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深刺和浅刺_针灸深刺和浅刺的作用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20 0
  1. 古代针法五刺法
  2. 火针刺法的操作方法
  3. 古人针灸针刺几分是什么意思?
  4. 针法的针灸技术—针法
  5. 针灸的三才刺,是否就是三刺 ? 三刺是否又叫齐刺 ?

①预先必须练习***的手法。在纸叠或棉枕上作刺入捻转的练习。

②施术前应检查用具和注意消毒。***一般***取仰靠、倒伏、托颐、俯伏、屈肘仰掌、横肱、侧卧、仰卧等几种。一般***用卧位,再用抗垫调整姿势,要使病人比较舒适而能持久。施针时要精神贯注,谨慎从事。

③***的程序、方向和深浅。刺针的程序普通都是“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身后四肢”。***的方向有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一般在四肢、背部、腹部用直刺(90度),胸部、颈部直斜刺(45度,面部、额部宜横刺(15度。深浅根据病人胖瘦有不同:一般在四肢大约半寸左右,在胸腹不宜超过半寸,头颈部更要浅些,以免发生意外

针灸深刺和浅刺_针灸深刺和浅刺的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④进针的方法。左手为押手,作用在固定穴位,减少疼痛,协助进针,右手为刺手(即持针的手),在进针时,轻轻将针点在穴上,一捻而进,双手协同进针。如果用三棱针,要刺得快,浅刺半分到一分便出血。皮肤针只要轻轻敲打。

⑤手法及其“补”、“泻”。进针后要力求病人产生酸、麻感觉,即所谓“得气”。“得气”后要施用手法,产生***。常用的手法有进、退、捻、捣、留五种。

进:捻着针向里进,用来探找产生酸麻感觉最明显的部位。捻进快,***强;捻进缓慢,***较缓和。

退:捻着针向外退,以探找到产生酸麻感觉最明显的部位。已经产生了这种感觉就可退出,以减轻***,或施行间歇的***。

捻:进针、退针或刺到发生酸麻的部位都要捻动。捻得快,角度大,次数多,***就强;相反就轻。

捣:是将针捻转得上下左右捣动。

留:病人感到酸麻重胀得难忍或捻针到相当程度时,停止捻转,针留身上,就叫“留针”。时间长短,看病情决定,一般在10~20min左右。根据不同的病情,***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补法是一种促进机体兴奋的方法,来改善人体的虚寒现象。用补法时,进针后的手法较少,不留针,或留针时间较短,***轻。老人、小儿、妇女和一般虚证病人,在胃口不好、全身无力等情况下,宜***用补法;泻法是***用强***的手法来达到抑制机体的过分亢进。进针后的手法较多,留针时间长,对于体质较强和一般实证的病人,如食欲旺盛、大便不通等,宜***用泻法。

古代针法五刺法

十二刺,针灸术语。指古代常用的十二种***方法,以这十二种刺法适应十二经不同疾病的治疗需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古代刺法十二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刺

方法

操作时要入针浮浅,斜刺浅层肌肉,因针不直入而浅浮于肌表,故曰浮刺。浮刺和直刺不同之处是直刺为提起皮肤横进行针,而浮刺则不用提皮肤,可直接将针斜行刺入。现代腕踝***法与之相近。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浅层肌肉的病证,如肌肉拘急、肌肉麻木、皮肤疾患等。

短刺

方法

进针时要边摇动,边插入,直深刺至骨部,近骨时上下提插,如摩刮骨骼一样。短是接近的'意思,因刺深近骨,故名短刺。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骨痹、骨软、骨蒸等。

输刺

方法

输,有“通的含义,其法是先将针垂直刺入穴位深处候气,得气后将针慢慢退出,深刺而慢退意在从阴引阳,输泻热邪。

临床应用

多用于治疗实热证,如外感热病、经络中实邪等。

直刺

方法

先挟持提起穴位处皮肤,然后将针沿皮下刺入。特点是沿皮进针,浮浅而行。近代多称为“沿皮刺或“平刺。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寒气外袭肌表引起的头痛、肌肉酸痛、皮肤病、麻木不仁等。

扬刺

方法

先在穴位正中刺一针,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刺宜浮浅,不可过深,使五针并列于一穴周围,故又叫“局部五针法。皮肤针中之梅花针就是本法的演变。

