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马轻肥近义词_轻裘肥马谢儿曹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01 0
  1. 关于马的成语、俗语、故事

#诗词鉴赏# 导语对仗是古典诗歌格律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下面 就给大家介绍下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欢迎阅读!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篇一

裘马轻肥近义词_轻裘肥马谢儿曹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篇二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扩展阅读:诗词对仗种类

 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可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各种类格整理如下:

 一、用字对仗法

 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

 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

 2、双拟对

 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

 3、连珠对,或联绵对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

 4、双声对

 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双声对。

 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会贤等都属双声对。

 5、叠韵对

 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

 6、同类对

 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如:

 东限琅琊台,西距孟津陆。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7、异类对

 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如: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异对优于同对。

关于马的成语、俗语、故事

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介绍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和歌行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时,涉及到了一个修辞方式“对仗”。但具体什么是对仗?和我们语文中经常说的“对偶”有什么关系?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梳理一下。

第一篇 对偶

定义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 词组或句子 来表达 相反、相似或相关的 意思。

对偶又俗称 对子 ,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 对仗 。

分类

从形式上分类 :

1. 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 例如: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即使是做了些小的好事,也无不给予奖赏;即便是做了很小的坏事,也无不急于贬斥。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岳坟对联) 

---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岳飞的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

2. 偶句对偶

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 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3. 多句对偶

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 。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4. 句中对偶

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例如:

“峰回路转”(峰回对路转)、“晓风残月”(晓风对残月)、“羽扇纶巾”(羽扇对纶巾)。

从内容上分类:

1.正对(偶)

上下句意思上 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的对偶形式。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朝解缙的对联)

----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没有根基;山中的竹笋,嘴尖皮厚肚腹中空空。比喻没有定性的人只会胡说八道,没有真的真才实学。(“墙上”对“山间”,“根底”对的“腹中”,“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等,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 (“海内”对“天涯”,“知己”对“比邻”,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有时长空中的烟雾一下子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波光,闪耀着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块璧玉,静静的沉浸在水底。(“皓月千里”对“长烟一空”,“静影沉璧”对“浮光跃金”,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2.反对(偶)

上下句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列国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秦国的欲望是不能满足的。奉送给它的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厉害。(“诸侯置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是反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是反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自嘲》----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横眉冷对”与“俯首甘为”是反对。)

3.串对(偶)/流水对

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鹤雀楼》

----要想用尽目力眺望到极远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层楼。(欲穷尽目力,就必然要继续登高。)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的《水调歌头 游泳》

----刚在长江游过泳,又吃到了这么美味的武昌鱼。 (这是一个宽式的流水对,具有相串成对的结构)

从结构上分类:

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其中“论时事不留面子”与“砭锢弊常取类型”均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称成分对偶。

2.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与“秋水共长天一色”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句子对偶。

对偶的发展历程举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汉代的乐府民歌和古诗,如“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古诗《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汉代赋体骈文中“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唐诗宋词元曲: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我国的历代散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第二篇 对仗

定义

对仗 ,又称队仗、排偶,指(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对偶用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的对偶称为对仗;但对仗又比对偶稍微严格一些,尤其是在格律诗中。

格律诗 对仗的要求:

(1)出句和对句平仄对立,即平对仄或仄对平。

(2)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3)要求词语所属的词义相同,词性一致。词义相同,如山川对山川,草木对草木,颜色对颜色与白等;词性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4)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在律诗对仗中是不允许的。

分类

根据宽严程度分类:

1. 工对。 (严格等级★★★★★)

凡是同类的词相对、反义词相对都算工对,同一小类的名词相对,更是工对。 例如:

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句中自对(“晓战”对“宵眠”,“金鼓”对“玉鞍”)而又两句相对,是工对。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自对,“草”与“木”是植物自对,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山河)对植物(草木)也算工整。

2. 邻对。 (严格等级★★★★)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 用词义的 门类比较 接近 的词 为对,便称为"邻对"( 注意,这里是“相近”而不是“相同”,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器物对衣饰、植物对动物、方位对数量等 门类接近 但不同;如黄与白,鸡与鸭,草与树等就算是 门类相同 的词) 。例如:

白居易《感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是同门类,但属于接近的门类,就是邻对。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

3. 宽对。 (严格等级★★★)

宽对是一种 不很工 整的对仗, 比邻对更宽一点, 一般只要 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副词对副词等 ) 。例如:

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怜”对“解”是动词对动词,“儿女”对“长安”是名词对名词,但两个名词不是同一范畴。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明月清风”对“轻裘肥马”名词对名词,但两个名词不是同一范畴。

4. 流水对

流水对又叫串对,是出句与对句(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例如:

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

骆宾王《在狱永蝉》“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杜甫《秋兴八首其二》“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元稹《遣悲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5. 借对

借对也叫 ***对 ,它通过 借义 或 借音 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1)借义。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例如: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的一种解释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表示数量词,与“七十”相对,就是“借义对”。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放在现代诗平常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几度”,属于借义。

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借用桃李的意义的“李”来与“茅”字相对。

李商隐《令狐八拾遗见招》“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汉苑”的“汉”是汉朝的意思,借用“星汉”的意义来与“云”字相对,属于借义。

(2)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示乙词(字)。例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又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

杜甫《秦州杂诗其三》“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借“珠”为“朱”(颜色),来对“白”,属于借音。

杜甫《独坐》“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借“沧”为“苍”(颜色),来对“朱”,属于借音。

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借“沧”为“苍”(颜色),来对“蓝”,属于借音。

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事直皇天在,归迟白鬓生。”,借“皇”为“黄”(颜色),来对“白”,属于借音。

6. 自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例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

7. 错综对

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例如:

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属于错综对。

8. 合掌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 毛病 。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例如:

如宋之问《初到黄梅》“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曾有文学家评论,“途中”和“马上”、“暮春”和“寒食”,未免合掌。

根据内容分类:

有事对、正对、反对等。(可参见“对偶篇”)

第三篇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表现形式上不同

对偶 限于“字数上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的两个短语或者句子”;

对仗 除了具备对偶的要求外,还要求词性一致,平仄相对,意义相反(否则就“合掌”,这在诗歌中是不可取的),不能在上下句中的相同结构位置上出现相同词语。也就是说,对仗在形式要求上比对偶高。

例如: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偶不是对仗,因为其平仄不相对,音律不太和谐,特别明显的是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同一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刘禹锡《酬白乐天扬州初逢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其中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是对仗。

使用范畴不同

对偶属于语言运用范畴,是一种修辞手法,常常被广泛用于 各种文体 。

对仗属于 诗词写作范畴 ,是一种表现手法。格律诗要求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对偶和对仗的关系,那就是 “对仗是更加严格的对偶,所以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对仗一定是对偶。”

第四篇 举例篇

只对偶不对仗

过五关,斩六将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

亲贤臣,远小人

花开山寺,咏留诗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

鸿门宴,桃园盟

登高极目,览水送归

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

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

孙行者,祖冲之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言必信,行必果

名扬四海,声震八方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桃灼灼,柳依依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与天地并寿,同日月齐光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雪茫茫,雨霏霏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

山抹绿,燕剪柳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

满招损,谦受益

指鹿为马,画地为牢

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间无

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

水不干,鱼不尽

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

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

私心重,骨头软

功盖天下,誉满山河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心胸阔,天地宽

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

朝前看,往前走

风明月,苍松怪石

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鬓虽残,心未死

处处春光好,村村气象新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既对偶又对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野火烧岗草,断烟生石松。(贾岛《雪晴晚望》)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法对酒》)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杜甫《白帝》)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白居易《杭州春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 送瘟神》)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联)

有关「马」的成语

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马革里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的指挥来行动。

