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_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8 0
  1. “事父母,能竭其力”的意思?
  2. [论语]—— 学而篇第七
  3.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 "事君能致其身"什么意思,请翻译
  6. 论语名句:贤贤易色 事父母 能竭其力
  7.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意思

子夏曰贤贤易色原文及译文如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_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高,字子夏。贤贤:前一个“贤”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以贤德为贤,注重贤德。易色:易,取代、交换;色:美貌。一个人娶妻应该注重贤德而不偏重美貌。即俗话说的:“娶妻娶德(贤)不娶色”。事:事奉。

子夏说:“一个人娶妻应该注重贤德而不偏重美貌。事奉父母能尽孝,为臣事君能尽忠,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一个若能做到这些,他虽然没有学过(礼),我也认为他学过了。”

这一章是跟我们讲伦常的道理。伦常这个伦就是五伦的关系,常是不变的意思。五伦的关系,所谓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这个关系每个人自出生以来就面对的。古时候如此,现在如此,未来还是如此。中国人如此,外国人还是如此。它并不以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所以称为常。这一章是子夏所说的话,子夏是孔子的***。

夫子说,子夏、子游是孔门四科里面文学最好的。他这里讲贤贤,易色,这是讲到夫妇这一伦。夫妇是人伦之始,有夫妇才有父子,然后才有兄弟、君臣、朋友。夫妇这一伦讲究的是贤贤,易色。

第一个贤字是动词,是贵重的意思,以什么为贵?第二个贤字就是贤德的意思,就是以贤德为贵,重贤德。易色,这个易是当轻字讲,轻易的轻,色是美色。贤贤,易色,是讲夫妇,就是嫁娶、选择配偶重德不重色,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正人伦之始。

“事父母,能竭其力”的意思?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对妻子,能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主,献身;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即使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得不错了。”

贤贤易色:网上有四种解释:一、以尊重贤人的心取代喜好美色的心;二、要像喜好美色一样地尊重贤人;三、要以恭敬的神色态度与贤人相处;四、丈夫与妻子相处时,要尊敬她的贤德胜过喜好她的美貌。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父母则要尽心尽力。事君能致其身:侍奉君主能尽忠职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朋友交往要诚实信用。虽曰未学:这样的人如果还自谦没学过什么东西。吾必谓之学矣:我还是认为他算是有学过的人了。如果以整句而言,因事父母指父子关系;事君指君臣关系;与朋友交指朋友关系;这三者皆为人际关系,而贤贤易色的第四种解释,丈夫与妻子相处,则为夫妇关系,亦属人际关系。所以小弟以为此种解法较为合宜。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请教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一定会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散乱。旧谷吃完,新谷也已收成;打火的燧木轮用了一次。所以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守丧未满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说:“安。”

孔子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在守丧的时候,吃美食不辨滋味,听音乐不感快乐,住家里不觉舒适,所以他不这么做。他宁可吃的简单,住的简陋,也要替父母守丧。现在既然你心安,你就去做吧!”宰我退出房间后,孔子说:“宰我没有真诚的情感啊!小孩子生下来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人都是这么做的。宰我曾经受到父母三年怀抱的照顾吗?”

参考资料:

傅佩荣 国学的天空 id="id2">[论语]—— 学而篇第七

《论语》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得之学矣.”

‘贤贤易色’应该是指某一种人事关系而言,不能是一般的泛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夫妻间关系看得极重,认为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这里开始便谈到它,是不足为奇的,它的意思就是要从家庭出发,一步一步,从里到外.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中的“竭”是“尽”的意思,“致”是“竭尽全力”的意思.在家里尽孝道,能尽自己的力量,在朝堂能竭尽全力的忠心于君,和朋友交能说到做到.从家 一直到朝堂以及朋友相交,这也正是《大学》儒家中的政治***主张,所以我说与《大学》有联系.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个“未学”二字说的好,上则语录的解释中我说了孔子认为的三种人的不同认识,禅宗六祖慧能***不识一字,但能领悟禅宗真谛,“未学”也就是这个意思.能做到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即便是没有学什么,便也是“生而知之”了,这种人用不着学了.子夏在这一点上和孔子的认识是相同的.实际上 ,世人认为子夏与子游同类,主要是从《子张》中认识的,这里子夏认识与孔子有子是一样的.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敬贤尚德,胜过喜好美色;敬奉父母,能够竭心尽力;敬事职责,能够做到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不辞所命;敬重朋友,与其交往能够信守承诺。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教育,我也认为他学习过了。”