临床应用

主治寒气稽留肌表引起的范围较大的痹痛、麻木不仁等。多用于神经性皮炎、股外侧皮神经痛、腱鞘囊肿等。

齐刺

方法

先在病变部位正中深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再各刺一针,三针齐下,故名齐刺,又称“三刺,得气后再施补泻手法。

临床应用

主治范围小而部位深的痛痹,本法有加强针感及局部***量作用,适用于腰部及四肢的肌腱痹痛、肌肉痹痛及软组织损伤、震颤麻痹、面瘫、肩周炎、腱鞘炎、痛经、失语、吞咽困难等。

恢刺

方法

先在患病肌腱处直刺进针,也可以斜刺进针,并让患者升举活动肌肉,同时捻转提插针体,使筋肉拘急松弛,功能得到恢复。本法多方向刺其肌腱,并捻转、提插针体,结合活动肢体,因本法多向透刺,能扩大针感影响,故称恢刺(恢,古作“大解),或称“多向刺法。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筋痹、肌腱拘紧、活动受限、疼痛等,也可以治疗腱鞘囊肿、肌腱损伤、关节炎等。

报刺

方法

报,有“报告及“反复二种含义。先根据病人所报之痛处直刺入,施行手法后,再用左手循按上下另寻压痛点,拔针再刺,如此反复刺其阿是穴,以求有***感应为目的。感应不至可再三刺之,故称报刺。本法和目前间隙运针法类似,不过报刺是出针后再刺,而后者是留针过程中反复***。

临床应用

报刺法广泛应用于有压痛点或没有固定疼痛部位的疾患,如游走性疼痛、肩周炎、关节炎、胃痛、牙痛等,还可用于处理滞针。

赞刺

方法

将针直入直出,对准病灶部多次***、浅刺使其出血为度。赞,佐助;这种刺法有助于痈肿的消散,故名赞刺。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痈肿、外伤瘀血、皮下血肿、皮肤病等。

傍***

方法

先在所取腧穴直刺一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针,使两针并列,故名傍***。

临床应用

主要用治疗痛痹,如风湿性肌炎、软组织损伤、神经性头痛等。

阴刺

方法

操作时要取左右两侧穴位同时进针(主要是指阴经穴),左右并刺有加强针感,提高疗效的作用。因***阴经之穴以治阴盛寒厥之证,故名阴刺。

临床应用

多用于治疗阴盛寒厥之证,主要选用手、足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以治疗各种内外杂证。

偶刺

方法

偶刺时先要在前胸和后背,循按寻找压痛点,然后在压痛点或疼痛的部位前、后同时***,其特点是前后对偶而刺,故称偶刺,又称“阴阳刺。以后,偶刺又发展为前后配穴法和俞募配穴法,成为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配穴法。

临床应用

本法是治疗胸腹腔内脏疾患的常用配穴***法。

火***法的操作方法

输刺

方法

输刺法的特点是直进针、直出针,深刺至骨骼,以治疗骨的疾患为主。因肾主骨,故与肾相应。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骨痹、骨刺、软骨炎、骨蒸、骨软等。

合谷刺

方法

合谷刺法是在肌肉丰满处进针后,先将针直刺入深处,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再向两旁***,使针痕成鸡爪形;也有取三根针,一针向下刺,另两根针交叉刺入两侧,成鸡爪形,同时留针。因这种刺法的针向三方面而行,有合分肉溪谷间的.邪气一并泻之的作用,故称合谷刺。本法刺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与脾相应。

临床应用

合谷刺主要治疗肌肉疾患,如肌肉痹痛、痉挛、强硬。

关刺

方法

关刺法操作要求是“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因多取关节附近肌腱的穴位直刺之,故称关刺。由于直刺于筋,进针深,所以***时要慎重勿使出血。肝主筋,主刺主治筋病,故与肝相应。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筋痹、关节酸痛、屈伸不利等。

豹文刺

方法

豹文刺法是以穴位为中心,在经穴周围数针齐下散刺之意,刺时要使其入于脉络而出针后见血,因刺后出血点多如豹文,故称豹文刺。本法与九刺中的络刺,十二刺中的赞刺同属浅刺放血的方法。因心主血脉,豹文刺可泻经络之血,故与心相应。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宣散血络壅滞之邪,治疗心经积热,诸疮肿毒,麻木不仁等证。

半刺

方法

半刺的操作是“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即浅刺于皮肤,刺得浅,出针快,如拔毫毛的一种刺法,主要作用是宣散浅表邪气。因肺主皮毛,故半刺与肺相应。

临床应用

主治风寒束表、发热咳嗽、喘息等肺脏疾患及某些皮肤病,小儿腹泻、消化不良等证。

古人针灸***几分是什么意思?

