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奇谋百出的智慧故事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07 0
  1. 周瑜,诸葛亮,郭嘉,陆逊,鲁肃,法正,庞统,荀彧,司马懿怎么排名?
  2. 三国杀算无遗策之贾诩分析
  3. 正史中军事才能不过二流的诸葛亮,为什么会被神化?
  4. 曹魏五谋臣之一:荀攸,是荀的侄子,曾设奇策十二计

鬼谷子36种识人方法如下:

穷之以辞,以观其变。 明白显问,以观其德。远使以财,以观其廉。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告之以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态。远使之以观其不二。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纵之以视,观其无变。

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近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哀之以验其仁;苦之以验其志。

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奇谋百出的智慧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任宠之人,观其不骄奢。疏废之人,观其不背越。荣显之人,观其不矜夸。隐约之人,观其不慑惧。

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悌。壮者,观其廉洁务行而胜其私。老者,观其思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间,观其慈孝。兄弟之间,观其和友。乡党之间,观其信义。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人言己默,欲高反下。连环察人,算无遗策。

《鬼谷子》简介:

《鬼谷子》一书,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岩旅成为当代商家的必备之书。它所揭示的智谋权术的各类表现形纤肆式,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经贸及公关等领域,其思想深受世人尊敬,享誉海内外。

《鬼谷子》一书,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是乱世之治学,治世之哲学,又是谋略学巨著,成功学宝典,融合了鬼谷子卓绝智慧和纵横韬略。

它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道德论和侩同,讲求名利与进取,是一种讲求行动的实践哲学,其方法粗竖凳论是顺应时势,知权善变,具有极完整的领导统御、智谋策略学体系。

在今天这个政治纷争风云变幻,商战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鬼谷子的思想、智慧和奇谋韬略,在从政、外交、经营、管理、公关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周瑜,诸葛亮,郭嘉,陆逊,鲁肃,***,庞统,荀彧,司马懿怎么排名?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自幼聪颖,海内名士。大将军何进掌权时,征召荀攸入朝为官,曹操迁都许昌以后,把荀攸招至麾下,拜为军师,在曹操的智囊团中,荀攸被尊为“谋主”。荀攸在曹操讨伐张绣、吕布的战斗中都有贡献,在决定生死的官渡之战中更是奇谋百出,对战役胜利起决定性作用,无愧于谋主之名。

曹操的评价

曹操在给麾下谋士论功行赏时,以荀彧为首,荀攸仅次于荀彧,后来荀彧死后,确实是荀攸接替的尚书令,可见这叔侄两人地位很高。此外,曹操对荀攸有一句让人不太好理解的评语:“智可及,愚不可及”。

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说实话,当我第一眼看到“智可及,愚不可及”这句话时,本能感觉这不是什么好话,但是结合上下文语境又不大像。那么,这句话本意到底是什么呢?曹操又为何要这样评价荀攸呢?

“智可及,愚不可及”的出处及原意

这句话并非曹操原创,而是出自论语》。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

宁武子,指的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的宁俞。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卫国形势安定时,就会展现自己的智慧;而到了后期,卫国形势艰难,他就开始隐藏自己的智慧,***装愚笨,等待振兴国家的时机。他的智慧水平,别人也能达到,但是他装愚的本事,是别人学不会的。

普通人,喜欢把自己的聪明展示在明面上,通过炫耀自己,来收获满足感,但这其实是双刃剑,可能带来名声,也可能招来忌恨,杨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底下聪明的人很多,但像这种明面上的聪明只能算是小聪明。

而像宁武子这类人,他们可以适应任何环境。顺势时,展现自我,取得非凡成就,逆势时,就行韬光养晦之举,先保留有用之身,却把自己的智谋花费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只需一个时机,他们就能完成逆转,最终达成自己的抱负。这种聪明,才是真正的聪明,可以称为大智慧。

那么,荀攸是上面说得这种有大智慧的人吗?

我认为,要想达到这个标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高深的智谋;第二,要能适应各种环境;第三,要擅长藏拙。

那我们就来逐条分析一下。

一、高深的智谋

对荀攸而言,这条是小意思啦!

