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武修文第一人_修文偃武成语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10 0
  1. 大唐天下的人物介绍
  2. 隋唐时期的教育内容
  3. 明朝十六帝如果比较综合能力和贡献,应该怎么排名呢?
  4. 学习才能让人进步,古代的帝王治国都读什么书籍?

汉光武帝之妻谦德可风

汉光武帝之妻阴丽华出生在南阳。阴家先世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脉,传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名世,从齐国迁居楚国,为阴大夫,便以“阴”为姓。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又来到南阳新野。

南阳当时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即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他是汉高祖的九世孙,长沙定王的后裔,九岁而孤,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他有两个哥哥,长兄刘缤,次兄刘仲,都气度恢宏,轻财仗义。刘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

偃武修文第一人_修文偃武成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秀自幼钟情于阴丽华,少年时期就立下一个心愿——娶妻当娶阴丽华,这一志愿在当时看来只是不着边际的空想,因为当时汉代已历十二帝,总计二百一十三年,帝裔子孙众多,不可能—一照顾周全,更何况当时王莽已经篡位称尊,刘氏子孙更受到无情的摧残,刘秀一家早失去贵族的身份,在乡里的财势与声望上,刘家似乎还比不上阴家,刘秀虽然熟知阴丽华貌美,但真正能把她娶过来作为自己的妻子,还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当时只是心里想想而已。

刘秀当时还有一个志愿。一天,他在长安市上,看到执金吾出巡,前呼后拥,车骑很盛,于是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的感慨。“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刘秀当时在政治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想不到时势造英雄,后来他竟成了中兴汉室的光武帝。

倘若美慧秀丽的阴丽华七早八早地就嫁给了刘秀,而且刘秀又能在王莽***中谋得一官半职,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踌躇满志的状况下,刘秀也许就此安于现实,不再有拼命谋求发展的斗志与浩气了。无奈多少土族少年向阴家求亲,都尝到婉转拒绝的滋味,刘秀更是不敢贸然有所行动;再说想要在王莽新朝获得立足之地,更是谈何容易,为了完成他的两个心愿,时势迫使他不借工本地另谋发展。

王莽篡汉以后,推行了一连串雷厉风行的措施:恢复井田制度,设置六关、五均、赊贷等经济制度,改革币制,复古建制,变更官制。因为准备不周,食古不化,执行操切,政令芜繁,造成经济萧条,民生凋敝,荒旱连年,盗贼蜂起的局面。

当时,樊祟起兵于山东一带,把眉毛涂成红色,号称“赤眉军”;王匡起兵湖北,号称“新市兵”;王常起兵江陵,号称“下江兵”;陈牧起兵荆襄,号称“平林兵”;刘秀也从长安回到故乡,号召家乡子弟兵起而抗暴,号称“春陵兵”。

当时刘秀和他哥哥刘缤领导的“春陵兵”与王匡、王常等人的部队合在一起,号称“绿林军”,为了顺应人心思汉的潮流,推立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以“反莽覆汉”为号召,改元更始,一路攻略,中原地区尽皆归夏。

在消灭王莽的过程中,刘秀的功劳最大,公元二十三年,“绿林军”几千人被王莽主力四十二万人包围在昆阳城中,是刘秀带十八人突围,带回三万多援军,以少胜多,把王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从此,“绿林军”乘胜前进,推翻王莽的统治,进占长安。

就在此时,随刘秀作战的阴氏兄弟,说服家人,把阴丽华嫁给了刘秀,也正因为两人的结合,刘秀才逃过了更始皇帝诛杀功臣的一劫。

更始皇帝先是杀了刘秀的哥哥刘演,刘秀表面还只能强颜欢笑,要哭也是晚上偷偷地哭。阴丽华劝慰丈夫:“更始皇帝气局狭小,小具规模便沉迷酒色,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发展,也好相机独树一帜。”阴丽华的话给刘秀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切***妥当,十九岁的新娘回到母家暂住,刘秀以有名无实的特使虚衔,带领数百人马渡过黄河,一路抚辑流亡,废除苛政,排除万难,争取民心,赢得了河北诸郡的爱戴和拥护,刘秀就是以此作基础,建立东汉,他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多出在这一带地区,可说阴丽华不仅使刘秀避祸,而且还使他建立了一个***。

当时,邯郸地方有一个以卜卦为生的术士王郎,乘群雄并起之际,许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自立为王,声势浩大,是刘秀在河北扩展势力的主要障碍,刘秀为了彻底击灭他,必须借重刘扬的势力,作为权宜之计,不惜答应娶刘扬的甥女郭氏为妻,终于借得精兵十万,击败王郎,廓清河北,于是他拒绝了更始皇帝的封号,另树一帜,不久即帝位于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为年号,定都洛阳。

