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违众是什么生肖,逆天的生肖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03 0
  1. 逆违的成语逆违的成语是什么
  2. 众的成语
  3.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什么意思
  4. 三不违是指什么
  5. 违的成语有哪些
  6. 逆组词组
  7. 历史的诸葛亮和他的真实能力是什么样的,真的和演义中的一样吗?

伉行的词语解释是:高尚的操行。

伉行的词语解释是:高尚的操行。注音是:ㄎㄤ_ㄒ一ㄥ_。拼音是:kàngxíng。结构是:伉(左右结构)行(左右结构)。

伉行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逆天违众是什么生肖,逆天的生肖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高尚的操行。引《文子·下德》:“敖世贱物,不从流俗,士之伉行也,而治世不以为化民。”⒉行为正直。引《淮南子·齐俗训》:“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

二、网络解释

伉行kàngxíngㄎㄤ_ㄒㄧㄥ_伉行高尚的操行。《文子·下德》:“敖世贱物,不从流俗,士之伉行也,而治世不以为化民。”行为正直。《淮南子·齐俗训》:“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

关于伉行的成语

行行出状元行行蛇蚓东行不见西行利并行不悖才高行厚丈人行苦行僧荣谐伉俪景行行止分庭伉礼

关于伉行的词语

伉俪情深苦行僧分庭伉礼情深伉俪丈人行荣谐伉俪鸟兽行并行不悖才高行厚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伉行的详细信息

逆违的成语逆违的成语是什么

带逆字的成语:以意逆志 、莫逆于心、逆取顺守、逆理违天、大逆不道。

1、以意逆志 [ yǐ yì nì zhì ]

出自:《孟子·万章上》:“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解释: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2、莫逆于心 [ mò nì yú xīn ]

出自:先秦·庄周《庄子·大宗师》:“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解释:心中没有抵触。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然后相交未好友。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3、逆取顺守 [ nì qǔ shùn shǒu ]

出自:《汉书·陆贾传》:“且汤武逆而以取顺守之。”

解释:逆:背叛;顺:合理。背叛国君夺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国家。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篡权

4、逆理违天 [ nì lǐ wéi tiān ]?

出自:汉·荀悦《汉纪·孝武帝纪》:诚逆天违理而不见时也

解释:逆:违反;悖:违背。违背天道常理不在这个时候。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违背常规

5、大逆不道 [ dà nì bù dào ]?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

解释: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天下无法无法容纳,破坏秩序的人,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众的成语

逆违的成语有:逆天违众,逆天违理,用违其长。

逆违的成语有:逆天违众,用违其长,逆天违理。2:注音是、ㄋ一_ㄨㄟ_。3:拼音是、nìwéi。4:结构是、逆(半包围结构)违(半包围结构)。

逆违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犹违逆。

二、引证解释

⒈犹违逆。引《晋书·石崇传》:“古人称‘荣华於顺旨,枯槁於逆违’,诚哉斯言,於今信矣。”

三、网络解释

逆违《晋书·石崇传》:“古人称‘荣华於顺旨,枯槁於逆违’,诚哉斯言,於今信矣。”

关于逆违的词语

违乡负俗纠缪绳违逆天违理批逆鳞违利赴誉逆天违众莫逆交违条犯法违天逆理违时绝俗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逆违的详细信息

勿以身贵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什么意思

众的成语有:众志成城、不负众望、力排众议等。

众多非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博***众长、普度众生、与众不同、众星拱月、力排众议、劳师动众、众口铄众目睽睽、众说纷纭、众所周知、乌合之众、寡不敌众、不孚众望、众星捧月、人才出众、普渡众生、众叛亲离、众醉独醒、单则易折,众则难摧、众口纷纭、人多势众、才华超众、众口难调、墙倒众人推、敌众我寡、妖言惑众。

众望所归、不负众望、芸芸众生、大庭广众、众寡势殊、逆天违众、众毛攒裘、众楚群咻、众啄同音、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众曲不容直、一齐众咻、乌集之众、众犬吠声、众擎易举、众星环极、众望所依、众目昭彰、蠹众木折,隙大墙坏、众人重利、聚众滋事、地广人众、众口之辩、众寡难敌、众人广坐、莫众而迷、聪明出众、万众睢睢、强不凌弱,众不暴寡。

众的康熙字典:

《唐韵》《广韵》《集韵》《类篇》《韵会》《正韵》并之仲切,终去声。《说文》:多也。徐曰:《国语》三人为众,数成于三也。《易说卦》:坤为众。疏:取其地载物非一也。《书汤誓》:格尔众庶。《诗周颂》:命我众人。黉山子《损益篇》:寡者,为人上者也。众者,为人下者也。