《三国志》中记载,荀攸“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就是说荀攸在谋划的时候,旁人几乎都听不懂,明显是高人一等的谋略。曹操征伐天下,最关键的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时,计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截击韩猛的运粮车,这些都是荀攸的谋划,在逆势情况下取得如此战绩,正是其高深谋略的有力证明。

所以说,不管是传记中明文记载,还是以实打实的战绩来说话,荀攸都可以称得上智谋高深。

二、能适应各种环境

荀攸的仕途生涯,是比较丰富的。

荀攸本是大汉的官员,为了挽救日落西山的大汉王朝,他谋划刺杀董卓。虽说计谋败露了,但这也正常,谁都不能保证百分百的成功。为了在乱世当中求得安宁,他求取担任蜀郡太守。后来投奔曹操,为了实现曹操匡朝宁国的理想,他屡出奇谋,算无遗策,受到曹操重用。等到曹操初心不在,要称魏公,荀攸心理可能会有些落差,但他没有明确的表现。这个槛荀彧没有迈过去,但荀攸迈过去了。

所以说,荀攸可以在任何环境下游刃有余,发挥自己。

三、要擅长藏拙

这是最难得的,也是荀攸和别人大不相同的地方。

对比曹操的其他谋士,程昱狠戾,曾经因为和别人争威仪被罢免;郭嘉轻浮,屡次被陈群检举,他们两个性格鲜明,如果不是投奔了曹操,一辈子很难有所作为。荀攸就低调的多了,他外表总是一副愚笨、软弱的样子,不争不抢,不会让你轻易看穿他的底牌。史书记载,荀攸南征北战,一共谋划过12条奇策。然而,这么值得吹嘘的事情,居然没有人知道!只有荀攸的好朋友钟繇知道,并且钟繇在整理相关资料时,没有整理完就去世了,这12奇策竟然没有完全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史书,只能略窥一二,真是一件憾事!

所以说,荀攸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啊!

那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了,荀攸确实和曹营的其他谋士不大一样,有过人的地方,他就是和宁武子一类的人物,我们称他有大智慧。

结语

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客观准确的。曹操麾下谋臣众多,都是智谋过人之辈,单论智计水平,荀攸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要论大智慧,荀攸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像荀攸这样的人物,不管他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无论他遭遇了多大的挫折,他都能很好地调整自己,去努力适应外部环境。对他而言,不存在所谓的怀才不遇,也不存在什么生不逢时,他“愚”的境界,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揣摩的地方。

三国杀算无遗策之贾诩分析

关于周瑜,诸葛亮,郭嘉,陆逊,鲁肃,***,庞统,荀彧,司马懿这些人的排名其实不好判断,毕竟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没有真正对弈过,但是还是可以从正史中的一些信息中来推测出他们的排名。

神秘谋士贾诩

虽说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无论是威望还是名气都遥遥领先其他谋士,但他并不是三国排在第一的谋士。在这些谋士当中,贾诩算是其中最厉害的一位,毕竟他提出的所有计策基本都没有出错过,这是其他人谋士都无法做到的,更神奇的是贾诩帮谁谁就能获胜。比如他当初帮李傕的时候,李傕直接打赢了仗;帮张绣的时候,张绣直接打败了曹操;帮助曹操的时候,曹操同样也能赢,这种能力其他几位谋士是不具备的。

至于上面的这几位,排在第一的是郭嘉,他跟贾诩两人都是以奇谋见长,同时还是曹操帐下最年轻、最诡奇的谋士,号称“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只不过跟贾诩这位没有失败过的谋士相比,终究还是有一点差距的,但不妨碍他在其他人当中的排名。

第二位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最重要的一位人物。虽说曹操手下有非常多的谋士跟武将,但是依然无法拿下蜀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蜀汉有诸葛亮的存在。从诸葛亮当初在隆中隐居却能知晓天下大事就足以看出他的能力非凡。特别是后看来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大败曹军,这才有了后来三足鼎立的局面。虽说后来五次北伐中原,最后都以粮尽而告终,终究差了一点。

第三位荀彧,曹操手下一个重要的谋士,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并多次修正了他的战略方针,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功臣。就连司马懿都曾高度评价荀彧“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接下来就是司马懿跟周瑜,司马懿在三国前期表现不是特别出色,直到曹操手下的郭嘉、荀彧等人去世之后,才正常开始发挥自己的才华,也是魏国后期跟诸葛亮交手的重要人物。最厉害的是,他活得时间比其他人长不少;周瑜作为东吴重要的谋士,同时也是联合蜀汉对付曹操的重要人物,才华其实不比诸葛亮、荀彧等谋士差多少,唯一遗憾的就是,死的太早才能还没完全发挥出来。

