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实质_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谁提出的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2 0
  1.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谁提出的
  2. 简述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什么意思?
  4. 北大的校训
  5. 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是什么意思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 的办学方针.他认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大学是“囊括大 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墨守成规,抱残守阙,持一孔之见,守一 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他说:“对于 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 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他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鼓励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进行独立评判,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 种学会和研究会,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和独立研究学术的能力.蔡元培 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他认为学与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 始可.但学与术虽关系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所以治学者可谓之 “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至于文理资料,互有交 错,治学者不可局守一门,应当沟通各科界限.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把北京大学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并且改“学年 制”为“选科制”,使学生能“专精之余,旁及种种有关系之学理”.蔡元培还提出“教育独立”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 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 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 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即教育事业应超然于各派政党 或各派教会以外.

蔡元培的教育主张,能根据本国需要,兼***各国所长,“食而化 之”.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 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

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17岁考取秀才,18 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1898年 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 路.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二十世纪初,他 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 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1906—1916年间,他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 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 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 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与 、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的倒行逆施,援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 促成国共合作.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收入《蔡元培选集》、 《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实质_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谁提出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谁提出的

他觉得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的。墨守成规,抱残守阙,持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中央执委、国民***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

北伐时期,国民***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2]?。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简述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教育思想是由蔡元培提出的,这一理念强调学术和思想的自由,以及不同学术观点的兼容并蓄,这一思想在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得到了广泛实施,并使北京大学成为的中心。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素食主义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祖籍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中央执委、中华民国国民***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四大元老之一。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什么意思?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

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的发源地。?

北大的校训

囊括大典 囊括高深的、大学问的经典

网罗众家 包罗了众家学说

思想自由 思想是自由不受条条框框约束的

兼容并包 就是具有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襟怀,不管是相同或相反的意见和声音,都能够吸收进来熔炼成新的学术

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是什么意思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先生为北大立的校训,虽然百年过去,北大在政治风云中历经沧桑,但这一校训已融入北大血脉,直接影响着北大的成长进步。

在北大历史上,蔡元培先生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在蔡元培时代,使北大真正奠定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地位。从1916年到1927年,在国内政治上,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群雄逐鹿的黑暗时代,但在学术思想领域,不可否认,那又是一个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我们耳熟能详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梁漱溟、胡适、刘半农等人,都是这一时期纳入蔡元培的麾下,他们这些人,既有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保守的封建主义者,也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不管什么样的观点,在这时的北大都能找到自己的课堂。

这又是一个不拘一格选才用才的年代,从教授选拔到学生录取,一切都唯才是先。引进教授看实力不看学历,为帮助年轻的胡适到北大任教,通过为其伪造学历创造条件,不少教授没硕士博士学位,有的甚至还没有上过大学,这一切都不是评判标准。在学生录取上,许多偏课的文化奇才,有的甚至单科零分,也都被北大录取,这些人后来很多都成为各领域的***级人物。

思想自由是文化学术的生命,没有自由就没有文化事业的繁茂,但对社会政治来说,自由通常容易引起混乱,多少社会的都是打着自由的名义,这对***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北大作为的阵地,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潮,为五四运动的诞生提供了重要思想准备。

可以说,没有北大的思想自由,就没有五四运动的发生。正是通过五四运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学生、工人的力量,为中国***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准备。毫无疑问,我们要纪念它的价值。

但换一个角度看,这种自由对***来说却是一种灾难,一种动摇统治根基的力量。对它的弊端,不少人当时已经展开反思,五四运动以后,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有的把鼓动学生参与政治作为实现个人政治企图的台阶,学生安心学习的环境被破坏,动辄就***相要挟,甚至驱逐老师***时有发生。

如果纵观过去北大100多年的历史,我们是否可以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末期国家的惨痛记忆,是否也与这种自由有某种关联呢?

他觉得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的。墨守成规,抱残守阙,持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中央执委、国民***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

北伐时期,国民***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2]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