又众雨。《礼月令》:*雨蚤降。注:雨三日以上为霖,今《月令》曰众雨。

又星名。《史记天官书》:娄为聚众。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安众县,秦置,属南阳郡。

又《唐韵》职戎切。《集韵》《韵会》之戎切,并音终。义同。

又草名。《尔雅释草》疏:众,一名秫。稷之黏者也。

又泺,一名贯众,药草也。

三不违是指什么

意思是:不能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看轻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意见独特而听不进部下的意见,不可以凭借自己功绩显赫就失去人忠信本分的品质。

出处:《六韬·龙韬·立将》。

原文节选: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译文:不要认为三军人多就轻视敌人,不要认为自己的责任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认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鄙视别人,不要凭着自己的一己之见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是正确的而偏听偏信。

士众没有坐下将军不能先坐,士众没有吃饭将军不能先吃,严寒酷暑,一定要和士众同甘共苦。这样,士众一定能奋死效力来听从你的指挥。

扩展资料

出处简介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立将篇讲述古代君主任命将帅的仪式和方法,阐明了这样两个观点:

一是将帅领兵作战,责任重大,“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因此将帅应做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不轻敌,不冒险,不***,不违众,与士卒同甘共苦。

二是君主应信任将帅,给以机动指挥的权力。“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战胜于外,功立于内”。

百度百科-六韬·龙韬·立将

违的成语有哪些

三不违是指什么?相关内容如下:

1. 不违背中央:"不违背中央"是指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要始终遵循中央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中央是全党的核心,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其决策和指示具有统一性、全局性。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中央的指示,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确保中央精神在地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贯彻落实。

2. 不违背组织:"不违背组织"是指党员干部在党内组织中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服从党组织的决策和安排。党内组织是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党的战斗堡垒。党员干部要服从组织,维护组织的统一和权威,保守党的机密,不得违背党的决定,不得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不得擅自调换工作、调动岗位等,要维护组织的团结稳定,保持党内政治生态的良好状态。

3. 不违背群众:"不违背群众"是指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要始终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谋利益,保护群众的权益。

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需求和诉求,积极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群众的利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三不违"是中国***为了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责任意识而提出的原则。遵守"三不违"原则,既是党员干部应尽的义务,也是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通过遵守"三不违"原则,党员干部可以更好地践行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做到对党忠诚老实、对人民负责有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逆组词组

违恩负义:违逆自己的恩人,有负其往日情义,使之受到伤害

违强凌弱:违:避去;凌:欺侮。避回躲开强者,欺侮***弱者

违心之言:违;违背。违背个人心意的言论

违信背约:违:违背。失信于人,背弃约定,毫无信义可言

不相违背:指不会互相不符

违天逆理:做事残忍,违背天道***。

违时绝俗: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

违利赴名:舍去利欲而求取名声

事与心违:同“事与原违”。

阳奉阴违:阳:表面;奉:奉行;遵守;阴:背后;暗里;违:违背。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违法乱纪:违犯法令,破坏纲纪。

违心之论:与内心相违背的话。

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负心违愿:负:辜负。辜负和违背自己的心愿。

不违农时:违:不遵守。不耽误农作物的耕种时节。

绳愆纠违:绳:束缚,扶正;愆:过失;纠:纠正。

逆理违天:逆:违反;悖:违背。违背天道常理

弃信违义: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纠缪绳违:纠:督察,纠正;缪:同“谬”,错误;绳:纠正;违:过失。纠正错误与过失

违乡负俗:离别家乡,违背世俗。

违条犯法:违犯法律条文。

违天害理:见“违天逆理”。

违天悖人:违背天理人情。

违天悖理:见“违天逆理”。

违害就利:避开祸害,追求利益。

事与原违: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逆天违众:谓违背天理人情。

逆天违理:指违背天道常理。亦作“逆理违天”

不得违误:公文用语,不得违反命令,耽误公事

循道不违:循:依照;违:违背。遵循道德规范而不违背

泥古违今:泥:拘泥,约束限制。比喻用古代的陈规硬套今天的事物

忠不违君:违:违背。忠直的人不会违背他的君主

灭德立违:灭:消灭。败坏道德,做违背道德的事

用违所长:违:违背。用人没有使用他的专长

予违汝弼:违:过失;弼:纠正。我有过失,你应帮我纠正

昭德塞违:彰明美德,杜绝错误。

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

违强陵弱:避开***的,欺凌弱小的。

迁善塞违:犹言向善而防堵邪恶。

乐行忧违:谓所乐的事就去做,所忧的事则避开。语本《易·干》:“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静言庸违: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行非。

避迹违心:指违背本意而隐匿。

依违两可:依:赞成;违:反对;两可:二者都可以。指对问题态度犹豫,没有确定的意见。 详细?

