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善惩恶怎么读,劝善不劝恶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0 0
  1. 求以: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写一段话
  2. 一生不容错过的35句经典语录,好人不经三番劝,恶人不经三番挑
  3. 劝诫的成语劝诫的成语是什么
  4. 讲劝的诗句讲劝的诗句是什么
  5. 佛法劝人向善又有说要持中没有善恶观念到底如何理解
  6. 带劝四字成语有哪些
  7. 罪恶之城的毁灭:为什么要牢记多做善事,不做恶事?

还未立冬,却感觉阵阵寒意袭来。也许是西北地势高,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难怪苏东坡有此感叹:“高处不胜寒”,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智慧名言,想必那些位高权重的人更能体会到它的含义。职位越高,肩上的担子就越重。那些以为有了权力就可以风光炫耀,可以享受一切便利的人,其人生悲剧就难免了。

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地位不同,享受的恩惠不同,责任不同。对信士而言,身居高位而懒于宣扬真理是有罪的。任何人没有赋予别人正道的权力,但有劝善戒恶的义务。职位越高,责任越大。

要知道,***只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来责成。你有多高的位置,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义务和责任。所以,你不能和别人比。我们平时纪念的那些先贤们,他们在责任与莫然之间,选择了前者。他们没有被私欲蒙蔽双眼,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道路多么艰难,他们都能坚忍不拔,坚持到底,所以他们是高贵的。

劝善惩恶怎么读,劝善不劝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生就是不断经受考验的过程,享受多大的恩典,就有多大的责任。你若能够正视自己,将肩上的责任勇敢地付诸于行动,便经受住了***的考验。***说:“让有能力的人按其能力去花费;让不宽裕的人用***所赐给他的去花费。***只依他所赋予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在困难之后,***将赐予容易。”(65:7)

文/马石头,摄影/十月梅

求以: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写一段话

古人云: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

善良的人,心存善念,晓事理,明是非,怀有恻隐之心。劝善良的人,往往很容易劝服。就算劝不好,也不会得罪他。

凶恶的人,心性残暴,好暴力,无善念,手段心狠手辣。劝诫凶恶的人,不仅劝不住,如果劝不好,反遭毒手也有可能。

当善良遇到凶恶的时候,败下阵的总是善良。

所以吃亏的总是善良的人,受欺负的总是善良的人,做退让的也是善良的人。

但是,转变思维:如果吃亏、退让能避免伤身之祸,岂不是一件幸事?古人说的:吃亏是福,是有深意的。

前段时间,我也看到一句话:***定律。同样适合这个问题。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不要与他争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身上是否有要你命的凶器。

珍爱生命,远离恶人(***)。

一生不容错过的35句经典语录,好人不经三番劝,恶人不经三番挑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三国时期刘备临终前嘱咐儿子刘禅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坏事影响小就去做,更不要因为好事影响小就不做。虽然时间已经过去近两千年了,但这句话至今对我们修身养性、锤炼品格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现在这样一个人欲横流的时代,不畏人言或者正是迂腐者之特点,不免还是要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语源及其他啰嗦上几句,倘若有益于读者,也不枉为了小善一桩。

斯语出于刘备遗诏而载于诸葛亮之文集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卷32)记蜀汉章武3年(公元223)夏四月刘备病逝于蜀都成都永安宫(《三国演义》所云之白帝城),并记其病重之时,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此处有裴松之注,其注引《诸葛亮集》所载刘备给后主刘禅(相传小名阿斗者是也)的遗诏,其中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数语。也就是说,这句话是刘备用来训诫其子刘禅之语,而这封遗诏载于《诸葛亮集》,或许正因为如此,或言此语出自刘备之口,或言此语出自诸葛亮之文,

当然,这里是否有这样一个可能:此遗诏即出自诸葛亮之手,不然似乎很难解释为何收入《诸葛亮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卷35)中记有陈寿等整理《诸葛亮集》后的上书,其时定名为《诸葛氏集》,计24篇,10万余字,由篇目及上疏中很难发现是否包括刘备的这篇遗诏。不过,以我之见,此遗诏不可能出于诸葛亮之手,理由如下:

