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敌深入是马陵之战吗,诱敌深入出自马陵之战吗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8-01 0
  1.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
  2. 马陵之战庞涓为什么自杀
  3. 马陵之战
  4. 马陵之战齐国以弱胜强歼灭魏国10万大军,孙膑如何打败魏武卒?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很多的人才在这个混乱的时出了自己的选择。孙膑和庞涓之间的恩恩怨怨是我们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孙膑和庞涓各为其主。孙膑为齐国效力,庞涓为魏国效力,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齐国和魏国也发生了多次的战争,马陵之战是其中一次影响最大的战争,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部队。却最终以魏国的失败而告终。这次魏国投入的部队是他们所有部队中最精锐的一部分。马陵之战失败之后,魏国也彻底退出了齐国强国的行列,成为了一个弱小的国家。

其实魏国的实力下滑不仅仅是因为马陵之战,在很早开始,魏国就已经出现了走下坡路的趋势。战国时代是一个改革的时代,很多的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发展积极的进行改革,魏国也是很早一批进行改革的国家,但是他们的改革成效并不明显。他们的改革没有正确的分析自己的国情,盲目地跟从别人的脚步一起发展。

想从别人的身上学习到成功的经验,但是成功这种东西是不可***的。想要达到改革的目的,必须正确的认识国内的矛盾和问题,然后再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的改革下去。改革就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而魏国的统治阶级没有这个勇气和能力。最终魏国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导致了魏国的国力大幅度的下滑。

诱敌深入是马陵之战吗,诱敌深入出自马陵之战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马陵之战孙膑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孙膑在交战的开始主动示弱,不断的后退,就是为了引诱庞涓上当,它用减灶计的计策。来诱导庞涓做出错误的决策,庞涓轻敌冒进,小股部队追击齐国的军队。最后在马陵这个地方被埋伏,庞涓和孙膑的恩恩怨怨也终于有了一个了结。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争霸中的战役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巧妙地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故选A。

马陵之战庞涓为什么***

最近不少人对这个马陵之战也很感兴趣,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马陵之战的内容是什么呢?还有这个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又有哪些呢?对于这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分析看看吧!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 篇1

马陵之战简介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实力日趋强大,不断对邻国进行骚扰。先是引兵攻打了赵国,齐国出兵解救了赵国,史称“桂陵之战”,这张战争中魏国没有得逞。

在等到魏国修整之后,又开始对外进攻,此次进攻的国家是弱小的韩国,韩国于是也求救于齐国。齐国答应韩国的请求,命田忌、田婴等人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经过曲阜等地,由定陶进入魏国的境内。魏国听闻齐国想要援助韩国,非常气愤,因为上次攻打赵国也是由于齐国的从中作梗才导致他们被迫撤兵。于是,魏军放弃讨伐韩国回到了魏国。魏惠王痛恨齐国多次干预魏国的大事,于是派出魏国所有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决定与齐军拼个你死我活。

孙膑见魏军来势汹汹,而且齐军的力量也不能与魏军的力量相对抗,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于是决定欲擒故纵的方法,让魏军上钩。孙膑命令军队朝马陵方向撤退,马陵道路曲折,有茂密的森林,适合埋伏。孙膑命令士兵第一天挖十万个灶坑用来做饭,第二天减到五万,第三天为三万。庞涓看见了以后非常开心,认为齐军差不多该逃的逃,该死的死,人数应该没有多少了,便让士兵轻装上阵。等到他们天黑时赶到马陵,在用火把照路的时候发现一颗树上写了字,一照便看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庞涓恍然大悟,可是他们已经来不及撤兵了,齐军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死伤无数。最终齐军大获全胜。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中,齐魏两大国家碰撞后爆发的著名战役,当时齐国的军事家孙膑在战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两场战争对于结束魏国在中原地区的称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战局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从此战国七雄的局面正式形成,并将一直争斗到多年以后。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了一大批贤才,进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家很快富强起来,在军事上魏王加强军备,提高战斗力,通过一系列的举措,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齐国自西周以来都是大国,现如今也面临领土扩张的时期。

原本安心谋求自身发展的两国开始敌对,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爆发了桂陵之战,当时为了摆脱魏国的控制,赵国和齐国结盟。魏国借赵国想要攻打卫国为由,发兵前往赵国。

齐王在接受了段干朋的一石三鸟之计后,决定进攻襄陵,牵制魏军,让魏军两线作战,腹背受敌,向赵国拜师支持,出兵援助,保证两国的友好往来,让魏国和赵国继续焦灼消耗双方的实力,到时候齐国就左手渔翁之利。

