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机而作,观机逗教,见机则妙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5 0
  1. 知器施教的舍利弗尊者
  2. 如何实践佛法 第三篇 六度四摄
  3. 有带机字的成语有哪些
  4. 调出入息消除内心散乱
  5. 为何“唯说念佛”

在佛陀的***当中,根机有利有钝,有的人一点即通,有的需要耐心琢磨,但是佛陀都能耐心观机逗教,给予启发。譬如有一位***,每天在水边树下打坐参禅,精进自励,然而十二年来不但未能开悟证道,心中甚至充满了贪瞋痴等烦恼,妄想纷驰,因此,自己也常为此而苦恼不堪。

一天夜晚,这位***又在树下打坐,佛陀愍念他殷诚精进的向道之心,有心帮助他,便来到树下与他一同禅坐。时至半夜,天上月明如昼,这时有一只乌龟爬行到树下,正好有一只水狗不耐饥饿,出来觅食,看到乌龟,便想吃 它,乌龟赶紧把头尾及四肢都缩进龟壳里,水狗因此莫可奈何,乌龟终于得以保全性命。

看了这一幕,佛陀转身对身旁的***说:「这只乌龟因为懂得藉龟壳来保命,所以水狗无法伤害 它。但是世间上的人反而不如这只乌龟,他们不知道无常正像水狗一样,随时环伺在侧,却恣情放纵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在外追逐五欲六尘,使得外魔能够得便,侵害生命,常在五趣六道里轮回不已,这都是不能摄心守意所招致的祸患啊!」

观机而作,观机逗教,见机则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佛陀接着又说了一首偈语:

藏六如龟,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经过了佛陀的这一番启发后,这一位***终于如梦初醒,豁然开通,从此更加精进向道,每日悠游法海,享受法乐。

知器施教的舍利弗尊者

1、《六牙白象的故事》

卫国有一位长者,生了一个女儿。奇怪的是,她刚坠地,便讲了一通令人惊讶地话:“我做了不善的事,我做了不孝的事,我做了不知羞愧的事,我做了罪恶的事,我做了忘恩负义的事。”讲到这里,又突然默不出声,众人皆不知这些话的意思。

人们看到这女孩长得十分聪明贤慧,就取名为贤。这女孩渐渐长大后,不爱红装爱袈裟。常常以穿袈裟为乐,不久就出家做了比丘尼。她虽没有跟随佛祖,可她精勤修习,很快就修得了罗汉道。后来她懊悔当初没能跟随佛祖学法,就不远万里跑到佛的身边,向佛忏悔。

佛就说:“我早在以前就接受过你的忏悔。”佛身边的***感到奇怪,问傍:“这个比丘尼出家之后从未见过佛,为什么你已接受过她的忏侮?有何因缘?请讲给我们听听。”

佛即讲起了以前的故事:以前,有一头长了六支牙的白象,它有两个妻子,一个叫贤,一个叫善贤。

有一次,六牙白象在两位夫人的陪同下在森林中散步,它突然看到池里有一朵极为艳丽的莲花,就走上前去摘了下来。正当它想将莲花献给贤夫人的时候,善贤夫人一把夺了过去。贤夫人见了,心里十分不悦,她想:他爱善贤而不爱我。

当时,大象住的山中有一座佛塔,贤夫人常常***集鲜花去供养佛。她暗暗许愿:来世我降生于人间,一定不忘今世所受的委曲,一定要拔下它的象牙。随即便走上悬崖,纵身往下一跳,连尸骨都没有找到。

贤夫人跳下悬崖后升入了天国,然后又下凡降生在毗提醯王家做女儿。十多年时间,她就出落成一位美若天仙、亭亭玉立的少女。毗提醯王就将她许配给梵摩达王。

女人不忘前世的恩怨,在洞房花烛之夜,她娇嗔地对梵摩达说:“你要用象牙为我做一张床,我才能活,否则,我是陪不了你多久就会死的。”梵摩达王即发布命令:国人凡是能搞到可以用以制床的象牙,将获得一百两黄金的奖赏。

消息传开,人们都想得到这份奖赏,可就是想不出猎获大象的办法。有一长年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猎手听到了这一消息,十分兴奋,高声喊道:“这下我可以发大财了。”原来他在深山老林里深知大象的习性,有捕猎大象的丰富经验。

几天后,只见这猎人身披袈裟,扛了一张巨弓,背了一袋浸过毒液的箭头,来到六牙白象经常出没的地方。善贤夫人远远看到有猎人来,就赶快跑到六牙白象那里报信。六牙白象问:“你看见那猎人穿得什么衣裳?”善贤夫人回答道:“那猎人穿了一套黑色的袈裟。”

六牙白象就安慰善贤夫人说:“你不要慌张,穿袈裟的和尚都是吃素行善的好人,他们从不杀生,所以绝对不会来伤害我们的。”

可出乎六牙白象意料之外的是,它的话音刚落,猎人的毒箭就射了过来。六牙白象还算敏捷,赶紧往旁边一闪,箭才没有射到自己身上。

善贤夫人见状,就气呼呼地说道:“我让你赶快躲避,可你说和尚都是积德行善的好人。现在你如何解释刚才发生的事呢?”