历代论引

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

儒学教育以德育为先,所谓学者,更多的做人。三代之学,明晰人伦。竭力事父,忠于事君。做事情,交朋友;学习之道,服侍君王。天下第一等事情便是读书,再便是德育为人。

男儿心中的星空与大海,代表着自由奔放。

个人评析:

1.子夏之学,在于主修德育,辅之于文化素质。看一个人,立心立身都要正。合理的迂腐与坚持,对于君子的操守品德来讲至关重要。

2.百善孝为先,以孝心孝行为基础,以尽心竭力敬奉父母;以身作则,奉公守职。以朋友交,信守承诺,所谓吻颈之交,天下间可以放胆豪情,纵情奔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便是侠义,这便是精神。

3.以人为本,客观定义。不要僵化概念,本末倒置。社会是个大染缸,黑白没有明显的界限,正邪也没有明显的定义。

4.世间万物,世间的百种人物。无论身份地位,无论贫弱老幼,皆可为师。在这些人和事中学习。

5孔子的***子夏认为,只要务本重实,能够尽力做一些表现良好品德的事情,那就是学习,那就是有学问。在当时的时代,能提出这种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溯及当今,子夏之言仍具积极意义。在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就要时常以“孝”“忠”“信”的标准来提醒自己、要求自己,以便使自己进步、成长。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仲由(子路)符合以上所有标准。

1贤贤易色。他开始看不起孔子,孔子说服了他,他就拜孔子为师。

南子是卫公的老婆,比较*荡,想见孔子,孔子见了她,子路不悦。

2事父母能竭其力。子路年少家贫,从百里外背回粮食给父母吃。二十四孝之一。

3事君,能致其身。卫国乱,子羔逃走,劝子路一起走。子路曰:“食其禄者不避其难。救主而死。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子路无宿诺。答应今天办的事,绝不明天办。

"事君能致其身"什么意思,请翻译

儒家行德高于知德的思想。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论语名句:贤贤易色 事父母 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

致其身:谓献身为国,不顾生命的危险。致,奉献。

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第一?七。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参考资料:

#17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意思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解释翻译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这一章是跟我们讲伦常的道理。伦常这个伦就是五伦的关系,常是不变的意思。五伦的关系,所谓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这个关系每个人自出生以来就面对的。古时候如此,现在如此,未来还是如此。中国人如此,外国人还是如此。它并不以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所以称为常。这一章是子夏所说的话,子夏是孔子的***。夫子说,子夏、子游是孔门四科里面文学的。他这里讲『贤贤,易色』,这是讲到夫妇这一伦。夫妇是人伦之始,有夫妇才有父子,然后才有兄弟、君臣、朋友。夫妇这一伦讲究的是贤贤,易色。「贤贤」第一个贤字是动词,是贵重的意思,以什么为贵?第二个贤字就是贤德的意思,就是以贤德为贵,重贤德。「易色」,这个易是当轻字讲,轻易的轻,色是美色。贤贤,易色,是讲夫妇,就是嫁娶、选择配偶重德不重色,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正人伦之始。

 讲完夫妇以后就讲父子之间的关系。『事父母,能竭其力』,这是讲儿女对父母的尽孝,孝顺父母尽心尽力。『事君』,这是讲到君臣之间的关系,事奉领导。「君」狭义来讲,一国之君,国家***,总统、***,这是国家***,广义上讲,一切团体的领导。『事君能致其身』,「致」就是当委字讲,委身,也就是把自己的身都捐献出来,能够先公而后私,能够忘我工作。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去服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这叫事君;为自己的团体,为自己的领导尽忠,这是致其身的意思。这是讲到君臣这一伦。

 第四个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是朋友这一伦。跟朋友交往,必须要讲求信用。「凡出言,信为先」,言语、办事都能做到无欺,这叫「有信」。五伦这里讲到四个方面,第五个是兄弟(长幼之间)当然也含在其中。子夏这里说,能够把人伦尽到,也就是敦伦尽分,尽到自己本分义务,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外乎这五伦,你都能处理好,『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即使是说你没有学问,我也不相信,我说你一定是有学问。为什么?朱熹朱夫子讲得好,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人必定是在这个五伦关系当中的人,他不能离开群体。所以这个学问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没有伦外的学问。所以这是讲到五伦是为学之本,能够敦伦尽分这就是学问。

 这里子夏谈到夫妇、父子、君臣、朋友这四个关系,能够真诚、切实的去力行,去处理这个关系,使关系和谐,尽到自己的义务,这就是尽其诚。我们求学所求的不外乎如此。能够做到把这伦常关系都处理好的,两种人,一种是生而知之的,天生资质非常高,这是我们讲的天才,不用人教他就能够善于处理人伦的关系,使***都生欢喜心,另外一种人是真正通过认真的学习、力行而达到。孔夫子自己说,「吾非生而知之」,那必定是学而知之,所以这不就是学吗?所以这个学问不在乎你有没有文凭,不在于你是不是拿到博士学位,真实的学问是看你能不能处理好伦常关系,能不能够尽到自己的义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能够做一个好榜样,引导社会走向和谐,这是真实的圣贤学问。

