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_磨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6 0
  1. 磨杵成针作者是谁,求解?
  2. 谦让的成语故事?
  3. 典故铁棒磨成针里的李白和诗仙李白是同一个人吗?

问题一:《磨杵成针》主要写什么?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脚下.传说李白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问题二:请把照例子写出下面成语所代表的故事磨杵成针 磨杵成针_李白\负荆请罪廉颇\指鹿为马_赵高\四面楚歌_项羽\卧薪尝胆_勾践

问题三:以磨杵成针为议论文的写法 今天觉得异常无聊。于是,我便顺手从书架上拿起一本经典故事卷。浏览了一下,一篇名叫《磨杵成针》的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便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磨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_磨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篇文章主要讲: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的父亲是个富商,家里很有钱。因此,李白从小就养成好玩的习惯。一天,李白到野外去游玩。在一条小河看见一位老奶奶再用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用力的磨。李白惊奇地问:“老奶奶,你这在干什么?”老奶奶笑了笑说:“孩子啊,我是把它磨成针。”李白惊奇地问道:“这么粗的铁棒的能成针吗?”老笑了笑说:”不停地磨下去,就会越来越细,只要坚持不停,就一定能磨成针。”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

那是在的一次数学单元考试中的一件事。在数学的一单元中我经过了辛勤的努力我赢得了99分的好成绩。可是在第二单元考试的时候,我每天都不像第一单元一样那么辛勤了,以为我很会数学了。可结果却令我出乎意料了,竟然考了个83分……想到这里,我不禁害羞的低下了头。

生命不息,脚步不止,我们的路还有很长,必须学会坚持不懈的做任何事。

问题四:磨杵成针说的是谁~~~~ 磨杵成针,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脚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注释:眉州:今四川眉山一带世传:世世代代相传李太白:即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去:离开媪:老年妇女方:正铁杵:铁棒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卒业:完成学业 解释: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拼音:zhǐ yào gōng fū shēn,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 拼音码:zygz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的英文翻译以下结果由译典通提供词典解释1. A pestle can be rubbed into a needle启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做事要持之以恒。

问题五:磨杵成针案例说明了什么哲学原理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磨杵成针作者是谁,求解?

关于功到自然成的成语或故事如下:

1、铁杵成针:李白小的时候非常不喜欢读书,一天他趁着老师不在,便悄悄的溜出泉塘,到外面去玩,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遇见一位白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用石头磨一根铁杵。李白非常纳闷,就上前询问:“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啊?”老婆婆笑了笑回答说:“我在磨针啊。”

李白非常吃惊问:“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能越磨越细,这样还不怕磨成针吗?”李白听后心有所悟,他想到自己的贪玩,顿时觉得羞愧无比,于是马上转身跑回了学堂,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道理发奋读书终于成了我国伟大的诗人。

2、愚公移山:愚公坚持不懈地挖山,尽管过程艰辛,但他深知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会挖平大山。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正是功到自然成的体现。

3、精卫填海:精卫不断把小石头和枯枝扔进大海,虽然力量微薄,但坚定不移地坚持着。最终,它的坚持感动了天地,得以化身为鸟,飞跃大海。这些故事都在传达一个道理: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成功就在不远处。

4、悬梁刺股: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孙敬和苏秦。孙敬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把头发绑在房梁上;苏秦为了记住所学内容,经常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的努力最终都得到了回报,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5、卧薪尝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他被吴王夫差打败后,为了记住自己的耻辱和仇恨,每天卧在薪上,尝胆。经过长时间的苦难和磨练,他最终成功复仇,打败了吴国。

关于功到自然成的故事还有“水滴石穿”、“磨杵成针”、“锲而不舍”等。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毅力,才能取得成功。

谦让的成语故事?

[出自] 明·杨慎《七星桥记》

磨杵成针[mó chǔ chéng zhēn]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解释

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答案:李白(? . ?)

望***纳?

典故铁棒磨成针里的李白和诗仙李白是同一个人吗?

