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原文_贫而乐道 富而好礼意思

tamoadmin 成语排行 2024-06-17 0
  1.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2. 富而好礼是什么意思
  3. 《论语》原文及翻译
  4. 赏析《论语·学而》之十五
  5. 论语中的几个句子翻译
  6. “为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句话中的“若”和“好”分别是什么意思?
  7. 子贡问于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8.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中的若和好什么意思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原文_贫而乐道 富而好礼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 论语 》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 诗经 ?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出处: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有礼哩。”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3、分析:

此章的前一句对话,孔子温婉地否定了子贡的看法,提出了安贫乐道,有钱而谦逊好礼的道理。下一句意思是说,子贡悟到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升到追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犹如切、磋、琢、磨一样精益求精。这样的看法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认为可以和赐讨论《诗经》了;认为赐是个可以举一反三的学生。从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价值取向。

我们都知道,***都追求平等,都在倡导平等人,但不容忽视,但这种不平等其实在出生时就决定了。这里,这种情况不谈。我想,孔子说的,是排除了这种出生的情况下的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所以自然,此处“安贫乐道”中的贫,应该首先是指物质贫乏,还更指的是沉于下僚时精神上的苦闷和高远志向无处发抒的内心伤痛。

物质上的贫乏尚且不谈,没有物质的生活自然不是人想要的,但带给人伤痛的,往往是精神上的苦闷和髙情无处发抒之苦。这时,能安于贫,安于“暂时”或“永久”的这样一种状态,是极为难得的。因此,这种人在古代,往往被称为高人隐士,譬如晋代之陶潜等等之名士。

对当代而言而言,贫,当然指物质生活的贫苦,但更指的是不为人知的精神的苦闷和精神追求上的同道者的贫乏。是要守护自己内心的家园。是要有一个恒定的信念和对未来、对终身、对世界的一个稳健的把握。尽管处于一个学术劣势的时代,却永远不会失去努力追求的心愿和斗志,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坚定地朝自己设定的目标走,静心调养自己,丰厚自己,耐住寂寞,没有抱怨,没有责问,用平和之心,不问为什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论几个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包括物质和精神)。我想,这是夫子他老人家希望看到的吧!

是在这样的一种“贫穷”的状态下,依旧用积极入世之心,换回理想和信念,用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等等良好的心态来保持自己终生精神生活的永不枯竭。保持对“道”的良好感觉。

富而好礼是什么意思

告诫人们:人在经济贫乏的时候,虽然穷困,但为人不谄媚;人在经济充足的时候,虽然富裕,但为人不骄傲。这句话是希望我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出处:《论语·学而》——战国·孔子的***及再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论语》原文及翻译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意思: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出处: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

子贡说:“贫贱而能做到不自卑、不谄媚,富贵而能做不骄满、不凌弱,怎么样?”孔子说:“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好学,富贵而好礼。”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就充分表达了孔子教育***抑制物质欲望,追求真理精神的基本主张。

赏析《论语·学而》之十五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篇:学而篇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原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第二篇:为政篇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篇原文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菏泵庥谧锕?,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七十岁能?n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疒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请教求得官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边,谨慎地说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犯错误;多观察,不明白的就保留心中,谨慎地实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减少事后懊悔。言语少犯错误,行动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职俸禄了。”

论语中的几个句子翻译

人有贫富之分,而无贵贱之别。正以人格尊严平等不二故,贫亦君子,富亦君子;所以贫者不但不谄,而且亦要安贫而(好)乐;富者不但不骄,而且亦要为富而好礼。率性好礼以节制不合天理之人情货利,知命好乐以志道学;从而向此乐与礼处坐定,以提升心上的修养工夫与境界,做个达道君子。然谄、骄是人之常情,贫而谄、富而骄者,屡见不鲜矣。座中若有卧此谄、骄之病者,不妨听笔者拈来一章儒录看!(举:)

这里,子贡(前520—456),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衞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据《论语·先进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则知子贡与宰我善于辞令,亦有经国济世之才,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又据《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子贡亦善于贾商,富可敌国;孔子称其为“瑚琏之器”。孔子病危,子路未赶回见夫子最后一面;孔子殁后,子路结庐墓旁,守孝六年,以平心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使夫子声名显赫四海者,的应归功于子贡。

