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观音菩萨像_海上观音菩萨佛像简介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0 0
  1. 最美的水月观音,在哪里?
  2. 水月观音菩萨与滴水观音菩萨
  3. 左手拿宝瓶右手拿杨柳是什么观音
  4. 请问家里为什么不可以供奉水月观音像?

1、“水月观音”仅是汉地的称呼,在藏区“水月观音”被称为“心性安息观自在菩萨”,所要传递的最重要的是慈悲。

2、水月观音是完全坐在地上的,肤色纯白,一面双臂,眼睛半睁稍稍往下,好像在边看边思索。菩萨如这般看众生的眼神称为“菩提眼”,整个身躯呈现憩息状态。左腿膝向外蜷起平放在地,右腿膝盖向前方蜷立起,左手掌心向下压在莲花台上,右手掌心向上搭在右膝盖上。

最美的水月观音,在哪里?

《航拍中国》里闪过一幅画面,解说其名为“跷脚观音”,这尊石雕色彩鲜艳,红色、蓝色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依然清晰可辨。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观音的动作了:右脚翘起,右手轻轻搭在膝盖上,一副轻松自在的模样,和以往正襟危坐的形象大为不同。这尊石雕名为“紫竹观音”,其较好的面容、曼妙的身姿,似出水芙蓉,既端庄优雅又韵味无穷,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

我顿时来了兴趣,开始百度搜索“跷脚观音”,没想到竟然发现了很多造型各异的“跷脚观音”:敦煌藏经洞水月观音像(五代帛画)、浙江万佛塔水月观音(五代金铜像)、大足北山佛湾石窟113龛水月观音(北宋石雕)、榆林窟2号水月观音像(西夏壁画)、陕西富县石泓寺第二窟水月观音(金朝塑像)等,这些观音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水月观音。刚刚在《航拍中国》里看到的“东方维纳斯”是四川资阳安岳毗卢洞第19号水月观音,为北宋时期石刻的杰作代表。

水月观音菩萨像_海上观音菩萨佛像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叫水月观音呢?我继续百度:这种坐姿又被成为“自在坐”“游戏坐”,流传下来最早的是五代时期万佛塔出土的镏金水月观音像:头顶化佛花冠,头微低,右腿抬起,置于石座之上,左腿自然垂落。佛经中称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有关资料显示,“跷脚观音”也就是水月观音主要集中在巴蜀、陕西,四川是水月观音流行较早的地区。元朝王实甫《西厢记》中就有“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而这里的“水月观音”则是用来形容人物仪容清丽俊美了。

再回到第一尊紫竹观音石雕,观音头微微低垂,好像真的在凝视着水中月亮的倒影,又像是在思考人生的悲欢离合、缘起缘落。传说中,紫竹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因为抢救佛堂的大火被烧得遍体鳞伤,双眼也失明了。家人四处求医问药,均无功而返。一天,紫竹的母亲在观音佛像前跪拜哭泣时,突然一道灵光闪现,紫竹神奇地恢复了健康。一家人十分感激***菩萨,打算雕刻一座观音像。某日,紫竹和雕刻师出行时突遇大雨,在一个山洞避雨时,紫竹将外衣脱下铺在石板上,然后左脚跷脚而立,用手梳理淋湿的长发,神态极为妩媚动人,雕刻师遂依照紫竹当时的神态精心雕刻了一尊观音像,并以紫竹命名。水月观音,恰如一个悠闲的少女,焕发着青春的光彩,展露出洒脱、善良、柔和的意境。看着这尊石雕,仿佛能听到林间小鸟婉转啁啾,山涧泉水叮咚流淌,阵阵清凉缓缓沁入心田。这是一种极致的美好的享受。

至此,关于“跷脚观音”探索之旅也算告一段落了。我想,从紫竹姑娘到水月观音,体现出的其实是人们对善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吧?

