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土为安的真正含义_入土为安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排行 2024-06-24 0
  1. 东北丧葬民俗灵幡的含义是什么?
  2. 恩格斯骨灰撒入大海但含义
  3. 桐城一般的风俗习惯
  4. 骨灰撒入大海是有什么含义
  5. 道家法阵有哪些
  6. 为什么老人死了以后在坟前栽一棵柳树这有什么含义
  7. 古人说:“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财人疏”,有何含义?

导语: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从出生开始,到死后安葬都有一整套的规矩。但是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安葬的含义是什么。其实安葬不仅仅是把故去的人埋进土里,更重要的是体现,安的意义,下面就来看看老黄历术语中安葬是什么意思吧。

安葬是什么意思

入土为安的真正含义_入土为安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安葬:也就是葬礼,举行埋葬仪式等。

安葬种类

崖葬、悬棺葬 、塔葬 、水葬、火葬、高棺葬 、风葬

安葬过程

安葬就是将灵柩或骨灰盒由停殡处移往墓地,依时辰落柩下葬,时辰应该不能早过太阳日出、晚不能超过太阳落山,然后封盖墓板或者掩土做墓头的一连串过程。移动灵柩的仪式称为出殡。将骨灰盒放入墓地前,要将死者生前最喜欢的小件物品放入其中,如有死者生前单独相片一并放入骨灰盒内,如果是夫妻其中一人先去世,骨灰盒里放入另外人生前常用的小件物品。男士骨灰盒里面要放入红竹石饰品,女士骨灰盒放入紫冰银饰品。

安葬 注意事项

(一):在给先人下葬之前,阳世后人如果信仰虚空法界一说,那么务必要找自己信得过的堂口师傅,做好风水地理查看和择吉安葬等相关事宜。阴宅风水一说,传承千年,源远流长,在虚空法界里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好的龙穴旺地,子时下葬,丑时后人即可沐得福报;坏的凶穴煞地,一日下葬,祸延千年。阴宅风水,务必慎重处理,万万不可,自已为是,胡乱安葬,最后不光先人无法安息,后人也霉运连连。

(二):在给先人下葬时,禁忌“热死热埋”。无论先人年纪大小,无论死亡原因,均应在死亡12小时至72小时以内妥善安葬为佳,年纪越大的,停放的时间应越长,譬如常说的“大三天”、“小三天”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如遇特殊情况,如客死他乡、后人未归等原因则除外。这里还要说一点,就是如非特殊情况,在先人故去后,最好不要放入冰棺,因为这个时候故去先人属于中阴身期,某些思维意识尚存,冒然的将遗体安放在冰棺内,容易导致先人堕寒冰地狱及饿鬼道。

(三):在给先人下葬时,均应尽早“入土为安”。如有特殊信仰的先人,也可以进行和水葬。现今社会,不光活人住的楼价飙高不下,就连死人的墓地也是价格不菲。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因在故去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墓地,故皆需要在殡仪馆、火葬场等地暂存骨灰。在这里建议所有的阳世后人,在自己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是将先人尽早“入土为安”为万全之策,大善之举。

(四):在给先人下葬时,无论土葬或是火葬,均应“打伞遮阳”及“喊山引魂”。“打伞遮阳”就是在下葬时,先人的遗体、骨灰等均不能直接被阳光照见,需由后人打一把黑伞或是席棚遮阳,以免阳光爆嗮先人遗体,导致先人魂飞魄散。“喊山引魂”指的是在下葬之前,后人要高喊先人的姓名、生辰和死祭,以助于先人魂魄归来,安于陵寝。

(五):在给先人下葬前,墓穴内,务必暖炕,不可冷穴,不可被日光、月光、星光照见。挖好墓穴后,搭好土龙,摆放七星完毕之后,就要在墓穴内焚化暖炕钱,待燃尽后,方可下葬。挖好的墓穴上方,同样是需要用黑伞或席棚来遮当日光、月光和星光。

(六):在给先人下葬前,墓穴内,不可留有任何活人脚印、手印、身影等。如果不小心留下了活人的手印、脚印,应马上用纸钱将印记抹平后,再行下葬。更要注意的是,活人的身影不可映在墓穴中和棺木上,以免气场冲撞,死人压活人,导致犯呼不断。

(七):在给先人下葬时,若有孕妇、产妇、生肖犯冲者必须回避大吉。这点在先人的葬礼时同样需要禁忌。犯冲主要以本命冲和六冲为主。本命冲,就是和先人相同生肖的活人在先人穿衣、入殓、开光和下葬时都必须转身回避;六冲,就是和先人相差六岁及六的倍数年纪的活人,在以上情况时,同样需要转身回避大吉。

(八):再给先人下葬后,所有人回家时,均不可回头。以免看见不该看见的东西,尤其是那些身体虚弱及具备灵异体质的后人,禁忌回头观望。

(九):在给先人下葬后,所有人回家进门前,务必洗手、照镜、除秽。洗手之后,一定要照照镜子,这样丧气、晦气、煞气等就不会干扰活人了。

想查询更多黄历术语解释,请点击 》》》 黄历术语解释

东北丧葬民俗灵幡的含义是什么?

1、从有史以来已经死亡的人的坟墓,一般是指那种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的坟墓。亦译古冢,特指欧洲大陆史前时期的墓地。古墓中一般中国的坟墓比较有历史研究的价值,其历史时期可以大致分为近代和古代。

2、中国人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即入土为安,所以民国以前死亡入土即可称为古墓,民国至今入土而不能称为古墓。

恩格斯骨灰撒入大海但含义

今天我们来聊聊东北丧葬的民风民俗,在东北地区,丧葬民俗大同小异。东北地区主要是满族和闯关东的汉族人,丧葬民俗属于满汉融合之特殊民风民俗。主要讲述东北丧葬中灵幡的含义与制作。

灵幡,又称为“宝幡幢盖”,在东北丧葬民俗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灵幡的制作上,可以辨识亡人是男性还是女性,有儿无儿,有女无女,有没有儿子短寿等等,还可以看出亡人的配偶是否离世。出殡时,由亡人后人执幡,走在灵前引路,这是出殡出灵时重要的标志,孝子打出灵幡后,两层含义,一是亡人启程上路,入土为安;二是孝子指引亡人不要迷路,平安归西。然而,在由谁执幡方面,也有严格要求。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等级制度的体现。灵幡由白纸做成,是东北丧葬过程中,重要的剪纸内容,灵幡的制作当然也有特殊要求,并不是千篇一律,什么样的亡人做什么样的幡。制作灵幡是操办指导丧葬民俗“阴阳先生”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显现阴阳先生水平的标志。

一、制作工具。灵幡是用剪子剪出来的,属于丧葬民俗剪子艺术。剪子有特殊要求,上栓红布条,红色在中国古代以及易学中,有收煞,挡煞之涵义。在现代东北市里婚嫁习俗中,仍有例子,结婚时,要把新房小区内的下水井盖上红纸。如果制作工具剪子不小心落在丧属家里,也称东主,阴阳先生不可以去取。因为阴阳先生到东家是操办丧葬,如果二次登门,在民俗里会认为还会有丧事。

二、锁链幡。灵幡里面上悬六道锁链幡,意为带领亡之人去西方仙界,六道锁链幡,也有押送亡人之含义,防止亡人贪恋世上繁华,想念儿女,不愿离去。中国古代有尘归尘,土归土,亡者升天活者安,祈愿亡人早托生的观念,认为世上千般,皆有定数,不能有私心。所以六道锁链幡也有六道轮回的寓意。