谄,谀也;皇《疏》引范宁云:“不以正道求人为谄。”又云:“孔子以为不骄不谄,于道虽可,未及臧也。”郉《疏》佞言也;朱《注》卑屈也;《史记·平准书》谄谀取容。骄,朱《注》矜肆也。何如,在《论语》中一般可译为“如何,怎么样”。可,孔安国曰:“可也,未足多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语,见于《诗经·衞风·淇奥篇》。清僧通理《法华经指掌疏》音释“切磋琢磨”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注云:《诗·卫风·淇澳》之篇。切以刀锯,琢以锥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磋以炉铴,磨以沙石;皆治物使有滑泽也。言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问学也。”刘台拱《论语骈枝》:此处问答之旨,宜引《尔雅·释器》及《释训》语以证明之。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释训:“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故知无谄无骄者,生质之美也;好乐好礼者,学问之功也。“告诸往而知来者”之“诸”字,在这里用法同“之”一样。往,过去之事,这里譬为已知之事;来者,未来之事,这里譬为未知之事。其用意为孔子赞美子贡能引《诗经》作譬,表示学问道德都要提高一步看。古德考诸异本,“贫而乐”一句,皇、侃本“乐”下有“道”字。司马迁从孔安国问古文,《尚书》、《史记》所载当为古论。孔注:“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自能切磋琢磨。”又曰:“往告以贫而乐道,来答以切磋琢磨。”其所据系古论,故“乐”下有“道”字。郑玄注鲁论云:“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而无“道”字,所以译文增“于道”两字。其《汉书》、《后汉书》所引,并无“道”字。笔者以“乐”与“礼”为一对,礼乃行为道德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礼记·礼器》:“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又据《论语》,诸如“乐以忘忧”、“乐在其中矣”、“回也不改其乐”,均不云“乐道”,又名不以古校鲁,自有深意。疑孔注是后人伪撰,陈鳣援孔注以证《史记》则非也。而《坊记》却载:子云:“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如斯,则更说明乐礼是一对,贫富是一对,贫而好乐,富而好礼;好比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是故《吕氏春秋·慎大览》:“古之得道者,穷亦了,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如寒暑风雨之节矣。”就得道者而言,贫亦君子,富亦君子。

关于此章子贡与夫子之间的一番问答深意,而据《论语·公冶长》篇及《先进》等篇,则可找出较为恰当的理由依据。就夫子门徒中,颜回惟贫,子贡惟富;《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颜回好学,位列德行第一;虽“屡空”,然能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是故“回也不改其乐”,堪为安贫好乐之表率。子贡却不受穷巷之命,以货殖屡中,而最富饶。子贡货殖,盖先贫后富,而尝用力于自守者,故以此为问夫子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自谓其先贫时无佞言之谄,而今富时亦无矜肆之骄。而夫子却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答之者,盖许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就“可也”说明子贡只做到守志而已━━“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尚未忘乎贫富之分,故未臻“素位而行”之至境。东坡谓“忘乎贫富然后为至”。式三谓:“君子之于贫富,有忘有不忘:乐之至则不知己之贫,礼之恭则不知己之富,此忘之之时也;贫毋逸乐,富则不劳,富必备礼,贫则从简,素位而行,随分自尽,此不忘之也。”的确如此,子贡先贫后富,因其未能忘乎贫故,虽富而犹吝;又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夫子以“瑚琏之器”而答之。瑚琏,即簠簋,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圆形的叫簋,极为尊贵;然亦似乎说明子贡以货殖屡中而富饶,亦贾者愿息也。又据《孔子家语》载: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在夫子眼里,子贡之病有三:一曰在愿息;二曰虽富犹吝(未忘乎贫富之分);三曰在悦不若己。子贡之好亦有三:一曰贫而不谄;二曰富而不骄;三曰善言语。所以夫子以“可也”许其能守志之二好━━“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同时亦以“未若”策进之,说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却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据《论语·公冶长》载,夫子与左丘明一样,对“巧言、令色、足恭”者亦耻之。所以许其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说;又据《论语·宪问》载,夫子尝喟然叹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亦云“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故又以“贫而乐,富而好礼”为至极行境。夫子眼里的“贫而乐”者即颜回,“富而好礼”者即旦公。颜子居陋巷而乐道帝王之道,可谓“君子忧道不忧贫”;周公相成王而思兼三王之礼;贫富不同,其揆一也。夫子如此之答,对子贡一褒一贬,一赏一罚,俾其向周公、颜回看齐。子贡悟了夫子答意后,就引《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证之;意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然夫子“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之答亦大有深意在,据《论语·公冶长》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王阳明说:“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功;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息之,非许之。”子贡自己亦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又据《论语·卫灵公》载,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似乎说明子贡之聪颖全自记问之学,而非自心所悟。这章夫子以“始可”说明子贡对《诗经》领悟颇深,已由以前举一知一而臻举一反三矣;故云“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一语,更是嘉奖策进子贡更上一层楼。蕅益子云:“道旷无涯,那有尽极!若向乐与礼处坐定,便非知来矣。”

