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是哪里人,牛郎织女哪里人?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5 0
  1. 牛郎织女故事的来历
  2. 牛郎的故乡到底在哪里
  3.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哪里人?
  4. 关于《牛郎织女》的资料,越多越好
  5. 牛郎织女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年代

山东的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之一,是我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中国爱情发源山东沂源 证据 1《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篇》云:“维天有汉,蓝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说明牛郎织女传说最初是作为两颗星星的名字出现的。《左传·昭公九年》中云:“及武王克商,薄姑、商奄,吾东土也。薄姑齐也,商奄鲁也。”以上两则文献,证明“大东”乃指齐地。而山东省淄博市的沂源县,介于齐鲁两地之间,在地理位置上当属大东的核心地区。 证据 2风光景物传说自然契合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离不开生活原型。在山东民间戏曲《天河配》的剧目中曾提到过牛郎名叫孙守义,住在牛郎官村。姓孙的这个家族,在沂源县牛郎官村世代居住,自然而然和这个传说相吻合。牛郎官村里的牛郎庙,初建于明万历九年,清嘉兴二十年重修,殿内为牛郎和子女的塑像,旁卧金牛,墙上画着牛郎织女的完整传说,因遭破坏,牛郎庙仅存石碑与地基。2009年得以重建,恢复旧制,并拓有孙氏宗祠。 在沂源县流经燕子崖的沂河岸边,有座风景秀美的大贤山。相传莫洲人张道通云游至此,在山洞中修行,一日梦见一女子哭诉,称其是玉帝的女儿,因爱慕凡间的牛郎,故下凡尘,暂无居所,恳请收留。张道通醒后,去山下村落寻找,果见有牛郎孙守义郁郁寡欢。遂搬出此洞让给织女。唐朝时,有人路经此地,隐约听到洞中传来扎扎机杼声,感到十分神奇,遂塑织女像于洞中,沂源八景之一“织女仙洞”由此得名。该洞历经多次重修,今为清代建制,洞中历代碑文保存完整,其中《沂水县重修织女洞重楼记》碑上文字记有:“志唐人过谷,闻洞中扎扎机声,故织女也……对岸并起牛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矣……” 当地人认为,沂河就是那条隔断牛郎织女的河水。相传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黄昏,山中百鸟都来搭起鹊桥,成全牛郎织女相会。山中的鸟兽都盼着把这条河移开,好让他俩天天见面。时间久了,“移河”便成了这条河的名字,后来人们改“移”为“沂”,在当地人的方言中,“沂河”与“***”谐音。可见在当地风光景物方面,此地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多处合理契合之处,这进一步证明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山东沂源。证据 3 其他“起源地”多为汉之后流传区域 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还有河南南阳、河北邢台、湖北襄阳等,但是构成起源之说都比较牵强,从严格意义上讲,只能算是被流传推广区域,其道理如下。 在汉代,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已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汉武帝为解决都城长安的供水问题,开凿昆明池,模仿牛郎织女二星宿隔着天河遥遥相对的情景,立牛郎、织女石雕。从此,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第一次有了具体形象。唐玄宗在宫中曾建一座高过百尺可容纳数十人的乞巧楼。可见,七夕节的形成与历代***的大力推介不无关系。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和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申报的牛郎织女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和顺是一个对“七夕文化”进行了较多演绎的地方。“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金牛洞”、“老牛口”、“牛头山”、“相思背”、“喜鹊山”等十余处地名与牛郎织女传说情节相对应,当地也有着过七夕的风俗习惯。但是,牛郎乃一个贫农,过多的景观及剧情,失去了民间传说原生态衍变的合理性,带着明显后天演绎的成分。 2007年,全国首届“牛郎织女传说研讨会”在沂源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30余位民俗、民间文学方面的著名学者,在沂源实地考察了牛郎织女的古迹和传说后,对其历史渊源、故事传承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展开了讨论,一致认为: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播地。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向沂源县***授予了“中国民俗传说之乡——牛郎织女”牌匾。

牛郎织女故事的来历

在山东民间戏曲《天河配》的剧目中曾提到过牛郎名叫孙守义,住在牛郎官村。姓孙的这个家族,在沂源县牛郎官村世代居住,自然而然和这个传说相吻合。牛郎官村里的牛郎庙,初建于明万历九年,清嘉兴二十年重修,殿内为牛郎和子女的塑像,旁卧金牛,墙上画着牛郎织女的完整传说,因遭破坏,牛郎庙仅存石碑与地基。2009年得以重建,恢复旧制,并拓有孙氏宗祠。

牛郎织女是哪里人,牛郎织女哪里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语释义

解释: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出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示例:尝笔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 ★清·郑燮《范县署中寄余弟墨粉四书》。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分句、宾语;指分居两地的夫妻。 英文:the cowherd in the legend “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er” .