于是在册立皇后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立郭氏为后呢,还是以阴丽华为后,尽管郭氏是刘秀患难相随的红粉知己,虽然在戎马倥偬中,郭氏一直追随左右,并已身怀六甲,但依然只得了一个贵人的称号,阴丽华是刘秀的结发妻子,刘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给她,星夜派侍中傅俊将她迎来洛阳。不料阴丽华却说:“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坚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册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为后,封阴丽华为贵人。

阴丽华的谦德与她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因随军征战有功,刘秀本拟破格封赏,以示对阴丽华的补偿,然而却受到阴识的谢绝,他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的多,臣托属外戚的关系,不能示天下以不公。”这是建武二年的事。又过了两年,阴丽华随侍光武帝征讨彭宠,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明帝。阴丽华的另一个兄弟阴兴当时为黄门侍郎,指挥武骑,随军征伐,算是刘秀的贴身侍卫长,每次出入,都拿一个小盖伞为刘秀遮风蔽雨。建武九年,刘秀升迁他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印绶已经准备妥当,阴兴却坚决辞让:“臣未有先登临陷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赏,转令天下失望,诚所不愿。”事后,阴丽华私下问兄弟为什么要那样说,遭到阴兴的反唇相讥:“贵人不读书吗!亢龙有悔,盛极则衰,外戚家苦不知谦退耳!”

在称帝后的十年之中,刘秀恩威并济,终于使天下归心,成就了大一统的局面,转而偃武修文。休养吏民,保全勋臣,崇尚义节,阴丽华也陆续生养了五名子女,终于在建武十七年,刘秀废掉郭皇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

刘秀亲自草拟诏书,说明废郭皇后,立阴丽华的道理,“皇后郭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他子,训长异室,宫帏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睢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节,缴上皇后印缓。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先是固辞后位,长久恭谨廉让,宜奉宗庙,为天下母。异常之事,非国之弱,不得上寿称庆。”刘秀对阴丽华长久的歉疚,终于得到补偿的机会。

阴丽华虽然真的没有当皇后的念头,但由此也明白了刘秀对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满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天下都称她为贤后。

刘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凌晨起临朝处理朝政,直至日已西移方休,午后常召集公卿郎将,讲论经书的道理,入夜还秉烛诵读,直到更阑夜深。皇太子一次利用刘秀休息的时间加以劝说:“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生之福,愿颐养精神,***自宁。”刘秀微笑说道;“我自乐此不疲!”

阴丽华一生谦德可风,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

刘秀死后,阴丽华的儿子即位,就是汉明帝,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又过了七年,阴丽华死,享年六十岁,合葬在刘秀的原陵。

皇帝的婚姻,鲜有幸福圆满的结果,而刘秀、阴丽华却和谐得令人羡慕,这固然是由于刘秀的宽仁厚德,惜念旧情,而阴丽华的貌美德高与安份守己,更是最重要的因素。

尽管有阴丽华这样的皇后开了头,但东汉最终还是亡于外戚,窦太后、邓太后通过自己的父兄把持朝政,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是刘秀和阴丽华始料汉光武帝之妻谦德可风

汉光武帝之妻阴丽华出生在南阳。阴家先世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脉,传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名世,从齐国迁居楚国,为阴大夫,便以“阴”为姓。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又来到南阳新野。

南阳当时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即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他是汉高祖的九世孙,长沙定王的后裔,九岁而孤,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他有两个哥哥,长兄刘缤,次兄刘仲,都气度恢宏,轻财仗义。刘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

刘秀自幼钟情于阴丽华,少年时期就立下一个心愿——娶妻当娶阴丽华,这一志愿在当时看来只是不着边际的空想,因为当时汉代已历十二帝,总计二百一十三年,帝裔子孙众多,不可能—一照顾周全,更何况当时王莽已经篡位称尊,刘氏子孙更受到无情的摧残,刘秀一家早失去贵族的身份,在乡里的财势与声望上,刘家似乎还比不上阴家,刘秀虽然熟知阴丽华貌美,但真正能把她娶过来作为自己的妻子,还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当时只是心里想想而已。

刘秀当时还有一个志愿。一天,他在长安市上,看到执金吾出巡,前呼后拥,车骑很盛,于是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的感慨。“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刘秀当时在政治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想不到时势造英雄,后来他竟成了中兴汉室的光武帝。

倘若美慧秀丽的阴丽华七早八早地就嫁给了刘秀,而且刘秀又能在王莽***中谋得一官半职,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踌躇满志的状况下,刘秀也许就此安于现实,不再有拼命谋求发展的斗志与浩气了。无奈多少土族少年向阴家求亲,都尝到婉转拒绝的滋味,刘秀更是不敢贸然有所行动;再说想要在王莽新朝获得立足之地,更是谈何容易,为了完成他的两个心愿,时势迫使他不借工本地另谋发展。