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原班人马同一批人员。

驽马十驾比喻平庸的人只要勤奋,也能有所成就。

六马仰秣形容乐声美妙。

马不知脸长比喻人不知道自己的缺点。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丝毫助力。

牛骥同皂比喻贤愚不分。

老骥伏枥比喻年纪虽老,仍怀雄心壮志。

黑马比喻竞赛中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获胜者。

拍马屁比喻谄媚、阿谀、奉承。

成语典故——伯乐相马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鞍马劳顿 鞍马劳倦 鞍马劳困

鞍马劳神 鞍马之劳 鞍前马后 鞭长不及马腹 弊车羸马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兵荒马乱 兵慌马乱 伯乐相马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班马文章 宝马香车 兵强马壮 避世金马

不食马肝 不识马肝 北叟失马 车尘马足 车驰马骤

车殆马烦 车怠马烦 车烦马毙 持戈试马 窗间过马

车马辐辏 策马飞舆 车马骈阗 驰马试剑 车马填门

车马盈门 吹牛拍马 车水马龙 车填马隘 车尘马迹

车辙马迹 车在马前 东风吹马耳 东风马耳 东风射马耳

斗鸡走马 打马虎眼 大马金刀 得马失马 得马生灾

得马折足 代马望北 代马依风 单枪独马 单枪匹马

丹书白马 短衣匹马 二童一马 风吹马耳 风车雨马

风车云马 非驴非马 风马不接 放马后炮 放马华阳

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 肥马轻裘 风马云车 服牛乘马

放牛归马 风牛马不相及 风樯阵马 飞鹰走马 光车骏马

膏车秣马 高车驷马 弓调马服 归马放牛 谷马砺兵

狗马声色 裹尸马革 高头大马 毁车杀马 寒蝉仗马

横刀跃马 横戈盘马 横戈跃马 汗马功劳 汗马之功

汗马之劳 呼牛呼马 猴年马月 呼牛作马 横枪跃马

害群之马 讳树数马 见鞍思马 鸠车竹马 金戈铁马

马不解鞍 马勃牛溲 马浡牛溲 马不停蹄 马尘不及 马迟枚疾 马齿徒增 马齿徒长

马到成功 马到功成 马耳春风 马耳东风 马放南山

马翻人仰 马腹逃鞭 马革裹尸 马工枚速 枚速马工

马革盛尸 马后炮 马角乌白 马角乌头 马迹蛛丝

马空冀北 马龙车水 马鹿异形 马鹿易形 马马虎虎

秣马厉兵 马面牛头 马毛猬磔 马毛猬磔 买马招兵

买马招军 马牛襟裾 马牛其风 马去马归 马前泼水

马前卒 马入华山 马如流水 盲人骑瞎马 盲人瞎马

瞎马临池 马如游龙 马如游鱼 马水车龙 马上得天下

马上房子 马上功成 马上看花 马瘦毛长 马上墙头

马首是瞻 马首欲东 马咽车阗 马仰人翻 马足车尘

马中关五 马捉老鼠 马足龙沙 马壮人强

驽马十驾 驽马十舍 牛溲马勃 牛溲马渤 牛头不对马面

牛头不对马嘴 牛头马面 牛童马走 拿下马来 匹马单枪

匹马当先 跑马观花 拍马溜须 盘马弯弓 匹马一麾

匹马只轮 千兵万马 骑曹不记马 乞儿马医 秋高马肥

千军万马 犬马恋主 裘马轻肥 裘马轻狂 裘马清狂

裘马声色 求马唐肆 骑马寻马 雀马鱼龙 求马于唐市

求马于唐肆 犬马之报 犬马之诚 犬马之疾 犬马之决

犬马之劳 犬马之力 犬马之恋 骑马找马 青梅竹马

犬马之年 犬马之养 敲牛宰马 轻裘肥马 青丝白马

青衫司马 墙头马上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权移马鹿 人欢马叫

人荒马乱 人喊马嘶 人困马乏 戎马仓皇 戎马劻勷

戎马倥偬 戎马倥偬 戎马生郊 戎马生涯 软裘快马

人强马壮 人仰马翻 人语马嘶 束兵秣马 士饱马腾

素车白马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神龙马壮 驷马不追 司马称好

四马攒蹄 死马当活马医 驷马高车 驷马高盖 驷马高门

杀马毁车 食马留肝 驷马莫追 驷马难追 司马牛之叹

司马青衫 善马熟人 失马塞翁 三马同槽 束马悬车

束马县车 驷马轩车 散马休牛 率马以骥 驷马仰秣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 射人先射马 声色狗马 素丝良马

