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医者无赫赫之名,善战者无惶惶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08 0
  1. 秦昭襄王攻伐六国手段狠辣,但为何他逝世后,六国一片哀嚎悲痛?
  2. 《孙子兵法》与疫情防控
  3.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壬辰战争中的无名之辈
  4.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什么意思
  5. 善战者无赫赫战功是什么意思
  6. 廉颇存在感低,为何能成“战国四大名将”?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有两个出处。

一是出自《孙子兵法.形篇》中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二是出《曹选》中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赤忠者无夸夸之言 出自《猎国》

善医者无赫赫之名,善战者无惶惶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另,宋代苏洵的《辨奸论》中,有“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秦昭襄王攻伐六国手段狠辣,但为何他逝世后,六国一片哀嚎悲痛

意思:善于做战略谋划的人,虽然没有显赫的功绩,也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并不是说像麦克阿瑟一样战败,所以不能用来形容麦克阿瑟。

这句话出自于《孙子兵法》,原文是“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大概意思是说真正会打仗的人,都是在敌人已经处于可能为我战胜的情况下,才取得的胜利。并不是说在战斗的过程中,突显了自己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善战者,常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句话其实是曹操说的,是曹操对《孙子兵法》的一个批注。无赫赫之功并不是说没有声名显赫的战功,而是他们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开始打仗之前,他们就预料到了成败,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胜利了是很正常的,输了自己也不会败的很惨,这就叫做善战者。

至于哪些战斗让自己损失惨重而取得胜利,或者说战斗有成有败的人,基本上都算不得善战者。而他们本身就是必胜的,所以在历史中并没有过于突出的地位。

孙子兵法解释: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孙子兵法》与疫情防控

公元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至于说天下是否沉痛哀悼,那肯定是不存在的。

嬴稷去世,对包括秦国在内,都是一个喜大普奔的日子。对六国来说,被这老家伙欺负惨了,终于能够缓口气了。

在秦国国内,太子嬴柱终于放心了,王位落听了,老爹再不死,他就快死了。这不嬴稷死了没一年,嬴柱继位才三天,就嗝屁了。

所以来说,秦昭襄王嬴稷的去世,对于方方面面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战国七雄就差敲锣打鼓放鞭炮了。

来看看史书是怎么写的:

从史书来看,嬴稷去世后,山东六国都派出使者到秦国凭吊,这是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最基本礼节,没什么特别的,各国哪个国君死了都一样。

六国派出使者,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看看秦国新君是个怎么样的人,一会打交道需要***取什么样的策略。

六国里面,只有韩国的戏有点足,韩王身穿丧服进入秦国凭吊秦昭襄王。这与韩国所处的环境有关,嬴稷去世前,刚刚征服了韩国、魏国,迫使魏、韩称臣。

魏国是邯郸之战的主力,又有信陵君联结各国,与赵国的同盟关系更近,所以比较硬气,不愿意自降身份巴结秦国。

韩国就不一样了,从秦惠文王就被打服了,夹在各国之间,左右为难。秦昭襄王时期,又是重点打击对象,韩国丧服凭吊,一是表示臣服,二是跪求放过。

嬴稷堪称是历史最大的嬴家,啥也不用干,就收获了一切。大哥嬴荡暴毙之后,一脸懵逼地在燕国当质子的嬴稷,被赵武灵王、燕昭王送回秦国。

在叔叔樗里疾、老妈宣太后、舅舅魏冉的拥立下登上秦国的王位。起初国政由樗里疾掌控,没几年老叔病逝,秦国朝政落入宣太后和魏冉手中。

秦昭襄王的好运,不仅仅是在即位上,当上秦王以后,国政也不用他操心。有了一个权力欲望极大的老妈,和一个强势但很有头脑的老舅。

老妈牺牲色相,为嬴稷拔掉了义渠这个秦国背后的芒刺。老舅魏冉主理国政期间,提拔了一代杀神白起,为秦国拓地数千里,蚕食六国领土。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最重要的***就是灭亡义渠、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

其中仅有长平之战是在秦昭襄王罢免魏冉之后,由范雎辅佐亲自主政完成的,堪称古今第一“妈宝男”兼人生赢家啊!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的时候,魏国人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宣太后和四贵专权对秦国的危害。并且根据当时的战国局势,提出“远交近攻”战略,秦昭襄王驱逐四贵,以范雎为相。

整体来说,秦昭襄王罢免魏冉,任用范雎的时机选择得特别好。正好在齐国衰落以后,楚国被严重削弱之后,秦国一家独大,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如果在五国伐齐之前任用范雎,使用“远交近攻”,秦国恐怕就危险了,可能五国没有伐齐,先找秦国下手了。

战国时期,外交的策略也是根据局势而变化的,否则必然要把错误的政策反噬。

秦昭襄王在位多年,虽然没啥特别突出的能力,但是他善于把握时机,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使用合适的人才,这恐怕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吧!