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德音莫违:德音:善言;莫违:不要违背。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

靖言庸违:指言语巧饰而行动乖违

历史的诸葛亮和他的真实能力是什么样的,真的和演义中的一样吗?

逆组词组如下:

逆诈、逆战、逆折、逆争、逆证、逆政、逆知、逆知所始、逆指、逆指犯颜、逆志、逆制、逆治、

逆种、逆属、逆转、逆转录、逆状、逆子、逆子贼臣、逆走、逆走旁射、 逆族。

逆亲、逆渠、逆取顺

守、逆让、逆人、逆入平出、逆射、逆绅、逆生、逆牲、逆眚、逆尸、逆失、逆诗、逆施、逆施倒行、

逆时、逆事、逆视、逆书、逆暑、逆竖、逆数、逆水、 逆水行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逆顺、逆

死、逆祀、逆送、逆泝、逆溯、逆探、逆涛、逆天、逆天暴物、逆天背理、逆天悖理、逆天而行、逆天

犯顺、逆天违理、逆天违众、 逆天无道、逆天行事、逆听。

逆图、逆徒、逆推、逆退、逆网、逆违、

逆迕、逆逜、逆袭、逆先、逆向、逆销、逆晓、逆邪、逆心、逆信、逆行、逆行倒施、逆形、逆修、逆

许、逆畜、 逆芽、逆阉、逆言、逆奄、逆焰。

逆曳、逆夷、逆亿、逆意、逆溢、逆臆、逆喻、逆运

算、逆贼、逆案、逆班、逆阪走丸、逆坂走丸、逆暴、逆备、逆悖、逆笔、逆濞、逆边、逆变、 逆

兵、逆波、逆卜、逆鸧、逆差、逆产、逆常、逆臣。

逆臣贼子、逆斥、逆俦、逆雏、逆揣、逆辞、逆

刺、逆从、逆窜、逆珰、逆党、逆道、逆道乱常、逆德、逆定、逆定理、逆睹、 逆覩、逆度、逆断、

逆遁、逆厄、逆恶、逆耳、逆耳利行、逆耳良言、逆耳之言、逆耳忠言、逆法。

他内政强

----------------

(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评析

一、魏国关陇与蜀国汉中地区的基本军事地理

魏国的关陇地区指关中和陇右(陇西——陇山以西)地区,关中为雍州,陇西为凉州;

魏蜀两国在此地区隔秦岭相持。虽然关陇和汉中地区地形平坦,利于大兵团行动,但由于中间相隔的秦岭山脉山高水险,道路崎岖,成为一道天然屏障,使双方在没有完全优势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发动军事进攻。

1、汉中通向关陇地区的主要通道

汉中通向关陇地区的主要通道当时有六条,它们是:

a、子午道:谷长300多公里,为秦岭最东部的通道,山高路险;

b、谠骆道:谷长210多公里,为秦岭中部的通道,道路非常崎岖;

c、褒斜道:谷长230多公里,为秦岭西部的通道,道路沿褒水、斜水河谷而建,部队行动困难;

d、秦岭西大散关:为绕过秦岭西入关中的主要道路,道路较平坦,约530公里;

e、秦岭东武关: 为绕过秦岭东入关中的通道,道路遥远,约600多公里;

f、秦岭西的祁山:为西线迂回线路,路程较远,但比较平坦,利于大兵团行动和补给运输;但是必须先到陇右再由陇右进入关中。

2、关中地区(长安)通向陇右天水的主要通道当时有五条,它们是:

a、北线:自关中沿泾河河谷可到达陇北的高平第一城,再迂回向南可到天水,是通向陇右北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但是路途较远,约600公里。

b、北中线:自关中向西北沿古丝绸之路沿穿越关山的山间小路,可到达陇右的广魏郡,再折向南可到天水。此路当时为小路较平坦,但不是主要道路,约400公里。

c、中线:自关中向西北到汧再直接向西,穿过陇山北部再向南到达天水郡。在当时是关中与陇右间最主要的大道,虽为山地,但较利于大部队行动。约330公里。

d、中南线:自关中直接沿渭河河谷和古丝绸之路(小路)可穿过陇山而到达天水郡,此路地形极为险峻,道路非常难行,完全不适合大部队行动。约250公里。

e、南线:自关中向西南出大散关,绕道武都,再折向北可达天水。此路道路较平坦,但路途最远,而且距离蜀国的汉中过近。约700公里。

(注:以上距离均为从地图上直接量取,可能与古代实际路途有所差异)

