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人觉世,晓以大义,觉晓是词语吗

tamoadmin 成语排行 2024-06-21 0
  1. 文言文季李歌
  2. 班梁列传全文翻译,速度急着用,有悬赏
  3. 张郃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4. 五箴文言文翻第一卷
  5. 诸葛亮察人文言文翻译

《通志》是南宋郑樵著的纪传体中国通史,其《总序》的译文及其原文如下:

译文

? 每条河川奔流的途径虽然不同,最后一定汇集于大海,因此天下没有洪水的灾祸;各国来往的道路虽不一样,最后一定通到中国,因此天下没有阻隔的忧虑:可见会合变通的意义非常重要。自从有文字以后,著书的人虽然很多,却只有孔子以其天赐的圣明,统括《诗》《书》《礼》《乐》等书而集于一手,然后合同天下的文章;贯通二帝三王之道而成一家之言,所以能够包括古往今来的变化。使得儒家之道光明远大,百代以前、百代以后,都无人能够赶上。孔子死后,诸子百家兴起,纷纷仿效《论语》,以空泛的言论著书(《论语》是孔门***汇集孔子的话所成的书),以至于各朝代的实在事迹,反而没有人记载。到了汉武帝建元、元封年间,才出现司马谈、司马迁父子。

? 司马迁的祖先代代掌管公家书籍,精于创作,所以能够上考孔子的志意,会合《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书,贯串黄帝、唐尧、虞舜,到秦朝、汉朝,成为一部书。分成五种体裁:用“本纪”来纪录年代,用“世家”来记载世代,用“表”来校正历法,用“书”来汇聚事务,用“传”来表明人物,让百代以后,史官无法改变他创立的体制,学者不能舍弃他撰写的书。六经以后,可以相比的,只有这部著作。所以司马迁说:“周公以后五百年才有孔子,孔子以后五百年才有这部书。”足证他的自视很高。但是伟大的著作,一定非常渊博典雅,而且必须看遍天下的书籍,才没有遗漏的叹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刚刚解除藏书的禁令,献书的风气并不流行,绵延三千年的史事,拘限在七八种史书里。我为司马迁感到可惜的,是不够渊博。凡是著述的人,虽然***取前人的著作,却务必形成自己的言论。左丘明是楚国人,见闻广博,但他所撰的书,全用楚国的语词;公羊高是齐国人,见闻广博,但他所撰的书,都用齐国的语言。如今司马迁的书,全用旧有的文字,夹杂俚俗的话,实在是因为***录不够完备,来不及更改,所以他说:“我不敢毁损先人的话,只是叙述故事,整理传闻,并不是真正的著作。”刘知几也认讽他“大量***用过去的记载,不时穿插杂乱的言语”。我为司马迁感到可惜的,是不够典雅。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原本都是相同类型的史书。《乘》《梼杌》后继无人,所以书未流行于后世。《春秋》先有孔子的振兴,后有左丘明的推介,所以能与日月共存于世。否则一点点的事迹,怎么能够通行于世上呢?自从《春秋》以后,只有《史记》长于创作体制;不幸班固不是适当的人选,以致丧失了会合变通的宗旨,使得司马迁创设的体制,从此没落了。

觉人觉世,晓以大义,觉晓是词语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班固是个虚浮不实的人,没有一点学术,只知道抄袭他人的著作。汉章帝询问他有关制礼作乐的事,班固答说京城里的学者一定知道。***如所有的臣子都是这样,那么还要什么顾问呢?等到学者分别陈述自己的意见后,班固便献上叔孙通所著的十二篇《汉仪》,以敷衍章帝的询问。如果所有的大臣都是这样,那么还要什么奏议呢?章帝知道班固粗浅鄙陋,所以对窦宪说:“你喜欢班固而忽视崔驷,就像叶公子高喜好似龙而非龙的情形一样。”班固在当时,已有固定的评价;像这样的人材,会有什么好著作呢?《史记》这部书的贡献在十个表,如同穿衣服必以冠帽戴在头上,树木河水都有根源;班固不懂得横行的写法,将古往今来的人物,勉强的加以分别等级。而且认为汉朝继承帝尧的运数,自然应该直接继承帝尧,所以批评司马迁的《史记》把汉朝和秦朝、项羽夹杂在一起,这是没有根据的说法。由于他只取汉代著书,所以使得周朝、秦朝无法相承,古代和现代有所隔阂。从汉高祖到武帝,一共六代,在此以前,全部窃用司马迁的《史记》,而不感觉惭愧;从昭帝到平帝,一共六代,依据贾逵、刘歆的著作,又不以为羞耻。何况又靠班昭替他完成未尽的篇章,那么班固自己撰写的部分,真是非常少了。多半出于班固心意的,只有《古今人表》,这是别人没有的错误。后代众人撰修史书,如同在路边建筑房屋;掠取别人的文章,就好像掩耳盗钟:都是由班固开头的。班固的事业只有这样,后代的史家仿效班固都来不及,哪有余力来探讨他的好坏。司马迁和班固相比,好像龙与猪相比,有很显明的差别,无奈后世史家舍弃司马迁而仿效班固,刘知几辈的人又尊崇班固而贬抑司马迁。而且最会学习司马迁的,要算班彪。班彪接续《史记》,撰写从武帝到东汉的史书;他想让后人接续他,犹如他接续司马迁一般;不但没有多余的文字,又不让时代断绝;世世代代相继,好像出自一人:他真是善于继承司马迁的志业。他的书今日已无法看到,能够看到的,只有元帝、成帝的赞语而已。都在本纪以外,另外记载一些听闻,可算是非常了解司马迁了。凡是《左传》所有的“君子曰”部分,都是说解经书的新意义;《史记》所有的“太史公曰”部分,都是正文以外的事迹——不是为了褒美贬斥;偶尔有贬的词语,则是褚少孙一流的人掺杂进去的。而且本纪、列传里面,已经记载善恶的事迹,足以作为警戒,为何还要在本纪、列传的后头,加上褒美贬斥的话呢?这是生员参加考试所写的文章,怎么能够用来著书呢?大概不是司马迁、班彪原来的主意。何况称为“赞”,哪有贬责的词语。后代的史家,有的称为“论”,有的称为“序”,有的称为“诠”,有的称为“评”,都是仿效班固,这是我不得不激烈辩论班固的缘故。司马谈撰有史书,而司马迁能够完成父亲的志业;班彪有修史的志愿,而班固不能通晓父亲的著作。班固是班彪的儿子,不但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又不能传承父亲的志业和教导自己的儿子,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使他的著作被天下的人效法。像范哗、陈寿一流的人物,承继在后,都是轻狂随便,没有德行,而招致罪罚的人,怎么能够撰著令人相信的史书呢?

? 孔子说:“商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增减的情形可以获知;周朝沿袭商朝的礼仪制度,增减的情形也可以获知。”这是说明礼仪制度的相互沿袭。自从班固专记一代的史事,不再有相互沿袭的意义;虽然有孔子的圣明,也无法获知各代礼仪制度增减的情形。会合变通的道理,从此丧失了。说到相同的部分,则一个本纪接着一个本纪,一位帝王竟有好几个本纪;一个列传接着一个列传,同一个人竟有好几个本传。天文的现象,自古以来都不曾改变,然而各代都有天文志:《洪范五行传》是一家的著作,然而各代都有五行传。像这一类的繁复撰述,怎能令人忍受呢?说到不同的部分,则不把前代帝王放在后代帝王的前面,后代的事迹不能接续前代的事迹;郡县区域自行划分,而不明白变迁改革的源流;礼乐制度随便更改,造成不同习俗的政教。像这一类的断续记载,怎能令人忍受?曹魏称吴、蜀为“贼寇”,北朝称东晋为“僭逆”;南朝称北朝为“索虏”,北朝称南朝为“岛夷”。《北齐书》称梁朝的军队为“义军”,图谋别人的国土,可以称为仁义吗?《隋书》称唐朝的军队为“义兵”,讨伐他国的君王,可以称为仁义吗?房玄龄监修史书,所以他的父亲房彦谦在《隋书》里,记有良好的声誉;虞世南参与算修史书,所以他的父亲虞荔、叔父虞寄在《陈书》里,有很好的传记。更严重的,像夏的狗会向帝尧犬叫的情形,完全是臣子为了帮助自己的主人而有的举动。《晋书》党同晋朝而不承认北魏,凡是忠心于北魏的,都视同叛乱的臣子,使得王泼、诸葛诞、舟丘俭等人,死后遭受冤屈;《北齐书》党同北齐而不承认刘宋,凡是忠心于刘宋的,都视同逆的党人,使得袁桑、刘秉、沈攸之等人,死后含。唉!***在上,怎能如此胡作乱为呢?像这一类的事情,各个朝代都有。伤害风俗,败坏正义,没有比这个还大的哆!司马迁的笔法已经丧失,班固的病日渐加深,从东汉到东晋,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这种错误,只有梁武帝为这些情况感到叹息,于是命令吴均撰述《通史》,上起汉武帝太初年间,下止于北齐,书还没有完成而吴均已经去世了。隋朝的杨素又奏***令陆从典算史,接续《史记》,一直到隋朝,书还没有完成而陆从典便被墨官。难道是上天齐斋而不肯传授文章吗?还是责备史家而不肯保护他们呢?自从唐朝以后,又没有人发觉这种错误,凡是负责撰史的人,都效法《春秋》,专门从事扬贬责。《春秋》用简短的文辞表现大义,如果没有注解,则善恶事迹难以明了;史书用详细的文字包括事迹,善恶的情形已经显明,不需囊美训刺。阅读萧何,曹参所行的事迹,难道不晓得他们的忠诚贤良吗?看了王葬、董卓所有的作为,难道不晓得他们的区残逆吗?史书是国家的重要典籍,而负责的人不懂得留心典章制度,只知道以语言黔夸;就好像家中的主妇,不料理日常的伙食,只知搬弄是非,怎么能够兴盛家庭呢?这是我深深感到耻唇的。

? 江淹曾说:“募修史书的困难,没有比得上志的。”实在是因为志关系着典章制度,不是熟悉过去的事例,无法完成,不像本纪和列传:本纪用年代包括事迹,列传用事迹连系人物,任何读书的人都能够完成它。因此志的撰作最困难,其次困难的,没有比得上表。所以范晔、陈寿等人,能够撰写本纪、列传,却不敢制作表、志。志的起源,始见于《尔雅》,司马迁称为“书”,班固称为“志”,蔡爸称为“意”,华桥称为“典”,张勃称为“录”,何法盛称为“说”。其他的史书都秉承班固,称为“志”,全都载记不实的言语,忽略实际的事情,无法尽括《尔雅》的原义。我现在总括天下的重要学术,而条记大纲和细目,称为“略”。一共有二十略,历代的典章制度、学者的擅长事务,全部聚集在这里了。其中的五略,汉朝、唐朝的学者已经听过;其中的十五略,汉朝、唐朝的学者不曾听过。……

? 一共十五略,都是出自我的思虑,与汉朝、唐朝的学者没有干涉。“礼略”叙述吉、凶、军、宾、嘉五礼,“职官略”表明百官的次序,“选举略”说明选拔人才的方法,“刑法略”记载刑罚的方式,“食货略”记载财物货币的沿革始末。这五略虽然根据先人的典籍,却并非***自众史书。

? 古代记载事情的历史称为“志”。《尚书大传》说:“天子发问而无法对答,要责备前疑(顾问);有需要记载的事务而没有记载,要责备后丞(顾问)。”所以宋国、郑国的史书都称为“志”。司马迁将志更改为记。现在也称为“志”,就是根据旧说。桓谭说:“司马迁《三代世系表》的横行文字,都是仿效《周谱》。”古时另外记载年代而缀系史事的书,称为“谱”。司马迁改称为表。现在又将表称为谱,完全是遵从旧法。然而西周经过幽王的变乱,记载的史书失传了,所以《春秋》编排年代时,便自东周开始。自从皇甫溢撰写《帝王世纪》和《年历》,才上推到三皇;谁周、陶弘景等人都有与他相同的著作。后学的人感到怀疑,才以司马迁编录的年代为标准,因而将年代始自于共和。然而共和的名称已不能令人相信,何况它的年代呢?孔子编幂《尚书》,从唐尧、虞舜开始,而《春秋》记载年代则始自鲁隐公,因为西周的年代已无法考证了。现在编的谱表,由于《春秋》以前只知有世代,所以称为“世谱”;《春秋》以后已可获知年代,所以称为“年谱”。司马迁用六甲纪年,后人用六十甲来纪年,也有人不用六十甲而用岁阳、岁阴的名称来纪年。现在所作的谱,就是用司马迁的方法,不但简单,而且明白,周而复始,一点也没有阻碍。礼书上说:“写文章时,不用避违。”这是说私人的名违不必在公众的事务上避违;如果是君王的名讳,则不论什么场合,都要避免。从汉朝到唐朝,史官撰史时都避讳,只有《新唐书》没有避违。我现在算修的书,依照从前史书的例子;偶尔有不能避违的,例如溢号一类,如果改变原来的字,便无法明了它的意思,所以也依照唐朝的方法。(汉景帝的名字叫做启,改启字为开字;汉安帝的名字叫做庆,改庆字为贺字;唐太祖的名字叫做虎,改虎字为武字;唐高祖的名字叫做渊,改渊字为水字。又如章怀太子李贤注释《后汉书》,遇到“灌龙渊”的词句,就不能避违;杜佑撰作《通典》,遇到“虎贵”的词句,就不能避讳。)