蔺相如谦虚的故事

“蔺相如用谦逊宽容这把钥匙,打开了廉颇的心扉”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意版愿,体谅他人的处境权,理解他人,做到与人为善.①②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选项观点③错误,要宽容他人,但宽容是要讲原则的,在道德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故选D.

古代谦虚礼让的故事成语3个

故事 | 铁杵磨针A芝兰之室

成语故事 | 铁杵磨针。李白走过去,问道:“老婆婆,你在做什么啊?”“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回答到。李白说:“可是铁杵那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李白又说:“可是您的年纪那么大”,老婆婆说:“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

铁杵成针的故事孤山子阅览室...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仔细观察,成了中国一位大诗人。

绘本故事功夫不负有心人(1),别错过,记得要...wyk1014

绘本故事功夫不负有心人(1),别错过,记得要收藏。1.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出自哪里?3.李白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他出于好奇,就问她为什么在磨铁杵?让孩子明白:对于孩子目前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掌握自己的未来,我们要用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来振奋自己,刻苦钻研,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持之以恒,长期以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达成所愿。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康岭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作文素材,坚持本心,取得成功一人饮酒醉d...

评论 | 给力0不给力0 2014-09-27 23:09 夜醉美″迷醉心扉 | 来自:作业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顺德一中高中部2013届高三(6)班 阮锦碧 有人从《华严经》曾多次被提及的“初心”一词凝练了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由此可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然,并不是每个 *** 职员都受不住诱惑,忘记初心,绝大部分的他们依然不忘初心,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事,最终为官清廉,受人民拥护。谨记,唯不忘初心,方得初心。

唐宋诗词趣话(173)老刘tdrhg

唐宋诗词趣话(173)李白与铁杵磨针的故事。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一位老婆婆,在一块大石头上磨着一根铁杵。老婆婆告诉他要做一根针,李白说:“这么粗的一根铁杵,什么时候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深受感动,受到很大启发,决心发奋读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流的伟大诗人。

历史上有哪些历史人物因为一句话而受到启发而...尤里蒙提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爱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家。他来到山下小溪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瞎磨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么?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已修改)成语故事 | 铁杵成针icanner

成语故事 |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 | 铁杵成针 2016-11-21 蛙趣儿童***。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李白吃惊的说:“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铁棍,也难以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您怎么还偏偏找了根鸭蛋粗的铁棍,就算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磨一辈子也未必能把这根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啊!”一年之后,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谢对自己指点的同时,也看到那根铁棍真的细了很多。

跟着学365成语故事24:铁杵磨针赚他一大把

跟着学365成语故事24:铁杵磨针。

磨杵成针沵沵

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李白问:''你磨铁杵作干什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干部应该承受压力和打磨西部小城2

干部应该承受压力和打磨。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终成为大诗人。

读书故事李白铁杵磨针江山携手

读书故事李白铁杵磨针。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③,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④。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你在干什么呀?”老婆婆看了他一眼,说:“磨针。”李白听了很惊奇,脱口而出地说:“这么粗粗的铁棒做针,要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婆婆十分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说完仍低下头磨她的铁棒。《蜀中名胜记》记,李白年少时曾此读书,“铁杵针”一典即出于此(见《四川通志》)。

铁杵磨成针 点化的不仅是李白谁不让见

铁杵磨成针 点化的不仅是李白。小学时,老师给我们讲李白关于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最近又发现玄天上帝也有铁杵磨成针的经历,现在我把两个典故列出,请大家参阅。李白遇磨铁杵婆婆(资料图 图源网络)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成语中的心理学之七·“一树百获”和“磨杵成...风声书馆

成语中的心理学之七·“一树百获”和“磨杵成针”因此说人的培养是一树百获毫不过分。明代曹学佺《蜀中广纪·上川南道·彭山杲》引《杲志》云:“杲东北二十五里有磨针溪,在象耳山下,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适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何为?曰:‘欲磨作针耳。’白感其言,遂还卒业。”杵,是捣物的棒槌,要把铁杵磨成针谈何容易,李白因此收到启发教育,发愤读书,终有所成。这种成才的锻炼,也就如铁杵磨针的功夫。

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杵磨成针自强不息500...

