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有无之用_什么通有无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06 0
  1. 穷通宝鉴 - 二月壬水 注释
  2. 管理沟通有怎样的作用
  3. 有关“艺术无用之用”的理解
  4. 吃通菜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吗
  5. 没有多余地方放东西的成语
  6. 世界上真的会有有法力的和尚吗
  7.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八章: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通有无之用_什么通有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理解:

人们把砍伐的木头通过加工,组合辐条和车毂制成的轮子,又通过挖空轮子的中心,就有车可以用。人们把已有的黏土通过揉捏,制成了泥质器物,又通过挖空这些器物的中心,就有各式器皿可用。人们把已有的土和木头通过搭建,建造了房子,又通过对房子门窗的开凿,创造出新的空间,就有房屋可以住人。

人们通过对已“有”的物体(木头、黏土、土石)进行加工制作,创造出了“无”东西(车轮、器物、土坯房),并对这些新东西进行适当的“无”处理(挖空车轮、挖器物、凿户牖),又衍生了新发展空间、新的用途(车、碗、屋子)。加工组合是一种创造,减损剔除也是一种创造,这就是有无相生

一个产品都是一体两面,一面是它的价值,另一面是它的使用价值。

所以使这个东西变“有”,就创造“利”。使这个东西变“无”,就是尽其“用”。

好比我们制造一辆汽车,从没有汽车到制造出汽车,就是“有之”的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创造“利”的过程。我们使用汽车并最终使用报废,就是“无之”的过程,就是消耗其使用价值的过程,就是尽其“用”的过程。

真正的财富不是黄金、白银和信用货币,而是人类智慧劳动的结晶。

本章赞扬了人类的创造力,指出人类的劳动创造是财富的来源。

注意:

本章呼应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二章“有无相生”。

注释:

毂字本义: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

埏,以土和泥,揉和。埴,黏土。器,皿也《说文》。器,使动、使。。为器、下同。

凿,穿木也《说文》。户,半门曰户《说文》。牖,窗户。用,可施行也《说文》。

译文:

三十根辐条制作一车轮,当车轮中心挖空,就有车可用。

揉和黏土制作器物,当器物中间被掏空,就有器皿可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门窗四壁被挖空,就有房屋可用。

所以,“有”创造了利,“无”物尽其用。

穷通宝鉴 - 二月壬水 注释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意思是:“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管理沟通有怎样的作用

《穷通宝鉴》,是明代的余春台将江湖旧籍《拦江网》加以整理、归纳而成。该书以阴阳五行为经、月令为纬,辅以寒暖调候,以官为首、以财为次。《穷通宝鉴》在命理学界拥有相当高的地位,被称为“子平之模范”,其根本原因在於:八字共有约五十二万种变化,而学命的人一直想找到一种简捷的方法可以概括所有的命例,而《穷通宝鉴》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形式,如“某日干生於某月,干透或支藏某某物,即为富贵或贫贱”,就像是一部命学字典,只要按图索骥,既省时又省力。由於该书是根据实际操作中总结而来的,所以肯定有相当的应验性,但若以此为标准,则就大大地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渊海子平》提出“命要活看”这个非常重要的论命原则,因为八字搭配变化万千,所以论命一定要灵活。而《穷通宝鉴》的方法则是死法,书中很多论述都是很片面的,稍有基础的命学者都会对书中的内容提出很多疑问:“某日干生於某月,真要干透或支藏某某物,才能成为富贵吗?难道没有其它的变化和格局吗?”如果把此书作为学习格局、用神的入门指导,就很容易走歪了。但凡事都有正反两面,《穷通宝鉴》在讲述命局层次高低上是很有启发性的,如“寒木向阳,丙胜於丁”、“水滋甲木,癸优於壬”等等的细分。富有大中小富、贵有三六九等,《宝鉴例释录》就是徐氏用现代语言对《穷通宝鉴》在这方面论述的通俗阐释。学者如定要看《穷通宝鉴》内容的书籍,我个人建议看《宝鉴例释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宝鉴例释录》,作者徐乐吾。徐氏名声之响,相信已经不用介绍了,民国时期的人物,留传至今著作数量上以他为最多,但质量则。我个人把他、***润、钟义明三人并称为三大命理书作家,而不是命理学家,因为我觉得看他们三人的书,可能会有其他方面的启益,但很难在实战上有所提高或帮助,而我学命的主要目的是能应用於实战中。徐氏一生最欣赏的是《滴天髓》和《穷通宝鉴》二书,其中他以《穷通宝鉴》一书为蓝本,写了多部著作,如《穷通宝鉴评注》、《造化元钥评注》、《宝鉴例释录》等等。我个人觉得,《宝鉴例释录》是徐氏最好的作品,好就好在里面基本没有例释,徐氏有具体命例讲解的书,都会见到不少错误,而此书则基本只讲理论。

《穷通宝鉴》评注 —— 论木

原文:木性腾上而无所止,气重则欲金任使。木有金则有惟高敛之德。仍爱土重。则根蟠深固,土少则有枝茂根危这患。木赖水生,少则滋润,多则漂流。甲戌、乙亥、木之源,甲寅、乙卯、木之乡,甲辰、乙巳、木之生,皆活木也。甲申、乙酉、木受克,甲午、乙未、木自死,甲子、乙丑、金克木,皆死木也。生木得火而秀,丙丁相同。死木得金而造,庚辛必利。生木见金自伤,死木得火自焚。无风自止,其势乱也。遇水返化其源,其势尽也。金木相等,格谓斫轮。若向秋生,反为伤斧,是秋生忌金重也。

注:总论木性,木为阳和之气,其性腾上而无所止。木重喜金气以收敛之。故云有惟高惟敛之德,喜土重以蟠根,土少则枝茂根危。甲戌、乙亥、木气初生,甲寅、乙卯、木之旺地,甲辰、乙巳、木之余气,故云活木。甲申、乙酉、木气绝,甲午、乙未、木气死,甲子、乙丑、纳音金,皆死木也。活木得火而秀,见丙丁为木火通明。见庚辛金则损其生气。死木见火自焚,见金克木,反造而成器。故活木喜火忌金,死木忌火喜金也。金木相制成格,名为斫轮。若生于秋,宜有火制金,非忌金而去之也。以火制金成器,方能斫木成材。三秋金旺木枯,残枝败叶,喜金剪除,得火制金,不伤木性。相制而归于中和,故秋木喜金,不论官煞,皆宜得火,乃成贵格,正此谓也。

原文:木生于春,余寒犹存,喜火温暖。则无盘屈之患。借水资扶,而有舒畅之美。春初不宜水盛,阴浓则根损枝枯。春木阳气烦燥,无水则叶槁根干。是以水火二物,既济方佳。土多而损力,土薄则财丰。忌逢金重,伤残克伐,一生不闲。设使水旺,得金则良,终身获福。

注:春木喜火温暖,然用火不能缺水,用水不能无火,最宜火透水藏,格成既济。用土用金,皆非上格。

原文:夏月之木,根干叶燥,磐而且直,屈而能伸。欲得水盛而成滋润之力,诚不可少。切忌火旺而遭焚化之忧,故以为凶。土宜在薄,不可厚重,厚则反为灾咎。恶金在多,不可 欠缺,缺则不能斫琢削。重重见木,徒以成林,叠叠逢华,终无结果。

注:夏木喜水,时逢火旺,根干叶燥,必须得水,方成润物之功。用水不能无火,方成既济。水多以火为用,木火通明,切忌无水而火旺。则偏燥自焚也。用土用金,或为配合所需要。但非上格。

原文:秋月之木,气渐凄凉,形渐凋败。初秋之时,火气未除,尤喜火土以相滋。中秋之令,果已成实,欲得刚金而修削。霜降后不宜水盛,水盛则木漂。寒露节又喜火炎,火炎则木实。木多有多材之美,土厚无自任之能。

注:三秋之木,木性收敛,生气下达,所谓果已成实也。最喜刚金修削,木旺金强,得火以制之,必成上上格局。寒露节寒气渐增,得火温暖,功成反生。用水以化金,不离火暖。不能专用水,亦不能专用土也。

原文:冬月之木,磐屈在地,欲土多而培养,恶水盛而忘形。金纵多不能克伐火重见温暖有功。归根复命之时,木病安能***。须忌死绝之地,只宜生旺之方。

注:冬月木气枯槁,最宜用火,调和气候,功成反生。水旺用土以制水,随宜配合。金水非所宜也,更宜向东南生旺之方,切忌西北死绝之地。

三春甲木总论

原文:春月之木,渐有生长之象,初春犹有余寒,当以火温暖,则有舒畅之美。水多变克,有损精神,重见生旺,必用庚金斫凿,可成栋梁。春末阳壮水渴,借水资扶,则花繁叶茂。初春无火,增之以水,则阴浓气弱,根损枝枯,不能华秀。春末失水,增之以火,则阳气太盛,燥渴相加,枝叶干枯,亦不华秀,是以水火二物,要得时相济为美。

注:三春甲木,必以水火为用,初春宜火,春末宜水,此言甲木性情之所喜也。若用庚金以重见生旺为限。用戊土以壬癸太多为限,皆为配合之所需,非上格也,水能生木,然在初春,余寒未解之时,而见水多,则阴浓湿重,反生为克,即不致泛滥。亦不免有损精神,非所宜也。