声色犬马 识途老马 识涂老马 塞翁得马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之马 脱缰之马 铁马金戈

天马行空 童牛角马 土牛木马 天粟马角 铜围铁马

乌白马角 舞刀跃马 五花杀马 文君司马 万马奔腾

五马分尸 万马齐喑 问牛知马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马角 乌焉成马 问羊知马 洗兵牧马 选兵秣马

悬兵束马 香车宝马 鲜车健马 鲜车怒马 悬车束马

下马冯妇 下马看花 系马埋轮 下马威 信马由缰

休牛归马 休牛散马 效犬马力 朽索驭马 悬崖勒马

鲜衣良马 鲜衣怒马 心猿意马 以渴服马 以鹿为马

饮马长江 一马当先 倚马可待 一马平川 衣马轻肥

倚马千言 倚马七纸 饮马投钱 跃马弯弓 野马无缰

以***马 意马心猿 一马一鞍 跃马扬鞭 玉堂金马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燕昭好马 招兵买马 枕戈汗马 止戈散马

獐麇马鹿 招军买马 指鹿为马 指鹿作马 走马到任

阵马风樯 走马赴任 走马观花 仗马寒蝉 走马看花

走马上任 竹马之交 走马章台 竹马之友 蛛丝马迹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 网站首页 | 易县文章 | 易县下载 | 易县 | 易县留言 | 易县论坛 | 易县论坛1 |

|

易县文章首页

|

新闻综合

|

易县揽胜

|

情感天地

|

精彩文章

|

生活健康

|

易县概况

|

***

|

搞笑***

|

电脑网络

|

与马有关的经典历史故事 古代马的故事 马的成语 俗语 秦琼卖马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随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gt;>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新编《神笔马良故事》

从前,有个孩子叫马良.他喜欢画画,可是家里很穷,连枝笔也买不起.到山上砍柴,他就用树枝在地上画天上的飞鸟和林中的动物.到河边割草,他就用小棍在河滩上画流动的河水和水中的鱼儿。家里的墙上都画满了昆虫。他做了个梦,想得到一枝笔专门为穷人画画。果然,马良醒来的时候,手里真的有一枝笔,他高兴地拿起笔在墙上画了一只小鸟,小鸟从墙上飞走了。马良有了神笔,天天给穷人家画面,谁家缺什么就画什么。有人听说马良有神笔,就***了他,要他画钱,马良坚决不画。他们就把马良关进屋子里,在屋子里马良用神笔画了一扇门,门一推,马良跑出来了。一天马良在路上看见一个走路不方便的老人家,走的满头大汗,就给他画了一辆小车。忽然又有人把马良抓走了,马良就画了一把刀,把他们的腿砍断了。以后就没人敢欺负马良,马良又有了他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的权力了。

九方皋相马的故事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家里有能相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好马可以从外貌、筋骨上看出来,但千里马很难捉摸,其特点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我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好马,但没有办法告诉他们什么是千里马。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请您召见他吧!"秦穆公于是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去寻找千里马。

三个月之后,九方皋回来了,向秦穆公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穆公问他:"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取,结果是一匹公马,而且是黑色的。秦穆公非常不高兴,于是将伯乐召来,对他说:"真是糟糕,你让我派去的那个寻找千里马的人,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千里马呢?"伯乐长叹一声说道:"他相马的本领竟然高到了这种程度!这正是他超过我的原因啊!"