其一,此遗诏作于刘备病重而未卒之时,据其时礼制,制作诏书之事当有志人,丞相诸葛亮不当为之。

其二,此遗诏云:“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优?”又云:“闻丞相为写《申》(《申子》)、《韩》(《韩非子》)、《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明言诸葛亮此时不在刘备之侧。

在《诸葛亮传》中曾记刘备病笃时召见诸葛亮,并托孤于他。但是此传中所记为章武3年春天,另次记有诏敕后主,令其“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未记明时间,而《先主传》先记是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后又记三月黄元之乱平定后病笃,此处裴松之注云:“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君子与小人善恶观

不论此语究竟出自谁手出于谁口,实际都源自孔子之语。

《易经·系辞下》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论述,孔子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这段话的大义是,小人不以不仁为羞耻,不以不义而害怕,他们不看见自己的好处就不愿意为善举,不感受到威胁就不会停止做坏事。虽说不能恒久为善而不作恶,但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够这样去做,这也算是小人得福之途。《易经》说:“履校灭趾,无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一个人的善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成就美名,恶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毁灭其身。在现实生活中,小人常常把小的善举看成无利可得的事而不屑于施行,又把一些小恶看成无伤大体的事而不愿意除去。所以,到后来,是恶贯满盈而难以掩藏,罪大恶极而不可救药了。《易经》说:“何校灭耳,凶。”

当然孔子这段论述主要目的并不是一般性地讨论人之行善与作恶之事,而是为下文劝诫“君子”所作的铺垫与对比。孔子认为君子只有反小人之道而行之,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使得“身安而国家可保”。这里的小人之道是“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则君子之道自然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积善之家有余庆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初看不难,其实你如果想想刘备肯定不会只是要求他的儿子只是某天这样行事,或者随心所欲这样行事,那你就知道这样做实际并不容易。这里实际就是一个积善的问题。

***在评价雷***时说过:“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句话非常浅显地讲了人们行善而不作恶,应该持之以恒以及这样做的难度。《易经》上提出的“积善”理念说的是同样的道理,要比别人更多的吉庆,不在于一时一地为善而不作恶,关键在于“积善”。《荀子·劝学》里则把积善之“余庆”讲得更加引人,说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积善是修养身心的重要途径,只要坚持积善不止,我们甚至不愁达不到圣人的境界。

关于积善,历史上有个传播很广的故事,说的是宋代葛繁日行一善。有的资料上说见于《宋史》,未曾检得其人其事。后见网上所载,说是葛繁,号鹤林居士,丹徒(今镇江),宋哲宗元?3年(1088),任兵器监主簿,崇宁间为许放临颍主簿,后曾任镇江知府。其“日行一利人事,次行二事、三事,数十年未尝一日废。”他所做善事并不都是大利民众之事,他曾指所坐小凳为例,说是:“若此物轩之不正,则蹙人足,予为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说:“若人渴,能饮以水,亦利人事也。唯随事而利之,上至卿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唯在乎久而废耳。”他实际上还是说利人之事,关键不能“久而废”,也就是说要“随事而利之”。当然这事后为佛家用所述,不免语涉不经,说是其“一日,方礼拜念佛时,舍利从空而下,后无疾,面西端而逝”,不过其是想以此来劝人为善而已,佛教在说理时最易夸大其词,搞得荒唐怪诞,实属多跨的一步。

行善而不可为恶之所以然

《易经·系辞上》中孔子对君子为什么必须行善而不能为恶有一段论述,这个论述是借助于解释一段诗歌来讲的。诗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首诗不见于今之《诗经》,当是佚诗一类。今之《诗经·小雅》中有一首《鹤鸣》,与其义或有相通,故录此作为参阅,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孔子对“鸣鹤在阴”这首诗的解释是:“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居其室,是指君子之行;出其言,是指君子之言。孔子认为君子是天下之榜样,其言行上动天地,下关民生,中则关乎君子自身之荣辱。行一善,言一善,皆为民之榜样;行一不善,言一不善,亦皆为民之所关注。这段话重点是放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所以然上,换言之,《易经》时代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国时代。当然,刘备是以此语来教训他那不怎么有帝王之质的儿子阿斗的,并不是就这样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探讨,讲到这个层次也就足够了。对于我们今天许多掌权者或者说是当权派而言,能弄懂这个道理,并且努力去践行这个道理同样也够了。如果能把孔子所讲的“所以然”,也能搞明白,那则善莫大焉。

