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调理阴阳_桂枝汤调理阴阳两虚吗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09 0
  1. 阴阳不调,万病之源,给你一个好方,锁住阳气,收敛阴气
  2. 桂枝 甘草白芍大枣姜治的什么病
  3. 黄芪桂枝汤
  4. 浅论桂枝汤之理法与应用

张仲景为什么要血痹虚痨病里,9个方子里有4个是用桂枝汤加减呢?

就充分显示出,张仲景以荣卫强而身体强,荣卫虚而身体损,这个并不是口头的,而是结合临床实践的。

这个临床实践,当然伤寒论里也有,也体现出来了,而要杂病里也体现出来了。

桂枝汤调理阴阳_桂枝汤调理阴阳两虚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能用桂枝汤加减能治虚痨病?

比如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前我学血痹虚痨,就有很多的问号。

比如,小建中汤治虚痨病,因为我们知道,小建中汤是温热药,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嘛,能治一些热相,这个不好理解。

后来看金匮心典,似乎明白一点,小建中汤有桂枝汤,桂枝汤能调和阴阳,因为阴阳不和,所以才有热有寒,阴阳和了,寒热都没了。

就达到这么个程度,但是根本的道理并不是太清楚。

以后,我们看了辨脉篇第二,44条与50条对比,才明白这是个理论的问题。

荣卫不足叫做损。

荣卫者,气血也,阴阳也,荣卫虚,不足了,阴阳都虚了,就出现阴阳俱虚的证候,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张仲景不仅在理论上,提倡荣卫的重要性,在实践上,尤其是在血 虚痨这一篇里,用了四个以桂枝汤加减的方子,从荣卫入手,来调和气血、阴阳脾胃,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是个法啊。

这是个别开生面的问题,是新的发现啊,但是古老的,过去也发现一点,似懂非懂,现在明白了。

辨脉法里一个强,一个损,颜色、毛发、骨髓、是有具体的情况的,是客观存在的。

然后再结合金匮要略里,九个方子里有四个方子是以桂枝汤加减的,来体会荣卫的重要性――治虚痨病,要以补养荣卫为基础,这就是理论的发展。

内经里,讲荣卫也是很好的,说的是很好,但是没有方子,用什么药啊。

所以张仲景是理法方药,是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

第二个问题,荣为什么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因为荣卫是跟脾胃相联系的,荣卫是脾胃水谷的精气,所以是内合于脾胃的。

把荣卫跟脾胃联系在一起了,所以荣卫不足了,脾胃就不足了,脾胃不足了,脾胃是主升降出入的,是代谢的总的东西,所以就形成了内脏升降的问题,所以李东桓就根据这个道理,才有补中益气、升阳益胃,补脾胃泄阴火、升清降浊啊,就是从这个方面发展来的。

所以一个理论代家,有理论有实践,能够提出一个学说出来,李东桓是个大家,脾胃论、内外伤辨合论,但是突破口就是从这个来的,他是抓住了荣卫与脾胃的关系,所以才有脾胃论,在脾胃里就把升清降浊,清浊,清阳不升湿浊下降,这个时候阴火上升土胃,所谓气虚发热、脾虚发热,他这个不就是有所发展了吗。

所以读书,不要看一条完了,那就没意思了,没内容了。

所以要体会古人写书,是有意义的,是有思想性的,是想通过文字,把作者的学术思想,学术体系刻画出来。

但是由于那个时候写东西不容易,但是你要体会,作者的精神。

这个是荣卫与脾胃的关系,是挂钩的。

如果脾胃阴阳上下不和,而且还有一定的邪气为怪、为病,所以就会出现脾胃、上下阴阳不和,而有关格之证。

这是第三个问题。所以,我们讲的这几条虽然看着是一条一条的,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而且和前面的都发展联系。

如果读书学习能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这个书就活了。能够把古人的精神了解透了,才能把他的思想了解无穷。

