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怀若谷 安之若素什么意思,进道若退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1 0
  1. “大道无形”是什么意思?
  2. 进退的意思进退的意思是什么
  3. 证得初果是什么意义?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一般如何可以证道?
  4. 大盈若冲,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 什么意思?
  5. “思之,慎之而行之”是什么意思?

1:是“大音希声”,不是“大音希微”;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下篇《德经》第四十一章,意思→“希”的解释是“无”;“大音希声”就是:最大的声响,反而听起来无声无息。

2:第四十一章全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3:译文→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大肆地嘲笑它。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真正懂得道的人看起来很愚昧,遵循道的原则前进的人看起来是在后退,行道的路即使平坦也看起来崎岖。崇高的道德看起来低下,广盛的道德看起来不足,刚健的道德看起来软弱,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沌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起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虚怀若谷 安之若素什么意思,进道若退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说明→①:本章引用十二句古代成语,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诸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主观辩证法乃源于客观辩证法的事实。②:在这一章中,老子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来讨论如何认识道,要求透过现象来把握本质,通过万物的外在表现形式来深入其内部,这样才能认识“道”。他批评那些仅仅看到一些表象,不能真正认识“道”,反而去讥笑“道”的行为。他引用十二句前人的格言,意在表明“道”隐幽未现,深藏于现象之后,而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又往往与“道”之本质相反,因而认识与把握“道”不是轻而易举的事。③: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对该事有一个深切的认识与把握,不然就会鲁莽行事,不但不能做好此事,反而会做成坏事,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例。

“大道无形”是什么意思?

大音希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读音为dà yīn xī shēng。

出处:《老子》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翻译: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非人为造就, 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最好的形象是没有形象。

扩展资料: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提出的一种哲学、美学观点。

“希声”是指用耳朵听不到的声音;“无形”是指用 眼睛看不到的形状。“大音”是指超群出众的乐音:“大象” 是指最博大优美的物象,把这四个词义组合在一起,就是指最美的音乐是耳朵听不到的,最美的物象也是非目能视。这是老子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进退的意思进退的意思是什么

大道无形 是出自 老子 的 《道德经》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味,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好象崎岖;高尚的德好象河谷,广大的德好象不足,刚强的德好象懦弱,充实的德好象空虚;最洁白的好象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证得初果是什么意义?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一般如何可以证道?

进退的词语解释是:进退jìntuì。(1)前进和后退。(2)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指言行适度。

进退的词语解释是:进退jìntuì。(1)前进和后退。(2)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指言行适度。拼音是:jìntuì。词性是:动词。结构是:进(半包围结构)退(半包围结构)。注音是:ㄐ一ㄣ_ㄊㄨㄟ_。

