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指的是谁人_舌战群儒是真的吗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07 0
  1. 跪求 关于三国演义的问题 舌战群儒
  2.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3.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怎样的一个场景?

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共抗曹操,舌战群儒,战得是江东孙权的谋士。后来才有了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的赤壁之战。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舌战群儒指的是谁人_舌战群儒是真的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跪求 关于三国演义的问题 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道,诸葛亮于赤壁之战前夕,到柴桑游说孙权与刘备联合抵御曹操,同孙权麾下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等文人儒士发生激烈口舌交锋。诸葛亮言辞犀利,“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此一情节为古今戏曲***作品所渲染,成为烘托诸葛亮个人智慧的重要片断。但这一激烈的舌战,却只是文学作品的想象,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

舌战群儒

周瑜本来正在鄱阳湖训练水军,说曹军已到江边,便赶回柴桑来见孙权。鲁肃与周瑜交情最好,便把这两天议论的情形全告知周瑜。周瑜请鲁肃放心,并要他先把孔明请来相见。

张昭等人一见到周瑜,便把降曹的好处说了一大筐。周瑜问∶“你们几位的意见都是一样吗?”众人说∶“都一样。”周瑜说∶“我想投降曹操也想了很久了,明天一同见主公商议对策吧!。”

程普、黄盖等一班战将也来见周瑜,表示宁可杀头,也不降曹。周瑜说∶“我正要与曹操决战,怎能投降!将军们请先回,明天见主公,我自有定议。”

晚上,鲁肃引孔明见周瑜,并问周瑜主和还是主战。周瑜说∶“曹操打着皇帝的招牌,兵势又大,打起来我们必输无疑。我是打定主意劝主公投降了。”鲁肃忙与周瑜争论。孔明却在一旁暗暗冷笑。

周瑜问孔明为什么笑,诸葛亮说∶“我笑鲁肃不识时务。我有一个办法,只要两个人,便能教曹操百万大军撤走。”又说∶“曹操筑铜雀台,早想得到东吴的两个绝色美人大乔、小乔。只须将此二女送去,曹操必然退兵。”周瑜大怒,骂道“曹操老贼,欺人太甚!”

周瑜说∶“你不知道,大乔是孙策将军的夫人,小乔就是我的妻子。”诸葛亮装做惊慌失措的样子,说自己不该胡言乱语。周瑜被孔明一激,便说出心底的真心话∶“方才是故意试探的,其实我早就想破曹操,还请诸葛先生合作相助。”诸葛亮答应了。

第二天早晨,孙权升堂议事。周瑜分析了东吴迎战的有利条件之后说∶“我情愿替将军拼死杀敌,就怕将军拿不定主意。”孙权一听,拔出宝剑,一下砍去了桌子的一角,说∶“谁敢再提降曹之事,就与这桌子一样下场!”

孙权将剑赐给周瑜,当场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将,鲁肃为赞军校尉,并对文武百官宣布,有不听号令者,依军法治罪。

周瑜到了行营,高坐中军帐,刀斧手站立两边,点文武百官听命。下令分五队立即起行,到三江口下寨。

周瑜邀鲁肃、诸葛亮同到三江口。周瑜要孔明领关羽赵云、张飞去聚铁山断曹操运粮道路。孔明知道周瑜想借曹操的刀杀了刘军,但又不好推辞,便答应下来。

鲁肃知道周瑜想借刀,担心孔明还被蒙在鼓里,便问他这次出兵,是否有把握。诸葛亮说∶“我水战、步战、马战、车战没有一样不精,哪有不成功道理?不像周瑜,除了水战,其余的就外行了。”

鲁肃将话带到,周瑜听了气急败坏,打算自己带兵往聚铁山劫粮。孔明说∶“叫我去劫粮,分明是借刀之计。只是现在应合力破曹,要是彼此谋害,就难成大事了。”鲁肃把这些话告诉了周瑜,周瑜叹息说∶“这人见识比我强十倍,今日不除,来日必为大患。”

刘备见诸葛亮久未归来,便派糜竺以犒军为名去探消息。周瑜收下了礼物,反要糜竺回去请刘备过江会商破曹大计,想一举杀了刘备和诸葛亮。

刘备为了两家联盟,不能不去,便吩咐张飞、赵云守寨,自己则带着关羽过江。周瑜安排刀斧手埋伏在宴席两边,约定以摔杯子为暗号,要除掉刘备。但看关羽手按宝剑立于刘备身后,眼睛却一直盯着周瑜,所以迟迟不敢动手。