[编辑本段]传说相关

简介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之一,是我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中国爱情发源山东沂源

《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篇》云:“维天有汉,蓝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说明牛郎织女传说最初是作为两颗星星的名字出现的。《左传·昭公九年》中云:“及武王克商,薄姑、商奄,吾东土也。薄姑齐也,商奄鲁也。”以上两则文献,证明“大东”乃指齐地。而山东省淄博市的沂源县,介于齐鲁两地之间,在地理位置上当属大东的核心地区。 七夕之夜牛郎织女会天河的故事情节是从天象演义而来的,是上古观天象的反映。织女是七月之星,在男耕女织的古代,此时正是妇女夜以继日纺织的时候。那么牵牛之得名又跟时令有何关系呢?《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八月仲秋之月,饲养的牛、羊等牧畜体格渐丰,可以作为祭祀之物。此时的黄昏时分,明亮的织女星已经离开头顶向西滑落,而***东岸与其相对的另一颗星则随其后升上天顶,被视为牺牲之月的标志,并被顺理成章地命名为“牵牛”。正是基于对星宿的神化与人格化,结合农耕生活才产生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因此,沂源人民在七夕节这天仰望星空向牛郎织女拜祭的时候,都不忘从织女那里祈求纺织的手艺,希望能有像织女一样灵巧的双手、善良聪慧的心灵,祈祷爱情幸福美满。故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二、风光景物传说自然契合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离不开生活原型。在山东民间戏曲《天河配》的剧目中曾提到过牛郎名叫孙守义,住在牛郎官村。姓孙的这个家族,在沂源县牛郎官村世代居住,自然而然和这个传说相吻合。牛郎官村里的牛郎庙,初建于明万历九年,清嘉兴二十年重修,殿内为牛郎和子女的塑像,旁卧金牛,墙上画着牛郎织女的完整传说,因遭破坏,牛郎庙仅存石碑与地基。2009年得以重建,恢复旧制,并拓有孙氏宗祠。 在沂源县流经燕子崖的沂河岸边,有座风景秀美的大贤山。相传莫洲人张道通云游至此,在山洞中修行,一日梦见一女子哭诉,称其是玉帝的女儿,因爱慕凡间的牛郎,故下凡尘,暂无居所,恳请收留。张道通醒后,去山下村落寻找,果见有牛郎孙守义郁郁寡欢。遂搬出此洞让给织女。唐朝时,有人路经此地,隐约听到洞中传来扎扎机杼声,感到十分神奇,遂塑织女像于洞中,沂源八景之一“织女仙洞”由此得名。该洞历经多次重修,今为清代建制,洞中历代碑文保存完整,其中《沂水县重修织女洞重楼记》碑上文字记有:“志唐人过谷,闻洞中扎扎机声,故织女也……对岸并起牛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矣……” 当地人认为,沂河就是那条隔断牛郎织女的河水。相传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黄昏,山中百鸟都来搭起鹊桥,成全牛郎织女相会。山中的鸟兽都盼着把这条河移开,好让他俩天天见面。时间久了,“移河”便成了这条河的名字,后来人们改“移”为“沂”,在当地人的方言中,“沂河”与“***”谐音。可见在当地风光景物方面,此地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多处合理契合之处,这进一步证明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山东沂源。 三、其他“起源地”多为汉之后流传区域 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还有河南南阳、河北邢台、湖北襄阳等,但是构成起源之说都比较牵强,从严格意义上讲,只能算是被流传推广区域,其道理如下。 在汉代,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已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汉武帝为解决都城长安的供水问题,开凿昆明池,模仿牛郎织女二星宿隔着天河遥遥相对的情景,立牛郎、织女石雕。从此,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第一次有了具体形象。唐玄宗在宫中曾建一座高过百尺可容纳数十人的乞巧楼。可见,七夕节的形成与历代***的大力推介不无关系。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和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申报的牛郎织女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和顺是一个对“七夕文化”进行了较多演绎的地方。“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金牛洞”、“老牛口”、“牛头山”、“相思背”、“喜鹊山”等十余处地名与牛郎织女传说情节相对应,当地也有着过七夕的风俗习惯。