至于陆逊,鲁肃,***,庞统这四个人基本都是处于同一水平的谋士,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是特别大,很难判断出他们到底谁更厉害一些。毕竟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或者不擅长的,所以只能将他们排到一起去。

正史中军事才能不过二流的诸葛亮,为什么会被神化?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拥有让人羡慕的卓越才华,他们注定不平凡,但是他们发光发热的同时会灼伤很多人。很多这样的天才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选择了不顾一切,只有抛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本文的主人公贾诩就是这样一个天才,贾诩精***的书写了自己的人生,而留给后人的评价,他也许从没想过。

? 贾诩,字文和,三国时代曹魏著名谋士,史上有算无遗策的赞美声,也有自私自利的唾骂声,如此褒贬不一的评价,缘自于贾诩曲折的一生,精***的一生,耐人寻味的一生。

贾诩可以说是三国时代最懂得如何在乱世生存的人,贾诩跟过臭名昭著的董卓,董卓死后就跟着董卓手下郭汜等人,劝郭汜杀回长安替董卓报仇就是贾诩的馊主意,这条主意可以说使本来就一团糟的长安更加混乱不堪,使很多无辜百姓蒙难,但却使郭汜捞得了好处,于是郭汜等那些庸才就对贾诩言听计从。后来贾诩跟着张绣帮他打曹操,曹操被张绣反戈一击,痛失爱子曹昂,爱将典韦,侄子曹安民,差点自已也送掉小命,这也是贾诩一手策划的好戏,从此张绣对贾诩奉若神明,甚至最后张绣还听了贾诩的建设投降了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曹操。曹操是贾诩最后的老板,贾诩在曹营低调做事,偶献奇策,弄的曹操也对他万分崇拜。最后贾诩活到了80多岁安祥的死去,这在兵荒马乱的三国时代简直是一个奇迹,尤其是在充满危险的曹操手底下做事。贾诩的成功在于他拥有和郭嘉一样的能力,就是识别人心的能力,他熟悉每一个对他来说重要的人,他总是在危险才刚刚出现时就已经料到要如何避免灾祸,贾诩看透了他历任老板,面对小老板贾诩喜欢出风头,展现才华,面对大老板,贾诩尽本分谋取高薪,可以说贾诩之所以这样做也正是因为他看透了这个乱世。而仅仅从会做人这个角度去分析贾诩无疑是三国时代最成功的谋士,毕竟在三国时代能出人头地又能平安到老就已经难能可贵。

? 如果说郭嘉高明于其他谋士是因为奇谋攻心 ,那么贾诩不同于其他谋士的一点就是阴毒。贾诩看清了人性的阴喑面,他利用了郭汜的贪婪,利用了曹操好色的天性,容易骄傲自满的性格,而贾诩每一条毒计的背后总是带着浓浓的血腥味,也许贾诩缺乏怜悯之心,但作为一个如此才华出众的天才,成功总是伴随着必要的牺牲。

说说三国杀里面的贾诩,贾诩拥有技能帷幕、乱武和完杀。帷幕即免疫黑色锦囊,这个技能的来源是贾诩跟着曹操之后为人低调,深居简出,基本从不出面出谋划策,而曹操也乐意直接去贾诩府上和他讨论时事,这是不是让我们想到楚汉时代的谋士张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之功”? ,后期的贾诩就像是一个永远躲在帷幕背后的武林高手,能克敌千里,而又很好的避开了曹操集团的内部斗争,对应到三国杀里面,这个技能是一个很好的保命技能,毕竟大多数的进攻型锦囊都是黑色的,帷幕技能很好的保证了贾诩手牌的安全,也就保证了贾诩的防御能力。技能乱武,限定技,简单来说就是全场大离间,每个人要对他距离1以内的角色出杀,不出则流失一点体力,乱武技能源自贾诩动荡的前期,贾诩总是出奇招使各路英雄豪杰互相厮杀,而其帮助自己的老板从中获利,对应到三国杀里面历史契合度还是很高的。技能完杀,就是说贾诩杀死的人要么他自救,其他人不能拿桃子救(直接无视华佗!),如此霸气的技能源自于贾诩的阴毒,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被贾诩打败就会输得彻底不能翻身。然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乱武和完杀,正是因为完杀技能的存在,乱武技能的可怕之处就体现出来了,武将残血时一个乱武可能会造成很多武将濒血,并且无法 被别人救,直接死亡。而全场武将都要出杀也是乱武技能的可怕之处,正是因为乱武技能如此可怕,所以乱武被设计成了限定技,即一局只能使用一次。而用好贾诩的标准也就是乱武这个大招放的时机是否恰当。