? 学术造脂的高深,本于用心的勤奋,如同常人下海,每下去一次,就能更为深入。我所写的二十略,都是我自己的心得,没有***用前代史书的内容。本纪和列传,编排年代,记载事情的真相,原本就有前人的法度,不会因为聪明而有所增多,也不会因为愚笨而有所减少,所以在本纪和列传部分,便根据旧史的记载,加以增减。至于本纪里有天子的制造,列传里有大臣的奏疏,如果见于正文,则据实载录;如果见于他处,则别置于类例里,《新唐书》、《新五代史》都是本朝(宋)大臣修撰的,卑微的我不敢有所议论,所以本纪、列传部分止于隋朝。至于礼乐制度、刑法政治,必须保存沿革的情形,所以延长到唐朝。

? 啊!酒浆的渣滓,当然味道淡薄;学术的末流,自然知识肤浅;九种学派立说陈教,到后来都出现弊病。但是其他学派的病,还稍有旧法存在;只有儒家一家,距离本源太远。这是什么原因呢?班固曾说:“自从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订下学生的名额,设置科目,拔取人才,并用官位和奉禄作为鼓励。“一直到汉平帝元始年间,约有一百多年。传授学业的人渐渐增加,说解经义日益繁多。一部经书可以说到一百多万字,有名的学者多到一千多人,大概是为了爵禄和利益的缘故吧。”仅仅一百年间,竟然败坏到这种地步;一千年后,会有怎样的病呢?何况追求爵禄和利益的途径,必须经由科目考试,科考的拔罐,必须透过策论的文章。三百篇的《诗经》,都是先民的吟唱,自从设置《诗经》博士以后,不再听说学者有一篇诗作:六十四卦的《易经》,包括了卦象和卦数,自从设置《易经》博十以后,没有看到学者有一卦的创作。仓额创造文字,完全根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借六种原则;汉代设立小学,凡是教授文字的人,竟不懂得造字的原理。伶伦制定乐律,全部根据宫、商、角、征、羽、变宫、变征七种音阶;六朝设置声韵学,凡是乐师,都不明了音乐的旨趣。经书已经随便,史书更是乖渗,这么分析离散,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归返到本源?治道的盛衰见于时世,时世的穷达见于命运,儒学的病,今日已达到极点了。寒冷到了极点的时候,炎热就会来;运气坏到极点的时候,好运就会来,这是自然所有的道理。我衰弱的体质,已经是余日无多了;卑贱的心意,只是期盼太平盛世的到来。恭敬的叙述。

原文

? 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岛无浸*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因超出最大字数允许值,故略)

文言文季李歌

译文

程颐,字正叔。十八岁的时候,上书朝廷,希望皇上诏令罢黜世俗的说教,以王道作为本心。游历太学时,听见胡王爰问他的学生,颜子喜欢什么学问,程颐于是回答说:

“学习是为了要达到圣人的‘道’的境界。可以通过学习圣人而达到其境界吗?答:是的。学习的道如何?说:天地储藏的精华,得到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质既真又静,他们在未发的时候,五性都具备了,五性是仁、义、礼、智、信。形既生了,外物碰触到形状就会牵动其中心,其中心动,七情就会表现出来。七情叫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感炽热而会更加激荡,其性格就会明确地表露出来。因此觉悟的人制约自己的情感使它合乎中庸之道,端正心术,修养性情;愚蠢的人则就不知道抑制自己的情感,而是放纵自己的情感以至于滑向邪恶、古怪,桎梏自己的性情而丧失自己。

“然而,学习的道理,一定须先明白于心中,知道自己所修养的目的、手段,然后应该努力实践以达到这个目的,这就是所谓‘自明而诚’。至诚的道理,在于很虔诚地相信道,诚实地相信道,才能够获得应有的结果,获得了应有的结果就会努力固守,仁义忠信不离于心,匆忙之际一定像这样,颠沛流离之时一定像这样,为人处事、说话、沉默也一定像这样,如此长久而不存过失,那么,居守就会安稳,动容周旋符合礼,而邪恶、古怪的心思就不会自己产生了。

“因此,颜子所做的事,可以说是:‘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听,不合乎礼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取行动。’孔仲尼称赞不已,还说:‘得一善行就衷心信服,就牢牢地记在心里而没有忘记、失掉。’又说:‘不迁怒于人,不第二次犯同样的过失。’‘有不善的行为没有不知道的,知道了的没有再做过它。’这就是忠实地喜好它,并从学习中得到了真谛。然而,圣贤之人则不通过思考就可以得到学习的真谛,不需要努力就可符合于道;然而颜子则必须通过思考而后才能得到学习的真谛,必须通过努力而后才能符合于道。他与圣人的差别就在于这一丁点儿,所没有达到的就努力持之以恒,而不是去变更或丢掉它。以他好学的上进之心,通过一些年的努力,那么在不会很长的日子里就会成功。

“后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以为圣人本来就是生而知之的,而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达到的,因此,为学的道理渐渐丧失。不努力求助于自己,反而求助于外界,以博闻强记、虚浮华丽的辞章为工巧,夸耀、粉饰自己的言论,很少有达到明道境界的人。而现在的学习,则与颜子所喜欢的不同了。”

胡王爰看见他的这篇文章后,对他感到很是惊奇,于是延请相见,安排他任学职。吕希哲最先以老师的礼节跟随程颐学习。

治平、元丰年间,许多大臣多次推荐他为官,都不肯就任。哲宗初年,司马光、吕公著一齐上疏阐明他的行为和道义,又说:“我们知道河南府处士程颐,努力学习,喜好历史,安于贫穷,固守气节,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则,行动一定遵守礼制法规。年龄过了五十,不乞求仕进,是真儒者的高风亮节,圣世社会的隐逸之民。希望能够越级提升他,使儒士们有效法的模式、榜样。”哲宗诏令他担任西京洛阳国子监的教授,他力辞不就职。

不久,诏令他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待入朝觐见之后,又提升他为崇政殿说书。于是,他上疏说:“温习与智长,感化与心成。现在,那些善于教化其子弟的人,也必须延请著名德高望重的儒士们,使他们与之相处,以熏陶成性,潜移默化。况且陛下正年富力强,虽睿智圣哲得力于天资聪颖,而教化、修养之道不可不到。大概一日之中,接见贤哲士大夫的时候很多,亲近寺人宫女的时候很少,那么气质变化,自然而成。希望皇上挑选著名儒士入侍君侧,劝讲圣贤之道,讲解罢留的标准,随时与儒士探讨,即使有些小的失误,随事谈出看法,日积月累,坚持久远,就一定能够修养成高尚的圣贤德性。”程颐每次进讲,态度特别庄严,其中夹有讽刺、劝谏。听说皇上在宫中盥洗而避开蚂蚁,就问:“有这样的事吗?”皇上回答说“:是的。我的确害怕伤害了蚂蚁。”程颐说“:把这样的心思推广于四海万民身上,是作为帝王的要道。”

神宗丧期还没有结束,冬至那天,百官上表称贺,程颐说:“季节时序变迁,皇上思念先帝殷切深厚,希望改朝贺为安慰。”丧期结束以后,有关衙署请求举行乐舞、置办酒宴,程颐又说“:丧期满了应该用吉礼,而且还当根据事情的性质和实际情况举行乐舞,现今特设宴请,是喜庆的事情。”都据此照办。哲宗皇帝曾经因为疮疹不愈而有好些天不到迩英殿上朝,程颐到宰相那里问皇帝安否,并说:“皇上不临朝上殿,太后不应当独自坐朝称制。况且皇上有病,大臣难道可以不知道吗?”第二天,宰相以下的官员开始奏请政事,询问皇上病况。

苏轼不喜欢程颐,程颐的门人学生贾易、朱光庭为此愤愤不平,联合一起攻击苏轼。胡宗愈、顾临指责程颐不适合于朝廷使用,孔文仲的指责、议论尤为激烈,于是出朝管勾西京国子监。好久以后,加封直秘阁,又上表谢。董敦逸又提起他对朝廷有怨望的话,故被去官。绍圣年间,程颐被削夺原籍、放逐到涪州。李清臣担任洛阳西京河南府尹,当天就强迫他走,程颐想去与叔母话别也未被允许,第二天临别赠送他银子百两,程颐没有接受。徽宗即位的时候,迁徙至峡州,不久就恢复了他的官职,在徽宗崇宁年间又被削夺了官职。卒年七十五岁。

程颐对书是无所不读,他的学问是以诚为本,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导,扩展到《六经》各书。行动举止,言谈缄默,都以圣人为导师,不达到圣人的境界不停止追求。张载称赞他们兄弟二人十四五岁的时候,便超然脱俗想效法圣人,故最终得到了孔子、孟子没有被后人传承的学问,成为各个儒生倡导的楷模。他的话的重要,就像布帛菽粟等穿的、吃的一样,了解德性的人尤其尊敬、崇尚他。他曾经说:“现今农夫历经严寒、酷暑与风雨,深耕土地,多次锄草,播种五谷,我得到了以它为食;百工技艺之人,制造了各种器物,我得到了以它为用;身披介胄的士兵,穿着铠甲,拿着武器,以此驻守疆土国防,我因此而得以安宁。我没有什么功德泽惠于别人,而只是虚度岁月光阴,安闲享乐为天地间的一只蠹虫,只是联缀辑录圣人留下来的书籍,希望有所补益。”于是撰著《易传》、《春秋传》以传于社会。《易传·序》说:

“易,是变易,随时变易以适应道。我著书籍,内容广大,全部备有,打算以此弄通性命的道理,勾通黑暗、模糊与光明、清楚之间的联系,穷尽事物的变化之情状,以此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结果产生的原因所表现出的道理。圣人对后世的忧虑、担心,可以说是论述圆满了。离古代虽然很遥远,但留下来的经典还存在,然而,从前的一些儒学之士在失意的时候留下来的一些话,后来的学者们读诵他们的言论,但忘了领会他们的意思,从秦朝以后各代,大概没有传学的人了。我出生于儒学形成的千年之后,追悼儒士们的圣学于晦涩与湮废之中,将会使后人按照流传去寻找源头,这就是我写作这个《传》的原因。

“《易》中有圣人之道表现在四个方面‘:以论来显示其辞藻,以动势来显示其变化,以所做器具来显示其迹象,以八卦卜筮来显示占卜吉凶。’吉凶消长的道理,进退存亡的道理存在于辞藻之中,推敲考查易卦可以知道变迁,象与占在辞藻、变化之中。‘君子处静观察其象而玩味辞藻,动中观察其变动而玩赏所占卜卦’,讲求辞藻不达其意的人有,但没有不通过辞藻的表达而能够表明自己的意思的人。最微细的是理,最显著的是象。体与用为同一源流,显著与微细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观察会通之处以行其典礼,那么,辞就无所不备。故善于学习的人,寻求表达的言论一定很相近,容易找到相近意思的人,并不一定知道怎样用言论去表达。我所做的《易传》所传授的是优美的语言,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则在人的所作所为了。”

《春秋传·序》说:

“天下的民众,一定要有杰出才能的人作为他们的君长,由这样的人来治理国家,争战夺地的事情就会平息,引导万民劳动就会获得生活的条件,满足自己生养的愿望,教育他们就会使***明晓,然后人道兴起、流行,天道成立,地道安定。尧、舜二帝以上各代,圣贤不断出现于社会,随时都有所作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风气,不以古代的成法来开启人的智慧,而是各因时间的变异、社会的变化来立法治政。到了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三王接替兴起,历法都已具备,以子、丑、寅月分别为建正,崇尚忠直、质朴、文才的风气更盛,做人的道理已全部具备,天地运转的规律已相当周全。圣贤的帝王既不重复行事立法,天下后来的帝王虽然有仿效古代圣贤的迹象,但多心怀私意,系胆大妄为而已。事情发生谬误,是从秦代以建亥为正月开始;道的背离,是从汉代专门以智谋来治理国家世事为端绪,这样怎么能重新了解先王圣贤的治道呢?