三、莲花顶。莲花顶是灵幡的支撑点,莲花瓣分别代表八个方向,也反映易学中的八卦图形。幡顶***用莲花瓣形状,也反映儿女希望父亲或母亲得道成仙,保佑子孙后代的美好愿望。幡顶下悬六道锁链幡和三道主幡,称为宝幡,无儿无女者,仅使用宝幡,又称为绝户幡。三道主幡,中间那道,民间讲究颇多。这也是考验阴阳先生的一个标志。中间那道幡,男剪圆形,女为方形,即天圆地方。男剪圆形,为单数,即剪九个圆,女剪方形,为双数,即剪十个方。这是男单女双,反映封建社会,男子地位是高于女子的。

四、主幡。主幡一共三道,其左右两道幡,分别书写:“金童前引路,玉女送西方”,接引亡人含义。另外灵幡写法,也是相当讲究的,***用十二宫神写法。十二宫神分别是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灵幡写法口诀,即生旺死绝,也有称生旺墓绝。男幡字数应赶在“生”字上,女幡字数赶在“旺”字上,便是吉利。灵幡在民俗专业领域称为“宝幡幢盖”,三道主幡下方均剪有六角花图案和大钱图案,称为花开富贵。最下方,男剪剪头,女剪凹口,男女幡合到一起即为正方形,体现男女互相融合。

五、幢。此图为灵幡“幢”的部分,代表儿子,即亡人有儿子才有幢,亡人没有儿子,就没有这个部分。另外还应剪上八卦乾坤,男剪乾,女剪坤,这是完整的八卦金钱莲花幡。幢是灵幡的核心部分,佛教中也有幢幡一说。幢由一张正方形白纸剪成,在裁剪过程中,白纸正面朝下,反面朝上,裁剪完成,翻过来扣在宝幡上面,“翻”和“幡”字音相同,是语音双关,这是中国汉字的独到之处。

六、天花宝盖。天花宝盖代表女儿,即亡人即亡人有女儿才有盖,亡人没有女儿,就没有这个部分。同样,男幡盖为圆形,女幡盖为方形。宝盖中间为大钱图案,表示亡人后人,有天降之财。宝盖四周配有四朵花图案,花朵代表女儿。宝盖最外边剪流苏图案,这是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

七、龙头衔幡杆。龙头衔幡杆用高粱杆上缠白?儿。白?儿代表孝的含义,如果夫妻二人,只去世一人,白?儿只缠高粱杆的一半,代表亡人儿女只尽了一半的孝,还有剩下的一半孝没有尽全;如果夫妻二人,都去世的,白?儿除最下边不缠,其余缠满,最下边余留一个手抓高粱杆的地方,民间称为“一把抓”,即儿女对父母的孝道尽全了,抓全了。如果亡人在去世之前,他的儿子中,有夭折或短寿之人,在缠白?儿时,要余留一小段,代表他这个儿子没有为他尽孝。长房短寿,则在高粱杆较上方余留,次房短寿,则在中间部位余留,小房短寿,则在稍下方余留。高粱杆缠完白?后,在顶端折两下,并用麻绳栓住,折成龙头形状,这与古代皇帝的仪仗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在道教里。做法事,仍在使用“龙头衔幡杆”的道家幡。

在东北现代丧葬习俗中,灵幡仍在使用,有着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灵幡的制作,已经变得极其简化,而且失去了本来的样貌,这样的情况在城市里普遍存在,而在农村则是偶发现象。城市殡仪馆的灵幡多为印刷,帆布制作,失去原来的剪纸艺术文化。

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为家庭结构的变化,***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随着思想的开放,出现了一些丁克家庭,冲破了中国几千年来传宗接代的思想,这就导致灵幡的制作并不都是全面的,按照灵幡制作的要求,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幡;其二为传承方式的失误,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人们的观念还比较束缚,知识共享的理念比较薄弱,所以,阴阳先生的手艺基本上都是家传,不向外界透露,基本还以农业为主,阴阳先生是额外收入,属于***范围内的专职专业人员,而在物欲横流的今日,阴阳先生成了主要的牟利手段,而且收入不菲,一些人并非家传,而半路出家,导致学艺不精,不能制作灵幡或对制作要求不精通;其三为民俗观念的淡化,一些阴阳先生,为了节省时间,放弃制作灵幡,使用市面售卖的帆布印刷灵幡,而一些在东北生活的居民,也对丧葬民俗一无所知,不能很好地监督阴阳先生,多方因素导致了灵幡逐渐弱化,原本的纸制灵幡逐渐走出民俗。这种状况在农村地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农村的习俗相对传统正规,有严格的程序,除非是特殊情况,不能实现严格的程序,简化某部分或一个细节。

桐城一般的风俗习惯

恩格斯骨灰撒入大海的含义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骨灰撒海,是指将亡人骨灰撒入大海,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骨灰撒海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骨灰撒海有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有利于移风易俗,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骨灰撒入大海是有什么含义

桐城民俗十大怪(1):正月初一玩虐待——吃两顿

大年初一是个喜庆的日子,大家都想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可是,正因为是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想图个吉利,不想在这一天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于是,就有了很多的禁忌。比如,不扫地、不倒垃圾,不泼水,以免把财气扫掉、倒掉;不与人争吵、不打骂小孩、不看病吃药、不借东西、不跌倒、不说丧气的话,表示这一年会过得和和气气;不杀生、不动刀剪、不做针钱活,以免血光之灾;忌午睡,男人午睡田畦崩塌,女子午睡厨房生灾变。

这些都还算通情达理的规矩,和别的地方差不了多少,虽然带来诸多不便,也还能做得到。比较特别的是,桐城民俗在这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吃得特别的迟,晚饭吃得特别的早,中饭就免除了。

早饭吃得迟一点是可以的,因为前一天晚上守岁,大家多少都在熬夜,睡个懒觉是正常情况。问题是晚饭,吃得太早,不多时肚子就饿了。而且,下午四点多钟的时候,大家玩得正快活,突然又要吃饭,吃得下吃不下且不说,生活节奏完全给打乱了。尤其是小孩子,这顿晚饭一般是不吃的。大人们也不强求,反正过年的时候零食多少有一点。所以,吃两顿就吃两顿吧,也不是多大的问题。

最要命的是,吃完这顿特别早的晚饭,天还没有黑下来,就得早早地睡觉。小孩子最讨厌的就是这个,你说,明天又不要上学,大过年的玩得这么起劲,搞么事非要强迫人家睡觉呢?

原来,这与上面提到的图吉利有关。因为,农民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的,最大的幸福恐怕就是美美地睡一觉了。今天不是大年初一嘛,为了图个吉利,为了表示这一年会作威作福的,一定要早早地睡个大头觉。岂不知,这种寓意上的幸福,却给实际生活带来了不幸福。不过,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寓意是压倒一切的,不能给你睡觉你不睡呀!

那么,吃两顿的规矩与早睡的规矩,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估计,最先有早睡的规矩,因为早睡用不着吃三顿,而且过年的时候大家胃口都不好,然后就有了吃两顿的规矩。但是,由于吃饭在前,睡觉在后,让人们误以为早睡是因为避饿。只是,你也不想一想,这大过年的,大家故意挨饿搞么事,这不是有病嘛!