看三国的人都知道,天下归晋,不是说司马家的人多么厉害,多么牛逼,就是因为司马懿实在能活,耗死了天下英雄,自己收割天下。

秦国能够在秦昭襄王时代,获得一统天下的资本,同样不是因为秦昭襄王多么雄才伟略,多年天纵英才,而是因为他能够超长待机。

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继位,在位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去世。他经历了赵国从雄才伟略的赵武灵王,到举贤任能的赵惠文王,再到年少冲动的赵孝成王。

嬴稷也同样经历了齐国从齐宣王到齐湣王,再到齐襄王,最后传到齐王建,传了四代。楚国经历了楚怀王、楚顷襄王、楚考烈王三代。

嬴稷这是一个比司马懿还能耗的主啊,一个人抵了人家三代人。他的长期在位,可以让秦国拥有稳定的人才和施政策略,保证秦国不因为王位更替,出现国策变化,导致国家的衰落。

这样的情况在齐国和赵国这两个主要对手身上,都出现了,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扩张心态爆棚,企图收回贵族手中的权力,令齐国内部贵族对抗王室,被燕国抓住反击的机会。

赵国也是一样,赵孝成王年少继位,年轻人爱冲动,就看不惯廉颇的老成防守临阵换将,造成长平惨败。

同时也因为齐襄王的去世,齐王建改变齐赵联合抗秦的政策,导致赵国顶不住秦国的压力,在长平惨败。

因此说,秦昭襄王的长寿,是令六国暗恨不已的一件事,对六国来说可真是嘉靖的那句话,“老而不死是为贼”!听到嬴稷去世,恐怕高兴的要掉眼泪了。

秦昭襄王超长待机,谁最心惊胆战,那太子安国君嬴柱必须是第一个。万一走老爹前面了,到手的世代永贵就飞了。

安国君嬴柱能成为太子,也是因为运气,他是嬴稷的次子,本来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但是他老爹实在是能活,秦昭襄王四十年,把他大哥悼太子给耗死了。

他大哥也是运气差,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硬是没有等到王位,自己先嗝屁了。嬴柱从秦昭襄王四十二年被立为太子,眼瞅着已经快当了十五年的太子了,老爹再不死,他就该死了。

如果嬴柱没能扛住老秦王嬴稷,先走了,那么最暴跳如雷的是谁呢?一定是大商人吕不韦。因为嬴柱如果步了他大哥的后尘,被立为太子的,一定是嬴柱的弟弟,不会是他儿子继秦王位的。

这样的话吕不韦忙活了半天,又是送钱,又是送美女的,自己到头来搞了个安国君世子的家臣了。

还说毛线的奇货可居,这真个亏的血本无归啊!安国君实在有点扛不住了,老弟刚死了一年,三天后天就报到去了,可把他周围的吕不韦等人惊出一身冷汗啊。

所以对于秦昭襄王嬴稷的去世,不论是山东六国,还是秦国国内,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壬辰战争中的无名之辈

近日重读《孙子兵法》,看到其中一句话——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打了胜仗,天下人都说好,算不上最高明。

后面又说——

也就是说,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功劳。

真正的善战,不是打了胜仗,天下都说你牛,而应该是在敌人还没发展起来的阶段,就把敌人打败。这也和孙武一直强调“ 上兵伐谋 ”“ 不战而屈人之兵 ”等思想相通。

天下人都不知道,你已经取胜于无形了,自然就“无智名,无勇功”。曹操在注解这句话的时候说“ 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 ”,确实是这样。

这让我想起扁鹊家三兄弟的故事。

扁鹊名震天下,但他却说他大哥的医术最高明,二哥排第二,他的医术最差。

为啥这么说呢?

扁鹊的大哥,在病人还没发病的时候,就能预防疾病,名声仅限于村子里。

扁鹊的二哥,在病人是小病的时候,就把病人治好了,名声传不出乡里。

扁鹊是治疗已经生病的病人,治好后,大家都觉得真牛,所以天下闻名。

原来军事学与医学的道理是相通的。善战者,退敌于无形,故无赫赫之名;善医者,治病于未发,故天下人不知。

这里就可以看出来,预防医学为什么重要,而又为什么容易被人忽视。

这段时间,在一线与疫情搏斗的医务人员的努力、奉献与牺牲常常让我感动到热泪盈眶。

但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把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搞得更好一点儿,能把疫情扼杀在萌芽状态,不就能避免更多的牺牲了吗?