本文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老婆婆反问:“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铁杵磨成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6月...知行合一6oa...

本文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婆婆反问:“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铁杵磨成针——功夫不负有心人——2106年5月...知行合一6oa...

中文名:铁杵磨针。本文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规:第九单元xgj123456

白话解说长辈叫人,要立刻代替长辈叫唤;隔天一早天快亮的时候,张良就依约前来,老人已经在那里了,老人说:“我们约定好了,你却比我晚到,不能把道传给你。”如此跑了三次,第三回张良先赶到了,且毫无倦怠之意,老人很高兴,拿书给他说:“读此书可为帝王师,如果要再求教于我,就到山东省谷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张良读这本书后,能随机应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人称这本书为“黄石公书”。司马光教子。

铁杵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你未必知道木头1018

李白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说:“这怎么可能呢?”老婆婆就语重心长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很惭愧,回去好好学习,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大诗人。老太太说“铁杵磨绣针,功久自然成”。没准过些年就会出现李天飞同学铁杵磨针的故事,然后李天飞同学把铁杵卖了换羊肉串了。但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许多内容:

铁杵磨针的主角到底是谁?真的是李白吗?快乐老年435...

铁杵磨针的主角到底是谁?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真武大帝问她:“你磨针做什么”老太太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真武大帝很惭愧,回山继续修道。铁杵磨针,其实就是一个道教故事!

《铁杵磨针》

《铁杵磨针》成语考悟。成语《铁杵磨针》典出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译文:“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离开了。路上他遇到一位老妇人在磨一根铁棒,李白就问那个老妇人要做甚么?老妇人说:要做针,李白觉得她很愚蠢,老妇人说:功夫到家了,自然就会成功。结论:“铁杵磨针”是唐代社会武姓太婆业余消遣活动的一种!

Ⅲ 有关谦让的名人故事

谦让的名人故事

1、苏格拉底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2、唐伯虎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3、贝罗尼

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用心画画儿,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儿,便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恰巧又碰到昨天那三位妇女,她们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讨论些什么。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了他,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

4、张英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5、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

Ⅳ 谦虚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洗耳恭听,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礼贤下士,戒骄戒躁,自知之明,不矜不伐,

平易近人,抛砖引玉,闻过则喜,谨言慎行,

好问则裕,深藏若虚,谦恭下士,辞尊居卑,

不露圭角

Ⅳ 关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成语故事。注意:是成语故事。

骄傲

兔子长了四条腿,一蹦一跳,跑得可快啦。 乌龟也长了四条腿,爬呀,爬呀,爬得真慢。 有一天,兔子碰见乌龟,笑眯眯地说:“乌龟,乌龟,咱们来赛跑,好吗?”乌龟知道 兔子在开他玩笑,瞪着一双小眼睛,不理也不踩。兔子知道乌龟不敢跟他赛跑,乐得摆着耳 朵直蹦跳,还编了一支山歌笑话他: 乌龟,乌龟,爬爬, 一早出们***花; 乌龟,乌龟,走走, 傍晚还在们口。 乌龟生气了,说:“兔子,兔子,你别神气活现的,咱们就来赛跑。” “什么,什么?乌龟,你说什么?” “咱们这就来赛跑。” 兔子一听,差点笑破了肚子:“乌龟,你真敢跟我赛跑?那好,咱们从这儿跑起,看谁 先跑到那边山脚下的一棵大树。预备!一,二,三,---” 兔子撒开腿就跑,跑得真快,一会儿就跑得很远了。他回头一看,乌龟才爬了一小段路 呢,心想:乌龟敢跟兔子赛跑,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呀,在这儿睡上一大觉,让他爬到这 儿,不,让他爬到前面去吧,我三蹦二跳的就追上他了。“啦啦啦,啦啦啦,胜利准是我的 嘛!”兔子把身子往地上一歪,合上眼皮,真的睡着了。 再说乌龟,爬得也真慢,可是他一个劲儿地爬,爬呀,爬呀,爬,等他爬到兔子身边, 已经累坏了。兔子还再睡觉,乌龟也想休息一会儿,可他知道兔子跑得比他快,只有坚持爬 下去才有可能赢。于是,他不停地往前爬、爬、爬。离大树越来越近了,只差几十步了,十 几步了,几步了………终于到了。 兔子呢?他还在睡觉呢!兔子醒来后往后一看,唉,乌龟怎么不见了?再往前一看,哎 呀,不得了了!乌龟已经爬到大树底下了。兔子一看可急了,急忙赶上去可已经晚了,乌龟 已经赢了。乌龟胜利了。 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为什么这次比赛乌龟反而赢了呢?