关中为四塞之地,人口较多、经济发达,自古即为军事割据集团的起家之地,占领关中,东可以威胁魏国的中原,南可下宛城与荆州,北上则可以进攻并州,因此魏国是必须死保关中的。陇右处于关中的上游,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自古就有守关中必守陇右的说法。故关陇地区为魏国必须确保的地区。 二、战役开始前两国的基本战略和***

当时,魏国已经占据整个北方地区,拥有全国13个州中的11个(其中2个为占有一半)外加一个司隶部,而蜀国仅有益州一个州。在人口上,由于连年混战,到三国末期,魏国有人口443万,蜀国仅有94万,全国共767万人。比汉朝桓帝时期的5648万减少了近5000万,特别是汉中与陇右地区,人口本就不多,到此时就更少了。

魏国全国的总兵力约35~40万,其分布情况大约是:

南方:扬州:8万,荆州:8万,徐州和豫州各3万,用于对抗吴国;

北方:幽州2万和并州1万,用于防备北方少数民族骑兵;

西北:雍州:1万,凉州: 2万,用于防御蜀国和西北少数民族;

其他州郡的常备军(青州、兖州、冀州):2万

中央的战略预备队:5~8万(包括禁卫军)。

蜀国由于战线很短,其总兵力估计为12~13万:

北方的汉中地区:10万,用于防备和进攻魏国;

南方地区:2万多,用于防备吴国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叛乱;

中央:没有战略预备队,只有数千人的禁卫军。

魏国的总兵力要远远多于蜀国,但由于是两线作战,加之魏国的总体战略是东攻西守,故在关陇战区,魏军的兵力在防守时基本是少于蜀军的。例如: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军10万多人,魏军6~7万人;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蜀军数万人,魏军估计不超过万人(陈仓守军1000人);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蜀军诸葛亮、陈式军数万人,魏军为郭淮军数千人;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8万多人,魏军7~8万人;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10万多人,魏军6~7万人;

自从公元219年刘备军占领汉中,曹操军退回关中地区后,三国并立的局面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形势。随后虽然在荆州连续进行了关羽进攻曹军、孙权偷袭关羽以及刘备进攻孙权的战争,但在关陇地区一直比较平静,双方没有发生很大的战争。

魏国自曹操由汉中撤退后,接受了谋臣的建议,***取修养生息、积蓄力量的国策,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同时针对吴国实力强于蜀国的情况,确定了东攻西守的战略,在东线的扬州和荆州前线一直保持着各8万人以上的两个方面军,而在西线的关陇前线仅留有2~3万人以下的军团,对蜀国进行监视和防御。

蜀国自刘备死后(公元223年),又重修了与吴国的关系,并加紧养精蓄锐,囤积兵马、粮草,并平定了南方地区,5年后的公元228年才突然开始了进攻魏国的战争。

蜀国的基本战略是:先取距离魏国较远的陇右,扩大地盘,再以陇右为根据地,配合汉中两面夹击关中地区,以后再视形势发展与吴国夹击魏国,达到消灭魏国,与吴国平分天下的目的,以至最终统一全国。

三、战役的真实进程

1、双方的目标

蜀军的战役企图:趁魏军没有防备,关陇兵力空虚的时机,集中主力快速攻占整个陇右地区,随后巩固防御,守住陇右。

远期目标:占领陇右可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切断了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下一步占领整个河西地区打下基础;第二,自陇右进攻关中,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而魏军自关中进攻陇右则很困难,将为今后攻占关中及整个中原占领一个重要的进攻基地;第三,陇右、河西历来出大将,占领此地可使蜀国补充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第四,占有陇右可以屏蔽汉中的上游,保证蜀国的基本安全;第五,此地地广人稀,可以取得不少的粮草,以减少益州的经济负担。

魏军的战役企图:陇右守军必须坚守重要城镇,关中部队应尽快以主力增援,以击退蜀军的突然进攻,收复陇右失地。

远期目标:魏军必须保持陇右的安全,才能保证关中的安全、与河西的联系,并为以后时机成熟时进攻蜀国留下前进基地。

2、战前双方兵力

蜀军:总兵力:10万人

东线:赵云、邓芝近1万人为疑兵出斜谷,企图吸引魏军主力于秦岭一带;

西线:诸葛亮、魏延、马谡、吴壹、王平、高详、李盛、黄袭等9万多人出阳平关过祁山直插天水等地。

魏军:总兵力:6~7万人

防守部队:陇右各城(冀城、上邽、西县等地)数千人(天水太守马遵等),

长安等关中地区近1万人(安西将军夏侯茂、后改派大将军曹真;雍州刺史郭淮等);

中央增援部队:战略预备队5万人(右将军张郃等)