我2009年我进入大学,学的就是公共卫生,我记得很多同学都是调剂到这个专业的(包括我),其中不少同学本来报的临床医学专业,差几分,就学了预防医学。

当时我们学院院长告诉我们,公共卫生专业很好,“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大气 ”,还有老师说“ 搞好预防,饿死临床 ”。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些话,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改变不了国家、社会和民众不重视预防医学的现实。

毕业之后,从事疾病防控工作的同学少之又少,大家宁愿去医院的***科室,也不愿意到疾控中心干自己的专业。因为疾控中心的待遇实在太低。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不到疾控中心工作,疾控中心,尤其是省、市、县疾控中心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十几年前,就有老师告诉我们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朝阳学科 。但我一直没看到这个朝阳冉冉升起。

但愿这次疫情之后,能有所改观吧!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什么意思

壬辰战争是16世纪末中朝日三国之间的一场国际战争。它始于1592 年,终于1598年,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或“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或“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丰臣秀吉悍然发动战争这一狂妄之举极大地震惊了明朝。事实上,早在战争爆发之前,明朝就已经从源源不断地收到有关消息。传送这些消息的,不过是一些无名之辈。

1. 陈申

琉球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下的十五个“不征之国”其中一个,自明朝建立以来便严守属国本分,定期朝贡,以受明廷册封为荣。

1589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琉球国王应其所请,遣使日本向其祝贺。秀吉把琉球这一举动当作是对自己的臣服,向使者夸口:“明不听我言,我当发兵伐之。”在准备入侵朝鲜前,丰臣秀吉还命萨摩藩主致信琉球国王,说我现在要征兵,不过念及你们琉球素来不习军事,就不用你们出人了,你们只需把“七千人十个月用之粮食”运到坊津,以便转运朝鲜。还亲自写信给琉球国王:“我明年春天要攻打朝鲜,你记得率兵来会合。如果不听话,先拿你开刀。”

琉球向来以大明为尊,面对日本这种悖逆的想法,自然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但若是跟明朝告状,又怕招致日本的报复。琉球君臣很是苦恼,无奈之下只能拖着。这一拖就拖了一年。

恰好此时有一个居住在琉球的福建商人,名叫陈申。陈申是福建同安县人。1588年,他从漳州出海到琉球从事贸易,途中遭遇海难,又身患重病,不得不滞留琉球。在此期间,他结识了琉球的长史郑迥。郑迥,祖籍福建长乐县,嘉靖年间曾留学明朝,因此对明朝有着很深的感情。陈申得知了日本要入寇明朝的消息之后,就去找郑迥商量。郑迥此时也为这事烦忧。两人交流了一下信息,陈申坚决表明此事应上报朝廷,既然琉球君臣犹疑不决,倒不如由我去奏报军情(申愿买小船并夷梢,航海报知)。郑迥一听,深受感动,便向琉球世子请求:“念天朝厚恩,赐小船一只并夷梢。”同时为了替明朝争取准备的时间,郑迥和陈申散布消息说:“大明的城郭已经加高三尺,制造了很多攻城的器械,沿海造战船百万只,沿山造战车百万辆,军士操练赏罚分明……”

但还未等陈申出发,丰臣秀吉又派人来,令琉球进贡日本,不得前往大明,以免泄露消息。郑迥见情况紧急,就说服国王让陈申随贡船出发,一起前往大明。陈申到了福建以后,立刻奔赴巡抚府邸,将这一情况告知福建巡抚赵参鲁。赵参鲁随即将这一消息上报朝廷。

2. 许仪后和朱均旺

许仪后,又称许三官,江西吉安人。1571年在广东被倭寇所掳,辗转流落日本***萨摩。***的是,他凭借一手精湛的医术受到萨摩藩主岛津义久的宠信,他不但被提拔为御用医师,而且还成为萨摩藩主的政治高参。此后他定居萨摩,并娶妻生子。

许仪后天生古道热肠,虽然自己脱离了倭寇的威胁,但想到同胞还在遭受苦难,“恨奸徒引屡扰我大国,掳掠商渔变卖”,遂利用自己与岛津义久的密切关系,“胁惧哀告”,使义久下令杀了以萨摩为根据地的海贼首领陈和吾、钱少锋等十余人。1587年,丰臣秀吉征服***,岛津义久将家主的位置让给了弟弟岛津义弘,自己身披僧衣出降,到京都“参觐”,许仪后随行。当时倭寇活动又复猖獗,许仪后趁岛津义久觐见丰臣秀吉时,“冒死泣诉”,要求禁倭。秀吉很欣赏他这份胆气,于是在1588年7月发布了“倭寇取缔令”,除将一部分以日本各岛为根据地的一部分海贼“斩首解京”外,还下令“凡船头代官国主等,有犯贼通倭者,立处严科”。

