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译文,金匮要略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07 0
  1. 金匮要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 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
  3. 《金匮要略》主要论述的是什么?
  4. 金匮要略的介绍
  5. 《金匮要略》主要论述了什么?
  6. 《金匮要略》本书主要论述什么内容?
  7. 金匮要略作者是谁

1、金匮要略的读音是jīnkuìyàoluè。《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2、“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金匮要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金匮要略》全书共分三卷二十五篇。其《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是全书的总论。全书最后三篇,因疑为宋人所附,所载方治又多见于后世方书,所以在一般《金匮要略》版本中不加载。

金匮要略译文,金匮要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金匮要略》除最后三篇外,其余前二十二篇,共记载痉病、湿痹、百合病、阴阳寺、疟疾、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肺胀、胸痹、心痛、短气、奔豚气病等四十余种疾病。全书共载攻方二○五首,其中四首只存方名而无药味。对于疾病的治疗,除记有方药治疗外,还载有针灸治法、饮食调养及病后护理。在方药的使用上又有内外用药之分,如内服药:汤、丸、散、洒;外用药:熏、坐、洗、敷等,并强调药物的炮制、配伍、煎、服等方法。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及病机上的差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方剂的运用提出了同是一种疾病,但治疗方法应有所不同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原则。其所载方剂,在治法上大致可概括为午、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方法,同时以辨证施治为原则,症变治亦变,随症用药。

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书,是一部论述内科杂病的中医临床专著。

杂病诊疗,方书之祖,拯济疾苦,不忘活人之道;和气盈溢,足见圣人之行,“医圣”张仲景确立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了后世中药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对我国东汉以前丰富的诊疗经验去粗取精,结合营卫气血、阴阳五行等理论,依照《黄帝内经》中的“上工治未病”原则,针对诸多疾病提出预防和养生建议。其中收录的方剂因精炼严密,很多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

作者简介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钻研《内经》、《难经》等,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著名医书。

《金匮要略》主要论述的是什么?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上工治未病,是为何义?师曰;夫治未病者,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实脾者,是为治未病也;不只治肝,知肝传脾,实脾者,即为治未病,是脾未病而早医也。五行生克,肝木克脾土,见肝之病,“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实”脾者,即为治未病也。土旺四季,其时脾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只知治肝,不知实脾,是以肝病未已,脾病复起。五行生克,余脏准此类推。

 上工治未病,不是说没有病,是治将传之经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者,即为治未病之义,而肝者,是已病。从脾论为脾未病,从肝论是肝已病,肝病则人是已经病,不是没病,也不是没病就治。见肝之病当知传脾,此是五行生克之定理。治肝者,是为治病,而实脾者,是为治未病也,是脾未病而早医。中工不知相传,更不知治未病之理,只知治肝,肝病未愈,脾病复起。

重点;不要以为治未病,是没病就治,此治未病若真的解读为没有病,那真是遗笑万年,没病就治,中医岂不是更能浑水摸鱼。伤寒六经,见厥阴之病,太阴必病,此也为一定之理。已成厥阴,太阴必伤,厥阴之败,必从太阴而败。肝病木贼,脾必见虚,治必实之,是为治未病。肝木贼脾土,此病最多最典型

金匮要略的介绍

《金匮要略》,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改名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全书共3卷,25篇,262方。本书主要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而以内科杂病为主。他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将复杂的病因概括为三大类,书中并阐述了三类不同的病因与杂病发生的关系,这可称为中医学中最早的比较明确的病因学说。篇中还依据五行传变的原理,以脏腑病变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强调了“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提倡疾病之预防和早期治疗的思想。

《金匮要略》主要论述了什么?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本书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另一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1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历经传抄失真失散,伤寒部分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当时杂病部分失传。《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本书主要论述什么内容?

《金匮要略》,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改名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全书共3卷,25篇,262方。本书主要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而以内科杂病为主。他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将复杂的病因概括为三大类,书中并阐述了三类不同的病因与杂病发生的关系,这可称为中医学中最早的比较明确的病因学说。篇中还依据五行传变的原理,以脏腑病变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强调了“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提倡疾病之预防和早期治疗的思想。

金匮要略作者是谁

《金匮要略》,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改名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全书共3卷,25篇,262方。本书主要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而以内科杂病为主。他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将复杂的病因概括为三大类,书中并阐述了三类不同的病因与杂病发生的关系,这可称为中医学中最早的比较明确的病因学说。篇中还依据五行传变的原理,以脏腑病变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强调了“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提倡疾病之预防和早期治疗的思想。

是张仲景。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张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人。约生于汉桓帝元嘉二年,即公元152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

自幼聪敏好学,曾官至长沙太守。久慕名医之术,始从学于同郡名医张伯祖,尽得其传,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公元205年左右完成了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伤寒杂病论》。

流传版本:

《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成书不久即散乱于世。至北宋时,翰林学士王洙在宫藏书匮中发现蠹简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书分上、中、下3卷,实为《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金匮》时。

依据此本,删去上卷伤寒部分,保留中、下两卷杂病和妇人病两部分,并把下卷方剂分列各证之下,重新编成《金匮要略方论》,分为上、中、下3卷,其文字自此基本定型,并由此演变出各类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