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战功赫赫,至死也没有封侯的原因,李广未封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06 0
  1. 请问一下李广难封的意思是什么
  2.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是什么?
  3. 李广为什么没封侯
  4. 战功赫赫的“飞将军”李广,为何一生未被封侯?

李下瓜田: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李郭仙舟: 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

李郭同舟: 以之比喻知已相处。

李广战功赫赫,至死也没有封侯的原因,李广未封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郭同船: 以之比喻知已相处。同“李郭同舟”。

李广未封: 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因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李广难封: 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同“李广未封”。

李广不侯: 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同“李广未封”。

李白桃红: 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李代桃僵: 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请问一下李广难封的意思是什么

军功不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②斩敌千级以上;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为什么李广在武帝时的主动战中未能取得与他名气相应的战果呢?这其中也是由他自身的一些原因决定的。据《史记》记载:李广自负其能,因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内非不中不射,常常由于这个原因离敌人太近而被围困,守城时曾经亲率三百士兵离开守军去追匈奴的三个射雕者,在治军方面却又不事文书能简则简。然而分析以上几点司马迁着重记载的***,我们对李广战败的原因也能窥探一二。

首先,自负其能,做为一军之将领,在军事行动中因为追求自己的完美勇武形象而导致常被敌人围困。纵然最后都能得以生还,但却失去了在战争中时时了解敌我军情,因势改变全军战斗行为的能力。往往一片厮杀而缺乏谋略,仅凭莽夫之用自然难以获得很好的战果,主将被困而后果自可想而知。

其次,身为一郡之守却离开职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个射雕者,从此行为中可看出李广欠缺大局观,事情考虑不分轻重缓急。如若射雕者为诱敌之计,匈奴在李广离开后的夜里前来偷袭,后果又将会何等惨重。从这一点上看李广为将之欠缺。

最后,在治军方面李广主张***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从考古出土文书中我们得窥西汉幕府文书之内容,其中详细到每个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征,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么病,用了什么药,哪个时间段谁替换了谁的岗位等等一系列内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监控录像。这样无论出了什么事情都具体到时间和个人。而李广嫌这些文书麻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情况无法及时了解。而军队最重要的莫过于整体素质,不愿受苦的士兵在宽松的环境下又如何能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行军效果呢?

性格因素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李广因为名声大,资历老,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同样也不能明白各路协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与单于对决,而忽略战略的意义,缺乏大局观。李广的性格缺陷在杀霸陵尉***上(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往往意气之举而不考虑后果。其遇事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得知卫青要让刚失候的好友公孙敖挡单于的事情后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师的结局。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杀降至祸这个原因虽然不能说是原因,但却是李广自己觉察到的问题。《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东方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东方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折叠外界原因

数奇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漠北之战前,李广曾主动请战于武帝,武帝以为他命运不好没有同意。但是在李广的再三请求下武帝才勉强同意。而武帝之所以认为李广"数奇",也是由于李广战绩之不堪所导致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汉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帅一路,每军一万人。本来这次出塞,四个人都有机会靠优异的成绩获得主帅的位置。但是运气和个人素质让四个人遇到了不同的情况。公孙贺在塞外旅游一圈,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靠个人的机智和勇武才逃脱。卫青的运气和战略眼光都很好,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圣地龙城。

李广参加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卫青已经是主帅了。因为受武帝嘱咐不能用李广为先锋,也为了给新失侯的好友一个立功机会,卫青拒绝了李广担任前锋的要求,而令其侧路袭击。但是李广的坏运气再次发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这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自己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大型战役了。不仅没立成功封成侯,还要面对军法处那些笔杆子的羞辱。绝望加羞耻,致使他引刀自刭,一代悲情名将就此陨落。这是李广难封的运气原因。

政策因素西汉军功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也能归为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折叠千古难解

第一,说李广功低难封侯是不对的。为何卫青儿子在襁褓中都能封侯,而李广不能,莫非李广功劳还不如襁褓中人?即便除去外戚,有些人如张当居、赵商、王弃之等能因为父亲没有跟从赵、楚反,致使被杀而封侯,这些人或者这些人父亲的功劳能有李广大?