进退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亦作“进逻”。⒉前进与后退。引《易·_辞上》:“变化者,进退之象也。”韩康伯注:“往_相推,迭进退也。”孔颖达疏:“万物之象皆有阴阳之爻,或从始而上进,或居终而倒退,以其往_相推,或渐变而顿化,故云进退之象也。”《宋书·乐志二》:“进退疾鹰_,龙战而豹起。”宋曾巩《殿前都指挥使制》:“夫兵有击刺射驭之能,有坐作进退之法。”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学到后来却是驰马射箭,再多学些便是摆阵,人穿了五彩衣服,扛了武器和旗帜,各自随方位调动,随金鼓声进退。”⒊举止行动。引《后汉书·陈蕃传》:“人君者,摄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维,举动不可以违圣法,进退不可以离道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见上官,进退应对,无不颠倒。”《花城》1987年第5期:“刘富贵在家一切进退,都是听他老婆这个‘枕边军师’的口令的。”⒋升降;任免。引《韩非子·奸劫弑臣》:“夫_臣得乘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_臣者,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宋秦观《主术策》:“非有政事之臣,则百官之进退,奈何而不乱也。”⒌出仕和退隐;去就。引宋王安石《得孙正之诗因寄兼呈曾子固》诗:“未有诗书论进退,谩期身世托林泉。”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盖当时局縻烂,兵事掣肘,杀身无补忠孝,宜完留其身以有待,亦儒臣进退之义。”邹韬奋《抗战以来临行的一封信》:“但我个人进退的事小,而政治作风的改革事大,后一点尤其值得***的考虑。”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一:“朋友们知道了我这个意思,也有表同感的,像张志让和董维键便曾经写信给我,愿意共同进退。”⒍录取与黜退。引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为进退。”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南院书籍》:“而进退人才,则又密封,稿中皆涂去姓名,防_漏也。”⒎指录用与解雇。引茅盾《子夜》十五:“他又要求以后屠维岳进退工人,须先得他的同意。”⒏损益变化。引《周礼·秋官·小司寇》:“冬祀司民,献民数於王。王拜受之,以图国用而进退之。”郑玄注:“进退,犹损益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封建以来,谁所制割,国有增减,星无进退,灾祥祸福,就中不差。”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圣人以阴阳之消长,示人事之进退。”⒐引申为斟酌;权衡。引清冯桂芬《致曾协揆公启》:“特遣钱户部鼎铭_呈属以包胥秦庭之事,愿听执事《无衣》之赋,如不得命,江南亿万姓从此死无日矣,惟执事进退之。”⒑褒贬。引《北齐书·司马子如传》:“若言有进退,稍不合意,便令武士顿曳,白刃临项。”明吕天成《<曲品>自序》:“***侈盛,作者争衡,从无操柄而进退之。”清叶廷_《吹网录·<汉书·古今人表>》:“孟坚自视於孔子何如,乃於千百年之圣贤帝王,奋笔肆为进退,是亦不可以已乎!”⒒指挥;使之进退。引《公羊传·襄公十九年》:“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也。”何休注:“礼,兵不从中御外,临时制宜,当敌为师,唯义所在。”徐彦疏:“《司马法》云:_外之事,将军裁之。故云:礼,用兵之道,不得国中制御于外也。凡为将军之法,必须临时制宜,谓专进退也。”明冯梦龙《智囊补·上智·令狐_李德裕》:“先是诸宦者监军,各以意见指挥军事,将帅不得专进退。”《变法通议·论科举》:“今之所以进退天下者,八股之文、八韵之诗,虽使伊、吕、管、乐操觚为之,必无以远过於金、陈、章、罗。”⒓犹豫。引《易·巽》:“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象曰:进退,志疑也。”王弼注:“《巽》顺之志,进退疑惧。”孔颖达疏:“志疑者,欲从之则未明其令,欲不从则惧罪及己,志意怀疑,所以进退也。”唐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我今进退几时决,十年蠢蠢随朝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展细_之,女进退而惭于言,封为略述梗概。”⒔应进而进;应退而退。泛指言语行动恰如其分。引宋王安石《雨过偶书》诗:“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西游记》第五五回:“那怪道:‘孙悟空,你好不识进退!’”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金女士:像遂庵这样晓得进退,聪明知趣的人,世界上有几个?”

二、国语词典

前进或后退。如:「进退不得」。

三、网络解释

进退(词语)进退:进,前进;退;后退;合起来,进退意思是:知道取舍,做事知道是进行还是后退,要明确的所在的处境,明得失,做选择,知进退。

关于进退的诗词

《次雪舟进退韵》《进退·进退须恭敬》《赠示进退格·鬼自揶揄刘伯龙》

关于进退的诗句

进退羝触藩进退不相妨无去无来无进退

关于进退的单词

dilemma

关于进退的词语

进善退恶进道若退进退失踞进退无据进退无恒进退维谷进退荣辱进退亡据进退无门进退失据

关于进退的造句

1、我现在的处境犹如陷入泥淖中,进退维谷,非常狼狈。

2、小孩子说话不知进退,让您见笑了。

3、是帮他,还是不帮他,我真进退维谷。

4、繁重的学业和沉重的生活压力让我进退维谷。

5、一瞬间,由于她进退两难的复杂处境,她完全沮丧了。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进退的详细信息

大盈若冲,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 什么意思?

(虽然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求助我,也不知道你怎么知道我,但是我知道你有个疑惑,这个疑惑我很久之前就很纠结过,于是我依靠打坐冥思来寻求出路。。。。。)

让我们温习一些《道德经》原文: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有云: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不出户,

知天下;

不窥牖,

见天道。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

。。。 。。。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什么叫恍惚呢?