桐城民俗十大怪(2):三月初三吃野菜——蒿子粑

三月初三这一天,桐城乡人多食用香蒿和米粉做成的蒿子粑,驱邪粑鬼。这个民俗非常非常的特别,不仅别的地方没有,甚至连安庆其它县市也没有听说。

三月三倒是个传统节日,只是各地的说法各不相同。一说,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后人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又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这样描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在少数民族中,三月三也较为盛行: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称谈爱日;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侗族多于此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故又称歌仙节。在道教中,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以上这些说法,与桐城人吃蒿子粑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要搞清楚蒿子粑问题,必须紧紧抓住“上巳节”这个核心。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巳日,岁在初春,具体日期并不固定。阳春三月是山花烂漫、春潮涌动之时,同时却也是春虫蠢动、百病入侵之时。所以,上巳节又称为鬼节。《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因为洗洁的行为过于单调,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游春踏青的活动内容。至曹魏时,为了操作方便,上巳节的日期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沿袭至今。

用什么来宴宾呢?一方面,应当是延年益寿、强身固体的健康食品;另一方面,应当是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的时令食品。所以,在***当中,三月三总要吃点什么,吃的东西多少与驱病有关,但具体的食品各不相同。比如,南方有的地方磨米面做“打鬼粑” “缠脚面”食用;台湾、福建地区“***鼠麹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台湾府志》);在我们桐城,发明了蒿子粑。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三月三是上巳节,这一天要吃点能驱病的时令食品,于是桐城人吃起了蒿子粑。问题是,蒿子这种植物到处都是,为什么别的地方的人不做蒿子粑?这的确是个待解的问题。

做蒿子粑是有讲究的。米粉可以是籼米,也可以掺一点大米。蒿子不能放得太少,否则就不成蒿子粑了。但是,蒿子的植物纤维比较粗,一定要摘其嫩头,而且不能放得太多。为了口味好一点,一定要多放一些腊肉,素的、肥的都要有。蒿子粑是吃油大王,不能舍不得油。而且,蒿子粑有一个特点,新鲜做出来的反而不好吃,放几天后用油焊着吃味道更佳。

每到一年三月三,桐人齐吃蒿子粑。野味!

桐城民俗十大怪(3):一生三次素穿戴——毛身衣

桐城风俗,在出生、结婚、死亡的时候,要穿生布褂子和裤子,衣边不用针线缝,俗称毛身衣。

生布,就是没有下水的棉布,桐城人称作老布。旧时,因为生活苦,几乎家家户户都纺棉纱。纺车和其它地方差不多,是手工摇动的座式木轮车。纺棉纱是个细活,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很难。一根根细纱完全靠手指的内力从手中捻出来,否则不是过粗就是捻断。摇纺车的速度也很讲究,不急不遽,需纺纱者自己操作,别人不可替代。

棉纱纺好后就可以织布,这不是每家都能做的事,往往一个大村庄只有个把巧妇能为。实际上,织布是个体力活,需要脚踏,需要手拉,不知道为什么过去这是个女人做的活。通常的习惯,大家自己将棉纱纺好后,送到织户家织布,需要给人家几个辛苦钱。也有自己不纺纱的,直接去买布;也有光纺纱卖给织户,不要棉布的。不管怎样,都不会给现钱,到年底的时候,有钱给钱,没钱给一点粮食也是可以的。

一生三次穿毛身衣,这是值得后人倍加欣赏的伟***明。出生、结婚、死亡,这是人生的三大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意识着全新生活的开始。用什么寓意全新的生活?白色、原始、朴素也!你看这毛身衣,用纯天然的棉纱制成,不曾下水,不缝衣边,是何等的原始呀!初生婴儿穿上毛身衣,意味着酸甜苦辣人生的肇始;待婚青年穿上毛身衣,好去迎接婚姻生活的大考;乘鹤西游的老人穿上毛身衣,不啻是个等待轮回的处子。

这朴素无比的毛身衣,似乎是文都桐城人的专利,其它地方有此俗者极少。周边安庆其它的县市,可能也有的,但多半是跟桐城人学的。如果非要穷究其来源,最好到江西、两湖一带去找,桐城人差不多都是从那个地方来的。***如真的找到了,建议桐城人都到那里去弄一件毛身衣穿穿,算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根。

桐城民俗十大怪(4):三十六岁换裤带——送36岁

桐城有“送三十六”的民俗。无论男女,虚35岁时,亲朋好友馈赠白鸡一只,新裤带一根,白衬衫一件。大年三十晚上,男择岳家、女择娘家送来的白鸡炖食。如果讲究一点,白鸡需独食,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

《桐城县志》曰,此俗存于桐城西乡;又有相关资料说,此俗并不古老,大概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些说法是相当可疑的,实际上,“送三十六”的民俗很普遍,桐城几乎所有地方都有这个风俗,南方很多省份好像也有,特别是江西和两湖一带。

旧说,36是个很不吉利的数字,36岁是人生难过的一大关口。传统迷信认为,逢九不利,不管是明九还是暗九。明九就是数字中直接带九,比如19、29、39;暗九是九的倍数,比如18、27、45。36是暗九,当然不吉利。可是,为什么36岁特别不吉利呢?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1)36岁是人的本寿,古人认为36岁一个轮回,只有活够36岁才够本;(2)从生活经验可以判断,人到36岁各方面的身体机能都开始下降,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3)旧时人的寿命短,一般只能活到五九、六九,作为一个转折的关口,18岁、27岁明显太早,45岁或54岁则有点迟,它们不是人生的转折,差不多是人死的转折了。所以,选择36岁作为人生关口最合适。(4)道家有“四九天劫”的说法,虽然说的是490年,但毕竟是四九呀,很容易让人想起36。

既然36岁不吉利,就要想法子辟邪。不过,迷信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实质上是因需要而异。因之,各地“送三十六”的办法各不相同。在湖北宜昌,要拜神唱大戏;在湖南,要招呼亲朋好友做大寿;在江西,要送裤子。

桐城特别的地方在于两方面:其一,其它地方辟邪的日子一般都选择在36虚岁的生日,而桐城选择在35虚岁那年的大年三十;其二,其它地方也就是找个借口吃一顿,并不在乎吃什么,而桐城却偏要吃白鸡、换新裤带,大年初一还要躲起来不见人。

那么,桐城人为什么认为吃白鸡、换新裤带能辟邪呢?目前还没有正解。大概,白色是正色,又比较反光,能够把鬼蜮照晃眼而无法加害于身;吃白鸡而不是吃白猪,大概是因为鸡肉比猪肉贵;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是为了让鬼蜮到三叉路口后被白鸡毛晃得走错方向;换新裤带,是怕旧裤带年久失修扎不紧,让鬼蜮从衣缝中钻了进去。这叫层层设防,万无一失。呵呵,迷信嘛,有多少说得清楚的!

桐城民俗十大怪(5):胎盘瓦罐树下埋——胞衣罐

桐儿出生后,将胎儿胞衣装入瓦罐中,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树下,寓意“树高千尺,人高万丈”。

胞衣是个非常非常特别的东西,怠慢不得。在那里,有着我们对混沌世界的些许记忆,有着我们一奶同胞的些许余温。伴随着人生的第一声啼哭,我们从胞衣中脱胎而出,代表着与母体分离的正式仪式,更代表着漫长人生的独立宣言。因之,大家都要将胞衣罐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永久地保存起来。

有人将胞衣罐放到村边大河的中心,流水潺潺,生命不息;有人将胞衣罐埋在自家的院子里,无论你走到何方,都没有离开自己的亲人;有人将胞衣罐深埋在屋后的竹林中,竹笋根根,仿佛祖宗;有人将胞衣罐挂在高树上,让小鸟充当天际的使者送出自己的第一份馈赠。

但无论在什么地方,有资格安置胞衣罐的一定是个男人,一个将小生命带来人世的男人。小小的胞衣罐,系着每一个父亲的责任,刻着生命代代相扣的传承。伴随着胞衣罐的脱手而出,这个男人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小时候,一个男人将我们的胞衣罐以自己的方式好生安置;不多年,我们也要将一个自己制造的胞衣罐安置在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地方。胞衣本出自女人,男人只是将它们连接了一下,使它们成为一串。

文都人格外聪明些,将胞衣罐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树下,称埋藏胞衣罐的乡里为“原籍”。没有比这更伟大的发明了!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撮一把树下的泥土,一定能够闻到童年的气息;将这把故乡的泥土供在香案上,仿佛是在供自己的祖宗。桐城人的这一伟***明,超越时间隧道,让我们随时可见自己的亲人。