水月观音菩萨与滴水观音菩萨

“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

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佛祖、菩萨、十八罗汉……当佛教进入中国,这些形象就与中国结下了说不尽的缘分。

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莫过于 ***菩萨 。

作为佛教在中国最重要的代言人之一,观音菩萨拥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在娑婆人间救苦救难。在各类民间传说中,观音优雅的姿态、轻柔的话语,寄托着无数人的信仰与希冀。

我们印象中的观音,大多是一袭白衣,稳坐莲台,手持净瓶。庄严持重,不似凡尘。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观音塑像都维持着一本正经的姿态。

当观音一改昔日端庄的传统姿态,呈现出不拘小节、安逸自得的造型。不仅没有折损她的风姿,反而使她多了几分世俗的人情味。

以这种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观音,我们称之为—— 水月观音 。

01

何为“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是后世观音造像中最常见的三十三观音之一。

但是,“水月”之名,却并非出于早期佛教经典,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

在民间传说中,某天观音菩萨来到姑苏城,看到有数十万百姓遭到金兵的,于是她化作美丽的妇人建台念经,施法解救冤魂。

诵经期满后,有人悟到该妇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遂请见真身。当菩萨指向河边时,众人才发现在水中倒映着一轮明亮月影,菩萨的宝相也隐没在月影中。

人群中,恰好有擅长绘画的丘子靖。他将水月中显现的观音菩萨像绘制了下来,流传开后,世人称之为 “水月观音” 。

当然了,民间传说并不代表真实。从学术角度看,水月观音这一形式,最早应该从唐代开始。

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写到:“胜光寺,一塔东南院,周昉画水月观自在菩萨掩障,菩萨圆光及竹,并是刘整成色”。学术界以此为据,认为水月观音的样式源于周昉。

记载中, 周昉 按照玄奘《***西域记》记载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画作的精美程度深深吸引了白居易,他的《画水月菩萨赞》正是因此而作。

在他的画作中,菩萨呈游戏坐姿置身于水边岩壑之中,神态悠闲自在。观音背后,圆月与竹林密布,展现出独一无二的中国意趣。 此后,这充满着中国式的艺术造景,成为了水月观音统一的背景样式。

02

水月观音的演进

目前,我国最早有纪年的水月观音造像,属于绵阳魏城 圣水寺 ,是唐中和五年(885年)一位名叫王宗建的信士捐资敬造。

这尊观音戴高冠,头右倾,双手环抱左腿,身后有圆形身光,身下坐岩石堆砌的金刚座。像上方刻题记:“敬造水月观音菩萨一身,并及须菩提。***王宗建敬造。

如今,我们所见的观音大多为温柔优雅的女性形象。但是,如果追根溯源,在佛教起源——古印度佛教中,观音其实是以男身示人。这一点,在唐代时期的水月观音像中,便可见一斑。

“五季乱而五宗盛”,到了战乱不断的五代十国,佛教文化也在乱世中不断繁茂。饱受战争迫害的人们继承了唐代民间对水月观音的信仰,甚至更加依赖。

一方面,他们继承了先前水月观音像中的要点,另一方面又加大了创新的力度,使这个时期的水月观音呈现出 数量多、图样丰富、流传地域广泛 的多样化特点。

宋代时,崇拜水月观音的民众又有所增加,水月观音塑像世俗化、本土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观音像的女性特征突出,笑意吟吟、神态安详,姿态优美大方。

影响范围也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远至日本、韩国,都有水月观音的信仰。

元代及以后,水月观音已完全无男性之感。尽管背景元素依然是圆月、湖水、杨柳净瓶以及瀑布,但观音本身有了新变化。身披着长袍、优雅的坐姿,超然脱俗间不失端庄。

03

最美水月观音在哪里

有关观音的故事,大多伴随着灵验***、宝卷或朝圣地等传说。例如白衣观音有白衣宝卷,妙善公主有香山寺等等,但水月观音却因鲜有家喻户晓的民间事迹、***作品,而徘徊在大众认知的边缘。

不过,我国善于发现美且审美一直在线的古代艺术家们,绝对不会忽视掉这么一尊充满个性的观音!他们纷纷将其绰约的姿态,用画像和塑像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保存在历史的长卷中,具象化地叙述着属于水月观音的内容。