这魏军刚才还在赵国打的风生水起,发现齐军来了,不仅如此,齐军还并分两路,有一支部队往自己的首都去了,这下,就有点忙不过来的感觉,因为两线作战,魏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魏国不愧是大国,在吃了败仗后并没有一蹶不振,整顿军队后又要攻打韩国,并且率领大将庞涓,带领十万部队,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这一次孙膑又施一计,他判断魏军一定会急于求战,决定利用地形诱敌深入再一举歼灭。

魏军与齐军交战的当天,齐军装不敌造成逃亡的现象。魏军穷追不舍,哪知孙膑早就派田忌率小部队前往魏国都城。庞涓听了也不上军队的装备,只叫了部分人马和自己同行回救。正中了孙膑和田忌设下的圈套,庞涓也被齐军抓获,这就是著名的以乱真欺敌误敌的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的典故

马陵之战,是指齐军在马陵大败魏军的战役,这次大战也成就了齐军的军事孙膑,齐国在这次大战后声名鹊起,从一个弱小的国家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大国。

魏国在桂陵之战被齐军击败,又被秦国夺去了几个旧都,但是他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周显王二十五年,魏国又召集了鲁、宋、卫等国会盟,自称为王。但是齐国、韩国、楚国对此表示不满,拒绝参加会盟。第二年,魏国就命令庞涓对韩国进行讨伐。

韩国因为国力弱小无法对抗魏国,于是向齐国进行求救。孙膑认为在韩、魏两国兵力薄弱的时候出兵,既可以让韩国完全的归顺于齐国,又可以又很大的把握战胜魏国。于是齐威王取了孙膑的意见,等到两国两败俱伤之时进行出兵,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援韩国。

孙膑仍然以“围魏救赵”的战法,直奔魏国的大梁,庞涓听闻齐军进军国都于是撤军回大梁,但是齐军知道韩国已经被救,便想要撤兵回齐国。但魏国不甘心自己的落空,想要一举歼灭坏它好事的'齐国,命庞涓率领十万士兵追击齐军。孙膑察觉到魏军的来势凶猛,于是利用地势进行埋伏,用每天减少灶坑的方式来进行示弱。庞涓果然中了孙膑的计谋,认为齐军已经所剩无几了,竟然大意到只率领轻车锐卒进行追赶。魏军如期而至,走进了齐军的圈套内,齐军万弩齐发,全面出击,魏军实力大损,落败而逃。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 篇2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然战败,但经过了几年的休养生息之后,魏国又逐渐恢复了对外扩张的脚步。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举行会盟。之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在梁、赫击败韩军。韩昭侯向齐国求救。齐相邹忌认为不应救韩。田忌则提出,如果不救韩国,则韩国很快归附魏国,使得魏国实力更强。这样对齐国不利,所以他主张尽快援救韩国。而孙膑则认为,韩国现在还有力量与魏国抗衡,而且魏军士气正旺,不如先答应韩国,让其奋力抵抗牵制魏军,等到魏军实力被削弱时再出击救援。齐威王听从了孙膑的建议,等到韩军接连五次战斗中都失利,魏军也被拖累得疲惫不堪时,才于第二年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大举发兵援救韩国。

齐军仍然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10万大军,向东迎击齐军。庞涓想一洗桂陵之战的耻辱,又依仗自己的强大兵力,想与齐军速战速决。

孙膑看到魏军来势汹汹,而且与敌军兵力相差悬殊,决定智取,不与敌军正面直接接触。所以他建议田忌用欲擒故纵的计谋,引诱庞涓中计。田忌纳了他的计策,于是下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军。马陵在鄄邑北面60华里的地方,那里密林沟壑,道路曲折,非常适合设置伏兵。孙膑又建议士兵在第一天挖供给10万人吃饭的灶坑,第二天减少到可供5万人吃饭的,第三天再减少到可供3万人的。庞涓勘察后非常高兴,认为齐军胆小,已经有一半以上士兵逃走了,就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在后面加紧追赶。傍晚时分,他带兵追赶到马陵一带。齐军的伏兵万箭齐发已使得魏军进退维谷,阵脚大乱,伤亡无数。庞涓知道自己在劫难逃,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好太子申率领的后续大军赶到。秦军俘虏了太子申,取得全面胜利。历史上称这次战役为“马陵之战”,这一战中所用的计策被称为“减灶之计”。此战后,魏国实力逐渐转向衰落,孙膑也因为这一战而扬名天下。

魏国为什么要在逢泽举行会盟?