但是,牛郎乃一个贫农,过多的景观及剧情,失去了民间传说原生态衍变的合理性,带着明显后天演绎的成分。 2007年,全国首届“牛郎织女传说研讨会”在沂源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30余位民俗、民间文学方面的著名学者,在沂源实地考察了牛郎织女的古迹和传说后,对其历史渊源、故事传承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展开了讨论,一致认为: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播地。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向沂源县***授予了“中国民俗传说之乡——牛郎织女”牌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而《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邮票题材的精确原地就在沂源。 西安斗门镇 汉代艺术瑰宝:石婆,石爷 牛郎织女石像的来历,据史书记载当年汉武帝在首都长安开凿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池,汉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为了上应天象,就在河两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织女像。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织女,也就逐渐演绎出了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故事。东汉时就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古诗描述他们的爱情。随着时间的累计,历代咏颂他们爱情的诗歌越来越多,七夕节也就逐渐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牛郎织女像凿于汉代 据考证,汉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了征讨西南诸国,在今天的西安***安区斗门街办开凿了用于训练水军的昆明池,在池的东西两侧分别立了牛郎和织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传说中牛郎织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意。关于牛郎织女的美妙传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 在1956年,“石爷石婆像”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汉朝大科学家张衡所写的《西京赋》记载: 乃有昆明灵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树以柳杞。豫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与檬汜。其中则有鼋鼍巨鳖,鳣鲤鱮鲖,鲔鲵鲿鲨,修额短项,大日折鼻,诡类 《汉书》作者史学家班固:《西都赋》记载: “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淮南子》、《三辅皇图》、《岁时广记》都有些记载。 唐宋,那就不得了,伟大的唐明皇和杨玉环“谈恋爱”都要选择在七月初七那天晚上对月盟誓了,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个塑像就在西安长安区斗门镇,那里老百姓把他们叫做“石婆、石爷像”,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有几十万游客齐集庙宇祈求幸福的爱情。 三 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宋代秦少游的词《鹊桥仙》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诗词、歌赋、戏曲文字说唱艺术,***作品,不胜枚举,叹为观止。 目前,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和省级森林公园的牛郎织女景区,已被列为淄博市文化建设重点工程,“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园综合开发项目被列入山东省《济青沿线城市***展规划》重大项目,其传说也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织女洞景区所在的沂源县,更是于今年3月1日成立了国内唯一的“牛郎织女传说”专门研究机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目前正在组织出版“牛郎织女传说”丛书(五卷本)和《爱的圣地·沂源》。 相信,经过勤劳巧慧的沂源人民的精心打扮,牛郎织女景区这个“中国爱情文化源地”,肯定会散发出更加漂亮迷人的光彩。届时,再到这里游玩,你肯定会更加不虚此行。