第二,因杀降、杀霸陵尉而体现的人品恶劣原因难封侯也是站不住脚的,须知在汉武帝时,绝非清平之世,地方上有郭解、灌夫这些游侠、豪族作恶,百姓苦不堪言,朝中汉武帝卖官鬻爵,官员求田问舍兼并土地,酷吏罗织罪名草菅人命,汉武帝时期是中国非常黑暗的一段时期,人品恶劣的人太多了,汉武帝自己就人品恶劣,李广这样的人品问题绝不影响他封侯,

所以,最主要的原因是汉武帝不喜欢他,为什么不喜欢他呢?说李广年老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从汉武帝对待韩安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韩安国允文允武,但在汉匈战和问题上却是主和派的骨干力量,反对汉武帝大规模用兵,并且年龄也很大了,汉武帝是个穷兵黩武的大暴君,喜欢改革和扩张,但他却喜欢韩安国这个政见不同的大臣,让他做御史大夫,甚至差点当上宰相(可惜命不好,才当上代理宰相就摔断腿而作罢)。因此,我认为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是汉武帝在个人情感上不喜欢他,而汉武帝不喜欢他的原因并不是他年老,真正的原因难下断论,这也正是为何李广难封的问题成为古今以来人们共同探讨而没有得出结论的话题。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辨析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是什么?

1、李广难封的意思是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出自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2、李广难封是一个成语,一般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同“李广未封”。出自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翻译:唉!命运不顺,路途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

3、李广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武帝即位,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更多关于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李广为什么没封侯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  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来,人们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但卫青七战七胜,霍去病六战六捷,又真的只是“天幸”?李广无功,只怨“数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只是古代的读书人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战功赫赫的“飞将军”李广,为何一生未被封侯?

汉名将李广对自己终生未能封侯一事,似乎有些耿耿于怀又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去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那个叫王朔的相面先生把李光不得封侯的原因归结为“杀降者八百余人”。其实王朔或许还不知道,李广还为了报复杀过一个霸陵尉。《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从雁门关出发攻打匈奴失败并被匈奴俘虏,所幸又逃了回来。按汉朝的法律李广本应被处死,后来出钱赎了死罪,被削职为民,闲居在家。一天晚上李广带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朋友在田间饮酒。回来时路过霸陵亭,恰巧那天晚上霸陵亭尉也喝醉了酒,便喝令李广,不让他通过。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亭尉因喝醉了酒,根本不管什么李将军不李将军,便理直气壮地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晚通行,何况是前任呢?”那晚李广就只有停宿在了霸陵亭下。这事过去不久,匈奴入侵,汉天子又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求派霸陵尉一起和他去抗击匈奴。但是到了军中,不由分说李广就处死了霸陵尉。我们不难看出,这个霸陵尉死得有些冤。不管当时他喝没喝醉酒,他的做法都是无可非议的。既然现任将军都不能夜晚通行,你李将军又有什么特权来破坏这规矩呢?就因为按规矩办了,扫了前任李将军的面子,当前任李将军变成现任李将军手中握有生杀大权之后,霸陵尉就只有引颈就戮了。李广的心胸怎么会狭窄到这种程度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一个按规矩办事的人置于死地,这种事不要说一个手握生杀大权的将军,就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平头百姓也是做不出来的。但李广做出来了。至此我们便找到了李广不封侯的原因了。做个将军你都可以为了不值得的并且错在自己的一点小事去开杀戒,若封了侯,别人还活不活了?大家或许还都记得发生在汉朝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出自《史记》。是说汉文帝时为抗击匈奴的入侵,汉文帝派三路大军驻守在北部边境。后来文帝亲自到边防劳军,御驾到达霸上刘礼的军营和棘门徐厉的军营,军中将士均迎进送出,给足了皇帝面子。但是到达周亚夫驻军的细柳营时,却遇到了不少麻烦。周亚夫不仅不出营迎接天子,而且军中将士都披坚执锐如临大敌。天子的先导官跑到军营门口,吃了闭门羹。无奈先导只有扯出天子这面大旗说,皇帝就要到了。守军将士却说:将军有令,在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无奈先导只有悻悻而回。这还不算,等天子真的来到营门口时,这位居九五的皇帝照例吃了周亚夫的闭门羹。汉文帝没办法只有令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称自己要慰劳军队。此时周亚夫才打开营门。但又不许车马在军营中奔跑,汉文帝只有拉紧缰绳缓缓而行。周亚夫这一折腾,按理说应该弄得龙颜大怒了吧。但恰恰相反,龙颜不仅没有大怒,周亚夫反而受到了文帝的赞赏,称他为真将军。到死时汉文帝还不能忘记这为真将军,告诫太子,如国家有难,周亚夫可担当领兵的重任。如果按李广的逻辑,这周亚夫死一千遍也是罪有应得。然而汉文帝不愧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他所以被称为明君,从对待周亚夫态度上就可见一斑。。