王莽篡汉以后,推行了一连串雷厉风行的措施:恢复井田制度,设置六关、五均、赊贷等经济制度,改革币制,复古建制,变更官制。因为准备不周,食古不化,执行操切,政令芜繁,造成经济萧条,民生凋敝,荒旱连年,盗贼蜂起的局面。

当时,樊祟起兵于山东一带,把眉毛涂成红色,号称“赤眉军”;王匡起兵湖北,号称“新市兵”;王常起兵江陵,号称“下江兵”;陈牧起兵荆襄,号称“平林兵”;刘秀也从长安回到故乡,号召家乡子弟兵起而抗暴,号称“春陵兵”。

当时刘秀和他哥哥刘缤领导的“春陵兵”与王匡、王常等人的部队合在一起,号称“绿林军”,为了顺应人心思汉的潮流,推立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以“反莽覆汉”为号召,改元更始,一路攻略,中原地区尽皆归夏。

在消灭王莽的过程中,刘秀的功劳最大,公元二十三年,“绿林军”几千人被王莽主力四十二万人包围在昆阳城中,是刘秀带十八人突围,带回三万多援军,以少胜多,把王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从此,“绿林军”乘胜前进,推翻王莽的统治,进占长安。

就在此时,随刘秀作战的阴氏兄弟,说服家人,把阴丽华嫁给了刘秀,也正因为两人的结合,刘秀才逃过了更始皇帝诛杀功臣的一劫。

更始皇帝先是杀了刘秀的哥哥刘演,刘秀表面还只能强颜欢笑,要哭也是晚上偷偷地哭。阴丽华劝慰丈夫:“更始皇帝气局狭小,小具规模便沉迷酒色,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发展,也好相机独树一帜。”阴丽华的话给刘秀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切***妥当,十九岁的新娘回到母家暂住,刘秀以有名无实的特使虚衔,带领数百人马渡过黄河,一路抚辑流亡,废除苛政,排除万难,争取民心,赢得了河北诸郡的爱戴和拥护,刘秀就是以此作基础,建立东汉,他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多出在这一带地区,可说阴丽华不仅使刘秀避祸,而且还使他建立了一个***。

当时,邯郸地方有一个以卜卦为生的术士王郎,乘群雄并起之际,许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自立为王,声势浩大,是刘秀在河北扩展势力的主要障碍,刘秀为了彻底击灭他,必须借重刘扬的势力,作为权宜之计,不惜答应娶刘扬的甥女郭氏为妻,终于借得精兵十万,击败王郎,廓清河北,于是他拒绝了更始皇帝的封号,另树一帜,不久即帝位于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为年号,定都洛阳。

于是在册立皇后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立郭氏为后呢,还是以阴丽华为后,尽管郭氏是刘秀患难相随的红粉知己,虽然在戎马倥偬中,郭氏一直追随左右,并已身怀六甲,但依然只得了一个贵人的称号,阴丽华是刘秀的结发妻子,刘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给她,星夜派侍中傅俊将她迎来洛阳。不料阴丽华却说:“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坚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册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为后,封阴丽华为贵人。

阴丽华的谦德与她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因随军征战有功,刘秀本拟破格封赏,以示对阴丽华的补偿,然而却受到阴识的谢绝,他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的多,臣托属外戚的关系,不能示天下以不公。”这是建武二年的事。又过了两年,阴丽华随侍光武帝征讨彭宠,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明帝。阴丽华的另一个兄弟阴兴当时为黄门侍郎,指挥武骑,随军征伐,算是刘秀的贴身侍卫长,每次出入,都拿一个小盖伞为刘秀遮风蔽雨。建武九年,刘秀升迁他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印绶已经准备妥当,阴兴却坚决辞让:“臣未有先登临陷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赏,转令天下失望,诚所不愿。”事后,阴丽华私下问兄弟为什么要那样说,遭到阴兴的反唇相讥:“贵人不读书吗!亢龙有悔,盛极则衰,外戚家苦不知谦退耳!”

在称帝后的十年之中,刘秀恩威并济,终于使天下归心,成就了大一统的局面,转而偃武修文。休养吏民,保全勋臣,崇尚义节,阴丽华也陆续生养了五名子女,终于在建武十七年,刘秀废掉郭皇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

刘秀亲自草拟诏书,说明废郭皇后,立阴丽华的道理,“皇后郭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他子,训长异室,宫帏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睢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节,缴上皇后印缓。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先是固辞后位,长久恭谨廉让,宜奉宗庙,为天下母。异常之事,非国之弱,不得上寿称庆。”刘秀对阴丽华长久的歉疚,终于得到补偿的机会。

阴丽华虽然真的没有当皇后的念头,但由此也明白了刘秀对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满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天下都称她为贤后。

刘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凌晨起临朝处理朝政,直至日已西移方休,午后常召集公卿郎将,讲论经书的道理,入夜还秉烛诵读,直到更阑夜深。皇太子一次利用刘秀休息的时间加以劝说:“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生之福,愿颐养精神,***自宁。”刘秀微笑说道;“我自乐此不疲!”

