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贼作父的历史人物,认贼作父故事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17 0
  1. 一丈青扈三娘人物形象分析
  2. 三国演义 人物评析
  3. 川岛芳子到底是怎么死的?
  4. 川岛芳子生死之谜大揭秘
  5. 找一部关于朱棣的电视剧
  6. 历史上的王允是个怎样的人?

魏: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认贼作父的历史人物,认贼作父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割须——以己律人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吴:

东吴招亲--弄***成真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周瑜打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蜀:

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扇扇子---不分冬夏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孔明的计谋——神机妙算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诸葛亮出祁山——以守为攻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

孔明斩魏延——借刀

跟诸葛亮学本事——能掐会算

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

刘备招亲----弄***成真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其它:

吕布杀敌董卓——大义灭亲

吕布拜董卓——认贼作父刘备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吕布叛荆州——出尔反尔

一丈青扈三娘人物形象分析

南宋 康王赵构 偏安一隅 却保住南宋半壁江山 形成与金长期对峙局面

武则天 肯定有争议········

王昭君 昭君出塞 换来汉王朝近半个世纪和谐安定局面

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 弑父杀兄

蔡京 南宋宰相 书法绘画艺术之高 却被史家写入奸臣转(北宋书法四大家原本是: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京 后来由于蔡京名声不好 所以换成蔡襄)

冒顿单于 草原上第一位明君 为夺皇位 保全自身性命 不惜***取弑父 杀爱妾 射爱马的强硬姿态(要知道马对于游牧名族是很重要的 不亚于自己老婆 更何况爱妾和生父······)

岳飞 南宋抗金名将 临门一脚就差点成功 后被12道金牌召回 如果岳飞抗皇命 一直打下去 收复宋朝故都 ············或许是另一个局面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演义 人物评析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这本书主要写了宋代时,一百零八位好汉齐聚梁山替天行道的故事。但是在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中,女性只有三位,而扈三娘便是其中之一。我们先不说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人数之差是否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的轻视,也不想当时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我们先就看看一丈青扈三娘。

首先,作为梁山泊上仅有的三位女中豪杰中的一个,扈三娘可以说是颜值担当。她天生丽质,书中写道“玉雪肌肤,芙蓉模样,有天然标格。金铠辉煌鳞甲动,阴渗红罗抹额。玉手纤纤,双持宝刀。恁英雄煊赫,眼溜秋波,万种妖娆堪摘”。毫不夸张的说,作者对其外貌的描写已经达到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境界了。

其次,扈三娘不仅人漂亮,功夫也十分了得。书中专门提到她的武器——日月双刀。而书中凡是提到武器的都是些武功高强之人,比如林冲的丈八蛇矛,呼延灼的双鞭等等。由此可见,扈三娘也是武功高强之人。而且,她在作战中活捉敌人的数量也是书中较多的。就连她后来的丈夫矮脚虎王英与她初次交手时,也被她“轻舒猿臂”,“提离雕鞍,活捉去了”。当然,也有对扈三娘的丰富的侧面描写。比如,在攻打祝家庄时,扈三娘还未曾出场,便有人说“唯有一个女儿最英雄,名唤一丈青扈三娘,使两口日月双刀,马上如法了得”;此外,扈三娘原本的未婚夫是祝家庄上的祝彪,而祝彪骁勇善战,能配得上他的当然只有武功高强的扈三娘了。因此,扈三娘同时又是一个功夫了得的女子,这也才与“一丈青——几米长的大青蛇”这一绰号相匹配。

但后来,扈三娘被活捉上了梁山,还率地许配给了王英,并且扈三娘仅仅是因为“见宋江义气深重,推却不得”从而答应的。这样一看,我们的女英雄一丈青扈三娘未免显得有些没有主见、没有自己的想法。更何况,扈三娘其实应该是同梁山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因为李逵在攻打祝家庄时把扈家庄的男女老少全部杀光,可以说是“血洗扈家庄”。再看看扈三娘,不但没有怨恨那些梁山上的“草寇”,反而“认贼作父”上了梁山,这确实是有些没道理了。但我们也可以把问题归结到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就回到了我们一开始说的问题,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是很低的,那扈三娘作为当时的一位女性,她的一生也可以说是具有些悲剧色彩。也就是说,作者写扈三娘完全没有为自己的婚姻做主,其实也是体现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轻视。而且从一百零八好汉的排名就可以看出——扈三娘排在第59,反倒是包括王英在内的一帮扈三娘的手下败将,都排在她前面,这是不是也可以视作对女性的歧视呢?

有些人会说,宋江把扈三娘嫁给梁山上最锉的王英,与之貌美如花、英勇善战的形象一比较,这就是对女性的歧视。但我们倒不如这么想:扈三娘这样一个形象在书中是起着注解的作用,《水浒传》是一部写梁山好汉打天下的书,扈三娘和王英的故事正启示着我们——只要肯拼肯干肯努力,王英也能娶一丈青。

? 初二(1)班 马浩龄

川岛芳子到底是怎么死的?