就是大脑一片空寂,什么也不知道的状态,感觉恍恍惚惚,不是知道,也不是不知道。不是空无,也不是非空无——什么也意识不到,仅仅就是恍恍惚惚。

老子曰: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老子所谓的上述恍惚状态,是理解道德经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是运功打坐的过程。

在打坐的恍惚之间

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也就是说,老子的道德经,出处就是这个晃兮忽兮。

那么,我这里先给出参悟的具体操作,你看了这个贴子就可以开始了。一般要三个星期以上,你才能达到“中士闻道,半信半疑”这个程度。

大约你打坐约半年左右,你就能够“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了。这个时候你才明白老子的高明之处。

具体操作:

每天大约两个小时,***,大脑什么也不想,闭上眼睛,静心,虚心,脑子里一片恍惚。不是空无。而是什么也不知道,一片恍惚。

就是上面这个简单的操作。大约要到几个星期之后,你才能理解我这里说的东西。

《道德经》中关于打坐,有着极清晰的阐述。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

——让身心达到静,虚的状态。也就是***,调息。

老子曰:“静胜燥,虚胜实”;

“古之善为士者,虚其心,实其腹,壮其骨”

那么打坐的具体办法呢,老子这样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能无为乎?能为雌乎? 能无知乎?”

——翻译过来就是:

气沉丹田,致虚守静。呼吸轻柔顺畅,气与意合一,不要想像,不要思考,达到虚弱被动,无为无知的状态,恍恍惚惚。

在这里要注意,打坐的过程要求“无知”。

老子曰: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古之***,绝学无欲”

绝学无忧的意思就是达到无知的状态。

不听,不看,无为,不想——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达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不尚贤,使心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心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我心不乱。是以修真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心无知无欲。使夫修仙者为无为,则无不成。

。。。 。。。

玄学,这个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没有明白。但是你理解了道德经之后就一目了然了。

玄在古代就是一种颜色。墨黑的,不是无,也不是有,很模糊这么一个颜色。玄这个词的意思就是:1。恍惚。2。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产生有和无的东西。3。很神奇,是形之上的东西。

上面的三个意思总和起来,就是可以用恍惚这个词来代替。也可以用混沌这个词。说宇宙发生于混沌之中。

而我们这里则说:万事万物发生于恍惚之中,发生于玄。老子曰:玄肶之门,是为天地根。与混沌的用法相同。

注意:万事万物不是发生于无,也不是发生于有,而是发生于恍惚混沌的玄。

恍惚与空无,与禅,都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在这里就发现了禅宗和佛的错误了。在佛那里,根本没有传下一个可行的确定的修真方法,即使后来的禅宗,也很少有修真成功的人,原因就在这里。

参禅,参什么呢?禅宗自己不知道。

悟空,无空,参悟无,

上面两个方法就是佛家一宗的根本的方法。这个方法与恍惚的区别在于:悟空和参禅是在参悟一个对象,但是恍惚却没有对象。恍惚的方法要求修道的人放弃对象与头脑的区别。没有对象也没有认识——处于一个混沌的无知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没有认识和对象的区分。

所以达摩面壁九年,最终也没有传下一个修道的方法,寺院里根本就没有高人。六祖禅师传下的也不过就是悟空一术,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所谓:“所相非相”

所谓:“想定非非想定”

所谓“数树叶”

。。。 。。。

在佛学经典里,这样的方法很多,但是都不对,都是作者瞎猜的方法,也没有造就过一个悟道成功的人。

在道家这里也大致情形相同,他们不知道自己在那里参悟什么,什么内丹外丹,金丹,总之除了胡说八道什么都没有。虽然道家也把道德经奉为至高经典,但是没有人能够读懂它,也没有一个人真的从道德经这里获得了顿悟成功的经历。所以他们对于道德经,敬畏有之,却是不敢妄言。

他们没有一个人敢于说,恍惚之术,就是修真的绝学

我再重申一遍修真的具体操作。

***。

闭上眼睛。

让头脑达到恍恍惚惚,无知状态。不是无,不是空,就是什么也不知道。

保持这个状态,每天两个小时,坚持不懈。

在***期间,要做到不想像,不思考,不听,不触摸。关闭眼睛鼻子耳朵皮肤等各种信息,要没有情感,无喜无忧,清静自然。

这里的关键是:不知。感觉自己进入了混沌恍惚状态。

调节呼吸,是为了守静。

调息的目的是均匀而意识不到,不影响恍惚状态。可以气沉丹田,或者意守其他什么地方,都可以——但是“不知”这个状态要求不意守任何东西,仅仅意守混沌无知。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就是信仰。信仰你这个方式可以达到修仙的目标,而不问为什么。