? 下面说一下乱武技能几个注意点,第一,距离的概念,出杀是距离1以内,也就是说有可能一个武将旁边都是+1马,那他就无法出杀,直接流失体力,而有的武将比如马超本身技能就有减1马,如果再装备一个-1马,那其实就是减2的效果,可以出杀的对象就有很多选择了。

第二、乱武不能出杀时,是体力流失,不是伤害,也就无法发动受伤害才能发动的技能(这点是克制卖血流的),而也正是因为体力流失,如果武将不出杀造成的死亡,算自然死亡,不算任何人的人头,很多新手都误以为算贾诩的人头,以为可以拿牌,这是新手一个经常犯的错误。

第三、如果贾诩发动技能后,贾诩本人被身边的武将出杀杀死,判定贾诩死亡条件时要遵循完杀效果的,而贾诩死亡后乱武技能还是要按顺序执行,但是完杀的效果消失,因为不存在贾诩的回合了(贾诩本人已死)。所以,贾诩放乱武前一定要看清楚,自己是否有被杀的危险,一个会死于自己技能的贾诩是一个失败的贾诩,而这种搬石砸脚的贾诩可是会给算无遗策的名号抹黑哦。

? 说完贾诩厉害的地方,说说贾诩的弱点。和大多数技能华丽的武将一样,贾诩最怕的人恰恰是最平凡的菜刀流,贾诩最怕和那种头脑简单的武将拼肌肉,菜刀流最普通的杀恰恰是贾诩最深的痛,这也就明了三国杀是一个公平的游戏,武将再厉害总有克制他的人物存在。

贾诩,这个易中天先生认为三国时代最聪明的人,以他独特的方式生活在三国这个乱世, 活在乱世就需要血性,也需要真才实学,贾诩的成功之路其实值的现在很多上班族借鉴,职场如战场,虽然没有腥风血雨,但是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之事总是无法避免,如何做得和贾诩一样,功成名就后能全身而退真的有很大的学问,也是凭我现在阅历无法看透之事。

曹魏五谋臣之一:荀攸,是荀的侄子,曾设奇策十二计

诸葛亮作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将近一千九百多年的时光流转中,他已然成为智慧的化身,是融为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文化符号。在“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俚语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美誉中,尽显诸葛亮的智慧、仁忠和光彩。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却没有如此完美。他虽然尽忠报国、恪尽职守,有和管仲相媲美的良相之才,但军事能力并不显著。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的渲染,诸葛亮的形象一路被抬高,被神化。《三国演义》的出现,更使诸葛亮变得完美无缺,以至于他真实的形象被人忽略。

西晋史官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可见他虽然有治国的才干和忠君报国的贤德,军事能力却非其所长。这和《三国演义》中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无所不能的诸葛亮形象大不相同。

事实上,《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有许多和正史不符的情节。例如,诸葛亮没有借东风、演空城计或烧新野,也没有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关羽没有过五关斩六站、杀蔡阳、诛文丑;张飞没有战马超;黄盖没有用苦肉计……

作为艺术作品,《三国演义》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把三国时代到元朝末年,上千年的文人笔记、话本、说书、杂剧等诸多素材,加以提炼,融会贯通,最终著成了这一部奇书。

陈寿写《三国志》时,诸葛亮已去世四十年。西晋是曹魏的延续,因此陈寿在书中奉魏晋为正统,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比较公允的。到了东晋时代,由于去魏已远,自身又偏安一隅,人们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出现了双重标准。《三国演义》部分情节的萌芽,也在此时开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整个南北朝。

唐代时,对正统问题的争论并不激烈,诸葛亮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形象,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极力推崇,他们或颂扬诸葛亮的杰出的治世才能,表达他们的敬仰之情,或感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遗憾,借以表达自己不得志的郁闷,渴望受到统治者重用。