这一条论正虚脉实。

正虚,是正气虚,下利所以正虚,是虚证。

脉实,脉是紧脉,所以是实脉。

正气虚而邪气实,这个病就不好治。

趺阳是候脾胃之气、脾胃气盛衰的。

趺阳脉大而紧,大主虚,紧主寒,意味着脾胃气虚而有寒邪,所以当即下利,这个人啊,就腹泻了。当然,就是必然的。

脾胃受寒邪所伤,所以就会腹泻了。

下利了,腹泻了,寒邪应该随之减少,寒随利减,那脉就应细、小,就符合这样的规律,这个病就好治,虽然正气虚,但邪也衰了,所以是为顺的。

如果不是这个样子,脉还不变,还反见紧脉。紧而有力,只是个例子,不见紧行不行,见迟而有力,大而有力,都是可以的。这个就反应了邪气盛,邪气并没有因为腹泻而减轻,因为脉还紧还大而有力,邪未衰,但正气却衰了、不足了,正虚而邪盛,所以这个病就能治。

而且这个病也止不住,还要腹泻。

这一条一共14个字,但是这14个字,起的作用就大了。大

家要推理啊。他举的是这样的例子,其精神是什么?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正虚邪实,脉应该微小而未微小,邪气不服,这个病就难治。

这个精神推而代之,在临床上,只要看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推理出病易治还是难治,能得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鼻子出血,出了很多的血。没出血时,脉见洪大,身上烦热。

出血以后,身凉,脉细,这个病就要好了,因为热随血减,正气恢复、邪气退了,病就好了。如果出血以后,身大热,脉仍洪大,这个病就不好治。

所以脉紧,当即下利,脉仍紧的,就不好治,道理一样。

这个人肝硬化,肚子挺大,尿就是下不来。这时候西医打速尿,尿下来了,这时候正气虚不虚啊。如果脉比较脉微、沉弱,这就是对的,如果泻下以后,脉弦而有力,那就不好治,邪气不服。所以14个字道理明白了,要推而广之,大而化之。

不论见什么问题,都有正邪关系的问题,正常的,就好了,不正常的,病就不好治。事情怕反常,反常,就要认真考虑了。

这一条,是论胃虚食滞的脉证,脾胃虚而饮食不化滞留于中焦的脉证。

这一条也有意思,中医的术语叫虚中夹实。

人的中焦的胃阳之气,是能消化饮食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了。

如果他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一个是,脉弱了,胃阳不足了,消化无力,这是一个情况。

缓者胃气有余,就是因为胃阳不足,消化不良,而使食气、谷气,填塞于胃,而不消化,这种情况叫缓者胃气有余。

这个胃气有余跟前面说的阳气不足,是两个概念。弱者,指胃阳不足而言的。

缓者,指胃有停食而言的。

食填太仓,因为胃为水谷之海,所以胃为太仓。

所以因为胃阳不足,消化不力,使饮食在胃里填塞了,就叫食填太仓,不是胃气有余,是不消化的情况。

前面,弱者、患者说的是病理,下面说的是症状。由于消化不及,所以渴而吞酸,吞就中胀气,吞酸就是吐酸水,消化不良的症状。

食谷不下,气填于膈上也。胃里有食滞啊,腹气不顺不能下行,所以就出现食腐吞酸,消化不良的症状。所以这个病,就叫做虚中夹实啊,主要在于虚。

虚是胃气虚,实,有消化不良的问题。通过学习知道这个病,属于食填太仓,所以我们就不能专门治实证。

比如,这个人,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用平胃散加交三仙、参曲、麦芽,用药泄泄,清清里面的食滞啊,这样是不行的。

因为这个是虚中夹实,由于胃阳虚、消化不好而出现的实证,怎么可以完全用消导泻下之药呢?