Ⅵ 我想问一个成语故事。。。说是以前有两户人家互相争门前的道路。。。。。。然后什么什么的互相谦让门前的

古时有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回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答,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古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

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信上说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三尺巷”的宽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宽。

Ⅶ 两个关于古代人谦虚学艺的成语故事

程门立雪

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内(即理学),河容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闻鸡起舞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Ⅷ 两个关于古代人谦虚学艺的成语故事急,像响遏行云一样

1、程门立雪

宋朝的杨时非常喜爱学习。一个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学一起去找理学家程颐老师求教。程老师正在睡午觉,他俩就站在门外等候。

雪越下越大,为不打扰老师,仍耐心地等候在门外。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没有走,在雪中站立着,过了一会已经有了一尺厚了。老师醒了。发现杨时俩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们进屋来,杨时赶忙向老师行礼、请教。

后来杨时也成为了在天下都有名的大学者,这件事因为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2、徐悲鸿改鸭子

据说有一次徐悲鸿正在画展上评议作品,一位乡下老农上前对他说:"先生您这幅画里的鸭子画错了。您画的是麻鸭,雌麻鸭尾巴哪有那么长的?"原来徐悲鸿展出的《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画中麻鸭的尾羽长且卷曲如环。

老农告诉徐悲鸿,雄麻鸭羽毛鲜艳,有的尾巴卷曲;雌麻鸭毛为麻褐色,尾巴是很短的。徐悲鸿接受了批评,并向老农表示深深的谢意。

3、梅兰芳拜师

京剧***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

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

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4、唐伯虎拜师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5、鲁班学艺

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对待学习从不骄傲,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

Ⅸ 谦虚礼让成语故事

今天,我读了叫《六尺巷的故事》这篇短文,我明白了“礼让一寸,得礼一尺”的意思:只要你谦让了一寸,你的美德就多了一尺。

这篇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桐城人张英的家人在修葺房屋时与邻居的***,张英知后让家人让三尺地,后来邻居也让了三尺地,就有了“六尺巷”。当我读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时,我非常感动,张英是多么谦让啊!如果张英当时不让的话,那么***会持续,那么中华人民的美德——谦让又何在呢?而且,张英不让,就没有了著名的六尺巷了。是谦让让***解开,是谦让让美德再现,是谦让让世界多了个举世闻名的六尺巷。谦让可以让世界的***和解。金埴说过:“让得祥,争得殃。”争吵只会让人变得自私,而谦让让争吵化解。

不只是张英谦让,我还读过这么一个故事:皇帝为大臣分羊,大臣争吵不休,这时,有个宰相站了出来,拿走了最差的羊,于是,大家也纷纷拿走了羊。为什么大家会如此争论分羊?是因为大臣们不懂得谦让。为什么羊被分完了?因为宰相为大家做了榜样,是因为宰相让大家懂得了谦让,是因为谦让让人们变得友善。如果有人更早提出谦让,争吵不就更早解决了吗?