[编辑本段]故事相关

基本内容

相传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和美丽的爱情,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这个故事蕴含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母系家族养育孩子,丈夫只能隔一段时间才能与妻儿团聚。由此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起源与发展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传说。一是: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有的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边看牛,两人都很勤勉。天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婚。婚后两人贪图享乐,荒废劳动。天帝发怒,使他们分开,中间隔天河,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七天见面一次。乌鸦却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二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前一种传说中的基本情节,和《荆楚岁时记》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乌鸦传话”的情节。后一种传说则大大丰富、发展了原来的故事。它从星辰之间的神的爱情,转化为人神之间的恋爱故事了。至于其他种种传说,大多数是以此为蓝本而加以延伸的。那么,为什么在后一个传说中,要加进老牛这个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因为牛是农家宝,农民热爱耕牛,甚至还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碍时,农民容易产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发挥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同时,把动物人格化,也是各种民间传说经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相关诗篇

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具体以诗文的形式,描述了牛郎、织女之间相思的愁苦,艺术性地展示了爱情折磨时的痛苦悲伤。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相关记载

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但当时牛郎和织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没有爱情方面的描述。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 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天河就是我们在夜里看到的那条横贯天空的光带;我国古人也把它叫做“银汉”、“星河”、“天杭”、“银潢”、“明河”、“高寒”等等。现在天文学家叫它“***”。织女星在***的东边,它的西名是Vega。从前我国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现在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个“星座”。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附近***里有五个几乎一样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状,那五个星属天鹅座。***的西边稍为南一点有三个星排得很近,中间那个比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牵牛星,我国古称“河鼓”、“何鼓”、“黄姑”,西名叫Altair。牛郎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鹅在***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前我国许多人相信牛郎和织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会一次。那一夜,妇女们都穿针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织女星。这个故事也常被用作戏剧的资料,京剧、话剧和各地的地方戏里多半有“牛郎织女”这出戏。 在戏剧里,牛郎是一个农村里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帮哥哥种田,不肯帮嫂嫂车水,不肯帮妈妈做家务事。牛郎只是贪玩,只爱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梦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牵着老牛动身到天上去。同时,在天上有一位织女却想要下凡来享受人间的温暖。王母娘娘可怜织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鹊把织女带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真是“胜却人间无数”。一对爱侣被送上九霄云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胜境,日子一久,也便觉得平淡无奇了。织女得继续纺织云锦天衣,不能老陪着他。牛郎越来越感觉无聊,又从金童得知家里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诉织女。织女决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爱的春天。可惜事机不密,给西王母晓得了。她赶来用玉簪划成***一道,把牛郎和织女隔开,只答应每年七夕遣喜鹊结成天桥,使他们渡河相会一次。牛郎回到人间,很高兴地再看到母亲、哥哥、嫂嫂。从此,他不再偷懒,不再作无谓的幻想,天天努力劳动。他觉悟到在现实生活里也可以创造出美丽来。他闻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义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爱的织女不能也到地上来和他一起劳动,一起享受人间的温暖。不过每年七夕还可以相会一次,那已经比永别好多了。 有个话剧里有几首歌曲,其中一首是俞鹏所作的《鹊相会》: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一直到今天,我国还有好些人真的相信牛郎织女两星每年七夕渡河相会一次,许多妇女还在那一夜向织女乞巧。很可惜,科学告诉我们: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并不是真的,它只是一个富有诗意的神话而已。近年来,天文学的进步,使我们对这个恒星,对其他的恒星和***中,都认识得比从前清楚得多。***并不是一条河,***里并没有一滴水,也没有桥。它是很多恒星和星云的***,用大望远镜就可以看出来。牛郎织女两星虽然不是绝对的“恒”,但每逢七夕并不能看出它们向对方移动丝毫,当然更谈不到“渡河”。每年七夕,还是一在河之东,一在河之西,彼此都在望河兴叹。科学的进步竟打碎了他们的美梦,这使作者想起曹雪芹替太虚幻境的牌坊所作的对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云债难酬。

牛郎的故乡到底在哪里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

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扩展资料:

“牛郎织女”的传说发源并形成于鲁山,当地的牛郎织女文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面貌。最早的明嘉靖志及市县乡的地名志均有记载。

鲁山的鲁峰山一峰独秀,相传为牛郎放牧之地,为鲁山古八景之首,山下的牛郎洞是牛郎与织女相会之处。牛郎的后裔常在牛郎洞前跪拜、祭祖。

九女庙的乞子、七夕节的乞巧风俗、葡萄架下的偷听习俗,鲁山县辛集乡的七夕古庙会、山区的养蚕织丝、农民对牛的尊崇、牛郎故里孙义村禁演《天河记》与外村牛郎织女戏曲传唱所形成的鲜明对比等等,无不彰显出牛郎织女故事在鲁山深厚的文化根基。

鲁山民众千年来坚信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美好故事,“地上鲁山坡,天上连***,牛女来相会,人间幸福多”。

传唱了千百年的关于牛郎织女的民歌民谣,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增添了对这一爱情故事的敬仰与缅怀

2008年8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组奔赴鲁山县辛集乡,实地考察了孙氏祠堂、牛郎洞、九女潭等牛郎织女遗址,2009年2月18日,中国民协正式命名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百度百科-牛郎织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哪里人?