这一时期,诸葛亮的形象逐渐被完美化,他“奇谋为短”的缺点也被掩盖掉了。李白诗中有“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李商隐在《筹笔驿》中也感慨诸葛亮“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如何,他年锦里经祠堂,《梁甫吟》成恨有余”,杜甫更是在《咏怀古迹》中直夸诸葛亮“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宋代时,诸葛亮的形象发生了关键性的转折。北宋时,欧阳修司马光都主张曹魏为正统,虽然没有明说,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却暗合赵匡胤“黄袍加身”得天下的历史。

为了给赵匡胤合理掌权做铺垫,奉曹魏为正统的做法成为主流。这时对于周瑜的描述也都还是正面的,《资治通鉴》中周瑜的形象便是一位智勇双全、有胆有识的儒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也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到了南宋时,南宋王朝偏安江南的处境和当年的东晋和东吴有些相似。朱熹骨子里有推翻曹魏,排除孙吴,以刘蜀为正统的意识。这和刘蜀国号为“汉”,刘备号称“皇叔”也有关系,也更能顾激发民众的抗金热情。这个阶段,诸葛亮完美的神话形象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主流认识。

有关三国的故事,唐朝时就开始在民间流传了。李商隐诗中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记录,到北宋时开始走向繁盛,南宋、金、元时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金元时期关于三国的历史剧目就有三十多种,朱熹以刘蜀为正统,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也就一直定格下来。

到元末明初时,诸葛亮完美无缺的形象走向顶峰。罗贯中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应运而生,清代的毛宗岗父子考订史事、增删文字,遂成今天的《三国演义》。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杂虚辞复,易滋混淆”,说诸葛亮的形象“多智而近妖”。胡适先生也说“他们极力描写诸葛亮,但理想中只晓得足智多谋是诸葛亮大本领,结果把诸葛亮写成一个会祭风祭星的神机妙算的道士”。

从正史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当然有很多神话、荒诞的部分。但作为经典历史***中的诸葛亮,却难以否认他的精彩和大气。

人物生平 内藏英知

荀攸出身于士族家庭,父亲荀彝,任州从事之职。荀攸从小失去父母

祖父荀昙是广陵太守。荀攸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荀昙去世,过去荀昙手下一个叫张权的官吏,主动找来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叔父荀衢说:“这个人脸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么奸猾的事情!”荀衢趁着晚上睡觉的时候趁机盘问,果然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隐藏自身。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

中平六年(189年),大将军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荀攸等二十余人。荀攸抵达洛阳后,拜黄门侍郎。

谋刺董卓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之乱,关东兵起,董卓迁都长安。荀攸与议郎郑泰、何J、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说:“董卓无道,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聚集了不少精兵,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勇夫而已。我们应该刺杀他以谢百姓,然后借皇帝的诏令来号令天下,这是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王之举。”事未成就被人发觉,收何J、荀攸入狱,何J忧惧***,荀攸言语饮食自若,恰好碰上董卓被杀而得以免罪。弃官返归,又被官府征召,考试名列优等,升迁为任城相,没有赴任。荀攸因蜀汉地险城坚,人民生活殷实,于是请求担任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停驻在荆州。

得遇明主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县建都,给荀攸写信说:“现今天下大乱,正是有谋之士费心劳神的时候,而先生却在蜀汉静观时局变化,不是太保守了吗?”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曹操久闻荀攸之名,与语大悦,对荀、钟繇说:“公达不是平常的人,我能够和他一同商议大事,怎么还会忧虑得不到天下呢?”自此,荀攸成为了曹操的军师。

经达权变

建安三年(198年),荀攸随曹操征讨张绣。

荀攸看出当时的形势对曹操很不利,就对曹操说:“张绣与刘表联合,互为犄角之势,但是张绣人马靠刘表供给,时间一久,刘表力不能支,必然与张绣分裂。我不如缓兵以待其变;若急切进攻,刘表必拼死相救。”曹操没听劝告,出兵对张绣作战,刘表果然发兵相救,曹军失利。曹操对荀攸说:“没有听先生的话才会这样。”于是设下奇兵再次和张绣、刘表联军大战,大破之。