六牙白象回答说:“这不是他身穿袈裟的缘故,而是他心里有烦恼的缘故。因此,这不是做和尚的罪过,而是他心不静的罪过。”

善贤夫人不听六牙白象的这一解释,想冲上前去踩死那猎人。六牙白象立即上前阻止,并讲了许多道理,坚决不让善贤夫人去伤害猎人。善贤夫人只得作罢。此时白象的五百部众也赶了过来。

六牙白象心平气和地问猎人:“你需要什么东西?为什么要这么狠毒地来射杀我?”猎人哆哆嗦嗦地回答:“我不是一个贪心的人,原来是没有加害于你的心思的,可梵摩达王张榜征募你的长牙,我想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所以就来射杀你了。”

六牙白象听完,顿时明白了什么。它认真地对猎人说:“既然你身负使命,就赶快来取我的长牙好了。”那猎人以为自己听错了白象的话。白象又说:“我请你快点拔出我的长牙,好回去向你的国王交差。”

猎人赶紧回答:“我怎么敢动手拔你的长牙呢?你是这样的慈悲,不但不治我的罪,反而还救了我的命。我如动手拔你的牙,那就是恩将仇报,我的手肯定会烂掉的。”

听了这话,六牙白象就走到一棵大树下,用自己的长鼻拼命将长牙拔出。随后又发誓将来要拔除众生的一切毒牙。猎人捧了六牙白象的长牙回到国都,立即将长牙献给了梵摩达王。梵摩达王见了,不由大喜过望,兴冲冲地就将象牙送到夫人那里。

可这夫人见了象牙,却突然产生了懊悔之意,暗暗想道:我今天为什么要去求这贤胜净戒的象牙呢?真是罪过。此后,她就大修功德,并许愿要修佛学法,建一番功德。不久,她就出家学道,得了阿罗汉道。

佛说到这里,就笑着对***们说:“那时的六牙白象就是我的前身,那个猎人就是提婆达多,那个贤夫人,就是今日来忏悔的比丘尼,那个善贤夫人就是耶输陀罗比丘尼。”众***听了,顿时恍然大悟。

2、《酒翁里的真相》

一对新婚夫妇,郎才女貌,相亲相爱,邻居们都非常羡慕。

不久却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这天,丈夫从外面办完事回到家中,为了消除疲劳,就对妻子说:“爱妻,今晚咱俩先喝点酒,你到酒瓮里取些酒来。”“好的,”妻子边应答边朝酒瓮走去。没想到她一打开酒瓮。

只见里面有个漂亮女子的身影,气得酒也不拿了,冲到丈夫面前责问:“你这个不知羞耻的男人,把我娶到你家,怎么酒瓮里还藏着女人?你说,这个野女人是哪里的?”妻子突如其来的大骂,令丈夫如坠雾中,他赶紧跑到后间去看个究竟。

一看,大吃一惊,酒瓮里明明晃动着一个美男子的身影。丈夫气不打一处出,边走边骂:“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还想倒打一耙,酒瓮里藏着的分明是个野男人!”顿时,一对恩爱夫妻吵得不可开交,拍桌子,砸板凳,谩骂声、抽泣声惊动了左邻右舍,门口挤满了围观的人。

有位邻居觉得十分奇怪,这对夫妻平时如胶似漆,今天怎么闹翻了,于是进屋想问个究竟。这位邻居听了他们各自的诉说后,很是奇怪,就跑去看酒瓮。嘿,里面确实藏着一个跟自己模样相似的男人。他一语不发,出了屋门,把自己的所见和疑惑告诉了那些急于探听的邻居。

恰巧有个比丘尼来化斋,夫妻俩只顾一个劲地争吵,根本没注意到。比丘尼径自进门相劝,问为何事这般吵闹。夫妻俩互相指责对方,女的说:“他偷野女人!”男的说:“她偷贼男子!”比丘尼越听越糊涂,围观者指点说:“他们家的酒瓮里装有人。”

比丘尼半信半疑前去察看,果然发现酒瓮里有个尼师,她转身就走,口里念着:“罪恶!罪恶!”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行脚僧,听说有这等怪事,心头生出一团疑云,他也进屋走到酒瓮旁,低头一看,原来是人在酒中的倒映。他感叹人世间居然有这样愚昧的人!随后对众人说:“你们都跟我来!”只见行脚僧端起一块石头,砸碎了酒瓮,还如此这般解释了一番。

那对夫妻听了真是无地自容,悔恨不已。

3、《“双头鸟”的善与恶!》

从前在雪山下,住着一只鸟,这只鸟长着两个头,只有一副身躯;一个头叫“迦喽嗏”,另一个头叫“优波迦喽嗏”。这只两头鸟两个头轮流休息,若是有一个头入睡,另一个头必然醒来。

一次,迦喽嗏睡着了,优波迦喽嗏醒过来,这时一阵风过,把旁边一棵摩头迦果树的花吹到两头鸟的身边。

优波迦喽嗏想:“我现在虽然独自吃下这朵花,但吃到肚子里,我们两个头都可以免除饥渴,长精神增气力。”于是他没有叫醒迦喽嗏,独自把花吃了。

过了片刻,迦喽嗏醒过来,觉得肚子很饱,不由得打了个饱嗝,问优波迦喽嗏:“你从哪里找到这香甜、美妙的食物?吃了教我觉得浑身舒服、精神愉快,连发出的声音都是这样优美。”

优波迦喽嗏回答道:“你睡着时,一阵风把不远处摩头迦果树的花朵吹到我身边。我想虽然是我独自吃它,但我们两个都可以除饥解渴,增长精神气力,所以没有把你叫醒,就自己吃了它。”

迦喽嗏听到这番话,却十分不高兴,心想:“他吃到好东西,竟然不叫醒我,独自享受美味。以后我碰上好东西,也不愿告诉他。”过了一些日子,两头鸟在一个地方看见一朵毒花。迦喽嗏想:“好吧!让我把这朵花吃了,让我们两个一起死去吧!”