“孔夫子生当西周末年,认为圣人不可能重新推行原有的旧法,顺从天时、适应时势的治理也不会重新出现,于是写作《春秋》,为以后百代帝王不可变更的***。所谓‘考察于三王而没有谬误,建正于天地而没有违背,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历经百世千年以待圣人检验而没有疑惑’即是指此。先世儒士的传记,子游、子夏不能够赞颂一句话,优美的语言是文字不能形容的,言论不能局限于此。这个道理,只有颜子曾经听说过。‘推行夏代计算年月时序的历法,乘载殷商时代式样的车辆,穿戴西周时代式样的衣服、帽子,听乐则是《韶舞》之类,这是最适当、准确的标准。后世判断史书就以《春秋》笔法为标准,主要是指褒扬善举、贬损恶行之类,至于经营治世、管理国家的***,就不知道了。

“《春秋》大义包含数十个方面,其含义很大、广泛,其光明显著像太阳、星星,是容易看见的。只是其中细微的辞意、隐寓的含义,按照时序的不同来确定合宜的东西,就难以知道了。有的抑制,有的放纵;有的给予,有的削夺;有的推进,有的退后;有的细微,有的显著;而完全根据义理安排,文辞质量的适中,宽泛猛烈的合宜,是与非的公道,成为判断、权衡事物的标准,推测揣度道理的准则。大概观察百物而后可以识别化工的神韵,聚集很多的材料而后可以知道修建房子的用途,想从一件事情、一种含义中去窥测圣人的用心,不是具有上等的智慧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所以学习《春秋》的人必须认真仔细品味,心领神会,然后才能通晓其细微末节。后来帝王知晓《春秋》微言大义,其德性如果不是像禹、汤一样,是不能够效法夏、商、周三代的治世的。

“从秦朝以来,《春秋》等圣人之学没有人传承,我追思圣人之志,担忧它不被后世所明了,因此,特别写作《春秋传》以阐明圣人的意旨,使后世的人们能够通晓文辞、寻思其微言大义,了解它的意思而后在言行中效法它,那么,三代的治世就可以重新出现了。这个《传》,虽然说不能穷极圣人在其中隐含的最深奥的道理,但可以说,学者差不多可把它作为登堂入室的门径,是指导其入门之作。”

程颐平生从教始终诲人不倦,所以当时的学者属他的门徒学生的人最多,由于其学术渊源的影响,都为当时学士名流。涪州人为程颐在北岩建祠,当时人们俗称他为伊川先生。嘉定十三年(1220),南宋宁宗皇帝诏令赐给谥号叫作“正公”。理宗淳..元年(1241),追封为伊阳伯,诏入孔子庙庭一齐祭祀。

班梁列传全文翻译,速度急着用,有悬赏

1. 《记李歌》全文翻译

我试着翻译下:

李歌是霸州人,母亲出身娼户,花名“一枝梅”( *** 中“母”多为***母,即鸨母。不过也有鸨母和 *** 是亲生母女的,明末秦淮河很多妓家就是。)。李歌长到十四岁,鸨母教她学习歌舞应酬,李歌悲愤地问她:“为什么别人家的女孩都可以正正经经地嫁人,我却要做这种迎来送往、任人***折的营生?”鸨母劝她说:“这也是贫困所逼,迫不得已。我们没有别的生计,不做这行,吃穿都成问题。”李歌只能接受现实,但是跟鸨母约定:“您能容许我不浓妆艳抹搔首弄姿,不食荤腥,我就从事这行。如果不行,我只有一死而已。”鸨母怕失去摇钱树,表面上同意了。

从此之后,李歌一直穿素白衣裙,除了梳理发型,没有其他妆饰,但是姿容冰清雪洁,宛如仙子,朴素的装扮反而增添了她的气质。有人召李歌侍宴,李歌一定要详细打听参加宴会的客人,没有流氓无赖子弟,她才答应去。为了确保安全,走之前她还要再派人去宴会那里查看一下。大家都熟悉李歌的行事作风,不敢在她面前有什么下流失礼的言行。李歌到了宴席上,也只是演唱几首道家《游仙》之类的歌辞,便默默地肃容端坐。席间若有人对她行为不轨,她便拂袖而去,一刻也不多留。他日这家主人再请她去,她便断然拒绝,再也不肯去了。

益津县的县令年轻轻佻,看中李歌,便用银钱贿赂鸨母,让她牵线跟李歌私通。李歌知道后,拿着刀进房,用大木头抵住门,大骂县令:“我听说县官应该做老百姓道德风化的表率,你就算不能做表率,难道就能带头腐化堕落吗?你简直就是衣冠禽兽,卑鄙小贼,哪里像个官员的样子?你敢来侵犯我,我就杀了你,大不了我再***!”县令又惭又怕,竟然被吓走了。

霸州通判听说了李歌的事迹,觉得她品行贤良,正好通判有个儿子,才考中秀才,通判便按礼节迎娶李歌为儿媳。虽然流落烟花数年,但成亲时,李歌仍保持处女之身,也使大家更加敬佩她。过了几年,天下陷入战乱,李歌夫妻逃难途中被强盗抓住,强盗爱慕李歌的绝世容貌,想杀死她的丈夫再霸占她为妻,李歌抱着丈夫骂强盗:“你要杀我丈夫,就先杀我,我宁可死,也不会跟你们这些贼人同流合污!”强盗大怒,将他们夫妻一起了。呜呼!李歌区区一介烟花女子,竟能有如此高尚的人格操守,实在是令人敬佩感慨啊!

2. 崔子忠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原文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甚贫。为文崛奥,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勉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绘,为绝境,时经营以寄傲;更善貌人,无不克肖。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人或尤之,笑曰:“交游盛而朋党立,东汉之季可鉴也。”后果有以复社植党者,其识力过人如此!所作诗歌古文词,人鲜知者,徒知其画耳。董文敏公尝谓其人、文、画,皆非近世所常见。(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

译文

崔子忠,字青蚓。他的祖先是山东平度州人。崔子忠在州府县学读书时,(家境)很贫穷。他写的文章很奇崛深奥,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他)很洒脱地放弃科考离开了。住的地方都是柴门土墙,(但是)洒扫得很整洁干净;冬天穿一件粗布袄,夏天穿一件葛布衫,(他的)妻子也是(穿)平常的粗衣布袄,很勤勉劳作,(他的)三个女儿也能读书识字;虽然没有可以保证一日三餐的生计,但他很愉快。他善于作画,(常常)画一些与世隔绝之地的绝美之景,经常借助不俗的匠心来寄托傲世之志;更善于画人物 *** ,没有不逼真的。当时身份尊贵的人,大多愿意与他交往,(但)他总是逃避不理人家。他不喜欢饮酒,两三个老朋友也是以文字交往,一起聊上一整天也不离开。很多士人从各地赶来,都仰慕他的为人,(但他)大多推辞不见。有人责怪他,他笑着说:“交往的人太多太密切就容易被视为私结朋党,东汉末年的历史可以借鉴。”后来果然有以搞“复社”建立党派的,可见他看问题的能力就是如此过人!他所作的诗歌古文,很少有人知道的,(大家)只知道他的画而已。董其昌(谥号文敏)先生曾经称他的为人、文章、绘画,都不是近代以来所常见到的。

3. 晋书李熹传文言文翻译

李憙传,李憙,字季和,上党铜鞮人。

父新李牷,是汉朝大鸿胪。李憙年轻时有好品行,广博地演习精深地研究,与北海人管宁以贤良被徵召,不去。

几次徵入三府,不就任。宣帝又徵召李憙任太傅属,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扶他登车上路,当时李憙母亲病重,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第一徒步回家,于是赴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

后来任并州别驾,当时骁骑将军秦朗路过并州,州将毕轨对他恭敬。让他乘车到官署。

李憙坚决劝谏认为不能那样,毕轨不得已依从了他。 景帝辅政时,任命李憙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憙到任,被引见,景帝对李憙说:“过去先公徵用你而你不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就来了,为什么呢?”李憙回答:“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

明公用法来约束我,我畏惧法就来了。”景帝很是器重他。

转任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史。跟从讨伐毌丘俭回朝,迁任御史中丞。

居官正直,不畏 *** 权势,百官为些震肃。举荐乐安人孙璞,也因有道德而显赫,当时的人称赞他能识别人才。

不久。迁任大司马,以公事被免官。

司马伷任宁北将军,镇守邺,以李憙为军司。不久,任命李憙为凉州刺史,加任扬威将军、***节,兼任护羌校尉,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很有声望..与亲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被封为祁侯、司马睦等人官职,我畏惧法就来了。

毗亮朕躬,逐渐升任司隶校尉,镇守邺,官员不完备,改***金紫,不去,制度荒废缺损,郡县扶他登车上路,朝廷内外称赞他。虽***无为。

父新李牷,而虚心之望、庶子,也因有道德而显赫。李憙坚决劝谏认为不能那样。

等到齐王司马攸出外镇守,当时的人把他比为汉朝的冯奉世,不久官拜右长史,迁任御史中丞,不畏 *** 权势。让他乘车到官署,能不怃然,以李憙为军司,都不可问罪,教训道义,赐绢百匹,来不及奏报。

举荐乐安人孙璞。李憙自从做官,可以颐神,加任扬威将军,朝廷深感后悔,当时的人称赞他能识别人才,未曾利用朝廷官员身份谋私、光禄大夫。”

诏书说,字季和,兼任护羌校尉、前尚书山涛。《易经》说‘王臣忠诚。

后来敌人果然极端放肆,赐钱五十万,因年老退位。迁任大司马。

儿子李赞继嗣,立了皇太子。”景帝很是器重他。”

李憙任两代司隶,当时李憙母亲病重。红潮网翻译迁任尚书仆射。

后来任并州别驾,宽大原宥的恩典,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跟从讨伐毌丘俭回朝,毕轨不得已依从了他,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

因李憙清廉朴素节俭、左右率,追赠太保,可以说是‘国家的司直’啊,尽心谋划,只设置了卫率令让他主管兵马,于是赴上母亲的丧事,是因为没有私心'。羌人进犯边塞,不回避皇亲贵族。

诏说,凉州敌人入侵边境,上党铜鞮人。侵犯剥削百姓,安定华夏抵御蛮夷,于是取得大胜,州将毕轨对他恭敬,李憙以本官行司徒的职务、已故尚书仆射武陔各占公家三更稻田,李憙任仆射时。

自魏明帝以后,官拜冀州刺史,谥号成,门施行马,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第一徒步回家,景帝对李憙说:“先君以礼对待我,虽然不是清廉得与众不同,当升台司,禄赐班礼,一如三司。住在家中一个多月、特进李憙,李憙趁着有机可乘时,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被引见,当刑讯追究刘友来惩邪佞。

如今李憙坚持一心在公的志向:“法律这种东西!其因光禄之号,做太尉郑冲的副手奉持策书:“过去的立进令刘友,按照责任办事,当时骁骑将军秦朗路过并州,而以年尊致仕,请求免去山涛。光武帝说过,杖德居义,凉州覆没。

等到死兵,迷惑朝廷官员。 景帝辅政时,各自慎重对待自己的职务,请求贬损他的谥号,任命李憙为凉州刺史,以公事被免官。

武陔已死,百官为些震肃。等于魏皇帝向晋禅让时。

李憙在位多年、甘廷寿,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李憙上疏说,为什么呢,广博地演习精深地研究、少傅共同代理众事,任命李憙为大将军从事中郎,任命李憙为太子太傅,置官骑十人、中舍人等官职都没有设置:“光禄大夫,东宫长久空旷。

不久,李憙上疏谏争。因公被免官,授特进:‘皇亲国戚尚且收敛自己来回避二鲍’是否就是这样呢。

转任司马,如今我任命你你就来了!告戒众官吏,言辞恳切:“过去先公徵用你而你不答应李憙传,奸臣居然敢做这样的事,然而家中没有积蓄。明公用法来约束我。

几次徵入三府,我怎能在其间放纵邪枉呢,天下以它为准绳,这之后能实行。于是请求回京,就适时出兵深入、中山王司马睦、***节。

泰始初年,答应了他,李憙倡导起兵去讨伐,是不会多次遇上的!然而考察此事是刘友做的。司马伷任宁北将军。

不久?”李憙回答,因功劳大免遭谴责。宣帝又徵召李憙任太傅属,不就任,最终不听从李憙。”

当初,是汉朝大鸿胪。居官正直。

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詹事。山涛等内如不再出过失,太傅。

李憙年轻时有好品行。那年,与北海人管宁以贤良被徵召,李憙到任,很有声望业绩,李憙展开。

4. 文言文季布辞官阅读答案

文言文《季布》阅读答案 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

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

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

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

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

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

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太祖高皇帝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购:重金收买 B.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 C.高祖以丁公徇军中徇:杀 D.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多:赞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B.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 D.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高祖“倡导礼仪”、“鄙弃二心”的一项是 A.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 B.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C.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D.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之所以要缉拿季布,是因为在项氏手下为将时,屡次使高祖身陷绝境。 B.朱家不仅冒险收留了季布,而是为他奔走,辨说道理,当季布最终被赦免后,朱家也名闻天下。

C.丁公当年遇到身处危难之中的高祖,被高祖的好话所打动,不仅没有将高祖杀掉,还主动撤回了军队。 D.当年的仇敌季布最后被封官,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却被找了个借口处死,高祖这样做,是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角度考虑的。

5.下列对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不仅认为高祖处置季布和丁公是必要的和恰当的,而且对处置的深远意义评价很高。 B.司马光认为高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恩将仇报,而是由于“进取”与“守成”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司马光认为,高祖将丁公处死的目的是要让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明白礼仪并引以为戒。 D.司马光写这段话的目的是赞扬高祖富有远见、与时俱进的政治才能。

6.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

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1)何以察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徇:示众) 2.D(A“之”,到;B“以”:因为;C“其”,怎么;D“为”:上句的意思是“作为,身为”,下句的意思是“弹奏”) 3.B(A上句是写高祖起初对季布的态度,下句是司马光对“来者”的看法;C上句写高祖临危求丁公,下句写司马光对“贰心”人的看法;D上句言司马光对高祖对杀丁公的评价,下句写高祖“鄙弃贰心”的话语,非“表明”) 4.D(并非“找借口”,而是根据丁公当初的表现和自己统治的需要处死的) 。

5. 翻译文言文《季本违命》

译文:

明朝的季本(会稽人,字明德,师事王阳明)起初任建宁府推官(各府掌理刑狱的官),正碰上宁王朱宸濠在江西造反。王阳明(名守仁,余姚人,创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说)出兵讨伐。建宁有个分水关,是江西进入福建的要道,季本向上级请求自己去防守。此时刚好有某位巡按御史因科举考场的事,商请郡守和季本一同去协办,郡守写信来催季本。季本回信说:“建宁府所仰仗的只有我们两人。现在战事迫在眉睫,而往返科举考场估计要四十天。现在江西战场的胜负还不知道,地方强盗生事与否也无法预测。没有我们两人,要靠谁去防守?即使侥幸无事,当此之时,让试录(古代会试时,纪录举子籍贯、名次及文章雅俗,以呈报朝廷的官员)列出我们的姓名,远近传播,人们将认为我们不知轻重,而贻笑大方的。违抗巡按御使的命令,和耽误国家大事比较起来,哪一件严重?”郡守同意他的话,也没有协办科举考场的事。

6.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人做家臣地都不想呢.”孔子说:“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盲人走路不稳,***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者呢?况且你的话错了,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县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求!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狂言来搪塞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若是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教(礼乐)和德政(仁义之政)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归附的人民生活安定.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宫墙(鲁国内部)里面.”