具体操作,以《针灸聚英》最详:“以麻油满盏,灯草令多如大指许,丛其灯火烧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烧令通红,用方有功。”且宜“先令他人烧针,医者临时用之”。运用火针,要求“以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即于人有损也”。方法可分为:

(1) 深刺法:即以火针深刺入穴,迅即出针,按压针孔,“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寻即以左手速按针孔上”(《针灸聚英》)。

(2) 散刺法:以火针频频点刺,不计次数。使症状减轻或消失。既包括不拘部位的较大面积浅刺,亦可反复叩刺某一穴位,如王执中治疗腰痛,“火针微微频刺肾俞,则行履如故”。此法已鲜报道。

(3) 刺血法:此法在古籍中记载很少。《针灸资生经》中提到,王执中治其母突发脚肿之症,“以针置火中分热,于三里穴,刺之微见血,凡数次,其肿如失。”火***血法,结合了火***和刺血二法,我们以为。如能进一步加以探讨,可能对治疗某些急症有一定临床价值。

针法的针灸技术—针法

一、古人针灸“***几分”的意思:指***的深度是多少。

1分 = 0.1寸 ,反之,1寸 = 10分。

古人针灸根据不同部位,不同体质、年龄,不同的病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深度,是指针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浅。掌握***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

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可见,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

3.部位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宜浅,四肢和臀腹部腧穴***可适当深刺。

4.经络经络在人体的分布和属性是有深有浅,属阴属阳之不同。古代文献认为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如《灵枢·阴阳清浊》所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蹠部位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应浅。

5.病情《灵枢·卫气失常》指出:“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灵枢·终始》亦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说明***深浅必须根据病机辨证而施。

6.手法《医学人门》云:“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难经》指出:“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均说明***手法中的深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当深反浅,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荣。

7.时令人体与时令息息相关,***必须因时而异,《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制”。在***深度上既要根据病情,又要结合时令。《灵枢·本输》说:“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一般认为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这个规律是根据《难经》所说的“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如果不按时令规律,那么就要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出的“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病焉”。

8.针感施针时针下痠麻胀重感应大、出现快的,以及精神紧张、俱怕***的患者,***应当浅些;感应迟饨或感应小的患者,***应当深些。正如《针灸大成》所说:“凡刺浅深,惊针则止”,意思是说***深浅从针感来讲,以得气为度。***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这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而言、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延髓部、眼区、胸腹、背腰部的腧穴,由于穴位所在处有重要脏腑、器官,更要掌握好***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意外的发生。

针灸的三才刺,是否就是三刺 ? 三刺是否又叫齐刺 ?

说明:专业医学知识与专业技术,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概述温针法,是在毫针***后于针尾捻裹艾绒,燃点加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为针柄灸法。在中国汉代的医籍《伤寒论》中就已提到这种方法。可以看作是***与艾灸的结合。

操作方法先按疾病的需要选取穴位,***得气后,将针留在一定深度,于针柄装上小枣大的艾绒,必须捻紧,以防止脱落。也可取1.5~2厘米长的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从下端点燃,直到艾团烧完为止。为了防止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在穴区垫一张硬纸片。

适应病症温针法主要用于关节酸痛、腹部冷痛等病症,也适于保健。

注意事项 凡不能留针的病症,如抽搐、痉挛、震颤以及***人或婴幼儿等,均不宜使用温针法。在治疗过程中,要嘱咐病人不可任意变动***,以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被褥等。 概述火针法,古代又称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以后刺人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一治法,在中国秦汉时代已经应用。

操作方法先根据病情选定穴位或部位,用2%碘酒消毒后,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有两种***方法。

⑴深刺:须用长针,以右手持针,左手固定穴位,将针在酒精灯上自针身向针尖逐渐烧红,对准穴位,迅速刺人,稍停,随即退出,然后用消毒棉球按揉针孔。***时,须细心谨慎,动作要敏捷,一刺即达到所需深度。深刺的深度在0.3~0.5寸(1~1.7厘米)之间。