只是,心在痛,因为胞衣罐在我们这一代算是断了根。自从小生命从一个叫医院的地方产生,胞衣就不见了踪影。不知道是流进了下水道,还是被熬成盘中羹,抑或成了某贵人的滋补养颜品。没有机会将自己制造的胞衣罐安置,仿佛根本就不是男人。

城民俗十大怪(6):椒椒叔叔一起来--嗷叔叔

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泛指比自己父亲年纪小的父辈。但是,全国各地对叔叔的称呼不尽相同,广东人叫“阿叔”,天津人叫“掰掰”,东北人叫“老叔”,江淮一带叫“?爷”或“?爸”,吴越一带则叫“戽喂”。这其中,最特别的是安徽桐城人,把叔叔称作“椒椒”。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且听一段饶有兴趣的传说:清朝名臣张英一日拟写奏章,误将“叔”写为“椒”。康熙帝展阅,好奇心***,遂询何故。张英为了自尊,谎称道:敝乡有一俗,称“叔”为“椒”。岂料康熙生疑,要派人前去探个虚实。张英闻讯惊恐万状,欺君之罪如何了得?便暗派侍从快马驰往老家桐城,让县令三日内遍喻县民,改“叔”为“椒”。待皇帝钦差抵桐遍询民众,结果众口一词。自此,“叔叔”的别称“椒椒”便在桐城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编得不赖,可故事毕竟只是故事,不能当作正史看待。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不难发现,这个故事有很多的漏洞:把“叔”写成“椒”的可能性并不大,古代文人惜纸,下笔前都很认真;奏章写好后要仔细检查,重要的还要备份,弄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皇帝知道后,老实承认也没什么,撒谎可真是掉脑袋的欺君之罪;“叔”有好几种意思,奏章中的“叔”不一定正好是“叔叔”的意思;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有的将主人公说成是张英的儿子张延玉;如果真是写错了,用家乡话来推托照样没有面子;这么个小事,就算皇帝真的知道是在撒谎,也断然不会派人暗访;民间的习惯称呼是很难改变的,就算当时应急改变,日后也绝对不会叫成习惯。

为了考证桐城“椒椒”的来源,需要注意下面两条 “硬证据”:其一,并不是桐城所有地方的人都这样称呼,个别地方有其它的叫法。在桐城,大多数人叫椒椒,但也有地方叫叔叔的;其二,全国并不是只有桐城一个地方这样称呼,江西贵溪和永修两地也是这样叫的。难道这两个地方的人都是从桐城迁过去的?事实上,桐城人大多反而是从江西迁移过来的。

这无意中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大多数桐城人是从江西瓦屑坝移民过来的,而瓦屑坝明显只是一个移民中转站,那些将叔叔称作“椒椒”的桐城人,是不是来自江西贵溪和永修呢?不管怎么说,这里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由于提供的相关信息太少,遍查方言资料,也无法得出“椒椒”的确切来源。在这里,姑且提供一个大胆的猜测:叔通菽,菽是一种豆类植物,以豆类喻指小,所以叔叔指比父亲小的人;椒是一种香料植物,指的是“花椒”不是辣椒(明末才从美洲传入),椒的果实比菽还小,同样可以用来喻指小,进而指代比父亲小的人。

桐城民俗十大怪(7):酸甜苦辣搁一块——胡椒汤

从正月初一开始,桐城人给各种生灵过生日: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粟。其实也就是说说,并没有见过什么人真的给这些生物作寿。初二的狗不会多啃一快骨头,初三的猪也不会多吃一口米糠,至于马和羊,桐城基本上见不着,而豆谷之类,春节的时候正在冬眠呢。只有初七的人生日,一定是要好好过的。桐城的风俗,正月初七的晚餐,每个人都要吃酸辣汤,又叫胡椒汤,表示人生会遇到各种酸、甜、苦、辣之事。

可能是桐城不怎么产胡椒,也可能南方人不怎么爱吃胡椒,反正,这个酸辣汤很多人是不放胡椒的,但并不妨碍叫它胡椒汤。抛开寓意不说,单从口感上来讲,胡椒汤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北方人做的什么辣糊汤要好很多。胡椒汤的主料是豆腐、淀粉、山粉,再放些腊肉、冬菇、冬笋、熟鸡肉、肉丝、鸡蛋、香油、鸡血、辣椒,味道算是盖了帽了。一看这些原料大家都清楚,酸辣汤其实既不酸也不辣,加上平时又很少能吃到,所以大家都逮到吃好几蓝边碗。

酸辣汤并不特别,四川、上海、北京、广州,几乎每个有人的地方都有。北方的偏酸一些,南方的偏甜一些,四川的偏辣一些。桐城酸辣汤的特色不在于口味,而在于文都人将这一锅浊汤赋予了特别的文化含义,让人回味无穷。记得有一首歌就叫《酸辣汤》,里面说“酸酸辣辣的感觉,味道十分好喝特别,让地球慢慢变火球,燃烧到温度最高点”。我不知道歌词是谁写的,但肯定不是桐城人写的。

那么,为什么人的生日安排在正月初七呢?民间传说,女娲造物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俗称“人日”,又叫“人胜日”、“人庆”等。怎么庆祝呢?各地的方式不一样:(1)戴人胜: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或贴于屏风等处。(2)赠花胜:人们制作各种花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3)吃七宝羹: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4)出游、登高: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相比较而言,还是桐城人吃胡椒汤的发明最出彩,既一饱口福,还有文化上通俗易懂的讲究,可谓一举两得。

桐城民俗十大怪(8):新娘原来是妖怪--砸新人

桐城有“砸新人”的习俗,寓意“越砸越发”。只要见到有迎亲的队伍从村庄边经过,都有好事者呐喊“砸新娘”,并随手抓起几把沙土或瓦碴子砸过去,以此要挟迎亲队伍的头人(一般是媒人)发喜烟喜糖。大人们砸新娘一般都是象征性的,而小孩子却不管那么多,乱砸一气,有时甚至会把新娘砸得花容失色。不过,新娘多少有所准备,事先带上一条方巾,不等沙土砸过来就将方巾把头遮起来。记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为了防止被砸,新娘子前面举一个***的石膏像,这样谁也不敢砸了,谁都怕把***他老人家给砸坏了。但这个法子也只管了一阵子,后来小孩子还是照砸不误。那时大家日子都过得紧,新人并不是过一个村子都散糖果的,你不砸,她是不给的。

一般来说,“砸新人”有不成文的规矩,主要是三条:只有路过的才能砸,本村庄的一般不能砸;小孩子可以砸,大人一般不能砸,起码不能狠毒地砸;散过喜烟喜糖后不能再砸。其实,迎亲队伍自己也是矛盾的,如果砸狠了他们肯定不高兴,但如果一路上无人来砸,他们也很失落。且不说“不砸不发”,起码表示你这个队伍的人际关系不怎么样,招摇过市的都不惹眼,没有理答你。大喜的日子,稍微砸一砸,闹着玩儿,不管砸了谁,都不会生气恼怒的。所以。一些办事细心的人家,会事先给几个喜欢热闹的人打招呼,叫他们安排人来砸。

可能真的是为了闹着玩儿,“砸新人”的风俗非常普遍。东乡族的婚俗,闹新房时用枕头砸新娘,迫使她尽早掀开蒙面的布巾;戴厚英在《流泪的淮河》中描述,淮北人闹新房时用楝树果子砸新娘;在湖北孝感,迎亲时女方亲友用预先准备的树枣、萝卜条以至豆渣、饭团等轮番抛掷取乐,主要是砸新郎;在东北,新娘去夫家的时候,喜欢用五谷杂粮砸新娘。相比较而言,桐城的砸法显得比较原始,多少有点野蛮。

这不由得让人起疑:此俗何来?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别地一般在闹洞房的时候砸,桐城却在迎亲的路上砸;别地弄个东西随便砸一砸,桐城却弄个砖头石块实实在在地砸;别地砸一砸纯粹为了取乐,桐城却在取乐的同时取一点喜烟喜糖。《康熙桐城县志》曰,“同安郡其俗信鬼神,好遥杞,父子或异居,人性劲躁,包藏祸害,视死如归”。难道说,桐城人自古以来本性野蛮?