如果这样就是忘记了胃阳虚这一个主要方面。

所以治这个病主要一个方面要温养胃气,一个方面可以加上一点消导药。

阴阳不调,万病之源,给你一个好方,锁住阳气,收敛阴气

十大千古第一方为:桂枝汤、四物汤、四君子汤、酸枣仁汤、四磨汤、二陈汤、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秋梨膏、徽琼散。

1、桂枝汤:桂枝汤,为《伤寒杂病论》第一个方剂,是调理阴阳平衡的圣方,被誉为“天下第一方”、“群方之魁”,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现在对应的中成药是“桂枝颗粒”。

2、四物汤:四物汤药方最早记载于唐朝的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应用较为广泛的药方则是取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记载。一般来说,它具有补血调经的效果,可减缓女性的痛经。

3、四君子汤:四君子汤出自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初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有着“天下补气第一名方”的美称。

4、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失眠的方剂,其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提到“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是治疗失眠的千古名方。

5、四磨汤:四磨汤,源于南宋严用和所撰《严氏济生方》,又名“四磨饮”,行气消食沿用至今,堪称润肠养胃第一方。

6、二陈汤:二陈汤来源于宋代官修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痰之基础方,后世医家将二陈汤加减化裁,用于治疗各种痰证。

7、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温中补虚,祛寒止痛之功效。主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产后腹中?痛,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8、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调和阴阳,潜镇摄纳之功效。主治虚劳少腹弦急,寒冷,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心悸,遗溺,脉虚大芤迟,或芤动微紧。

9、秋梨膏:秋梨膏也叫雪梨膏,是一道传统的药膳。相传始于唐朝。以精选之秋梨为主要原料,配以其它止咳、祛痰、生津、润肺药物,如生地、葛根等药食同源之原材料精心熬制而成的药膳饮品品,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因热燥伤津所致的肺热烦渴、久咳咯血等呼吸道病症。

10、徽琼散:徽琼散一共有5味配方:冬白术(炒),薏苡仁(煅),白茯苓,白扁豆、桑白皮。徽琼散的配方精巧无比,比简单用薏米熬粥来喝效果强多了。

桂枝 甘草白芍大枣姜治的什么病

我有一个患者,夏天天气闷热,冷水冲凉后没有及时擦干冷水,第二天就感觉小肚子像揪在一起那样不舒服,小便频数,断断续续的,有尿不尽的感觉,喝热水稍微有点缓解。

因为他感受了寒邪,少腹弦急,小便不畅,阴阳失调, 症状也符合《金匮要略》的原文 ,所以开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来 锁住阳气,收敛阴气,症状明显好转。

上述病例中,患者感受寒邪后,寒邪侵袭人体,拆开了相伴而行的营卫,营气作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属于阴,卫气属于阳。

营卫受损导致了阳气温煦作用减弱,阴津不能收敛,出现了少腹弦急、小便频数、点滴不尽的症状。

以上在《金匮要略》的参考下总结而来,供大家参考学习。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是 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的方子

现在一般用量为:桂枝、芍药、生姜各15g,甘草10g,大枣4枚,龙骨、牡蛎各15g,水煎服,一日3次。

书中记载: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主治 阳不固摄,阴不内守导致的遗精、梦交、少腹弦急、目眩、脱发、心悸等症 ,具有 调和营卫、交通阴阳 的作用。

营卫之气来源于我们日常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营气循行于内,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转,卫气循行于外,作为身体抵御外邪的屏障。

从阴阳两种性质来说,营气属于阴,卫气属于阳,人体内的阴阳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靠生存的状态,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阴阳失调,导致遗精、梦交、少腹弦急、失眠、多梦、目眩、心悸等症状。

该方是由 桂枝汤加龙骨、牡蛎 组成的,桂枝作为肉桂的嫩枝,是一种温物,可以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生姜 能帮助桂枝提高温通阳气的作用, 二者合用,锁住阳气,使阳气停止向外浮越,阳气的固摄功能得以保障;

芍药 酸而微寒,具有 收敛阴液 的作用, 大枣、芍药、甘草 益阴和营,合用外能调和营卫,内可调和阴阳。

龙骨、牡蛎 作为血肉有情之品,具有 潜镇浮阳、收敛阴液 的作用, 增强了调和阴阳 的功效。 因此,本方可以治疗遗精、梦交等症。

从中医来讲,阴阳不仅构成了人体本身,还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内的精血津液因相对静止而属于阴,气因相对运动而属于阳。