防御部队死守各战略据点,增援的精锐兵团快速自关中进兵陇右,救援被包围攻击的各郡县。

3、战役详细过程

a、第一阶段:蜀军进攻:228年1月下旬,蜀军开始从汉中出兵,2月进到祁山和西县一带。由于魏军没有防备,这一带基本没有什么兵力进行抵抗。因此蜀军很快就进到天水郡。当时陇右震动,安定、南安和天水三郡的部分城镇响应蜀军。

b、第二阶段:魏军防御和增援:蜀军刚开始行动时,魏国立即更换了关陇战区指挥官:由原来的安西将军、驸马夏侯茂(文官,无作战和领兵经验)改为大将军曹真。随后由荆州前线调右将军张郃回洛阳,魏明帝亲自派5万精兵由其统帅前往增援关陇战区。曹真守住秦岭的各个隘口,陇右各郡太守死守冀城、上邽、西县等未响应诸葛亮的重要城镇。

c、蜀军分兵作战:诸葛亮为尽快占领陇右,进行以下部署:前军魏延、吴壹等将统兵3万立即分别包围攻击冀城、上邽、西县等城,务必在魏军增援部队到来前攻占各城;马谡、高详等将统兵3万立即前出街亭、列柳城一线,死守陇山要隘,一定要坚守到攻城部队胜利后;诸葛亮自领中军3万人,坐镇西县,接应粮草,并作为战役预备队准备增援危险的方向。

d、魏军的进攻:曹真根据战场形势,判明了蜀军的战役企图,马上果断决定,5万主力野战精锐兵团全部投入进攻陇右的蜀军,由经验丰富的大将张郃与郭淮率领;自己仅留下不到1万人对抗赵云的部队并坚守关中。张郃发现蜀军正处于分兵作战的时期,立即火速进兵,企图在蜀军没有集中兵力之前将其各个击破。张郃自统4.5万精兵由陇山大路仰攻街亭,命郭淮领兵5000绕道列柳城包抄蜀军的侧翼。

e、蜀军的攻城行动:陇右的城镇是小而坚固,短时间内很难攻克,加上蜀军远道而来,缺少重型攻城装备,急切间无法攻占陇右的各战略据点。魏延、吴壹等昼夜猛攻,还是毫无办法,白白损失了一些人马。

f、阻援与增援部队的决战:2月下旬左右,魏军的增援兵团与蜀军的阻援部队于街亭和列柳城一线展开了激战。首先马谡的部队被张郃的优势精锐兵团彻底击败,2.5万人最后仅1000多人在王平率领下逃了回来,马谡和其他将领均弃军而逃。北面街亭的主力失利造成南面的列柳城高详部军心大乱也被郭淮击败。

g、诸葛亮的撤退:转眼间大军损失了三分之一,这样一来,魏军与蜀军在陇右的兵力基本相等了,由于魏军自街亭南下就可以威胁到蜀军攻城部队的侧背安全,而诸葛亮估计在天水的平川上蜀军不是魏军的对手,加上军心已经动摇,于是决定趁魏军主力距离较远的时机,马上撤退,并从容带走西县的千余家百姓回汉中。

h、魏军的下一步行动:张郃胜利后,没有继续进攻和追击撤退的蜀军,而是转向收复了原先叛变的各郡县。这是因为张郃考虑到自己的兵力并不占优势,加上刚与马谡军进行了激战还未休整,没有击败蜀军主力的把握,同时魏军的战役目标就是收复陇右和防守陇右,没有必要去追击蜀军。

i、于是整个战役在3月底全部结束。整个战役自蜀军开始进兵共进行了2个月左右,结果是:蜀军损失3万人以上和大量的辎重、粮草,丢掉了陇右三郡的已占领的所有郡县,最关键的是错失了最好的攻占陇右的时机,战役企图完全没有实现。魏军损失数千人,收复了陇右地区,击退了蜀军的突然进攻,达到了战役企图。

整个战役自228年1月开始到4月全部结束。蜀军损失3万以上的军队和大量军事物资,丢失了已经占领(或部分占领)的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魏军在作战中损失数千人,但是收复了陇右的所有失地,击退了蜀军的进攻。

四、关键环节评述

此战的关键环节在魏、蜀方面各有3点:

蜀军:1.诸葛亮的指挥失误,2.马谡的迅速溃败,3.蜀军的攻城不力

魏军:1.增援非常迅速,2.曹真的判断准确,部署得当,3. 张郃军有力的突击

下面逐点进行分析讨论;

1、诸葛亮的指挥失误。估计大部分人不同意此观点,因为表面上看诸葛亮的部署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

第一、诸葛亮对双方实力判断错误,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过低地估计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他认为马谡的兵团能够顶住张郃军很长的时间,而魏延等人能够在此期间攻占各战略要地。到时候再集中兵力居高临下击败魏军。他又判断魏军兵力少于蜀军,因此其增援行动应是谨慎而缓慢的。