书外人语:

世人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一种东西,往往喜欢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而不在意那些于此无关的要意,但有多少人能像九方皋那样只把握事情的本质而忽略细节呢,与之相反,抓住了细节,放弃了本质的倒是大有人在。

成语故事·伯乐识马

“伯乐识马”也作“伯乐相马”,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孙阳的人,有鉴别千里马的特殊技能。孙阳善于根据马的外貌特征鉴别马的素质优劣。凡是经他相中的马,必定是千里良驹。曾经有人在街上卖马,等了三天也没人过问,后被孙阳相中而使这匹马身价十倍,由此可见他的相马才能。后来人们就用天上掌马星伯乐的名字来称呼他。唐朝韩愈《杂说》中曾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说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意义。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用“伯乐识马”这个成语来比喻有真知灼见的人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

汉血马经典故事

汉血马以前脖子流出的汉有红色物质,像流血一般,故称之。中国古代称为 「大宛马」、「两极天马」,现称为「阿哈马」。 二千年前,世界马种处于原始土种状态,中亚土库曼斯坦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中,已曾有十分优秀的快马——汉血马。张骞出塞发现了汉血马。当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大宛马后,武帝便命张骞带百余人的使团去了大宛国(今土库曼斯坦)求马,带一尊黄金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换回大宛马。结果大宛国不允,归途中汉使被杀,金马遇劫,大宛国是一封闭小国,并不知中国的强大,此种行为使汉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马的决定,从此爆发了两次大宛马战争。李广利将军率兵数万人首次惩罚失利,第二次大获全胜,大宛国献出三千匹马给汉朝,二次战争始得大宛马,可见汉朝重视马匹到何种程度。当今纯血种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汉血马血统,而今汉血马是最长寿马,可活到二十三岁。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汉血马经典故事

汉血马以前脖子流出的汉有红色物质,像流血一般,故称之。中国古代称为

「大宛马」、「两极天马」,现称为「阿哈马」。

二千年前,世界马种处于原始土种状态,中亚土库曼斯坦干旱少雨的沙漠绿

洲中,已曾有十分优秀的快马——汉血马。张骞出塞发现了汉血马。当张骞向汉

武帝汇报大宛马后,武帝便命张骞带百余人的使团去了大宛国(今土库曼斯坦)

求马,带一尊黄金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换回大宛马。结果大宛国不允,归途

中汉使被杀,金马遇劫,大宛国是一封闭小国,并不知中国的强大,此种行为使

汉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马的决定,从此爆发了两次大宛马战争。李广利将军

率兵数万人首次惩罚失利,第二次大获全胜,大宛国献出三千匹马给汉朝,二次

战争始得大宛马,可见汉朝重视马匹到何种程度。

当今纯血种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汉血马血统,而今汉血马是最长寿马,可

活到二十三岁。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马主要作为役使家畜,用于骑乘、挽车和载重,在战争和劳作中运用。在历史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工业革命蒸汽机出现以前,一直是主要的拉车动力,以至于后来机器的能力要以马力来衡量。在山区无法行车的路上,马是主要的运载工具。

在战争中最早也是拉战车,由游牧民族首先发明骑乘,中国直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开始出现骑兵,罗马帝国也是后期从中***牧民族处学习的骑乘。马鞍也是游牧民族发明的,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马镫是中国人在唐朝后期发明的,一开始只是一个,为便于上马,后来发展为一边一个,波斯人称为“中国鞋”,后来才传到欧洲。直到20世纪末,由于各种战车、直升机的出现和普及,骑兵才开始退出战争。目前骑乘多用于体育竞赛,有的大城市巡警也还用马。

马也可以作为乳用和肉用,***教律法禁止食用马肉,公元732年教皇格里高利三世下令禁止******食用马肉,但后来作用不大,现在法国人、意大利人都食用马肉,日本人认为马肉是营养丰富的肉食。在二战期间,美国允许肉店供应马肉以弥补牛肉供应不足,但二战结束后,在西部牧场主的压力下,又禁止供应马肉。马乳一直是游牧民族的食品,尤其适合酿造“马***酒”。