同年,曹操自宛征讨吕布,到了下邳,吕布败退,固守城池,曹操进攻,没有拿下,连续作战,士兵疲惫,曹操想收兵撤退。荀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如今三次交战都败了,他的锐气已经衰落。三军以大将为核心,大将衰疲,部队就没有奋战的意志。就算陈宫有计谋也太迟了,现在吕布士气尚未恢复,陈宫的计谋尚未定夺,乘此机会奋进急攻,就可以击破吕布了。”曹操随即引沂水、泗水灌进城去,攻破了下邳,生擒吕布。

妙计百出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首先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四月,曹操亲自率军北上救白马之围。当部队正向前开进时,荀攸认为不能与实力悬殊的强大敌人正面对抗,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声东击西、解救白马的作战方略。他认为袁绍兵多,应设法分散其兵力,于是劝曹操引兵先到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应战,然后再派轻骑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一定可以打败颜良。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依计而行,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乘机率轻骑袭击白马,颜良不及防备,被关羽斩杀。

曹操解白马之围后,率六百骑兵押送粮草辎重沿河西退。军行不久,与袁绍五六千追兵相遇。诸将见敌众我寡,都感到很害怕,劝曹操退守大营,荀攸知道敌人的弱点,就说:“这正是歼敌的好时机,为何要退呢?”

曹操与荀攸对视而笑,心意相通,于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马,丢弃辎重,引诱袁军;待袁军逼近,争抢辎重的时候,曹操突然命令上马,迅猛发起攻击,大破袁军,斩杀骑将文丑。

曹操于是和袁绍在官渡形成对峙局势。双方军粮将尽,荀攸对曹操进言说:“袁绍运粮车一天之内将要到达,押车将领韩猛精干但轻敌,攻击他可以获胜。”曹操说:“谁可以派遣?”荀攸说:“徐晃。”于是派徐晃及史涣半路截击,打败了韩猛,烧了他押送的军用物资。

适逢许攸前来投降,说袁绍派淳于琼等人率一万多士兵押运粮食,将领骄恣,士兵懈怠,可以中途截击。众人都怀疑他,只有荀攸和贾诩劝说曹操听从。曹操于是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营,自己率军进攻打败了袁军,斩杀了淳于琼等人。袁绍的大将张A、高览等人烧掉进攻用的器具,投降了曹军,袁绍只得弃军逃回黄河以北。张A前来投降时,曹洪怀疑他,不敢接受,荀攸对曹洪说:“张A的计谋不被袁绍***用,一怒之下前来投奔,您怀疑他什么呢?”曹洪这才接受了张A等的投降。

算无遗策

建安七年(202年),荀攸跟从曹操讨袁谭、袁尚于黎阳。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刚刚前往征讨刘表,袁谭、袁尚争冀州。袁谭遣辛毗请降求救,曹操许之,问部将。部将多认为刘表强,应先攻之,袁谭、袁尚不足为虑。荀攸说:“天下正值多事之秋,而刘表却稳守江、汉之间地区,他没有吞并四方的志向不问而知。袁氏占据四个州的地盘,有甲兵十万,袁绍凭宽厚得到众心,***使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保守他们的既成功业,那么天下的灾难就不会停息,现在袁氏兄弟交恶,结果不会是双方都得到保全。二袁如果联合起来,力量就会强大,那时就不易谋取了。趁他们内讧谋取他们,天下就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啊!曹操说:“很好。”于是答应与袁谭结亲,随即派兵击败袁尚。这以后袁谭背叛,荀攸又随从曹操在南皮斩杀袁谭。

冀州平定,曹操上奏汉献帝为荀攸请求封爵说:“军师荀攸,从开始就辅佐臣下,没有哪次出兵没有跟从,前后多次战胜敌人,都是靠荀攸的谋划。”于是封荀攸陵树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下令论功行赏,说:“为人忠诚正直而善于密谋,为我安抚内外的人是文若,公达则次于他。”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户,转为中军师。魏国刚建立时,荀攸担任尚书令。

去世

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曹操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曹操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即使是颜子、宁武也赶不上他。”曹丕在东宫做太子时,曹操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之表率,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荀攸曾经生病,曹丕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礼拜,他受到特别尊敬就是这样。

荀攸与钟繇交厚,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要变动的了;但拿去一问公达,他的答复总是超出我的意料。”荀攸前后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而知,荀攸生前在尚书台百忙之中也著史书《魏官仪》流传于世。