他就对优波迦嗏说:“你先睡吧!我来看守。”于是优波迦喽嗏就放心睡了过去。迦喽嗏见他已熟睡,就偷偷把毒花摘下,一口吞了下去。

过了片刻,优波迦喽嗏醒过来,感到浑身难受,打一个呃,觉得口气中都带着毒气,就问:“刚才我睡着时,你吃了什么不好的食物?我怎么浑身难受得要死?”迦喽嗏说:“你睡着时,我吃了那一朵毒花,我希望我们两个一起死。”

优波迦喽嗏听了这番话,实在大惑不解,问道:“你做事怎么这样鲁莽啊?怎么做出这样的事?”说完哀哀唱道:当时你睡眠,花落我身边。我吃美味花,你反把我怨。但愿从今后,不同傻瓜住。损人又害己,同住没好处。

4、《年少比丘因造恶口,五百世堕为狗身》

昔日,有一群商人带着一只狗到其他国家做生意,行至半途,商人停下来稍作歇息。狗儿趁着商人不留意时,便将放在一旁的肉给刁去吃了。商人发现后,生气地拿起棍棒将狗儿的腿打断,并将它丢弃在路旁。

此时,舍利弗尊者以天眼看见断了腿且饥饿不堪的狗儿,便着衣持钵入城乞食,然后以神通力飞至狗儿的身边,将乞得的食物拿给它吃。狗儿欢喜地用完食物,舍利弗尊者便为其开示说法。狗儿命终后,则投生至舍卫国的一户婆罗门家。

一天,这位婆罗门看见舍利弗尊者独自入城乞食,便上前询问:“尊者没有沙弥随行吗?”尊者回答:“我没有沙弥随行,听说您有一子,可否随我出家?”婆罗门说:“我有一幼儿,名叫均提,现在甚为幼稚,待其年纪稍长,再让他跟随尊者出家修行,是否更好?”

于是等到均提七岁的时候,婆罗门便带他到祇洹精舍出家修行。均提沙弥不断地勤修佛法,精进用功,最后心开意解,证得阿罗汉果。均提沙弥思惟今生能得遇圣者、悟道证果,必是过去的因缘,便以神通力观见自己过去世为一只饿狗,蒙舍利弗尊者慈悲救助

今日方能为人并获圣果,于是均提沙弥发愿:“我蒙尊者之恩,得以脱离诸苦,今生应当终身随侍于尊者。”便终身求作沙弥而不受大戒。

当时,阿难尊者见此因缘,请示佛陀:“不知此人曾造何种恶行,受此狗身?又曾造何等善根,蒙尊者救助而得解脱?”佛陀告诉阿难:“迦叶佛时,有一群比丘聚集一处修行。当时僧团中有一年少比丘,音声清雅且善于梵呗,人皆乐听。

另一位年长比丘,音声浊钝,不善梵呗,但因功德具足,已得阿罗汉果。这名年少比丘自恃好声,便嘲笑老比丘的声音犹如狗吠。老比丘心知年少比丘种下恶果,便慈悲地对年少比丘说:我已得证阿罗汉果,功德悉备。

年少比丘自知罪行,心惊毛竖,惶怖自责,便赶紧向老比丘忏悔自己的罪过。”佛陀告诉大众:“当时的年少比丘就是今日的均提沙弥,由于恶言果报,五百世常受狗身;也因出家持戒清净的功德,得以见佛而后悟道证果。”

诸大比丘们闻佛所说,欢喜信受,顶戴奉行。由此可见,一切因果皆由心之造作。可是我们凡夫俗子只知重视追求眼前的结果,却不慎守因果的规则,如此即是因果颠倒。我们应该相信因果的规律,其规律是非常顺序的。

因为人的生命不仅是今世,而是经历了生生世世的流转,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在过去世流转的过程中曾做过什么样的业,所以今世行善、做好事,却不一定会带来今生的幸福与快乐。同样的,现在所造的恶业,亦不一定会马上报应遇到痛苦和不幸。

但这并不代表现在所造恶业的果报在将来不需要承受,只不过“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而已。

5、《一掬水的多寡》

在《法句譬喻经》里,记载着商人波利与海神之间,一段很有智能的对话:有一次,大商人波利与五百个商人一同入海寻宝,船行驶到海中央,忽然间海神从海底冒了出来,手捧着一掬水问波利说:你看是海水多呢?还是我手上的一掬水多呢?

波利从容地回答:当然是一掬水多啊!为什么呢?海水虽然多,不一定能挽救得到那些饥渴的人;一掬水虽然少,遇上了饥渴的人,却可以救护他一命。

海神听了波利的答话,不禁欢喜赞叹,立刻解下身上所配戴的璎珞装饰,以及各种奇珍异宝送给他,并且护送商人们安全地返回国中。

从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世间事物的价值,不一定从表相上的大小、多寡去衡量,有时候也要看它的作用为何。有些东西看起来虽然不起眼,却有很大的功用。

例如,小小的沙石可以建筑房舍,供人居住;小小的***,可以生长蔬果,供人食用;短短的一句话,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让人由迷转悟;少少的施舍,可以助人燃眉之急,让人脱离困境。

甚至一个人的智慧开启了,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从一朵花中,就可以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从一片叶子中,也能看到如来清净法身。

佛教里有一种修行法门,叫做回向。像是给人一个面包的同时,如果你能在心中发愿,希望天下的人都能解除饥饿,那么,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布施,但是普天之人也都可以获得这个功德了。所以,世间的功德,就看你发心的大小,发心有多大,就可以产生多大的力量