在行善而勿行恶的所以然问题上,《了凡四训》这部近似庸俗之书给出的答案当然也不会高雅,叫做“期善日增恶日减,福日曾灾日减。一日不行善,即一日无福可求”,也就是说你若想为自己为家人祈福,那你就得为善;若想为自己为家人避灾,那你就不可作恶。正所谓,福者,是人们所力求之境;灾者,是人们所力避之祸。这样来讲行善而勿行恶的所以然,自然陷入了宗教式的简单因果报应,但还是那句话,它们也别无办法,只好用这样直接与***人的办法来劝人行善而勿行恶罢了。

说说伪善

说到行善求福,不能不再就行善动机多说几句。其实求一己之福而行善,虽说动机不太高尚,但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似乎还是利大于弊。但若是包藏祸心而为善,实现是恶莫大焉。有时人们痛恨伪善者甚至超过明火执仗者,虽说并无道理可讲,实在也是情有可原吧。

伪善之祖很难考推,不过孟子似乎可以算一个。《孟子·梁惠王上》中曾记下孟子这么一段话,说是:“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些肉食者远离庖厨,并非今天的动物保护主义者,而是因为欲其死而食其肉,说得如此仁慈,不是伪善又是什么?当然,后来我再读读此章,孟子实在是以此来批评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这么看,还是免了孟子这个恶谥吧。

孟子不算,西汉末年的王莽肯定是逃不了的。王莽本是汉家外戚,家族中多是倚官仗势之辈,随处声色犬马,唯有王莽独守清静,仁孝皆备,成为一时精神文明的楷模。后历官至大司马,秉执国政,而谦谨俭朴一仍其旧,执法如山,其次子因杀家奴而被责自刎偿命。不过,谁也没想到,当他重为大司马时,其政治野心逐渐暴露,可谓不择手段篡得汉室,建立新朝。这主儿到这时才暴露狼子野心,此前就是有人识破于他,说出来又有谁人相信呢?所以白居易曾赠诗挚友《放言》诗,诗云:“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当然现在看来,王莽篡汉之心,于其第一次为司马时为善终不得汉帝认可,反而将他罢相归国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前不久,有媒体莫名其妙想去“炸”中国好不容易出现的首善陈光标,我真的担心陈光标之辈会过于看重苛责之声,而怕了继续行善。

如此一讲,只怕要人为善也就难了。不为善,违了天愿人意;若为善,只怕再也不得有半点私念,否则非落得伪善之名不可。其实,这也是多虑之言了。行善之过程总归是有思想斗争,面临邪恶之诱惑不可能一直不动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求的是“迹”,即实际行为与过程,而不必苛责其“心”。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中曾引用过一副古人的联语,联云:“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于为善而不作恶上,我想亦当是“论迹不论心”,否则世无行善之人,这样的真诚还有何价值?同样某人你认为是伪善,却不可阻止其为善,即使其伪善已然暴露,难道不比其始终作恶为佳?

有无抽象的善恶

善恶问题实际不可抽象而言,但同时又必须承认有共同价值观的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恶人而有善行,善人而有恶举。

当然,离开立场来谈善恶只是理想化的做法。罗曼·罗兰在《弥盖朗琪罗传》(今译《米开朗其罗传》)说过:“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实际就是说行善要看对象,再换句话说,有时对那些恶人做点“恶事”也未尝不可。

