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传家远,耕读继世长是什么意思_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22 0
  1.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摘抄)
  2. 耕读传家
  3. 诗书传家

2021年语文新高考二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到了陆游的《示儿子》,让学生自然联想到了曾经学过的《示儿》。这种有序的知识梯度与立体的能力延伸,有助于学生理解《示儿子》。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诗书传家远,耕读继世长是什么意思_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一开篇,诗人先简要地回顾了过往,“禄食无功我自知”,诗人对儿子们说,自己知道自己拿着国家的俸禄却没建立什么功业。他的言外之意是,这一生是有遗憾的,希望儿子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接下来,诗人问儿子们“汝曹何以报明时”,你们用什么来回报这政治清明的时代呢?以问句引起儿子们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生在太平时代,正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诗人希望儿子们能把握住这个时代,实现个人的价值。

诗人向儿子们发问,并没有要儿子们回答,他告诉儿子们“为农为士亦奚异”,做农民与做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过于纠结于外在的身份,首先要做的是增进自身的修养,“事国事亲惟不欺”,无论对待国事还是侍奉亲人都要做到诚信不欺诈。事无大小,必以诚,诚信是立身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诗人要求儿子首先要做到诚信。

诗人要求儿子们知行合一,不仅要重视提升自身的修养,更要注重实践,要求儿子们要勤读书,因为“道在六经宁有尽”,儒家经典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大道,对于个人的提升有重要意义。为了避免儿子们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诗人还要求儿子们亲自耕种,因为“躬耕百亩可无饥”,周代井田制规定一个农夫耕种百亩,后来用“百亩”来代指所耕种的土地。勤学,则知大道之广漠;躬耕,则知稼穑之艰难,诗人可谓是用心良苦。

父子之间,用不着虚伪客套,诗人对儿子们讲了一通道理之后,对儿子们说“最亲切处今相付”,我把心里最关切的话告诉你们。诗人这么说,是希望儿子们能重视自己所讲的道理。最后,诗人还是不放心,又叮嘱一句“熟读周公七月诗”,你们一定要把《豳风.七月》读熟啊。《七月》是一首农事诗,不仅反应了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也反应了当时农奴们的终年辛劳的生活。诗人希望儿子们读这首诗,是让儿子们注重农时,更是让儿子们关注劳苦大众,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则古训寄寓着长辈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导与殷切期望。在这首诗中,诗人告诉儿子们不仅要学习圣人至道,更希望他们能够重视农业生产,明白勤勉为人,脚踏实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摘抄

该名句可以用以下几种来表达:

1、“诗书传家久,文章继世长。”这句话表达了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写文章、诗歌等方式,家族的传统和精神能够得以延续和发扬。

2、“诗书满门第,笔墨传家风。”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家族中充满了读书和写作的氛围,家族成员都热衷于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

耕读传家

? 中国农民那种敦厚、诚实的品格怎么来的?谁教他的?(回答:劳动)。劳动耕作中就有了。劳动过程中形成了这种“德”,这叫“厚德载物”。

? 所以,你家庭财富的传承,用什么来传承?一代一代的人,“德”要传承下去。 所以说,我们讲的“耕读”,“耕”以后怎么样呢?“读”是打开什么?打开智慧,打开心智。

? 而我们的农民更多的是“耕”,但只“耕”不“读”叫黄牛,对不对?哪个老牛不是每天耕地耕的哼哧哼哧的?是不是这样?

? 那我们如果说,我就是一个好农民,我就是不读书,那你不是农民了,而是变成一头老牛了。 所以,中国古代讲:“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秘密就在这里。

诗书传家

为人父母者,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好的家庭氛围,好的家风,自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性,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是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 是全方位的。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所传承,好的家风,家训到底是怎样的,最近读了《曾国藩家书》,找到了答案: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后来因为无知被人耻笑,从此痛定思痛,发愤图强,渐渐成为当地一个有声望的人。但由于他们家族世代都是农民,曾玉屏在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后,发下宏愿,说我曾家以后要“耕读传家”,不仅要保持种地的农民传统,还要培养出读书人来。只有读书才能彻底改变我们曾家的命运。这也成为曾家一个最重要的家训。曾国藩在对后代的教育中,也把读书当成最重要的事。他曾在家书中写道:“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也。”

“耕读传家”,曾经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小康农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图景,著名学者冯友兰曾回忆道:(父亲)不希望子孙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孙代代有一个秀才。因为代代出翰林,这是不可能的事。至于子孙中代代有个秀才,则不但可能,而且必要。这表示你这一家的书香门第接下去了,可以称为“耕读传家”了。(冯友兰《三松堂自述》)

?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对传统文化的核心解读。所谓“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继世绵长”,这是几百年来的共识。《围炉夜话》中说,“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农忙时耕田种地,获取生活资料;农闲时浏览书籍,获取精神养料。这确实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家庭生活方式,现在基本上已经被人遗忘了,估计这个说法都不会再有人提及了。

曾国藩认为,耕读之家,最能维持长久。在过去的家庭中,除极少数的例外,每个青年子弟总要读三五年书,即便是一般子女,也至少要读一两年书。有俗谚称:“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

? 曾国藩所说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曾国藩家书》里有明确答案,“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也就是说,读书可以立志,读书还可以立身。曾国藩还跟儿子的信里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之法,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号称是当时最精通相术的大儒,他从相术的角度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很难变的,只有靠读书能改变,“腹有诗书气自华!”

?

书要怎么读才对?

曾国藩给出自己的意见:

第一、要读经典

经典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途径,就是读经典。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 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着急读另一本书。有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一下子弄很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很多书,其实一本都没有读完,一本都没有读通。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不是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曾国藩还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作札记,也就是读书笔记。“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心得体会,疑惑不解的地方,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

第三、就是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国藩的大儿子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老二曾纪鸿喜欢数学,便鼓励他数学研究。曾国藩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培养。

?

“耕读传家”似乎正在中断或式微。“耕”实为“躬耕实践”之意,“读”实为“读经明世”之意。我们不仅应该实地耕种有机农田,更应该耕种人生的福田和生命的心性田;我们不仅应该读纸上的圣贤之语,更应该读社会这本书。以学问滋养生命,内求圆成完满人格,外求兼济普惠苍生。

有一句话叫礼义传家,或叫忠义传家,诗书传家,耕读传家,其实也都差不多的意思,那就是要多读书,多读文章,要明明德,要知道,要知义。

传说文章有三种,一是考据,二是辞章,三是义理,还有人加两种,训诂之学,经济(经国济世)之学。最切身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的是义理之学。甚至有人说,义理也是其它学问的基石,筋骨。所以,我们读或写文章,要重在义理这方面。读,要能体会到其中的微言大义,写,要有义,有义理。

我看到有些人,写作文或写文章的时候,喜欢字斟句酌。其实不必要这样的。我们能达到我们已有的水平就可以了,不要刻意的去追求超水平发挥。

有一句诗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对它持有保留意见,我反而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不在读多,而在于读懂,读懂其中的义。我们普通人,没时间,没精力,也没有必要去涉猎读不尽的书山学海。

陆游说,汝果欲写诗,功夫在诗外。写文章的功夫,也不只在文章之中。几千个汉字,我们都认得,是什么使它凑在一起,而产生神奇的效应,我觉得,是义,或者说是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