很多人在静守的时候总是希望在恍惚之中看到某种神奇的东西,或者达到某种神奇的境界,这就又错了,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也不希望得到,仅仅希望保持恍惚这个状态,似乎这个状态就是你人生的最高的目标——我将来会给你讲,这个状态就是死亡状态,就是人生终极目的所在,因此你只有把恍惚作为你人生终极目标,说,我此生就是为了处于这个恍惚状态,我的一切作为,都不过是为了此时对于恍惚的享受——这个想法才是唯一正确的。

而任何期望从这里得到某种能力,某种境界的人,都不可能最终得道——这一点要记住,因此需要你一个信仰。

单纯的信仰,而不是证明。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尽力做到“虚”“静”“死”“无知”“恍惚”“混沌”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牝,是雌的意思。指谓万物之母。

老子曰: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 。。。

总之,在《道德经》里面,老子列举了大量的对立事物,

这些对立,比如大小,多少,强弱,有无,,,,

都有其弱的方面和强的方面,老子要求要守其弱的方面,而放弃其强的方面。

向着弱的方向,到达于极限无。

而向着强的方面则到达于极限有。

于是,每一个对立事物,只有我们向着虚弱的方向,我们才有可能到达虚无的境地,并最终摆脱那个对立。这就是老子给我们明示的修真方法。

于是,老子教导我们: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 。。。

当我们把意识中所有的对立,都通过这个方式摆脱掉的时候,我们就到达于虚无的境地——这里就是玄牝之门。

老子在另外一个地方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这里就是在阐述,所有的事物都回复到天地之根里面去,并且是通过致虚极,守静笃,而摆脱各种矛盾到达的。

老子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也就是说,把所有的强的东西都放弃掉,向着虚无飘渺模糊的方向去。使自己的意识到达恍惚状态。这个恍惚状态,恰恰就是众妙之门。

我排列一些对立出来如下:

有——无

强——弱

实——虚

山——谷

知——不知

。。。 。。。

因为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一个矛盾,当我们用老子的方法摆脱这些矛盾的时候,我们就退出了所有这些东西,并从而到达了一个神奇的地方,在那个地方是所有矛盾的根。

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是极虚之地,是所有矛盾的共同的一个极,叫做“虚极”,也就是“虚无一端”。

于是,

这里就是众妙所归的地方

这里就是玄牝之门,

也是天地之根

这里就是百谷之王——大海,是谷神。

这里就是天下溪

这里就是太极之虚极。

。。。 。。。

那么我们看到,这里就是不知,就是无,就是玄,就是模糊混沌恍恍惚惚。。。。。。

老子曰:

致虚极,守静笃。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上善若水。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 。。。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 。。。

而这个到达于玄牝之门的过程,就是我们到达于虚极的过程,也就是佛家说的脱离五行,跳出三界之外

我再重复的强调一遍:

我们打坐参悟,

进入恍恍惚惚的状态

这个状态就叫做玄。

这里就是虚极

这里就是玄之牝

这里就是万事万物的根,

天地跟

百谷之王,谷神

天下至善,水。

所有对立矛盾的弱的方面

。。。 。。。

这个状态又叫做绝学弃智,无知无识。恍惚混沌。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所以我们打坐修真,

修的就是这个众妙之门

知不知,尚矣

老子曰: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复归于朴。

古代***的这样一个生活方式,其生命的含义我们以后谈。单单就修道而言,就是要生活“简约”“单调,”以便头脑“不知”。化繁为简。

绝圣弃智

绝学无忧

乔布斯说: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恪守贫穷,恪守愚昧)。他还说:一个人要知道清空自己。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达到“不知”。

所谓不知,意思如下:

1.空无——我们想像眼前一片空无,悟空,这是表象的不知。

2.静。守静笃。佛曰:“六根清静”。指谓情绪心理要空无,没有情感欲望。归根曰静。

3.致虚极。虚,指谓我们对身体的体验为无。比如疼痛,触觉,对身体的其他体验要虚,轻,仿佛身体已经没有了一样。

4.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思是,你能排除掉冥想吗?也就是不要想像,不要思考。

以上四项,就是“不知”的内容。我们修真,要达到无知,就要从上面四项着手。

也就是说,要关闭视听味嗅触的功能,要关闭想像思考的功能,排除一切感觉,表象,和思考——这样来达到修真的目标。

为什么要排除了这些“知”呢?