其实类似的观点,孔子早就说过。现在有个成语叫以德报怨,一般的成语辞典都是作为褒义成语收入的,我们很多人以为这是孔子的观点,甚至常常把这一条作为宽容恶人的依据。《论语·宪问》中实际是这样记载的,有人请教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也就是说,孔子否定的“以德报怨”的想法,而是主张对行善者报德,对那些作恶者“以直”相报就可以了。道理也是这样,如果讲求“以德报怨”,那么对那些行善积德的人又如何报答呢?这一问题,***则从阶级社会的特点出发,指出:“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当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要求我们不可因为强调立场,而于普世价值的善举而不行。这当然应作为这一话题的题中之义,也就不去多言了。

劝诫的成语劝诫的成语是什么

1. 进行言教千句,不如身教一回。

2. 羊圈里不能留狼,狼窝里不能养羊。

3. 羊群里难藏骆驼,纸团里包不住火。

4. 安钢安在口,救人救到头。

5. 阴险者说话漂亮,聪明人说话实在。

6. 奸险是万恶之端,忠实是万善之源。

7. 好人也怕坏人劝,瓷器就怕金刚钻。

8. 好人不经三番劝,恶人不经三番挑。

9. 好汉不吃眼前亏,君子斗智又斗勇。

10. 好吃的人准嘴馋,贪婪的人准手长。

11. 好报需要有时间,恶报只是在旦夕。

12. 好男儿为荣誉死,守财奴为钱财死。

13. 好骑手爱骑烈马,好猎手爱打虎豹。

14. 买毛驴是近的好,娶媳妇是远的好。

15. 坏人的心毒如蝎,恶人的口甜如蜜。

16. 坏人嘴里怪话多,馋人嘴里讲吃喝。、

17. 抛弃掉恶妻***友,才能获得到安乐。

18. 苍蝇与毒苗作伴,懒鬼与蠢汉为伍。

19. 劳动夫妻恩爱深,和睦家庭幸福多。

20. 男子勤劳家才富,女子节俭纱成布。

21. 男无女伴财无主,女无男伴身无靠。

22. 男有妻子家有主,女有丈夫家有梁。

23. 河狭水激,人急计生。

24. 治得了病,活不了命。

25. 怕麻雀别种粮,怕野狼别养羊。

26. 怕淌汗别爬山,怕野兽别打猎。

27. 鱼生火,肉生痰,粗粮淡饭保平安。

28. 春捂秋冻,一生无病。

29. 帮人要诚心,学习要虚心,干好要决心,对国要忠心。

30. 财富能使人堕落,自私能使人迷途。

31. 每天笑一笑,赛过吃好药。

32. 身教胜于言教,蛮教不如不教。

33. 言教不如身教,动口不如动手。

34. 吝啬的人爱挑剔,狡诈的人爱猜疑。

35. 纱网遮不住阳光,谎言骗不过众人。

讲劝的诗句讲劝的诗句是什么

劝诫的成语有:劝百讽一,赏一劝百,劝善黜恶。

劝诫的成语有:劝百讽一,赏一劝百,劝善黜恶。2:拼音是、quànjiè。3:注音是、ㄑㄨㄢ_ㄐ一ㄝ_。4:结构是、劝(左右结构)诫(左右结构)。

劝诫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动)旧也作劝戒,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二、引证解释

⒈见“劝戒”。

三、国语词典

规劝告诫。词语翻译英语toexhort,toadmonish德语ermahnen法语exhorter,admonester

四、网络解释

劝诫劝诫: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关于劝诫的近义词

告戒告诫

关于劝诫的诗句

长言劝诫见家风句句归劝诫扶颠有劝诫

关于劝诫的单词

exhort

关于劝诫的词语

劝善黜恶劝百讽一罚一劝百诱掖奖劝乐事劝功断织之诫小惩大诫劝善戒恶劝善惩恶讽一劝百

关于劝诫的造句

1、做最真实的自己,可用于劝诫一些沉迷于幻想或不切实际的朋友,也可以用于鼓舞他人。

2、看见别人工作不认真,就如骨鲠在喉,非要批评劝诫一番,才觉得心里好受一些。

3、一般来说,十八世纪之前欧洲***都有醒世、劝诫的作用,包括我国早期白话***也是如此。

4、老师劝诫我们切勿胡思乱想,应趁年轻集中精力学习。

5、这位老者劝诫他不要越陷越深,一错再错。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劝诫的详细信息