牛郎的故乡在鲁山。

相传,牛郎就出生在鲁山,他的老家就在鲁山坡附近的孙庄村。鲁山坡上至今还有牛郎洞,下面还有织女潭。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始终在民间流传。鲁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一个山区县。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牛郎的故乡。牛郎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据传是周代人,出生在鲁山的一个山村里。

他的故乡在这里,成长于这片土地,后来他离开家乡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他的故事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鲁山有着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这里的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在牛郎的故乡,有许多关于牛郎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成为了鲁山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这里。

在鲁山,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游览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这里有著名的鲁山漂流、鲁山国家森林公园、鲁山古村落等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总之,鲁山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地方,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让人印象深刻。来到这里,不仅可以追寻牛郎的足迹,还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牛郎的故事:

牛郎原名叫孙守义,是孙庄一个非常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

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牛郎向老人诉说了事情的前前后后。老人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鲁山坡顶上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话一说完,老人就不见了。

牛郎听了老人的话,翻山越岭,走到了山顶,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让老牛吃。牛郎不畏辛苦,白天为老牛***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牛身边睡觉。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只给了他那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

从此,牛郎无家可归,便到鲁山坡一个山洞里居住,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房造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头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

关于《牛郎织女》的资料,越多越好

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鄞县(今宁波)书生梁山伯。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节放***、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另外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和《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牛郎织女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年代

牛郎排行老二,连个名字也没有,人们都习惯叫他老二。他爹娘死得早,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说起老二平时受的那个罪,可就没法说了。

耕地是老二的,种地是老二的,就是打扫院子劈柴挑水这些活,也是老二干。吃的是剩饭,住的是牛棚,唯一能和老二做个伴的,就是那头老黄牛。牛郎和黄牛几乎是寸步不离,时间长了,人们就把老二喊成了牛郎。牛郎人老实心境也好,牛耕地干活,他都舍不得打一鞭子,到地头就让牛歇歇喘喘。为了防备牛冬天没草料,牛郎就在热天晌午头干活回来,背着筐到高粱地里割。一大篮子草,晒起来。

这样割啊割啊,一热天就备置了两大垛干草。到了冬天,牛郎就把这些草用铡刀铡碎,再放在大缸里淘上几遍,喂黄牛。天天夜里都要起来几回给牛添几遍草。庄上人见牛郎对黄牛照料的那么好,就开玩笑说:“牛郎,你干脆就和老黄牛一块过一辈吧。”牛郎听了笑一笑,也不往心里去,照就对黄牛好。

过了几年,老大听了媳妇的话,提出来分家,分就分呗,牛郎没别的啥要求,只提出来把老黄牛分给他。家分完了,牛郎只分到了一头老黄牛,一辆破牛车,一口小锅,一口牛棚。牛郎不生气也不难过,没有饭吃,他就套上车,和黄牛一起去讨饭,一路上牛郎就把心里的话说给黄牛听,黄牛不会说话,听了就点点头,或者就叫上两声,每逢这时牛郎心里就热乎乎的。

在庄上讨饭,家家都给的不少,干粮呀,稀粥啊,都有。要了饭,牛郎总是先让黄牛吃,等牛吃饱了,他才去吃,傍黑,牛郎和黄牛又一起说着话回家去。这样过了三四年,牛郎三十岁了,那黄牛也一天一天的见老。忽然一天,老黄牛趴在地上,起不来了。牛郎急坏了,又拉又抬,,还是弄不动老黄牛。

就见老黄牛眼里流出了泪,它忽地张口说话了,老黄牛说:“牛郎啊,我就要死了。我死后你千万把我的皮剥下来放好,你多咱上那去的时候,把皮放在车上,我就会带你去。”说完眼一合死了。牛郎哭得死去活来,他把牛皮剥下晾晒好,又挖了个大坑,把牛身子整个地埋掉了。

没有了老黄牛,牛郎更孤单了,眼见得他身子一天比一天瘦。这样过了有两个月,一天夜里老黄牛来给牛郎托梦了。它说:“牛郎啊牛郎,你可要记着,明天吃完饭跟着我到天上散散心去。

天河里有群洗澡的仙女,山跟前那些衣裳上有个放红兜兜的,那个有红兜兜的衣服就是你媳妇的,命里该跟你过日子,长得最俊心境也好,到时你把她的衣服藏起来,她就跟着你到人间来。”牛郎一会醒了,想想梦里的事,给真的一样,他就想,老黄牛不会坑自己,到天亮就按它说的办一次吧。