刘备宴罢回到船上,见孔明已在船舱中,非常高兴。孔明告诉刘备刚才宴会上的危险,刘备这才明白。孔明要刘备通知赵云十一月甲子日后,见东南风起,驾小船到南岸接他,说完便催刘备速回。

曹操遣人下书周瑜,周瑜正因没能杀掉刘备而心中气恼。见信封上写著“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非常生气,将信撕毁,斩了来使,并把首级交人带回去向曹操***。

曹操见周瑜毁书斩使,便起兵往三江口。两军大战于江面。曹军没有水战的经验,大败而回。曹操于是令荆州降将蔡瑁、张允日夜训练水军。

周瑜打了胜仗,当晚登高?望对岸曹军阵地,第二天又亲自坐船去探曹军水寨的虚实,见曹军水寨井井有条,得知蔡瑁、张允为曹营水军都督,心里暗想∶“若不除去此二人,曹操定难攻破。”

曹操知道周瑜看了水寨的情形,便召集众将商量对策。幕宾蒋干说,他与周瑜是同学,一向交情深厚,他可劝周瑜前来投降。曹操大喜,就派蒋干前去。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起因:建安十三年。曹操起大军南下,刘表病逝其子刘琮献荆州予曹操,曹操派精骑五千于长坂坡击败刘备,刘备败走汉津口,希望与江东孙权联合抗曹。此时江东集团也迫于曹军南下的压力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派主降,一派主战,于是孙权派鲁肃来江夏探听刘备消息,刘备于是派诸葛亮出使东吴,先见过了东吴主降派的群儒。

经过:诸葛亮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教训了群儒

结果: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在之后的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军,曹操率残军逃回北方,从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怎样的一个场景?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

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扩展资料:

孔明简介: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2、诸葛亮赤壁斗智:

刘备率军到了夏口(今湖北汉口)之后,诸葛亮说:“如今态势紧急,我请求亲赴江东求救于孙权。”当时孙权率领军队驻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观望事态的发展。

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诸葛亮为孙权分析局势:“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也把部众聚集在汉水之南,打算与曹操争夺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其他势力,基本上占据了北方,如今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所以刘豫州逃到了这里。?

接着,诸葛亮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 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为何不投降。

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

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诸葛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这可惜这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不过诸葛亮之前的几百年还真有一个舌战群儒的牛人,而且结果也实现了他们的理想,他就是战国时商鞅变法中的主角,公孙鞅——

话说秦国新君孝公即位后为改变国家的面貌,登了一个布告,向天下求贤,而在魏国有一个叫公孙鞅的牛人正不得志,便到了秦国与秦孝公谈了三天三夜。

这三天里,秦国的文武群臣,见秦孝公一连三日不上朝,不知出了何事。这日,秦孝公突然升殿,群臣皆集聚于大殿之上,只见秦孝公说:“诸位爱卿,寡人有一事不明欲请教之。当今天下诸侯纷争,七强并立,而秦国最弱,何耶?”群臣闻听纷纷私语,皆不知该如何回答。

秦孝公见群臣议论纷纷,没有确切的回答,便制止群臣的议论说:“诸位爱卿不言,寡人知也。中原诸国之所以国富兵强,皆因实行新法所致矣。昔寡人意欲变法,只是无人可助之。今寡人得一天下奇才,助寡人变法,行富国强兵之道也。”然后,将公孙鞅请出,介绍给大家。群臣看到公孙鞅,无人相识,亦未听说过此人。仔细观之,虽然是相貌堂堂,仪表人才,可是毕竟太年轻,皆不屑一顾。