佛法劝人向善又有说要持中没有善恶观念到底如何理解

讲劝的诗句有:讲劝渊源养浩堂。

讲劝的诗句有:讲劝渊源养浩堂。注音是:ㄐ一ㄤˇㄑㄨㄢ_。拼音是:jiǎngquàn。结构是:讲(左右结构)劝(左右结构)。

讲劝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讲业劝学。

二、引证解释

⒈讲业劝学。引《新唐书·李训传》:“注阴知帝指,屡建密计,引仲言叶力。帝外_讲劝,又皆以守澄进,故与之谋则其党不疑。”宋苏辙《上高县学记》:“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宋金履祥《又率诸生祭鲁斋先生文》:“畴咨於公府,起先生以讲劝。”

三、网络解释

讲劝jiǎngquànㄐㄧㄤˇㄑㄨㄢ_讲劝(讲劝)讲业劝学。《新唐书·李训传》:“注阴知帝指,屡建密计,引仲言叶力。帝外托讲劝,又皆以守澄进,故与之谋则其党不疑。”宋苏辙《上高县学记》:“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宋金履祥《又率诸生祭鲁斋先生文》:“畴咨於公府,起先生以讲劝。”

关于讲劝的成语

诱掖奖劝讲古论今讲文张字投戈讲_讽一劝百劝善戒恶劝善黜恶赏一劝百劝善惩恶讲经说法

关于讲劝的词语

诱掖奖劝讲古论今劝善惩恶刑仁讲让乐事劝功赏一劝百投戈讲_高头讲章劝善规过讽一劝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讲劝的详细信息

带劝四字成语有哪些

劝人向善是佛法存在的基本。

然则,于己于人,不执著功德的有无,不执著功德的多少,也不执著善恶的事相,是为无为心;是行持中道。因为执著一切会令己生诸多烦恼,烦恼是无明的根本,烦恼无明会终究断丧慈悲***。所以,佛家慈悲心与善恶观与凡夫理解的是不一样的,前者更彻底,以心取义,如凡夫的善恶观是建立在人身上,而佛门圣众则洞穿根本,认为人本无善恶,善恶只在心念间,因为不执著事相,因为取中道,所以佛法是彻底的法。

罪恶之城的毁灭:为什么要牢记多做善事,不做恶事?

1. 带“劝”字的成语有哪些

孙权劝学: 瞻蒲劝穑: 诱掖奖劝: 赏一劝百: 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

诱掖奖劝: 引导扶持,奖励劝勉。赏一劝众: 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

劝善惩恶: 劝:勉励;惩:责罚。惩罚坏人,奖励好人。

劝百讽一: 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劝善黜恶: 惩罚坏人,奖励好人。同“劝善惩恶”。

劝善戒恶: 惩罚坏人,奖励好人。同“劝善惩恶”。

乐事劝功: 指乐于从事所业,努力获得成效。讽一劝百: 讽:用委婉含蓄的言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戒。

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罚一劝百: 处罚一个人以惩戒众人。

断织劝学: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惩恶劝善: 惩:责罚;劝:勉励。惩罚坏人,奖励好人。

2. 有关劝说的四字成语5个

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苦心劝说。

说好说歹:①指百般劝说或请求。②褒贬,评论好坏。

停瞋息怒:瞋:发怒时睁大眼睛。停止发怒和生气。多用作劝说,停息恼怒之辞。

息怒停瞋:瞋:发怒时睁大眼睛。停止发怒和生气。多用作劝说,停息恼怒之辞。

燕昭市骏:指战国时郭隗以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为喻,劝说燕昭王真心求贤的事。

作好作歹:比喻用各种理由或方式反复劝说。

做刚做柔: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做好做歹:犹言好说歹说。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做歉做好:比喻用各种理由或方式反复劝说。

3. 什么的劝说四字成语

苦口婆心

kǔ kǒu pó xīn

[释义] 苦口: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与开导;婆心:老婆婆的心肠;指好意、善意。好心好意;不厌其烦地劝说或开导。形容耐心恳切地再三规劝。