阴性静,为阳之守而守于内;阳性动,为阴之使而使于外。

精血津液为阴而守于内,气为阳而运于外,阳依赖于阴而卫外,阴也依赖于阳而内守,因此阳气不足,则阴液不内守而外泄,而出现自汗、遗精等症状,治疗应以敛阴温阳为主。

1,失眠

失眠 是指 睡眠时间不足 ,包括 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难以再次入睡,甚至彻夜难眠 ,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医称其为“不寐” ,病机为“阳不入阴”,阴气的特点是安静的,收敛的,夜晚相对来说阴气重。

正常情况下,人体应该处于安静的状态,但是当夜晚人体自身的阳气过盛,过分活跃,也会导致阴气亏损,那么人体精神亢奋,就会导致失眠。

此外,如果人体自身阴气亏损,那么他的阳气相对来说就会稍显亢进,阴气收敛能力降低,也会导致失眠,多梦。

无论阳气过盛还是阴气受损,都会互相影响,处于阴虚阳亢的状态,所以可以通过能锁住阳气,收敛阴气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来治疗。

其中龙骨、牡蛎具有重镇安神的作用。临床上失眠严重的患者可加茯神10g,酸枣仁6g,柏子仁6g。

伴有口干、口苦的患者加栀子3g、龙胆草9g。伴有乏力、腹胀的患者加黄芪15g、当归10g、木香6g。伴有多梦的患者加山萸肉6g、牡丹皮9g。

2,心悸

心悸 是指患者自觉心中跳动剧烈,惊慌不安的病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 心慌

因此,可以通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当归10g、生地黄12g治疗心慌。

桂枝、甘草具有强心作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具有镇静,改善心脑血管,增加血液循的功能。

临床上伴有胸闷气短、舌质紫暗,体内有瘀血的患者加丹参、川芎各10g。

伴有胸闷腹胀、下肢浮肿、舌胖,苔白腻的患者,说明其体内气血循行不畅,有痰饮生成,停聚于体内,加茯苓15g,白术15g。

3,遗精

遗精是指男性在没有性生活及情况下出现的不由自主排泄***的情况,在睡梦中出现,就是原文中出现的“梦交”。

经常遗精的患者,***耗损太过,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4,注意事项

1、忌食海藻、生葱、猪肉。

2、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忌饮冷水。

3、孕妇、处于经期的女性慎用。

黄芪桂枝汤

这方子是仲景的第一方,桂枝汤,但是在药物的配伍上很有讲究, 1桂枝汤:桂枝15g白芍15g甘草15生姜15大枣6枚。由于营卫不和引起的伤风感冒,流行***冒,原因不明性发热,自汗症,妊娠呕吐,皮肤病,风湿病小儿病等。 2.桂枝加桂汤:桂枝30g白芍15g甘草10g生姜15g大枣6枚 能够调阴阳而平冲降逆,可以治疗奔豚气病,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或咽喉,常见心下悸动或者脐下悸动,短气或者窒闷,惊恐不安等。 3.桂枝15白芍30甘草10生姜15大枣6枚,功能:调脾和中,缓急止痛,可以治疗胃肠痉挛,慢性胰腺炎,慢性细菌性痢疾等一脘腹痛为主症的以写疾病。