如何实践佛法 第三篇 六度四摄

目犍连尊者是佛陀十大***之一,被誉为神通第一。尊者度了二位***出家,他们依著尊者的教导精进修习,但经过了一段时间,仍不得其门而入,无有证悟。

一日,舍利弗尊者问目犍连尊者:‘您那两位新度的***有所证悟了吗?’目犍连尊者回答:‘他们虽然很精进,但还没证悟。’

舍利弗尊者又问:‘您教导他们修什么法门呢?’目犍连尊者回答:‘一个教不净观,一个教数息观,但他们的心仍有住着而无法开悟。’

接着,舍利弗尊者再问:‘他们两位出家前是从事什么行业的呢?’目犍连尊者回答:‘一个是打铁匠,我教导他修不净观;一个是洗衣者,他专修数息观。’

舍利弗尊者听了以后,便指出:‘他们之所以没有证悟,是因为修习的法门不适合根机的缘故。您应该要教铁匠修数息观,因为打铁拉风箱的时候,风箱每一次所排出的气,都是长短固定的节奏,如同呼吸;而洗衣者平时都在清洗脏衣服,修不净观较易成就。’

于是,目犍连尊者便以此方法教导,两位***依教奉行,精进用功,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成就罗汉果已,欢喜非常,以感恩心赞叹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说法度众之智慧仅次于佛,乃佛法之大将。由于尊者的智慧力,令我们随顺过去所专门的本业,修习相应的法门而得契悟,了脱生死。能依自己的根机而修习,如鱼得水,很快就能有所成就;若是药不对症,则如鱼掉落到陆地上,虽是***亦难得证悟。’

‘我过去常在河边洗衣服,总是将肮脏的衣服洗得干净无染,透过修习白骨观,很快就与不净观相应而得解悟。打铁匠拉风箱时,一抽一拉,与安那般那数息观所观之出息、入息,一样是风相长短的固定节奏,所以很容易就与数息法门相应。’

‘众生因为个人过去的薰习,都有各自相应的因缘,尊者是佛法的领航者,能应众生根机而为说法。因此,佛赞叹舍利弗尊者是第二转法-轮者,善能观机逗教,心得自在。因为尊者的大智慧,让我们二人能善知修行的真道。我就像未被调伏的大象,因佛法大将的教导而得调顺,至安稳涅槃之处,故而欢喜踊跃!’

典故摘自:《大庄严论经·卷第七(四二)》

省思:

佛陀为度不同根机的众生,开示八万四千法门。所谓‘法无高下,应机者妙’,所有法门的目的,都是为了令众生断除烦恼,回复清净。因此,只要能应众生根机的法门,对众生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门。

佛云:‘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导,闻之不行,非导过也。’修行,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听闻正法,更进一步要依著真理的教导,落实于身、口、意三业。佛是大医王,善知众生轮回生死之烦恼重病,只要依著佛所开的法药精进修习,必能真正获得佛法的利益,脱生死苦,得解脱乐。

有带机字的成语有哪些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三:六度四摄篇

第三篇 六度四摄

壹·前言

佛法浩瀚无边,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同而区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设的方便法门,是世间法,不能了生死。声闻、缘觉乘虽然可以了脱生死,超出三界,但是只为自度,只能“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乐”,未能度众利他,佛陀斥为“焦芽败种”,可见仍非究竟。唯有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发四弘誓愿,修六度四摄法门,圆满佛果的菩萨乘,才是佛法的究竟法门。

发心趣求大乘的菩萨,以六度为主要修行方法,《增一阿含经》序说:“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

菩萨如果修行六波罗蜜,具足福慧资粮,圆满所修,便得证悟无上正等菩提。如《发菩提心经论》卷上说:“布施是菩提因,摄取一切诸众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众善,满本愿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精进是菩提因,增长善行,于诸众生勤教化故;禅定是菩提因,菩萨善自调伏,能知众生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诸法性相故。取要言之,六波罗蜜是菩提正因,四无量心三十七品诸万行共相助成。若菩萨修集六波罗蜜,随其所行,渐渐得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六度四摄是成就菩提道果的必备条件

贰·六度的意义与内容

“六波罗蜜”,梵语sad-paramita,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是指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达成理想,完成的意思,是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修行方法。

六波罗蜜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意义、内容如下:

一、布施

布施,梵语“檀那”,此云“布施”,布己所有,施与众生,这是摄受众生的第一步。“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在生活上先给予满足后,才容易引领众生修行入道。布施有三种:

1.财施:内财施与外财施。布施头、目、脑髓生命,叫做内财施;施舍田园舍宅、衣食财宝,称外财施。

2.法施:以佛法化导众生,使其得度,称为法施。“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四句偈等,乃至为他人说。”法施的殊胜难得,可见一斑。

3.无畏施:属于精神力量的布施。给予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远离恐怖畏惧;或者自己持戒忍辱,不侵犯他人,使对方免于畏惧。譬如***菩萨闻声救苦,使众生远离怖畏,便是施无畏。

布施的可贵,就其功德而言,除了可以去除悭贪的烦恼障之外,行布施可以去除怨害,广结善缘,得到富贵安稳。如《四十二章经》说:“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可见布施功德之大。

二、持戒

持戒,梵语尸罗。持是持守不犯,戒有三聚净戒。戒是修行的基础,解脱的根本。三无漏学中,戒学居首。《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可见戒的重要。三聚戒为:

1.摄律仪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的止恶行,是出家、在家等七众***所共受的戒。而随在家、出家的不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

2.摄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是指修习一切善法。此戒为修善门,是菩萨所修持的律仪戒。