在专属于水月观音的题材库里,每位匠人都在 基于原型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其的理解,创作出了不仅满足佛教信仰寄托,更是能在艺术史上堪称绝美的作品 。

| 榆林窟水月观音像 |

首先,说起佛教艺术,那 敦煌石窟 必当首屈一指。

作为我国佛教文化的集中地,敦煌石窟在岁月洗礼后,仍为人们展现着令人惊叹的艺术。其中的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的五个庙,就存有五代、宋、西夏绘就的水月观音壁画二十七幅、纸绢画五幅,被后世统称为 敦煌水月观音造像 。

而 最为人所知的“水月观音” ,就是位于甘肃瓜州榆林窟的水月观音像。此像在第二窟位于东崖下层,位于窟门两侧各有一铺。

北侧所绘的水月观音 ,被笼罩在透明的光环中,在月色朦胧之夜***在宝座上,昂着头,望着天边那轮被云彩遮挡的弯月;潺潺流水、朵朵的莲花,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纵然是静态的画像,却让人们感受到其凝神遐思,聆听世间疾苦的动态之感。

门南侧的水月观音 虽然题材一致,和北壁相比又截然不同。空蒙的大地上,水月观音衣着简朴,自在坐于“金刚宝石”之上,尽显娴静。石桌上放置的芭蕉叶、净瓶柳枝,水上漂浮着盛开的莲花,足以拂去劳形苦心人的烦劳。

|毗卢洞水月观音|

自周昉在京城首创“水月之体”以后,唐、五代时期绘制水月观音像的画家多在四川,因此,水月观音在四川地区最早流行起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 安岳寺院毗卢洞的水月观音。

这尊水月观音主要受到唐、五代时期中原妙创的“水月观音”样式的影响,镂雕悬坐在平顶敞口形摩崖之中。面形圆润、安详典雅、装饰繁缛,更偏媚态。

头戴化佛高花冠,袒上身并披云肩,胸、双膝饰璎珞,下着长裙,左手撑于石座,右手轻置右足膝盖之上,左足垂踏池中莲,右足跷脚游戏坐于蒲叶山岩座,作水中观月状。

窟顶刻有浮雕祥云托月,右侧雕一丛紫竹和净瓶,与《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周昉所创水月之体有圆光及竹子相一致。

蜀中的水月观音信仰,与古代人们祈雨防水患的需求不无关系。 水月观音“手垂出水”和“跷脚戏坐”的姿态,融合蜀地以治水文化为核心的民间信仰,使得当地民众希望观音保佑,以此来解决安岳缺水的难题。所以此观音的地位之高不言而喻。

|法海寺水月观音|

法海寺明代壁画是法海寺的镇寺之宝,寺内的大雄宝殿内保存了完整的明代巨型壁画,历经五百余年依然光彩。

其中的水月观音图就位于正殿佛像背后,坐南向北,画面宽高俱4.5米。

水月观音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表示观音既是阿弥陀佛的胁侍,又是他的接班人。她游戏坐于山石之上,自在如意。头戴宝冠,身披璎珞,面容丰满,仪态端庄。

似闭微张的双眼,让人们无论在哪个角度欣赏时,都觉得观音在注视着自己。 周身朦胧的白色轻纱,远看轻薄、欲隐欲现,身上繁多却不繁杂的缨络尽显精美与细致,衣袂飘飘,给人以出世超凡的感觉。

从始创之时算起,几百年过去,这幅画像却依旧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其主要原因是在绘制中继承并发展了唐宋时期重彩的画法,在颜料上使用了纯天然矿物质和植物颜色,使其出现了明显区别于明清壁画的水墨渲染风。

|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坐像|

这尊 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坐像 出土于元大都城址,是首都博物馆典藏的重要瑰宝。它源于 中国传统窑炉之一——景德镇窑 。

经五代、宋的发展后,元代时期的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优美,成熟的技术、独特的风格与丰富的装饰,注于水月观音的创作与烧制过程中,展现出元代极高的艺术水平。

此像保持着水月观音标准造型,广额丰颐,眼睑低垂,神态安详。跣足而坐,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搭于右膝上,左手支于身体左侧。

