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修行和在家修行那个成就快,在家出家都是修行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14 0
  1. 出家与在家修行的区别和出家的条件
  2. 出家好吗
  3. 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的区别?
  4. 出家和修行有什么区别
  5. 黄念祖:在家与出家

最好在家修行。

净空老法师开示:什么是出家

出家修行和在家修行那个成就快,在家出家都是修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佛讲到出家,讲四种出家,这四种都是对学佛人讲,不学佛那就不说,对学佛的人讲的。第一种:「身出,心没出」。像我们现在出家人,身出家,但是心里面还

有名闻利养、还有贪瞋痴慢,没出。在家的心,出家的相,所干的事业还是干在家的事业。本来自己那个家不大,你的父母、兄弟姊妹不多,小家,房子也不大,现

在一出家搞了一个大庙,出了小家就入了大家,麻烦就大;小家造业少,大家造业就大。所以古德才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谁堕地狱?身出家心不出家几乎没有

能够逃过地狱的,很难逃过,这个我们要懂。出家真的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全心全力为佛法、为众生,那就功德无量。罪福之报就在一念之

间,不能不提高警觉。第二种是「身不出家,心出家」。身在家,在家居士,你们在家学佛的,但是心出家。李木源居士心出家,身没有出家,这个好,他不造业。

在家学佛成就的人多,往生瑞相希有,我们这些年当中所看到听到,站著走、坐著走,都是在家同修,出家没听说一个。而且都是在家的女众,男众说站著走坐著

走、预知时至少,我们听到看到,站著走、坐著走,不生病说走就走,女众,在家的女众。黄念祖老居士曾经很感慨的说:古时候我们修道成就顺序,是出家男众第

一位,成就的最多,第二出家女众,第三是在家男众,第四是在家女众;现在整个颠倒过来,最有成就,人数最多是在家女众,其次的在家男众,再其次的出家女

众,最糟糕的出家男众,现在叫颠倒,我们不能不警觉。但是确实这是事实,事实真相如是不能否认,所以出家的意思要懂得。第三种:「身心俱出」,这是真正好

的出家人,身出家心也出家。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佛真实***,能够担当起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如来家业,要这样的人。第四种是「身心都不出」。这是指在家

居士,在家居士身没出心也没出。虽然学佛,学佛是附带的,搞世间名闻利养是主要,大概百分之九十九还是要搞世间法,佛法搞一分就不错、就很好,这就是身心

都不出。

出家与在家修行的区别和出家的条件

我们出世的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即逃避烦恼。除了俗世的烦恼外,还包括修行的烦恼。“我在家修行,进步太慢,如果出家,没有这么多累赘,又有充分的时间,进步是不是要快一些?”道心越强烈的人,出世的欲望也越炽烈。时不时可听到有人抛妻弃子,当和尚,做道士。即使大庙(观)不收,小庙(观)不留,仍然想尽办法,执意出家。

对于这个问题,贾题韬在《坛经讲座》中说:“……所以出家只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当然是特殊的。专业的方式也是殊胜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这里,贾老认为出家修行比在家好。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修行其实就是修心。抛下妻儿子女出家,其实也是抛下一大堆问题,心是不会安的,因此也给自己增添新的烦恼,对修行是有拖累的。诸多人出家三、五天,有新鲜感,还能过;日子一久,便想老婆、想酒肉、想热闹了,又还俗。即便强撑下去,又有什么用呢?虽有环境的清净,但心里闹喳喳,苦撑苦熬反易得心病。梁武帝笃信佛法,为佛教的兴旺做了大量好事,自己也多次出家为僧,每每又由臣僚请回。其心不谓不诚,但最后家破国亡。其实他并不是真懂佛法,信佛也只是迷信。身边的事都没处理好嘛。《坛经》说:“若欲修行,在家也得,不由在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强行出家修行,其实是一切意义上的“求兔角”。许多欲望在家修行可因势利导,出世则只能压抑,对身心不利;对修行徒增障碍。修行就是不要多事嘛。“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真正的修道,世间的俗事是必须的;到一定时候,就会发现。做俗事正是修道!因此,我放弃了出家的念头。

当然,对于少部分人,由于因缘的不同,更适合于出家修行,这也是必然的。对于绝大数人来说,则相反。

不管出世还是入世,变的是环境,其实心没有变。“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有了正见,不需要你当和尚、道士,当下就出世;见地不正,不论你躲到哪里去修,都是在世间!