3.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为利生门。

菩萨戒虽然众多,但是总不出这三聚净戒。持守律仪戒,便能离恶防非,使身语意三业正行清净;持守摄善法戒,便能广集一切善行;持守饶益有情戒,便能利益救济一切众生。三聚净戒兼持具足,便能自利利他,功德圆满。

三、忍辱

忍辱,梵语羼提。意指凡是加诸于身心的苦恼、侮辱、迫害等,都能忍受。忍辱可以让身心安稳,分为三种:

1.耐怨害忍:受他人的怨憎恼害,而能忍耐。

2.安受苦忍:对疾病、天灾的逼害,能够安忍而不退失修行道心。

3.谛察法;忍又作观察法忍,即观察诸法不生不灭的真理,心能安住不动。

菩萨修行忍辱,能忍受别人的辱骂,忍受别人的毒打,忍受别人的嗔恚,而不加以报复;对于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心不为所动,一切烦恼皆不能染。因为能够忍辱,因此护戒清净,所修善法皆能成就。从前佛陀在因地作忍辱仙人,被割截身体,却丝毫不嗔不动,而能成就大道。因此,忍辱的力量最大。

四、精进

精进,梵语毗离耶,意思是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依照佛教的教义,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

精进能普遍一切善行,与一切功德相应,因此,《大智度论》卷十五说:“精进法是一切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精进有三种:

1.披甲精进:菩萨修行精进,不畏惧诸苦,勇往直前,譬如战士披铠甲,自然有恃无恐。

2.摄善精进:大小诸善,能勤行不倦。

3.利乐精进:菩萨利益劝化众生,不疲不厌。

精进能使善法日增,速得成就,如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因为精进的原因,比弥勒菩萨早九劫成就佛道。

五、禅定

禅定,梵语禅那,指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

凡夫攀缘五欲六尘,心如猿猴,又如脱缰的野马,到处流荡,片刻不止,因此修行难成。《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众生妄心起,如翳见空花,唯定慧能治,诸佛说如是。众生心躁动,犹如旋火轮,若欲止息时,无过修静虑。”禅定除了能止息内心的妄念之外,并且可藉由禅定而启发智慧。禅定分为三种:

1.世间禅:指***、无***的四禅八定,为凡夫所修的禅定。

2.出世间禅:有观、练、薰、修四种,为超出三界的大小乘禅定。

3.出世间上上禅:如自性等九种大禅,为佛的大定。

禅定不可思议,可引发神境通,得以飞行自在,并且可得到十种利益:

1.安住仪式:习诸禅定,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有勉强。

2.行慈境界:常有慈爱心,无伤杀众生的恶念,对于众生,悉皆安稳。

3.无烦恼:诸根寂静,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

4.守护诸根:常防护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

5.无食喜乐:得禅味以资道体,因此虽然没有饮食,也自然欣悦。

6.远离爱欲:心不散乱,对一切爱欲都无染著。

7.修禅不空:虽然有诸禅的功德,证得真空的道理,但是不堕于断灭之空。

8.解脱魔?: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都不能缠缚。

9.安住佛境: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对于佛的知见自然明了,因此心地寂灭,住持不动。

10.解脱成熟:惑业不能迷乱,无碍解脱自然圆熟。

六、般若

般若,梵语般若,此翻智慧。指修习八正道以及诸波罗蜜,而显现的真实智慧,此智慧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因此称为般若。

般若为六度的根本,是一切善法的渊源,能够度越生死之海,到达菩提彼岸,因此称为诸佛之母。《大智度论》说:“诸佛及般若,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般若分为三种:

1.实相般若:是般若的理体,众生所本具,离一切虚妄之相,是般若的实性,即一切种智。

2.观照般若:是观照实相的实智,了知诸法没有自性,所以称为观照,即一切智。

3.方便般若:是分别诸法的权智,善巧分别诸法,称为方便,即道种智。

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在彻悟诸法实相,离一切虚妄而得解脱,更重要的是菩萨以此无所得的般若大方便,广行六度万行,而能“一切舍不取施想;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行于精进而离身心;修禅而无所住。”不著一切而具足一切,以完成佛道。

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根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精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

关于六波罗蜜与福智二资粮的关系,依《解深密经》卷四与《菩萨地持经》卷一所说:施、戒、忍三波罗蜜是福德资粮,般若是智慧资粮,精进与禅定二者通福、智二资粮。六度修满,具足福慧庄严,则能成就佛果。

菩萨修行的中心德目,于法相宗等,又将六波罗蜜的智慧波罗蜜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的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

菩萨修行六度,主要为对治自心悭吝、恶业、恚心、懈怠、乱心、愚痴等六种烦恼,除了利益众生外,并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深入人群,普度众生。四摄***是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的四个方便法。

参·四摄法的意义与内容

四摄法是权巧度众的方便法门,皆以巧慧为根本。但因众生的根基与需要的不同,在每一法中又另有它的差别,分类如下:

一、布施摄

布施摄,又作布施摄事、布施随摄方便、惠施、随摄方便。以无所施的心,施授真理(法施)与施舍财物(财施)。如果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如果乐法,则布施法,令众生生起亲爱的心,而依附菩萨受道。布施摄分为三种:

1.财施:施舍财物,济惠贫乏。

2.法施:以法示人,使明真理。

3.无畏施:济拔厄难,使离怖畏。

二、爱语摄

爱语摄,又称为能摄方便爱语摄、爱语摄方便、爱言、爱语。依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的心而依附菩萨受道。爱语摄有三种:

1.慰喻语:对生病或受到灾难、恐怖的人,以柔和慈爱的语言去安慰他、鼓励他,使他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2.庆悦语:对人的长处,或所做的善事,给予赞叹、肯定,使他更具信心,激发他往好的地方发展。