7. 文言文 季文字以德为荣

以后要翻译请附加原文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1)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 *** 乎(2)!”文子曰:“吾亦愿之(3)。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麤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麤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4),不闻以妾与马。”

翻译:

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

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 *** 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

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啊,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 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8. 文言文《季布为奴》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

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

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

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

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

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

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

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

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

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张郃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班超传,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可是他孝顺恭谨,居家操持勤苦,不以劳苦受辱为耻。他广阅书传,很有口才。 永平五年(63),他的哥哥班固被征召任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一同到洛阳。他家里很贫困,常为官家雇用抄书,以其所得来供养母亲。因此长时间工作劳苦,曾放下工作投笔叹道:“大丈夫没有其他壮志大略,还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于异域来取得封侯,怎么能长久从事笔砚的工作呢?”同事们都取笑他。班超说:“小子们怎么知道壮士的志气呢?”后来,他到看相的那里去看相,看相的说“:先生,您不过是布衣之士罢了,可是将来必定封侯于万里之外。”班超询问他的形状,看相的说:“你额头如燕,颈脖如虎,飞翔食肉,这是万里侯的相貌啊。”过了很久,显宗问班固:“你的弟弟在哪儿?”班固对显宗说:“他在给官府抄书,得点钱来供养老母。”显宗就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后来,班超因有过失而罢了。永平十六年(74),奉东都尉窦固出击匈奴,起用班超司马,让他率领一支军队攻击伊吾,在蒲类海作战,斩了敌人很多首级回来。窦固认为班超很有才能,派遣他跟从郭恂一道出使西域。班超到了鄯善国,鄯善国王广很恭敬而有礼貌地接待了他,后来忽然变得冷淡了。班超对他的部属说“:你们可曾感觉到鄯善国王广对我们的敬意减低了吗?这一定是有匈奴使者来,鄯善国王心怀犹豫不知所以的缘故。明智的人能够看出还没有露出苗头的事物,何况是明摆着的事实呢?”于是叫来侍候的胡人,吓诈他说:“匈奴使者来了好几天了。现在在哪儿?”侍者吓不过,就吐露了全部情况。班超便把侍者关起来,把他的部属三十六人都召集起来一同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班超便用语言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都处在极偏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富贵。现在匈奴使者来了才几天,而鄯善王广便取消礼敬,如果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那我们的骸骨就会永远喂豺狼了。你们看怎么办呢?”部属都说“:现在处在危急存亡的地方,死活都听从司马的吩咐。”班超说“:不到老虎洞里,就抓不到小老虎。现在的上策,只有趁夜晚天黑,用火攻击匈奴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会大为惊恐,我们便可全部消灭他们。消灭了匈奴人,鄯善王会因此吓破了胆,我们便大功告成,事情办好。”部属们说:“应当跟从事商量一下。”班超怒曰:“是吉是凶,决定在于今日。从事是庸俗的文官,听了我们的***必定会因害怕而泄露机密。死了不为人所称道,不是一个豪壮而勇敢的人。”大家说:“好!”初更时分,班超便率领部属奔向匈奴使者营地。这时,正刮着大风。班超叫十个人拿着鼓躲在匈奴使者驻地后边,约定说:“你们看到火攻起来了,就都击鼓大声呐喊。”其余的人都拿着弓箭武器,埋伏在匈奴使者驻地的门前两边。班超顺风放火,前后击鼓喧哗,匈奴人吓得乱作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人,部属杀死了匈奴使者,还杀死了匈奴使者的随从三十多人,全都砍下了他们的脑袋。其余的一百多人全被烧死。

第二天,就回去把情况告知郭恂。郭恂开始大吃一惊,一会儿脸色变了。班超知道他的意思是想要分功,便举着手对郭恂说:“您虽然没有一同去破敌,我怎么会存心独占这份功劳呢?”郭恂这才高兴起来。班超便叫来鄯善王广,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鄯善国举国震惊。班超便把这个事公开,并加以抚慰。于是鄯善王便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班超回来把这件事禀报窦固,窦固大喜,详细地把班超的功劳奏明皇帝,并要求另外选派使者出使西域。汉明帝赞许班超的气节,下令给窦固说:“像班超这样的官吏,为什么不选,却要另选他人呢?现在任命班超为军司马,让他去完成未完成的功业。”班超再次受命出使西域。窦固想要多给些士兵给班超,班超说“:我只愿把原来的三十多人给我就足够了。如果有什么不测,人多了更是累赘。”这时候,于宾王广德刚攻破莎东国,便在天山南道称雄。而匈奴派了使者监护他们的国家。班超到西域,先到于蜫国,广德王对他很冷淡,礼仪极不周到。而且这个国家的风俗信巫。巫师说“:神人发脾气了,为什么要亲近汉朝?汉朝使者有一匹靬马,赶快牵来祭我。”广德王就派人到班超那里来要那匹马。班超暗地里了解了这个情况,便答应把马给他,并要那个巫师亲自来牵马。一会儿,巫师来了,班超便杀了他,砍下他的脑袋送给广德王,并以言辞责备他。广德王早听说班超在鄯善国消灭匈奴使者的情况,非常害怕,便击杀匈奴使者向班超投降。班超重赏广德王及其下属,就此把于蜫震慑安抚下来。当时,龟兹王逵是匈奴扶植的。他倚仗匈奴的威势,据有天山北道,攻破疏勒,杀死了疏勒王,而立龟兹人兜题做疏勒王。

第二年(永平十七年)春天,班超抄小路到了疏勒,离兜题所居的..橐城九十里路。班超预先派遣官吏田虑去..橐城叫兜题投降,并嘱咐田虑说:“兜题本不是疏勒种,国人一定不会听他的命令,他若不投降,就逮住他。”田虑到达..橐城,兜题见他力微势弱,根本没有降意。田虑趁他没有防备,便上前捆绑了他。兜题的随从因事出意外,都吓跑了。田虑飞马告知班超。班超赶到..橐城,召集全部疏勒将士官吏,把龟兹倒行逆施的情况告诉他们,并扶植他们故王兄长的儿子名叫忠的做疏勒王,疏勒国人民都非常喜悦。疏勒王忠和他的下属都请求杀掉兜题,班超不同意,想要示以威信,便释放了兜题。疏勒从此同龟兹结下了仇怨。

永平十八年(75),汉明帝死了,马耆因中国有大丧事,就进攻杀死了都护陈睦。班超孤立没有外援,而龟兹、姑墨等国多次发兵攻打疏勒。班超镇守..城,跟疏勒王忠构成首尾之势,以极少的兵力,坚守了一年多。肃宗初登帝位,因陈睦刚被,恐怕班超兵力单薄,不能保全自己,便下令召班超还朝。班超准备起程回国,疏勒全国忧愁恐惧。都尉黎..说“汉朝使者抛弃了我们,我们一定会再次被龟兹所灭,我真不忍心看到汉使离去。”于是拔刀***了。班超回到于蜫,于蜫国自王侯以下都号哭着说:“我们依靠汉使就像依靠父母一样,真不能离开啊!”于是相互抱着班超的马脚,使班超不能行走。班超恐于蜫始终不会让他东归,又想实现他原来的志愿,便返回疏勒。疏勒有两个城市,自从班超离开后,又降了龟北,而同尉头国连兵一处。班超捕杀了谋反的人,打败了尉头,杀死六百多人,疏勒又安定了。

建初三年(78),班超率领疏勒、康居、于蜫、拘弥的军队一万人,进攻姑墨石城,攻破了城池,斩首七百颗。班超想乘胜平定诸国,于是上书给皇帝请求增兵,说:“我私自以为先帝想要开辟西域,所以北边派兵进击匈奴,西边派使者出使外国,鄯善、于蜫很快归服我朝。现在,拘弥、莎东、疏勒、月代、乌孙、康居等国又都愿意归附,和我们同心协力,击破龟兹,打通汉道。如果征服了龟兹,那么西域未归服的不过百分之一罢了。我常想,我是个小小士吏,着实愿意像谷吉那样效命于绝域,像张骞那样委身于旷野之间。古时,晋国的魏绛,官不过一大夫,尚且能够使夷狄和好。何况我仰仗大汉的神威,而能像铅刀那样连一割的用处也没有吗?古代论者都把夺取三十六国,称为割断匈奴的右臂。现在西域各国,从日之所入的广大地区,莫有不归顺我们的。大小国家,都高高兴兴地不断向我朝进贡,惟独马耆、龟兹没有服从。我自从跟所属三十六人出使绝域,历尽了艰难险阻。从孤军困守疏勒,到现在已经五年了。胡人的情况,我都非常熟悉,问他们城郭的大小,都说“:依靠汉朝就像依靠天一样。”以此推测,则葱岭一带可以畅通。葱岭畅通,那么讨伐龟兹便没有什么问题了。现在,应该扶植龟兹侍子白霸做龟兹的国王,以骑兵步兵数百送他,跟其他国家连兵,年或几个月时间,龟兹王便可擒获。用夷狄来攻打夷狄,这是上好的策略。我看到莎东、疏勒土地广阔肥沃,牧草丰茂,不像敦煌、鄯善那样贫瘠。这样,既不需劳师远征,而粮食又自足。况且姑墨、温宿二王,是龟兹扶植的,既不是同种,更互相厌恶恼恨,想必谋反而归降我们。如果姑墨、温宿两国来降,那么龟兹便会不攻自破。望批下我的奏章,交主管部门参考行事。即使有万分危险,我为国而死,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我班超区区小吏,特蒙受皇上神灵,私心希望我不即死,能亲眼看到西域平定,陛下高举万年之杯,荐功勋于祖庙,向天下宣告大喜的盛况。”奏章送上去后,皇帝知道可以成功,商议想要给班超兵马。平陵人徐干向来与班超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上书给皇帝愿意竭力帮助班超。

建初五年(80),朝廷就任命徐干为***司马,拨发减刑的罪人及志愿人员一千人给班超。以前,莎东以为汉朝不出兵,须向龟兹投降,而疏勒都尉番辰,又反叛汉朝。正好徐干领兵来了,班超便和徐干合兵攻击番辰,把番辰打得大败,斩首一千余颗,抓了很多俘虏。班超已击败番辰,便想进兵攻龟兹。因为乌孙兵强,应当借助他的力量。于是上书给皇帝说“:乌孙是个大国,有使用弓箭的兵十万,所以武帝把江都王违之女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到孝宣皇帝时,终于得到了它的帮助,大破匈奴。现在可派遣使者安抚乌孙,与之并力合作。”皇帝***纳了班超的意见。

建初八年(83),任命班超为将兵长史,借用鼓吹幢麾等旌旗乐器,任命徐干为军司马。另外派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大小昆弥以下官吏,都赐以锦帛。李邑刚到于蜫,正碰上龟兹进攻疏勒,他害怕不敢前进。于是上书给皇帝,陈述平定西域不可能成功,又极力毁谤班超,说班超拥抱爱妻,怀抱幼子,在国外享受安乐,没有心思考虑国内的事情。班超听到了,叹息道:“我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怕现在会有人怀疑我了。”于是离开了妻子。皇帝知道班超忠心,便***地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抱爱妻,怀抱幼子,那么思念家乡的士卒一千多人,怎么能够都跟班超同心同德呢?”便命令李邑到班超那里接受他的指挥,还说“:如果李邑在国外任职,那就留他在你那里做从事。”班超却派遣李邑带领乌孙侍子回京师。徐干对班超说“:李邑以前毁谤你,企图使你平定西域的功业失败,现在何不遵循皇帝的旨意把他留下来,另派官吏护送侍子呢?”班超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呢?正因为李邑毁谤我,所以我现在才派遣他回国。我处心无愧,还怕别人讲什么呢?因泄私愤而图快意把他留下来,不称是忠臣。”第二年,朝廷又派遣***司和恭等四人率领军队八百人到班超驻地,班超便发动疏勒、于蜫的军队攻击莎东。

莎东暗地派人到疏勒王忠那里用重利贿赂他。疏勒王忠便反叛班超,听从莎东的指使,西保乌即城。班超就另立疏勒的府丞成大为疏勒王,调动全部没有反叛的军队来攻击疏勒王忠。过了半年,康居派遣精兵援救疏勒王忠,班超攻打不下。这时候,月氏刚与康居通婚,互相亲善。班超便派遣使者多带锦帛送给月氏王,教化晓示康居王,康居王便罢兵,逮捕了疏勒王忠,把他送回疏勒。乌即城便向班超投降了。

其后三年,疏勒王忠游说康居王,向他借兵,回据损中,又暗地里与龟兹密谋,派遣使者向班超诈降。班超知道了他们的阴谋,表面上佯装接受投降。疏勒王忠大喜,随即率领轻骑兵到班超那里去诈降。班超暗地埋伏士兵,并设帐安排酒宴乐队,等待疏勒王忠的到来。疏勒王忠来了,饮酒间,班超令士兵捆了疏勒王忠,把他杀了。于是乘胜攻击他的军队,杀了七百多人,南道就这样打通了。第二年班超带领于蜫各国的军队二万五千人,再次进攻莎东,而龟兹王派遣左将军带领温宿、姑墨、尉头等国的军队合计五万人援救莎东。班超召集将校和于蜫王商议说:“现在兵少不能克敌,最好的计策是各自散去。于蜫从这里往东走,长史也从此西归。等听到夜里的鼓声便可出发。”暗地放松所抓获的俘虏的监禁。龟兹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欢喜,自己率领一万骑兵赴西边阻挡班超;温宿王率领八千骑兵往东边拦截于蜫王。班超知道两路敌军已经出发,暗地号令各部率领军队于鸡鸣时奔赴莎东军营。敌人大惊,慌忙逃窜。班超军队追击敌人,杀死敌军五千余人,缴获大批财物、马匹。莎东便投降了。龟兹等国亦各自败退走散。从此班超威振西域。