刘备

历史上的刘备,其实是一个经常领兵冲锋在第一线的军事家,而绝非如《三国演义》所谓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最典型的是赤壁之战,刘备亲自领军参战,但当是担任侧翼掩护作用,因为主力是周瑜的三万军队。即便是在三顾草庐之后,刘备亦经常把诸葛亮扔在家中而四出征伐,这一点后面还会论及。

但刘备的军功委实说不上赫赫,他的最得意之作即是取蜀川、下汉中两役。前者有***为谋士,但损失了庞统;后者老将黄忠战功卓著,刘备主要是指挥作战。其余战役,他屡屡败走、寄人篱下,这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详细介绍。

不过,刘备却是从社会的最底层一级级白手起家的,三国君主中他身份最低微(曹氏家族势力庞大,且有夏侯氏为亲;孙氏家族在江东也可算是一霸的地头蛇性质),能够成三国霸主之一,殊为不易。从这一点看,尽管西蜀拥有的人才数量最少,但刘备招引人才、吸纳人才的水准绝不在曹、孙之下。

个人以为,刘备的最大失误处,在于倾全国之力以攻东吴。刘备攻东吴,正说明他放眼的是全国,看到曹操力不可敌,唯有取东南江山才足以北上和曹操一决。但一出兵后,就发现东吴的实力其实超出其想像,就此陷入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地步,最后被陆逊一举击溃,无奈。

诸葛亮

《三国演义》的主角实际是诸葛亮,而且把他画成了“半人半妖”性质,实际并非如此。

诸葛一生,在刘备生前,除了领军从荆州出发、支援刘备围攻成都一役外,几乎未执掌军事。博望坡的小胜是刘备设的伏兵,但随后曹操大部队赶到,刘部当然不战自退;赤壁之战,诸葛的功劳其实是在零陵、长沙一带为刘备抢占实地,同时筹集军粮,根本不在赤壁前线。至于游说东吴之事,可参见下面的鲁肃。

直到刘备去世后,才有了诸葛亮的用武之地。但他先做了两件事,一是将竞争对手--同为辅命大臣的李严除去,二是平定南方的孟获。完成这两件事后,诸葛高才真正控制了西蜀,可以对后主刘禅说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话来,(在强调皇权的时期,这是大不敬的)。此后,诸葛高开始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北伐之举。与其说是北伐,不如说是骚扰更合适,除了第一次比较有威慑外,其余都不对曹魏构成威胁。

诸葛亮的用人,个人认为,不如刘备兼容并包。蜀汉后期的真正能独挡一面的战将唯有刘备提拔起来的魏延,但此人屡受诸葛亮排挤,原因即在于他有自己的想法,而诸葛亮只喜欢绝对服从自己的人士。顺便说一下,刘备和诸葛亮在人才观上大相径庭,几乎可以说凡是刘备喜欢的人都为诸葛反感,诸葛喜欢的都为刘备反感。

由于历来对诸葛亮太多美言,这里对诸葛亮颇多实言,应该说本人对诸葛亮还是尊重的,诸葛亮是个审时度势的杰出战略家,隆中对堪称针对刘备的精确预言,但诸葛亮绝非将材。

关羽

关羽的最大毛病就是傲,除了不服入川、取汉中皆有上佳表现的老将黄忠外,再举一例:孙权请求迎娶他的女儿,不嫁也就算了,还以当时南方人最忌讳的北人骂语辱骂之。所以有学者说,关羽之死咎由自取,是刘备、诸葛亮***借曹、孙之手除去,很有见解。

关羽能镇守荆州多年,要感谢一个人:鲁肃。就是因为鲁肃坚决主张联好西蜀,才有关羽坐镇荆州的局面,否则,不要说早逝的周瑜,吕蒙早就瞄准了荆州,只是在鲁肃生前,孙权一直听从了鲁肃的主张罢了。所以,关羽只是逞匹夫之勇,身担重任,而不知事事当以孙刘联盟战略为重,他的败亡是早晚的事。

关羽攻击襄阳曹仁,由于连降大雨,令既无防备、亦不擅水战的曹魏援军--于禁部队措手不及,以致崩溃。但接下来,关羽就对坚守孤城的徐晃军队却一筹莫展,可见他的能力止及此,直至被吕蒙端了老家。

关羽在民间的信仰极深,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统治者的刻意拔高,也就是为了宣扬所谓的忠义。在三国志中,他和张飞一样,是“万人敌”的猛将形象。

马超

马超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他和曹操的相争以失败告终,从此和曹操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其实以曹操的肚量,有杀子之仇(曹昂)、失将之痛(典韦)的张绣和贾逵都可以接纳,何况威镇西羌的马超?

但马超先投张鲁,后在刘备围攻坚城成都时投奔刘备。随后成都不战自降,原因是刘璋见大势己去无心再战外,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马超的归顺刘备。要知道,马超在当地有着无人能匹的威望和号召力。事实上,刘备先派人去劝降马超,当时并无把握,后听说马超愿意归顺,本来围攻城坚粮足的成都刘备并无胜算,此时却心中大喜,立马说了句“我得益州(成都)矣!”此后,马超投降刘备不到10天,成都不战而降。

在刘备时期,马超还是挺受重视的。刘备称汉中王时,领衔上表、排在第1位的就是“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此时的诸葛亮排在第5位。但可能马超一家老小都为曹操所杀,心中怒气难平,年47岁就亡,一代猛将,在西蜀没有能够建立功业,只是临终将其弟马岱托付给了刘备。当然,马超如果能够活得长一点,刘备对他肯定亦多防范。

孙权

如前所说,孙氏家族在当地属于地头蛇性质。孙坚看上了当地的美女吴氏(即后来的吴夫人),但吴氏亲戚认为孙坚名声不好而反对,而吴氏担心惹祸上身而同意,所以马植杰先生在《三国史》中说多少带有逼婚性质。