第二、关键时刻分兵作战,导致被魏军各个击破。本来在对双方实力判断准确的情况下,可以分兵作战,但判断失误,则分兵就是完全错误的了。如果蜀军集中在一起,估计魏军也不敢发动如此的进攻,或者派少数兵力监视魏军守城部队,集中主力先击败魏军增援兵团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第三、过于谨慎,中军距离交战前线太远,使战役预备队不能及时投入增援,也是此战失败的关键之一。我一直不明白:在以后各次战役中均亲临第一线的诸葛亮此战中为何总在西县,注意;西县距街亭350里,距攻城部队也有150里,难道接应粮草的任务也需要3万人加上主将来完成吗?估计:是诸葛亮过于小心,怕魏军突然出大散关,包抄蜀军的退路,因此留守在此地,以便随时回撤阻击魏军的这一可能的进攻。

第四、是大家公认的一点:用人不当,错用马谡为阻援军团的司令。历史记载,马谡不按诸葛亮的部署,“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将兵马部署在南山上,结果被魏军包围在山上断了水源,向山下冲击又没有效果,最后军心涣散,被魏军一举击败。本文对此有疑问:街亭附近的南山,不论是庄浪的街亭还是陇城的街亭,其附近的南山实际上是一座不大的小山(面积约0.5平方公里),山势也比较平缓,根本无法供2万多兵马屯扎,要知道2万多人屯扎下来需要多少面积的地方吗,至少要3~5平方公里,2万多兵马不会都向电线杆一样站在山上吧。而且也不能从山下一直排到山顶吧。所以见过南山的人都能明白:马谡不仅占领了南山,还占领了街亭西的小城(即街泉亭,但是不是古略阳)以及附近的其它小山,总之是按诸葛亮的部署占领了防御阵地。不过马谡确实不是魏国名将张郃的对手,魏军也不是陇右的普通守备军,而是皇帝亲点的中央预备队。而马谡等将领也实在是不争气,一战失利就丢下部队逃跑了(除王平外,但包括后来与马谡一起被斩首的将军李盛等),其实马上收拢部队还是能够继续作战的(王平就是例子)。马谡被斩,可能有些冤枉,这也是后来10万蜀军均流泪以及蒋琬反对杀马谡的原因。

第五、阻击阵地选择错误。我们都知道(看实地地形或者街亭的照片),街亭一带地势平坦,唯一的山还是无水源的死山,那么为何蜀军要在这种地方阻击强大的敌军呢?从东汉时期战役情况看,依托陇山阻击关中进攻,多在陇坻,而陇坻位于街亭东面60里,那里地势险要,只要堵住山口要道,敌军就难以攻破。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分析:蜀军本来是***赶到陇坻阻击的,但是由于对敌人增援速度的判断失误,导致蜀军没有来得及抢先占据陇坻,而只能在街亭就地阻击。虽然这个失误的原因还要归结到对敌军增援的速度判断上,但是街亭地形不利,是本次作战失利的重大导火索。

2、马谡的迅速溃败。此点是本次战役失败的最直接原因。马谡犯了什么错误呢?

第一,马谡没有实战经验,在首战失利后,可能就惊慌失措,没有及时掌握整个部队,而自己狼狈逃窜了。其实,当时蜀军应还有许多部队仍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如王平军)。***如马谡经验丰富,他应立即撤向蜀军的其他坚固阵地,收拢部队继续抵抗魏军的进攻。

第二,马谡没有***纳王平的意见,也没有派给王平较多的军队。在失利后能稳定局势的力量太小了。实际上,马谡的部队中,只有王平是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将领,其他人估计都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战。而由于王平文化水平很低(只认识几个字),熟读兵书的儒将马谡怎能重视王平呢。他重用的应当是与其差不多的熟读兵书的人。其实这一点与诸葛亮也有很大的关系。诸葛亮也一直没有认识到王平的水平,直到此战后才明白过来,大大重用他(原只是一个偏将军,本部兵1000人,在25000人的马谡兵团中只能排在后面)。

第三,马谡过低地估计了魏军的作战能力,以为居高临下一冲,魏军就被冲溃了。谁成想魏军乃训练有素、军法严明的精锐部队,连冲多次魏军根本就不动。其实魏军历来就训练有素,当年在定军山主将夏侯渊被黄忠伏击而死,其部队自动与张郃部合并在一起继续抵抗刘备的猛攻就是例子。