有关“艺术无用之用”的理解

 导语:沟通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命脉,没有沟通或者说沟通不畅,管理效率就会损失甚至断送!沟通还是人际关系情感的基石,良好的沟通才可以成就健康的人际关系!沟通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因此说,沟通在企业管理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管理沟通有怎样的作用

 一、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沟通无处不在,夫妻之间需要沟通,经常沟通可以避免矛盾,让感情更牢固、生活更和谐、家庭更幸福;同事之间需要沟通,思想上和感情上的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消除误解、隔阂和猜忌,即使不能达到完全理解,至少也可取得谅解,使单位有和谐的组织氛围,所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有效沟通的结果。沟通,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别人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

 管理者与职工之间更需要沟通,管理者处在组织复杂的上级与下级关系中,如果不与职工沟通,不拉近与职工心与心的距离,管理工作就无法开展,还会形成彼此猜疑,职工只知道每天盲目的干工作,一切工作流于形式,对公司当前形势、上级文件精神以及公司领导要求半知半解,到头来都不知自己干了什么,干的是否符合公司要求,时间越长,越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沟通者,因为他们知道沟通是管理的基础,沟通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有沟通才会有理解。

 只有经常沟通,才能让员工感受到自己是团队的一份子,才能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公司创造更多的效益,甚至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的运转离不开有针对性的和高效率的沟通。在团队管理中,由于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彼此之间经常出现一些摩擦、矛盾、隔阂、冲突和误解,长时间不沟通,这种矛盾会不断激化,将影响到团队的士气、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甚至公司上下成一盘散沙,因为处处有矛盾、处处不愉快,对企业的影响将是难以估测的,因此,团队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沟通。

 二、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

 管理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沟通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润滑剂,更是企业落实经营管理思想的重要工具,是各级员工有效工作的基础。沟通是管理的高境界,良好的沟通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和谐,干群关系更融洽,以便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沟通存在问题可能使企业有限的人力***和其它***无法实现最佳配置,这样不仅产生不了合力,反而互相牵制,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和发展。

 管理沟通的重要性有两个数字可以很直观的反应,就是两个百分之七十第一个70%,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实际上70%的时间用在沟通上沟通对于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沟通。开会、谈判、谈话、做报告是最常见的沟通形式,对外各种谈判、约见也是沟通的表现形式;第二个70%,企业中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

 日常管理工作总而言之为: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及安全管理等等,这些均需要借助于沟通才得以顺利进行管理。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打通人们才智与心灵之门,使之心情顺畅,精神愉悦,随之有效的激励人,挖掘人的潜能,形成谋事、干事、成事的氛围,真正让人们的力量像泉水一样向上喷涌,以便更好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共赢。

 当然,许多新的管理理念、方法技术、政策规定的出台,都是经过数次沟通、碰撞的结果,只有好的沟通才能最终实现管理最科学、追求效益最大化、追求职工最实惠的'理念,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流程管理。

 三、沟通的现实应用

 (一)善听。?倾听则明,偏信则暗?。倾听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成功的管理者大多是善于倾听的人。为了使倾听有效,一要身心投入。集中精力、集中思想、积极思考。二要换位思考,以增强相互理解。三要沉默是金。静静地听他人倾诉是有效倾听的最好方式沟通对于管理的重要性沟通对于管理的重要性。四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非语言信息较可靠,而且言行一致更关键。

 (二)能说。包括面谈与演讲技能。现代人都要学会沟通、表达和当众讲话。?能说会道?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更适应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的需要。面谈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形式,是管理沟通发生的交流方式沟通对于管理的重要性。要讲究说的艺术,要以理义感人,注重***道德,说话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切忌巧言令色、强词夺理、冗词赘句。

 (三)巧读。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天要阅读的信息很多,如:报告、合同、会议资料、公司文件以及网上信息等,阅读后再传达给员工。管理者在管理沟通中掌握读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管理者在阅读中要进行互动式的阅读,即在阅读中要善于总结、提问、阐述以及预测。

 (四)擅写。笔头沟通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沟通形式,也是现代企业最可靠的沟通方式。?口说无凭,落笔为准?。在现代企业的商务活动中,商务函件、协议、单据、申请报告等都要以笔头纪录方式加以认同。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发挥纸张、传真(Fax)、电子邮件(E-mail)、电子会议系统( EMS)的不同作用。二要提升笔头沟通的语言组织技能沟通对于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沟通。把握笔头沟通的语言逻辑的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基础层次,善于运用演绎、归纳等推理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三要把握写作特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并使读者乐在其中;明确写作目的,按不同受众选好风格、渠道偏好及不同的沟通方式;把握好写作的换位思考。

 四、沟通障碍

 1、?我以为?的错误:以为沟通过,别人就清楚了,以为没有反馈就是没有意见了。特别是跨部门的沟通,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更是要注意双方是否理解一致。

 2、不敢越级沟通,不敢与高层直接沟通:不少公司的项目经理在职能上,一般比部门经理要低,所以经常出现项目经理不敢直接找高层或其它部门总经理沟通,都要上级职能经理的协助,特别是对跨部门较为复杂的项目中,项目经理要敢于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就项目问题进行直接沟通。可能有部分项目经理是担心不知如何与高层沟通,,因为高层的思维是较发散和概要的,如果下谈解决方案等细节问题,估计很难交流,这里也要求项目经理要对问题有很好的抽象归类能力。

 3、害怕被拒绝:这是人的本性。如果在销售岗位,估计有专门针对的培训。在项目推进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有一些想法建议,要么思考很久才敢提出来,不要不敢与项目干系人提出,白白延误了好时机,或者需要其它部门协助时,不敢提出来。

 4、没有提前***沟通活动,造成等人局面:经常出现这样的时候,要确定某个事项,需要个负责人参加,但因为没有提前***,到时约不到人,结果推迟等待,无谓的增长滞后时间。实际上,对于难度较大问题,至少要提前两周***好,预约好相关人员。

 5、欠缺适当的沟通技巧:不是管理专家,不用在沟通技巧中耗费太多时间,掌握一些适当的沟通技巧,是主要是对人对事的敏感度,能针对具体事情判断是单独沟通、书面沟通、口头沟通更有效,还是需要适当借力。能达到这个层次就可以了。

案例分析:

 ***如有的管理人员主观武断,一个人说了算,听不得下级的意见,更听不得下级对自己的错误的批评,他们不懂得上下级之间要经常进行沟通,不懂得如果下级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忽视、冷漠,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下级就会消极、沉闷下去。这样的话,一旦企业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全体员工出主意、想办法、共渡难关时,员工就会无动于衷,觉得与自己无关,不会有任何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企业管理中,就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的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员工清楚知道公司的方针、政策和所处的形势,并且逐步建立起一套成熟完善的沟通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没面子过不去。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致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毫不动肝火:?***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虽然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不过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沟通在管理中一些有益的启示,每当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管理者就需要从广泛的单位内部的沟通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情报,然后进行决策,或建议有关人员作出决策,以迅速解决问题。下属人员也可以主动与上级管理人员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供领导者作出决策时参考,或经过沟通,取得上级领导的认可,自行决策。沟通能促使工职协调有效地开展工作。没有适当的沟通,管理者没有与下属就工作目标、工作方式、方法、工作要求等达成共识,下属就可能对分配给他们的任务和要求他们完成的工作有错误的理解,使工作任务不能正确圆满地完成,从而使效益大打折扣,充分的沟通可以使领导者了解员工的需要,关心职工的疾苦,在决策中就会考虑员工的要求,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人一般都会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一个恰当的评价。如果领导的表扬、认可或者满意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递给职工,就会带来某种工作激励。

 沟通技巧的高低决定了一个管理者职业生涯最终达到的境界,在当今经济时代,对经济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了解、战略决策、人才的挖掘等等都需要沟通的质量和技巧。如果一个团队内部缺乏沟通氛围,其管理者是有很大责任的。沟通能力是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沟通是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英国管理学家咸尔德说:?管理者应该具有多种能力的能力是有效沟通。?管理者可以根据公司实际,创新沟通方法,对每位职工对症下药。

 如培养职工的安全理念,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加强沟通学习,通过与职工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通过讲解一些事故案例或者观看警示教育片等,让其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在?三违?方面,可以通过安全学校学习、家属帮教、安全补课等形式,用真情、亲情、友情去感化他们,因为人都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任何行为无不受观念和情感的支配,因此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安全教育上,可以***用群管、协管、专管相结合的方法,实行每日一语、每周一题、每月一事的管理办法,让职工时时刻刻感受到管理者对自己的关心,让职工更好的开展工作。

 沟通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润滑剂,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具,更是各级员工最有效工作的基础与信息桥梁。

吃通菜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吗

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问题描述:

谢谢了啊,呵呵

解析:

艺术的无用之用又在现代生活中具有绝对作用——无条件地肯定自我的独立自由的作用。从18世纪中期诞生以来,美学强调艺术自律原则,无疑是包含了对自由精神的诉求的。到19世纪中期,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the sake of art)的原则,它的代表人物王尔德(O.Wilde)明确表示:“艺术除它自身外不表现任何东西。艺术,如同思想,有它自己独立的生命,纯粹按照它自己的路线发展。”(注:O.Wilde,'The Decay of Lying',in H.Adams(ed.),Critic Theory Reader,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1.)这表明现代生活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它与艺术和解的可能完全丧失了。艺术变成了一面批判的镜子,显示出“审美世界与生活世界不可调和的本质”。(注:J.Habemas,'Modernity-An Inplete Project',in H.Foster(ed.),The Anti-Aesthetics,Bay Press,1983.)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启发了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这个学派的两个中坚人物,阿多诺(T.W.Adorno)和马尔库塞(H.Marcuse)都主张艺术对于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力量。马尔库塞明确指出,艺术的革命力量就存在于艺术品的审美形式中,它是一个解放的维度。“审美形式给那些习以为常的内容和经验以一种异在的力量,由此导致新意识和新的知觉的诞生。”(注:〔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三联书店,1989年,第235页。)根据审美形式的内在力量,马尔库塞提出通过艺术(审美形式)培育人的新感性(符合自由原则的感性能力)实现革命的***。他说:“艺术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它能够致力于变革男人和女人的意识和冲动,而这些男人和女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注:〔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三联书店,1989年,第229页。)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观念仍然是传统的美的观念,它包含和谐性的幻想、理想性的造型,以及艺术品的超现实存在。审美形式的基本作用是把给定的内容变成一个自足的整体——超越现实生活的独立自由的艺术品。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包含了唯美主义对于艺术的理想主义意识。在20世纪文化的背景上,他的艺术理想主义意识更为突出。在20世纪,社会生活的普遍市场化和大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运动,不仅取消了艺术活动的自律性,而且“今天审美生产已经被普遍地转化为商品生产”。(注:F.Jameson,Postmoderni *** ,or,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 ***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1,p.4.)变成了商品的审美形式(艺术品),不仅不是解放的力量,而且成为新的压抑力量,扮演着自由的***象。准确讲,在20世纪的社会生活中,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文化领域都遭受了被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整合为商品的命运。阿多诺主张艺术只有通过它的社会 *** 力量才能保持自己的活力。与马尔库塞不一样,阿多诺认为,即使就在纯粹形式层次,艺术品的和谐也没有实现过,在被定义为和谐和幻象中,总是保存着绝望和对抗的因素。“冲突是和谐的真理”。(注:T.W.Adorno,Aesthetic Theory,tr.& ed.,R.Hullot-Kentor,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p.110.)所以,艺术的 *** 力量不是来自它自我封闭的审美形式的独立性,而是来自于它与商品社会之间的自律与他律、和谐与冲突的非同一性(non-identity)关系。在非同一性原则下,阿多诺肯定先锋艺术的碎片化形式和拒绝社会交流的态度,认为这是反抗整体化的交换社会的必要策略。 三 阿多诺的美学思想主张的是艺术对现代生活的对抗原则。哈贝马斯称这种艺术对抗原则为审美现代性,它的主题是对工具理性统治的社会现代性的批判和抵抗。(注:J.Habermas,'Modernity-An Inplete Project',in H.Foster(ed.),The Anti-Aesthetic,Bay Press,1983.)在这里,美学展示了它对于现代生活的另一面:现代性的崇高意识。它与我们前面追述的以古典和谐为目标的审美意识是相对的。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给予崇高的基本规定是三点:第一,被称为崇高的对象是绝对大(或有力量)的东西;第二,相对于美是有形式的对象,崇高是无形式的对象;第三,崇高不存在于任何自然对象中,只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中。在自然中,当一个对象的形象因为数量(力量)的巨大超过我们的想象力的把握的时候,它在我们的心中产生一种不愉 *** 。但是,在我们判断这个对象为“巨大”的时候,是我们的理性给予了“巨大”的观念,相对于想象力的不足,理性的伟大被展示出来。因此,我们又感受到理性超越自然对象的无限感和自由感,感受到愉悦。这就是崇高感。根据康德,崇高的实质是自我在超常庞大(强力)的自然对象上产生了自我超越自然的情感。他认为,虽然在自然对象上感受崇高比感受美,需要更多的文化教养,但是崇高感(自我对于自然的超越感)是植根于人类本性的,传统性的崇高把神作为崇高的实体(基础),并且设定了神对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康德把自我的理性作为崇高的根源,以理性的无限自由(超越性)作为崇高的真正内容,是对崇高意识的现代性转换。 康德崇高思想带有很重的卢梭式的自由—自然观的影子。卢梭主张人的生存向自然状态回归,因为自然是人的自由的母体和原型。无疑,康德把卢梭的思想主观化、理性化了。康德的崇高观念是适合启蒙思想倡导的主体性原则的。但是,它所包含的主观性与理想性却在现代生活的进一步展开中被修正或转换。就其积极影响而言,康德的崇高思想为现代性崇高提供了两个观念:第一,超形式(形象)的无限感;第二,人与自然的不可和解的冲突。这两个观念不仅影响了后来美学对崇高的基本观念,而且实际上成为浪漫主义和先锋艺术的美学基础。因此,阿多诺说:“崇高,康德完全是把它留给自然的,后来却成为艺术本身的历史性要素。”(注:T.W.Adorno,Aesthetic Theory,tr.& ed.,R.Hullot-Kentor,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p.196.)谢林的艺术哲学,就非常明确地把崇高作为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他认为,一切真正的艺术创造都是从有意识的活动,进入到无意识的活动。艺术家从有意识地创造一个作品开始,但他完成的作品却超过了他的有限意识,表现出无限的事物(无限性)。“艺术作品的根本特点就是无意识的无限性〔自然与自由的综合〕。”(注:〔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70页。)艺术作品的无限性就是它的崇高性。谢林也承认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达到美的境界,而美就是人的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的永恒矛盾在艺术作品中的和解,是矛盾双方的统一。统一的真实表现是在艺术作品的直观形式中展现出无意识的无限性。因此,对于谢林,艺术作品的美不仅必须包含崇高的内容,而且崇高是美最根本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应当看到,虽然谢林也主张艺术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但是与康德、黑格尔用理性来统治感性不一样,他是用无意识的无限性来统一有意识的自由。谢林明确指出,艺术家的活动之所以被定义为天才的创造,就是因为他能把自己的有意识的自由带入到无意识的无限性中。这个无意识的无限性,就是包含和产生了自由的自然。艺术的真正价值,就是实现人从他的意识和自由的有限状态向无意识的无限性的自然回归。谢林说:“正因为如此,艺术对于哲学家来说就是崇高的东西,因为艺术好象给哲学家打开了至圣所,在这里,在永恒的、原始的统一中,已经在自然和历史里分离的东西和必须永远在生命、行动与思维里躲避的东西仿佛都燃烧成了一道火焰。哲学家关于自然界人为地构成的见解,对艺术来说是原始的天然的见解。我们所谓的自然界,就是一部写在神奇奥秘、严加封存、无人知晓的书卷里的诗。”(注:〔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第276页。) 与康德相比较,谢林的崇高思想可以简要表达为:自由作为人的有意识活动,是有限的;崇高只是自然的无意识的无限性的表现。这种崇高思想表现了对现代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和理性主义的批判。它不是主张无限制地扩张人的理性和自由,而是把理性和自由统一(回归)于自然作为人的精神生存的更高的可能。谢林更接近于卢梭。当然,更重要的是,谢林的思想更批判性地面对了现代生活的基本境遇:对自由和理性的迷信和极度扩张已经变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对人性剥夺的基本工具。所以,谢林主张,艺术的最高使命不是歌颂自由,而是歌颂自然;不是宣讲有限的知识,而是唤醒无意识。进一步讲,以自然的无限性来规定崇高,实际上是为人的存在和自由开拓了一个不能被技术理性和物化意识最后征服的无意识空间。谢林的美学是真正的浪漫主义的美学,他被称为浪漫主义的哲学导师是正确的。应当说,正是通过谢林的艺术哲学,崇高才在康德之后成为艺术的一个历史性要素。当然,在崇高美学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德国哲学家尼***(F.Nietzsch)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他第一次指出希腊悲剧是肯定个体化原理的日神精神和否定个体化的酒神精神之间的永恒冲突的产物。悲剧精神本质上是肯定和歌颂生命世界(自然)的原始统一和永恒冲突的音乐精神。在表现(象征)生命的最高本质和普遍意义的活动中,诗歌是低于音乐的。“语言作为现象的器官和符号,绝对不能把音乐的至深内容加以披露。当他试图模仿音乐时,它同音乐只能有一种外表的接触。”(注:〔德〕尼***:《悲剧的诞生/尼***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24页。)尼***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未来的形而上活动。他划定了艺术与理性的界限,把生命的非理性(无意识)的永恒冲动作为艺术表现的崇高内容。 用法国哲学家列奥塔(J.-F.Lyotard)的话说,现代美学就是崇高的美学,它鼓动艺术把不可表现之物作为缺失的元素提出来。(注:J.-F.Lyotard,The Postmodern Condition,the University of Minneseota Press,1984,p.81.)在崇高美学出现之后,艺术就成为存在不确定性这个事实的见证。崇高美学不承认艺术和精神生活中的基本矛盾的和解,而是肯定和强调冲突。但是,在矛盾的双方中,崇高美学肯定和强调的是感性、无意识、无限性和不确定性,而不是理性、意识、概念和确定性。列奥塔认为,对不确定性的肯定,对不可表现之物的追求,崇高美学把艺术从古典的模仿规则中解放出来,从而为后来的先锋艺术开辟了道路。先锋艺术不再模仿自然,也不再扮演社会共同体中的交流角色,它的目的只是追问和展现无名之物的发生或出现(It h***ens,or It occurs)。(注:J.-F.Lyotard,The Inhuman,tr.,G.Bennington,e,Polity Press,1988,pp.103-104.)当美学完全成为对反对性的先锋艺术的辩护的时候,美学通过对崇高的非理性扩张已经转化为反审美升华的主张。自美学确立以来,审美总是指向人从自然向理性(精神)的升化,当然这个升化的过程被要求体现感性的自由发展,体现觉醒的个体对于整体的自觉和主动吁求,因此升化被理解为感性与理性、个体与整体、自由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现代性的崇高美学却通过先锋艺术表达了对审美升华的放弃和抗拒,它把和谐统一理解为乐观主义的幻象,并且认为这种幻象本身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压抑模式。反抗审美升华,先锋艺术借助崇高美学释放的非理性主义冲动,追求生活还原和生命还原,在冲突和毁灭的持续运动中体验原始的(野蛮的)生存 *** 。 四 自18世纪中期确立以来,无论是关于“美”,还是关于“崇高”,美学总是在讲述着那个在现代生活中的“自我”的理想的故事。面对着自我生活的一切现实,美学总是把自我作为希望和可能来追求,差别在于,通过“美”,美学讲的是一个肯定的故事,通过“崇高”,美学讲的是一个否定的故事。但无论肯定还是否定,自我总是美学叙述的中心和主题,现代生活则是对象和题材。经历了20世纪的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度整合的交换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人类生存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后现代理论家宣称,那个被启蒙运动理想化、被200多年来美学追求的自我,已经被彻底整合或消解了。与此相应的,美学的故事也似乎应当结束了。因为美学变成了虚幻的“意识形态”。首先,我们要承认,后现代理论关于现代生活的发展状态,并非言之无物;关于艺术和美学,它们常有一针见血的发现。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接受它们的一系列“终结”的理论。美学并没有在20世纪耗尽它的***,艺术也不应当在先锋运动之后终止于大众文化的游戏。但是,美学必须转向,即从自我中心转向世界整体。 在这里,尼***以后出现的海德格尔(M.Heidegger)的美学是应当给予特别重视的。海德格尔应当是属于崇高美学传统的。但是,他并没有顺着尼***开拓的生命还原路线走向对原始生命 *** 的推崇,相反,他把艺术对无限性的肯定扩展为对人在世界存在的世界性的体验和展现。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不是创造美,而是存在物的真理展现(激活)。通过艺术品,真理把自身展现为世界与大地的永恒冲突,即显示和遮蔽的永恒冲突。真理的展现本质上就是诗,艺术就是面向历史性存在的人类的真理的诗意的投射。(注:M.Heidegger,'The Origin of the Work or Art',in Poetry,Language,Thought,tr.A.Hofstadter,Harper & Row,Publishers,1***5.)海德格尔是在存在的基础上,即追问在非神性的现代生活中,人的存在是如何可能的基础上,来思考艺术的可能性和意义的。存在、世界和诗意,是海德格尔美学的三个关键词,它们的统一(也许应当包括“大地”作为第四个关键词)开拓了审美—艺术的新空间。准确讲,海德格尔美学突破了自我中心的美学空间,把审美转化为自我通过艺术向世界敞开的活动。这对于在现代生活中,日益走向孤独的自我,无疑是具有向基本的存在整体性回归的意义。这个意义,在20世纪的背景上是不可能被进一步开发的。它应当是21世纪美学的新的可能。在开拓这个可能的时候,长期以自然整体为基本审美对象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重要价值将被发现。