孙权的功业,在于开创了孙吴***和以陆、顾为首的吴地大姓之间同心协力的新局面,从而也就开创了孙吴***独霸东南的新局面。陆逊家族一共出了十多个将军、封侯者,陆逊和他的儿子陆抗相继成为孙吴国家的军事中流砥柱,陆逊本人还一身兼上大将军和丞相、孙吴的最高军职和文职于一身。但孙权后期,对吴地大姓多有打击,陆逊就是被他逼问而死。

此外,孙权在三国外交中,手段最为灵活,这也是被后人指为不坚定的来由。其实这也是不得己的孙权难处所在,他不能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又不能像刘备那样号称皇叔,在一个以正统为至高无上的社会,他要独霸江东则不得不忍辱负重,时而在赤壁战中坚决抗曹,时而在刘备兵戈相向时称臣曹丕。

外无合适的名号以服众,内有江东土著势力的融合难题,这是孙权面临的两大困境,但他都解决得非常棒。这也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称赞所在。

最后插一句,草船借箭是孙权的杰作,斩华雄是孙坚的军功,都被罗贯中先生移花接木了。

周瑜

对周瑜评价最高的要数熟稔三国史事的宋代文豪苏东坡。“遥想公谨当年”之句,确实是道出了周瑜的一生杰作,即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到底是一场大战,还是一场曹魏前锋和孙吴联盟之间的遭遇战,目前还有所争论。但周瑜是此次战役的主要策划者、指挥者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在当时连张昭重臣都心存畏惧的紧急情况下,周瑜能够力挽狂澜,打破曹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确实功莫大焉。难怪东坡要如此抬高这位精通音律的美男子了。

不过,周瑜的短处在于大局感欠佳,没有看到孙刘联盟是当时两家能够生存的唯一之道,一再主张杀死或软禁刘备。赤壁战后,他在南郡前线一再和曹仁过不去,结果自己受箭伤,不但荆州被刘备抢得,连自己的年轻生命也搭上,可惜。

请注意,大局感欠佳不是演义中所说气量欠小。周瑜任吴方面军统帅时,还有一位军功资历高于他的副手程普,经常和他过不去,但周瑜每次都很大度坦然,直到赤壁大胜后,程普才对周瑜心服口服。

鲁肃

此人绝对是一位高瞻远见的战略家。

早在此人初见孙权时,就已经说出了类似诸葛隆中对的孙吴争霸之策,即先取江东,再取刘表荆州,再西极长江,然后再北上和曹魏争锋。尽管不如隆中对精确,但时间却在此之前。

当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的5000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在当时是支可怕的力量)赶上、不知往哪里逃时,是鲁肃的说服孙权后亲自直到当阳,向刘备表明了孙吴方面的联手意思。当时刘备只能说南投一不知名的小人物,得悉鲁肃的意思后才大喜过望,这才有了派出诸葛亮随鲁肃回东吴互相结盟的事情。要指出的是,当时以刘备的实力,根本没有资格和独霸东六郡的孙吴谈联盟。

也是鲁肃,在刘备借机取得荆州之后,劝说孙权“多树操之敌”,这才有了孙吴对这一事实的默认态度。此后他继周瑜之后镇守孙吴上游,也是从不计较关羽的傲慢,只是从维护两者联盟的大局出发。

鲁肃死后,继任者吕蒙和周瑜的思路一致于是有了袭取荆州之举,当然看不到荆州重要性的一介武夫关羽本人也是给对方机会。荆州一失,西蜀不可避免地一撅不振,直至灭亡,而上游要障尽失的孙吴也只能在陆抗死后,王浚的楼船下一片降幡了。

曹操

虽然主要是评介蜀吴人物,但还是要简单提一下曹操。

曹操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还是个在文学史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家,仅从这一点看,刘备、孙权似乎有所不如。

曹操的形象在民间之所以白脸小丑出现,很大程度是拜《三国演义》所赐。在强调正统的时代,曹操以残忍手段对待汉献帝(主要是软禁,加上根除献帝身边的反曹势力毫不手软,如对献帝的皇后)受到后代文人的指责不可避免,但到今天,曹操统一北方的实力在当时无人能敌。

应该说,从郭老首替曹操写翻案文章后,曹操的成就在学术界基本已经得到肯定,所以不再多展开。 回答者:刘备登场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

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

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

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

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

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

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

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

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关羽登场

(刘备张飞)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

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

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

“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

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

罗本曹操登场

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服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时人未知奇也,惟有桥玄一见曹操,指而言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阳何顒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高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耶?” 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喜而谢之。桥玄尝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子将者,训之从子 劭也,好人伦,多所赏识,与从兄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曹操往造劭而问之,劭鄙其为人,不答。曹又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大喜而去。 曹操: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是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曹孟德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场面之惨烈。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虽然不是很坏,可在道德问题上,是应该予以谴责的。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了许多文臣武将。孔融、杨修、崔炎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可笑的是中国文坛所谓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写《替曹操翻案》这样毫无价值的文章,文章没有正视曹操***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单方面鼓吹曹操实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剥削制度,不足后人效仿。我们国人所崇拜的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却并未明言。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川岛芳子生死之谜大揭秘

被民国***判处***,了。

判决文称:

一、被告虽有中国和日本双重国籍,但其生身父亲为肃亲王,无疑是中国人,应以汉奸罪论处;

二、被告同日本军政要人来往密切,在上海“一·***事变”中扮男装进行间谍活动,引发了“上海事变”;

三、被告参与将溥仪及其家属接出天津,为筹建伪满进行准备工作;

四、被告长期和关东军往来,并被任命为“安国军司令”。?