因为在这些“知”的后面,隐藏着一个“大知”。我们通过修真所排除的都是杂乱的表面的“知”,有如一棵大树,我们铲除了它的绿叶和花朵,暴露出来的却是树干——“纯粹的知”。

——纯知。

纯知就是不知。不知就是“玄”,玄又是恍惚,,,,,从这里我们就又返回到修真的道路上来。我们通过恍惚,通过排除“知”,达到无知,达到纯知。 

这个纯知,在老子这里就是玄,谷神,众妙所归,玄牝之门。

在佛那里,就是“佛”。

“若见所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个纯知,我们在其他学科中也见过,比如“本我”,“真我”,“上帝”,“心”,,,,等等。

这个纯知,就是玄,在老子这里就叫做道。

比喻的说,当我们驾驶宇宙飞船,远离宇宙。宇宙逐渐离我们远去,逐渐化为一片灰蒙蒙,如水如烟

——宇宙此时就变成了“纯有”。纯有就好像是水,好像是真空,无色无形,有而又没有。那么纯知也是这个意思,当我们排除掉所有的感觉表象,知就演变为纯知,纯知又是无知。此时我们驾驶的是“不知飞船”。通过不知,而达到纯有。

所以大智若愚,因为老子为了把握大知,必须要“不知”。不是大智若愚,而是,大智慧就是愚昧。

所以明道若昧。明道本身就是愚昧。

。。。 。。。

因为老子为了把握玄,把握大知,他必须要达到不知。古代***于是对日常生活达到如此不知的程度,他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道德经说: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庄子曰:古之***,近水不濡,入火不热,,,,,,

庄子的不知,则达到了近乎***的程度。

↑(PS:这似乎就是那种境界了。。。)

谈谈道德经的读法

市面上的道德经,是一个残篇,而且遗失了最为重要的部分。

二,道德经被人为的修改过,但是基本也保持着原貌

三,道德经被人为打乱了次序,各个章节的连接不对。

所以我建议你这样读:

花两个月的时间,每个星期认真的读两遍。最后达到很熟悉,甚至能够背下来最好。

然后忘记它。

将来,当你重新思考修道问题的时候,你会重新回忆起来。

那个时候,以你的思路为索引,去联想道德经的各个部分,会重新把这个道德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东西。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道德经应当的顺序是什么,它大约是遗失了什么东西,被人修改了什么东西,,,,,总之随着你修道的进展,你会不断有新的发现。

道德经里有很多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话,没关系,你可以找一个翻译的版本,大致的认识那些字,然后那些真的不能认识的东西,就一概忽略过去,就仿佛也丢失了一样,仅仅去读认识的句子——一点也不丧失什么。

道德经是一个实践的东西,你仅仅读不行,必须要实修。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实践这个道德经,如何实践呢——就是改变你的身心,通过修道的方式改变你的心灵,改变“我”,在这个改变中,你才真正的领会道德经的真谛。

所以如果你不修道,你就没必要读,也不会读懂。

关于佛学

当然佛学也是同样高度的东西,但是语言概念不同,对于修道方法的阐述不同,所以没有办法通用。只有你悟道之后,才能够自己领会其中的相同之处,但是悟道之前,最好远离佛学。

我问你,在佛那里,什么叫做有,什么叫做无,什么叫做玄,等等,全都没有通用的概念。

(PS:我不知道什么是证道,我也从未最求过,我想的只是在这玄妙的状态中追求宁静,而不是为了世俗的暴力、贪婪、欲望等。。。证道?即使真的有那又怎样?凡人不知其道,奈何去苦苦追求——搓呼!今大道不盛,吾等有何资格?!)——by:@原谅我如此伟大

“思之,慎之而行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以及第四十五章,其内容分别为:

1、第四十一章原文内容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2、第四十五章原文内容: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道德经

“?思之,慎之而行”的意思是:考虑好了,小心谨慎做事。

“?思之,慎之而行”出处是道德经,作者是老子,春秋战国时期。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介绍: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道德经》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老子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