3、魏延的攻城不力。

客观的说,要魏延在短期内攻克如此坚固的城市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这里应没有魏延很大的责任,而是诸葛亮的决策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元34年,也就是194年前,当时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率领他几乎所有的精兵猛将第二次进攻隗嚣集团,在消灭了隗嚣的主力和占领了差不多所有陇右的城镇后,只剩下上邽和西城两个小城市没有攻占,此两城一直坚守了半年的时间,最后被隗嚣借来5000蜀军一战将数万刘秀大军全部击溃。

4、魏军增援非常迅速。这是本次战役魏军获胜的前提条件

从蜀军1月开始进兵,2月7日张郃所统领的主力就已经到了长安(要知道张郃是从荆州前线赶回洛阳,再统兵开往长安的)。估计2月下旬就在街亭与马谡开战了。而蜀军2月初才到达西县一带,马谡军再行军300里到达街亭,估计比张郃早不了几天时间。结果马谡没有时间进行从容的部署,比较仓促地迎战魏军。

5、魏军西线总司令曹真形势判断准确、部署得当,是本次战役魏军胜利的基本条件。

曹真根据得到的情报,很快判明了蜀军的真实企图和兵力分布,果断决定:5万精锐野战兵团全部由张郃带领去陇右迎战诸葛亮的主力,自己仅留下很少的部队监视蜀军的疑兵和守卫关中地区(估计兵力少于赵云的疑兵,约数千人,因为《汉晋春秋》记载战后诸葛亮的谈话内容证明在两个战场蜀军兵力均多于魏军)。如果曹真被诸葛亮所欺骗,为了保护关中而留下大量的部队,那么张郃的西进兵团就会兵力不足,恐怕能否迅速击败马谡的阻援部队就要打上问号了。

6、张郃军的强力突击。是本次战役魏军获胜的必要条件。

面对总体上兵力占优势的诸葛亮军,张郃抓住其分兵作战的时机,迅速接敌并随后发起果断而迅猛的攻击,以5万兵力一举击败依山固守的3万蜀军,使得陇右战场的形势立即改变

魏蜀双方的兵力对比基本相同了;

蜀军分散屯兵坚城之下,将遭到魏军的两面夹击;

原本因胜利进军而士气高涨的蜀军,遭此重击而军心动摇。

马谡和高翔的3万军队在被张郃击溃后,“兵将不相复录”,(资治通鉴语)除王平部外,其他将领均丢弃部队向南逃回,相信大部分的军队由于身处敌后数百里,逃回去的可能是很小的(将领有马骑,逃的比较快)。

总结以上的史料和分析,我认为:

1、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其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不仅葬送了当时最好的偷袭魏国的机会,又损失了3万以上的精兵,外加马谡、李盛等军事将领(自己杀的);

2、重用马谡是本次战役最大的败笔,相信以魏延、或吴懿统军都不会遭到如此惨重的失败。或许他们也顶不住张郃的猛攻,但是不会发生大溃败;

3、马谡不是诸葛亮的先锋军,先锋军是魏延军。因为诸葛亮的战役目标是夺占陇右各郡,而不是进军关中。马谡军是非常明确的阻援部队——街亭当时是关中通陇右的必经大道。至于说马谡统兵在前,是指马谡的部队位置确实在前面,阻援自然要在那个位置。

4、街亭的实际位置,既不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镶主编)中所标明的庄浪东,也不在《中国通史地图册》(郭沫若主编)中所标明的天水东南,而是在今甘肃陇城镇东5里,也就是古略阳的东面。(另有一文专门讨论此问题)

5、诸葛亮缺乏率领大兵团作战经验和应变能力的缺点,在此战中得到了证实。虽然他的基本用兵和部署没有什么大问题,作战***也比较合理,但是缺乏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导致蜀军遭此惨败的重要原因。

6、关于姜维投奔蜀国,相信《三国志姜维传》中的记载比较准确,而《魏略》中的记载有明显的错误——郭淮当时在长安,后随张郃进攻高翔军(见《三国志郭淮传》),而不可能在天水郡与马遵、姜维在一起。

五、几个问题的探讨

1、关于本次战役蜀军与魏军兵力。

目前有记载的资料很少,大体上是:

——《魏书》记载: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三国志明帝纪》注引)

——《汉晋春秋》记载: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

——《诸葛亮集》载刘禅三月下诏:“……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三国志后主传》注引)

——《襄阳记》记载: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三国志马谡传》注引)

虽然后主诏书说诸葛亮有20万人马,但是根据蜀汉国力,应为夸大之词。但是,另两个记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由于魏军仅从洛阳增援的就有5万兵力,加上原先陇右和关中的兵力,当接近7万人。而诸葛亮自己承认在两个战场上(指诸葛亮主力所在的陇右战场,以祁山代表和赵云疑兵所在的秦岭战场,以箕谷代表)的兵力均多于对手,那么至少在8~9万左右,否则只能是基本相当。再考虑到沿途留守、押运粮草人马等,诸葛亮的参战兵力当在10万左右。