没有多余地方放东西的成语

通菜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空心菜。从健康饮食的角度考虑,经常吃通菜对健康的保健是非常有好处的。通菜有什么好处,通菜是一种蔬菜,所以它富含维生素,经常吃通菜可以通便。下文具体介绍了吃通菜有什么好处呢?

特性:蕹菜须根系,根浅,再生力强。旱生类型茎节短,茎扁圆或近圆,中空,浓绿至浅绿。水生类型节间长,节上易生不定根,适于扦插繁殖。子叶对生,马蹄形,真叶互生,长卵形,圳心脏形或披针形,全缘,叶面光滑,浓绿,具叶柄。聚伞花序,1至数花,花冠漏斗状,完全花,白或浅紫色。子房二室。蒴果,含 2--4粒***。***近圆形,皮厚,黑褐色,千粒重32克--37克。蕹菜性喜温暖温润,耐光,耐肥。生长势强,最大特点是耐涝抗高温。在15℃-- 40℃条件下均能生长,耐连作。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广,无论旱地水田,沟边地角都可栽植。夏季炎热高温仍能生长,但不耐寒,遇霜茎叶枯死,高温无地区可终年栽培。蕹菜属高温短日照作物,在江淮流域子蕹能开化结籽。而藤蕹对短日照要求严格,在江淮流域不能开花结籽,只能用无性繁殖。

概述:蕹(wèng )菜(Ipomoea aquatica)又名竹叶菜、通菜、空心菜、藤菜。新加坡英文中也作kangkong。旋花科,甘薯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吃通菜有什么好处?以嫩茎、叶炒食或作汤,富含各维生素、矿物盐,是夏秋季很重要的蔬菜。

空心菜的做法

特点: 口感清脆,辣辣的,开胃极了

功效: 吃通菜有什么好处?空心菜富含钙质,富含的纤维质,有助心肌收缩,对降低血压很有疗效

材料: 空心菜梗(又名:蕹(weng)菜)

配料: 大蒜、生姜、豆豉、辣椒粉、盐、味精

典故: 《本草纲目》云:「蕹菜能节节生芽,一本能成一畦」。

禁忌: 空心菜属于寒凉性蔬菜,故可清热;但身体虚弱、体温不足的人不宜多食。

做法:

(1). 把空心菜梗洗净,截成三四厘米的段

(2). 热锅,放入色拉油

(3). 油热放入大蒜末、生姜末、空心菜,撒入辣椒粉,翻炒片刻

(4). 加盐、味精(还可以加一些酱油)

(5). 可以盛起来、尝尝了!!

凉拌空心菜

吃通菜有什么好处?下文介绍了凉拌通心菜的具体方法。

制作方法:空心菜、虾皮。

调料:盐、味精、葱油、香油、芝麻。

制作

1.将空心菜切去老根,切成段,用开水烫过,投凉待用。

2.虾皮用清水泡过,去除腥味和盐味,放入空心菜里面,加上盐、味精、香油、葱油拌匀即可。

制作方法:

1. 锅内入油(多放些),下干辣椒以及蒜末炒10秒种。

2. 下猪肉末翻炒至熟。

3. 下空心菜,炒熟,并下盐,鸡精,糖调味即可。

吃通菜有什么好处?通菜是绿色蔬菜,所以,经常吃通菜,可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健康非常有好处。夏季人体内流失的营养和矿物质很多,所以,多吃通菜,在夏季还是很有好处的。蔬菜和水果是夏季饮食必备的食谱。

世界上真的会有有法力的和尚吗

别无长物 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别无他物 除此之外没有多余的东西。同“别无长物”。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七卷:“伯桃视之,止有一塌,塌上堆积书卷,别无他物。”

床上迭床 比喻多余和重复。同“床上施床”。

床上叠床 比喻多余和重复。同“床上施床”。

出处:明·徐渭《(四书绘)序》:“而传注讲章,转相缠说,未免床上叠床。”

床上施床 比喻多余和重复。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晋魏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多此一举 举:行动。指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举动。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回:“寅兄盛情,多此一举。”

繁文末节 文:规定、仪式;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比喻琐碎多余的事情。

出处: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繁文缛节 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出处: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丰筋多力 丰:丰满,丰实;筋: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多:多余。书法有筋骨,笔力雄健。比喻字体结构坚实而丰满,笔力强劲有余。

出处:宋·无名氏《宣和书谱》:“三国之初,字学缺然不讲,繇于是为一家法,而议者谓其丰筋多力,有云游雨骤之势。”

浮笔浪墨 指多余累赘的文字。

出处:清·恽敬《答来卿》:“禹之功德从何处赞扬?故止此数言唱叹之。知此,虽著述汗牛充栋,岂有浮笔浪墨耶?”