李广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在与匈奴斗争的过程当中,因作战勇猛,所以也有飞将军之称,但是对于李广而言,回顾一生,比较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一生都未封侯,虽然比起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将军而言,李广的功绩并不如他们,但是李广骁勇作战的英雄事迹,也是让匈奴望而生畏的,所以才有了”飞将军”这个称号。

在中国历史上,作为飞将军的李广,他的一生是***的,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也是有非常多谜团留了下来,其中,让后人研究比较多的一个就是李广为何始终无法封侯,李广与匈奴的作战功绩也是非常突出的,甚至司马迁还评价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样一位将军,为何一直没有被封侯呢?

在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委派卫青,公孙敖与飞将军李广几人,应对匈奴的入侵,而这一次,汉武帝将行兵策略改变,兵分四路,卫青一队,公孙敖从代地出,公孙贺一队,另外就是素来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自带一队从雁门出兵,四人手中各一队精兵强将,从四面包围匈奴军队,但是这场战斗的结果却是不如人意,除了卫青斩敌700余人,获得胜利之外,其他三路军马皆无功而返。

在这当中一定要提的一个人就是飞将军李广,李广不管在民间还是朝堂对抗匈奴的勇猛都声名显赫,但这一次不仅败的一塌糊涂,还被匈奴活捉,而曾经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的李广,这一次居然被匈奴人搞得灰头土脸,最后还是靠装死才骗过了匈奴,逃过一劫,跑回了汉国,实在是狼狈,而这一次的失败实际上也是给李广封侯路上的拦路虎之一,因为毕竟是败将。

随心所欲的治军模式

其实李广作为一代武将,在行兵打仗上还是非常勇猛的,尤其是受到士兵的爱戴,但相对于正统军而言,李广出身农民和官兵平起平坐,几乎是没有治军的才干,与此同时,李广带领的军队几乎没有纪律性可言,大家非常随心所欲,其乐融融,而李广一生与匈奴战斗超过70次,战绩斐然,但依旧无法封侯,最后才以***退场,可谓是十分的悲壮,其实这一个结局也和李广的治军方式有关。

资治通鉴中有两有记载,就在马邑之战的前一年,助手云中郡的李广遭受了免职,这大概和他带兵是的标新立异是有关系的,而当时被解除军职的还有另外一位官兵叫做程不识,这俩人带兵是截然不同的,李广行军布阵是没有军事规划和固定编制的,总是临场发挥,随机应变,大多数还是有一些效果儿,李广这个人用兵在奇和新,总是选择放羊式的管理方式,而且夜间不设岗,军中文书也极为简陋,形同虚设,而另外一位被罢免军职的程不识,则恰好相反,他十分重视军队纪律和程序防备也是无懈可击,这样基本上也是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的,而当时程不识评价这两种方法的利弊,最终的结果就是,匈奴人反倒更害怕李广,而士兵们也愿意跟随更加自由的李广。

就因为这件事情,司马光也曾经评价李广的战斗方法是非常凶多吉少的。李广在用兵作战时,战略飘忽不定,经常以其制胜,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飘忽不定,所以经常出状况,曾经在漠北之战当中就是由于李广的随性,导致迷了路,而未能及时参战,这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一次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李广羞愧***,实在让人扼腕长叹了。对于李广这种不合常规的用兵方法,司马光曾经在《易》当中讲到:“师出以律,否臧凶”。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旦军队出去行,那么一定是需要有严格的军队纪律进行约束的,否则不论是成败都很有可能出意外状况。而李广这个人领兵作战,总是毫无纪律,对军队内的人员管理格外放松,经常会出现偏差,甚至是导致战斗失败的情况。

