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整的四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成语吗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6 0
  1.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意思
  2.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是什么意思
  3. “言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什么意思?

《论语》中有: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那么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什么意思呢?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的心,用道理来使别人明白。

以情为先是进入对方内心世界的最好钥匙,能实现心灵的交流,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对他人表现的情真意切,关怀体贴,别人就会很容易接受的你的观点;如果你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往往会激起对方的反抗情绪。

《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典型的例子: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在这种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厉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整的四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成语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故事中触龙就是善于抓住整个***的关键点,认真分析其特殊性,赵太后刚刚执政,由于过于溺爱孩子,没有足够的政治远见,因此不愿长安君出质于齐,盛怒之下有“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弃面。”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还有人说让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的,我便把唾沫吐到他脸上。”面对暴怒的赵太后,触龙没有像别的朝臣一样一味地劝谏,毕竟盛怒之下的人是失去理智,不讲道理的,只有先安抚好情绪,才能逐步人他人从心理上接受的意见。触龙分析了赵太后暴怒的起因之后,一改大臣直言劝谏的方式,转移话题安抚赵太后的情绪,分散她的注意力。现由自己的近况问到赵太后的近况,由自己的衣食住行联系到赵太后的衣食住行,接着由自己为儿女谋求生计联系到赵太后溺爱的小儿子长安君,再引出王位继承问题,最后过渡到自己最初的目的: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出使齐国作为人质,搬兵救赵。不知不觉中使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最好方法,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了人质。

故事中触龙虽然走的是曲线救国的路线,但是收效明显,就是因为他善于找到与谈话对象的共同点,准确的把握谈话对象的心理才使长安君出质齐国,搬兵救赵的目的得以实现。之前与赵太后谈的如此种种都是围绕这一最终目的展开的,这就是心灵上的交流。没有心灵上的交流,即使有理也很难令人信服,就像故事中直言劝谏的大臣一样,大家都知道使长安君出质于齐,搬兵救赵是唯一的办法,直言劝谏,却收效甚微。就是缺少心灵上的交流。而触龙巧妙地运用感情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够征服对方,是对方与自己在爱子这件事上产生共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赵太后高兴的接受长安君出质于齐,搬兵救国的建议。在现实生活中需不需要有触龙这样的说话技巧呢,答案是肯定的。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意思

诱之以利,动之以情——诱,诱惑。利,直白点讲就是好处。动,打动,感动。情,真心,真情。这句就是说,要诱惑一个人的话就要用好处去利诱,要打一个人的话就要用真心,真情去打动。

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晓,明白,通晓,知道。理,道理。胁,胁迫。威,威胁。这句的意思是,要让一个人明白事情就要跟他讲道理,要胁迫一个人就要用威胁。

其实这些从字面上来理解就可以了.....

后面的同样理解方法.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是什么意思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的心,用道理来使别人明白。

出自《论语》:诱之以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用利益去诱惑,用情感去打动,用道理去明了,用威严去胁迫,教授给以***的技术,用法律去束缚,用行为去引导,用恒心去勉励,以恒心保持久远,以恒心去学习(即坚持去学习),行为要符合道德,用道德去引导,用礼制去同化,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晓”是使动用法,是“使知晓”的意思。“晓之以理”是言教诲人的一种方式,是一项理性导教工作。施教者首先要理智心明,做到察人而知情,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情状和行为归向的基础上,察实情,究症结,辨是非,明曲直,从而把握施教论理的准确性、客观性、深透性,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与疏导工作,使“晓之以理”产生迎刃而解的效果。

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时,要注意三点

1、是要把“情”放在前头,“理”放在后头,先“情”再“理”。顺序不对头,办事跌跟头。

2、是“情”一定要真。帮助对方发泄情绪,要真诚、到位,情感戏要做足。

3、是“理”一定要透。怎么做,方法步骤、优点缺点,要讲深讲细讲透,让对方权衡利弊,在理性思考中冷静淡定。

“言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什么意思?

用真情使他被感动,用讲道理的方式使他明白,用行动引导他,坚持长期做下去。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一是晓之以理,即以道理来说服对方,通过“说理”、“明道”,辨是非,明曲直,解其惑,通其心,正其道,善其行,从而达到启锁开心、教诲育人的目的。

二是动之以情,即用感情来打动对方,通过渲染感情,制造一种情绪和氛围,激发人的情感,让人激动,让人感动,让人的真情迸发出来,产生共情,从而达到让对方认同之目的。

人是理性动物,故需要晓之以理;人也是情感动物,故需要动之以情。两者的结合才会使说服的效果更佳。

但在生活中,人往往更是感性动物,情感常常战胜理性。很多时候,人顾情而不顾理,为了亲情,为了爱情,为了友情,而不循理,常常作出悖理之事。情感冲动时,人便会失去理智。

故自古以来,在说服别人时,有时晓之以理未必就比动之以情效果好。

扩展资料

换而言之,当下的ta,认为外遇关系对自己是百分之百的美好感受,所以ta会认为,这是遇到了真的感情,对应的,ta会认为跟你其实是没有感情了。

这时候你跟ta动之以情,是基本没有用的,因为ta根本不认为你们之间还有什么感情,就算有,也只是基于多年共同生活的感情,他们称之为“亲情”,而他们现在需要的是男女之间那种“爱情”,这部分,他们当下认为,你给不了,第三者能够给予;或者,他们根本不需要你的“爱情”。

“言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意思是用道理来使别人明白,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的心。

此句出自孔子的《论语》。

全句如下:

诱之以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晓之以理,在于爱心为本。为师者,须有慈爱之心,襄扶之意,才能使"晓之以理"施之有恒,行之有效。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爱护有加,关怀备至,在进行"晓之以理"的教育中,赋予深厚的爱和纯贞的情,使学生在教诲中得到关爱和温暖,从而使结瘀心头的疑惑、偏见随之释然而去。应看到,当前有的教师,对后进生的思想教育有时缺乏耐心和信心 ,或而心情急躁,或而态度粗暴,或而听之任之,甚至视个性强、不易教诲的学生为不化顽石,从而弃之。究其因,盖无爱心所致。如此心态,何能做到晓之以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