出家好吗

问: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的区别在何处?若要出家,应具备什么条件?

大安法师答:区别在什么地方?首先从自力的角度来看,出家、在家修行就从净土法门这一点来看,没有什么区别。往生这一点,无论出家、在家,都是信、愿、行。只要你具足信、愿、持名,都能蒙弥陀愿力加持,阿弥陀佛是大平等心,可不会区别你是不是出家、在家,都能够平等摄受。

但是从所承担的责任来看,那是不一样的。出家人建立僧团,是要住持法道,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继承如来的家业,所以对出家人有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所有的出家人,要自觉地承担,一定要有持戒意识,一定要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质。这个出家比丘是四众***的领导阶层——领众修行,我们一定要称职。这个续佛慧命、讲经说法,一定要在智慧、道德方面真正能够说得出来。

在自己的道德方面,让信众能够心悦诚服,能够佩服。这样我们以一种平等的心、谦卑的心去做,自己修行的力量一定要加大,要比居士修得更好。所以责任不同。在家居士就是叫外护,要护持三宝,护持正法的道场,对一些修道人提供四事供养,对承办利益众生的***,都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好种种的准备工作。所以出家僧团的内护和居士的外护,共同推进佛法的这个发展——这是四众***共同的事业。

那么出家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刚才讲由于出家僧团的责任重大,所以对他的素质一定要有严格的规定。在古代出家是很不容易的,他要经过考试的,经过考试再给一个度牒:度牒制度——在清代以前都是这个样子的。从明代这个朱元璋以后——他由于原来是出过家的,因慈悲心,从他那里就开始废除了度牒制度,这样就使整个僧团的这个成分就不纯了——龙蛇混杂了。那么到了清代或者清代后期,这个僧团里面进入了很多素质很差的、没有信仰的、赖佛偷生的这些人。所以它对整个佛教形象,对僧团住持法道的力量感大为削弱。

那么在这个末法时候,无论怎么样,佛教的住持还是要靠僧团。那靠僧团,僧团里面的每个成员是要有要求的,用印祖话来说,他提出两点。你一个出家人,首先要发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你菩提心要发得出来,不是说:「哎呀,我在社会上很难混了,下岗了没有一份工作啊,据说出家赶点经忏还能赚点钱啦,干脆我也出家吧。」等出家赚了一笔钱,他又还俗了,这些都是败坏佛教。

然后第二,就是要有过人的天赋。你要住持法道得要有智慧,得深入经藏,对佛经要有理解。如果你一翻开佛经,这个断句都不知道断在什么地方,讲什么一问三不知,你就很难做到弘法利生了。过人的天赋,就是他的记忆力强,理解力强,不仅要闻一知二,不仅要举一反三,而且要闻一知十,一闻千悟,这样快速进入佛法,然后进入弘法的前沿,能够左右逢源,头头是道,讲得地涌金莲,天花乱坠。古人都有这个水平,我们没有办法达到。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素养,然后又有菩提心驱使,他就可能能做一点弘法利生的事情。

当然还有一个就是:一定要有对佛教深刻的、坚固的信心。现在这个末法时代,出家不容易,整个社会都被这种市场所污染,社会的东西必然会影响寺院。如果他的信心不是很坚定,对佛菩萨的存在,对极乐世界的存在都半信半疑,甚至整个的都不知道,不了解,不去念佛。那好了,他不去念佛,不去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以这个作为自利化他的通途正门的话,心没有放在道上一定烦恼现前,烦恼现前他一定会破戒,一破戒他自身的道德没有,他整个的形象也没有,这就是佛教目前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万一烦恼重,信心达不到那个程度,也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居尘学道也很好。万一撞进了僧团,自己烦恼降服不了,那也可以还俗。千万不要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去做破戒的行为,那可是地狱的***,因果非常重大。这些都是我们要加以警觉的。

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的区别?