窃以为,非也。即便桐地自古民风强悍,《康熙桐城县志》也说,“自平成(南朝)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丧杞婚姻胥近于礼”。况且,别地的人骂桐城人,也只说阴险狡诈,断不会说野蛮粗俗的。

虽然不能确切地知道“砸新娘”的缘起,大体的发展线索还是可以猜出一鳞半爪的。(1)旧时的人有很强的地盘意识,从他们的地盘路过,多少要留下一点买路钱,否则就会被人讥笑为软弱无能。(2)旧时的人很迷信,红喜事从一个村庄过,这个村里的人以为你带走了喜气,必须把你的喜气给砸掉;白喜事从一个村庄过,这个村里的人以为你带来了晦气,你必须放鞭炮给吓走。至于“越砸越发”,不过是发展到后来的一个托词,好比一个人把东西打碎了,虽然心里很难受,嘴里却说“碎碎(岁岁)平安啦!”

实际上,与桐城相类似的“砸新娘”也还是有的,比如庐江与桐城交界的地方、宣城的一些地方。只是,这两个地方多少都与桐城相关,庐南自不必说,宣城在近代是有大量桐城移民的。大家知道,桐城人大多是从江西、两湖移民来的,估计这些区域十有八九会有此遗风。

桐城民俗十大怪(9):煮鱼上桌不算菜

吃鱼好处多多,除了味道鲜美、众口可调,还能治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年的时候,吃鱼又被赋予特别的含义,所谓年年有鱼(余)、吉庆有鱼(余)是也。在大多数地方,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吃鱼,以讨一个吉利,所以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过去有副常用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旧时,一些文绉绉的知识分子是只吃鱼不吃肉的,因为这些所谓的君子“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而鱼被宰杀时是不会发出嚎叫的。

在桐城,大家也是喜欢吃鱼的,招待客人一般都是做三牲饭,即以鸡、鱼、肉为主的家常饭。就算是祭祀祖宗,带的也是三牲碗。过年的时候,照例是要煮鱼的,大年三十晚上煮鱼照例是要上桌的,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煮鱼上桌并不算一道菜,是万万不可以动筷子的。难道说桐城人就不想“年年有鱼(余)”,就不想过年的时候讨个吉利?非也!原来是因为桐城人的思维和常人不一样,常人为了追求“年年有鱼(余)”,觉得应当把这个“鱼(余)”吃掉,而桐城人认为,“鱼(余)”就应当“鱼(余)”着,吃掉就不“鱼(余)”了。

窃以为,两种理解无所谓谁对谁错,只是桐城人的理解有比较深的文化内涵。因为,过年吃鱼是正常的,现在你吃了,文化含义不饱满;而过年不吃鱼是反常的,文化标志性就非常强。只是,大过年的,连条鱼都吃不上,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嘴巴和口水。由于不太人道,更有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所以很多地方实行了适当的变通,要求相对宽松一些。在这些地方,只是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鱼,正月初一到十五,请客要上两碗鱼,一碗可以吃,另一碗不可以吃,到底要吃哪一碗听主人招呼。不能吃的叫“碗鱼”,意思是装在碗里不能动的。后来,索性更宽松一点,大年三十也上两碗鱼了,反正吃了一碗还剩下一碗,不愁没“鱼(余)”。

可能,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鱼并非桐城的专利,但这种民俗肯定不普遍。而且,即便同样是不吃,说法未必一样。比如,东北一些地方三十晚上也是不吃鱼的,但他们是因为鱼儿多刺,怕一年里老有拨不完的刺;旧时,北方有些地方不仅三十晚上不吃鱼,他们什么时候都不吃鱼,因为缺少外来的佐料,无法将鱼去腥。

桐城民俗十大怪(10):死后带累下一代——忌血葬

旧时,无论什么地方的人,对葬仪都是极其重视的。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葬仪,总有一些迷信的说法和做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只是,不管多么怪异,大家都普遍尊奉一个共同的信念:入土为安。按照佛教的说法,只有入土为安,才能投胎转世。所以,在轰轰烈烈的葬仪之后,一定要将逝者尽快葬下去,这是第一要务。过去,如果一个人混得悲惨,都会聊以地说,“只求一把黄土埋起来”;如果一个人十恶不赦,大家就会诅咒他“死无葬身之地”。

可是,桐城这个地方偏要反着来,人死以后忌血葬,要在野外找一个避风且风水好的地方将棺木厝放起来,用稻草盖上防雨雪,俗称“厝基”。乍一听,一定以为桐城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因为有些少数民族喜欢在临江河的山崖绝壁间凿眼、钉桩厝放棺木,称“悬棺葬”;有些少数民族将棺木厝放在山洞里,称“洞穴葬”;藏族人将尸棺厝放在高台,称“”。

问题是,无论是悬棺葬、洞穴葬还是,都属于一种“安葬”,即最后的安置。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不作兴土葬即埋葬,虽然没有入土,但已经“安”了。而桐城则不同,棺木厝放在野外只是临时措施,三年五载以后,还是要再行安葬的。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桐城人是信奉土葬的,也是相信入土为安的,为什么迟迟不入土埋葬呢?这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厝”,暂时放置,待葬或改葬。那么,为什么现在不速葬呢?现代的人解释说,只有厝放三年以上,才会投胎转世。这完全是把话说反了,没有说到点子上。暂时不安葬,估计有几方面的原因:

(1)过去的人穷,安葬不起,就暂时厝放一下,等待家族中死的人多了,凑在一起合葬,这样可以减少费用;

(2)过去战火纷飞,很多人逃荒时客死它乡,暂时厝放一下等待回家安葬。古徽州也有厝放的习俗,只是他们条件好些,不是厝放在野外,而是厝放在特制的寝楼里。

(3)过去有丁忧三年的习俗,为了尽孝道;

(4)一时没找好墓地或一时买不起墓地;

(5)安葬多在远处,而厝放一般都在家门口,可以为晚辈祭祀或哭坟提供方便。这几种力量的合力,使厝放成为一种习惯,而当习惯已经养成,即使这五方面的力量一个都不存在,它已经作为一种风俗根深蒂固了。

道家法阵有哪些

骨灰撒海

骨灰撒海,是指将亡人骨灰撒入大海,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骨灰撒海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骨灰撒海有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有利于移风易俗,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和国家***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为人民树立了榜样。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间。

仪式过程  

骨灰撒海时要举行告别仪式,由专人主持(也有宣读祭文的)并请家属代表讲话,回顾逝去亲人的生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并行默哀礼。随后,在哀乐声中,家属将鲜花与骨灰相伴,缓缓撒入大海。骨灰回归自然。 撒海时不能将骨灰盒及骨灰袋等其它杂物投入大海,要注意环境保护。

撒海优点  

骨灰撒海不仅节约了国家土地,不浪费***,与购买墓地安葬相比也更经济。人体焚烧的温度是800摄氏度到1200摄氏度,有害病菌无法存活,火化产生的骨灰,属无机物碳酸钙,并非有毒有害物质,不会引起水质污染。不但如此,参加撒海的骨灰,均经过卫生检疫部门不定期的卫生检验检疫。