判决书首先确定了金璧辉的中国人身份,这是她罪行的起点然而这个起点确涉及到一段复杂的历史,一段坎坷不幸的人生清室遗族与民国***始终关系不睦。

民国初立,北洋军阀混战,黎民流离,而皇族仍坐享厚禄,自然招怨,最后冯玉祥撕毁民国的协议,以致皇族***自危,这种改朝换代的无情给日本侵略者提供了一个插手的机会。 川岛芳子最终由中日亲友收尸,火化后的骨灰由中日亲友各留一半,她的坎坷一生也就此告一段落。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有着“男装女谍”、“东方女魔”绰号的川岛芳子是日本策动伪满独立的主要参与者,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曾参与“皇姑屯***”、“九一八事变”、“转移婉容”等重大秘密行动,并亲自导演了震惊中外的“一***事变",成为日本谍报机关的“一枝花”,受到日本特务头子田中隆吉、土肥原贤二等人的大加赞赏。

1948年,川岛芳子被执行后,曾与其往来的日本新闻人原田伴彦对其作出如下评价:“她所具有的武器是绝代的美貌、爱新觉罗王朝的高贵血统、金钱和势力以及才华横溢与头脑敏锐,但她的悲剧的孽根亦在于此。她平生既无理想,亦无信念,更缺乏现代人的性格。”

川岛芳子的一生可恨可耻,却也可悲可怜。她被永远钉于民族耻辱柱上的罪恶源自于她坎坷不幸的童年:出生不久家族王朝即宣告终结,民国初定的皇族优待协议也很快被撕毁,以溥仪为首的皇室被彻底赶出北京。

川岛芳子就在这样的“国仇家恨”中出生成长,并接受着日本军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改朝换代的无情给日本侵略者提供了机会,当清朝皇室被国民***迅速抛弃之际,日本却大方伸出“援手”帮助溥仪复辟,进而在东北建立傀儡***伪满洲国,成为日本侵华的起点。

川岛芳子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长与生存,背负着家族的遗命,却最终在认贼作父、代寇为奸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百度百科-川岛芳子

找一部关于朱棣的电视剧

川岛芳子生死之谜如下

1947年10月5日,北平高等***在拥挤人潮的围观下做出判决,认定金碧辉(川岛芳子)是叛国者,汉奸罪、间谍罪成立,判处***。

判决文称:被告生父为前清肃亲王,无疑是中国人,应以汉奸罪论处;被告同日本政要来往密切,在上海“一·***事变”中以男装进行间谍活动,引发了上海事变。

被告参与将溥仪及其家属接出天津,为筹建伪满进行准备工作;被告长期和关东军往来,曾被任命为“安国军司令”。1948年3月25日,川岛芳子在写完遗书后,于清晨在北平第一监狱被执行,终年41岁。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川岛芳子的一生可恨可耻,却也可悲可怜。她被永远钉于民族耻辱柱上的罪恶源自于她坎坷不幸的童年:出生不久家族王朝即宣告终结,民国初定的皇族优待协议也很快被撕毁,以溥仪为首的皇室被彻底赶出北京。

川岛芳子就在这样的“国仇家恨”中出生成长,并接受着日本军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改朝换代的无情给日本侵略者提供了机会,当清朝皇室被国民***迅速抛弃之际,日本却大方伸出“援手”帮助溥仪复辟,进而在东北建立傀儡***伪满洲国。

成为日本侵华的起点,川岛芳子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长与生存,背负着家族的遗命,却最终在认贼作父、代寇为奸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百度百科-川岛芳子

历史上的王允是个怎样的人?

永乐英雄儿女

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皇位不传子而传孙,由皇孙朱允炆即位,称建文帝。建文帝为巩固***,开始削夺叔叔辈的兵权及封地,史称“消藩”。燕王朱棣不甘自绝,攻陷京都。改年号为永乐。永乐雄才大略,文武双全。史称永乐大帝。而建文帝带几名近臣出逃,一直下落不明,成为明朝宫廷一大秘史。于是永乐背负“篡位”骂名,外有阿鲁台觊觎国土,内有建文旧臣图谋复位,家中还有一个让他头痛的公主蛮儿不停地惹是生非。《永乐英雄》的故事自此拉开帷幕。而这故事,又因了一个乡间小子冯天赐的介入,而变得格外扑朔离奇。 蛮儿是徐皇后唯一的女儿,因皇后早逝,格外受永乐爱怜,养成了无拘无束的天性。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为蛮儿招附马的时候,百官却无一人敢响应。倒是敌国太师阿鲁台携太子前来求婚,永乐心知阿鲁台心存歹意,设下擂台比武,希望借机回绝。奈何众武将互相推诿,全不尽力。还全靠了蛮儿智胜太子,赢得了自己招附马的权力。

蛮儿招的,就是胆比天大的野小子冯天赐。天赐是蛮儿在乡间认识的玩伴,曾救过蛮儿,蛮儿就此请父亲赏了个官给他。谁知道天赐受高人锦娘的指点,上得朝来侃侃而谈,竟把当朝时弊说了个清清楚楚,很是做了些好事。