如果在作战的过程当中,仅仅依靠李广的奇思妙想单打独斗,那还是有可能获胜的,但是如果以军队管理的方式,以此种随心所欲的方式管理军队,那反倒会贻害无穷,因为如果没有严格的军队纪律,无法镇得住场子,那么势必会因为无纪律性而遭到失败,虽然李广打仗的方式十分灵活,但是由于过于飘忽,没有什么章法。所以成也李广,败也李广,这种方法不利于军队长期存在,而在公元前129年对战匈奴的这一场战役,结果就是作为主帅的李广被匈奴活捉逃回还差点遭受军阀处置,就足以证明这种方法并不适合领兵作战。

缺乏大规模作战军功

其实除此之外,李广并不适合大规模的作战,关于李广的官职生涯,其实在边郡上做过一段时间的太守,在史书上有一段奇怪的记载,李广在北方边郡经常会来回调职,在哪一个地区做太守,那么匈奴就会离避开那个地方,会去其他地方烧杀抢掠,但是过了一阵子,汉武帝就会将他调入匈奴抢夺重灾区。

所以李广在边郡生涯当中,也是在北方边郡来回转职,由此可以判断,李广比较适合,应对小规模的战斗,李广的奇思妙想在这种小规模战斗当中,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并不适合大规模作战,曾经汉朝皇帝也给过李广统领军队进行大规模作战的机会,但均以失败告终,这就导致李广的军功有限,而汉朝本身的封侯制度,就是以军功加官进爵,所以李广难以加官进爵也是情理之中。

生不逢时

生不逢时也是李广未能封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汉文帝时代皇帝比较信任忠厚的老臣,而当时的李广正值青年,而到了汉景帝时期,又重文轻武,而李广是武将出身,而且又大字不识几个,自然难以得到重视,等到了武帝的时代,皇帝偏爱年轻的武将,但此时的李广就已经白发苍苍,步入古稀之年了。

缺乏政治敏感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恰逢吴楚叛乱,而此时李广跟随着太尉去攻打吴楚叛军,截获了吴楚的军旗,李广此时,居然接受了叛军吴楚将帅,私下授予的将帅印,当时的汉天子,明显对各个诸王具有超强的戒心和戒备,李广这个举动无疑在政治上就是犯了大错。

所以在这场战役当中,即使是李广有军功,也没有得到赏赐,这是因为李广缺乏一定的敏感性,除此之外,李广本人的心胸也比较狭隘,有一次霸陵尉喝醉了酒,迷迷糊糊之间并没有让李广进府歇息,而记仇的李广,在升职之后,就直接杀掉了霸陵尉。

虽然李广官职并不高,一直驻守在北方边郡抗击匈奴的前线,在文帝和景帝时代,李广多次率领军队,成功抵御了匈奴的骚扰,而且作战经验也颇为丰富,为当时的汉朝,大规模抵抗匈奴的进击,也是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财富,正是如此,李广在匈奴当中的威名远播,而后在汉朝与匈奴开战的过程当中,匈奴几乎是投入了所有精锐的部队去对抗李广的部队。

所以,这对于李广而言,也是为什么每次遇上大型战斗,都没办法获得成功的一个客观原因之一,而且与其他将领不同的在于,李广是一个非常了解匈奴作战文化的将领,李广不管是从带兵方法上,还是从作战方式上都比较符合匈奴特色,作战勇猛,但是与汉朝军队独有的纪律性是不相匹配的,汉朝军队在多次战斗当中能够抗击匈奴,就是在于汉朝的军队有比较严格的军队纪律性和作战的协同性,而这也是李广在抗战匈奴过程当中无法取得重要战功的原因之一。

曾经有人总结过李广一生,未被封侯的深层原因,总的来说就是生不逢时,缺乏好运,个人性格缺陷以及能力不足等,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常常在战斗当中追求随心所欲毫无纪律章法,其实平心而论,李广在行军打仗过程当中,确实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李广不仅仅是一个将军,也是一个领帅,如果仅仅只是单打独斗,那其还是非常勇猛的,但是作为一个将军,还需要有统领全局的能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位战功赫赫的飞将军,终其一生无法封侯,是有非常多的原因夹杂其中。

在历史的最后,一场沙暴让李广迷失了方向,贻误战斗,失去了其最后的机会,最终也导致了李广拔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是李广作为一代将领,在抗击匈奴的过程当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也将永远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