要而言之,谄、骄是人之常情,然此人情货利远于义,不合天理之宜,故必以礼节制之,俾其克己而修。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者,已克制了谄、骄,然这亦为常人之克己修养。夫子却要诸人发自内心的“贫而好乐,富而好礼”的一种克己乐道精神,莫管外境之风吹雨打,总要保持内心的好乐好礼;好礼尚德,好乐知命。富而好礼尚德,自会希贤希圣;贫而好乐知命,自会随遇而安。如斯好乐好礼,则贫亦君子,富亦君子,天下岂不归仁乎!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贫者势必宜生佞言之谄心,然自古安贫者多多矣。谄则献贫,是故未若贫而乐也。贫而乐,则无不乐;就如颜回之陋巷、原宪之环堵、子路之缊袍、荣公之带素,岂无所乐而乐哉!夫子尝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贫贱不能移者,大有人在。富则多骄,骄则失富,是故未若富而好礼。就如周公富甲天下,亦能礼贤下士。夫子亦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富而好礼者自能戒除矜肆之骄心。夫子始云“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未见贫者所以能乐,富者所以能好礼之由;子贡答曰“切磋琢磨”,所以得乐好礼也,则是非但解孔子旨,亦是更广引理以答之,故云“告诸往而知来者”。

就佛教而论,安贫而乐,枚不胜举!诸如隐居天台寒岩的寒山拾得,蓬头垢面,满腹诗文,安贫而乐。马祖门下的大梅法常禅师,始终结茅深山,安贫而乐。盐官数次遣使招之令出,则以诗答云:“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梱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茆舍入深居。”穷到穿荷衣、食松花,然乐在其中矣。永嘉禅师《证道歌》曰:“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悋。”可见释子亦忧道不忧贫也。佛陀出家前是太子身,富有天下;然出家后,亦制诸多戒律以规范行为思想,本“六和敬”与诸比丘和合共住一处,以戒律法度维系庞大的僧团组织,这岂不是富而好礼乎!贫却满腹牢骚则无所不乐,富有满腹经纶何处非礼乎!