⑵浅刺:多用装有木柄的多针针具,在酒精灯上烧红,轻轻地叩刺皮肤表面。主要用于治疗面积较大的顽固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及牛皮癣等。病变范围较小的,可用单针针具点刺。

适应病症目前火针用得较多的病症为:风湿痛、淋巴结核、象度肿、神经性皮炎、痣、疣等。

注意事项使用火针深刺时,必须避开血管与内脏,以防发生不良后果。浅刺时,叩刺力量不能太猛,不可忽轻忽重,须均匀、稀疏,这样才不致于发生随针剥脱表皮等事故。 概述皮肤针法是一种多针浅刺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法。因为它的***轻微,又只局限在身体表面,适用于儿童病人,所以还被称为“小儿针”。皮肤针法和其他针法不同点,除了刺得浅以外,叩刺的重点还着重在十二经线和皮部,不仅仅是穴位。

操作方法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拇指与无名指挟持针柄1/3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皮肤表面时立即弹起。每分钟叩刺100次左右。

适应病症皮肤针目前主要用于头痛、高血压、近视、神经衰弱、胃肠道疾病及神经性皮炎等局部性皮肤病。

注意事项皮肤针治疗时,针具要经常保持完好,如有针尖钩毛、生锈等要及时修理或调换。针具要经常浸泡在75%乙醇或其他消毒液内。有条件的,应使用一次性灭菌针具。叩刺的部位也应严格消毒。局部皮肤有创伤或溃疡者,不宜使用本法。 概述刺络法,又称为放血法。因常用的针具为三棱针,所以有的书还称为三棱针法。

操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⑴点刺法:先推按所选择的部位或穴区,使它充血,消毒后,以左手夹持被刺穴区,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0.l~0.2厘米,迅速刺人,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本法应用面较为广泛。

⑵丛刺法:用三校针在一个较小的部位反复点刺,使其微微自然出血。常与拔罐法结合,即前面所提到的刺络拔罐法。丛刺法多用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⑶散刺法:散刺法和丛刺法相似,但刺络皮肤面积较大,点刺的距离也较大。根据病灶大小,点刺10~20下不等。多用于丹毒、神经性皮炎等面积较大的病灶。

⑷挑刺法:它是点刺法的一种发展。主要是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皮肤有关部位上出现的异常点进行挑刺,这些点可表现为压痛、酸困、丘疹及皮下结节等不同情况。并根据病情,出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常见于背部第七颈椎至第五颈椎两侧。若为丘疹,多稍突起于表皮,如针帽大小,呈灰白、暗红、棕褐或浅红色不等。挑刺时,局部消毒后,左手按压固定皮肤,右手持小号三棱针,挑破表皮,深人皮下,针身倾斜并轻轻提高,将白色纤维样物挑断十数根至数十根。挑刺完毕,拭去血迹,覆消毒敷料,并加以固定。

注意事项刺络法要注意严格消毒,对有血液病的病人不可使用,对体弱、贫血以及孕妇等病人要慎用。每次出血量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 概述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它是将一种特制的针具留置于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的一种方法。它是毫针留计法的发展,对提高某些疾病的临床效果有一定作用。

操作方法由于皮内计要在皮内留置较长的时间,选取的穴位应该不妨碍人体正常的活动,故多选用耳穴。具体操作有以下两法。

⑴颗粒型皮内***法:皮肤严格消毒后,以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斜刺人真皮内,进针0.5~1.0厘米,再以长条胶布顺针身的进人方向粘贴固定。本法多用于体穴或耳穴透穴时。

⑵揿针型皮内***法:皮肤严格消毒后,用镊子夹住针圈,对准穴位直压刺人,使针圈平附于皮肤上,再以小块胶布粘贴固定。本法多用于耳穴。

埋针时间,据病情和气候而定,夏天不宜超过2日,冬天可3~4日。

注意事项皮内埋针一定要重视无菌消毒。皮内针针具最好用一次性针具,或浸泡于75%乙醇中,临用时以消毒镊子夹出。埋针后,如病人感觉刺痛或活动不便时,应取出重埋。夏天埋针,因出汗多而易发生感染,埋针局部如有疼痛不适,即应取出。

三才刺和齐刺是不同的。

三才刺是一***浅、中、深三部。

齐刺是三根针,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

古人惜字如金,单纯三刺的说法比较容易混淆。

《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前者指齐刺,后者指三才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