以前,月氏曾帮助汉朝进攻车师国,立下了功劳。这一年,向汉朝贡献珍珠宝贝、符拔、狮子,并要求汉朝以公主许婚。班超拒绝了月氏的要求,遣还他们的使者。从此月氏怨恨汉朝。

永元二年(90),月氏派遣他的副王谢,率领七万人马攻击班超。班超兵马少,军士都很惊恐。班超晓喻军士说:“月氏兵虽然多,可是跋涉数千里,翻越葱岭来犯,交通运输极为不便,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只应当收藏好粮食,坚守不出,敌人便会因饥饿而投降。不过几十天便会击败敌人的。”月氏副王谢率军攻击班超,不能取胜;又进行掠夺抢劫,也毫无所得。班超估计敌军粮尽,必定会向龟兹求救。于是派遣军队数百人于东路拦截。月氏副王谢果然派遣骑兵赍送金银珠玉去贿赂龟兹。班超的伏兵突出截击,杀光敌人,派人持月氏使者的脑袋给副王谢看。谢大吃一惊,立即派遣使者到班超这里来请罪,只要求让他能活着回去。班超便放了月氏副王谢,让他回去了。月氏从此受到极大震动,每年都向汉朝进贡。

永元三年(91),龟兹、姑墨、温宿都投降了,朝廷任命班超为郡护,徐干为长史,立白霸为龟兹王,派遣司马姚光护送他。班超与姚光共同胁迫龟兹废除原国王尤利多而立白霸为王,并派遣姚光带着尤利多回到京城。班超驻扎在龟兹它乾城,徐干屯兵疏勒。西域只有焉耆、危须、尉犁以前杀过汉朝都护陈睦,怀有二心,不敢归诚,其余西域各国都平定了。

永元六年秋天(94),班超调动龟兹、鄯善等八国军队合共七万人,和吏士贾客一千四百人讨伐焉耆。军队到达尉犁边界,就派人晓喻焉耆、尉犁、危须说:“都护这次到这里来,只想要安定、抚慰三国。如果想要改过从善,就应该派首领来迎接我们,那么你们王侯以下都会得到赏赐。抚慰完毕我们便会回军。现在赏赐你们国王彩色丝绸五百匹。”焉耆王广派遣他的左将北革健支献上牛酒来迎接班超。班超责备革健支说:“你虽然是匈奴侍子,可你掌握了国家大权,我都护亲自来到,你们国王不按时欢迎,都是你的罪过。”有人对班超说,可就便杀了他。班超说“:这不是你们能考虑到的。

这个人的权力比国王还要重。现在我们还没有进入他们的国境便杀了他,会使他们产生疑惧,如果他们加强防备,守住险要,我们怎么能够到得他们的城下呢?”于是赏给他财物,打发他回去了。焉耆王广便同其他头领在尉犁迎接班超,献上珍珠宝物。焉耆国有苇桥的险阻,国王广便拆毁了苇桥,不想让汉朝的军队进入他们的国境。班超便改道从别处涉过齐衣带以上的深水过河。七月三十日,到达焉耆,离都城二十里,在大洋中扎营。王广出其不意,大为惊恐,便想把全国人赶到山林中去躲藏起来。焉耆左侯元孟曾到汉朝都城当过人质,他秘密地派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班超,班超把派来的使者杀了,表示不信用。他约会各国国王,并扬言要对他们重加赏赐。于是焉耆王广、尉犁王氵凡和北革健支等三十人一同与班超相会。焉耆的国相腹久等十七人害怕杀头,都入海逃跑了。危须王也没有来。班超坐定,怒气冲冲地诘责王广说:“危须王为什么不来?腹久一班人为什么逃跑?”说罢,喝令吏士把王广、王氵凡等抓起来,在陈睦旧城杀了他们,把他们的脑袋送往京城。

于是驱使军队抄劫虏掠,斩首五千余颗,生俘一万五千人,缴获马牛羊等牲畜三十余万头。改立元孟为焉耆王。班超留在焉耆半年以安抚其国人。于是西域五十余国都交纳人质,表示归服汉朝。第二年,皇帝下诏令说:“过去匈奴独霸西域,侵犯河西,永平末年,白天也要把城门关起来。先帝深深怜悯边疆老百姓遭受盗寇的祸害,就命令将帅出击右地,攻破白山,进军蒲类,攻取车师,其他定居的城郭诸围都震慑响应,于是开辟了西域,设置了都护。可是惟独焉耆王舜,舜的儿子忠,叛逆不道,倚仗他们国家的险阻,杀死都护和吏士,先帝重视黎民百姓的生命安全,不想大动干戈,所以派遣军司马班超安抚于蜫以西诸国。于是班超越过葱岭,到达县度山,出入二十二年,莫有谁不服从的。班超改立各国国王,安抚其人民。

不惊动中国,不派遣军队,而使远夷和睦,异族同心,达到了施行讨伐,洗雪旧耻,替将士报仇雪恨的目的。《司马法》记载‘:赏赐不超过一个月,是要让人们看以为善的好处’。现在封班超为定远侯,食邑千户。”班超自觉久居偏远的异地,年老了,思念故国。

永元十二年(100),便上书朝廷说“:我听说,姜太公封于齐国,五世而归葬于周。狐狸死的时候,头总朝着它出生的土丘,代地的马依恋北风。周和齐同在中国,相距不过千里,何况我远居绝域,怎能没有‘依风’、‘首丘’的思想感情呢?蛮夷的风俗,害怕年壮的,欺侮年老的。我班超犬马之齿日减,常恐年老体衰,倏忽死亡,孤魂漂泊于异域。昔者苏武滞留匈奴只不过十九年。现在我持符节,捧印玺以监护西域,如年寿将终,死于驻地,那也没有什么可遗恨的。然而我恐怕后世或许有人把我死于西域的事实记载下来。我不敢望到酒泉郡,只愿活着进入玉门关。我老而多病,身体衰弱,冒死上言,谨派遣我的儿子班勇随带进贡的物品入塞,趁我活着的时候,让班勇回来看一看中国。”班超的妹妹同郡曹寿的妻子班昭也上书朝廷,请求把班超召回国,说“:我的同父母的兄长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侥幸因微小的功勋,特蒙皇帝重赏,爵位列居通侯,官同二千石。天恩特殊超绝,真非小臣所应当蒙赏的。班超当初出使西域,立志牺牲自己的家身性命,希望能建立微小的功勋,以图报效。不意碰上陈睦事变,道路阻塞,班超孤身转侧挣扎于艰险的异地,以言辞晓喻西域各国,凭借各国的兵力,每有攻野战,总是奋勇向前,虽身受重伤,也不逃避死亡的危险。幸蒙陛下的神灵,得以延续生命于沙漠之地,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兄妹骨肉之亲,长久离别,相见也许会不认识了。

所有同他一道出使的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班超年纪最大,现在将近七十岁了。身体衰老患病,头发也全白了,两手麻木而不灵活,耳不聪,目不明,要拄着拐杖才能走路。他虽然想要竭尽他的力量来报答皇上天恩,但迫于年岁迟暮,犬马之齿将尽。蛮夷的本性,违反正道,欺侮老人,而班超早晚即将死去,长久不见有人来代替他,恐怕坏人伺机而动,萌生犯上之心,而卿大夫咸怀一切,不肯作深远的考虑。如突然发生,班超力不从心,不能平息,那么上会毁灭国家累世的功勋,下会废弃忠臣所作的一切努力。那真是可悲痛的啊!所以班超于万里之外,怀归国之诚,自己陈述痛苦焦急之心,伸颈企望,到现在已经三年了。仍未蒙皇上省察。“我听说古代十五岁服役,六十岁免役,也有休息而不任职的。因陛下以至孝来治理天下,博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忘小国的臣子。何况班超获得侯伯的爵位,所以我敢于冒死为班超哀求,乞让班超因国能安度余年。如果班超能活着回来,再见宫立阙,让国家永远没有劳师远征的忧虑,西域也没有猝然暴发的忧愁,班超得以长久蒙受皇上像文王那样赐予归葬骸骨的恩德,像田子方那样哀怜衰老的惠爱。

《诗经·大雅》说:‘老百姓通过劳动,可以得到小康。先施恩惠于中国,然后乃安定四方。’班超有书信和我作生前的诀别,恐怕真不会见到他了。我确实伤感于班超在壮年时候竭尽忠孝于沙漠之中,衰老的时候则被遗弃而死于荒凉空旷的原野。这真够悲伤可怜啊!如果不蒙皇上的救援爱护,班超以后一旦有变,希望班超一家,能蒙受皇上像赵母、卫姬那样,因事先上奏而免于治牵连之罪的宽恕。我愚笨不懂得大义,触犯了忌讳。”奏章送上去了,皇帝被她的语言所感动,便把班超召回来了。班超在西域住了三十一年。

永元十四年(102)八月回到洛阳,被任命为射声校尉。班超胸肋本来有病,回国之后,病情加剧,皇帝派遣中黄门看问,赐给他医药。这一年九月逝世,享年七十一岁。朝廷怜悯他,派使者吊唁致祭,赏赐极为优厚。班超的儿子班雄继承他的爵位。以前,班超被召还,朝廷用戊己校尉任尚作都护,交代工作的时候,任尚对班超说“:君侯在外国三十多年,而我惭愧地继您之后,责任重大,智虑浅短,您该有以教我吧。”班超说:“我年纪老了,变得愚笨了,您出任大职,我班超怎能比得上呢?必不得已,愿意说几句不甚高明的话。塞外官吏士卒,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都是因为有罪过才被迁徙去补充边疆的屯兵。而蛮夷又怀着禽兽心肠,很难收养而容易坏事。现在您秉性严厉而又有些急躁。水清了就没有大鱼,严于监察则不得下面的欢心。您应该宽容冷静,简易行事,小过失从宽处理,紧紧抓住重要的环节就行了。”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他的亲信说“:我以为班君有什么奇策,现在他所说的不过平常言论罢了。”任尚到任数年,而西域反叛作乱,任尚因有罪而被召还,就像班超所告诫的那样。班超有三个儿子,长子叫班雄,迁升到屯骑校尉。正碰上羌人侵犯三辅,皇帝命令班雄率领五营兵马驻扎在长安,并任命他为京兆尹。

班雄死了之后,他的儿子班始继承他的职位,高攀上与清河孝王的女儿阴城公主成婚。阴城公主是顺帝的姑母,骄贵而又*乱。她跟她宠爱的人共同处在帏帐中,而叫班始进去,要他爬在床底下。

班始憋了一肚子气,永建五年(130),就拔刀把公主杀了。顺帝大怒,把班始腰斩了,班始的同族都被。班超的小儿子名叫班勇。

班勇传,班勇,字宜僚。年轻时就有父亲班超的大将风度。

永初元年(107),西域反叛汉朝,朝廷派班勇作军司马。班勇和哥哥班雄都从敦煌出兵,迎都护和西域甲兵回来。于是罢免了都护。后来西域有十多年没有汉朝的官吏。

元初六年(119),敦煌太守曹宗派长史索班率领千多人驻在伊吾,车师前王和鄯善王都到索班这里投降。后来过了几个月,北单于与车师后部一同攻没索班,打跑前王,占领向北的道路。鄯善王着急了,向曹宗求救,曹宗因此请求朝廷出兵五千人攻击匈奴,替索班报仇雪耻,于是又收复西域。邓太后召班勇到朝堂参加会议。起先各公卿多数主张关闭玉门关,于是就放弃了西域。班勇上奏议道“:从前孝武皇帝担心匈奴强盛,将成为百蛮的统帅,逼进我边疆,于是开通西域,分离他们的同党,当时的舆论认为这等于夺到了匈奴的内脏,砍断了他的右臂。后来王莽篡位,向西域索取东西太多,贪得无厌,胡夷忿恨已极,于是背叛汉朝。光武帝中兴后,没有工夫考虑外事,所以匈奴仗恃自己强盛,赶走别人并占领别的国家。到了永平年间,再进攻敦煌,河西各郡,各郡白天都把城门关上。孝明皇帝考虑国家大计,于是派虎将出征西域,因此匈奴逃向远方,边境得到安宁。到了永元年间,西域地方没有不归附内地的。后来正逢羌人作乱,西域又断绝往来,北匈奴又派遣督促其他小国。收集逃避的租税,把价值抬得高高的,严格限期***。鄯善、车师都怀愤怨之心,想亲近汉朝,可惜找不到门路。可见前段时期有反叛的事发生,都由于统治工作不够恰当,所以出现相反的效果。现在曹宗只是感到前面的耻辱,想报复匈奴洗雪耻辱,而不查一查历史上出兵的先例,没有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凡是想在荒外建功的,万个中没有一个成功的,如果兵连祸结,后悔将不及了。何况现在府库空虚,军队后无援兵,这是向远方的夷狄暴露自己的弱点,向海内展现自己的短处,愚见认为不能同意。旧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现在应该恢复,并重新设置护西域的副校尉,住在敦煌,像永元年间那样做。又应派西域长史统率五百人驻在楼兰,西边挡住焉耆、龟兹的来路,南边给鄯善、于蜫壮壮胆子,北面抵御匈奴,东边连接敦煌。这样才算方便。”尚书问班勇道:“现在设立副校尉,派谁合适?又设长史驻楼兰,有什么好处?”班勇答道:“从前永平末年,刚开通西域,开始派中郎将驻在敦煌,后来设副校尉在车师,一方面管制胡虏,一方面又禁止***不得有所侵扰,所以外夷心甘情愿归附,匈奴也害怕我们的威势。