除此之外,对于肌肉的刻画也是十分细腻,在表现神态的面容和手部位置更是尤其生动,在青白色釉料映衬下,肌肉显得格外柔软,塑造了观音优雅温婉的形象。

我们在感叹其装饰细节多而精美之余,也由衷钦佩当时烧瓷工艺的精湛。

| 隆兴寺水月观音 |

水月观音不仅成为寻常百姓家的精神寄托,还走到了大文豪的书案上。

在 北京鲁迅故居 的书案上,有被他认为是神像人化塑造史上的里程碑的观音画像,而画中原型便是鲁迅心中的“东方美神”—— 隆兴寺的水月观音像 。

隆兴寺水月观音像高3.4米,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

柳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

她本是宋代悬塑,后于1563进行重塑。或许是因为观音本身娴静温润的特征,亦或许是能工巧匠们对于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至今已有450多年历史的造像身上,看不到时间淬炼后的沧桑,只会在目睹其面容后,得到内心的平静。

| 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 |

水月观音除了在国内有其造像,还“远渡重洋”,于异地展示其风姿。

目前存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森博物馆的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被赞为 “现存的中国最壮观的雕像”。

辽代的佛教造像呈现出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特点 。一方面是因为继承了唐造像中典雅端庄的风格与南宋造像写实的手法,同时又因为辽是少数民族掌握的***,有其专属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技法。

这座木雕水月观音雕像通高2.41米,是现存宋金时期木雕中尺寸最大的作品之一。最大特点就是女性脸庞,男性的上身。

其饱满的身躯,修长的上身,有着男子的伟岸,而在方圆的面容上,朦胧的双目轻阖垂视,又表现出典雅智慧的女性美。 正是观音由男性转为女性的时代见证。

最值得注意的是面部的轮廓,具有希腊雕塑式的,符合“黄金分割”定理的风格。

虽然现在的她安然地静置在展柜中,可她最初出现在美国人眼前时,却是被肢体分开、摆在中国古董商后院的荒地上。

古董贩子卢芹斋将其收购、拼凑。后来经专家认定,终于揭开了她隐藏已久的真面目,以至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森博物馆甘愿持重金买下,成为镇馆之宝。否则,这一兼具宗教与美感的艺术品可能会因为未能得到重视而成为世界佛教文物的一大遗憾。

04

水月观音在日韩

中国佛教文化在民众传承、革新、发扬的同时,也影响着周边的国家。

日本、韩国从古时就与我国有着密切交流,通过借鉴与引入中国元素,填补着本国的文化版图。 水月观音也在艺术流动的过程中在两国有了别样的形式。

日本的水月观音也被叫做“杨柳观音”。日本常晓和尚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请”回一尊水月观音菩萨像,说道:“今见唐朝世人,总以为除灾因,天下以为生福缘也,是像此间未流行,故请来如件。”

自此,日本风行供奉水月观音,用于祈求消灾免难,天下太平。

奈良国立博物馆收藏的水月观音像与中国观音形象相仿。她身负圆环状佛光,坐于水中伫立的奇石上凝视着倒映在左下方水面中的月影,身旁也有插着杨柳枝的净瓶。

悬崖处的瀑布给这原本静谧的夜晚,增加了一些生趣。其姿态似出现于南宋禅林,此类作品多见于中国宋元时期和日本镰仓时代之后,是日本初期水墨画的珍贵遗作。

韩国的水月观音也和日本一样源于中国。

高丽时代的水月观音穿着薄纱裳衣,侧面半跏趺坐于中央,下方以南巡童子或海上龙王胁侍,背景则以流泉浴池,林木郁茂来映衬。画面中还出现了善财童了、岩窟、念珠、供养者等,都是出自义湘***洛山寺传说。

如果说高丽佛画是雅致的,那朝鲜时代的佛画就是更显 世俗化 。

这幅收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水月观音像有着男观音的特征。其自在坐于磐岩之上,发髻高束、发绺垂肩而下。一袭白色衣衫上用红色点缀边缘,面庞圆润,在细眉下的双目微张,有着观音特有的安详之态。