[语出]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得个贤父兄;良师友;苦口婆心的成全他;唤醒他。”

[近义] 苦口相劝 语重心长

[反义] 口蜜腹剑

[用法] 含褒义。常用于善意地规劝。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语重心长”;都有含有“善意地进行说服教育”的意思。但~偏重在劝;含有“不厌其烦”的意思;“语重心长”含有“话有分量;情深意长”的意思。

[例句] 你不要把父母对你~的劝说当成耳旁风;继续走下坡路。

[英译] do one's best to convince *** 。

4. 带“好”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带“好”的四字成语有:

不怀好意、游手好闲、言归于好、好高骛远、好吃懒做、争强好胜、重修旧好、好为人师、叶公好龙、夺人所好、好色之徒、好大喜功、贪财好色、百年好合、好心好意、好说歹说、花好月圆、好言好语、至亲好友、好自为之、恰到好处。

1、不怀好意[bù huái hào yì]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听了这话,自家肚里寻思道:‘这妇人不怀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

释义:怀:包藏。没安好心。

2、游手好闲[yóu shǒu hào xián]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三年诏》:“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与赋贫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元·无名氏《杀狗劝夫》:“我打你个游手好闲,不务生理的***孩儿。

释义:指人游荡懒散,不愿参加劳动。

3、言归于好[yán guī yú hǎo]

出处:《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释义:言:句首助词,无义。指彼此重新和好。

4、好高骛远[hào gāo wù yuǎn]

出处:《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释义: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5、争强好胜[zhēng qiáng hào shèng]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任是争强好胜的,偏逢用违所长。”

释义:争:争夺;强:优胜;好:喜爱。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

5. 带四字的成语

捱三顶四 八万四千 巴三览四 巴三揽四 板板六十四

版版六十四 半三不四 臂有四肘 不三不四 差三错四

朝三暮四 楚歌四合 楚歌四面 楚歌四起 倒三颠四

低三下四 颠三倒四 调三惑四 调三窝四 调三斡四

丢三拉四 丢三落四 丢三忘四 放之四海而皆准 放诸四海而皆准

烽火四起 横三竖四 横三顺四 家徒四壁 接三连四

街坊四邻 ***四海 九洲四海 狂三诈四 拉三扯四

狼烟四起 连三并四 连三接四 六通四辟 六通四达

名扬四海 暮四朝三 拿三搬四 囊括四海 偏三向四

骈四俪六 欺三瞒四 牵五挂四 三病四痛 三长四短

三从四德 三翻四复 三翻四覆 三反四覆 三老四少

三邻四舍 三朋四友 三妻四妾 三亲四眷 三清四白

三求四告 三拳不敌四手 三三四四 室徒四壁 说三道四

四百四病 四不拗六 四冲八达 四冲六达 四大皆空

四方八面 四方辐辏 四方之志 四分五裂 四分五落

四分五剖 四纷五落 四海波静 四海承风 四海鼎沸

四海皆兄弟 四海*** 四海飘零 四海升平 四海升平

四海他人 四海为家 四海一家 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荒八极

四郊多垒 四角俱全 四脚朝天 四马攒蹄 四面八方

四面出击 四面楚歌 四面受敌 四平八稳 四清六活

四衢八街 四山五岳 四时八节 四时之气 四书五经

四体百骸 四体不勤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亭八当 四停八当

四通八达 四通五达 四姻九戚 四战之地 四战之国

四肢百骸 四肢百体 四至八道 挑三拨四 挑三豁四

挑三拣四 挑三检四 挑三嫌四 条三窝四 投诸四裔

推三推四 推三阻四 危机四伏 微机四伏 文房四宝

文房四侯 文房四士 文房四物 文房四艺 五湖四海

五零四散 五洲四海 言三语四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眼空四海 扬名四海 一谦四益 语四言三 再三再四

张三李四 遮三瞒四 志在四方 志在四海 重三迭四

重三叠四

6. 带言语两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片言只语、龙言凤语、能言快语、言颠语倒、风言风语、绵言细语、轻言细语、冷言冷语、快言快语、自言自语