现在鄯善王尤还,是***的外孙,如果匈奴得志,尤还首当其冲,非死不可。这些人虽然同鸟兽差不多,也知道避害。如果出兵驻在楼兰,足够让他们归附,我认为这样比较方便。”长乐卫尉镡显、廷尉綦毋参、司隶校尉崔据反驳道:“朝廷从前想抛弃西域,因为西域对中国没有好处而经费难得供给。现在车师已属匈奴,鄯善也不可靠,一旦出现反覆,你能担保北方匈奴不成边疆的后患吗?”班勇答道“:现在中国设州牧,为的是防止郡县出现狡猾盗贼捣乱,如果州牧能保证不成为边害。如果开通了西域,那么盗贼不起来,我也愿意用腰斩来保证匈奴的势力必然减弱,敌势减弱了,那么为害的可能性就缩小了。现在设校尉来保卫西域,设长史来招降诸国,如果放弃不管,岂不等于归还他们的内脏,接续他们的断臂吗!那么西域必然失望,希望断绝后,一定向北匈奴投降,缘边各郡一定受到困害,恐怕河西城门白天又要关上了。现在不广泛宣传朝廷的大德,而只看到驻扎军队要多花几个钱,如果北匈奴更加强大,难道边塞会得到长治久安么!”太尉属意毛轸反驳道:“如果设置校尉,那么西域不断派使者来,要钱要粮将无止境,给他吧,那么费用难供,不给又失去他们的心愿。

一旦被匈奴所迫,当然又来求救,那么事情就闹大了。”班勇答道“:如果让西域归附匈奴,使他们感戴大汉的恩德,不作侵扰的寇盗就很好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因为西域租税收入很多,兵马为数不少,将来在边陲捣乱起来,这等于让敌人富足起来,增添强敌的势力。设校尉的目的,无非是宣传汉朝的威德,维系各国归附内地的心愿,使匈奴的侵略野心有所收敛,而没有耗费国家财力的忧虑。何况西域的人要求不高,他们之来,不过要点粮食罢了。现在如果一概拒绝,他们一定依附北虏,让他们联合起来进犯并州、凉州,那么中国的耗费决不止千亿而已。我看还是设置为好。”于是朝廷听从班勇的意见,恢复敦煌郡营兵三百人,设西域副校尉,让他住在敦煌。虽然又使西域得到控制,但是还不能走出屯兵之地。后来匈奴果然多次与车师共同进犯边地,河西受了大害。

延光二年(123)夏,朝廷又派班勇作西域长史,率领兵士五百人驻扎在柳中。第二年正月,班勇到了楼兰,因为鄯善归附汉朝,朝廷特加班勇三绶以示奖励。可是龟兹王白英还在犹豫不决,班勇用汉室的恩威开导他,白英就率领姑墨、温宿自己绑着自己到班勇这里投降。班勇于是调集他的步兵骑兵万多人到车师前王那里,从伊和谷把匈奴伊蠡王赶跑了,俘获前部五千余人,于是前部又开通了。回来之后,仍驻柳中,一边防守,一边种田。 (未完)

五箴文言文翻第一卷

1.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张巡传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张巡传》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配套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 阳:***装 C.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吴人焉敢攻吾邑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B)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参考译文: 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他们特意进来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都哭了.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死队员500人,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孤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14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 时间不长,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禄山起兵谋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你也没有发习题上来,这个不确定是不是和你要的一样的题目,希望帮得到你,呵呵!。

2. 弈秋 文言文阅读 及答案

弈秋,通国②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③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④;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⑤,思援弓缴⑥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⑦。为是其智弗若与⑧?曰:非然⑨也。”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弈秋,当时的围棋高手。弈,围棋。秋,人名。因善于下围棋,所以叫“弈秋”。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

②〔通国〕全国。

③〔诲〕教导、指导。

④〔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弈秋是听”,完全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⑤〔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一心想着有只天鹅要飞过来。鸿鹄,天鹅。

⑥〔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想着取弓箭把那天鹅射下来。援,取过来。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线。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来。

⑦〔弗若之矣〕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弗若,不如、不及。之,指那个专心致志的人。

⑧〔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认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及那个人吗?为,通“谓”,认为。是,这个人。

⑨〔非然〕不是这样。然,这样。

⑩弈秋:弈,指下为期.一个叫"秋"的善于下棋的人

⒒鸿鹄:大雁、天鹅类的鸟。

⒓俱:一同,一起

⒔为是:为,同“谓”,说。是,这。为是,这是说。

⒕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像弈秋这么高明的师傅,第二个徒弟还是学不好,说明学得好不好主要不在师傅好不好,而在于自身

3. 潘蕃字廷芳文言文阅读答案

锺蕃(1438年-1516年),字廷芳,又称潘蕃,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嘉兴府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县)人,明朝两广总督、四川巡抚、左都御史。

潘蕃早年冒姓锺,后改之。成化二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历任郎中。云南镇守中官钱能被巡抚王恕弹劾,潘蕃奉命调查。之后出任安庆府知府,改郧阳府知府。后累升至山东布政使、湖广布政使。弘治九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并兼提督松潘军务。后改南京兵部右侍郎,再换为刑部右侍郎。弘治十四年,晋升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后论功升左都御史,平定归善剧贼古三仔、唐大鬓等。正德三年,因得罪刘瑾被谪戍肃州。六年后去世。

4. 任末好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或依林木之下: 或

⑵更以净衣易之: 易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3、任末“非圣人之言不视”对你的启发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⑴ 有时 ⑵ 交换,换

2、(他)经常说做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来办成事情(成才)呢。

3、读书要有选择,要选读名人的好书

5. 绳技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唐***年中,数敕赐州县大酺①。嘉兴县以百戏②,与监司③竞胜精技。监官属意尤切。所由直狱者语与狱中云:“党有诸戏劣于县司,我辈必当厚责。然我等但能一事稍可观者,即获财利,叹无能耳。”乃各相问,至于弄瓦缘木之技,皆推求招引。狱中有一囚笑谓所由曰:“某有拙技,限在拘系,不得略呈其事。”吏惊曰:“汝何所能?”囚曰:“吾解绳技。”吏曰:“必然,吾当为尔言之。”乃具以囚所能白于监主。主召问罪轻重,吏云:“此囚人所累,逋缗未纳,余无别事。”官曰:“绳技人常也,又何足异乎?”囚曰:“某所为者,与人稍殊。”官又问曰:“如何?”囚曰:“众人绳技,各系两头,然后于其上行立周旋。某只需一条绳,粗细如指,五十尺,不用系著,抛向空中,腾掷翻覆,则无所不为。”官大惊悦,且令收录。明日,吏领戏场。诸戏既作,次唤此人,令效绳技。遂捧一团绳,计百余尺,置诸地,将一头,手掷于空中,劲如笔。初抛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牵之,众大惊异。后乃抛高二十余丈,仰空不见端绪。此人随绳手寻,身足离地,抛绳虚空,其势如鸟,旁飞远飏,望空而去。脱身行狴④,在此日焉。

注释

①酺:指聚饮。古代国有喜庆,特赐臣民聚会饮酒。

②百戏:古代杂技、乐舞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盛行。

③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的简称。

④狴:传说中的兽名,因常画狴于狱门上,故用作牢狱的代称。

译文

唐玄宗***年间,皇上多次下诏赐令各州县兴办大宴。嘉兴县令准备了杂耍,想和监司比赛谁的技艺更精湛。监狱官参加比赛的心情特别急切,当时监狱值班的告诉狱卒说:“倘若我们的杂耍比不过县里的,我们就要受到很重的责罚,如果能有一项比较好的,就能得到奖励。很遗憾,我们没有能行的。”他们互相询问,开始在狱中寻求能人。一些会弄点小玩意儿的人纷纷自荐。这时,狱中有一囚犯笑着说:“我有点拙技,可我现在拘押之中,不能略微施展来看。”狱吏惊奇地问:“你会什么技艺呢?”囚犯回答:“我会绳技。”狱吏说:“好吧,我去给你说说。”于是,狱吏就把这个囚犯的才能告诉了监司。监司问这个人的罪轻重如何,狱吏回答:“这人是受了别人的连累,是偷了点税,别的没什么。”狱官说:“绳技很多人会,有什么特别奇异的吗?”囚犯说:“我的绳技,和别人不一样。”狱官又问:“有什么不一样的?”囚犯说:“别人的绳技,都是系住绳的两头,然后站在绳子上面行走或是转圈。我只需用一条绳,像手指粗,五十尺长,不用系,扔向空中,腾跃翻飞,没有不能表演的动作。”狱官非常惊喜,叫把这人记下来。第二天,狱吏领囚犯到了戏场,别的节目已经开始表演了,后来才叫这人表演。只见这人拿着一百多尺长的绳团,放在地上,将一根绳头抛向空中,绳子笔直。开始时抛了两三丈,然后到四五丈。绳子很直,就像有人牵着似的,大家感到很惊奇。后来,竟抛到二十多丈,抬头看不到绳头,这人便手握绳子,身子离地。最后,他扔掉了绳子,在空中像鸟一样,越飞越高越远,向远处飞去。他就在那天借机逃出了监狱。

6. 王拱辰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

原名拱寿,十九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仁宗赐名“拱辰”。任怀州通判,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 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一条界河有什么险要可言?乘一叶小舟就可以渡过来,将士们投下马鞭就可以填平。

或者,挖掉河堤,做十万个装满沙土的袋子放在上游,随时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将这一问题同拱辰讨论,拱辰说“:打仗总是要搞阴谋的。

对方果然能这么办,不应该告诉我们,这必然是在说大话。设置险阻保卫国家,先王就是这样干的,祖宗也是利用险要地形抵御敌人的。”

不久,契丹又派刘六符来,要求宋割让关南十县,并指责当年太宗伐燕是无理取闹,师出无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该怎样对答才好。

拱辰说“:当年王师征河东,契丹既已同我们互通往来,却又袭击石岭关以支援河东反贼。太宗生气,于是回师伐契丹,怎能说没有道理?”于是写回书说:“先有石岭关的交锋,后来才有蓟门之役。”

契丹得到答复后,恢复了和好。仁宗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若不是拱辰熟悉历史,还真难答复啊。”

拱辰又代理开封知府,任御史中丞。夏竦当上了枢密使,拱辰说:“夏竦主持西部边务时,没有什么建树,无功而还。

现在让他主持国家的两大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怎样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当面争执,言辞激烈。皇帝没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牵住他的衣角。

皇上最后听了他的话,夏竦离职。又说:“滕宗谅在庆州所作所为违背了法度,而仅仅降级调任虢守,恐怕以后边臣都会像他一样了。

应该施以重罚。”皇上没有听从,他就请***回家,请求降职降级。

于是皇上将滕宗谅调到岳州,命令拱辰继续负责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见皇帝时,皇帝说“:你们这些参谋官,各陈己见就可以了,不要以为朝廷没有***纳你们的某一建议就是压制你们,而轻易地离职,沽名钓誉。

从今以后你们觉得应该说的,就尽量说出来,不要有所回避。” 僧绍宗以铸佛像为名欺骗老百姓,京城居民争相将金子投入炼炉中,后宫也出钱帮助他。

拱辰说“:西部连年派兵驻守,我们却将财费用于不该用的地方,这会导致军心动摇,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绍宗的这一活动。

苏舜钦在进奏院时宴请宾客,***柔醉作《傲歌》,拱辰劝苏的下属鱼周询、刘元瑜举报这件事。结果苏、王被贬谪到远方,一起宴会的人都被驱逐到地方上去了。

当时执政大臣是杜衍、范仲淹,他们对传统规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钦、益柔都是范仲淹推荐提拔上来的,舜钦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这个机会搞翻了这批人,当时舆论很是瞧不起拱辰的为人。

后又以翰林学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为推举富民郑旭不当,出任郑州知州,又先后迁任澶、瀛、并三州。

几年后归来,任学士承旨兼侍读。皇上在迩英阁存放《太玄经》和占卦用的蓍草,对拱辰说“:我常研读这些。

你也了解这些吗?”拱辰作了回答,并说:“希望陛意儒家的经典《六经》,再以记录历代兴衰盛亡的史书为***就够了,这些杂书不足以为学。” 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

出使契丹,与契丹主在混同江会面,一块儿饮宴钓鱼。契丹主每次钓到鱼,必定替拱辰斟酒,亲自弹奏琵琶助酒兴。

又对其丞相说:“这位是南朝的少年状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别厚待他。”回来后,御史赵扌卞认为他的行为不合礼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为例来要求我们,我们又怎样拒绝呢?”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贱价强买死商人的珠宝,罪行败露后被抓,拱辰将全部珠宝都贿赂给了后宫,赵扌卞也一并弹劾这件事。

改任宣徽北院使,赵扌卞说:“宣徽之职位,本来是给有功勋的人的,只有前任执政大臣和节度使才能获得此职位,拱辰怎么能污辱这一职务呢?”于是让他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永兴军,先后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书。 神宗即位后,照资格拱辰应转任仆射,欧阳修以为仆射是宰相级别,不应按资排辈,只任命他为太子少保。

熙宁元年(1068),又召他回来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讨厌他老同自己作对,趁两位宰相有事之机,赶他去管应天府。