阴丽华一生谦德可风,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

刘秀死后,阴丽华的儿子即位,就是汉明帝,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又过了七年,阴丽华死,享年六十岁,合葬在刘秀的原陵。

皇帝的婚姻,鲜有幸福圆满的结果,而刘秀、阴丽华却和谐得令人羡慕,这固然是由于刘秀的宽仁厚德,惜念旧情,而阴丽华的貌美德高与安份守己,更是最重要的因素。

尽管有阴丽华这样的皇后开了头,但东汉最终还是亡于外戚,窦太后、邓太后通过自己的父兄把持朝政,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是刘秀和阴丽华始料汉光武帝之妻谦德可风

汉光武帝之妻阴丽华出生在南阳。阴家先世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脉,传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名世,从齐国迁居楚国,为阴大夫,便以“阴”为姓。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又来到南阳新野。

南阳当时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即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他是汉高祖的九世孙,长沙定王的后裔,九岁而孤,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他有两个哥哥,长兄刘缤,次兄刘仲,都气度恢宏,轻财仗义。刘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

刘秀自幼钟情于阴丽华,少年时期就立下一个心愿——娶妻当娶阴丽华,这一志愿在当时看来只是不着边际的空想,因为当时汉代已历十二帝,总计二百一十三年,帝裔子孙众多,不可能—一照顾周全,更何况当时王莽已经篡位称尊,刘氏子孙更受到无情的摧残,刘秀一家早失去贵族的身份,在乡里的财势与声望上,刘家似乎还比不上阴家,刘秀虽然熟知阴丽华貌美,但真正能把她娶过来作为自己的妻子,还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当时只是心里想想而已。

刘秀当时还有一个志愿。一天,他在长安市上,看到执金吾出巡,前呼后拥,车骑很盛,于是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的感慨。“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刘秀当时在政治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想不到时势造英雄,后来他竟成了中兴汉室的光武帝。

倘若美慧秀丽的阴丽华七早八早地就嫁给了刘秀,而且刘秀又能在王莽***中谋得一官半职,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踌躇满志的状况下,刘秀也许就此安于现实,不再有拼命谋求发展的斗志与浩气了。无奈多少土族少年向阴家求亲,都尝到婉转拒绝的滋味,刘秀更是不敢贸然有所行动;再说想要在王莽新朝获得立足之地,更是谈何容易,为了完成他的两个心愿,时势迫使他不借工本地另谋发展。

王莽篡汉以后,推行了一连串雷厉风行的措施:恢复井田制度,设置六关、五均、赊贷等经济制度,改革币制,复古建制,变更官制。因为准备不周,食古不化,执行操切,政令芜繁,造成经济萧条,民生凋敝,荒旱连年,盗贼蜂起的局面。

当时,樊祟起兵于山东一带,把眉毛涂成红色,号称“赤眉军”;王匡起兵湖北,号称“新市兵”;王常起兵江陵,号称“下江兵”;陈牧起兵荆襄,号称“平林兵”;刘秀也从长安回到故乡,号召家乡子弟兵起而抗暴,号称“春陵兵”。

当时刘秀和他哥哥刘缤领导的“春陵兵”与王匡、王常等人的部队合在一起,号称“绿林军”,为了顺应人心思汉的潮流,推立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以“反莽覆汉”为号召,改元更始,一路攻略,中原地区尽皆归夏。

在消灭王莽的过程中,刘秀的功劳最大,公元二十三年,“绿林军”几千人被王莽主力四十二万人包围在昆阳城中,是刘秀带十八人突围,带回三万多援军,以少胜多,把王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从此,“绿林军”乘胜前进,推翻王莽的统治,进占长安。

就在此时,随刘秀作战的阴氏兄弟,说服家人,把阴丽华嫁给了刘秀,也正因为两人的结合,刘秀才逃过了更始皇帝诛杀功臣的一劫。

更始皇帝先是杀了刘秀的哥哥刘演,刘秀表面还只能强颜欢笑,要哭也是晚上偷偷地哭。阴丽华劝慰丈夫:“更始皇帝气局狭小,小具规模便沉迷酒色,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发展,也好相机独树一帜。”阴丽华的话给刘秀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切***妥当,十九岁的新娘回到母家暂住,刘秀以有名无实的特使虚衔,带领数百人马渡过黄河,一路抚辑流亡,废除苛政,排除万难,争取民心,赢得了河北诸郡的爱戴和拥护,刘秀就是以此作基础,建立东汉,他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多出在这一带地区,可说阴丽华不仅使刘秀避祸,而且还使他建立了一个***。