片言只语

拼音piàn yán zhǐ yǔ

释义零零碎碎的话语。形容语言文字数量极少。

出处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

龙言凤语

拼音lóng yán fèng yǔ

释义比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出处唐·鲍溶《会仙歌》:“轻轻蒙蒙,龙言凤语何从容,耳有响兮目无踪。”

能言快语

拼音néng yán kuài yǔ

释义能说会道,言词敏捷爽利。

出处元·无名氏 《谇范叔》楔子:“欲遣一文武全备能言快语之士,往聘齐国。”

言颠语倒

拼音yán diān yǔ dǎo

释义说话颠三倒四。

出处《群音类选·〈绣襦记·蝎蛇炽恶〉》:“他是老年人,言颠语倒,不可认为闻言心旆摇。”

风言风语

拼音fēng yán fēng yǔ

释义没有根据的、不怀好意的、带有讥讽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

出处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绵言细语

拼音mián yán xì yǔ

释义绵:柔软。绵言:柔和的语言。细语:低细的语句。指说话时声音柔和细微,使人容易接受。

出处梁斌《红旗谱》十四。

轻言细语

拼音qīng yán xì yǔ

释义形容说话轻而柔和。

出处欧阳予倩《同住的三家人》:“她的母亲轻言细语地劝了一会,好容易把她劝进房去,关起门来。”

冷言冷语

拼音lěng yán lěng yǔ

释义冷:意含讥讽。带讥讽意味的冷冰冰的话。

出处《宝林禅师语录》:“山门疏:关着门,尽是自家屋里,何须冷言冷语,暗地敲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七:“只这冷言冷语,带讥带讪的,教人怎么当得!”

快言快语

拼音kuài yán kuài yǔ

释义说话和表达清楚的、明确的等

出处烧饼曹鹤阳快言快语

自言自语

拼音zì yán zì yǔ

释义言、语:说话。自己对自己说话。

出处元·无名氏《桃花女》第四折:“你这般鬼促促的,在这自言自语,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树吗?”

7. 第一字是劝第三个字是讽的四字成语

成语:劝百讽一

拼音:quàn bǎi fěng yī

解释: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示例:视庄言危论,往往有过,殆未可以~而轻薄之也。 《译印政治***序》

近义词:讽一劝百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方法不对头

(劝百讽一,劝百讽一)

《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颜师古注:“奢靡之辞多,而节俭之言少也。”言相如之赋虽意在讽谏,但终因奢靡之辞多而掩其意。后以“劝百讽一”指文章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译印政治***序》:“寓谲谏于诙谐,发忠爱于馨艳,其移人之深,视庄言危论,往往有过,殆未可以劝百讽一而轻薄之也。”

不会有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愿意去做一个窃夺别人劳动果实的盗贼,更不会在享用“赃物”的时候,反而感到幸福。

《圣经》中这样描写道:

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我听到指控所多玛蛾摩拉的声音,说那里恶贯满盈,我要亲自下去,看看人们的控诉是否属实。”

亚伯拉罕问耶和华:“你真的要把无辜者跟有罪的人一起消灭吗?如果城里有50个无辜的人,你饶恕这座城吗?你肯定不会把无辜者跟有罪的人一起杀掉,审判世界的主肯定是公正的。”

亚伯拉罕又说:“主啊,我虽是凡人,求你也容我大胆说话。也许城里只有45个无辜的人,你会因为少了5个而毁灭全城吗?”

耶和华回答:“如果能找到45个无辜的人,我也不毁灭这城。”

亚伯拉罕又说:“***使只有40个人呢?”

他回答:“要是能找到40个,我也不毁灭这城。”

亚伯拉罕说:“我的主啊,求你不要生气,我要继续请求,***使只有30个呢?”

他回答:“要是能找到30个,我也不毁灭这城。”

亚伯拉罕又说:“我的主啊,请你容我继续向你大胆请求。***使只找到20个呢?”

他回答:“要是能找到20个,我也不毁灭这城。”

最后,亚伯拉罕说:“我的主啊,请你不要生气,容我再求一次。如果只找到10个呢?”