附赘悬疣 附赘:附生于皮肤上的肉瘤;悬疣:皮肤上突起的瘊子。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出处:《庄子·大宗师》:“彼以生为附赘悬疣。”

干净利落 利落:灵活敏捷,也指整齐,有条理。形容没有多余的东西。令人爽心悦目。也形容动作熟练、敏捷准确。

出处: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十二》:“不是老人家,谁能这样干净利落。”

冠上加冠 同画蛇添足,比喻多余的举动。

出处:清·赵翼《陔馀丛考·成语》:“画蛇添足、冠上加冠,二皆陈轸说楚令尹昭阳之言。”

互通有无 通:往来。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给对方主,与之进行交换,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出处:唐·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画蛇著足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同“画蛇添足”。

出处:唐·韩愈《感春》诗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骈拇枝指 骈母:脚上的拇指与第二趾合成一趾;枝指:手上大拇指帝多生一指。比喻多余的、无用的东西。

出处:《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

裒多益寡 裒:减少;:增补。拿多余的一方,增加给缺少的一方。比喻多接受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

出处:《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人浮于食 浮:超过,多余。食:指俸禄。原指人的才能超过所得的俸禄。后比喻人员太多超过了工作的需要。亦作“人浮于事”。

冗词赘句 冗:繁杂;赘:多余无用的。指诗文中多余无用的话。

身无长处 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身无长物 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时绌举盈 绌:不足、不够。盈:有余、多余。当衰败之时,而强作奢侈之事。盈,通“赢”。同“时绌举赢”。

出处:清·吕留良《与董方白书》:“度所费不下数千金,时绌举盈,极为民害。”

通工易事 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同“通功易事”。

通功易事 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头上安头 比喻多余和重复。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着头,雪上加霜。”宋·黄庭坚《拙轩颂》:“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头上著头 犹言头上安头。比喻多余和重复。

闲言赘语 无关紧要的话;多余的话。

一无长物 一无:全无;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出处:《晋书·王恭传》:“吾平生无长物。”

移有足无 指用多余的部分弥补不足的部分。

出处:宋·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谘目三》:“运动四国,权衡万货,平准其价,移有足无,然后天下之务举矣。”

酌盈剂虚 拿多余的弥补不足的或亏损的。

出处:《清会典事例·户部·积储》:“以别州县谷价之赢余,添补***买,为酌盈剂虚,挹彼德兹之计。”

损有余补不足 减少多余的,补充欠缺的。

出处:《汉书·食货志上》:“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

一个萝卜一个坑 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也形容做事踏实。

出处:《说说唱唱》1950年第2期:“从此不再空劳动,一个萝卜一个坑。管叫那,劳动用在生产上,财源茂盛,五谷丰登,人民乐太平。”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八章:无之以为用

下面是台湾佛光山星云法师的开示:佛教对神通的看法。希望对你会有所帮助!

说到神通,很容易和神奇怪异、超人的行为联想在一起。当我们遭遇困难危险的时候,总希望能够有奇迹出现,或者异人挺身相助,逢凶化吉。譬如有人欺负我们、打骂我们时,***如自己有弹指神功、隔空点穴神功,就可以制服对方;敌人追杀我们时,如果有摘叶飞花神功,就可以免除灾厄。看到有人寻衅,自己没有力量对付他,念个神咒使他动弹不得;看到别人腰缠万贯,偏偏为富不仁,如果有神偷的工夫,神不知鬼不觉把钱财劫夺过来,赈济贫穷,实在是大快人心的乐事!

一般所谓的「神通」,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神而通之」、「神而奇之」,具有超人的力量,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有了神通固然能够惩奸济弱,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足以危害人类,神通对于人类社会究竟有益处?还是坏处?其存在有何意义?下面分成四点来说明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一、神通的意义和种类

所谓神通是修持禅定后,而得到的一种无碍自在的不可思议力量。在我们的观念里,以为只有佛菩萨、神明、仙家才有神通,其实除此之外,鬼魔也有神通,甚至连我们人也有神通。神通也不限于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等奇术,才叫做神通,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神通。

长途跋涉,口渴难当,喝一杯水就能止渴,一杯小小的水如同沙漠甘霖,能止息如火焰的干渴,这不就是神通吗?不会游泳的旱鸭子,掉到水中,无论四肢如何地划动,身体如同千斤大石般往下沈没;泳技高明的人,手轻轻一拨,脚微微一蹬,如履平地,进退自如,身体在水中能够如鱼儿一样逍遥自在,不也是一种神通吗?不会骑脚踏车的人,两手紧抓住车把,还是会摔下来;会骑车的人,不扶把手,车子一样平稳向前,不是很神奇吗?马戏团中令人瞠目咋舌的精***表演,也可说是神通。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人体器官的构造极为奥妙,当我们悲伤的时候,眼泪就汨汨流下;开怀的时候,自然哈哈有声;饥饿了,饭来就能饱腹;寒冷时,穿衣便可暖身,这一切不也是神通吗?过去有人研究母亲的乳腺所分泌出的乳汁,不但能供给婴儿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并且随著婴儿的发育而逐月增加数量,比计算机算得还精确,一旦母亲停止哺乳孩子,却又能自动不再分泌,直到今日,科学家们仍然寻找不出其中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何尝不是一种神通呢?因此神通并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譬如四时的运转、昼夜的更递、花开花谢、月盈月亏,乃至动植物所呈现的奇妙世界,不也都是神通吗?

神通充满于我们的周遭,而佛教所说的神通究竟有几种?一般所谓的神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六种。

1.天眼通:我们的肉眼只能看见粗大的东西、微细的东西,如果不藉著显微镜或放大镜的帮助,就无法看清楚。有天眼通的人,无论多细微的东西,都能一目了然。肉眼只能看「亲」近处的东西,距离一遥远,视线就模糊,无法辨别物体,而天眼通的人,无论多远的东西,都彷佛近在眼前那么清晰明白。

平时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定范围内的景物,而天眼通可以超越任何的窒碍、阻隔,能***墙壁、山岭,了解墙那一边、山那一头的情况。肉眼须光线充足才能辨明事物,阴暗漆黑就无法发挥视觉效用,而天眼通无论多么黑暗的环境,如同白昼一般,毫无障碍。具有天眼通的人,不仅能看见吾人生存的世界,并且能看见其它世界的活动情形,天眼通是视觉上的自在无碍。

2.天耳通:我们的肉耳只能听见近处的声音,远处的声音需要借著科学仪器的***,才能听得清楚。有天耳通的人,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彷佛在耳边交谈一样。目犍连尊者是佛陀***中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有一次他为了测度佛陀说法的音声能传多远,运用神通飞行到十万亿之外的世自在王如来佛土,那个世界的人高大无比,目犍连如一只蚂蚁般微小,而在娑婆世界说法的佛陀法音,仍然句句清晰地响于耳畔。

在语言方面,我们虽然懂得中文,但是并不一定懂得英文、日文等其它外国语言。有人语言天份很高,精通数国语言,但是毕竟有限度,天耳通的人,任何国家的语言都障碍不了他,甚至也能懂得飞禽走兽鸣叫声的意思。

3.他心通:他心通是对于别人起心动念都能了若指掌。我们常听到有人埋怨某人说:「你不了解我。」了解自己已经不是容易的事了,更何况去了解另一个人。具有他心通的人,对方有什么善恶的念头、正邪的想法,好像放置一面***一样,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4.神足通:具有神足通的人,能够将一个变成无数,同时也能将无数变成一个,这就是变化自在。具有神足通的人,远处就是近处,近处就是远处,都可以来去自如。入水、入火、入地,易如折枝,要隐即隐,要显即显,山河石壁也阻挡不了;超越了空间的限制,这就是通行自在。神足通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甚至可以用手把日月托住,对于外境能够纵心所欲,无所障碍,这就是随意自在,为身如意通。

5.宿命通:我们有时对于昨天才发生的事,今日就忘得一干二净;博闻强记的人,或许记得数月前,乃至数年前的事,而宿命通不仅记得今生今世的事情,累劫累世的尘封往事,彷如昨日般明白;不仅知道自己的过往,众生过去的宿命是什么来路?某人去世了,将受何种业报?出生于何趣?也能够知晓。

6.漏尽通:漏是烦恼的意思。漏尽通是断除烦恼,了生脱死,不再受生于迷界的神通,为究竟的神通。前面五种神通,不一定修行者才具备,鬼、魔、仙等也能修得,但是不能免于烦恼的煎熬、轮回的痛苦,不是究竟的神通。只有第六种的漏尽通才能超拔于生死,为究竟的神通,而这种神通唯有圣者的阿罗汉和佛才能证得,凡夫和魔鬼是无法取证的。

除了六种神通,根据经典的记载,神通还有种种的层次,《大乘义章》将神通分为报通、业通、咒通、修通等四种;《宗镜录》则将神通分为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等五种。

1.道通:从修道而证得的神通,即证悟中道实相的真理,以无心应万物,对于宇宙人生的一切人情事理都能通达无碍,住于无住之中,生死自如,自由自在。

2.神通:从修习禅定而取证的神通,如阿罗汉在四禅八定中所得的神通,具有洞察诸法,通晓众生宿命的能力。

3.依通:依据神咒、神药而得到的神通,如道士、术士们撒豆成兵、呼风唤雨的工夫,土遁、水遁的隐身术等。使用不当时,容易变成危害他人的巫蛊妖术。

4.报通:为业报招感的神通,如鬼道的众生具有疾行如飞、穿牖无阻等神通;如鸟在空中自由飞翔,不会坠落;鱼在水里逍遥游泳,不怕灭顶。这些都由于众生业报不同招感的神通,而点缀出多彩多姿的自然奇观。

5.妖通:为妖怪所具有的神通力,如千年的狐狸修成精,有了神通可变化成人形,扰乱世间。千年万载的古木吸收日月精华成神,也具备妖通,能惑众作怪。

所谓神通,或者由证悟中道而得,或者由修禅定而得,或从法术,或从业报,或从神咒而取得,有好有坏,层次复杂,种类不一。而究竟的漏尽通、充满智能的道通,才是我们取证的对象。有了漏尽通、道通,我们就能住于生死烦恼而不为生死烦恼所缚,住于涅盘寂静而不著于涅盘之乐,离于二边,常行中道。

二、神通与一般社会民众的关系

今日社会大众,对于一些神奇怪异的现象总是特别的关心,佛教平实奥妙的道理,不容易打动人心,而变化奇异的神通,却深深吸引人,能满足一般群众的好奇心。神通和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一)神通是苦难中的希望