在京都逗留时,许仪后听到了一些丰臣秀吉意欲***道朝鲜侵略明朝的消息,但他觉得可能是在说大话,便没有放在心上。1590年,丰臣秀吉命岛津氏于次年春天派六员大将、两万士兵齐聚朝鲜,攻打大明。许仪后得知这一消息,坐立难安,再三确认这一消息的真***。确认之后开始四处收集消息,并写成一份陈情书,内容包括六个部分:一陈日本国之详,一陈日本入寇之由,一陈御寇之策,一陈日本关白之由,一陈日本六十六国之名,复陈未尽之事。

情报收集好了,可是怎么送到明朝呢?许仪后既有妻儿之累,又在萨摩藩颇有地位,无法脱身,只能托人送信。九月初三,他从平户托人送信回国;九月初九,又托一位“新来船主”转交。但是由于没有确实把握,不知道书信能否送达,许仪后日夜忧叹,担心不已。此时,他的好友朱均旺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份重担。

朱均旺,江西抚州临川县人。1577年赴交趾贸易时被倭寇掳往日本,随后被卖到萨摩藩的福昌寺,替人抄写***。好在第二年他碰到了许仪后,在交谈过程中,许仪后得知他也来自江西,于是通过岛津义久的关系将朱均旺赎出。此后朱均旺就留在许仪后家中,替他抄写医书。朱均旺十分感激许仪后,见他如此烦恼,便表示愿意替他送信。

刚好当时有个漳州来的海商林绍岐在萨摩买了一船白面,准备启程回家。但此时丰臣秀吉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取了很多管制措施,偷渡变得十分困难。林绍岐的船就被岛津义久之弟兵库头义弘扣留下来,百般盘问。许仪后劝道:“如果不让这商船走,那以后谁还敢过来做生意?”义弘这才放行。朱均旺也得以藏身船中,偷渡回国。

1591年9月25日,许仪后报信明朝之事遭在日明人告发,被逮捕。丰臣秀吉怒不可遏,扬言要将许仪后烹杀(新铸锅可煎三官)。岛津义久和许仪后感情深厚,又不愿意出兵大明,为此求助德川家康。德川家康亦想趁此机会博得岛津氏的好感,为将来争夺天下夺取筹码,遂应其所请,向丰臣秀吉求情。在此需要说明一下,丰臣秀吉虽然已经是“天下人”,但这个“天下”一半是打下来的,一半是谈下来的。德川家康就是谈下来的,他的实力仅次于秀吉。德川家康亲自写了一封信给丰臣秀吉,劝他要有容人的雅量。秀吉一方面觉得德川家康说得很有道理,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给德川家康面子。于是许仪后当场无罪释放,回了萨摩。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丰臣秀吉晚年喜怒无常、好大喜功的性子。

值得注意的是,许仪后被捕之时,林绍岐的船还没离开日本。也就是说许仪后被捕之后,并没有招供他托均旺送信之事。可见他当时已经是横下心来,舍身报国,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皇天不负苦心人,几经波折后,朱均旺所搭乘的船只于万历二十年(1592)正月十六日开船,二月二十八日抵达福建大岞湾。朱均旺将陈情书呈报福建军门张汝济,张汝济随之转送京城。此时距离日本攻打朝鲜只有一个多月了。

此后关于许仪后的记载便只有寥寥数条,摘录如下:

万历二十一年(1593)六月,福建巡抚许孚远遣锦衣卫各色指挥史世用潜入日本收集情报。史世用在福建海商许豫的帮助下,顺利达到萨摩,并在那里见到了许仪后。许仪后引他们会见萨摩老中(宰相)伊集院忠栋(幸侃)。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七月,朝鲜流民吴景僖在日本江古水麻见到了许仪后,对方托他带回有关日军动向的情报。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月,巨济岛日军流行时疫,许仪后奉命前往朝鲜救治。趁此机会,他向明军密报,称丰臣秀吉并无议和诚意,将于明年继续侵扰大明,应早做准备(其实明年窥狭大明)。