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跟从曹操征孙权,在路上去世。曹操每次说起他来就流泪。

正始五年(244年)冬十一月癸卯,魏帝曹芳下诏祭祀荀攸于太祖庙庭,追加谥号敬侯。

历史评价

陈寿: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曹操:①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②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③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④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⑤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⑥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陈群: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钟繇: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袁宏:①董卓之乱,神器迁逼,公达慨然,志在致命。由斯而谭,故以大存名节。至如身为汉隶而迹入魏幕,源流趣舍,抑亦文若之谓。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将以文若既明且哲,名教有寄乎!夫仁义不可不明,则时宗举其致;生理不可不全,故达识摄其契。相与弘道,岂不远哉!②公达潜朗,思同蓍蔡。运用无方,动摄群会。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帜焕铮算无不经。通韵,迹不暂停。虽怀尺璧,顾哂连城。智能极物,愚足全生。

傅玄: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

王俭:子房之遇汉后,公达之逢魏君,史籍以为美谈,君子称其高义。

朱敬则: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张子房元机孤映,清识独流。践若发机,应同急箭;***澹泊,神交太虚,非诸人所及也。至若陈平、荀、贾诩、荀攸、程昱、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

杨炯:孝通神明,忠定社稷。马伏波来游二帝,晏平仲能事百君。在魏则贾诩、荀攸,在周则太颠闳夭。

严从:公达慷慨,总角耀奇,恶奸臣之擅命,想桓文之高举,群雄竞起,汉历寝微,翻然回虑,吐词魏幕。原其所以然者,岂不以桑榆之晖,非鲁阳可止;沟渎之节,岂仲尼所嘉?是以摄管仲之高踪,攀魏武之遐辙,全生之理,其亦远乎!

武三思:志同鱼水,契若盐梅,如魏武之得荀攸,似汉光之逢邓禹。

郑艺:运筹决胜,荀攸可比於良平。仗钺祓威,谢艾足同於方召。

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管宁之渊雅高尚,毛d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t、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

洪迈:荀、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 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

范浚:汉高祖以陈平为腹心,或计秘,世莫得闻。荀攸从魏武攻讨,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古之君臣,于机事慎密;如此其至,是以决策举~,鲜不有成。今庙堂之上,沈机秘画,必如汉{之与陈平,魏武之与荀攸;则何攻之不克?何战之不胜?何敌之不摧?何t之不灭哉!

刘祁:已而诸豪割据,士大夫各欲择主立功名,如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周瑜之徒,争以智能自效。

王义山:某仰惟某官学通六艺,忠贯三精,其谋略则荀攸、贾诩之密,其经济则周瑜、鲁肃之英,其吟啸则谢安、庾亮之雅,其牧御则羊祜、陆逊之仁。

朱元璋: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猛将如辽、A,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

王夫之: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谋之士,而士之长于略者,相踵而兴。孟德智有所穷,则荀、郭嘉、荀攸、高柔之徒左右之,以算无遗策。

罗贯中:汉末荀公达,当时号大贤。知能过宁武,德可配颜渊。功振三分国,才成二十篇。曹丕曾下拜,声迹尚昭然!

轶事典故

荀攸于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岁。荀攸与朱建平、钟繇结交好友。荀攸早死,儿子尚幼。

钟繇帮助打理荀家,欲让荀攸的妾改嫁。在写给别人的信上说:“我和公达都曾让建平相过面。建平说:‘虽然荀君比较年轻,但是后事却要托付给钟君。’我当时说了句玩笑话:‘那时我可要把你的阿骛嫁掉。’想不到他真的早逝了,戏言就要成真了!现在我要让阿骛改嫁,使她能有个好归宿。回想建平的妙语,不在唐举、许负以下。” 家族成员 祖父

荀昙

荀彝

荀衍

荀谌

阿骛

长子:荀缉,颇有父风,可惜早亡。

次子:荀适

荀彪:嗣叔父荀适封爵陵树亭侯,邑三百户,后转封丘阳亭侯。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荀攸初仕大将军何进,后弃官还乡。曹操在兖州,攸同从叔共来投之,为曹操重用。

曹操迎天子都许,拜为军师。荀攸随讨吕布,定河北,及官渡、赤壁之战,屡出奇谋。及魏国建立,以荀攸为尚书令。曹操进爵魏王,荀攸认为曹操叛汉,曹操大怒,荀攸忧愤成疾,旋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