谨按《大乘百法明门论》则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贫”与“骄”,乃“十小随烦恼”之第六“谄心所”与第七“骄心所”也。小随烦恼有十者,谓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随烦恼者,依“贪、嗔、痴、慢、疑、邪见”六种根本烦恼上所起支流,故名随烦恼;随烦恼分大小,此为小随烦恼。玄奘所译《五蕴论》:“云何为谄?谓覆藏自过,方便所摄,心曲为性。云何为憍?谓于自盛事,染著倨傲,心恃为性。”蕅益《百法明门论直解》:“(六)谄者,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不任师友真正教诲为业,此亦贪痴一分为体。(七)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生长杂染为业,此以贪爱一分为体。”这说明“谄”与“骄”皆为小随烦恼心所,谄烦恼由贪痴心所生,骄烦恼由贪爱心所发。骄以恃为性,以生长杂染为业用;谄以曲为性,以不任教诲为业用。据《遗教经》:“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维摩诘经》亦云“直心是道场”。又《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也。”以光头坏衣示现自无尊胜心成就,以托钵乞食而轻贱身心行故,以对治骄心而远离贡高我慢烦恼。此则以质直心对治谄烦恼心所,以谦卑心对治骄烦恼心所。辅广《论语答问》:“为贫所胜,则气随以歉,而为卑屈,故多求而谄。为富所胜,则气随以盈,而为矜肆,故有恃而骄。”所以惟有铲除谄、骄二烦恼心所,使其不与八识心王相应而起,则“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矣。据“心由境生”而论,谄、骄之心的作怪,皆由外境所动使然。惟有观空外境,方能确保内心之不谄不骄。明人于慎行《笔麈》:

不为外境所动者,即《首楞严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确不若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痛快直截矣。再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宗旨,岂非仁者心动乎!惟有内心光明磊落,自不被外境所动,而无故发谄意、生骄心也。欲了心头之谄、骄烦恼,必先了心外无境━━“本来无一物”,然后方可通身放下谄、骄,真正做个“泰而不骄”的君子。儒家全凭礼、乐而克己修仁,佛家全由定、慧摄心修戒。礼乐犹定慧,定慧不二一体犹灯与光,是故不可偏定偏慧;偏定则痴,偏慧则狂,是故务必定慧等学。礼、乐亦不可偏废,贫而乐兼好礼,富而好礼兼乐,是故“贫而(好)乐,富而好礼”应合宜而行。夫子“贫而(好)乐,富而好礼”的仁德修养,犹慧能曹溪禅“悟修同时,定慧等学”特色一致

宗下禅者对于“贫而(好)乐,富而好礼”的说法甚多,惟妙惟肖;香严智闲尝云:“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连锥也无。”洞山良价接续道:“去年富未是富,今年富始是富。去年富,惟有一领墨黪布褊衫;今年富,添得一条百衲山水袈裟。”此二大老,各各安其本分,守其本当;真所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者也。然雪窦石奇认为,犹挂齿牙在!亦接续道:“去年贫也不贫,今年富也不富;贫富总无干,元日蚤升座。”若有人一直接续下去,真可道不尽矣。

子贡如斯问,夫子如斯答;师徒间的一问一答,严密若天设地造般。子贡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而问,夫子为提升子贡心上的修养工夫行境,初以“可也”褒奖许其一半,继以“未若”下一转语,以贬罚为针砭,鞭策其直入里仁深巷而去。子贡契悟夫子的良苦用心处,故引《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证之。也有人以《道德经》“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谓欤。禅门宗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般发明己躬下大事者,枚不胜举。宗下强调学人登山涉水,不远千里,广参天下丛林善知识,以效善财童子南询精神,亲历百城烟水,开拓眼界,增长见闻;或教参无解路可入之千七百则禅门公案,或教看一句无意味之死话头,其目的无法要学人直下截断第七意根的执著作用,俾其“离妄想执著”,而亲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启悟学人的方式,儒禅二门,如出一辙。噫!

“为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句话中的“若”和“好”分别是什么意思?

1但是,不如安定于贫穷而遵守道德为乐;身处富裕而谦和有礼的人. 2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的微言大义了.告诉你已有的道理,你就可以体会到言下未尽之意.

3

周朝取代了殷商的统治,对礼仪规范的减少或增补,这也是可以知道的.

4.此后或者有新的帝王承继周朝,即使是百世之事也是可以知道的.

子贡问于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若是及、到的意思,好是喜爱的意思。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翻译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中的若和好什么意思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子贡说:"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孔子只是说:"还可以,比不上贫穷的人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有崇尚礼节的了。"

出处:《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此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章、492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言虽人生境遇佳而又好礼的人比不骄傲能不谄媚的人更强。且“活学活用”,深思熟虑,三思而行,告诸往而知来者举一反三的人是始可与言《诗》已矣

若:表示标胶

好:爱好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翻译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