秦孝公接着又说:“寡人与公孙先生叙谈三个昼夜,顿开茅塞,若行富国强兵之道,唯有破除旧制,建立新法,以宣扬国君之威德,教化万民,大兴农战哉。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这时,站在台阶上的公孙鞅唯恐一些反对变法的大臣出面阻挠,动摇秦孝公变法的决心,便首先说:“主公,臣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怀疑自己行为之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怀疑自己事业之人,亦不可能成功。’因而,请主公不可犹豫,尽快下定决心实行新法,无须顾虑天下人之议论、批评也。臣还闻知:‘行事高明之人,往往会遭到一般人之讥笑;有独特见解的人,开始时总要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和诽谤。’俗语说:‘愚笨之人,在事情办成之后还不明白;而聪明之人,在事情发生前,就能有所察觉。’因此,不能与那些愚笨之人商议事业的开始,只能让他们享受事业成功之后的果实。所以,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要效法旧制;只要对庶民百姓有利,就不必沿用旧礼。请主公对变法之事勿再犹豫矣。”

大夫甘龙听罢公孙鞅之言,心中非常不乐,便接过来话语说:“臣以为,公孙先生所言非也!臣曾听说过:‘圣人不改变习俗,以教化人民;智者不改变旧制,方能治理好国家。’依照人民的习俗来教化人民,可以不劳而成;按旧制治理国家,各级官吏皆熟知,万民亦会安定。若改变万民熟知之礼法,不遵循秦之先贤传之古制,天下人皆会议论,主公忘其先祖也。因而,古制、礼法不可废也。望主公三思而行之。”

公孙鞅听罢驳斥甘龙说:“大夫之言差矣,此乃世俗偏见也。一般人只知安心于旧俗;读死书之儒者,局限于一孔之见,这两种人固然跳不出古制的约束也。若使此等人士治理国家,只能按常规、旧制,循规蹈矩,何以谈富国强兵乎?因而,不能与此等人商讨变法、改革之大事矣。夏、商、周三代,可以用不同之礼制而王之,统一天下;春秋之五霸,亦用不同之法度而称霸于世,号令诸侯也。所以,智者是依据形势之变化而制定法令;愚者只能受旧制、礼法之制约,不思进取,故不变也。因此,请主公不要听信那些因循守旧之语矣。”甘龙被公孙鞅驳斥的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只好怏怏而退。

这时,在甘龙身旁的大夫杜挚见此,非常生气,觉得公孙鞅过于年轻狂妄,竟敢鼓动秦孝公更改旧制、礼法,此乃大逆不道之举也,岂能不阻之?便上前说:“臣以为,当今秦国乃七强之列,不可言为弱;领地之阔,不可言小。若守古制、礼法,可国安民定,以观天下也。臣曾听说:‘利益不到百倍,不可变更法度;功效不过十倍不可改换器用。’臣还听说:‘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礼就不会出现差错。’因而,望主公深思熟虑而行之,万不可轻信狂妄小人之佞言也。”

公孙鞅听罢杜挚所言便又驳斥说:“大夫所言差矣。何为古代?何谓效法古代无过失乎?世人皆知,前世各代皆为古也。而各代所行之礼教、法度皆不同也,当效法何代为最佳乎?昔各代帝王所施行之法令,并非是丝毫不差的相互承袭。伏羲、神农治理万民之法,是教化;黄帝、尧、舜治理万民之法,虽然开始使用刑罚,但不牵连旁人;后来到了周代文、武二王时,又依据当时之情况制定了礼教。这就是说,历代各礼法皆是因时因势而定之,方能各得其宜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矣。其实,各种兵器、铠甲、装备等器物之变化,亦是为战时使用需要而变化。所以说,治理国家之方法未有一成不变之理,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皆未效法古代,同样称王,国家昌盛;夏桀、殷纣并没有改变旧制、礼法,亦同样身败国亡。由此可知,反古未必错,循古未必对也。望主公变法之心勿便哉!”

杜挚被公孙鞅一席话驳斥得哑口无言。其他一些反对变法之人,见甘龙、杜絷如此能言善辩之人,皆被驳斥的无言以对,皆不敢再言。秦孝公见群臣皆不言之,便说:“公孙先生所言正和寡人心意也。寡人亦曾听说:‘居于穷乡僻壤,或居于偏僻小巷之人,往往容易少见多怪;学识浅薄,或见识不广之学究,常常进行无益之争论。愚蠢之人感到高兴之事,正是聪明之人认为可悲之事;狂妄之人感到快乐之事,正是贤能之人所忧伤之事也。’因此,寡人决心不管什么人反对变法之事,寡人亦决心施行变法。望众位爱卿全力支持寡人之变法焉。”这时,文武群臣闻听秦孝公决心变法,皆不再言。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