其罪过比许谒还严重,其亲戚皆在尊贵之位,迫近朝廷,群下寒心,这样不能够惩恶崇谊以示范于天下。请事穷竟,丞相以下议正法。”

哀帝于是下令免去赵飞燕亲戚一干人等的爵位,贬为庶人,家属贬到辽西郡。议郎耿育上疏,对上述解光所奏案情持怀疑态度,并为赵飞燕做了一番申诉。由于汉哀帝因为赵飞燕的关系才得以继承皇位,加上她有恩于傅太后,所以,终哀帝之世,赵飞燕还是保住了其皇太后之位,但是王氏一脉皆有怨言。

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哀帝驾崩。王莽挟持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废赵飞燕为庶人,赵飞燕当天就***了。

以上是正史对赵飞燕姐妹谋杀皇子一事的详细叙述,但是正如孟祥才教授所指出的几个疑点,赵氏虽不值得同情,但是历史不能虚构:首先,本案列举的证人虽然超过十名,但却拿不出物证。许美人生的儿子死后被籍武埋于狱楼垣下,案发后照理应掘取尸骨以为证,解光等也没有做。没有物证,这些证人的证词的可靠性就使人生疑。

其次,封建皇帝个个希望有子嗣继承皇位,成帝既然与许美人和曹宫生有儿子,且自己又完全了解其内部,怎么会在赵昭仪挟持下亲子呢?许美人的名份实实在在,她与成帝生出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最后,成帝活了45岁,嫔妃成群,却无一人生子,这说明他本人无生育能力。否则,无论赵飞燕姐妹怎么一手遮天,也不能使成帝断子绝孙。

那为什么会如此网织罪名于赵氏一族?孟教授的解释是:赵飞燕姐妹出身卑微,她们的发达靠的是汉成帝的色令智昏。不过,成帝在世时虽然给了她们的外家以封侯的赏赐,但并未给他们任何实质性的权力,根本无法使她们形成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与王氏外戚集团相比实在不可同日而语。赵飞燕姐妹当年的盛气凌人、飞扬跋扈,靠的是成帝至高无上的权位。成帝一死,她们立即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特别是,由于她们在成帝当国时不知检点,树敌太多,与其他外戚、嫔妃间积怨太多太深。及至成帝寿终正寝,宿敌们一齐出来向赵飞燕姐妹身上泼脏水,有些趁机落井下石,众口铄金,使她们百口莫辩。事实上,对她们来说,自我辩解的权力已经被剥夺了。作为大司马大将军的王莽,在成帝死后,早就纠合一班朝廷官吏在以“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为名逼赵合德***;在哀帝死后挟太皇太后王政君以解光罗织的罪状逼使赵飞燕步其妹后尘。解光上奏所谓二皇子被害案恰恰是在哀帝尊赵飞燕为皇太后,并封其弟侍中驸马都尉赵钦为新成侯之后的数月,此时赵飞燕地位已经稳定下来。没有王莽背后支持,身为司隶校尉的解光恐怕不敢拂逆哀帝的意志向赵飞燕家族发难。而王莽支使解光编造此一案,目的仅仅是为清除赵氏亲族在朝中的那点可怜的势力制造借口而已。

但不管怎样,正如辛弃疾于《摸鱼儿》里所唱的——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至此,赵飞燕的故事已该落下帷幕。清代张问陶赋诗《美人篇》曰:美人实无罪,溺者自亡身。佛罪逮花鸟,何独憎美人?

参考资料:

转自://.100mf.cn/Article/ds/rw/cqgs/yscs/117226.html

上帝信仰是怎样从以色列人的上帝变成全世界人的上帝

从表面来看,或许我们以为,乌撒的被杀是无辜的,因为他只不过是匆忙之中,“犯规”去扶了一下本来不应该摸的约柜而已;而且,若再追究下去,必须为此事故负责任的,还有大卫,因为他不应该同意用牛车去拉约柜,造成牛失前蹄而闯祸;若再进一步追究下去,则大卫身边的祭司们也罪不可赦,因为他们明知约柜是不能用牛车去拉的,却明知故犯地任凭大卫胡作非为,一句劝阻的话也不说。如此一来,只杀鸡儆猴地杀了乌撒,而不追究大卫及祭司们的罪责,岂不是显出神的不公正么?可见,乌撒被杀的,并不像我们所想那样的简单。为此,我们必须全面地查考圣经,看看它要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属灵启示。首先,我们回到这整个的起点。撒母耳记上第四章告诉我们,当时以色列人要跟非利士人打仗,因为怕打输而把本来放在示罗的约柜,抬到前线“壮胆”。结果,不但打输了,连约柜也“沦陷”在敌区之中。在这里,我们看到以色列人从头到尾都是按规矩办事的——无论去哪里,约柜都是由人抬着。然而,最后以色列人还是吃了败仗。原因是糊涂的老祭司以利的两个儿子胡作非为,早已失去了神的同在。而由这样两个不认识耶和华的恶人带队,以色列人岂有不打败仗之理?可见,神看重的是实质,而不是外面的花样。一付虔诚的样子抬着神的约柜,照样可以打败仗,这是我们所发现的第一个事实。接着,在撒母耳记上第五、六章,我们看到自以为是的非利士人吃遍了“俘虏”约柜之苦。最后演出了用牛车送回约柜的闹剧。在这里,我们又看到非利士人用牛拉约柜不合规矩,但他们那不得不在神面前服下来的态度,却是让神放他们一马,使之脱祸的根本原因。无知固然不可取,然而无知却愿意悔改,还不至于死路一条;无知再加上对神顽梗不化的藐视,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从神对无知的非利士人的“悔改从宽”,我们再一次看到,鉴察人心的神,一直注重的是,人里面到底怎么想,胜于外面做了什么事。在撒母耳记上第六章中,我们还看到当约柜送回到以色列人这一边时,“耶和华因伯示麦人擅观他的约柜,就击杀了他们七十人,那时有五万人在那里。〔原文作‘七十人加五万人’〕。百姓因耶和华大大击杀他们,就哀哭了。”(撒上 6:19)结果,约柜最后就转到了基列耶琳人那里,并且平安无事地放了二十年。从***上来看,我们不容易明白,为什么伯示麦人只擅观了一下约柜,就要遭耶和华的击杀,而约柜放在基列耶琳达二十年之久,那里的人却平安无事。然而,如果我们了解上述这两个地名的含义,就不难找到答案了。照圣经字典所示,“伯示麦”一名的意思是“太阳之家”;“基列耶琳”一名的意思是“森林之城”。显然,“太阳之家”和“森林之城”刚好成了一明一暗的强烈对比。从此对比中,我们应该悟解到,住在“太阳之家”的伯示麦人,自以为是活在与神同在的亮光当中,以至失去了对神的敬畏之心,擅观约柜只不过是其自以为是的心态的表露而已。结果,神就一下子击杀了“七十人加五万人”,几乎是“太阳之家”全部的人。相反,活在“森林之城”中的基列耶琳人,他们以谦卑为怀,自认是落在黑暗之中,瞎眼看不到神的人。他们也不以人身祸福为选择的目标,毫不忌讳地一下子就把耶和华的约柜给接过来。天上的父自然乐意在暗中与他们同在,并帮助这样的人成就他的旨意。可见,判定一个人的灵性如何,并不是以见到多少的“亮光”来衡量,而是取决于这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深。越是属灵的人,就越认识自己的黑暗、污秽、可怜的光景。主耶稣跟法利赛人说过这样的话:“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约 9:41)。这不正是“太阳之家”与“森林之城”两者之间的差别吗?圣经还告诉我们:“基列耶琳人就下来,将耶和华的约柜接上去,放在山上亚比拿达的家中,分派他儿子以利亚撒看守耶和华的约柜。”(撒上7:1)在这节圣经中,“分派”一词,在原文字典中的意思是“分别为圣”;而以利亚撒的意思是“神是帮助”。也就是说,亚比拿达一共有多少个儿子我们并不知道,只知道这一个被分派看守约柜的以利亚撒,不但是神亲自分别为圣的,而且是神一直帮助他持守在圣洁的地位。所以,才能一守就是二十年而不出事。但是,所谓属灵的人、事、物,都是会变的。亚比拿达一家也是如此。当来到撒下第六章,也就是大卫要从亚比拿达的家中接回约柜的时候,我们看到圣经把基列耶琳改名为巴拉犹大,意即“犹大的主人”。“犹大”一名的意思是“赞美”,“犹大的主人”岂不就是把赞美归于自己一身的意思吗?显然,圣经是在暗示我们,透过二十年的“属灵”经历,基列耶琳人无形之中已经翘起了骄傲的尾巴,成了把赞美归与自己一身的主人了。圣经连续两次提及亚比拿达的家是在高高在上的“山岗”上,不也是在暗示我们亚比拿达一家已经成为金鸡独立,众人心目中的偶像吗?由此便可预知,亚比拿达一家会出事,只是早晚的时间问题罢了。果然,在运送约柜回耶路撒冷的过程中,乌撒被神击杀的事就发生了。圣经如此记载了乌撒被击杀的镜头:“到了拿艮的禾场,因为牛失前蹄(或作“惊跳”),乌撒就伸手扶住神的约柜。神耶和华向乌撒发怒,因这错误击杀他,他就死在神的约柜旁。”(撒下6:6-7)原文字典告诉我们,这处***中的“错误”,旧约圣经只出现过一次,它的字源是从“安逸、懈怠”而来。也就是说,其实乌撒的错误不在于伸手去扶神的约柜,而在于他那不把护送约柜当成一回事的傲慢、轻浮的态度。而这一骄傲的,早在巴拉犹大的“山岗”上就萌芽了,拿艮的禾场上只不过是收其恶果罢了。乌撒被击杀的,发生得突然却不偶然。原文字典指出,“拿艮”的意思是“已准备”。也就是说,拉约柜的牛来到拿艮的禾场失前蹄,看起来似乎是一宗意外。