“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

看多了庄重优雅的佛像,便以为佛在普渡众生中不识人间烟火。水月观音的出现却让世人见到了一个全新的、逍遥自在的形象。

正如其名一样,水中月,镜中像,纵使近在眼前但谁又能真的摸到?镜花水月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渴望罢了。我们向往着远方,却忽略了脚下, 而所谓的真实与现实,其实就在身边。

佛教学问浩如烟海,是世人穷尽一生也学之不尽的。人们从未停止过探索水月观音的魅力和文化,但从未到达终点。

这篇介绍仅是她广博内容中的冰山一角,自以打破既定形象出现起,她就注定了其与众不同的内涵,而这些神秘值得我们一直追寻......

参考文献:

《水月观音图像的创作依据》孟翠翠、于向东

《水月观音的演变》黄淑钦

《水月观音研究现状评述》刘科德

《水月观音:佛教艺术中的“东方维纳斯”》安红坤

《水月观音与水月观音造像》郭文

《水月观音造像研究》李开福

-END-

编辑丨艺旅文化 丁一

左手拿宝瓶右手拿杨柳是什么观音

水月观音之由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窻有关。周窻根据玄奘《***西域记》记载的布稰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晚唐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能够见到。北宋以后,水月观音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寓意佛法皆无实体。身后的一轮圆月可以说是水月观音的标志。水月观音往往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

滴水观音的由来

话说有一年,阳翟(今禹州市)一带大旱。只见烈日炎炎,大地龟裂,禾苗枯黄。一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驾祥云闲游到此,看到此情此景,善心***,要施法降甘霖下场透雨,拯救阳翟黎民百姓。

***想:“东海水深,取之不尽,何不用它一用?但天高路远,用什么东西把水盛过来呢?”想到这儿,***俯身往下一看,只见阳翟城东北角古钧台处烟雾弥漫,火光冲天,是一处窑场。听说这里出产一种宝瓷,用宝瓷盛水不就很好吗?

观音菩萨来到一个窑户门口,轻叩柴门,开门的是一位姑娘,名叫彩虹。彩虹认出是观音菩萨,跪倒就拜,请求观音菩萨快救阳翟黎民百姓。观音菩萨说:“我就是为这事来的,快起来吧。把你家的钧瓷宝瓶借给我用用。”彩虹一听,高兴极了,赶忙回屋拿出一个精美的钧瓷宝瓶,并一再说要把这个宝瓶奉送给观音菩萨。***见她心诚,就愉快地收下了。

***来到东海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嘴里念念有词,只见一股水直冲上来,钻进宝瓶口里。***用宝瓶吸罢水,返回到阳翟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开始行雨。宝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倾盆大雨,宝瓶里不停地滴水,大雨不停地下。地里的庄稼喝足了水,禾苗儿直挺挺地往上长,变得绿油油的。阳翟城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谢观音菩萨降下甘露。彩虹看得真切,***手持宝瓶滴水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看雨水已经下足,就收起宝瓶,驾着祥云到其它地方普度众生去了。

雨过天晴,各家各户又开始照常干活。彩虹姑娘有心思,她照原先送给观音菩萨的那个瓶样,又烧制了许多瓷瓶,并取名叫“观音瓶”。她又费了九十九天的工夫,精心塑成了一尊观音滴水的塑像,烧制成钧瓷。奇怪的是,这尊观音像刚出窑,手上的宝瓶就开始滴水,一滴一滴的,滴滴不断。人们都说:“观音菩萨又显灵啦!”有了滴水观音和她手上的那个观音瓶,阳翟一带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富裕的生活。