在家修心修行也是好的。以下请了解:提倡在家修行,多度人

女听众:我现在不想成家,都想出家了,到寺庙去做义工,或者到寺庙去待一待,去出家也是比较好的。

台长答:出家你去度谁呀,去度人家山上的法师?人家个个都比你境界高(出家度不了人啊?)你去度山上的小草去吧,这么多的众生你不度。现在末法时期众生太多了,迷失、愚痴,靠大家在度人啊,台长带着你们几千人上山有什么用?!听不懂啊(知道了)没智慧!好好想想,大乘佛法是度人,不是自修(如果到寺庙去做义工可能会精进一些,这样好不好呢?)怎样都可以,只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可以了(知道了)

为什么说末法时期适合在家修行

女听众:都说末法时期适合在家修行,但是***还是发愿,今生只要因缘成熟的话还是会在师父的道场出家。越是想要把自己的身心修得干净,越是觉得环境很重要,不想在五欲六尘中考验自己的意志,不想给自己造业的机会,不想沾染太多的习气,不管在家出家目的都是为了弘法利生。想师父开示一下,末法时期想出家一心一意修行的想法。

台长答:首先我跟你说,在家修行的含义你已经错了。什么叫在家修行?在家修行包括好几种含义,一种是在家里一个人闷在家里修行,我们是不是在家里修行啊?(对,是)台长是不是跟你们一样在家里修行?一边在家里修行一边要不要救人啊?(要)好了。我问你,天上的菩萨已经是菩萨了,他们为什么要下来成佛啊?(救度众生)好了。那你现在你的目的定得这么低,而且你现在记住,你现在出了家,你能心安定吗?很多人为什么出了家还是天天想着凡尘的事情啊?在家修行、出家修行是一个形式,但是呢,你如果能够心如出家,你就是出家人!末法时期因为我们有家庭,有孩子,我们不能说把家庭、孩子什么都抛了,跑出去出家了,那你说你对家庭不是造成更大的残忍吗?你想想看,很多人不就是因为家里有人出家之后就开始骂佛法了吗?你知道有很多人……男的“啪”一下子出家了、做和尚了,很多太太带个孩子就到处讲佛法不好,你说你是造业,还是善业还是维护佛法这个道业啊?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出了家你以为很清静,那什么地方……只要有人的地方,那修得不好的人多得很呢!又不是说到了某一个地方都是修得好的人啊!所以很多人经常说:啊,我到了什么地方我想来清静的,怎么到了庙里边都是这么不清静啊?那你能说庙里那些法师都不好吗?他们都是来修的!还有,你要救度众生,我问你众生在哪里啊?(在人间)好了,众生在山上啊?(没有没有)山上有多少众生啊?你告诉我。好了,明白了吗?你今生可以出家,你有这个愿力,可以。但是时期不同,现在末法时期,要想成菩萨不是说靠你自己慢慢慢慢修,一下子就能修成的,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去人的品质好、本质好,没有这么多的欲望,所以人很容易自修修成——成菩萨。现在的人浑身都是欲望,经常做错事情,他们唯一的就是靠做法施,拼命地做法施,不是财布施,法施就是不停地去度人,他才能消掉他的业障,他才能一世修成。否则的话靠他在五欲六尘当中这辈子怎么可能修得成啊?听得懂了吗?(哦,听得懂)你如果出家你就是自私,因为你出了家之后你就修你自己了,你救不了家人,救不了所有你周围的人了!你是不是叫自私啊?你到了庙里不就你一个人修自己了吗?天天自己念经、睡觉、吃饭,然后起来念经、睡觉、吃饭……你说你救谁了?你告诉我啊(好,知道了,师父)你这叫善良啊?什么叫慈悲啊?慈悲,看见人家痛苦你要去救别人,那叫“慈悲”,你这个就叫“只管自己,不管他人瓦上霜,各人自扫门前雪”,就这个道理(好的,师父。可不可以给我们海南的共修组开示一下?)已经开示到现在了,你的毛病就是他们的毛病,要记住:不是出家就能成佛的!你要记住一句话,真正修心是在你的心里,不是形式,要多度有缘众生,多帮助别人,自己要能够慈悲。慈悲是什么?慈悲就是救度众生,不救度众生你怎么慈悲啊?你给自己叫慈悲吗?天天只管自己叫慈悲啊?你在家里,一个母亲天天管自己好了,孩子不管(如果想出家的念头也是为了弘法利生,也不是说为了自己)“弘法利生”你利什么生啊?你告诉我啊。现在如果你出家了,爸爸妈妈同意不同意,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出家了之后,你心能不能得到清静?第三个,你出家了之后,离开众生的话你怎么修啊?怎么度人啊?末法时期,你要出家,没有关系,你可以出家,你大不了就是自己在修自己。不能自私,不能单单只管自己,小乘佛法,要救度众生。救度众生就是要救度普罗大众,以身说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虽然在人间修行是比较苦,会碰到各种境界,但是记住:就是要在苦难当中才能锻炼自己!当年为什么要苦修行啊?法师苦修行不就在苦吗?他们穿的是布鞋、一件衣服、一件僧衣、一碗饭、他们一个床,他们什么都不求,他们不叫苦修行吗?那你现在在家里,你是另外一种苦,另外一种苦不是也叫修行吗?(好)