为什么老人死了以后在坟前栽一棵柳树这有什么含义

1、封魂阵:→茅山第一代掌教丘同生***发明的一种阵法,依据十七枚通魅(沾了童子眉的古代铜钱)在地上伪造一个小七关,让冤魂游弋此中,永世难觅出径。

钱经万人手,阳气很重,加上童子眉,便能起到抑制阴气流动的效果。

将棺中的阴孽之气由“活符”引入锁魂阵,然后用“真阳涎”(就是人吐出的血涎)”封死棺中尸身的阴脉,怨气在小七关中得不到尸身的阴气不充,自然可日益消散。

斫龙阵:一种众阁教的葬地阵法,其中混杂了众阁、茅山两教的精髓,是一种以山河之灵捍卫墓葬的阵法。所谓山河之灵,便是自然界阳气或阴气的总称,茅山术认为山河与生物一样,也有阳气与阴气之分,山为阳则水为阴,众阁教也有同样的认识,所谓“临山则阳盛,衰不惑焉”。

在茅山术看来,山河之灵是天地间最厉害的力量,非人与畜牲、恶鬼的力量所能抗衡,所以以激发山河之灵解决畜牲或恶鬼的方式方法层出不穷。在汉代,宿土、众阁教潜研修基之术,尤其是众阁,将茅山的驭鬼之术与宿土的修基之术进行了完美结合,至隋唐,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学术基础,

由于唐代始兴的开山为墓之风,故众阁教的某位能者便发明了“斫龙阵”,便是专门利用山河之灵守护古墓的方法,

但这“斫龙阵”并非一个固定阵法,真正的“斫龙阵”有“九台”(分别是“鉴临台”、“定落台”、“星吮台”、“坤殂台”、“真仙台”、“合仗台”、“空榻台”、“空虡台”和“燧门台”,这九座台仅是九座法台,并无关键作用,

关键的作用点在于九种器物,名曰“镇台”,但这“镇台”究竟为何物概无定论,大体上以各类玉石、煞器为主,按山脉走向正确安铸“九台”的位置)之说,这九台的位置依山势的变化而变化,依“镇台”的效果的不同而不同。

2、释艮阵:→“艮”,是八卦之一,代表山,也有坚强或坚硬的意思。

在《众阁真言》中,山是很特别的东西,即为纯阳,又纳至阴,虽说山中的阳气要远远大于平原地区,但山中的阴气亦要比平原地区要强上不少,《茅山术志》有一大章便专门介绍对付山中恶鬼的方法,这“释艮阵”便是其中之一。

顾名思义,“释艮阵”便是稀释山中恶鬼力量的阵法,在山中恶鬼出没的地方,都是阴气聚集之所,这“释艮阵”要首先用纯阳的东西摆出一个“拔阴斗”,把地下蕴藏的阴气吸出来,把患者摆在阵眼上,地下的阴气便会在患者身体上逐渐聚集,

即使身上的东西再厉害,这地下源源不断的阴气也有超过他的时候,一旦地下阴气超过了患者身上的东西,那东西便会认为有来头更大的同行要占据这个身子,识相的就得乖乖走人。

3、阳护阵:→这是一种利用阳血结成的***阵,发明于清朝,实际上这是一种蒙蔽冲身恶鬼的方法,“阳护阵”共有三十六枚铜钱组成,以三十六天罡星的位置排布

(道教认为,北斗星的星群中包含三十六颗天罡星与七十二颗地煞星,天罡为阳,地煞为阴,肉眼观察不到,但某本失传的书上画出了三十六天罡的排布)。

4、阳怒阵:→其原理是利用“阳魂法”的原理释放身体最大阳气,用小七关将这些阳气聚集起来形成气场,避免外散,然后利用宝刃的煞气破掉身体周围的阳气,在气场破裂的一瞬间,阳气强度不亚于借阳的强度,虽然只是一瞬间的爆发,但足以吸引周围所有恶鬼的注意,甚至能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

5、鬼门阵:→也叫“鬼阵”,茅山术中曾有一种“引魂”的方法,就是在鬼节的时候,用礞石(一种属阴的石料)粉等物品引出一条路,从大路上引开冤魂,以免人鬼相冲。

在茅山的理论中,以当地的星位图为基准,用礞石摆出“鬼门阵”引鬼的方法是真实可行的,大路是魂魄通行的地方,把鬼门阵的阵口设在大路,这样大路的游魂便会通过礞石的线路行走,

然后再在目的地设一个“驭鬼桩”也就是刻有“引魂经(一种道教超度用的***,有牵魂引魄的作用)”的汉白玉桩子,鬼便会在此打转,就是给鬼安排一个“鬼打墙”,可以激发鬼的怨气,日久天长,即使是普通魂魄不是恶鬼,后来也会变成恶鬼。

6、骸阵:→也叫“火孽阵”,是降术中一种邪门且极为逆天的阵法,冤魂恶鬼只能在自己的尸身附近作祟,触犯尸身,要么犯怨孽之气大病大恙,要么闹撞客鬼气冲身,而在远离其尸身的地方是没事的。

而“骸阵”的原理就是先让一个人惨死(大部分是烧死或水熏,就是先扔到盛满冷水的容器里,然后给容器加热,把人活活煮死),然后利用死者的骨骸为其重塑一个“***身”,并使其魂魄依附其上,简单来说就是人为给恶鬼制造一个***的尸身坟墓,所以在“骸阵”周围。

往往会听到有人说话、哭泣等等声音,甚至看到人形,若在“骸阵”周围呆的时间过长,兴许也会闹出撞客。

这种阵法即便在降术中也属于“渎神戏鬼”的大忌之术,布阵者必折阳寿,且折的比直接在活人身上下降还要多。

7、八阳阵:→八阳阵又称“金钟罩”,是一种防止恶鬼或畜牲冲体的阵法,有点类似于借阳,当八个活人站在阵眼上时,每个人都拥有整个“八阳阵”的力量,等于说是用八个人共同的阳气来守护这八个人。

8、群阳阵:→是一种把茅山已有的阵法“僭阳阵”与“鞫阴阵”二合为一的阵法,“僭阳阵”主要是一种依靠生符、鸡喉以虚张声势的做法,主要是对付畜牲用的,

“僭阳阵”一出,施术者的阳气会被十六张“生符”平均分为十六份,畜牲很难分清哪是施法者,哪是生符,所以会盲目攻击一气。

“鞫阴阵”,是一种“请君入瓮、关门放狗”的阵法,这种阵法借三十六柱引魂香,在恶鬼或畜牲面前营造出一个貌似异常强大的气场的***象,但却故意要卖给对方一个破绽,

对方一旦进入就出不去了,除非把施法者击倒,但这也是对施法者本身能力的考验,大部分情况下,“鞫阴阵”是在施法者确定对方不是对手后,为防止对方逃跑而摆的阵法。

然后一路“引鬼符”(“阴符”的一种,用属阴的材料描画,有引魂钩魄的作用),直通“群阳阵”正面的“破口”。

9、锁鬼阵:→俗名“雷池”,是专门用来禁锢恶鬼的方法。按《周易》的理论,日属阳,夜属阴,恶鬼是只能在夜间活动的,古人观星时将整个夜空分为二十八个星区。

称之为“二十八宿”,其中每宿包含若干个恒星,而“雷池”的布法,便是在恶鬼周围布上28个铜钱,人为划定一个***的“二十八宿”,铜钱数阳,所以便给恶鬼造成了越“雷池”一步则入“阳境”的***象。

这个阵法对恶鬼没有什么伤害,只能起到禁锢的作用,禁锢的时间视恶鬼力量的大小与智商的高低而定。

10、净寐阵:→茅山术中对付尸变的阵法,所谓净寐,并不是说让人睡觉,而是有“让死者入土为安”的含义。

茅山术认为,死者诈尸,是因为身体三魂七魄没走干净,用这个阵法可以将体内残留的魂魄完全冲出身体,在馆周围刻的九个洞,叫“阴闶”,诈尸,大多是由于死者死的不甘心从而心存怨气所致,而这“阴闶”,就是专门用来释放亡魂怨气的。