公元前391年,魏国在大梁、榆关一带打败楚军,攻占了大梁,实力大增。魏惠王时期为了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于公元前364年将国都从安邑迁到了大梁(今开封市)。魏国在迁都大梁之后,励精图治,积极生产,国家逐渐富强起来。魏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卫鞅来到大梁劝说魏王,让他号令宋、卫、鲁等小国,向北联络燕国,争取秦国作为盟国,先行王服,再图谋齐、楚之地。魏惠王纳了他的意见,扩建宫室,设置天子的服饰和车马自称为王。当年,魏惠王打着朝见周天子的名义,邀请秦、韩、宋、卫、邹、鲁等国家在逢泽(今开封市东南)举行会盟。会盟后,又在魏惠王的带领下一同去朝见周天子。此次会盟是战国时七国国君称王的开端。由于会盟是魏惠王使用强迫手段举行的,因此遭到韩国强烈***,而没有去参加。

在马陵之战中庞涓中计来追,孙膑又是怎样安排的?

孙膑估计出以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前应该能到达马陵。马陵的道路十分狭窄,道路两旁又多险阻,很适合埋伏兵马。于是他让人砍倒一棵大树削掉树皮,在露出的白木上刻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在道路的两边又埋伏好擅长射箭的齐军士兵上万人,并约定好“天黑看到点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在傍晚十分来到那棵被削掉树皮的大树下面,他看到树上有字又看不太清楚,就命人点燃火把照明。字刚读完,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损失惨重。

孙膑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是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人,孙武的后代。孙膑曾经和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后来庞涓担任魏国将军,他将孙膑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去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字。后来孙膑逃到齐国,受到齐威王的赏识。马陵之战中,他乘坐战车身,用计谋逼迫庞涓***,大败魏军。他曾着书《孙膑兵法》,但已经失传。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 篇3

马陵之战的交战方是:齐国、魏国和韩国

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只好再次向齐告急。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

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将兵锋指向齐军。其含义不言而喻: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捣乱。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10万之众,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

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孙膑针对魏兵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象,并在马陵利用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

庞涓在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命令部队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至马陵,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 篇4

原文: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西行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译文:

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率领军队,一直奔大梁。魏国的大将庞涓听到消息,离开韩国赶回魏国,但齐国的军队已经越过了魏国西境。孙子对田忌说:“他们三晋的军队素来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用急行军跑百里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受到失败,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

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日落之前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多可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万名擅长射箭的弓手,埋伏在道路两旁,事先与那些弩手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非常混乱,彼此失去了联系。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便用剑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延伸阅读

文言文翻译方法

(1)直译为主―对应性

对文句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2)意译为辅―灵活性

文言文中带修辞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都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文言文具体的翻译方法很多,也很活,通过长期的实践,我认为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有下面五种方法:留、换、删、补、调。

(1)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器物名,以及度量衡单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

(2)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生变化,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该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古今异意、词类活用、通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通字: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

(3)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庞涓为什么***

战国中期,分晋独立后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围魏救韩。

庞涓率军回师后,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宠涓为将,率部十万迎击齐军,齐军诱敌深入至齐境,于马陵设伏,大败魏军,生擒魏太子申,庞涓***,魏国从此衰落。

马陵之战魏国失败的原因

一、军事实力

魏国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遭受重创后,军事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国乘虚而入,从此丧失了与齐秦两国争霸的能力。

二、战略改变

孙膑在马陵之战所用的战略,其实便是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势篇”所说的“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虚实原则于实战的运用。自此之后的战争,常有以虚实相变而大打心理战的情况出现。

庞涓为什么要***?一个是当时已经被孙膑的军队包围(中了埋伏),而且自己也中箭了,难逃一死,想到如果被俘虏,还不如***来的痛快。特别是他之前百般侮辱孙膑(让孙膑受膑刑),如果被俘虏,说不定孙膑也会折磨他。

第二个原因是古代人大多讲究忠义,侍奉其主,将军领兵在外,输了回到国内也会收到重罚,且大丈夫当战死沙场为一种荣誉。所以庞涓必死,而***是他选择了一条聪明是死法。

马陵之战齐国以弱胜强歼灭魏国10万大军,孙膑如何打败魏武卒?

孙膑也知道围魏旧赵只能用一次,庞涓吃了一次亏后大梁必有防备,所以马陵之战中孙膑用的是是围魏救赵,而是诱敌深入,他每天减少一部分军队作饭用的灶,庞涓以为这是因为齐国军队士兵士气低落,逃兵越来越多,军队人数越来越少,于是就率领一队骑兵亲自去追,结果中了埋伏,战败身亡。

申不害是政治家不是军事家,而且韩国国内也没什么象样的军事家,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讲秦始皇的时候也说过韩国是个出思想家、政治家的国家,但是没出过著名的军事方面的人才,所谓千军一得、一将难求,统帅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我想也不必再赘述了吧?再说,当时魏国军队也没有衰退,马陵之战以前,魏国仍然是当时的军事强国。

马陵之战后,短期内中国是不可能统一的,因为要统一必须有一个国家对于其它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压倒性的优势,而当时齐国刚刚打败强魏、锐气正胜,楚国和赵国这两个传统军事强国国力还很强盛,秦国也很强大,这几个强国相互牵制,其中任何一方想统一天下都很困难,所以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