但天赐喜欢的可不是疯丫头蛮儿,他心里记挂着乡里大户人家的女儿梦如,竟逃婚回了家乡。梦如百般不情愿地答应了天赐的求婚,婚礼上新娘却被蛮儿派出的侍卫洪渊抢走。天赐一路狂追,途中得遇不少武林名宿、民间英雄,得以成长。可阴差阳错的,梦如竟爱上了劫持他的洪渊。偏偏洪渊喜欢的不是小姑娘,而是风华绝代的锦娘。锦娘却不是寻常人物,连永乐也对她念念在心,可谁也不知道她一生默默等待地,是建文旧臣胡不归!于是好一通儿女情痴。

一路是柔情难舍,一路是锋火将燃。建文旧臣侍机起事,阿鲁台反叛犯边。为维护国家统一,永乐不顾年老体病率大军亲征,皇孙朱瞻基智勇双全随军先锋。永乐深入险境,意欲速战速决打垮阿鲁台,但老奸巨滑的阿军却始终避其锋芒,不正面作战。永乐大军陷入为难境地。

这时,天赐终于放下小儿女心态,他听说了“天下兴亡,匹(屁)夫有责”的话之后,自封为“屁侠”,率民间大军,举众烧了阿鲁台后方粮草,逼得两军正面交战。

决战之时,危急关头,建文旧部将军胡不归赶来,放下前朝恩怨,共助杀敌!阿军全军覆没,阿鲁台自尽。建文帝也表示只要永乐爱惜子民,他甘愿永生为民。永乐一生的两大心患一日间尽数解除,心慰之余将建文旧部一律免罪。

永乐江山,英雄多情。在一部长达三十八集的历史剧集中,永乐英雄儿女纷纷出场,演一段千古帝王梦,痴心儿女情!

是不是这个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据《后汉书》)。东汉末年大臣。王允出身官宦世家。他十九岁就开始任公职,壮年时任豫州刺史。因为在和中常侍张让的斗争中失败,王允被迫去官隐居,在中平六年,何进掌权之后重新出仕,历任从事中郎和河南尹。在何进被宦官诛杀,董卓掌权时,他已经代替杨彪成为了司徒兼尚书令。身为地方官勤政爱民,由于朝廷***而被迫在此为官,从而密谋刺杀董卓。董卓死后,王允与吕布共执朝政,但是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处死,时年56岁。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而且还要心忧国家,有益于东汉社会。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王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虽出生豪门世族,但他并不迷恋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少年时期,王允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习文章、阅经典之余,王允还坚持习武强身。他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同时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王允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由于出生上层士族世家,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王允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而且,王允更愿意与下层人民接触,因为这样更能接近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经验。一时之间,少年王允不仅在同辈中间脱颖而出,而且在整个山西也已经小有名气。

19岁那年,王允被推举为郡吏。任职不久,便遇上一件极其复杂棘手的事情:山西晋阳地区有一名叫赵津的小黄门,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当权宦官,便在当地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百姓慑于赵津的*威,敢怒而不敢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允得知这一情况后,气愤地对手下衙吏们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为非作歹,贪赃枉法,格杀勿论!”随即下令逮捕赵津,并立即将他解押东市,斩首示众,以慰民心。晋阳百姓见他们深恶痛绝的祸害已除,个个拍手叫好,他们还纷纷前往王允所在官署,感谢慰问王允,称赞他是为民作主,不畏的好父母官。王允首次经受世事的考验,并赢得众人的称赞和拥护,由衷地感到高兴,更坚定了秉公为官的信心。

东汉末年,由于朝廷***,导致中央和地方买官鬻爵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地方官僚权钱交易极为普遍。与王允同郡的同乡中有一个名叫路佛的游混无赖,从小娇生惯养,既无学识,也无德行,他仗着家里有钱,向太守王球行贿,要王球给他个官当。财迷心窍的王球是个见钱眼开的昏官,收下路佛的赂贿后,便给了他一个补吏的职位。王允对这种肮脏交易十分忿恨,当众揭露路佛的丑行,并与王球变颜争辩,指责他贪赃枉法,***。王球恼羞成怒,利用手中权力,立即将王允捉拿起来,投入牢中,准备随时杀掉。刺史邓盛很早就听说过王允的事迹,很是钦佩他的才识和性格。当他得知王球要杀掉王允的消息后,立即亲自骑上快马,前往太守衙门,保释王允,并且请他做自己府中的别驾从事。王允很感激邓盛的救命之恩,同时也为邓盛的正义行为所感动,于是一心一意为邓盛效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邓盛深感满意。在邓盛的提拔和宣扬下,王允的名声越来越大,为他日后步入朝廷做官奠定了基础。

王允为官初露锋芒,不仅赢得了州郡官吏和当地百姓的赞赏和钦佩,而且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鉴于他的才能和表现,王允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时征召,以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从地方州郡迁到中央朝廷,这是王允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也为他实现忠心为国的政治抱负提供了广泛的政治舞台。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即王允征为侍御史不久,全国各地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农民起义。为了迅速镇压起义,东汉***特别选拜王允为豫州刺史,征辟尚爽、孔融等名士担任王允的从事,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王允初次领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韬武略。预先,王允广泛征求从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见,设计了周密的作战方案;战斗过程中,王允亲自披挂上阵,大显身手,彻底击溃豫州一带的黄巾军。之后,王允和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共同受降数十万黄巾起义军。在受降过程中,细心的王允从农民军中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张让的宾客所写的书信,信中涉及一些与黄巾军有关的内容。张让是当朝掌权的大宦官,权势很大,极受皇帝宠爱。王允也不计较利害关系,他怀疑张让与黄巾军私通,便进一步追查,把其中的具体细节全部揭发出来,并且写成奏折上奏皇帝。汉灵帝大惊,立即召张让进宫,怒气冲冲地指责张让,并要他交待实际情况。张让一向在朝中自以为是,指手画脚,也没想到有谁敢在皇上面前揭露他,因此见到王允的奏章后吓得半死,急忙叩头谢罪。可张让是何等狡诈圆滑的人物,他在回答皇帝时,不仅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反而说王允忌妒陷害他,说自己对陛下,对朝廷是如何如何忠心耿耿,没有丝毫与黄巾军私通和背叛朝廷之意。灵帝本就有意偏袒张让,加上被张让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自认为他无罪,也便不再追究。