当时,邯郸地方有一个以卜卦为生的术士王郎,乘群雄并起之际,许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自立为王,声势浩大,是刘秀在河北扩展势力的主要障碍,刘秀为了彻底击灭他,必须借重刘扬的势力,作为权宜之计,不惜答应娶刘扬的甥女郭氏为妻,终于借得精兵十万,击败王郎,廓清河北,于是他拒绝了更始皇帝的封号,另树一帜,不久即帝位于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为年号,定都洛阳。

于是在册立皇后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立郭氏为后呢,还是以阴丽华为后,尽管郭氏是刘秀患难相随的红粉知己,虽然在戎马倥偬中,郭氏一直追随左右,并已身怀六甲,但依然只得了一个贵人的称号,阴丽华是刘秀的结发妻子,刘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给她,星夜派侍中傅俊将她迎来洛阳。不料阴丽华却说:“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坚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册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为后,封阴丽华为贵人。

阴丽华的谦德与她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因随军征战有功,刘秀本拟破格封赏,以示对阴丽华的补偿,然而却受到阴识的谢绝,他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的多,臣托属外戚的关系,不能示天下以不公。”这是建武二年的事。又过了两年,阴丽华随侍光武帝征讨彭宠,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明帝。阴丽华的另一个兄弟阴兴当时为黄门侍郎,指挥武骑,随军征伐,算是刘秀的贴身侍卫长,每次出入,都拿一个小盖伞为刘秀遮风蔽雨。建武九年,刘秀升迁他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印绶已经准备妥当,阴兴却坚决辞让:“臣未有先登临陷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赏,转令天下失望,诚所不愿。”事后,阴丽华私下问兄弟为什么要那样说,遭到阴兴的反唇相讥:“贵人不读书吗!亢龙有悔,盛极则衰,外戚家苦不知谦退耳!”

在称帝后的十年之中,刘秀恩威并济,终于使天下归心,成就了大一统的局面,转而偃武修文。休养吏民,保全勋臣,崇尚义节,阴丽华也陆续生养了五名子女,终于在建武十七年,刘秀废掉郭皇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

刘秀亲自草拟诏书,说明废郭皇后,立阴丽华的道理,“皇后郭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他子,训长异室,宫帏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睢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节,缴上皇后印缓。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先是固辞后位,长久恭谨廉让,宜奉宗庙,为天下母。异常之事,非国之弱,不得上寿称庆。”刘秀对阴丽华长久的歉疚,终于得到补偿的机会。

阴丽华虽然真的没有当皇后的念头,但由此也明白了刘秀对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满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天下都称她为贤后。

刘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凌晨起临朝处理朝政,直至日已西移方休,午后常召集公卿郎将,讲论经书的道理,入夜还秉烛诵读,直到更阑夜深。皇太子一次利用刘秀休息的时间加以劝说:“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生之福,愿颐养精神,***自宁。”刘秀微笑说道;“我自乐此不疲!”

阴丽华一生谦德可风,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

刘秀死后,阴丽华的儿子即位,就是汉明帝,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又过了七年,阴丽华死,享年六十岁,合葬在刘秀的原陵。

皇帝的婚姻,鲜有幸福圆满的结果,而刘秀、阴丽华却和谐得令人羡慕,这固然是由于刘秀的宽仁厚德,惜念旧情,而阴丽华的貌美德高与安份守己,更是最重要的因素。

尽管有阴丽华这样的皇后开了头,但东汉最终还是亡于外戚,窦太后、邓太后通过自己的父兄把持朝政,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是刘秀和阴丽华始料不及的。

***天下的人物介绍

第一章 留守次子劝父起兵

1.贵族之家的英俊少年

2.隋朝末年的天下大乱

3.李渊升任为太原留守

4.李世民与长孙氏成婚

5.解雁门之围崭露头角

6.晋阳起兵的前前后后

7.西取长安的军事行动

8.唐王朝的建立

第二章 统一天下秦王功最

1.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

2.剪灭薛举父子

3.击败刘武周

4.大战王世充

5.生擒窦建德

6.讨伐刘黑闼

7.天下统一

8.杰出的青年统帅

第三章 贵为天子立章建制

1.兄弟三人矛盾的由来

2.东宫与秦王府的明争暗斗

3.玄武门之变

4.安定内外局势

5.任免朝廷官吏

6.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

7.“并省官员”

8.完善府兵制度

9.分封之议

10.修《氏族志》

第四章 偃武修文以史为鉴

1.文学馆十八学士

2.重整弘文馆

3.尊孔崇儒

4.注释经书

5.兴办学校

6.大兴礼乐

7.抑崇佛道

8.“以古为镜”