齐魏?桂陵之战?孙膑使用?围魏救赵?之计策大败庞涓。十年后齐魏大战于马陵,这两位曾经的师兄弟再次在战场上交手,孙膑用?减灶?之计策诱敌深入,最终庞涓兵败身亡,魏国10万大军被歼灭。

一、马陵之战背景

虽然魏国在?桂陵之战?中吃了败仗,但并未元气大伤,魏惠王把局势稳定下来之后,跟各诸侯国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准备与秦国决战。公元前344年,魏惠王驱使12个小诸侯国,带甲36万朝见周天子,秦国惧之。商鞅认为就秦国目前的实力无法与魏国抗衡,于是商鞅游说魏惠王,奉其称王,让魏惠王号召大国朝见周天子,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魏惠王中秦国之计,召开逢泽之会,想实现霸主之梦,在会议上赵国、秦国都派人参加,唯独韩国没有参加。公元前343年,魏惠王举办登基大典正式称王。公元前342年,魏国联合赵国发兵讨伐不出席会议的韩国,韩国抵抗不住,向齐国求援,马陵之战爆发。

二、孙膑是如何以弱胜强,歼灭敌军10万的?

齐国决定支援韩国,孙膑认为不要过早派兵增援韩国,先通知韩国齐国必救之,暗地与韩建立良好关系,让他们追随齐国。等魏军疲惫之时齐国再趁机伐之。这样一来齐国便可名声大涨,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孙膑还提出不需直接发兵韩国,跟桂陵之战一样功敌军之所必救。

公元前342年田忌率领齐国大军十万浩浩荡荡直奔魏国首都大梁。魏惠王听闻后怒发冲冠,齐国又来搞破坏。于是魏惠王下定决心一定要歼灭齐国主力军,以此来教训齐国。不久庞涓率领军队与太子申的部队会和,准备给齐国一次致命性的打击。

齐将田忌听闻魏将庞涓率领魏国精锐部队?魏武卒?迎战之时便开始胆怯,齐国兵力一直不如三晋,常常被他们嘲笑,如果?齐技击?与?魏武卒?交战,齐国必败无疑。

此时孙膑提出用?减灶退兵?之策诱敌深入,方可灭之。孙膑认为三晋是老霸主一项瞧不起齐兵,他们称齐兵为怯懦之兵,所以齐军要非常狼狈的逃跑,让魏军觉得齐军无路可走,孙膑的目的是为了让敌军轻敌而诱之深入。

庞涓听闻齐军逃跑,立即追击,第一天庞涓发现齐军的行军灶够10万人吃饭,庞涓开始担心,他没有想到齐军有10万,但是还是继续追击。第二天庞涓发现齐军军灶只够五万人吃饭,庞涓开心之余说:?都说齐军是乌合之众果然如此,还没有交战就逃跑一半?。于是庞涓继续追,到了第三天,齐军的军灶只够3万人吃饭,庞涓又开始担心,如果继续追击齐军,恐怕追上齐兵之时,齐兵早已逃光。于是庞涓决定让大部分魏军撤退,自己与太子申带着一支精锐部队继续追击齐军。

齐军一路逃跑来到马陵,马陵大致方位在今天山东鄄城附近,孙膑就在鄄城长大,他对鄄城的地形再熟悉不过了,于是孙膑在马陵摆阵等待魏军的到来,那么孙膑摆了什么样的阵势呢?

孙膑来到马陵之后命人用石头将前方的道路堵塞,之后将路旁一棵树的树皮剥下,写上庞涓死于此。孙膑料事如神,他知道魏军傍晚会赶到马陵,魏军赶到马陵之后,定会疏通道路,随后点火查看树上的刻字。于是孙膑在山头埋伏上万名弓箭手,只要魏军一点火,立即乱箭射之。

当魏军来到马陵之后,庞涓发现前方道路堵塞,他并没有察觉可能其中有诈,庞涓觉得是齐军畏惧魏军而将路堵塞,从而延缓魏军的追击。于是庞涓命人清除道路,结果发现旁边的树上刻有字,但是又看不清楚,于是庞涓命人点火查看。魏军一点给齐军发送的是军事信号,齐军立即万箭齐发,庞涓试图突围,但是前方后方道路已被堵死,无路可走,魏军十万精锐部队全部覆灭,魏国战神庞涓和魏太子申被射死。

马陵之战是魏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魏国霸主地位突然崩塌,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大国抗衡,于是周边诸侯国趁魏国国力衰弱,开始落井下石,楚、赵、秦等大国开始占领魏国领土,魏国70年的霸业付之东流,逐渐沦为墙倒众人推的悲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