11、十八冥丁:→是从众阁的十八脉演化而来。

在古代众阁教的葬地阵法中,有一种未成文的山葬阵法,叫十八脉,是一种以猴子、猩猩等灵兽为祀物的灵阵,在盛行开山为墓的唐代颇为流行。

其原理,是以异术为主、机关为辅,异术侵闯陵者之身,机关护陵椁之固,整个十八脉,要分成十八个脉眼,同护墓主安宁,但这种以动物为主的葬地阵法最大的缺点就是有效期短,多则百年,少则十数年,即告失效。

此种阵法并无定数,小到鼠犬、大到虎豹,甚至是活人,都可为之脉眼。

所以到了唐朝后期,有一些见利忘义的能人开始尝试用童子来代替灵兽,以此加强阵法的威力,并延长有效期限,用童子布的“十八脉”,便是所谓的“十八冥丁”,

由于此种做法有违天道,所以自“十八冥丁”诞生之日起,便被众阁历代掌教所明令禁止使用,甚至连“十八脉”也一起被禁止了,这也是此种阵法在《众阁真言》中未有正式记载的原因。

12、铁竹阵:→茅山术认为,人体内的阳气由七脉中的“惠顶”而出,至“足阳”而竭。

也就是说,“足阳”脉是人体阳气循环的出口,也是七脉中阳气最弱的一脉。

足阳在脚上,大部分恶鬼或畜生冲身,都是从此脉下手。

所以,茅山前人便发明了一种阵法叫“铁竹阵”,方法就是利用铁钉从脚面刺入“足阳”,封住此脉(铁器不走阴阳),所以不管人的身体有多孱弱,在怨孽之前都能保证安然无事。

13、百尺崖:→茅山掌教羽化的地方,就叫“百尺崖”,又叫肃心阵。

道教的思想核心是与世无争、旁观时局,然而世间万物复杂。

上述两点,即使是一教之尊,也未必真能做到这种心境,所以,也不知是哪代掌教,以毕生之学创造了一种专门为死后营造“与世无争”环境的阵法,这就是“百尺崖”。

百尺崖由三十六个‘石台阵”组成,每个石台阵仅寸余,砾石罩之铁网埋于地下半尺,整个百尺崖方约百尺,常位深山静谧之处,作茅山掌教羽化之所,相传百尺崖内人鬼不扰,实为真正的清静自在。

在茅山的门规中,百尺崖的布法历来只有掌教与掌门大***两人掌握,茅山教有两块玉佩,一块掌教玉佩,一块是承教玉佩(也就是掌门大***的玉佩),

在这两块玉佩上分别刻有“石台阵”的布法与“石台阵”在“百尺崖”中的布局,如果掌教突卒的话,拿承教玉佩的人就是新掌教(也算是古代避免因师傅突发***导致门人争权夺位的方法)。

14、精忠阵:→东晋末年。末帝司马德文被权巨刘裕篡位后。

被封为“零陵王”,表面上似乎受优待,但他一生子便立即被刘裕杀死;他与妻子整天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

“自煮食于床前”,且天天晚上都会担心有人刺杀自己。当时,江东有个出名的道士叫宋燕(号广阳子,后人亦称其为宋广阳),号称会通神之术。

他的亲信陈克找到了这个宋燕所主持的道观,但宋燕死活不见,陈克便在道观外边一跪就是三天三夜,直到饿昏在道观门外,后来宋燕似乎真的被陈克的忠心打动了,

画了一张图让一个扫院子的老道士交给陈克,并给了陈克八个刻满咒文的小石桩,让他按图上的画的位置把石桩埋于寝室地下,屋里的人便可得真神护体。

回到零陵王府后,便与司马德文一起秘密的埋了石桩,后来,刘裕果然派人来刺杀司马德文,可那个倒霉蛋刺客刚一进屋子,便休克在地手脚抽搐,醒过来便疯了。

在那个阵起效的时候,施法的人其实已经死了,施法者必须用自己的魂魄捍卫阵中事物,所以叫精忠阵。

并且这个阵是认人认物的,为谁而布,就只能保护谁。曾几何时,也曾想为某人布这个阵。

15、阳魂法:→魂魄是属阴的,“阳魂法”,则是让魂魄携带阳气,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巨大的力量震慑恶鬼。

这是茅山教同归于尽的法术,其原理是点破七脉,让全身的阳气泄出,然后吻颈***(利器需带阴气,所以要先把匕首***地里,阳魂法不可用毒,不可窒息,仅可死于物理伤害)。

让自己的魂魄汲取身体中泄出的阳气,变成“阳魂”,用过阳魂法的人,魂魄会因阴阳相冲而离体,即使抢救过来,也是植物人,茅山书中统称为“呆尸”。呆尸即“无魂之体”。

16、金刚墙:→在地面上插一圈铜钱,和往常不同,铜钱要竖着插在地里,茅山术中称其为“金刚墙”,实际作用很简单,驱鬼要用属阳的材料,而子时以后地阴上行,阴阳相冲则会形成“黼气”,而“金刚墙”的作用就是避免四周的地阴因“黻气”而骤聚于中。

17、地火阵:→这是一种以赤硝为原料的阵法,成本很高,可以化解怨气,先让恶鬼成野鬼,再超度进轮回。

方法是先把恶鬼逼入死玉,然后以桃木盒装起死玉,在远离脉眼的地方造一个“鬼冢(和衣冠冢一样,鬼冢葬的并不是死者的尸身,而是魂魄)”。

如果恶鬼的怨气太重,就直接布七关困之,再以符经反复泄其怨气,最多一个时辰也应该成野鬼了,而当魂魄超度完毕进入轮回以后,桃木盒子和死玉还可以再利用。

18、送鬼入地:→使用人阵合一并将匕首深深插入地下,这一招叫“送鬼入地”,用茅山的理论讲。

“凡法者以至阳治至阴,皆有“入地”之力,大阴盛者,阳即衰灭,然大阳盛者,则置斯于地府,不得超生哉”。

意思就是说,如果以极大的阳气与极大的阴气对抗,都有把对方彻***服的威力。

如果阳气不敌阴,则施法者会死亡,而如若阴不敌阳的话,冤孽即被打入地府,永世不得超生。

咒语:逆吾者死,敢有冲当!刀插地府,由我真阳!急急如律令!

19、青龙赤血阵:→青龙出海,天地寻踪,乾光汹涌,霸邪亡命,青龙赤血阵,乃更阴改阳之乾坤大阵!颠倒日月,江河逆流

20、毒鳞阵:→是茅山的禁阵,该阵法载于乾元观藏书斋,满清入关之前,当时的掌教高云曲和龙虎山的陈敬昌***联手发明的。

茅山术的阵法分为“外阵”与“内阵”,顾名思义,“外阵”是借用地理地势与施法材料施于外界的阵法,而“内阵”则是布在人身上的阵法,这毒鳞阵便是内阵的一种。

在茅山的理论中,人在过于痛苦的时候,魂魄会暂时离体,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休克,这时即使人还活着也会丧失意志,而在战场上,很多人仅仅被砍了一刀就倒下了,也正是这种因痛苦所导致的“失魂”现象所致,实际上,这些倒下的人并没有死,而仅仅是休克或昏厥而已。

毒鳞阵的目的,便是杜绝这种在战场上因伤痛而“失魂”的现象,其原理是先用烧红的烙铁烫焦人体七脉后,将一种名为“琵琶鱼*”的鱼鳞嵌入七脉的焦肉之中,待伤好后鱼鳞于皮肉即合为一体,所以这种阵法又称为“琵琶鱼阵”。

这“琵琶鱼”本生于深海,阴气远重于其他鱼类,其鳞生入七脉之后,因阴阳相吸的原理,可以减缓七脉的阳气循环,打乱人体正常的阴阳气脉,一来可以让人体七脉穴位周围的表层皮肤迅速进入医学上的“坏死”状态从而迅速“角质化”,不具刀枪,