3.胜益语:令人听了能增胜增益的语言。譬如对小乘行者宣说大乘佛法,使进趣大乘。

三、利行摄

利行摄,又称为利行摄事、利益摄、令入方便、度方便、利人、利益。指以身口意的善行利益众生,令众生生起亲爱的心而接受教法。利行摄分三种:

1.现世利行:劝令众生如法修持,现世便得大财富,乃至世间一切利乐。

2.后世利行:众生于现世得大利乐,劝舍大财,发广大出离心,乃至出家,得后世利乐。

3.现世后世利行:劝在家、出家次第离欲,故名现世后世利乐。

四、同事摄

同事摄,又称为同事摄事、同事随顺方便、随转方便、随顺方便、同利、同行、等利、等与。能够站在众生的立场,和众生同一苦乐,并且能以慧眼观照众生,给予众生最适宜的教化,方便引导而入佛道。同事摄分为四种:

1.是他同事而不自显与他同事:我与众生功德威力皆悉平等,但是隐藏己善而不显自己的功德威力。

2.非他同事而自显与他同事:对于比自己能力低劣,没有信心的众生,为了方便化导对方而自显己身与他同一层次。

3.是他同事亦自显与他同事:看见所化导的对象善根犹可摇动,为了让他善根坚住,现在暂时与同事,渐次增长对方。

4.非他同事亦不自显与他同事:对于自行放逸,弃舍他事者,不与对方同样退堕懈怠。

肆·六度与四摄的关系

六度是大乘菩萨为了成就佛道而实践的六种德目,是菩萨行者自利利他的总纲;四摄则是菩萨为了教化众生所施设的方便法门,专为利他。六度的第一度与四摄的第一摄,同是布施,彼此之间有共同相摄之处,他们的关系极为密切。如《阿差末经》说:

1.布施摄具足六度的每一度。因为布施摄中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其中,财施摄布施;无畏施摄持戒、忍辱二度;法施摄精进、禅定、般若三度。因为布施摄中具有这三义,因此具足六度。

2.爱语摄通持戒、忍辱二度。因为爱语摄乃离恶口、妄语、绮语、两舌等四过,因此通摄持戒;对人说爱语,不管遭受任何毁谤、怒骂,都不会以恶还报,因此通摄忍辱。

3.利行摄通精进度。因为要利益众生,必须勤于教化众生,因此通摄精进。

4.同事摄通禅定、般若二度。因为自己所成就的定慧,与人相同的缘故。

此外,四摄法中,每一法又各具四摄,譬如布施摄中,布施好语便是爱语摄;布施佛法,使生善去恶,便是利行摄;布施无畏,去其恐惧,继而亲近,予以化导,便是同事摄。

至于实行四摄法的先后次序,则因为化导的对象有贫、恶、贤、愚等差别而不同。对于贫人要先行布施,济其贫苦;次行爱语,受之以法,后明利行,劝令起修。如果对于恶人,则要先行爱语,令他舍恶,次行布施,随顺资养,后以利行,劝令起修。

四摄法的实践,应以众生的需要而权巧观机逗教为主。

伍·六度四摄的实践

学习菩萨道的修行者,应该如何实践六度四摄法门呢?在家菩萨修行布施要体悟无常,对苦难众生能广行财施。出家菩萨则要以佛法开导一切众生,使其入道学佛,并对苦难众生施予无畏,使其身心得以安乐。在慈心布施之后,为进一步砥砺自己,利益众生,而发心受持菩萨戒,学习一切善法,具足威仪,并修行忍辱,对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能够忍辱,不为所动。对诸行善法能精进学习,对恶法能断除,后以禅定力量调伏五根,安定内心的混乱,并藉由禅定方法,启开智慧,开悟了道。

菩萨在修行六度的同时,为广度众生,并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取众生。以布施医药、饮食、财物,使众生满足而入道;以慈爱、安慰、赞叹、鼓励的语言,使众生生起欢喜,而听从指导;对于有利于众生的事业,菩萨更要不惜一切的辛劳,能承担服务;并站在众生的想法上,去了解众生的需要,而给予更多的利益与协助。

菩萨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知菩萨道的修行实为不易。虽然不易,但是学佛者还是要砥砺自己,勇猛直前,因为学佛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不精进向前,佛道终究难以达成。

最后,提出实践六度的几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一、布施:是给人呢?还是给自己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给人,其实是给自己;是自己发财之道!

二、持戒:是束缚呢?还是自由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束缚,其实是自由;是自己平安之道!

三、忍辱:是吃亏呢?还是占便宜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其实是占便宜;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进:是辛苦呢?还是快乐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辛苦,其实是快乐;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禅定:是呆板呢?还是活泼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呆板,其实是活泼,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向外求呢?还是向内求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向外求,其实是向内求;是自己明理之道!

所以,实践六度是自己幸福安乐之道;更是究竟解脱的得度之道!