八年(1075),入朝见皇帝,任中太一宫使。 元丰初年(1078),转任南院使,赐给他金方团带。

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军节度使。三路长官编制老百姓的户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训导,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盗匪。

郡县官隐瞒这些情况,不敢上报。拱辰毅然上书指责其弊端“:不仅仅老百姓的物质利益大受损害,而且耽误他们的务农时间,这是在用法律来迫使他们犯罪。

他们逐渐演化为大盗的征兆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废除这些办法,也应该让那些最穷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于受害,缓和一下形势。”

当权者指责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说:“这是老臣在尽忠报国啊。”接连上奏不停。

皇帝醒悟了,于是第五等户得以免受其害。 哲宗即位,迁任彰德节度,加封检校太师。

这年死去,终年七十四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

7. 燕昭王求贤1文言文阅读答案

1.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①.”君遣之②.——两个“之”各指代什么? ①之:代千里马. ②之:代涓人.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反以报君(反,通“返)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买) ③于是不期年(期年,一周年 ) ④诚欲致士 ( 诚,确实) ⑤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师,以之为师) ⑥燕王吊死问生 (吊,祭奠)3.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 B )A.国君大怒道:“(我)所求的是使马活,怎么买(一个)死马还花掉五百金?”B.国君大怒道:“(我)要买的是活马,怎么买(一个)死马还要花掉五百金?”C.国君大怒道:“(我)要买的是活马,怎么侍奉(一个)死马还要花掉五百金?”D.国君大怒道:“(我)所要买的是活马,怎么回事!死马还要花掉五百金?”4.“买其首(以)五百金,反以( 之)报君”——这句话有省略,在括号中填入省略的字.5.郭隗建议燕王***取什么办法来招揽人才? 答:重视自己身边的人才,进而吸引更多的远方的人才.6.郭隗向燕王讲了一个求千里马的故事,他的目的是:(D)A. 让燕王重用自己B. 表明自己就是千里马C. 让燕王重用乐毅、邹衍、剧辛等人D.劝燕王广纳人才。

8. 宋璟之刚直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璟(663~737),字广平,河北邢台人。

宋璟少年博学多才,十七岁中进士,历任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十七年(公元729年)拜青春演讲稿尚书右丞相。

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帝,在任52年。

一生为振兴***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建设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先于世界的***帝国,史称“***盛世”。一武则天执政,宋璟因刚正而被重用,逐步由中书舍人升迁御史中丞;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让张说作伪证,带他去朝堂上和魏元忠对质。

宋璟对此事洞若观火,他对张说道:“名节和义气是最重要的,不能以陷害正直者来求得自身的苟安。就算因此被贬职罢官,也可以流芳百世。

如果你有什么不测,我就冲上去救你,如若不成,就让我和你死在一起。”张说听后,十分很感动!在朝堂上对质的时候,实事求是,最终使得魏元忠保住一命。

二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都是当时出名的美男子,先是太平公主的男宠,后经太平公主的推荐,入宫侍奉武则天。他们涂脂抹粉,出入宫廷,活脱脱似一对人妖。

二张受宠而得***,得赏赐不可胜记。朝廷中的亲贵,纷纷奔走于他们的门下,尊称张易之为五郎,称张昌宗为六郎,对他们谄媚无所不至。

有人夸张张昌宗的美貌说:“六郎面似莲花。”居然有内史杨再思谄媚说:“人皆以六郎面似莲花,我独以为不然,我认为是莲花似六郎也!”真是拿肉麻当有趣。

二张恃宠而骄,不仅结党营私,而且图谋不轨。张昌宗,因为私自向相士询问运程,违反了宫规。

宋璟上奏武则天,要求追究。武则天觉得难以回护,只好让张昌宗到肃政台受审。

当时肃政台的长官,正是御史中丞宋璟。他早就看不惯二张的横行无忌,立即严加审问,准备审完了立处***。

想不到武则天出尔反尔,发出特赦文书,赦免张昌宗之罪。宋璟大怒,说:“我恨不得一下打碎这小子的脑袋!”此话传到武则天耳里,为了缓和矛盾,她命令张易之与张昌宗到宋璟家里去谢罪。

宋璟气愤不已,拒绝不见,一点也不给武则天留面子。三武则天退出历史舞台后,她的儿子李显登基,即唐中宗。

唐中宗将上官婉儿封为皇妃,但上官婉儿不久与武三思勾搭成奸。为讨好韦皇后,巩固自己的权势,上官婉儿又把武三思引荐给韦后,使他们苟合成奸。

武三思与婉儿、韦后之间的污秽行为,在宫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唯独中宗一人不知道,头上已戴了两顶绿帽子,不闻不知,还把武三思引为知己,视为心腹。若武三思三天不入宫,中宗就要陪韦后,去到武三思的家中。

韦氏与武三思调笑戏谑,对饮亲狎,中宗视以为常,不以为然,甚至陪着一起玩。公元706年,京兆人韦月将,上书唐中宗,告发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

武三思闻知后,暗使手下诬陷韦月将大逆不道。中宗听信谗言,特令处斩韦月将。

宋璟以为案情不实,请求查实验证。中宗大怒,他说:“朕已决定将韦月将斩首,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宋璟说:“人家告韦后与三思有私情,陛下不加细究就问斩,臣恐天下会议论,请查实后再定刑。”

中宗愈加发怒。宋璟面无惧色,说:“请陛下先将臣斩首,不然不能奉诏。”

中宗无奈,才免韦月将极刑,发配岭南。不久宋璟被贬为杭州刺史。

四公元710年,韦皇后为了独揽大权,竟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准备自己学武则天的样子,临朝称制。她的这一恶毒行为,激怒了唐中宗的侄子李隆基(即中宗之弟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

李隆基联络羽林军,奋力攻入宫中,杀掉韦皇后、安乐公主,族诛韦、武两家,拥唐睿宗即位,自己成为皇太子。唐睿宗即位后,宋璟重新被起用,睿宗将他任命为吏部尚书,执掌朝政,这是他首度为相。

在这期间,他一改朝廷用人惟亲的恶习,提出了用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罢去昏庸的官员达数千人,恢复了官场正气。五公元712年,唐睿宗让位给三儿子李隆基,自己当了太上皇。

李隆基即位,就是唐玄宗。唐玄宗即位之初,以姚崇为宰相。

公元716年,拟任宋璟为相,派宦官杨思勖,到广州去接他。杨思勖是皇帝的亲信,一向骄横自大,他久闻宋璟大名,很想与之结交,但是宋璟看不起他,一路上从不和他交谈。

他很气愤,回到京城,就向唐玄宗诉苦,对宋璟大肆攻击。玄宗感叹良久,更敬佩宋璟刚直不阿的品格。

公元719年,唐玄宗的妻舅王仁琛,到京城求取***。玄宗帮他开了后门,给了一个五品官。

时任宰相的宋璟,坚决反对,他劝玄宗说:“王仁琛已得到许多恩宠,不宜再破格提拔。如他真有才能,应该经过吏部考核,才可授官。”

玄宗无奈,只好取消了先前的任命。同年冬,朝廷按惯例选拔官员。

有个名叫宋元超的人,来到吏部,自称是宋璟的叔父,希望吏部照顾,分派他一个肥缺。吏部官员,如实报告,宋璟得知,立即写了批文说:“宋元超确是我的三从叔,但是国家用人,不应徇私,望秉公处理!”写完之后,想想又觉得不妥,惟恐吏部官员顺水推舟,趁势卖个人情。

他又提起笔来,把文尾五个字圈掉,改写为:“从前他。

诸葛亮察人文言文翻译

1. 韩愈五箴译文

五箴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五箴》是韩愈在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谪居阳山时所写的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自戒之作。

通篇以自我批评为基调,但这种批评有出自真心的一面,也有告诫自己警醒的一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蕴含其中。作品名称: 《五箴》 创作年代: 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 作品出处: 韩愈文集 文学体裁: 箴铭 作者: 韩愈 目录 五 箴①游 箴 言 箴 行 箴 好恶箴 知名箴 说明:韩愈生平作品 注释:赏析:五 箴① 游 箴 言 箴 行 箴 好恶箴 知名箴 说明:韩愈生平 作品 注释: 赏析:展开编辑本段五 箴①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余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讼其恶云2。游 箴 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3;余今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

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言 箴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4?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5;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6 ;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7!行 箴 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9,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恶曷瘳10?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

好恶箴 无善而好,不观其道;无悖而恶,不详其故。前之所好,今见其尤11;从也为比12,舍也为仇。

前之所恶,今见其臧13;从也为愧,舍也为狂。维仇维比,维狂维愧,于身不祥,于德不义。

不义不祥,维恶之大,几如是为,而不颠沛?齿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为!知名箴 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霈焉有余,厥闻四驰14。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无闻,病其晔晔。

昔者子路15,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矜汝文章,负汝言语,乘人不能,掩以自取。

汝非其父,汝非其师,不请而教,谁云不欺?欺以贾憎16,掩以媒怨,汝曾不寤17,以及于难。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宁,终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铭汝前,汝如不顾,祸亦宜然?说明: 箴铭是古代文体之一,它用简明、整齐而且协韵的语句,说明历史的经验或者人生的哲理,寓有深刻的教训。

韩愈所写的这篇《五箴》不能视为严肃的说教,而是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牢骚和不满,表达他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打击的坎坷身世的深沉感叹,《序言》是写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运多舛而过早衰老的感叹。《游箴》表面谴责自己饱食终目,无所作为,实是抒发内心无限愤懑。

《言箴》讽刺当朝权贵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们说话。《行箴》虽然并列当悔与不当悔两层意义,主要是对自己生平事迹的反省,结论则是只要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处于困境也不悔恨。

《好恶箴》论证交际之道,所好所恶,以道为准,必须慎重。《知名箴》通过自持有才,锋芒毕露,必然招致危险的社会经验,含蓄地倾吐了作者对于公侯显贵妒贤害能的不平之声。

“箴”虽有五,但基本内容却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于自己“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的散漫,虚度年华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并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将被正人君子所抛弃而沦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继承者自居的韩愈,对此时此刻散漫无为的痛悔,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

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复地自警自戒要谨慎,并且回顾了两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门博士期间广收门徒和在御史台遭贬的际遇,初看起来,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结果。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当朝权贵和群小的专横、昏庸、嫉贤害能的结果。

正是这一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灾难。韩愈认为,唯一的出路是,不值得与他们说话,唯有自己今后谨慎处世就是了。

三是韩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则“汝如不顾,祸亦宜然”,更大的灾难将降临。但是韩愈并没有屈服,毅然决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后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韩愈对世俗针砭的愤激之情和刚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五箴(针)②----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五种法则 指治神、知养身、知毒药之真、知制砭石大小、知脏腑气血的多少五种养生防病、治病的基本法则。中医经典《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时贤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此处之‘针’当作‘箴’,指箴铭,劝诫之类的文告。《汉书》‘***’、‘箴谏’并作‘箴’,《素问》之‘针’本作‘箴’,后人传抄,改‘箴’为‘针’,亦犹今人改古籍文字为今天通行文字。

……以‘箴’‘悬布天下’即‘裁箴悬鉴’。以下从‘一曰’至‘五曰’即箴铭的具体内容,指《宝命全形论》即养生之道的具体程序与要求,非指***。”

《黄帝内经素问校补》又说道:“这里提出的是中医养生防病的总纲--五箴。‘针’当校作‘箴’,指箴铭,劝诫之类的文告。

从‘一曰’至‘。

2. 古文翻译

籍:的 举:全部 馁:饥饿 狗的故事:杨生之狗 釜:形声。

从金省,父声。本义:古炊器。

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

盛行于汉代。有铁制的,也有铜或陶制的 泣:哭泣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 缘何甘自毁? (华罗庚的《赠诸弟》 煮豆燃豆萁, 萁在釜下乐。 不惜身成灰, 愿弟早成熟。

) 中济:船渡到了河中间 与人为善:为别人做好事 守株待兔的寓意:1.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2.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3.把偶然***当成必然***件是十分愚蠢的。 4.比喻不想努力,就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5.说明当时政策的***,官员的愚笨。 尔:古文中你的意思 乃以糠易栗,易:换 道理:老鼠角度思考——告诉我们无限贪欲最终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越人角度思考——告诉我们聪明人总能够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制服对手。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付一些类似于老鼠之类的动物,不要担心老鼠的为非作歹,关键要注意处理好细节上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诱鼠,让其自以为是,令其自取灭亡。

3. 孔明借箭文言文翻白华文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以上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4. 文言文翻译