他回答:“即使只有lO个,我也不毁灭这城。”耶和华说完这句话就转身离去,亚伯拉罕也回家去了。

当天晚上,两位天使来到所多玛。罗得正坐在城门口,一见他们就起身迎接,俯伏在地说:“请到我家来,让我招待你们,你们洗洗脚,歇一夜,明天早晨再继续赶路。”他们却说:“我们要在街上过夜。”罗得又恳切邀请。他们终于同意了,跟罗得来到他家。罗得叫仆人烤面包,准备佳肴。准备好后和他们一同进餐。

饭后客人还没有上床,所多玛所有的男子,不分老少,都来包围了罗得的房子。他们喊叫罗得,问他:“今晚到你家来的那两个人在哪里?把他们带出来!”所多玛的男子要跟他们睡觉。

罗得走出去,把门关好,对他们说:“弟兄们,你们不可做这种邪恶的事。我有两个女儿,还是处女,我把她们交给你们,任凭你们随意处置。但是你们千万不可为难这两个人。他们来到我家,是我的客人,我要保护他们。”

但是他们回答:“你这个外乡人,还想指挥我们呀?滚开!不然的话,我们对付你比对付他们还厉害。”他们推开罗得往前冲,想破门而入。这时,屋里的两个人伸出手来,把罗得拉进去把门关严,又使外面的男人全都瞎了眼,摸来摸去找不到门。

那两个人对罗得说:“你在这城里还有亲人吗?有儿女、女婿或其他亲人吗?叫他们赶快离开,因为我们要毁灭这城。耶和华已听到这里罪恶的声音,特地派我们来毁灭这城。”

罗得就去找他的女儿的未婚夫,告诉他们说:“你们赶快离开,耶和华要毁灭这城。”但他们都以为他在开玩笑。

天亮的时候,天使催促罗得说:“赶快带上你的妻子和两个女儿离开这里,免得你们跟这城同归于尽。”

罗得仍然犹豫不决。耶和华怜悯他,那两个人拉起他、他妻子和两个女儿的手,带他们离开那城。其中一个天使说:“你们逃命吧!不要回头看,也不可在山谷停留。要跑到山上才不会死。”

罗得却说:“先生,别这样,你既然帮助我,要救我的命,就别叫我们跑那么远;那山太远了,恐怕我跑不到那里灾祸就到了,我就活不成了。你看见那个小镇了吗?它离这里不远,就让我到那里去。你看,那是个很小的地方,让我在那里避难吧!”

天使回答:“好吧,我答应你,不毁灭那个小镇。快点跑啊!你一到那里,我就要下手了!”

因为罗得称那地方为“小镇”,那镇就得名“琐珥”。

太阳出来的时候,罗得到了琐珥。突然间,耶和华将燃烧着的硫黄降在所多玛和蛾摩拉城。他毁灭了这两座城,毁灭了整个平原,以及生长在地上的一切植物。罗得的妻子在后面回头一看,马上变成一根盐柱。

第二天一早,亚伯拉罕赶到他曾在耶和华面前站过的地方,俯视所多玛、蛾摩拉和整个平原,看到大地浓烟滚滚,如同烧窑一般。

但是,上帝毁灭平原诸城邑的时候,却记着亚伯拉罕,因此准许罗得一家逃命。

这段故事是《圣经》中劝善惩恶的名篇,告诫人们要“多做善事,不做恶事”。不管我们是不是信奉因果报应,都要奉行“多做善事,不做恶事”的原则,这是对现代人的起码道德要求,也是建立和维护和谐社会的根本,让我们看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例子。

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后来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

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在接受***访时,他显出了“西北人”的朴实。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

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但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是算高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是我注意到现场没一个人笑。

主持人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我听见观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

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主持人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家当,大卫的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人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台这一看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是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重)。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一双未洗的普通的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主持人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所以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仅仅用金钱就可以衡量的,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只是粗茶淡饭,可是他却颇受人敬重;而有的人虽然衣食丰足,甚至是大腹便便、满肚肥肠,却是到处受人耻笑和辱骂。圣经箴言

竭力行善的,受人敬重;追逐邪恶的,祸患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