调出入息消除内心散乱

问题一:带机的成语有哪些 有机可乘、蹈机握杼、神机妙算、将机就计、坐失事机、生机勃勃、天机云锦

随物应机、一线生机、鉴机识变、贻误军机、应机立断、妙算神机、神机妙算

临机应变、泄露天机、面授机宜、临机能断、日有万机、触机便发、机事不密

随机应变、机杼一家、投机倒把、别出机杼、神机鬼械、机不旋踵、神机妙算

逢机立断、走漏天机、白费心机、机心械肠、坐失良机、机难轻失、见机而作

机关用尽、逢机遘会、枉费心机、自出机轴、相机而动、无机可乘、独出机杼

机不可失、观机而动、生机盎然、运策决机、机变如神、煞费心机、日理万机

见机而行、相机行事、错过时机、漏泄天机、用尽心机、机不容发、枉用心机

观机而作、将机就机、鸥鹭忘机、语不投机、可乘之机、逐机应变、费尽心机

参透机关、当机立决、临机制变、自出机杼、话不投机、危机四伏、暗藏杀机

见机行事、履机乘变、不失时机、一日万机、鸥鸟忘机、通险畅机、投机取巧

袖里***、临机立断、临机制胜、临机辄断、临机设变、天机不可泄露

天机不可泄漏、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问题二:带有机字的成语 带有机字的成语

生机勃勃、

有机可乘、

枉费心机、

神机妙算、

随机应变、

生机盎然、

投机倒把、

机关算尽、

泄露天机、

灵机一动、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问题三:带机的成语有哪些 别出机杼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

不失时机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

参透机关参:检验,察看。机关:阴谋或秘密所在。看透了阴谋和秘密。

触机便发机:弓弩上的发箭器。原指弓弩上的发箭器,一经触发,箭便射出。后亦指人遇到机会便要发作。

当机立断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独出机杼独:独特,特别;机杼:织布机和织布梭,引申为织布方法。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

费尽心机心机:计谋。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话不投机投机:意见相合。形容话说不到一起。

机变如神机变:机智、权变。机智权变,神奇莫测。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失:错过。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

机关算尽机关:周密、巧妙的计谋。比喻用尽心思。

机关用尽机关:周密、巧妙的计谋。比喻用尽心思。

机杼一家指文章能独立经营,自成一家。

见机而行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见机而作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

见机行事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将机就机利用顺便的机会。

可乘之机可以利用的时机。

临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灵机一动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

问题四:带机的四字成语 带机的四字成语 :

生机勃勃、

有机可乘、

枉费心机、

神机妙算、

随机应变、

生机盎然、

投机倒把、

机关算尽、

泄露天机、

灵机一动、

贻误军机、

一线生机、

投机取巧、

当机立断、

见机行事、

可乘之机、

坐失良机、

日理万机、

费尽心机、

危机四伏、

审势相机、

暗藏杀机、

剥复之机、

亡王之机、

天赐良机、

不失时机、

鸥鹭忘机、

天机云锦、

观变沉机、

危机一发

问题五:成语里带有机、人的成语 别出机杼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

不失时机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

参透机关参:检验,察看。机关:阴谋或秘密所在。看透了阴谋和秘密。

触机便发机:弓弩上的发箭器。原指弓弩上的发箭器,一经触发,箭便射出。后亦指人遇到机会便要发作。

当机立断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独出机杼独:独特,特别;机杼:织布机和织布梭,引申为织布方法。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

费尽心机心机:计谋。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话不投机投机:意见相合。形容话说不到一起。

机变如神机变:机智、权变。机智权变,神奇莫测。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失:错过。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

机关算尽机关:周密、巧妙的计谋。比喻用尽心思。

机关用尽机关:周密、巧妙的计谋。比喻用尽心思。

机杼一家指文章能独立经营,自成一家。

见机而行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见机而作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

见机行事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将机就机利用顺便的机会。

问题六:带有机字的的四字词语 带有机字的的四字词语 :

航天飞机、

生机勃勃、

有机可乘、

枉费心机、

神机妙算、

随机应变、

生机盎然、

投机倒把、

机关算尽、

泄露天机、

无机化学、

无机肥料、

经济危机、

灵机一动、

贻误军机、

工作母机、

一线生机、

机关刊物、

国家机关、

投机取巧、

有机化学、

当机立断、

见机行事、

机械运动、

可乘之机、

坐失良机、

日理万机、

市场机制、

有机肥料、

有机玻璃

问题七:带机和人的四字词语 带机的四字词语机不可失,机关算尽、机变如神。

带人的四字词语暗箭伤人百年树人、 傍人篱壁、 傍人门户 、悲天悯人、 北道主人 、婢作夫人、 薄寒中人、 薄命佳人 、不齿于人。

不明白请及时追问,满意敬请***纳,特别满意请点赞O(∩_∩)O谢谢

~~O(∩_∩)O,记得好评和***纳,互相帮助

问题八:带有机的四字成语 机的四字成语 :

亡王之机、

随机应变、

暗藏杀机、

天机云锦、

审势相机、

贻误军机、

剥复之机、

临机能断、

机事不密、

天赐良机、

临机应变、

灵机一动、

用尽心机、

一线生机、

话不投机、

鸥鹭忘机、

语不投机、

独出机杼、

临机设变、

危机一发、

不失时机、

临机制胜、

见机而作、

漏泄天机、

见机而行、

机心械肠、

痛失良机、

逢机立断、

坐失事机、

乘机应变

为何“唯说念佛”

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消,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这个时候,当然佛陀是观机逗教,观察难陀尊者的特性是属于散乱种性的,所以就教导难陀尊者,还有跟难陀尊者同样个性的俱絺罗。俱絺罗是舍利弗的母舅,他们两个特性都是散乱。

佛陀就告诉他们说,你们两个要修行,下手处就观鼻端白。你们一***的时候,不要去观外境,也不管内心的波动,你就注意一件事情,注意你鼻端的地方那个白色的相状。

这个地方就说明他整个修学的过程,说,我最初在谛观的三七日当中,就注意自己鼻子当中气息的出跟入,知道鼻子气息出去了,又进来了,又出去,又进来。因为整个心都注意鼻端的出入息,慢慢地气息就产生一种烟相。烟相就是他的气息已经变成绵绵密密,比较微细了,就表示他的心静下来了,

