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仁而行违,居之不疑-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9-10 0
  1. 色字开头的成语
  2. 《颜渊篇》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3. 色仁行违的解释
  4. 以“色”字开头的成语有那些?
  5. 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及翻译

1、色仁行违(sèrénxíngwéi)。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出处:《论语·颜渊》:“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色仁而行违,居之不疑-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色胆迷天(sèdǎnmítiān)。

形容贪恋*欲胆量很大。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吴氏经过儿子几番道儿,也该晓得谨慎些,只是色胆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

3、 *** 俱全(sèsèjùquán)。

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很齐全。

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二回:“过了半个月,已是 *** 俱全,便检了初三迎娶。

请了一位候补同知盛涛,并一位试用知县张春午做大宾,择了午时发了轿,大吹大擂,竟到黎大人那边去。”

4、色厉内荏(sèlìnèirěn)。

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5、色授魂与(sèshòuhúnyǔ)。

形容彼此用眉目传情,心意投合。

出处: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一侧。”

6、色厉胆薄(sèlìdǎnbó)。

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7、色胆包天(sèdǎnbāotiān)。

形容贪恋*欲胆量很大。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胆包天,这回钮逢之竟要把天来包一包。”

8、色胆如天(sèdǎnrútiān)。

形容贪恋*欲胆量很大。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五回:“那和尚一头接茶,两只眼涎瞪瞪的只顾看那妇人身上,这妇人也嘻嘻的笑着看这和尚。

人道色胆如天,却不防石秀在布廉里张见。”

9、色如死灰(sèrúsǐhuī)。

比喻脸色惨白难看。

出处: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保母忽惊叫仆地,色如死灰,既起,不顾而走入宅。”

10、色飞眉舞(sèfēiméiwǔ)。

形容人非常得意兴奋的样子。

出处:清·杨复吉《梦阑琐笔·蔡涛》:“蔡曰:‘步月山坞,忽闻清音,令人色飞眉舞。

’”

色字开头的成语

颜渊篇第十二原文及翻译如下:

1、《颜渊篇第十二》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颜渊篇第十二》翻译: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担忧***,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

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和再传***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重要性:在中国文化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学说,四书五经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论语》即四书之一。《论语》记载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一言一行,无不是在言传身教,对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参考的主张和范式。

孔子:论语中的绝对主角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母亲在尼山怀孕并生下了孔子,因此取名为丘,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孔子行二,所以字仲尼,有一些不客气的就叫孔子“孔老二”。

《颜渊篇》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1、色仁行违

sè rén xíng wéi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出处:《论语·颜渊》:“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翻译:我听说啊,有些人外表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以仁者自居却不感到惭愧。

2、色胆迷天

sè dǎn mí tiān

形容贪恋*欲胆量很大。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吴氏经过儿子几番道儿,也该晓得谨慎些,只是色胆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顾。”

3、俱全

sè sè jù quán

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很齐全。

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二回:“过了半个月,已是俱全,便检了初三迎娶。请了一位候补同知盛涛,并一位试用知县张春午做大宾,择了午时发了轿,大吹大擂,竟到黎大人那边去。”

4、色厉内荏

sè lì nèi rěn

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译文: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5、色胆包天

sè dǎn bāo tiān

形容贪恋*欲胆量很大。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胆包天,这回钮逢之竟要把天来包一包。”

色仁行违的解释

12.20 子张问: “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 子曰: “ 何哉,尔所谓达者? ” 子张对曰: “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子曰: “ 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注释

▲士:指读书人,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闻达:有名望;显达。闻达的人有声望,有地位,被人尊敬,被大家认可。

闻和达都指一个人有名望、有地位,区别是“闻人”有名气和地位,但不一定通达事理。“达人”是先做到通达事理,名望和地位随之而来。“闻”是名声超过实际能力,“达”是名望与能力相符。

▲质直而好义:品质正直,好行仁义。《颜渊篇》12.10“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察言而观色:本意是尊重别人,先人后己。不急躁,不唐突的意思。

《论语·季氏篇》16.6章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虑以下人:虑,是思想。下,谦居于别人之下,以示对人尊敬。