 朱夫子引游酢的话来讲,游酢是宋代的学者,游氏说:「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游氏说的三代之学,三代是指夏商周,这个时期所提倡圣人的学问就是什么?明人伦而已。圣人的学问不外乎就是讲明人伦关系,让我们敦伦尽分而已。能够处理好夫妇、父子、君臣、朋友的关系,做到这四者,人伦就厚了,你的德行就厚了。所以学之为道,何以加此,这就是学。学而篇的学,内容就是伦常,伦常之学。伦常之上,没有其它的学问。子夏他以文学成名,夫子赞叹的是赞叹他的文学,那他讲出这个话,他是要教导我们尽人伦,我们就知道文学的实质是什么了。古人所谓的学,真的就是伦常之学而已,这叫做务本。学而篇这一整篇所说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教我们务本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你看这里教我们学之本就是伦常,为仁之本就是孝悌,治国之本就是敬信,圣贤学问之根本就是忠信而已。前面这些篇章里头所说的,都是教我们务本的。

 我们再看蕅益***他在批注里说到,「贤贤」,这就是什么?以贤德为重,不仅是说仰慕贤德,更重要的是步步趋向贤德,念念成就自己的贤德,要把自己自身置于圣贤之列,这是学之根本。所以你学什么?学圣贤。所以贤贤就不光是指夫妇之道,他是更广义来讲,教我们整个学圣学贤的根本,仰慕圣贤,你仰慕圣贤自然就有贤德的人跟你作伴,事亲、事君、交友乃至夫妇这一伦,都是躬行实践圣贤之道,这叫实学。

 「易色」也可以引申,在江谦的《补注》里头,江谦是民国时代的教育家,他是补充批注蕅益***的《论语点睛》。他讲到易色,这色不仅是美色的意思,广义上讲,像佛法里讲的色是一切物质,《心经》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是指一切物质,物质世界,一切相。易色就是把色看轻了,看到最轻的时候是没有了,无色了,色空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放下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易色易到了究竟,入人我不二,自他一体的境界,与宇宙合而为一,哪里还有彼此!这就是大圣。

 如果有你我的分别,自他的对待,难免会有分别、会有执着。有我相,有人相,这就生我执。我执就有私,有私就会产生种种的贪求、瞋恚、嫉妒的烦恼,「贤贤,易色」就变成妒贤嫉能。别人有一技之长,自己就会妒嫉,人家的德行超过我,自己心里就放不下,这就是不能贤贤了。所以要怎么学?要修随喜的心,别人有的才华、有的德行,就好像自己有一样,这才能慢慢入放下人我这样的境界。所以易色是讲到最后的果报,你修成一个正果了。怎么修?贤贤是因,最后放下人我之色相,这是果,修因证果。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雪公讲要 此章说伦常之义。伦者五伦,常者不变也。此为人伦之学,时代有变迁,此学不能变。 子夏,孔子***,姓卜名商。 贤贤,上贤字作贵重讲,下贤字作贤德讲。易色,易作轻字讲,色是美色。此明夫妇之伦。夫妇重德不重色,以正人伦之始。事父母能竭其力,此理之当然。君者国之领袖,国为大团体,既曰事君,则必先公后私,故曰能致其身。公教人员,食于民,当以民事为先。交友必须信实,办事、言语,皆无欺,可谓有信。五伦为学之本,行在五伦,即是学矣。 刘氏正义:今案夫妇为人伦之始,故此文叙于事父事君之前。汉书李寻传引此文,颜师古注,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 雪公讲义 考证集解:孔曰。易色,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也。 皇疏: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贤;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贤,则此人便是贤于贤者。 阳湖刘申受言:是关雎之义也,此贤贤易色,指夫妇之切证。 论语述何曰:(节)六经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故首举之。 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或将至于废学。 (附)翁方纲论语附记,亦载吴氏此条。疑系陆陇其门人吴元音者,曾协编四书大全,或以为同时之人,姑隐其名。 刘正叟曰:其人既能此等之事,而自言未学,吾必谓之已学,此等非学不能也。 按此章之首,愚***阳湖刘氏及论语述何等说。盖于首次等章,皆一脉络,而于有子一章,尤足证其义旨。虽曰未学二句,只***刘正叟氏之说,不致后学谤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