民间流行一句话:「家家弥陀,户户观音」,可知***菩萨为民间所普遍信仰。为什么***菩萨会走入我们家庭中,成为家家户户虔诚供奉的对象呢?根据《法华经.普门品》的描述,当众生遭遇苦难的时候,所谓火水刀兵等七大难,***菩萨往往普门示现,即时解除我们的困厄,碰到无法解决的疑难,菩萨甚至会出现于梦中,以指点我们的迷津。***菩萨以无边的法力、广大的神通来度化众生,排除一切的灾难,而成为众生心目中无助时的依怙、苦难中的希望。

除了***菩萨之外,妈祖也是一位深受老百姓爱戴的神。由于台湾为一海岛,四周被汪洋大海所包围,人们为了生活,必须冒著生命的危险和惊涛骇浪搏斗,因此往来于海中,施展神通,救护沉溺的妈祖遂成为航海者的依靠。另外吃狗肉的济公,人们还尊称他为活佛,主要的原因是他时常以神通来化解种种困难,而获得民间的崇敬。神通彷佛久旱中的及时雨,感人力量深刻,使人们从绝壁中重逢生机,燃起无限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神通如此受社会大众所关注、欢迎的原因。

(二)神通是乱世里的救星

非常时用非常法,道德淡薄、人心危殆的乱世里,讲说佛法的道理,无法应急拯救时弊,有时要***借神通,才能迅速解决问题,好比医治患有陈年夙疾的病患,要施用重药一样,先救急然后再慢慢滋养;神通是对治乱世的救星。

五胡十六国时代,魔王的石勒、石虎,兴兵作乱,生灵涂炭。佛图澄***为了救度众生,千里迢迢从西域来到石勒、石虎的营帐,希望感化他们弃邪向正:

「你们要发慈悲心,为天下的苍生着想,不要如此杀戮生灵!」***义正辞严地劝谏勒、虎二人。

「你要我们发慈悲心,我们倒要看看出家人的心地究竟如何慈悲呢?」石勒、石虎狡猾地说。

「好吧!你们仔细地看看。」佛图澄***随声拿起侍兵身上的利刃,往自己的胸膛一刺,挖出一颗血红的心,然后对著身旁的一盆清水念念有词,说也奇怪,那盆平静无痕的清水,突然长出一朵洁白的莲花,而且馨香盈室,佛图澄***面不改色地把「噗!噗!」跳动的心拿给石勒、石虎说:「我的心就像这朵净莲一样的高洁无染。」

即使是不眨眼的石勒、石虎,看到一位出家人毫不畏惧地挖出自己的心,也不觉大惊失色,不得不感动礼拜佛图澄***为依止师父,从此对***言听计从,免去了不可计数的无辜。佛图澄以神通慑服了魔王,使无数的老百姓免去了兵燹之难,此时神通就是乱世的救星。

不过,神通只能救急治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唯有釜底抽薪,推行德化,才能达到永久的和平。三国时代孔明七擒孟获,都一次一次加以释放,原因是奇谋巧术不能治服人心,以德感人,力量更为巨大。我们深信道德虽然不能马上立竿见影,但是一定能发挥作用,转化***的民俗、净化污染的人心。神通无论如何奇妙,只能使用于紧要关头,解决一时的问题,只有平常道才是颠扑不破的长久之计。

(三)神通是弘法时的方便

神通比道理容易为众生所接受,所以,过去的大德为了达成弘法度众的工作,不得已也会使用神通。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初传中国时,遭受到道教的抗拒,当时一些有法术的道士,要求和佛教公开比斗神通,较量道行的高深。在明帝的安排下,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式展开。

皇帝命人在一间宽大的殿堂里排列两行的案桌,一边放了道教的经典,另一边放置佛教的经典和佛陀的舍利。道士们趾高气扬的或者腾空,或者土遁而至。佛教的代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法师穿著法衣迤逦而来,围观的大众一看,都认为这两位印度和尚绝非道士的对手。双方坐定后,道士首先发难,口中念念有词,企图用神力将佛教的经典烧毁,然而佛教的经典不但丝毫无损,佛陀的舍利更放出万丈的光芒,照射道教的经典,道藏一时燃烧起来,化为灰烬。这时迦叶摩腾拂袖飞上天空说: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

法云垂世界,善种得开萌;显通希有事,处处化愚蒙。」

意思是说佛教的气度,如同万兽之王的狮子那么轩昂雄伟,狐狸一般邪曲乖舛的道教怎能相匹俦呢?道教如一盏油灯,其智能是不能和日月之光的佛教相提并论的。池塘的斗水不及大海的浩瀚,小丘的寸壤不比高山的巍峨,道教的境界怎比得上佛教的高超?佛法慈悲的祥云庇照著世间,让有善根的人能够萌发菩提***,结成佛果。我今日所以显现神通,是为了感化愚顽的众生而行的方便法门,并不是至高无上之道。

道士们听了之后,脸色大变,仓皇想土遁而逃,但是土地却如铜墙铁壁那么坚硬;有的想乘云离去,云朵却如千斤磐石,飞腾不起来。

汉明帝由于崇敬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功行高深,下令在城市建立四间寺院,作为女子出家的道场;另外在城外建筑三间寺院,让男子出家修行。中国于是有修持梵行的比丘、比丘尼。由于此次斗法的胜利,佛教终于得在中国播下***,并于日后开出奇葩。神通虽然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但是有时却是弘法度众的方便法门。

三、神通的求证和运用

神通和我们既然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求证神通、运用神通?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去体会神通的真意,在生活中运用神通的妙趣。譬如日常生活里,看到嫣红嫩绿的花草、皎洁如轮的明月,不觉心旷神怡,感到欢喜,这自然流露的愉悦之情,不就是神通吗?有时我们想博得一个人的欢心,说几句赞美的话,对方就喜形于色、笑逐颜开,相反地出言不逊,则会招来对方的指责;爱语能使人欢喜,恶言却能使人生气,这言语不是很神奇吗?而人类那不可思议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活动,不也是一种神通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神通,在平淡的衣食住行里,能够去体会其中的神奇妙用,生活就会美好而富有情趣。譬如我们想收看电视节目,只要开关轻轻一扭,甚至遥控机一按,屏幕上立刻会出现我们想看的频道。另外一个国度,甚至其它星球的活动,透过人造卫星的转播,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清晰地映入我们的眼帘,这不是天眼通吗?

电话的发明,无论相隔多远,都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重重迭叠的关山,阻碍不了人们彼此之间的互通音讯,这不是天耳通吗?有了飞机后,人们可以像鸟儿一样飞翔于天际,想到哪里里就到哪里里,这不是神足通吗?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我们将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神通,只是我们习以为常,不觉神奇罢了。

除了生活中充满神通外,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也是神通。譬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下雨了,甚至有时太阳悬挂在天际,豆大的雨滴也洒落不停,这不是很奇异的现象吗?由于气流流动的不同,而产生和风、暴风、台风等,乃至闪电打雷、飘雪下雹,这一切的自然变化,都可说是神通。它如四时的更递,不违时令,让生物得以繁衍生长,生物间彼此保持和谐的生态关系,生生不息地延续蓬勃的生机,这种种的自然变化,也可视为一种神通。

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中,神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俯拾即是,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神通是人类智能的呈现,神通是能力的超绝运用。我国日历上惯用的节气名词,如「惊蛰」、「雨水」、「秋分」、「大寒」等,是历代的古人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累积,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遗产。因此农夫们根据多年的经验,看到天气的阴晴变化,而决定谷物耕作,甚至生活起居也能随著气候而做适当的调整。

另外,经济学家能够预测出未来经济的成长或萧条,而提出解决的对策。社会上也有更多的专家,早已为我们提出人炸、环境公害、能源缺乏等等的严重问题,希望大家能够防患于未然。为什么他们能够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呢?经验使他们具备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大神通。

经验的累积是神通之事,智能的判断也是神通,譬如诸葛孔明料事如神,屡出奇兵,为蜀汉奠定了鼎立于三国的局面;王阳明毕生致力于「格物、致知」,倡导「知行合一」之说,能够预知未来;历史上有许多先知先觉,能够预测出时代的变迁、潮流的趋势所归。他们之所以能够洞察先机,是因为他们拥有过人的睿智,因此神通也是智能的表现。譬如我们有困难时,运用智能,加以巧妙处理,困难就能迎刃而解,这智能不就是神通吗?

经由人类智能的结合,所拓展的科学文明,如果仔细推考,无非是神通。月亮在过去是个充满神秘、浪漫、凄美,不可高攀的广寒宫,只有吃了不死灵药的嫦娥才能跻登;但是今日藉著太空船的助缘,人类可以自由自在的漫步于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上,对于活在二十世纪之前的人们而言,这不是令人惊叹的神通吗?

医学上的神速进步,也是古人无法想象的神异现象。现代人的皮肤坏了,可用其它部位甚至其它动物的皮肤补上;肾脏、心脏功能故障,可把别人的器官移植到自己的身上;眼睛视觉出了毛病,换个正常的水晶体,仍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的试验成功,今后人类生命的延续,甚至可以***借科学***,这一切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

因此神通并不是神、妖魔等其它法界的众生才具有,如果我们善加运用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创造许多的神通,像人造雨的发明、飞机轮船的制造,人类不是也能和神仙们一样呼风唤雨、乘云破浪无所障碍吗?