第二天吃过早饭,他把破车拾掇出来,又把牛皮放在车子上,把鞭子拿在手里,喊一声“驾”,就见那车飞快地跑起来。跑着跑着,就听老黄牛的声音在他耳边喊:“牛郎,闭上眼”。牛郎顺从地合上眼,就觉着那车子忽地一下子升起来,他耳旁的风鸣鸣地响。

这样待了好大一会,车子就慢下来。老黄牛又对牛郎说;“到地方了,牛郎,你睁开眼吧。”牛郎一睁眼,哎呀,这不上天来了吗?就见那一座座的高山,象美女的身材那么好看,一道一道的河,就象绿绸子似的曲曲弯弯。河里的水蓝莹莹的,哗哗啦啦不紧不慢的流。牛郎正瞪着眼睛看,就听得前面一座山后有撩水声和说笑声。

他仔细一看,呀,在那山跟前摆着六七堆花裙子,靠左边的那堆上面放着个红兜兜。牛郎就按黄牛的吩咐,跑过去,把那堆有红兜兜的衣服抱起来,藏在破牛车上,就躲在山的另一边。一会就听仙女们说:“大姐二姐,咱们赶快回去吧,时间长了让咱娘知道了,又该罚咱了。”仙女们一齐说:“好,走吧!”就哗啦哗啦地着水上岸来了。

到末了,只剩下七仙女还泡在水里舍不得上来。姊妹六个穿上衣服,招呼七仙女说:“七妹,你也快一点啊,俺们先回去了。”七仙女答应一声,众姐妹就说笑着,嘻嘻哈哈地飞走了。七仙女洗啊洗啊,又洗了半天,才穿着个裤头从水里恋恋不舍地爬上来,走到放衣服的地方,一见没了衣服,吓了一大跳,四处寻找,一眼看见了牛郎,也顾不得害羞,就大声地喊:“喂,那人,你见我的衣裳了吗?”

牛郎刚要回答,老黄牛的魂灵就赶忙在牛郎耳边说:“别吱声,你只管往前走,也别往后看。”牛郎就按老黄牛的吩咐赶着车子往前走,七仙女猜出藏衣服的那人就是牛郎,也就在后面撵,边撵边央求着牛郎停下来,可这时牛郎也当不了家,那牛车带着七仙女走,七仙女追多快,它就跑多快。

眼看快出天界了,七仙女急了,她一用功夫,噌地一声跳到牛郎前头,拦住了去路,就听她说:“好人,你还我衣服吧?只要你给了我衣服,你说什么我都答应你。”

牛郎看七仙女急成那个样子,就不顾耳旁老黄牛的劝阻,从车里拿出了那件花裙子和红兜兜,低着头说:“俺不是存心拿你的衣服,是俺死去的老黄牛显灵说你的心境好,能跟俺过日子,俺才去拿的。”

七仙女一看牛郎憨憨厚厚的,是个老实人,就起了爱慕之心,隔着云海向人间一看,男耕女织,鸡飞狗叫,炊烟腾腾的,人们的日子也怪幸福,远比在天上整天织布强多了,又动了下凡的心。她接过裙子,穿好衣服,没说别的,坐在牛郎的车子上,就跟着牛郎一起到人间来了。

自从七仙女来到人间,牛郎就象换了一个人似的,别提多勤快了。他们夫妻二人在村外一座荒山旁搭了一间茅草屋,住了下来。开出山四周的荒地,全部种上庄稼,晚上七仙女就关上门织绸罗缎匹。不上两年日子就过得富富腾腾的。

第三个年头又添了个胖娃娃,又聪明又伶俐。又过了一年,又生了个胖小子,夫妻俩恩恩爱爱,拉巴着两个小孩子,小日子真是比蜜还甜。到了第六个年头上,天上的王母娘娘寻找七仙女找到人间来了。那天牛郎正在地里干活,王母娘娘在天上看准了七仙女的住处,一按云头降下来,一把扯住正在奶孩子的七仙女,把她孩子往旁边一推,带着七仙女就走了,任凭七仙女再喊再哀求都不顶事了。