9.设馆修史

第五章 静民务农发展经济

1.静民务农

2.吞食蝗虫

3.劝课农桑

4.均田垦荒

5.轻徭薄赋

6.增殖人口

7.义仓备荒

8.兴修水利

9.年丰谷贱

第六章 修定唐律健全法制

1.“宽仁慎刑”与“礼法合一”

2.“断罪引律令”

3.“法令不可数变”

4.“用法务在宽简”

5.《贞观律》是一部体系完备的封建法典

6.“法者非朕一人之法”

7.“***五覆奏”

8.“考满不承,取保放之”

9.“诬告谋反及大逆者斩”

10.“官吏贪浊必无赦免”

11.“弹纠不避权贵”

12.重视以经济立法处理经济案件

13.重视以民事立法处理民事案件

14.唐太宗守法举例

15.“断***天下二十九人”

第七章 任贤纳谏君明臣忠

1.“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2.“惟求其才”,“才行俱兼”

3.知人善任,完备科举

4.贤相辈出,一代英杰

5.广开言路,鼓励直谏

6.兼听则明,从谏如流

7.魏征直谏,太宗一镜

8.健全封驳,尊重谏官

9.太宗纳谏有难

10.贞观人才之盛

第八章 统一边疆政策开明

1.平定厥

2.平定薛延陀

3.平定吐谷浑

4.与吐蕃和亲

5.平定高昌等西域诸国

6.开明的民族政策

第九章 渐不克终轻用民力

1.侍御史马周的上疏

2.魏征上渐不克终疏

3.修建宫殿

4.意欲封禅

5.东征高丽

第十章 废立太子临终遗言

1.承乾荒*

2.魏王受宠

3.太子谋反

4.立储有难

5.晋王得立

6.教戒太子

7.长孙皇后

8.擅长书法

9.喜好畋猎

10.临终遗言

……

隋唐时期的教育内容

唐高祖 建国后减免赋税扩大版图统一全国是为明君

李世民 即位后偃武修文关心民生疾苦虚心纳谏开创了著名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杨妃隋炀帝的女儿为李世民生了吴王李恪

突厥公主 一代女中豪杰领兵有道

突力 李世民少年时结义兄弟

长孙无忌滥杀无辜是个十足的暴虐无道者

史必可汗 厥一代汗王

颉利可汗酗酒好色弑兄篡位第一大野心家

隋炀帝 奸母*嫂弑兄杀父篡位酗酒好色是位出了名的野心家

柴绍 文武双全沉着冷静

李元昌 和李承乾谋反而被唐太宗处死了

宇文化及 和儿子宇文成都一起杀死了隋炀帝是为奸诈之人

宇文成都 隋唐第二大高手

宇文世及 宇文化及的侄子

隋恭帝 懦弱无能难成气候

李建成 被立为皇太子但他处处跟秦王李世民作对

李元吉 和太子一起陷害李世民是为野心家

李蓉蓉 第一代女官破大小案件不等

单雄信 忠于国家为***立下许多汗马功劳

单冰冰 文武双全忠于***立下很多战功是为隋唐十大高手

罗成 隋唐十大高手之一人称冷面寒枪

尉迟恭 隋唐十大高手之一人称黑面神

黑玫瑰 尉迟恭之妻为***立下许多汗马功劳

牡丹 尉迟恭二夫人也为***立下许多汗马功劳

秦叔宝 隋唐十大高手之一人称脚踏山东十四太保

李元霸 隋唐十大高手之一李世民四弟天生神力可谓是天下无敌

王伯当 隋唐十大高手之一人称白羽神箭

李靖 文武双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魏征 ***名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程咬金 ***猛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杜如晦 ***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房玄龄 ***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君集 因谋反而被请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薛仁贵 为唐太宗的应梦贤臣他文武双全为***里下许多战功