所以「身心内明」。这个地方古德解释是禅定现前。

这个时候,他内心当中就产生一种禅定的功德,禅定产生光明相,所以「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因为禅定的开发,他的了别功能就广大了,看到整个世界就变成了虚明清净,好像琉璃一般,琉璃当然是内外分明。

因为他的心向内安住了,所以他在观察外境的时候没有这种波动相,就感到这个世界是非常的清澈而透明。

接下来,看他的禅定转深。「烟相渐销,鼻息成白。」这个时候他在禅定中继续去观这个鼻端,烟相也消失掉了,所有的动态的相状都消失掉了,就只是在鼻端出现一种光明的相状,类似白色的一种光明相状。你看他一开始这个呼吸还是一种动态的,动态当中变成一个微细的烟相,一缕的轻烟,到最后连烟相也消失掉,看到鼻端完全是一个白色的光明,这个禅定成就。

接下来,「心开漏尽」。这个地方就开启了我空的智慧。他从出入息当中就思惟到无常的道理,从无常当中而发明到没有「我」的真理。所以这个时候一切的出息入息都化成一种光明之相,而且内心能够照了十方世界,而成就阿罗汉果。这个时候世尊给他授记,说他当来必定成就无上菩提。这个地方古德的注解说是佛陀在般若会上跟他授记的。

佛问圆通,我以消息,息***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最初的下手方便,就是以调合出入息来消除心中的扰动。慢慢地,出入息的扰动消失了,发明心中的智慧,依止心中光明的智慧来灭除心中的见思烦恼。这是「斯为第一」。

为何唯说念佛 ——佛楷 一日,南铁道场交流会上,一莲友问:“为什么你们这里只强调念佛,只强调往生西方?而不着力劝人修身进德做善事?” 实怀此疑问者又何止她一人,多有莲友来专修念佛道场,读专修念佛之书,大半会有此疑问:释迦所遗经教三藏十二部,为何你们单提念佛? 欲解此惑,首先应知,释迦缘何应世于我婆娑国土,难道他此番应化唯是教人行善,做好人,然后来世福报殷盛吗?决然非也,余门宗教即可达此目的,佛教必有与其它宗教不共之特质,此不共之特质在于何?在于能令众生超越轮回,乃至成佛。 佛教之宗旨在于对众生拔苦予乐,拔者,拔六道轮回之苦,予者,予成圣成佛之乐。佛以其妙观察智,深知众生之大苦在于轮回,佛志在***脱此苦轮,故一生教化无不围绕与此,奈何众生机有深浅,缘有生熟,故佛亦随顺众生,观机逗教,众生有问,佛即有答,遂有圣道种种经法(《金刚经》、《地藏经》、《心经》、《楞严经》、《华法经》等均属此圣道经典)。然唯有大圣释迦方真正彻底了知众生之根性与处境,也只有本师世尊方晓何种法门乃婆娑众生真正所需,故方有佛无问自说之净土法门,“所需”者,学得来,用的上,能成功。净土法门***学得来,三根普被,利钝兼收;***用得上,上尽一形下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能成功,万修万人去,去者皆作佛。此法门乃佛为众生选定之法门也,非众生以有漏心自选之法门也。焉可以常情测耶? 由斯可知,佛观机布教,观净土之机未熟,即讲圣道诸法,诱言在此土成佛,以自力难行折服之;观众生净土缘成,即大畅本怀,力劝生西,于彼国土作佛,以他力易行摄受之。难行之行,不通之时,必拣易行,佛之苦心,以至于此。释迦如来,实是我等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善导***语)! 佛意幽深,二乘叵测,由是观古德言:“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又言“法法出净土,法法归净土”,实在是见道之语,实在是祖师手眼! 知有出苦之捷径,成佛之大利,若有闻即信行者,当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善导***语),若其人善根尚浅,难生信向,可暂教余善法,然亦应观察等待时机,时机成熟,必导归净土。人生于世,犹如电光,无常大鬼,不暂相离,须臾命尽,即入三途,可不畏哉?吾辈实当相互提携劝进,出此三界火宅! 当此之世,若只教人修身养性,乃至通途经法,好则好矣,然不究竟。譬如一人身中毒箭,旦夕毒散即亡,医者只为其***,好语宽慰,令其身心稍得些许舒适,然绝不拔出毒箭,亦不消散其毒,如是则尽其全力,伤者亦不免一死,根本大患未能除故。婆娑众生谁人不身中阎罗天子所射轮回之箭,箭上谁无贪嗔痴毒,无常迅速,旦夕即轮回去也!此时若唯是教其修身养性,持戒修善,甚而圣道种种,经咒禅定,而绝不教其念佛往生,何异于只为其***,不为其拔箭,虽今生得如萤火般之福慧,终不抵无始劫来冰山般之业力,徒落三途,受无尽苦,可怖!可怖! 知此者,方知教人念佛乃拔箭之法,乃保命之法,命有样样有,命无样样无,无量光寿之中,何种伟业不能成就?何种众生不能度化?况极乐世界乃佛之报土,涅槃境界,众生一往生即成佛身。换言之,百年后即可成佛,有此难思难议之大利,可不奔走呼号,令有缘者悉知悉信否? 又往生之要在于专信专念,即善导***之“专复专”,处此时代,资讯发达,魔师辈出,行者杂修太易,专修难成,得宝失宝,历目皆是,当此之时,再不唯说念佛,专心指受西归之路,捣毁众魔破坏之途,独令阿弥陀佛遥在西方,垂手长待,泣泪泣血乎? 注:佛楷师兄现已出家,成为宗道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