二来则更可以阻止魂魄轻易出窍,有效防止人体的短暂性休克,被施以毒鳞阵的将士,无异于金刚不坏之身,“任遍体鳞伤而不减其勇”,在冷兵器时代,倘若整个部队都被施了这种阵法,其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

21、遽魂大阵→(遽:读音jù,形声,表示与行走有关。):和青龙赤血阵等阵法一样,属茅山三十六大阵之列,所谓的大阵,不仅仅是说规模大,其难度与危险程度亦要超过其余的阵法。

其原理是用六十四个人,在铁棺周围摆出八个“八阳阵”这八个小的八阳阵各自为阵眼,又构成了一个大的八阳阵。

以此来震恶鬼,因为人是可以走动的,所以这遽魂大阵能够把冤魂运送到指定的位置而不惊动冤魂。

但此阵要求阵中每个人的步伐都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如果阵中某一个人的误差过大,便会导致整个大阵的失败。

如果阵中运送的真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妖怪,那后果绝对是不堪设想的。

22、星陨阵:→一种失传已久的古代法阵。

古代人认为,天上的每颗星宿都代表一个世间的大人物,如果天上某颗星星陨落了,也便代表这个大人物死了。

星陨阵便是确定星宿“陨落”方向的法术,只要按照“星殒阵”确定的星宿陨落的方向一直走,便会找到死者的尸身。

道家起源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老子》作者生活年代在学界尚有争议,或以为与孔子同时,或认为晚于孔子。

老子主要批评了孔子所执之"礼"及"仁义"观念,对杨朱则主要批评了其"予智自雄"及对"明王之治"的追求。老子之后,杨朱本人曾针对墨子的"兼爱"、"尚贤"、"右(明)鬼"、"非命"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了"非议"。

杨朱后学子华子则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六欲不得其宜"的观点和行为做出了双向的扬弃,詹何则将杨朱"为我"、"贵己"之说中"损一毫利天下不为也"的思想作了近乎极致的发挥。

庄子本人和庄子后学都有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以魏牟为代表的庄子后学认为庄子之学大如东海,而名家公孙龙等人则似埳井之蛙。

以《天下篇》为代表的庄子后学批评诸子百家之学"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皆为"不该不徧"之学。"稷下黄老道家"的学术批评以慎到、田骈和《管子》学派为代表,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了批评性总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道教、百度百科——茅山道术、百度百科——道术、百度百科——阵法、百度百科——道家

古人说:“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财人疏”,有何含义?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农村作为我国农耕社会时候的基本聚落,还是保留了很多悠久的传统文化。现在农村发展也在不断加速,十几年了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农村的习俗也随着发展渐渐消失了,不过有的习俗还是没有被时间冲淡,保留了下来。农村传统习俗最多的场合莫过于红白喜事了,这其中尤以葬礼为多。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所以葬礼上的习俗忌讳也是最多的,在村庄间行走,很多人都会好奇这样的现象,就是村里的坟头都会有一些大柳树,那么这有什么来历呢?大家知道这个风俗吗?我们今天就来简单讨论一下。

过去农村土葬时,坟头都会栽上几棵柳树,其中缘由你知晓么?

相信很多朋友都会看到农村很多农田里会突兀得出现几颗大柳树,枝繁叶茂很大很好看,走进一看,发现有柳树的地方往往会有一些先人的坟墓,这也引起了很多人不解,为何先人去世,坟头要栽上柳树呢?而且这些柳树长得很茂盛,远远就能看见,其实原因是这样。

过去农村土葬时,坟头都会栽上几棵柳树,其中缘由你知晓么?

我们都知道,如果有老人去世,那么肯定会召集里里外外的亲朋好友,举行比较盛大的葬礼,来给老人送最后一程。农村的葬礼程序繁多,有报丧、入棺、送殡、烧七等等。其中出殡的时候,老人的长子长女(也叫孝子),会拿着一个火棍,就是用柳木做的棍子,大概有半米到一米长,也有的地方会叫丧棍,虽然叫法不一,但基本是都要拿的。

过去农村土葬时,坟头都会栽上几棵柳树,其中缘由你知晓么?

那么为什么要要拿这样的一根棍子呢,因为在老人出殡的时候,儿女一般都会都会伤心难过,走路不稳,这时候就要拿着这样一根棍子,一直到老人下葬的地方。等把老人埋葬好以后,还要把这根棍子象征性的插在坟头,一般有几个儿女,就插几根这样的棍子了。而插的这些柳木棍,经过风吹日晒雨淋,经过了大自然的洗礼之后都会慢慢活过来,几年十几年过后,就会长成参天柳树了。那么插上这些柳木棍可以庇护后人,是一种保护后代吉祥平安的意思。

过去农村土葬时,坟头都会栽上几棵柳树,其中缘由你知晓么?

而除了保佑平安,我们知道柳谐音"留",在古时常常会赠送柳木来代表一种不舍和祝福,希望离别之人能够在他乡早日扎根。所以坟前插柳枝,也是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不再痛苦,过得幸福平安。从这里我们也是能看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丧葬风俗繁多也是有它的道理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还是要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封建迷信害人害己的要剔除,而对生活更加积极正能量的我们要继承

俗语,为群众创造,通俗易懂,在群众口中流传。因为绝大多数的俗语都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所以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随着人们都逐渐走出农村,俗语在人们的口中说得也少了。但是,一直坚守在农村地区的农民还是会讲一些俗语,像“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财人疏”。

这句话从表面上很好理解,其背后真正的意义其实就是祖宗的忠告。

雨打坟,出贵人

简单可以理解为雨水打湿了坟墓,家里会出贵人。

我国一直以来都讲究“入土为安”,只有将死者埋进了土地里,死者的在天之灵才可以得到安息。

这里的“雨”也可以理解成“泪水”的意思,逝者看到后人办好了自己的后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从而保佑后代出贵人。

雨打棺,财人疏

简单可以理解为雨水打湿了棺材,家里会人财两空。

这个正和上面相反,死者在下葬之前没能安安静静走,被雨水打扰了。

这里的“雨”也可以是理解成“泪水”的意思,逝者看到后人连自己的后事都没能办好,所以在天上哭了,得不到逝者的祝福,家庭越来越衰败,直到人财两空。

浅层次理解这两句话肯定有些片面,接下来咱们深度分析一下。

这句话背后揭示出的道理是——孝道。

前半句是表达了逝者的后代孝顺,后半句是表达了逝者后代不孝。

一旦是入土为安之后下雨,证明着家里的孩子们都孝顺,生前都死者都比较好;一旦没等入土就下起了雨,并且还打湿了棺材,这就证明死者的孩子不孝顺,就这样被埋了死者不甘心。

背后揭示出来的道理一目了然,做人一定要孝顺。

活在大千世界中,孝道首先是第一位的,不要让老人怀着遗憾离世,更不要冷落老人。现在这句俗语放在社会中可能比较粗糙,但是话糙理不糙。

“常回家看看,哪怕是帮助妈妈收拾收拾碗筷和打扫打扫家务,哪怕是给爸爸******沟通沟通。老人每时每刻都将孩子记挂在心里,他们不图我们大富大贵,只求我们平平安安。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千万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再次上演。

老人生前对他加倍的好,老人死后葬礼简单低调,这样的人都是孝顺人。

当然了,这也不是评判一个人是否孝顺的标准。有的人生前对老人好,老人死后比生前还要好,难道这就是不孝顺了吗?

其实真正的孝顺就是来源于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事情,有时候一个眼神就能流露出来,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展现出来,甚至有时候几个字就能看出来。

冬天来临了,如果家里面有老人,不妨给他们做一顿热乎可口的饭菜,不妨给他们织几件厚实的衣物,不妨抽点时间多陪陪他们。

别看不上一些小事,正是一些小事加起来才表明了你的孝心,你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