张世贵 因篡位夺权而被满门抄斩

张志龙 被贬为庶民

张志虎 被满门抄斩

何宗宪 也被满门抄斩了

李道宗 心狠手辣***第一大奸大恶之人

张美人 蛇蝎心肠阴险狡诈

薛丁山 下山救父亲打败苏宝童***第一英雄

薛金莲 武艺高强文武双全***第一女中豪杰

柳银环 薛仁贵之妻此人文才出众是个贤妻良母

昭阳公主 薛仁贵小妾此人文武双全是为女中豪杰

渤建王 被铁世文逼迫背叛***后和太宗一起击败铁世文

灵***儿 昭阳公主的丫环因昭阳公主半路出家而被立为公主的

御赐总兵1 原为风火山的强盗后被薛仁贵收复而当上御赐总兵的

御赐总兵2 原为风火山的头子后被薛仁贵收复而当上御赐总兵的

御赐总兵3 原为风火山的强盗后被薛仁贵收复而当上御赐总兵的

御赐总兵4 原为风火山的强盗后被薛仁贵收复而当上御赐总兵的

御赐总兵5 原为风火山的强盗后被薛仁贵收复而当上御赐总兵的

御赐总兵6 原为风火山的强盗后被薛仁贵收复而当上御赐总兵的

罗章 罗通的儿子此人从小就爱习武可为是文武双全

程太平 程咬金的儿子因唐太宗被困于凤凰城特意赶来救驾而出名的

尉迟保琳 尉迟恭的大儿子***武将

尉迟保庆 尉迟恭的二儿子***武将

秦怀玉 秦叔宝的四儿子为太宗的金刀驸马因在凤凰城戴孝救驾而出名的

秦金英 秦怀玉的儿子因调皮而被高宗封为“揪头小太岁”

李密 为瓦岗寨的魏公后来被王世充击败后降唐

张仁 成亲王李道宗的心腹此人阴险狡诈

张鹏 武艺高强是个孝子后被薛仁贵收复投入军中任旗牌官

董奎 为天盖山大寨主因下山抢劫而被薛仁贵一脚踢死

安达儿 与薛仁贵交手仅一回合便死在阵前

辽龙 与薛仁贵交马仅一回合便被杀死于阵前

梅丽夫人 此人使用毒蜈蚣手段极为残忍

铁世文 渤辽大元帅因劝渤建王背叛***而被薛仁贵一箭射死

单道 秦王李世民帐下武将为单雄信的大哥原为七省绿林大庄主

单艺俊 人称“白面金枪”后为秦王李世民帐下先锋

单雪云 单冰冰的大妹人称“飞虎银枪”也后为秦王李世民帐下武将

单雪惠 单冰冰的二妹人称“飞猫单枪”也为秦王李世民帐下先锋

罗军 罗成长子 罗旭 罗成二子 罗俊 罗成三子 罗道 罗成四子 罗群 罗成五子 罗刚 罗成六子 罗贵 罗成七子 罗信 罗成八子 罗通 罗成九子

罗香 罗成长女 罗凤 罗成二女 罗惠 罗成三女 罗云 罗成四女 罗玉 罗成五女 罗琴 罗成六女 罗梅 罗成七女 罗希 罗成八女 罗嘉 罗成九女

李洪 李蓉蓉的兄长父母被满门抄斩后逃往高句丽国去了

李玉 李蓉蓉的大妹文才也很出众后为太宗封为公主

李惠 李蓉蓉的二妹此人任性顽皮也为太宗封为公主

李群 李蓉蓉的大弟家被抄斩后和大哥一起逃往高句丽国

李丽香 李蓉蓉的三妹从小就很胆小但他文才出众也为太宗封为公主

李丽云 李蓉蓉的四妹从小就写得一手好字也为太宗封为公主

秦怀阳 秦叔宝的长子

秦怀成 秦叔宝第二子

秦怀虎 秦叔宝第三子

秦怀旭 秦叔宝第五子

秦怀胤 秦叔宝第六子

秦玉月 秦叔宝的长女

秦玉凤 秦叔宝第二女

秦玉云 秦叔宝第三女

秦玉惠 秦叔宝第四女

秦玉香 秦叔宝第五女

秦玉蓉 秦叔宝第六女

明朝十六帝如果比较综合能力和贡献,应该怎么排名呢?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政治上革除了门阀士族专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均田法和租调徭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地发展,这些都为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隋统治时间不长,它创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新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发展。唐朝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出现了封建文化教育高度繁荣发展的局面,如学校的数量有较大的发展,基本教学制度已确立,专门学校在学制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封建学校教育体系。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重振儒术

自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儒学地位下降,佛教、道教日益兴盛。到隋文帝即位后,认识到三教皆可利用,要论教化百姓,养育人才,则非崇儒兴学不可。

唐高祖李渊在开国之初,就“颇好儒臣”。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崇儒,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集房玄龄、魏征等十八名儒为学士。贞观元年下令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贞观十四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唐以后诸帝也基本上都是尊崇儒术的。

(二)兼融佛道

隋唐崇尚儒术,但在重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和道教。佛教和道教都是宗教,都主张与世无争,积德行善,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特别是佛教和道教在生死观上都有一套理论,如佛教宣传 “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求得死后超生。道教研究养生之道,修炼长生不老之术。这些对封建帝王直至平民百姓都有极大的诱惑力。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虽间有此消彼长的矛盾,但总的来说,在政治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只是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的发展

隋初注意学校的发展,作为重点加以发展的,首推京都的国子寺,其中有五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随着学校的发展,管理机构也有相应的变化,原来国子寺是太常寺的下属部门,后来规模逐渐扩大,事务繁多,有了独立设置的必要。 593年,国子寺从太常寺中分出,改称国子学,成为独立的教育领导机构。607年, 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国子祭酒作为教育行

学习才能让人进步,古代的帝王治国都读什么书籍?

