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言路的典故_广开言路历史典故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8-01 0
  1. 门庭若市是出自历史典故吗?
  2. 诸葛亮当时写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急求!!
  3. 贞观之治的历史典故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比较有名。 唐太宗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谢谢纳!拜托了!

门庭若市是出自历史典故吗?

 门庭若市的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邹忌长得十分英俊,他身材高大修长,容貌端庄。有一次,他为了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接受群臣的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广开言路的典故_广开言路历史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邹忌对齐威王说,有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了一番后,转身问自己的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比较英俊?

 邹忌的妻子说:?当然是你英俊,城北徐公的容貌怎么比得上你呢?

 城北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话,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是我比较英俊还是城北的徐公比较英俊?

 爱妾看着邹忌回答说:?当然大人更英俊,徐公怎能比得上大人你呢? 邹忌听到自己的妻子和爱妾都这样说,就以为自己真的比城北徐公英俊。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决定问客人同样的问题,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邹忌见客人也认为自己更加俊美,邹忌心里就更加认定自己比城北徐公俊美。

 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只见徐公身材匀称修长,剑眉星目,英挺的鼻梁,这样的器宇轩昂,加上此时的徐***戴玉冠,身着锦缎,更显得华贵端庄。经过这一番仔细地打量,邹忌心底认为自己实在是没有徐公漂亮英俊。送走了徐公,邹忌并没有因为自己不如徐公英俊而伤心,他认真的思考为什么自己的妻子、小妾和拜访的客人都回答自己比徐公英俊呢?

 邹忌讲到这里,对齐威王说:?臣想了一夜,终于明白我的妻子、小妾包括来访的客人为什么会回答我比徐公英俊了!?

 齐威王问:?你说是为什么?

 邹忌回答说:?臣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臣的妻子、小妾、客人都说臣比徐公漂亮,这是因为臣的妻子心里偏袒我,小妾畏惧我,而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袒大王你呢?满朝文武大臣,有谁不畏惧大王你的威严呢?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大王你的关怀呢?这样看来恭维大王的人一定比恭维我的更多,那么大王一定被蒙蔽得更严重!?

 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国土有千里之广,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

 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只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他上等的封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他中等的封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等的封赏!?

 这样的命令一下,前去进谏的大臣人民多不胜数,这使得朝廷门口就像市场一样热闹。

 门庭若市的汉语词典解释:

 门前像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张难先《都督府之组织设施及人选》:「是时热心之士,闻武昌首义来集贤馆报名者,门庭若市。」

 ●老舍《四世同堂》七十:「粉妆有许多朋友,一天到晚门庭若市。」亦作「门庭如市」。

 ●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八》:「广通宾客,门庭如市。」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少倜傥好客,挥霍不吝,车马辐辏,门庭如市。」

 ●《中国现在记》第七回:「真正是门庭如市,有求必应。」

 门庭若市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熙熙攘攘、车马盈门、户限为穿、肩摩毂击、臣门如市、车水马龙、门庭如市、华盖云集、熙来攘往、往来如织

 反义词:形影相吊、门庭冷落、门可罗雀、形单影只、杜门不出、形只影单、形影单只、空谷足音、门可张罗、荒无人烟、无人问津、门堪罗雀

 用门庭若市造句:

 1、每到时间,市民前去提供意见,门庭若市。

 2、春节期间,家里来来往往的客人很多,可谓门庭若市。

 3、新年将至,百货公司门庭若市,人山人海

 4、春节期间,王教授家里门庭若市,来拜年的同学一拨又一拨。

 5、我表哥结婚那天,那场面真可谓是门庭若市。

 6、这几天,给老师拜年的人很多,真是门庭若市。

 7、我家对面新开了一家餐厅,客源源不断,门庭若市,生意非常红火。

 8、由于刘医生妙手回春的医术,使得这家诊所门庭若市。

 9、就任时,门庭若市;卸任时,门可罗雀;人情冷暖如此!

诸葛亮当时写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急求!!

是。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

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

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

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

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扩展资料:

“门庭若市”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

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百度百科——门庭若市

贞观之治的历史典故

蜀汉建兴四年,诸葛亮平复南蛮叛乱,祭祀了泸水的鬼魂后胜利班师。魏主曹丕病故,曹睿即位,派司马懿守西凉。诸葛亮巧施反间计,使曹睿罢免了司马懿的官职。然后诸葛亮向蜀后主刘禅上《前出师表》,请求出兵伐魏。

《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出师表》也被称为他的代表作为世人广为传颂。宋代诗人陆游曾在他的诗中这样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道奏疏,也就是一片公文。虽然是公文,却立论明确,言辞真切,文四溢,短短几百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文章以继承先帝遗志开篇,规劝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内外一体、赏罚分明。又说道作者自己临危受命、夙兴夜寐、为大汉江山殚精竭虑,未敢有丝毫的懈怠。最后道明北伐的必要性。短短数百字中有苦苦规劝,也有形式分析,更有为人臣者为报先帝知遇之人的良苦用心。读之让人拍手称赞。

《出师表》很多经典的词句,深受世人喜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文章虽短,却是句句经典。

《出师表》充分的塑造了一个忠君爱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深受当权者喜爱和推崇。文中先后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兴复汉室”。

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每个帝王都希望有一个像诸葛亮一样贤臣良相。所以作为当权者他们也希望,借助《出师表》把忠君爱国的思想灌输到天下的文人士子的心中。

虽然诸葛亮六出祁山,至死也没有完成先帝遗愿,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却演绎了一出世间佳话。他的《出师表》也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兴盛呕心沥血,矢志不渝。

百度百科--出师表

贞观之治的历史典故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在深层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遗产)上作出突出建树的有贞观王朝。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武则天才能做到“政启”,从而为盛世奠定基础。盛世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为证。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几条文明成果使大汉民族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最最优秀的民族。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在深层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遗产)上作出突出建树的有贞观王朝。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武则天才能做到“政启”,从而为盛世奠定基础。盛世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为证。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几条文明成果使大汉民族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最最优秀的民族。

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千秋。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再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一、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全国判处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史书记载:

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事实真的这样么?有一点,但被夸大了。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唐朝,尤其是李世民,被历代历史学学家夸大美化了。贞观时期比乱事当然好,也比一般的和平时期强,但远没有现在通常吹捧的那样美好。

二、开放的国界。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这使人想起今日美国的绿卡)。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贞观王朝的国民素质是如此之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来自***帝国和日本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的,有的还担任部长级高级官员。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

一千二百年后,日本帝国进行了第二次现代化运动,全方位地接受西洋文化,使自己再度平空跃进几百年,并把昔日的老师踩在脚下,在老师的“庭院”里制造了两次惨绝人寰的大。

日本民族并不高明,它只是善于学习而已。这个步子比别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落后但不固执。当外来文明入侵时,它总是虚怀若谷地主动接受比本民族先进的文化,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接受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使自己快速跃进到先进民族的行列。

一个民族落后并不可怕,固执才是最可怕的!

三、唯一没有***的王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