万历二十六年(1598),许仪后将丰臣秀吉已死的消息密送明朝。随后又亲赴朝鲜,配合明军行反间之事,成功说服当时在朝日军中实力最强的岛津氏退兵。

再往后,就音讯杳无了。

3. 苏八

苏八本是浙江台州临海县的渔民。万历八年(1580),他出海打鱼时被倭寇掳到日本萨摩。苏八最初被卖到寺院打杂,后被转卖给漳州来的海商。万历十六年(1588),苏八终于攒够了赎身钱,重获自由。虽然已是自由之身,但他一个贫民,也没有渠道回国,只能留居日本,在平户港卖布卖鱼为生。苏八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之久,期间因为丰臣秀吉征讨***,苏八被征召入伍,加入了平户岛主松浦镇信的军队,还见到了秀吉本人。万历十八年(1590)九月,在听闻丰臣秀吉意欲入寇明朝的消息后,这位曾在日军中效力的明朝人念及自己的妻儿,在漳州海商的帮助下,辗转回到了浙江台州。回到家乡的苏八直奔台州参将衙门汇报日本情况,后在省城杭州录下供述书,提交给了时任浙江巡抚的常居敬。

嘉靖以来,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的海商与倭寇内外勾结骚乱沿海数十年,导致朝廷大臣对闵浙诸省的海商印象不嘉,还有明文规定严禁通倭,凡来往于日本者,皆有倭寇之嫌。因此陈申和朱均旺在奏报倭情时都被关押审查。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会有这样的遭遇吗?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回来了——虽千万人,吾往矣。许仪后和苏八也是同理,无论是收集情报还是偷渡回国,都是要冒着生命危险。他们的所思所为,完全是出于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我们的民族,从来不缺乏这样的人。

明朝(326)日本(95)琉球(2)

善战者无赫赫战功是什么意思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意思是:善于战斗的人不会做出引人注目的显赫战功。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地形篇》,是孙子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他的军事思想。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应该在战略上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而不是仅仅凭借战术和武力。如果一个指挥员能够在战略上制定出完美的***,并且指挥得当,那么他的军队就不需要做出过于显赫的战功。

善战者指的是那些具备卓越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的指挥员。他们不仅具备高超的战术技能,还能够在战略上制定出完美的***,并指挥得当。

无赫赫之功是说这些指挥员不会通过显赫的战功来引人注目。他们不会盲目地追求大规模的胜利,而是更加注重策略和智慧的运用,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也表达了孙子的一种军事思想,即战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应该将重点放在战略目标的实现上,而不是仅仅追求战斗的胜利。如果能够在战略上制定出完美的***,并通过最小的代价实现目标,那么就不需要做出过于显赫的战功。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应用:

1、在军事上,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思想告诫将领们不要过于追求战功和表面的胜利,而是要注重策略和智慧的运用。一个善于运用策略的将领,可以通过情报收集、布局、调度等手段,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而不需要进行激烈的战斗。

2、在商业领域,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思想同样适用。企业家们需要像将领一样善于制定战略和***,通过市场研究、产品开发、营销策略等手段,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他们不应该追求短暂的炫耀和表面的成功,而是要注重长期的稳健发展。

3、在政治领域,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政治家们需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通过外交手段、内部治理等方式,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他们应该追求的是国家和人民的长期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权力和表面的荣耀。

廉颇存在感低,为何能成“战国四大名将”?

1、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并不是真的没有战功,而是他们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开战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必胜的优势。以必胜之师打必胜之仗在世人眼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2、“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是出自《曹选》——曹操看孙子兵法时的批注。

3、举例: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有言:

太宗曰:当今将帅,唯李绩、道宗、薛万彻,除道宗以亲属外,孰堪大用?

靖曰:陛下尝言绩、道宗用兵不大胜亦不大败;万彻若不大胜即须大败。臣愚思圣言,不求大胜亦不求大败者,节制之兵也;或大胜或大败者,幸而成功者也。故孙武云:“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节制在我云尔。

因此,***第一名李靖同样认同“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在李靖眼中,李绩、李道宗都是善战者,而薛万彻打仗则运气的成分就很多。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廉颇虽然大的事迹不多,但是五国伐齐,以及后来以少打多打败燕国,以及伐魏,都是屡战屡胜,无一败绩,说明他是能打的。至于守,那就是长平之战,至少他作为主将,秦国也没有占大便宜。兵书上有一句话,叫做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长平之战前期,白起不出马?还有,秦国执行远交近攻之策,赵国一直在边上,却很少攻伐赵国?这就是廉颇的作用啊。再其次,长平之战以前,廉颇是以进攻出名,可是长平之战,主动选择防守为主,说明对秦国了解透彻,战略也是选择对的。真正的名将是能攻能守,廉颇能战却以守出名,这是多大的自制力和对战局的理解能力啊。他发明的坚壁清野战术,后期也有很多军事家都用啊。廉颇位列四大名将,绝对不算凑人数,也是实至名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