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它是神早已准备好的一步棋。倘若乌撒死期未到,难道神连保守牛不失蹄的能力都没有?当事故发生之后,大卫因为惧怕耶和华,不敢把约柜接到耶路撒冷,结果约柜就被运到迦特人俄别以东的家中,直到三个月后,大卫听说俄别以东一家不但平安无事,而且大蒙耶和华的祝福,才敢把约柜接回耶路撒冷。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迦特人俄别以东到底是什么人,能如此蒙神的悦纳?原文字典告诉我们,“迦特”的意思是“酒醡”;“俄别以东”的意思是“以东的仆人”。顾名思义,酒醡是葡萄被压成酒的地方。有一首许多信徒熟悉的诗歌唱道:“你若不投葡萄入醡,它就不能变成酒”,很能表达“酒醡”在圣经中的含义。还有,“以东”是那用一碗红豆汤就把长子名份给卖了的以扫的别名。如果说,以扫——以东一名是属肉体的人事物的代名词的话,那么,“以东的仆人”的属灵位置显然就更低了。然而,如果一个属神的人,真能认识自己实际的身份不过是“以东的仆人”,常常会活在肉体之中;但愿意被神放在“酒醡”,经受生命的对付的改变,那么,他(她)就会是那把神的约柜接进自己的家里而蒙福的人。想一想,开始是“太阳之家”的伯示麦人受击杀,“森林之城”的基列耶琳人,谦卑地把约柜接到自己的家而蒙福;现在是来自巴拉犹大“山岗”上的乌撒被击杀,而名不见经传,地位卑微的迦特人俄别以东把约柜接到自己的家而蒙福。“以东的仆人”,就这样默默无声地接替了“犹大的主人”的地位。历史的重演无非要告诉我们一个来自天上的定律:“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雅4:6)整个与乌撒前前后后相关的人事物,都离不开这个主题。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大卫在乌撒发生之前、后的思想转变,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当大卫第一次领着三万人,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去迎取约柜的时候,实际上他是想藉着约柜显明神与他的同在,使之作王的地位更具不可置疑的权威性。然而,这种想让约柜往自己脸上“贴金”,与当年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打仗时,想靠约柜为自己“壮胆”,在心态的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结果,以色列人打了败仗,大卫的盘算也落了空。这说明神的同在是不会与任何污秽的动机为伍的。但是,当大卫第二次前往俄别以东家接约柜时,圣经让我们看到他的态度完全变了:“抬耶和华约柜的人走了六步,大卫就献牛与肥羊为祭。大卫穿着细麻布的以弗得,在耶和华面前极力跳舞。”(撒下6:13-14)也就是说,大卫完全放弃了一个王的尊严,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孩一样,在耶和华面前毫不造作地表达了他对神的敬畏和谦顺。以至到了一个地步,他的妻子米甲轻视地认为大卫有失体统,在众人的面前丢尽了脸。但是大卫却反应说:“我也必更加卑微,自己看为轻贱。”(撒下6:22)结果,嘲笑大卫的米甲反而落了个终生不育的下场。倘若米甲也能像大卫一样,多一份谦卑悔改的心,说不定她早生“太子”,后来在圣殿上坐王位的,不见得是所罗门呢。无论如何,乌撒的的确带给我们许多的反省和思考,使我们对神的生命之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因为经常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的我们,遇到事情总喜好趴在善恶树上论是非。“枪打出头鸟”,就像乌撒的死。对此类事情的发生,许多人常常感到不解、不平、不服。但是,有谁想到,当地上的人为乌撒的死感到不值的时候,乌撒却可能在天上大声的感谢赞美主呢。因为是神使他藉着被击杀,虽然肉体突然“消失”,灵魂却不至于掉到地狱里,落在撒但的手中。而且,属灵的事物是不能照外表的模式去“复印”的。非利士人用牛车拉约柜没事,大卫甚至他身边的祭司团队,都可能以为这样的“创举”,是来自神的新启示而可以效仿,结果一跟就出了事;大卫两次去迎取约柜都跳了舞。第一次跳舞跳出了事;第二次却跳出了神的祝福。这足以说明,一切脱离了谦卑立场,或想藉着神来利益、抬高自己的人,都喜好从外表来探摸神的“约柜”。而一切从外表去摸神之同在的人,都是摸到边而摸不到底的。愿神提升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可以透过乌撒,看到更多、更远的东西。

这正是上帝宏伟的!

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从旧约时代就一直带领他们,为了坚固以色列人的信仰,通过摩西宣布了律法,以色列人也是一路跟随上帝,直到耶稣***道成肉身,留下永久的福音

31年?耶稣钉死十架,三日后复活,成为信仰基石,***教诞生在罗马统治的耶路撒冷;

34年?斯提反被砸死,福音开始传向外邦人,开始传往全世界了,成为人类的福音

上帝也成为全世界人民的上帝!耶稣***也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救主!

愿能帮到你,愿耶和华赐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