佛教认为要求得神通并不是困难的事,但是要如何才能求证神通?求证神通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求证神通必须具备下列四种条件,才能学习神通。

(一)依于慈悲

为什么度化众生需要神通呢?由于众生愚痴,对于平常道不觉珍爱,以奇为贵,所以菩萨才现种种奇特希有的神力来摄化他们。因此求证神通是菩萨慈悲度众的方便手段,而不是求道的真正目的;一切的修持如果离开了慈悲,即为魔薮,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添翼,其危害将更大。如提婆达多仗恃神通来破坏佛教,如修炼成精的妖魔鬼怪,以神通来蛊惑善良百姓,都是神通的不当使用。因此修学神通,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培养慈悲心,慈悲心不具全,不可以轻言求证神通。

(二)住于净戒

所谓住于净戒,就是受持净戒的意思。戒律是三学之一,是身心的依止,受了戒才知道是非善恶,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有了守戒的精神,能以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依仗神通而胡作非为,伤害众生;合乎戒律,有益于大众的事,才方便以神通去助长。因此要修学神通,必须要持***谨,否则神通不仅无益,反而成为外道邪魔害人的妖通。

(三)安于忍耐

有了神通,还必须具备忍耐的禅定功夫。忍耐的道德不够,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怒火中烧,以为有了神通,一切可以随心所欲,打击对方。这样的神通,充其量不过是伤人的利器而已。能够安于忍耐,不到最紧要关头,绝不轻易滥用神通,即使不得已运用神通,也是为了维护正义真理,或是对大众更有助益才显现的。

(四)用于平常

佛经说:「平常心是道。」佛法应该提倡生活的净化、道德的修养,而不是神奇怪异;平常心才能永恒长久,神通只能用于一时。况且神通并不能去除根本烦恼系缚,获得生命的圆满解脱,唯有在平常的生活里,去体会佛法的真谛,净化身心,得到大自在,才是真正的神通。

四、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神通是苦难中的希望,是乱世的救星,是度众的方便,神通要从日常生活中去体会,从自然变化中去察觉。佛教对于神通究竟有什么样的看法?可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神通非究竟之法

二千余年前的佛陀***,尚有几位至今仍活在世上,其中一位是佛陀的大***大迦叶尊者,他现在正双手捧著佛陀的袈裟,隐居于鸡足山,等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降生于世间广施度化时,代替佛陀将象征正法的法衣,传授给弥勒菩萨,以继续宣扬法音。几十年前法国的柏克森博士曾见过大迦叶尊者,并且著作《博士界的辩论》这本书,来记载这件盛事,此书在台湾曾经流通过。

另外一位活在世上的,就是俗称「长眉罗汉」的频头罗颇罗堕尊者。频头罗颇罗堕尊者,是《阿弥陀经》中佛陀的十六位大***之一,为证果的阿罗汉。他既为大阿罗汉,为什么色身还活在世上,不能证入无余依涅盘呢?原来他在世时,有一次对信徒大显神通,赢得信徒们的喝***,尊者一时兴起,对信徒们说:

「你们觉得升上天空很神奇吗?现在我就变化给你们瞧瞧,让你们开开眼界。」说完纵身一跃,飞腾至空中,施展种种的神通,信徒们看得目瞪口呆,发出不绝的赞叹声。

佛陀对于尊者这种哗众取宠的行径,非常不高兴,派人把尊者叫来,训诫说:

「我的佛法是要用道德来感化他人,用慈悲来救护众生,而不是使用神通来眩惑大众、迷乱百姓。今天你非法使用神通,借以赢取信徒的尊敬,为了惩戒你,罚你在世上多受一些煎熬,等到将来积聚更多的功德,忏除了罪业,才能涅盘。」

由于尊者当时运用神通不当,至今仍然活在世上精进修行,不得入涅盘。神通不但不能增进道德、脱离烦恼,不慎使用,有时反而成为进趋解脱之道的障碍。神通不是了脱生死的究竟之法,是不辩而明的,唯有道德才是迈向佛道的稳当、平实门径。

(二)神通敌不过业力

世间各种力量中,最大的力量不是神通,而是行为的力量,也就是业的力量。中国的故事演义描写黄巢作乱,无数时,曾有一句谚语说:「黄巢八百万,在数在劫命难逃。」传说黄巢兴兵造反,要杀满八百万人,兵乱才能平定下来。在***家的曲折描写之下,黄巢果然杀了八百万人,才被剿平。这件事的真实与否,留待历史去考证,我们要谈的是所谓「在数在劫」的问题。什么叫「在数在劫」呢?就是业报难逃的意思。当时的老百姓由于共业所感,才招致如此悲惨的杀身之祸,即使神通也救不了有业障的人。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丝毫也逃避不了。

有一次憍萨弥罗国的琉璃王,大举兴兵来攻打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城,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自告奋勇地向佛陀禀报说:「佛陀,让我以神通救出释迦族吧!」

「目犍连,释迦族宿世业障,不知忏悔,今日要受到此报,虽然是我的族人,神通也是救度不了的!」

目犍连不信佛陀的话,以神通飞入被军队围得水泄不通的城内,挑选了五百位优秀的释迦族人,把他们一一盛放在钵内,飞出了城墙,满心欢喜地来到了佛陀的面前说: 「佛陀,我已救出了一部分的释迦族。」

说完打开钵一看,大惊失色,原来五百位释迦族变成了一滩血水。虽然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也无法扭转业报的力量,而目犍连尊者本身虽然神通广大,飞行自在,曾经深入到地狱拯救母亲,但是自己最后却被外道用石头击毙。这么一位具足大神通力的长者,如此容易地被外道用一块石头就打死了,***们百思不解之余,更是愤愤不平。佛陀告诉***们说:「神通敌不过业力,目犍连的业报,注定要被外道打死,大家不要怀疑神通的无用,而应该用心于三业的净化工夫。」

俗话说:「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不要以为神通是万能的,有了神通就可以万事无恐。在业力之前,神通也派不上用场,一味依赖神通,弄巧成拙,反而会丧身毙命。

(三)神通比不上道德

初学佛法的人,往往对一些神奇怪异的事情,兴趣特别浓厚,看到某人闭关有境界,修持有感应,就趋之若鹜,而忽略了平日更重要的道德修养。智能的显发要透过甚深的禅定工夫,而禅定工夫的培养,则有赖平日持戒的严谨。学佛者应该从根本的道德入门,而不要轻言学习神通。

事实上有了神通,日子就惬意快乐吗?没有他心通时,朋友心中讨厌我、詈骂我,眼不见为净,心不知不烦,日子照样过得很愉快。***如有了他心通,这个人的坏心眼一肚子,那个人的鬼主意一箩筐,不想知道却不能,这个人也讨厌,那个人也看不顺眼,日子就难挨了。又如我们没有宿命通,即使明天要寿终正寝,今天仍然可以活得逍遥自在;但是如果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十年后即将离开世间,从今天起死亡的阴影就开始啃啮我们的心,度日如年了。

***如我们有天眼通,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正和其它的异性做出不当的行为,妒火中烧,一刻也无法安宁;没有了天眼通,不知道反而是一种幸福。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居然在背后恶意地批评自己、毁谤自己,一定气愤填膺,忍不下这口气;没有了天耳通,落得耳根清净。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道德没有完成时,不能成就神通,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为崇高。

(四)神通及不上空无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而佛法般若的空理无所不遍、无所不在,只要生活中有经验,经验就是神通;生活中有智能,智能就是神通;生活中具备许多的能力,能力就是神通;生活中具足空无的真理,空无的真理就是神通。空无的道理非常深奥,非一般人认知的一切皆空空如也的幻灭、虚空。空无之中有无限的妙用,能够生成万法。我们的心胸能扩大如虚空一样,就能包融一切的诸法。因此空无才能成其大,神通也比不上它的无尽无穷。

道树禅师在道观旁盖了一间寺院,带领徒众修行。道士们不喜欢,想办法要赶走禅师。于是显现神通,装神作怪,把一些胆小的沙弥吓跑了,但是十年、二十年过去了,禅师仍然如如不动地安居于此,最后,道士只好知难而退。有人问禅师说:「你凭什么战胜了那些法术高强的道士呢?」

禅师回答:「我不凭借什么,凭一个空无而折服了他们。道士们有神通法术,有即有穷、有尽、有限、有量;我没有神通,无即无穷、无尽、无限、无量,因此无能克有,无比有更广、更大、更殊胜。」

在佛法中以无为有,无的力量比神通更为广大,无的智能比神通更为高远,神通比不上空无的道理,因此与其求取神通的力量,不如求证空无的真理,更为急切可贵。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九章全文如下:

本章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十一章。本章文本以帛书乙为底本,并参照帛书甲本和传世本对底本作了校订。

本章继续阐述“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有两大内涵:一是“对立面始终存在”;二是“对立面互相转化”。“对立面始终存在”又表现出两大特征:“共生共灭”和“既对立又统一”。

上一章,老子在横向上就“对立面始终存在”作了全方位展示,通过“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六个维度,揭示了对立关系无处不在。本章老子以“有无”为例,进一步揭示了“对立面始终存在”的内在特征:“共生共灭”和“既对立又统一”。

什么是“共生共灭”?

老子举了个盖房子的例子。房子一旦盖好,就有了室内空间。若将房子拆了,室内空间也随之消失。房子是“有”,室内空间是“无”,“有无”共生共灭。

什么又是“既对立又统一”?