出家和修行有什么区别

就像你在学校学习和在家自学的区别,都是一个道理。出家要遵守寺院的规矩,要按照固定作息时间进行修行,学习佛理较为系统,但是要是去证悟就困难了。

在家修行可以不受一些规矩教条的约束,即使有些佛理不明白,但可以亲身经历,感受佛教之中某些道理,最后顿悟。

黄念祖:在家与出家

出家和修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事业这样的世俗世界,到庙宇里去做僧尼(也就是俗说的尼姑,和尚)。一般出家后的人除了每天得吃斋念佛,同时要戒掉七情六欲(也就是不能娶妻生子)。

修行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只要能戒守条律,刻苦修行,出家和修行是没区别的。

总的来说,出家和修行在形式和目的上有所区别,但都是为了实现个人内心的平静和净化,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教中说,在末法时期,在家人比出家人容易成就。当前正是末法,出家并不见得比在家人好修,甚至于更困难,所以在家也可修行。既是在家,就有在家人的问题。

所谓人生三大问题:学业问题、职业问题、婚姻问题。我们有这些问题,行动就分了些神,尤其是现在,你出国的时期,专心地去求学问,种种。所以我们一方面在家修行,一方面人生三大问题,都要陆续得到解决。在修持里头,对于人生所需要的事情,都可以在修法之中祈祷,祈求佛加被。同时,我们还要在宝贵的时间里,挤出一定时间去修持,我们要取得世间一些问题的解决,是为了便于我们现在和以后的修持,而我们现在的修持也就能够保证我们世间这些问题解决得顺利。

但是大家祈祷之中也要记住「可许则许」这个小册子。这是一个居士写的,他自己愚痴,所祈求的事,可能对自己不利,很可能是个害我的事,因此,在所求的事后加了四个字,「可许则许」。也就是说:「请佛替我考虑,能允许我再允许我。」为什么要加这四个字呢?

有一个故事能回答这个问题。一个人,他最喜欢的儿子,十几岁生病,花了无数的医药费,还是死了,儿子死后父亲非常思念。后来听说,有一个人能通阴间,能把死的人找来谈话,他就说,无论多少钱,都要把它办到,我要同儿子当面谈话。后来朋友就告诉他说:「看来情况很复杂,你恐怕不能露面,你这个儿子对你怀恨很深。通阴的人已经知道这个情况,你先藏起来,情形好你再出来。情形不对,你就别出来。」老头听这么说,朋友都拦 着他,他也就先没露面。通阴的来了,不久,就把他的儿子鬼魂找来了,儿子骑着一头驴,怒气冲冲的问大家:「那个老畜牲来了没有?」「没来,没来,他今天没来。」「他要来了,我非好好揍他一顿不可。」怒气冲天,讲他父亲前生怎么坑害他,怎么骗他的钱,使他受了多少多少苦,恨气末消。所以今生讨还了一些债,可是余恨末消,恨不得好好地教训他一顿,最后气得牙痒痒的走了。儿子走后,老头出来哆哆唆唆遍体发抖,出了一身冷汗,从此不再想这孩子了。