随着马的使用功能淡化,20世纪后半期,许多国家培育出各种小马,作为宠物。,现在经过几千年人的培育,马的种类繁多,从高达2米到只有0.56米,只有一条大狗大的马,体形各异。

关于马的演化:

马的化石非常丰富,所以马的进化过程也被研究得非常详细。马的进化常常被用来作为进化的例子。 马属于哺乳纲,奇蹄目。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于五千六百万年前的北美洲,时值始新世。始祖马个头 只有狗那么大,弓着背,四肢长着多个趾头(前三后四)。由始祖马分化出了林林总总的众多支系。有的支 系越来越大,越来越擅长奔跑,也有的支系向着小型化发展。到中新世的时候以三趾马为代表的马类动物成 了一类十分繁盛的动物群,是地层古生物中常见的化石动物,常常作为地质年代断定的重要依据。现代马的 最直接祖先是出现于一千二百万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马,而现代马则在四百万年前的上新世出现。北美洲一直 是马和马类动物起源和演化中心。马从这里起源并向四周辐射。马通过冰川时期形成的白令陆桥扩散到欧亚 大陆,最后进入非洲。马也通过中美地峡向南美洲扩撒。最晚到大约两万年前,马在北美洲彻底灭绝,南美的马灭绝得更早。原因现在仍是迷。有人认为跟美洲印第安人过渡捕猎有关。 从此,在近五千六百多万年的时间里作为马的老巢的北美洲第一次没有了马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再一次把马带回了美洲。Discovery制作的一期关于马的节目里说道“当印第安人第一次见到西班牙人带来的马的时候,感觉象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现代饲养的马是由欧洲野马驯化而来的。野生的马已经灭绝。现存的普氏野马不是家马的祖先。马的进化历程充满了艰难险阻。马科动物曾经是如此繁盛,前后进化出几十个属,到最后却只有一个属六七种残存至今。马的兴衰历程实际上是奇蹄动物的兴衰历程,奇蹄动物在现代普遍呈衰落的趋势。

“拍马屁”的由来

人们把阿谀奉承称为“拍马屁”。“拍马屁”一词最初来自蒙古族。古代蒙古人凡是牵马与别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对方的马***,连声称道:“好马,好马。”以示赞赏和友好。但在那时,也确有些趋炎附势之徒,只要遇到王公贵族牵的马,便不分好差优劣,总要跑上去拍拍马***,不断赞叹:“好马,好马,大人真有福气!”久而久之,“拍马屁”就变为诌媚巴结之意的贬义词,流传至今。

“露马脚”的起源

人们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称为“露马脚”。那么,“露马脚”之说是怎么来的呢?有两个版本。一说源于唐代,每逢喜庆活动,人们有舞麒麟的习俗。其实世上没有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吉祥仁兽。为此,人们便把绘制的麒麟皮包裹在马身上***作麒麟。马在翩翩起舞时,若麒麟皮包裹不严密,则会露出马脚来,于是被称之为“露马脚”。另一说源于明代,那时妇女均是小脚,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却有双未经缠裹的大脚。女子大脚为当时一大忌讳,故马皇后终日用长裙掩饰,从不将脚露出裙外。一次,马氏乘轿游览金陵街头,不料轿帘忽然被一阵大风掀起,结果她搁在踏板上的一双大脚露了出来,故称“露马脚”。

“马虎”的来历

人们把办事粗枝大叶称为“马虎”。宋朝有位画家,一次刚画好一只虎头,此时又有人请他画马,于是他不***思索,居然就在画好的虎头后面画上了马的身子,成为马身虎头的“马虎图”。此时,画家的大儿子问他“是马还是虎”?他说是虎。可是他的小儿子问他,他又说是马。岂料,后来大儿子去打猎,遇见一匹马,他误为是虎,将马射死,结果不得不给马主赔偿损失;小儿子在野外遇到一只虎,他误为是马,便跑上前去骑它,结果被虎吃掉。最后,这位画家痛心疾首,愤然把“马虎图”付之一炬,并作诗一首引以为戒:“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依图射死马,小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烧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