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谦让,我知道一个故事:甲骑摩托车撞了乙,甲道歉了,乙依旧发火,还一拳打了甲的眼睛,让甲的一只眼睛瞎了。最终乙赔偿了甲的损失。如果乙谦让了,就不会发生这么大的事了。为什么乙要打甲?为什么乙非要发火?为什么甲道歉了,乙不原谅他?是因为乙不谦让,是乙的不谦让让他自己得到了报应,是乙的不谦让让甲成了“独眼龙”。

“没有宽宏大量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这句话说明人有了谦让的美德,就是个大家敬佩的英雄;反而,即使他再厉害,也得不到别人的赞扬。

铁棒磨成针的典故并非发生在李白身上

铁棒磨成针这个典故据说是李白一生的转折点,以我看未必尽然。下面就是我的分析。

据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李白少时,读书很不认真,吊儿朗当,经常旷课迟到早退,老师以及家长都无可奈何。有一天李白一个人跑到河边洗澡,却看见一个老太婆坐在河边,好象在吃力地磨着什么东西,李白在一边看了许久,那老婆婆还在那里吃力地磨个不停,于是李白禁不住向前询问:老人家,你为什么要磨这根铁棒呢?老婆婆答道:要磨成针。李白听后受到极大感触,于是由此发奋读收,终于成为一代诗仙。

我以为,如果某人或某事对某个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话,那么某人或某事的某种精神力量将会完全地左右着他的一生,即使不是完全左右,起码也会在他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时时体现出来,因为改变他一生的那种精神品质己经深深根植于他的性格中了。但是纵观李白的一生,我未见在他的行为和诗句中有符合于这个典故的精神导向的东西。现在让我们先简略地纵观一下李白的一生: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喜击剑任侠。二十五岁出蜀,漫游十余年,希冀通过交游干谒的途径,登上卿相的高位,以实现“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宏愿。唐天宝元年,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他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天宝三载,在洛阳遇杜甫。安史乱起,隐于庐山,后被李磷召为幕府,不意李磷造反兵败而死,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李白六十一岁时,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请缨,因病返回,次年,病殁于当涂,另一说是赏月落水而死。李白在被召进宫之后,有一次喝醉酒得罪了高力士,于是高力士便时常向杨贵妃进谗,说李白的坏话,不久,李白被贬离朝。其实说是被贬并非确切,因为实际上是李白自己觉得仕途险恶而且不能自由自在地每日饮酒吟诗作乐而向玄宗恳求回山隐居的,于是玄宗便将李白赐金放还。李白后来又不能看清李磷造反面目而加入到他的幕府中,差一点就掉了脑袋。

李白本来性格豪迈,渴望建立功业,但是当他遇到阻力时即轻易放弃,全然没有“铁棒磨成针”的性格,由此我怀疑他从来没见过磨铁棒的老婆婆,更别说受到她的磨棒教育了。不仅李白没有耐心忍辱负重以登上卿相的高位以实现他“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宏愿,而且在他的无数诗作中还随时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悲观情绪,这更是离磨铁棒的精神大相径庭,毫不相干。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李白的一些诗句,看看离“铁棒精神”有多远。

当李白得意之时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豪迈地高唱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遇到挫折后他又在《行路难》中感叹道:

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以上青天。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之后李白就陷入了悲观的情绪之中,但是此时的他还对仕途抱着一丝幻想,他在《行路难》中吟道:

......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随着时光的无情流逝,李白终于沉沦了,他己经认为自己的人生就只是这个样子了,应该及时行乐,享受当前。虽然说要及时行乐,但是仍然掩饰不住内心无穷无尽的 愁绪,于是他整日里借酒浇愁,吟诗泄忧,以下的诗句正是表现这样的思想感情的。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由以上诗句以及李白的人生历程中,我们真的很难看出李白有铁棒磨成针的紧韧不拨的战斗精神,我们见得更多的是李白愁绪满怀,悲观厌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嗜酒无度,整日里酩酊大醉的醉鬼形象。我们从这样的李白身上,能看得出他有铁杵磨针的精神状态吗?而几乎所有的李白的传记和介绍文字中都说到他少年时曾遇到过磨杵老妇,并对其一生产生了转折性与决定性的影响,要不然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的诗仙李白了,而且还将铁棒磨成针这个典故一代一代的谬传下来,而且我们也照样一代一代的毫无疑问地接受下去,并且从来未曾想过这件事是否适合发生在李白身上(我想这件事发生在高力士身上倒还有点象,高力士想,我就是要把所有的敢蔑视我的人和与我作对的人统统磨细磨死),这难道对于培养我们后代的独立思维,敢于置疑权威以及无所畏惧的探索进取精神是有益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