张让脱罪后,对王允心怀忿恨,一心想伺机打击报复王允。第二年,张让终于找到一个借口,将王允逮捕下狱。不久,正好赶上朝廷大赦,王允免罪释放,还复刺史原职。可是,睚眦必报的张让并没就此罢休,没出十天,他又以另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王允治罪,王允再度入狱。

司徒杨赐素知王允的为人和品性,知道张让是有意想置王允于死地,为了替王允开罪,让他免受痛苦和屈辱,杨赐派手下人劝告王允说:“你因事得罪宦官张让,一月之内,两次下狱,很明显他是有意和你过不去。如今你是凶多吉少,性命都难保。为了成就自己的志向,你又何必不先退让一下,忍一忍呢?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只一味好强,恐怕他不会放过你,请你仔细思量思量吧!”王允手下的从事也对王允的再次入狱深感忧虑,他们想方设法营救王允。有一名好斗气的下属去狱中探望王允时,痛哭流涕,劝王允向张让认错赔罪,求他网开一面,被王允怒斥拒绝。下属找来一杯酒,气愤地对王允说:“你既然如此保全自己,不如喝下这杯毒酒算了,又何必还在狱中受别人的折磨呢?”可是,出乎下属的意料,王允一把夺过酒杯,厉声说道:“我是堂堂天子的臣民,君王赐罪于我,我应当接受惩罚,按照王法在街头斩首示众,而且天下人都应以我为戒,不再违反法律,维护社会的安定,哪有私自吞喝毒药,以死逃避法律制裁的道理?你们不用再劝我了,我意已决!”说完,便把酒泼倒在地上,自己走近囚车,又重新被关进监狱。

由于王允一直又没有向张让赔罪认错,张让又进一步渲染他的所谓的罪行情节。

不久,王允的案件被提审,王允的手下官员和朋友以及朝中许多官员都十分着急,想制止张让对王允的陷害。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联名向皇帝上书,替王允求情,希望汉灵帝能够赦免王允。他们在奏章中写道:“王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官尽忠尽诚,宽宏贤能,具有君子的风范和气节。过去晋悼公和先朝孝文皇帝能明辨是非,赦免大臣的罪行,陛下就不能仿效吗?如此王允受命于朝廷,诛讨逆贼,安抚良民,本应论功行赏,加官进爵;难道就因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定他死罪吗?陛下如此不公平地给予他处罚,恐怕有负众望,百官有所不服吧。”灵帝刘宏看完奏章后,便赦免了王允的死罪,但仍下狱重新定罪。这年冬天,又逢朝廷大赦。由于张让始终从中作梗,王允仍不在赦免之列。何进、袁隗、杨赐等三公要员继续上书皇上,要求赦免王允。等到第二年,王允才被免罪释放。当时,朝中宦官当权,张让阉党凭借权势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刚刚出狱的王允虽对张让等人的行径深恶痛绝,但因力量有限,只得改名换姓,离开都城洛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

不久灵帝驾崩,王允急忙赶赴洛阳吊丧。此时,朝廷局势极度混乱,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大增,阉党张让失去了对中央***的控制权,面临覆灭的危险。大将军何进利用各地方官吏奔丧的机会,大肆结交和拉拢亲己势力,以谋张让。王允一到洛阳,就被何进紧急召见,并说明意图。王允很感激何进对他的救命之恩,便满口答应,并担任从事从郎一职。后来情况发生急变,张让集结党羽,用何太后召见何进的名义把何进骗入宫中,趁机伏杀。王允不得不迁任河南尹,暂时逃避张让的嚣张气焰。张让伏杀何进后,曾奉密召的董卓、袁术等人立即领兵进京,讨杀张让。张让、段挂等人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当时,朝中公卿大夫被急变的局势吓得不知所措,他们都不敢护卫少帝。王允立即派遣一部分士兵跟随尚书卢植一起保护少帝,事后,又奉迎少帝回宫。

公元189年(永汉元年),董卓废掉少帝,献帝刘协继位,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迁任尚书令。公元190年(初平元年),王允替代杨彪担任司徒职务,同时兼任尚书令。

王允担任司徒,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秋。献帝登极后,外戚、宦官斗争仍在继续,黄巾军起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各地割据豪强也趁机发难,借讨宦官为名,纷纷问鼎中央***,整个东汉***危机四伏,动荡不安。面对如此国将不国的尴尬局势,王允毅然承担起恢复和革新东汉***和社会的重任,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为了稳定政局,消除混乱,王允和朝中其他忠臣良将一道出谋划策,重新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董卓在进驻洛阳过程中,迎立少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进驻洛阳后,董卓又多次***裸地表现出对权力的贪婪欲望。他废旧立新,毒杀太后,广植党羽,培养亲信,统收兵权,控制朝廷。从董卓的种种倒行逆施中,王允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他将成为威胁东汉***的最大隐患,必须***取必要措施遏制和除掉董卓。可是,董卓手中掌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党羽众多,而且董卓本人凶残毒辣,如果主动出击,只能是以卵击石。于是,王允表面上一味听任,甚至顺从董卓,让他放松对自己的戒备,实际上却在细心***,周密布置。董卓进入洛阳后,为了站稳脚跟和扩大势力,曾极力拉拢朝中有影响的官员。王允不动声色,顺势归顺,尽量迎合。有时,王允不惜矫情曲意,偏违原则,来换取董卓的信任。董卓见王允不但具有才识,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毫无二心,于是便把王允当作自己的心腹亲信,对王允不生丝毫疑心,无论朝政大小,都托付给王允处理。王允借此时机,亲自主持一些恢复王室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具体事务。