“质直而好义”是内在品质;“察言而观色”是外在行为;“虑以下人”是从思想上,内心中做到谦恭好礼,礼贤下士,而不是表面装装样子。

▲色取仁而行违:表面上装作仁义,行动上违背仁义。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居之不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做才算称作达?”孔子说:“你所认为的达是什么样子的?”子张回答说:“在诸侯国有名望和地位,在卿大夫家也有名望和地位。”孔子说:“这只是有声望和地位,而不是贤明通达。贤明通达的人,品质正直,好行仁义;能察言观色,做到先人后己;言行上谦恭好礼,礼贤下士。做到这样,在诸侯国和卿大夫家才是真正的贤明通达。而好名望的人,表面上看着仁义,行动上却违背仁义,自己也认为自己很仁义。这样的人,在诸侯国和卿大夫家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而已。”

知识扩展

《孟子?离娄下》徐子曰:“仲尼亟[qì]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徐子问:“孔子多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孔子称赞水德什么呢?”

孟子说:“有本源的水滚滚向前,不分昼夜,填满了低洼的沟沟坎坎又继续前进,一直流向四海。有本源的都是如此,孔子看中的就是这个特点。如果没有本源,七、八月间雨水滂沱,盈满了沟渠,但它们干涸也是很快的。所以徒有虚名,名过其实,君子认为是可耻的。”)

以“色”字开头的成语有那些?

表面上主张 仁德 , 实际 行动却背道而驰。

成语出处: 《论语·颜渊》:“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繁体写法: 色仁行违

注音: ㄙㄜˋ ㄖㄣˊ ㄒㄧㄥˊ ㄨㄟˊ

色仁行违的近义词: 表里不一 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及翻译

1、色仁行违(sè rén xíng wéi)。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出处:《论语·颜渊》:“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色胆迷天(sè dǎn mí tiān)。形容贪恋*欲胆量很大。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吴氏经过儿子几番道儿,也该晓得谨慎些,只是色胆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顾。”

3、俱全(sè sè jù quán)。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很齐全。

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二回:“过了半个月,已是俱全,便检了初三迎娶。请了一位候补同知盛涛,并一位试用知县张春午做大宾,择了午时发了轿,大吹大擂,竟到黎大人那边去。”

4、色厉内荏(sè lì nèi rěn)。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5、色授魂与(sè shòu hún yǔ)。形容彼此用眉目传情,心意投合。

出处: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一侧。”

6、色厉胆薄(sè lì dǎn bó)。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7、色胆包天(sè dǎn bāo tiān)。形容贪恋*欲胆量很大。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胆包天,这回钮逢之竟要把天来包一包。”

8、色胆如天(sè dǎn rú tiān)。形容贪恋*欲胆量很大。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五回:“那和尚一头接茶,两只眼涎瞪瞪的只顾看那妇人身上,这妇人也嘻嘻的笑着看这和尚。人道色胆如天,却不防石秀在布廉里张见。”

9、色如死灰(sè rú sǐ huī)。比喻脸色惨白难看。

出处: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保母忽惊叫仆地,色如死灰,既起,不顾而走入宅。”

10、色飞眉舞(sè fēi méi wǔ)。形容人非常得意兴奋的样子。

出处:清·杨复吉《梦阑琐笔·蔡涛》:“蔡曰:‘步月山坞,忽闻清音,令人色飞眉舞。’”

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及翻译如下: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3、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4、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5、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6、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译: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7、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译: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

8、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8、译: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9、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10、译: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1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13、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14、译: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1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6、译: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

17、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18、译: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

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0、译: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21、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译: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22、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译: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译: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23、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译: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2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译: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25、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译:季康子担忧***,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2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7、译: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28、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29、译: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的名声,不是通达。

30、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

3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32、译: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

3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34、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

35、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译: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36、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译: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论语颜渊第十二的相关知识

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被孔子视为仁德的代表。在《论语》中,颜渊共有14次出场,仅次于子路(18次),而多于子贡等人(9次)。颜渊第十二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颜渊的评价和期望。

3、在这一篇章中,孔子对颜渊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虽然很聪明,但是经常感到空虚;子贡虽然没有官职,但是却经商致富,而且预测市场行情也很准确。孔子希望颜回能够像子贡一样,既能有智慧又能有实际行动。

4、此外,在这一篇章中还提到了“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对于仁德的一种解释。他认为一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才能够达到仁的境界。这一观点也被后来的儒家学派所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