由于观音瓶能给人带来好的收成,所以,观音瓶又叫“丰收瓶”。

中国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多是唐以后逐渐定型流传至今的。三十三观音的形象,则为中国古代画家依据流传故事而精心创作的。三十三观音是:(1)杨枝观音:造型为立像,手持净瓶、杨枝,常戴女式风貌和披肩长巾。(2)龙头观音:造型为云中乘龙。(3)持经观音:坐在崎岖岩石上,手持经卷。(4)圆光观音:合掌坐于岩石上,身后现圆光火焰。(5)游戏观音:乘五色云,左手放于偏脐处。(6)白衣观音:身披白衣,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印。(7)卧莲观音:卧于池中莲花之上。(8)泷见观音:坐岩石观赏瀑泉。(9)施药观音:手持药草。(10)鱼篮观音:手提鱼篮。(11)德王观音:趺坐于岩畔,左手置膝上,右手持树枝。(12)水月观音:法相现身月色水光中。(13)一叶观音:乘一片莲花飘于水面。(14)青颈观音:坐于断岩,右膝立起,右手置膝,左手扶岩壁。(15)威德观音:坐岩畔,左手执金刚杵,右手持莲花,作观水状。(16)延命观音:头戴宝冠,或着白衣,手持草药赤柽柳。(17)众宝观音: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在弯膝上,身挂宝物。(18)岩户观音:在山洞中打坐,欣赏水面。(19)能净观音:伫立海岩边上,望海沉思。(20)阿耨观音:左膝倚于岩上,两手相交,眺望海景。(21)阿摩提观音:三目四臂,乘白狮,身有光焰,天衣璎珞,手持宝棍,怒目瞋容。(22)叶衣观音:四臂,身披千叶衣,头戴宝冠,冠上有无量寿佛像。(23)琉璃观音:乘一片莲叶,双手捧琉璃壶,轻浮水面。(24)多罗观音:直立乘云,合掌持青莲花。(25)蛤蜊观音:乘蛤蜊上,或居于两扇蛤蜊壳中。(26)六时观音:左手执摩尼宝珠,右手持梵策,立像,常作居士装束。(27)普慈观音:头戴天冠,身披天衣,立于山岳之上,为大自在之化身形象。(28)马郎妇观音:右手持《法华经》,左手持头骸骨,为民妇形象。(29)合掌观音:合掌立于莲台上。(30)一如观音:坐于云中莲座上,立左膝,作飞行状。(31)不二观音:两手重叠,在水中坐莲叶上。(32)持莲观音:坐莲叶,持莲茎,常作童女或童男面孔。(33) 洒水观音:又称“滴水观音”,右手执洒杖,左手执洒水器,作洒水相;或作右手持瓶泻水状。

请问家里为什么不可以供奉水月观音像?

文中所描绘的流泉、岩石、草木等景象,不断出现在中国水月观音的造像系统中,影响深远。

另一幅著名的水月观音作品是由弗瑞尔美术馆收藏的唐代供养绢幡[南无大慈大悲水月观音菩萨],***传统观音造型,观音并不是如意坐姿,而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手持杨柳净瓶,端坐在圆月中,整个场景布局仍延续普陀洛迦山的山水意象。

相传,最早绘画水月观音的人是唐代的画家周昉(740—800)。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録》卷十有周昉在长安胜光寺画了一幅水月观音,画中绘一转圆月把观音团团围住,周围有一片竹林,构图很接近前面的画作。可惜这幅画作已失传,但却很可能是后来绘画者或雕刻者创作水月观音形象的根据。从周昉的画来推测,水月观音流行时代应该在西元八世纪中叶的唐朝。

宋代以后出现女性水月观音

唐代的水月观音是男性造型,脸上留有胡须。到了宋代以后,水月观音逐渐出现女性造型。元代颜辉的水月观音,背景依然有圆月、湖水、杨柳净瓶以及瀑布,观音却是身披长袍、坐姿忧雅的端庄女性。此时水月观音也完全变身成为女性观音的造型。

在中国民间盛行的女性观音,大多伴随大量灵验***、宝卷或朝圣地等,来催化信仰传播,例如白衣观音有白衣宝卷,妙善公主有香山寺等等。唯有水月观音缺乏这类民间文学推波助澜,也因此在宋元以后,水月观音不若其他女性观音普及与盛

没有这种说法,只要是清净庄严的佛菩萨全身像,都可以供奉。

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丽俊美。

更多关于家里为什么不能供奉水月观音像,进入: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