一名:明太祖朱元璋;

作为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的榜首之位毋庸置疑。从一无所有的贫僧,到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极为彪悍,简直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bug。

朱元璋崛起于布衣,在元末乱世中,他凭借着个人的奋斗,相继荡平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称雄南方的汉族枭雄。此后,朱元璋高举?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之旗号,挥师北伐,一举将不可一世的蒙元逐出中原,恢复汉家天下。

朱元璋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注重民生,使得明初社会经济得以快速恢复、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吏治清明的?洪武之治?。就连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对朱元璋极为推崇,还留下了?治隆唐宋 远迈汉唐?的极高评价。因此,不论综合能力还是历史贡献,朱元璋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第二名:明成祖朱棣;

在这个榜单中,朱棣的?亚军?位置,也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朱元璋是?创业者?,那么作为他儿子的朱棣,应该算得上是?二次创业?。因为,朱棣的皇位不是继承过来的,而靠自己的努力夺来的。蕃王出身的他,当初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击败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才夺得皇位。

而朱棣在位二十余年,励精图治,将明朝国力推向全盛,朱棣先后五征蒙古、七下西洋、迁都北京、南征安南、修编《永乐大典》,最终开创了文治武功都盛极一时的?永乐盛世?。后世嘉靖皇帝在大礼议之争中,之所以将朱棣从?太宗?升格为?成祖?,也正是因为朱棣对大明的巨大贡献,是仅次于开国的朱元璋的。

第三名:明宣宗朱瞻基;

之所以将朱瞻基放在仅次于明太祖、明成祖之后的位置上,是因为他是以为杰出的盛世明君,能在其父皇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明朝的发展,最终造就了继洪武之治和永乐盛世之后,明朝的有一段盛世?仁宣之治。考虑到,明仁宗在位时间不足一年,因此这段盛世的功劳,主要是归功于朱瞻基的。

宣德年间的明朝,政通人和、经济文化步入鼎盛。而朱瞻基与自己的祖父朱棣相比,虽然欠缺点辉煌的武功。但他在位期间,偃武修文,重视民生,相继停止了劳民伤财的郑和的下西洋行动和劳师远征的安南之役,使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让明朝的经济文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而这一点,我们从宣德年间出产的青花瓷(宣德瓷)在青花瓷界中,所占据的极高地位中,也都能看出宣德年间经济文化之繁荣。

那么,简单说完前三名,接下来就来聊下倒数前三。

1、《四书五经》

《万历十五年》里讲明代皇帝必需要在侍讲指导下学习四书五经,定期办经筵。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2、《圣祖训》

清代规定皇帝每天早起后用膳前先读一个小时康熙写的《圣祖训》。

3、《贞观政要》

记载唐太宗一朝政治经验的《贞观政要》一直很受有志作为的帝王们推崇,属于案头读物。《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咨于治道,也属此类。

4、《千字文》

南北朝时梁武帝要求周兴嗣使用他摘取的一千个王羲之写的字编成一篇文章,用以教育皇子,周兴嗣第二天呈上了《千字文》。《千字文》内含一千个常用汉字,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可以同时练习识字、音律、对仗及书法。

5、《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是唐初,唐王李世民任命魏征,于世南,褚遂良等人,收集六经,四史,哲学家和各大权谋学说的精华部分。这本书是“上始五帝,下迄晋年”,能够“偃武修文”、“治国安邦”。本书是尧舜禹至唐初这段时间,所有智慧和权谋的精髓所在。

6、《资治通鉴》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从公元前403年写到公元959年,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万历皇帝职业生涯长达48年,竟有近30年不上朝,消极***的程度令人瞠目,但他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勤奋好学,想有一番抱负的有志少年。

万历皇帝登基的时候只有9岁,虽然贵为天子,但是首要任务还是学习。其实,万历皇帝除上朝外,学习时间分为经筵和日讲。

经筵每月三次,逢二举行,因为参与人数众多,形式严肃,所以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形式大于内容。相比之下,日讲更实用,但是非常频繁,除去逢三、六、九上朝之日外,其余每天都要举行为皇帝讲授经史的教学活动。

万历皇帝每日天不亮就需起床,早饭后即赴文华殿听日讲。先从语文课开始,十几岁的万历要先读《大学》十遍,再读《尚书》,然后由讲官们陆续进讲。而课间休息的方式一般是学习处理奏折。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隆庆六年八月十八日第一次日讲开始,到万历十七年二月二日最后一次日讲截止,万历皇帝参加的经筵是99次,日讲是601次,共计7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