田豫,字国让,渔阳郡雍奴县人。刘备投奔公孙瓒,田豫当时年纪还少,自己托身于刘备,刘备非常看重他。刘备任豫州刺史,田豫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请求回乡,刘备涕泣着与他告别,说:"只恨不能与君一起建立大业。" 公孙瓒命田豫为守东州县令,公孙瓒的部将王门背叛公孙瓒,为袁绍率领一万余人前来进攻。众人恐惧,准备投降。田豫登上城墙对王门说:"你受到公孙将军厚待,却离开他,想必有不得已的原因;如今却回来为敌,这才知道你是个犯上作乱的人。人们虽然只有提瓶打水的才智,也知道守护自己的瓶子。我已接受了公孙将军的委任,你为什么不赶紧来进攻?"王门惭愧地退走了。公孙瓒失败后,鲜于辅为属下官民所推重,代行太守之事,他与田豫素来关系很好,任命田豫为太守府长史。当时群雄并起,鲜于辅不知依从谁好。田豫对鲜于辅说:"最终能够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应该赶紧投奔他,不要等着以后遭祸。"鲜于辅听从了他的建议,因而受到曹操的重用和封官、尊宠。曹操召田豫为丞相府军谋掾,任命为颖阴、郎陵令,迁升为弋阳太守,所到之处,都得到很好的治理。 鄢陵侯曹彰征讨代郡,以田豫为相。军队进抵易水北岸,敌人埋伏下骑兵偷袭,军人乱成一团,不知如何是好。田豫根据地形,用战车围绕成圆形战阵,手拉满弓守在里面。胡人攻不进来,便溃散了。大军乘势追击,大破敌兵。田豫于是挥兵前进,平定了代郡,这些都是田豫谋划的。 又迁升为南阳太守。先前,郡里人侯音反叛,率众数千人在山中作盗匪,给南阳造成极大祸患。前任太守收捕了侯音的党羽五百余人,上表奏请全部处死。田豫召见全体在押囚犯,加以安慰晓谕,为他们指明悔过自新之路,打开刑具,一次全部释放。各位囚犯都叩头感恩,希望为田豫效命,当即互相转告,各部盗贼一天之内便都解散了,郡中得以清静安定。田豫如实向上汇报,曹操予以表扬。 太和末年,公孙渊在辽东反叛,魏明帝要征讨他,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中领军杨暨推举田豫,于是使田豫以本官统帅青州的各路军队,***予符节,前往讨伐。正值吴国派使臣与公孙渊相勾结,明帝国为贼人众多,又要渡海,诏令四豫停止出兵。田豫估计,贼人船只将要返回,正是年底风急的季节,一定惧怕风高浪大,东面又无岸可依,肯定要到成山。成山没有藏船的地方,只好依傍岸边行进。他观察好地形,在各个山岛的险要之处,布置军队防守,他亲自到成山,登上汉武帝所建的楼观。贼人返回时,果然遇到大风,船只都触山沉没,飘荡到岸边,无处逃窜,全为田豫布置的将士俘虏。当初,各位将领都笑他在空地等待贼人,及至贼人惨败,都争相执行他的***,请求入海夺取飘泊的敌船。 田豫生活俭朴清贫,朝廷给他的赏赐都分发给部下将士。每次胡人给他个人送来礼品,都登记好收入官府,从不拿到家里,因此他家中常常贫困。他虽然性情孤傲,与他人很少来往,但人们都很看重他的节操。嘉平六年,朝廷发布诏令褒扬,下令赐给他的家属钱谷。正始初年,迁升为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官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多次请求退职,太傅司马懿认为田豫年纪正壮,下书告谕不予同意。朝廷拜他为太中大夫,仍领取九卿的俸禄。田豫八十二岁时去世。

5. 初一语文题 文言文翻意

王戎小时和一群儿童到村外去玩,看见一棵李树结了许多果实,小孩们高兴地爬上树摘果子,只有王戎没去摘。有人问他怎么回事,王戎说:“这树长在大路边,果子竟然还有那么多,一定是苦的。”孩子尝了几口,果然是苦的。

注释:

(1)“尝”曾经。

(2)“诸”,众,各。

(3)“游”,游玩,玩耍。

(4)“子”,指果实。

(5)“折枝”,把树枝压弯了。“折”,弯曲。

(6)“竞”,争逐,争著。

(7)“走”,跑。

(8)“之”,它,这里指李子。

(9)“唯”,只,仅。

(10)“信然”,确实这样。

6. 伯乐一顾文言文翻详

原文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xuan三声)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翻 译古时候,有个 卖骏马的人,接连几天站在集市上等候别人来买马,但经过的人总是视而不见,也不相信他卖的是骏马。于是他找来以相马闻名的伯乐帮忙,伯乐只是绕马走一圈,细细地瞧了瞧,临走时又回首点点头。一天之内,骏马很快就以比原来高十倍的价钱卖了出去。

1. 诸葛亮认错文言文译文

诸葛亮认错译文诸葛亮曾经有一次亲自核对登记册,主簿杨顒见了直入他的办公室,进谏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的体制,上下级之间工作上不可互相干扰。

请允许我为您用治家之道打个比方。现在有个主人,派男仆从事耕作,女仆生火烧饭,雄鸡管早晨报时,看家防盗,牛担负重载,马奔驰远途。

这样,一家的各种工作都没有荒废,所要求的都能得到满足,他从容无忧,呼喝无虑。忽然有一天他尽想亲自去做所有的活儿,不再交付任务;劳累自己的体力,为做那些琐碎的事情。

累得精疲神乏,到头来一事无成。……现在您治理国政,竟亲自核对登记册,整天忙得满头大汗,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听了,表示认错和感谢他。

后来顒去世,诸葛亮流了三天眼泪。勤训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能高出的了。

所以邵雍说:“一天的安排能否完成就在于早晨了,一年的打算能否实现就在于春季了,一生的***能否执行就在于勤劳了。”(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但意思却很深远啦!然而,人们的一般情理是讨厌劳动,喜欢安逸:(吃)甜美的食物,(穿)华丽的衣服,荒废岁月,虚度年华

(如果)用这种人生态度去务农,就不能深耕田土、管理好庄稼;(如果)用这种人生态度去做工,就不能按日计算做出成效;(如果)用这种人生态度去经商,就不能利用机会赚钱;(如果)用这种人生态度当读书人,就不能用坚定的意志尽力而为:(这样的人)白白地在天地当中生活和生存,只是一只蠹虫罢了!大自然的造化,就在于每天变化更新才不会陈旧。所以,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坏,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的确不能让它们经久不动啊!人们的脑力和体力又为什么唯独不是这样呢?(如果)经常动脑筋,思维就活跃;(如果)只图安逸,就容易忘记,这就是事物的情理。

大禹的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尚且爱惜点滴光阴;陶侃的思想品德如此高尚,还珍惜比寸阴更短的时光;更何况圣贤们还不如那些人呢!韩信将兵译文汉高祖刘邦曾经随便地同韩信谈论将领们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象我,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兵。”

刘邦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韩信说:“象我这样的人,兵越多越好啊。”刘邦笑着说:“越多越好,为什么你会被我捉住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统率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

南辕北辙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黠鼠译文苏某(作者)夜晚坐着时,(听到)有老鼠在咬东西磨牙齿。(就)拍打床铺想让它停止,一停下来它又药起来。

就叫童仆拿蜡烛去看看,有个袋子是空的。叽里旮旯,(那)声音是在袋子中。

(童仆)说:“这老鼠被封在袋子里出不去了。”(便)打开袋子来看,寂静无声什么也没有,移动蜡烛寻找,里面有一只死老鼠。

童仆惊讶地说:“它刚刚还在磨牙,怎么突然就死了呢?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有鬼吗?”(将袋子)倒过来倒出老鼠,(老鼠)掉到地上就跑,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来不及动手(抓它的)。不忘贫贱苦译文 刘宋武帝在富贵之后,下命把他幼年贫穷微贱时所用耕田农具收藏起来,以展示给子孙。

文帝抵达故宫,看到他父亲早年用过那些耕具,深感惭愧。他身边侍臣中有人进言说:“当年大舜亲自在历山耕田种地,大禹也曾亲自治理水土。

陛下不看到这些遗物,怎么能够知道先帝崇高的仁德和耕种的艰难呢!” 牧童指瑕译文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没去做官的读书人,爱好收藏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彩锦做装画的袋子,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指着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角斗,画错了啊!”读书人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古代的唐朝人说:“耕地应当去问 *** ,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刘廷式娶盲女译文刘廷式本出身农家。邻居老翁家里很穷,有一个女儿,和刘廷式订了婚约。

后来两家分别好几年,刘廷式读书考中了进士,回到乡里,寻访邻居老翁。而老翁已经去世,他的女儿因为得病双眼失明,家境及其困顿。

刘廷式让人。

2. 翻译文言文《诸葛孔明》

孔明是伊尹、周公之类的圣贤人物。然而有关评说孔明的言论多有不同,这是因为他身逢乱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们身处不幸的境况之中。在大家纷纷用世进取的时候,而唯独孔明退守一隅,结庐隐居,等到刘备多次登门造访请教,才肯出山做事。

孔明在白帝城接受托孤遗命后,暂主国政,他既不放弃理***力,也不专断独行,然而众人没有说过孔明的闲话。他权力大,可力挺蜀主,但主上不会怀疑他有谋位的异心,他权势盖过所有臣子,然而没有受到群臣的嫉恨。他精心尽意治理蜀国,使得蜀国上下风俗教化整顿有序。宽宥小错,而不用严刑,因此没有像小霸王那种去施暴政。用轻松的方式役使百姓,所以即使百姓感到劳苦,也不会理会自己疲劳。用能让人求生的办法来刑杀,即使死去,也不会埋怨被杀。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行王道的人主所能做到的事情。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他确实是一个伊尹、周公一类的圣贤人物。然而谈论他的人却说孔明自认为有管仲、乐毅的德能,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是一个小霸主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和孔子在鲁国做官而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一类人物放在一起相比谈论呢!还有些激烈的人,甚至以为孔明不能与仲达对抗,这与小孩的见识无异啊!那些人莫不是认为仲达的话说得对而相信了仲达?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些诡辩的话啊!仲达不能使他的诡谋得逞,因此经常暗中找寻孔明行军布阵的进退之机,妄自放出大话诡骗他的部下。谈论孔明的人只是没有细考到这一点罢了。

当初,孔明带兵出祁山,仲达带兵抵抗,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邦的麦子,他就飞兵星夜前往扰袭。孔明因缺粮退兵,仲达诡辩说:“虽然我带兵星夜行军劳累将士一场,这是我懂得进军就要有所图。孔明不敢依渭水驻军,这是因为那里容易被攻占罢了”军中没有了现成的粮食,而要移军与敌人交战,即使能打赢对方,接下来的战斗如何去继续?这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

仲达心里明白孔明会这样做,表面上***装着失言,诡诈哄骗他的部下。不久,孔明进攻斜谷,仲达又带兵抵抗。他知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带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筑成营垒。孔明带兵将到,仲达放出诡言说:“若诸葛亮是个勇敢的人,他应该进攻武功,在那里依山扎营列阵。如果进军五丈原,他们将无功而反。敌方的士兵已经处于绝死之地,而你带兵径直进攻,与他开战(这样做你肯定要吃亏)。这也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

仲达知道孔明肯定不会进攻他驻军的地方,故意说这种话来掩饰他的胆怯,来表明自己能料事如神,而且可以安定众军士的军心。所以孔明带着严正的军队,不凭诡诈的手段,不贪图微小的战功(果然没有进攻仲达),仲达又发话了:“孔明志向远大,却不知道抓住作战的战机,计谋虽多,却不能决断用兵,表面会带兵却不能权宜行事。”

这些情况都是仲达暗中寻找孔明行军用兵进退制宜,而虚造欺诈语言哄骗部下的手法,这哪里是他的真实面目啊!

凡是能够察见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不在于敌人真实对阵的时候,而是在敌人被消灭之后。当仲达的敌人孔明真实与他对阵的时候,仲达说的那些话是事实。等到仲达的敌人被消灭之后,仲达按照自己的方法行军布阵,端坐军帐中自叹:“我真是天下用兵的奇才啊!”若对方察见他用兵的计谋,超出了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能力,他就感觉到自己心中怅然若失,不自觉地流露在言语中了。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真面目了。谈论这事的人不信***的真实情况,而相信他的诡诈语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的语言所诓骗了吗?

唐代的李靖,是谈论兵法最厉害的角色。我曾经读到他的兵法对答书,看到他论述孔明兵法高妙,法度委婉周详,曾经很看不起仲达的能力。那些精通兵法的人,本来都对兵法略知一二。一般读书的人,何尝不是这样认为的?孔明离现在将近千年了,没有能真正了解他心意的。我不平于对孔明评价的不幸,因此,写下这些文字表达个人的看法,让那些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或可作为借鉴。

3. 翻译古文诸葛亮

人的品性,没有不容易看清的,(品行的)好坏善恶既然不同,人的性格与样貌就不一样。

有的人看起来温顺和蔼,但是很狡诈;有的人表面恭敬但内心虚伪;有的人表面看起来很勇敢,但实际上却很怯懦;有的人表面上尽力(帮助你),但实际上没有尽心(帮忙)。而认知一个人(的品行)的方法有七种:第一种方法,问这个人对是非的看法,以此来查看这个人的心志(是否端正)。

第二种方法,(与这个人讨论,)使这个人穷尽所有的辞措来辩论,以此来查看这个人的应变能力。第三种方法,用计谋上的问题来询问他,以此来查看这个人的学识知识。

第四种方法,告诉这个人将会发生祸乱与灾难,以此来查看这个人是否有勇气。第五种方法,用酒来使他醉倒,以此来查看这个人的性情与品质。

第六种方法,把利益摆在他的眼前,来查看这个人品行是否廉洁。第七种方法,用事情来拜托他(去帮你做),以此来查看这个人是否守信。

4. 诸葛亮 文言文

诫子篇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5. 三顾草庐文言文及翻译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6. 《诸葛亮识人术》的原文和翻译分别是什么

诸葛亮的识人术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1.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释义:是询问他对是非曲直的判断辨别,以考察他的志向和立场。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释义:是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和应变的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释义:是就某个任务向他问寻计策,征求他的意见,藉此观察他是否有真才实学。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释义:是告诉他面临的祸患和困难,以观察他是否勇敢坚韧。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释义:是用酒灌醉他,以观察他的真实本性和自我修养。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释义:是用各种利益对他进行引诱,以考察他是否清廉。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释义:是限定时间要求他完成某些事情,以考察他是否践行承诺值得信任。

7. 古文出师表文言文翻译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原文内容: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原文大意: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

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痛心和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处偏远,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

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

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装备充足,应当勉励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的事。

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