所以,我们对世间的这些事情,平淡一些,肯定有好处。

人生三大问题里,有个婚姻问题。外国人往往颂扬爱情,把爱情看得很神圣。其实说穿了之后,爱情属于情欲,并不神圣。爱是爱欲,情是情欲。总之和欲紧密相连,欲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主要两种:食欲、 *** 。吃东西,什么叫好吃。是在食欲的支配之下。所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这个上头的时候,吃东西也不知道什么味儿。这个味儿哪去了 ?因为没有食欲呀!不觉得有味儿了。「子在齐闻韶」,孔子在齐国听到了演奏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在三个月里头,吃肉不知道肉什么味儿。亡室萧侬华在重庆的时候,我的朋友齐居士告诉她,吃肉时观想的法子,观想肉变成一朵莲花,然后咽下去,她按这法子,试了一阵之后说:‘我吃的肉一点味也没有了。」可见味儿是由于你的食欲所产生的。

所以,为什么你的心不在上头,就没有味儿了。外国人很明白这个道理,请客宴会,总要自夸,今天,菜如何珍贵讲究,厨师多么高明难得夸耀一番,引起大家的食欲。主人要自己介绍、宣扬,引起大家食欲,让宾客觉得好吃。爱情不离 *** , *** 也是如此,都是从欲上出发,并不神圣。《楞严经》就说:「汝爱我心」,你爱我思慕之心,「我怜汝色」,我就喜欢你漂亮的容色,「以是因缘」,就是因为这个因缘,经百千劫,彼此就互相缠缚。你喜欢我的心,我喜欢你的色,互相爱恋,常在缠缚。这种情,是以欲为本,互相捆绑起来。当然在家就有夫妇之道,这也是人生的一个因缘,大家也应该随缘。有在家人提出要绝欲的问题,我反问说:「您夫人同意吗?」所以应该注意家庭的和谐。

因此,在选择物件的时候,一定要有很正确的标准,以人品为第一,其余的条件都在其次。第一,希望对方是个明白人,俗语说:「愿意跟明白人打架,不愿意跟糊涂人说话。」第二要良善,有很良善的心,不愿意害人,不愿意损人利己,有很良善的心。第三是诚实,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的招术。第四是正派,作风正派,男女关系上也很正派。这样的人就很好,是上选。其他的条件都可以降低,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十全十美是圣人了;现在找个贤人都不容易。我们婚姻、家庭问题解决得好,对于修特有极大便利。建设一个佛化的家庭,对于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儿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儿女都不信佛。现在你们还想不到,真正到了老了,尤其到了临终,你儿女信佛和你儿女不信佛,这个差别就太大了。他帮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后腿,你就往生不了。现在一般说起来,这个时候还是需要有人帮助一下,完全能够生死自由,不需要帮助,这种人不是很多,就是你有这个力量,有人帮一下还是好嘛!可以增上呀!这件事情靠子女最好,靠别人往往靠不上。所以在交朋友,结婚,建立家庭方面,也是人生重要的事。我们应当慎重,也应祈祷,靠佛力。所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眼睛,所以要不断地擦亮自己的眼睛。对于一个人,自己先要有分析,然后判断,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关键是宁缺毋滥,有的人很善于讨人喜欢,献慇勤,很伶俐,很聪明。而实际上,往往跟我们所要求的主要问题:明白、良善、诚实、正派是不相容的。

我们在家,但可以心出家。许多和尚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咱们身在家,心可以出家。打个譬喻,好比莲花在污泥里一样,莲花就长在泥里头,所以在家人不能离开社会与家庭,就是这堆泥,藉就在泥里生长,要是离开这些泥,就等于把花捏下来了,也就不会结莲蓬了。所以就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也就是世间。可是,若总在泥里,还能开花结果吗?有什么出头之日,所以花与叶都要发出来,发出来不但离开了泥,而且离开了水。所以我们应该这样体会,这个家庭是一堆泥,你离不开这堆泥。你到和尚庙里,和尚庙里还是一堆泥。但我们的目的不但要出泥,而且要出水。长到虚空中,才能开花结果,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比喻,这就是心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