房子与室内空间,一有一无,形成对立;而两者又在提供住所这一目标下,实现了统一。房子提供了条件,室内空间发挥了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这便是“有”与“无”的统一。

“共生共灭”与“既对立又统一”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往往只见“有”不见“无”,或只见“对立”不见“统一”。不知庐山真面目,得来岂不费工夫?

老子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表述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的作用少不了“有”,而“有”的作用则是为了成就“无”。“有”若不向“无”作延伸,就失去了“有”的意义;而“无”若没有“有”作支撑,也无法发挥“无”的作用。

——这是存在于一切对立关系中的辩证法。

“共生共灭”与“既对立又统一”

老子举了三个“有”“无”相辅相成的例子:

三十根辐条汇集于同一车毂,车毂中有圆孔,正好安装车轴。于是有了车轮,能为车所用。

卅(sà),三十的省写。毂(gǔ),车轮中间固定辐条的环形构件,中间留有圆孔,可以插入车轴。辐条是连接车辋与车毂的直条。当,相当于“在”,“当时”即“在那时”。其,代指车毂中间的圆孔,因孔是空的,故称“无”。“有车之用”,指车毂套上轴便成了一副车轮,可供各种车辆使用。

黏土加水和成了泥,做成了陶器。陶器中间是空的,正好可以装东西。

捻(niǎn),揉搓,这里指和(huó)泥。埴(zhí),黏土,可用于制作陶器。埴器即陶器。正因为陶罐中间是空的,才能用来装东西。

盖房子有门窗,打造了室内空间,可供人们居住所用。

凿户牖(yǒu),直意是做门窗,这里代指造房子。这是老子以点带面的表述手法。如“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走马”代指行军打仗,“以粪”代指在家种地。正因为房子里是空的,变成了室,才能够供人起居之用。

这三个例子中,没有“有”便谈不上“无”,没有车毂哪有毂中的孔?没有陶罐哪有罐中的空?“有无”共生共灭显而易见。

再者,“有无”的共同目标都在于“用”——用于造车,用于装东西,用于住人。为了实现最终用途,“有无”又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有”成了“用”的条件,“无”发挥了“用”的功效,两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

所以说,“有”的作用是创造条件,“无”的作用是达成目标。“有无”相互对立,但在达成目标中实现了统一。

利,指提供便利,创造条件。用,指发挥作用。不具备条件,便不能发挥作用,从而无法实现目标。

道理十分简单,但用起来却又未必那么简单。什么是“有”?什么又是“无”?面对具体问题,“有无”及其作用往往又显得不是那么清晰。

“有无”的丰富内涵——物、事、抽象概念一网打尽

老子是如何定义“有无”的?

让我们回到盖房子的例子。一片空地上盖了间房子,房子是有,室内空间是无。但如果房子盖了一半呢?只有半堵墙,这是“有”还是“无”呢?

老子对这一问题早有明确答案:房子铺上最后一片瓦的那一刹那,界定为“有”,之前的过程都界定为“无”。“有”和“无”之间有一条明确的界限——“成”与“未成”。房子彻底竣工,谓之“有”,否则就是“无”。

老子又何出此言?

——“无,欲观其眇。有,欲观其徼。”

任何一种“有”都是有定义的,据此可以划出它的边界,谓之“欲观其徼”。“徼”,边界。而“无”往往看不见而无法描述,或相对模糊而难以表述,于是要通过它的反面“有”来确定,谓之“欲观其眇”。“眇”本义少目,双目一好一坏,以示对立,或代表对立面。

老子***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首先定义了什么是“有”,因为“有”可以清晰表述;再通过“无”是“有”的反面界定了“无”;这样,即使“无”难以表述也无妨。

老子这种对“有”“无”的界定,不仅适用于“物”,也适用于“事”和各种抽象概念。

“桌上有苹果”是“有”,“桌上没苹果”是“无”。——“有无”指实物。

“饭做好了”,表示桌上放着四菜一汤,是“有”;反之,“饭没做好”,甚至已做了三菜一汤,都是“无”。——“有无”指事务。

“我想好了”,表示有了下一步的具体方案,是“有”;反之,“我没想好”,包括在二选一之间犹豫不决,都是“无”。——“有无”指抽象思维。

老子哲学中,“物”有着更为宽泛的概念。“道生万物”,这里的“物”,不光指山水花鸟,“光”是无形的物,“神”(灵魂)也是无形的物。“精神生于道”(《庄子·知北游》),是说“精”与“神”都是万物之一,为道所生。“挫其锐,解其纷”指道与力量同在,与智慧同在。力量与智慧也是万物之一,道与万物同在,谓之“玄同”。

老子的“无”不是没有的意思。房子没盖好,地上也还矗着半堵墙;我没想好,脑海里却早已思绪万千;饭没做好,但锅正炖在火上。

老子的“无”表示未成。十月怀胎,是生命之始,但界定为“无”,正如半鸡半蛋不是鸡而是旺鸡蛋。婴儿落地的一刹那,是生命之成,才界定为“有”。老子并没有用存在与不存在,或有形与无形来定义“有无”。

无处不在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无”可以是知识和能力:

常言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来。巨人的肩膀,就是已有的知识,是“有”,而未知世界是“无”,是大展拳脚的新天地。前人的智慧为后人的发现提供了条件,“有无”在创新与创造中达成了统一。

用人之道,在于用人之所长。人天生的灵性,是区别于他人的优势所在,故善用人者善取人,而无弃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有”,能见“有”谓之因材施用,不见“有”谓之对牛弹琴。知人善用并非易事,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有无”可以是产品和服务:

《蓝海战略》被誉为是自波特以来竞争理论中最具智慧的成就,但它并没有超越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市场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是“有”。市场上稀缺的产品和服务,是“无”。从红海跨越到蓝海,无非是产品创新或模式创新,是“有”向“无”的延伸。

“拼多多”的平台并不比“淘宝”更有效率,物流并不比“京东”更为强大,但却在巨头垄断的市场缝隙中逆袭成功,靠的不就是模式创新?卖的是同样产品,走的是类似物流,却吸引了更多客户。凭什么?是“无之以为用”降低了买卖双方撮合的门槛,于是开拓了一片崭新的市场。

“有无”可以是成败:

“失败”因为没有成事而往往被视作“无”。然而,古老的智慧却告诫人们,“失败乃成功之母”。“母”当然不会是“无”,“失败”不过是装扮成“无”的“有”。“失败”为人们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为探寻未知世界指出了新的方向。已经尝试过且失败了,是“有”,没有尝试过,是“无”。成功就孕育在“无”之中,一次次失败意味着成功正越走越近。

反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咎莫险乎无敌,无敌自废其功。何以见得?——这世上除了道是绝对的,其他一切都是相对的。对立面始终存在,无敌终将迎来强敌!一路“无敌”,意味着离真正的对手越来越近,危险正迎面扑来。

“有无”可以是制度:

任何发展离不开人,美国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汇聚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作为中国长期发展的人才战略,海南自贸区肩负着制度创新的使命,去探索能吸引世界各国精英的制度环境。这一战略下,世界各国可借鉴的制度是“有”,独具特色的制度创新,是“无”。“有”与“无”在吸引世界人才的目标下实现了统一。

推而广之,改革开放又何尝不是不断的制度创新。世界各地的成功经验是“有”,探索出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之路,是“无”。“有”推动“无”,换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腾飞。

不断变化的“有无”:

“有”又可以是客观环境,而客观环境往往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有”也在不断变化。“无”是“有”的对立面,势必随着“有”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出现了不断变化的“有无”,它不同于“有无互相转化”。

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出口拉动,出口占经济总量2006年前后达到高峰,超过了1/3,之后开始下降。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以及美国***近来推动的去中国化进程,又进一步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是“有”,经济发展的未来格局是“无”。环境变了,格局就要相应改变,于是顶层提出了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战略,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以消费为主的内循环。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时,“无”随之而动,于是“用”的内涵也相应发生变化,这就是不断变化的“有无”。

本章勘正说明

本章各不同版本就文义而言并无实质差异。帛书甲本残缺较多,还原版取帛书乙本为底本,因其表述相对简洁,颇显老子行文风格。

此句帛书甲本残字较多,帛书乙本“辐”作“楅”,“楅”当为“辐”之讹。帛书乙本及汉简本句末“也”字,当为后人添加的断句语气词,还原版将其删除。

各传世本写法一致,“卅”作“三十”,两者义同。“同”作“共”,义亦同。

帛书甲本“捻”作“然”,“然”当为老子本字,读作“捻”。帛书乙本“捻”作“土然”,“土然”当为“捻”的异体字。汉简本、范应元本“捻”作“挻”,“挻”义揉和,与“捻”义同。其他传世本“捻”作“埏”,“埏”与“挻”通。

“埴”,汉简本作“殖”,“殖”当为“埴”之误。“埴器”,各传世本作“器”,是后人为谋求上下文句偶对工整而改,还原版从帛书甲乙本,取“埴器”。

“为”,帛书甲本作“为”,帛书乙本作“而为”,汉简本无“为”字,其他传世本均作“以为”。“为”、“而为”、“以为”义同,还原版从帛书甲本。

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句末“也”字为后人添加,还原版将其删除。

“凿户牖”,各传世本均作“凿户牖以为室”,增三字,当为后人以求与上文偶对工整所至,还原版不从。

帛书乙本及汉简本句末“也”字为后人添加,还原版将其删除。

此句唯想尔本句首脱“故”字,语气欠佳但不改文义。

附:王弼本《道德经》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