2、关于街亭城能否据守

我们首先要清楚街亭城是怎样一个城镇。有人认为街亭就是古略阳,而提出该城易守难攻。但是实际并非如此。

《三国志辞典》:街亭——地名,亦称街泉亭。以在古街泉县得名。故址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三国志辞典》:略阳——地名,西汉置。后为县,故址在今甘肃秦安东北约45公里。

《三国演义辞典》:街亭——地名,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后汉书列传第八盖延传》:延西击街泉、略阳、清水诸屯聚,皆定。

由此可知,街泉不是略阳,当然更不可能是东汉来歙曾经坚守半年的那个略阳成了。由于街泉城此前并没有进行过任何坚守作战,因此,很可能街泉城不仅城小、而且残破不堪。对于马谡的大军而言,这样的城不仅不可能驻扎大军,也难以坚守,因为马谡没有时间加固城防。如果有时间,马谡完全可以赶到陇坻利用险要阻击。

街泉大致位于略阳东面5公里,由于古街泉城早已被后来的略阳城替代,因此,马谡只有退回略阳才能守城(当然略阳也不是什么大城,当年来歙凭2000人抵抗半年,可知此城不大)。

3、关于蜀军的作战损失

具体的数目史书是没有记载的,但是失败的情况有详细记载。因此,我们结合战场位置和失败的情况,可以分析一下蜀军的损失。

——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马谡传记载: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明帝纪记载: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曹真传记载: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张郃传记载: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王平传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

由以上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确定以下结论:

a、马谡大军在街亭作战的结果是大败(大破),不是一般的战败,损失很大;

b、不见得作战中有多少人被斩杀,因为马谡很快就失去对部队的指挥逃命了;

c、部队失去指挥后,是众尽星散的场面,也就是说,除了王平本军千人外,其他均四散逃跑了(当然王平在回撤途中还收容了若干遇见的散兵,但是数量不会太多,因为王平以千人面对敌军5万,不可能长时间留在战场附近收容散兵)。

d、街亭地处魏国内地,距离祁山前沿有400汉里(175千米),距离诸葛亮大本营汉中(到西边阳平关口)更是有1160汉里(175+335=510千米)。这些散兵游勇,希望他们穿越魏国敌境,逃回千里之外的汉中,基本没有可能。而且陇右各地刚刚被魏军收复,必然四处搜捕敌人逃兵。

因此,分析的结论是:虽然战场上作战并没有很大的杀伤,但是由于马谡兵团在作战失利之后失去控制,士兵基本都四散奔逃,因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魏国各地被俘。

如果马谡的阻援兵团确实有25000左右,那么其损失当在23000人。再加上高翔在列柳城战败的损失,赵云在箕谷的不戒之失,蜀军本次战役的损失约3万人。

4、关于马谡阻援兵团的兵力

首先我们要知道魏军增援陇右,在街亭与马谡交战的兵力。我们注意到了一个魏军兵力分布记载的变化,请看:

——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张郃传: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

魏军一开始得到诸葛亮大举进攻的报告时,是决策曹真督诸军到关中郿县一带抵抗的,但是后来又有变化,变成了加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去街亭。结合汉晋春秋记载说曹真的兵力还不如赵云的疑兵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一开始,由于赵云大张声势出箕谷(关中方向),因此,魏国决定曹真都督各军集结关中郿县一带,准备反击蜀军的进攻。但是曹真赶到郿县以后,很快发现,这路蜀军是雷声大雨点小,喊了半天就是不出箕谷,因此很快识破了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

随后,张郃也从荆州前线赶到,曹真当机立断(自然也报告给魏帝),让张郃带走各军直接快速上陇,打击诸葛亮的主力,自己只留下少数部队监视赵云的疑兵。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张郃的上陇兵团基本就是魏国从洛阳派来的精锐援军主力:5万人。如果雍州刺史郭淮带领的还是本地部队的话,那么上陇兵力还要多一些。

这时,我们再来看马谡的阻援兵力。如果诸葛亮得到了魏军大举上陇的情报,必然要派给马谡相应的兵力,要对抗5万精锐敌人,自己一方在没有提前进行防御准备的情况下,至少应有1/2的兵力才能有希望阻击成功。因此,马谡的兵力在25000人比较合理。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诸葛亮错误估计了敌军的增援兵力,以为自己的声东击西之计可以成功,这样敌人援军就大致只有万余人,因而只派给马谡不到万人。

但是,如果第二种情况成立,那么战败的责任就完全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