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人道_天道人道畜牲道修罗道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04 0
  1. 天道、人道的出处及意思?
  2. 天道地道人道分别是什么意思
  3. 什么是天道?什么是人道?什么是王道?

天道 与“人道”相对。“道”原为道路,“天道”连用,指天的行事法则。最初“天”的观念与中国远古宗教相联,为主宰一切的人格神。“天道”即为最高主宰之神的意志。《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降灾于夏。”周公更明确地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思想,认为帝王“以德配天”,敬德而受天之命。天道与人事休戚相关。春秋战国之际,怀疑思潮兴起,天道受到审视,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将“天道”和“人道”加以区别,轻天重人。“天道”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老子以“有为”作为“人道”特征,以“无为”作为“天道”之标志,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庄子又对这种无为而自然的“天道”观作了进一步发挥。

人道 与“天道”相对。“人道”有两种含义;①指社会和人的行为规范。《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人道”亦即人伦纲常,是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②指人事,与“天道”相对,属于“天人之辨”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贯穿始终的主题。远古的天道观强调“天”的绝对权威,将“人”置于完全屈从的地位。春秋战国之际,人格神的天道观受到批判,重人道人事的思潮兴起,传统哲学的“天人之辨”随之展开。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自然之理深远,人事之理切近,天上的星象和人间之事两不相关,不能由天象来推知人事。此为“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萌芽。道家学派区分“天道”、“人道”,倡导“天道自然无为”。荀子讲究天人之分,重人事轻天命,力倡“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道”获得了理论上的论证。

天道、人道的出处及意思?

什么是天道?什么是地道?什么是人道?天地人的含义是什么?“天”主要指大气与气候;“地”主要指地质地理,包括岩石土壤与矿产***;“人”主要指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广义上包括一切生命体。天地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天地人能否和谐相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能否进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的境界?

天道,人道_天道人道畜牲道修罗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道可道非常道 道说不清 看不见 没人能解释 天道在人 人力所指 天道不及 人道在心 心正则道顺 心诚则道平 心之所属 道之所至 人心决定道 此道乃人道~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相互循环 互相牵制 互为追寻道家理论地道 天道 人道 这是3式中太亿的精髓

天道地道人道分别是什么意思

具体出处不好说了,只记得老子仙师曾经说过,天道遐,人道迩这句话。

天道是很渺茫的,你要问意思,我只能说,我认为的天道就是混沌,混元,无极。它包含了所有一切的源头和发展规律。

人道,则是相对天道而言,我对人道的理解,就是人在天道下,却有不遵循天道时。就是人除了秉承天地所赋予的外,自己还有一些违背不合天道的思想和意识。这两点统称人道。

什么是天道?什么是人道?什么是王道?

《易经》的谦卦的彖辞中有一句话: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在此卦中,提及到了“天道、地道、人道”。即是说,天道的德性,光明普照大地,毫无私欲地滋生、周济万物,地道德厚而容纳、长养万物而运行不息。天道、地道、人道的规律是:天道必然要亏损过于盈满的,而增益谦虚的;地道必然是变动盈满的,而流入谦下的;鬼与神的道理是损害盈满的,而福佑谦让的;人的道理是厌恶满盈的,而爱好谦退的。

哲学名词——天道中国哲学范畴。字面的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由于人们对天的解释不同,所以对天道的理解也不相同。天道常与人道对称,人道一般指人类行为的规范或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一些哲学家主张,天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天人互不干预。如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荀子主张“ 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应的,天象的变化是由人的善恶引起的,也是人间祸福的预兆。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天道是人类效法的对象。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历代的解释或有出入,但大体不出以上几种基本观点。3、犹天理﹐天意。4、指自然界变化规律。5、指显示征兆的天象。6、气候﹐天气。7、时光﹐时候。8、局势﹐形势。9、佛教所说六道之一。“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王道”学说及其实现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大内容是仁与礼孟子更多的继承了孔子学说中“仁”的学说。那么何谓“仁”?孟子指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与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互为表里,而二者合起来就是“道”。“仁”的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灵魂,他从各个方面反复对仁进行阐释与完善。孟子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与生俱来的,称之为“四端”。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其作为孟子社会理想的支撑点,在两个方面同时显示意义。***都有“恻隐之心”,作为统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是件轻松易举的事,“行仁政而王,莫之以御”提醒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为政必须依仁而行,不仁只能自取灭亡。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和他的社会理想的最基本内容,而性善论则做为其内在的依据做着最好的阐释。通俗一点的说,在孟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统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实现的可能。仁政的理想最终指向了“王道”,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孟子在其著述中精辟地阐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 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这就是“王道”。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道德。前者是其主要部分,孟子曾反复地进行论述。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王政”。孟子的答案是:“……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择梁无禁,罪人不 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独,幼而无父为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所谓的王政,除了轻徭薄役,减少刑罚之外,还把对鳏寡孤独,穷民无告者的深切怜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仁政”首先得把这些考虑进去。孟子情形地认识到若要使一个国家的百姓有“恒心”则国家必须有“恒产”否则则四民不安。“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人们首先能活下来,然后才能言及仁义,这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竟然有某些互通之处。因此孟子特别提醒国君们要注意本国的经济生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豸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其天,勿夺其田,数家之口可以无饥矣”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八口之家,耕织并重,不夺农时,减轻剥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仁政是王道学说的中心思想与先决条件,孟子不断地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上进行探讨。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也把孝作为“仁政”的根本。“***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他指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守身与孝顺父母是根本,一切都应该由此入手。孔子的仁爱主张在孟子这里得到了全面的发扬光大,从而进入了“王道”的阶段。与孔子的仁爱比较,基本精神虽然一致,内容却更加丰富全面。孟子的许多设想要比孔子细致精确很多,在王道境界中,俊杰在位,赏罚分明,赋税徭役适度,人民丰衣足食,于是对国家也就出于内心的拥护:“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为了这一理想的实现,孟子劝导人民依礼而行,请求统治者爱民亲民,扶植小农经济,减轻农民负担,这就是王道学说的基本内容。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常与“霸道”相对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人道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群体规则。与“天道”相对应。春秋时期随天人相人思想的逐渐发展而产生。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其后,各家论为人之道多歧义。孔子主推己及人以行“仁”;墨子主“兼相爱,交相利”;老、庄主“恬淡寂寞”,法天道之无为;荀子重要,以“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所以道也”,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礼记》提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有道之在者也”。后来儒家虽有发挥,但大体不出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