浅论桂枝汤之理法与应用

黄芪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中医里面很多都用到黄芪。那么黄芪与桂枝在一起熬制成汤则具有非常的药理作用。现在很多人都用黄芪与桂枝熬汤,黄芪桂枝汤是什么呢?大家一定还不是很了解吧!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芪可以有效的疏通我们的经络,活血。结合了推拿疗法,效果增倍。桂枝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现代中医用来治疗感冒、流感、风溼、头痛等。此药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牀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桂枝 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 这是伤寒论的首方,我们每加减一味药,整个方的格局,就会变了。比如加饴糖(就是现在的麦芽糖),那么这个时候成了小建中汤,中就是指脾胃,意思是小小建补脾胃之气,脾胃虚弱,比如现在的低血糖是可以吃的,这个时候,麦芽糖的成分放太多东西,我们可以用炒麦芽,炒过的麦芽,很香可以入脾,麦为肝之谷,又可以疏肝气,一个炒麦芽,一举两得之功,而且麦芽非常的平性。我们治疗脾胃病,疏一下肝是个不错的妙法。木能克土,土病了,木就往往克土,当然最好四诊合参。我们谈些了变的格局。那么再谈本方。桂枝汤是用于治疗中风的,这里的中风,也就是伤了风,不是现在的脑梗。比如伤寒论的提纲这样说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最前面强调的是脉浮,也就是轻轻搭上皮肤就摸到脉了,要是冬天了,出现此脉不是什么好现象,有些洪大劲的,这种不能跟病人说,你身体不错,这种脉虽有力,但有句话也说,过刚易折,是很不好的现象,也是较不好医治的的。从仲景提脉开始,故有些医家,提倡以脉为主,其余诊断为辅。当然没有那么死板的,脉病相符,以脉为主。脉病不符,或以脉,或以病。治病就像打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所以还是以临床为主,而我认为学的医书不要杂,因为中医流派太多了。这让自己会产生矛盾,理论不对,临床的效果有时也提不上来,当然实践与理论要互相结合。

? 那就到头项强痛,什么叫强呢?也可以读成僵,也就是勃颈不灵活,不舒适。当然在古代,项指后头的颈,颈是讲头颈两侧,现在没有分别,恶寒就是怕冷。当然在桂枝汤里是说怕风的,汗出,发热。我以前说过,这种发热的温度不会太高。如果热到神昏谵语了,我们要另外考虑,千万不轻易用桂枝汤,阳明实热证,温病等,小心桂枝,到时候真的弄到火上浇油了,这样人的津液耗伤,阳无所附了,就阴阳离绝了。见到阳明实热证,我觉得很少,反正我没见过,可能老一辈的,像老师们或许真的见过。有次上课,老师谈一例案例,一个人,发热,大便不通,用大承气,大黄用到一百多克,后来这个人脏气衰竭,往生了,有的时候,通过案例,我们谨记教训,用药要谨慎,是不是。一见发热,不能说是热证,大便不通有无拒按。当然不是自己面临情况,是不能具体说明的。若是自己面对了,有的时候,也是手足无措。单单个舌头辣,看似小小的问题,也是解决不了,说出来好像笑掉大牙,但这个人找过了许多医生,上到博士教授,下到赤脚医生,我们往往看到局部,但整体如何,这也是需要考虑的。我们什么时候,去攻打,首先是自己粮草充足,古代打仗,截了粮草,兵必荒乱。我们治疗一样,攻邪的时候,也要扶好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无论你怎么治疗,起码在不伤正的前提下,若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还是要少做,甚至不做。若是做到不损正气了,真正的是人健而身轻,推之于国,国泰民安。大多数人健康了,国家不用进口更多机器,药品了。一把手术刀,也要好几万,甚至十几万也有。这个额度够一家人,使用一年了。中医振兴了,肯定会有大部分转变,但中医之振兴在于教育。孔子教育是言行合一,知行合一,现在好多是分开的,那么只能是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 我们是谈桂枝汤,以外的事不用多谈。已经讲到汗出,怕风,发热了,在伤寒论用桂枝是45克,而我跟老师学习的时候,我们往往用到30克,桂枝才能到表。这个表,不单单就是汗出,恶风,发热。皮肤病,风湿在表之证,甚至到妇女的月经。郑钦安说,桂枝汤,为调和阴阳的总方,能内能外,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辛甘发散为阳,芍药,甘草,酸甘收敛为阴。比如芍药甘草汤,是治阴液不足,导致脚拘急的。用药量,药的变化,整个格局便不同,变在人,变在临床实际,这里我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