王允虽然表面上多有曲迎董卓之意,但在有些涉及原则、正义问题上,他仍坚持自己的意见。杨勋是当时朝廷的正义之土,自从董卓乱政以来,杨勋不畏,一直与他进行尖锐的斗争。他曾与左将军皇甫嵩一起密谋诛杀董卓,后因皇甫嵩升迁,杨勋势力弱小,只得作罢。一次,董卓问王允:“不知谁最适合担任司隶校尉?”王允不***思索地回答说:“只有杨勋最合条件。”虽然明知董卓与杨勋之间矛盾很深,但是,出于正义,王允毅然推举了杨勋。

在与董卓表面敷衍的同时,王允暗中积极组织和筹备反董卓的斗争。王允首先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共同商议诛杀董卓的计策。为了控制一定武装力量,王允等人极力向皇上推荐、保举羌校尉杨瓒行使左将军的权力;同时还举荐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掌握一定的地方势力,并且命令他借讨伐袁术为名,带领兵马出道武关,实则为多路夹击董卓作准备。士孙瑞的行动引起了董卓的怀疑,他决定把士孙瑞留在都城。王允听说后,便顺从董卓的意思,擢升士孙瑞为仆射。另外又擢升杨瓒为尚书,为最后反击董卓作准备。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董卓封王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王允想拒绝,士孙瑞对他说:“在大事没成功之前,不能有丝毫破绽,您与董卓加官进爵,朝廷百官都瞻仰您的崇高品节,何乐而不为呢?不要因意气而误了大事啁!”王允一听有道理,便受命听封。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春天,天下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连续下了两个多月的雨。王允和士孙瑞、杨瓒等人借登台祭祀乞神降雨之机,紧急商议谋杀董卓的行动方案。士孙瑞严肃地对他们说:“自从去年岁末以来,太阳阴晦不照,*雨连绵不断,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应该有个尽头。现在我们时机已基本成熟,如果不把握天机,先发制人,恐怕以后后患无穷啊!请你们认真考虑考虑。”王允很赞同士孙瑞的意见,决定伺机尽早行动,以图董卓。可是,董卓爪牙密布,戒备森严,而且他本人力大无比,凶残毒辣,如果不***取万全之策,一旦失手,恐怕后果难以设想。王允提议,可以安插内应,里应外合,杀他个措手不及。王允获悉董卓与他的心腹吕布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便秘密召见吕布。正好吕布也有反董卓之意。于是,王允便把诛杀董卓的***全部告诉吕布,并委他作内应。起初,吕布碍于自己是董卓的义子,不便在内部亲自下手。王允对吕布说:“你姓吕,奸贼姓董,父子只是名义上的,并非骨肉亲情,况且董卓现在已是众叛亲离,你难道还认贼作父吗?你当他为父亲,平时他待你是儿子吗?”吕布与董卓爱妾私通,怕董卓发现报复,于是便答应下来。

这年四月,正当王允等人准备***取行动的时候,正逢天子大病初愈。朝廷百官在未央宫***,恭祝天子龙体安康。事前,吕布派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心腹亲兵,穿上宫廷侍卫的服装,潜伏在宫殿侧门两边。当董卓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侧门外时,立即遭到潜伏在门后的李肃等人的突然袭击。董卓急呼吕布,吕布手捧圣旨,大呼:“奉旨杀贼!”董卓在绝望中被吕布所杀,并且株连三族。

董卓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欢腾。董卓祸国殃民的行径,激起了天下人们的极度痛恨,铲除董卓,不仅顺应时代潮流,而且合乎天下民心。它的意义不仅仅只在于谋杀董卓一名国奸臣,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东汉末年的历史进程。司徒王允,用自己对朝廷的赤诚和一身正气赢得了铲除董卓斗争的胜利和世人的称赞。

董卓被杀后,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遣使张种抚慰山东”。

作为诛杀国贼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赏和广大人民的称赞。于是,王允态度开始发生改变,似乎有些飘飘然起来:“连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大奸贼都死于我的手下,我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他便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每当群臣***,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样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权宜之计,而是正襟危坐,面无和悦之色。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推崇和拥护他了。

当朝文学家蔡邕曾是董卓的旧臣,当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时,蔡邕正好和王允在一起。当时,蔡邕感到很突然,不禁脸色大变,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王允勃然大怒,严厉指责蔡邕:“董卓是国家的罪人,祸国殃民的罪行不可饶恕,你身为天子臣民,应该从大局考虑,从国家出发,共同声讨国贼,不想你念及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竟然为他感到痛惜,这难道不是与董卓同一鼻孔出气吗?”说完,便不容分辩,立即将蔡邕押至廷尉处问罪。蔡邕有口难辩,但作为文学家和史官,他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写成汉史,便陈辞谢罪,自己愿意承受刺剑削足的酷刑以保全余生。士大夫们都十分同情怜悯蔡邕的遭遇,设法营救蔡邕,可毫无结果,太尉马日磾专程前往王允住处,替蔡邕说情:“伯喈(蔡邕字)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特别是对本朝故事了解颇多,应当给他机会,让他继续写成史书;况且伯喈以忠孝闻名于士大夫之中,现在以莫须有之名给他判罪,恐怕有失众望,不服人心吧!”王允根本不听劝告,反驳马日磾说:“先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成谤书,流传后世,现在国事衰败,社会上缺乏时代精神,不能让蔡邕像司马迁那样,毁谤和诬蔑幼小的天子,因为这既对神圣的道德教化毫无益处,而且还使我们这些人遭到批评和指责!”马日磾无奈,只得退出,感慨地对别人说:“王允这种作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这是一个国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命脉,而让国家经典得以流传,则是重视国家制度和创作的保障。如今,像王允这样不重视贤才,切断国家的命脉,阻碍国家经典的流传,难道能维持久远吗?”可怜蔡邕最后冤死狱中。之后,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对蔡邕的死议论纷纷,王允这才真正明白蔡邕的确罪不及死,后悔莫及。

董卓死后,王允在如何安排和处理他的旧部时,反复无常,态度极不慎重,而这正是王允最后走向灭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多次相劝,可继而王允又对群臣解释说:“本来,他们是没有罪的,只是身不由己,跟随董卓,所以不得已听从董卓差遣,犯了错误。现在如果给他们突然加上恶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们,恐怕反而使他们猜疑恐惧,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使他们安心的上上之策,还不如让他们承受惩罚。”吕布又想把董卓的财物赏赐公卿、将校,王允又不准。王允平日却看不起吕布,以剑客对待他。吕布也认为自己有功劳,自吹自擂,既不得意,渐渐与王允不和了。

凉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队,战斗力强,而且对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后,如何处置凉州兵,是关系王允本人和东汉***的大事。王允企图削夺凉州兵将领的兵权,取缔全部凉州兵,并且***利用关东兵去控制他们。可是后来有人对王允说:“凉州兵素来害怕袁绍,畏惧关东兵,而今,如果派关东兵去解散他们,凉州兵***都会担心性命不保,这样,很容易引起兵变和混乱。还不如任命皇甫嵩(字义真)为将军,去担任凉州兵的统帅,并让他长期留在那儿,以便安抚军心。”王允坚决反对:“这样绝对不行,关东兵是反董卓的义兵,与我们是同一条路线,现在董卓已死,如果继续把他们屯驻在险恶之地,虽然安抚了凉州兵,但是关东兵将领会疑心我们不重视他们。”

凉州百姓听到王允想解散凉州兵的风声后,便到处传言,说王允要杀掉所有凉州人,一时之间,整个凉州人心惶惶,一片惊慌。凉州兵将领本来就成了惊弓之鸟,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当他们得知王允要削夺他们的军权,解散凉州兵的消息后,更是惊慌。绝望的凉州兵寻思:反正是一死,不如死个痛快。于是他们迅速召集军队,严阵以待,准备见机起事,并且互相传告:蔡邕只不过受了董卓的一点厚遇而已,王允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杀了。对于我们,不仅没有丝毫赦免的意思,反而想剥夺我们的兵权,置我们于死地。我们除了联合起来,别无选择。

当时,凉州军中最有影响和实力的将领是李傕和郭汜。他们将所有凉州兵***起来,誓师进发都城长安。东汉官兵不堪一击,不久,李傕、郭汜的部队便攻陷长安。吕布慌忙领兵出逃,在青锁门停住,招呼王允一同逃走。王允断然拒绝,对吕布说:“如果天子祖先在天有灵,能赐福社稷,保佑我们的国家平安无事,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死来报效朝廷。皇上年纪幼小,少不更事,只能靠我们来***他。国家遭受如此灾难,如果弃下皇上,只顾自己逃命,我实在是不忍心。况且,我身为宰相,不仅不能使国家平安无事,反而导致逆贼的反叛,我的责任重大啊!请你出城以后,多多鼓励关东豪杰,要常常念及皇上!”说完,便扶着汉献帝逃到宣平城楼。

李傕、郭汜追到宣平门下,叩头便拜。汉献帝壮起胆子询问道:“你们目无王法,作乱京城,到底打算作什么?”李傕回答说:“董太师对陛下忠心耿耿,却无缘无故遭人,我们只想替太师讨回公道,不敢造反。等到捉拿处决凶手后,我们愿意接受审判。”王允二话没说,向汉献帝行了最后的君臣大礼,便随士兵走下了城楼,李傕、郭汜命令手下当场将王允处决,时年五十六岁。

王允死后,“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迁都许昌后,汉献帝思念王允的忠贞气节,便改用隆重的殡礼重新安葬王允,还特意派虎贲中郎将“奉策吊祭,赐东园秘器,赐以本官受绶,送还本郡”。后来,又封王允的孙子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王允的坎坷一生中,另有一件事情也值得提及:即他对汉代图书、档案等文化典籍的收集和保护。董卓迁都长安时,王允特意把兰台、石室两个藏书馆所藏的图书和档案全部收集整理,用箱子运往长安。“诸藏典策文章,宽共部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惟盖,小乃制为滕囊。”后来,王允又收集了汉朝其他书籍,一律上奏珍藏,“经籍具存,允有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