七仙女刚走,牛郎就回来了。他一见两个孩子正哇哇的大哭,就急忙追问咋回事,大孩子告诉他一个老太婆把娘给抓上天去了。牛郎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来不及往外拾掇破牛车,就抓出两个篮子,把牛皮铺上,两个孩子一边盛一个,挑在肩上,喊一声;“老黄牛啊,你再帮帮我,带我去追七仙女吧。”就听鸣的一声,牛郎和两个孩子一下子飞起来,直奔天上飞去。不一会就看见了王母娘娘正抓着七仙女在前面飞。

牛郎就喊:“娘子,等等我。”这一喊可坏了,王母娘娘扭头一看,哎呀,牛郎追来了,她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簪子,嘶啦在后面划了一道子,接着就见那水哗地涌过来,转眼间一道天河横在牛郎面前,再也过不去了。牛郎和两个孩子隔着河呼叫了半天,没办法,才又回到人间。

再说七仙女被押回天宫后,又被罚作整天织布,天长了她想念丈夫和孩子啊,就再三再四地向王母娘娘求情,后来王母娘娘没法了,才答应每年七月七牛郎和七仙女相会一次。

扩展资料:

起源地之争

流传了千百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陕西西安、山西和顺、河南南阳、山东沂源等地争执不休。中国民协先后命名山西和顺县和河南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西周时期的《诗经·大东篇》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据专家考察,大东的位置在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核心位置正在今天的山东沂源县燕崖乡。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发源地,燕崖乡拥有国内唯一一处与传说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

燕崖乡牛郎庙旁的千年古村———牛郎官庄,村里人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大贤山东麓下临沂河的峭壁上有一石洞,人称织女洞,传说是西王母囚禁织女的地方。

2013年3月2日,中国民俗协会理事长刘魁立与沂源县县委书记韩国祥共同为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揭碑,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燕崖乡成为国家指定牛郎织女故乡传说遗址。

人民网—牛郎织女的传说

百度百科—牛郎织女

陕西--兴平--董永--七仙女就是原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说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今天是七夕,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听说在水缸旁瓜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浅浅低语。可您知道吗?据陕西的民俗专家介绍,这个美丽的传说发源地其实就在陕西省兴平市。

流传兴平已两千年 :七夕是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会的日子。据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赵建文介绍,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情节在春秋战国时已渐趋完整,汉代时已有人把它由民间故事整理成诗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陕西兴平是牛郎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现今兴平市东城区子孝村、北门村是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的核心区。牛郎织女的故事,两千年来流传于兴平,其完整性、真实性,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农耕文化,象征着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兴平尚存许多古迹 :为了证明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在兴平,兴平市地方志专家翟崇仁先生对此进行了十余年的考证。他说,牛郎的原型就是东汉时期的董永,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五里子孝村西那棵槐树,依然古朴高大,苍劲叶茂,酷似《天仙配》**中的古槐。市北环路北门东堡,沿高干渠坡下尚存遇仙桥。不少中老年人回忆说,遇仙桥西北半坡处曾有双冢,人称董永、七仙女墓,后在平整土地时平掉了。南位镇董家一位老人曾说:“旧时董家荣轴上端曾有董永、七仙女画像。”董永的住址称董家店。

上世纪五十年代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被改编为《天仙配》并搬上舞台,而后有媒体报道董永系安徽人,有位退休干部称在他收藏的《董氏家谱》中还有关于“董永遇仙”的故事。

但据翟崇仁先生考证,安徽的黄梅戏《天仙配》只起了个率先编演作用,兴平民间不仅广泛流传有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兴平的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原县文化馆馆长薛凡也首肯了《天仙配》的传说是在兴平的说法。兴平还有人文景观遇仙桥、双冢、千年汉槐、仙女湖遗址等,此外还有一年一度的七巧节、七仙女庙会等民俗活动。这些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故事元素在全国绝无仅有,无疑证明了兴平是“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发源地。

陕西长安 有牛郎织女石像为证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自我们西安,已有两千余年的牛郎织女像就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辖区。”西安市政协委员俞向前说。对此,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家陈江风认为,根据地理条件、汉代意识形态、相对集中的民间传说、古代文献记载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织女故事源于汉水两岸的楚地。在南阳,不仅有牛郎织女汉画石和仍在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确交代了起源地。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两会”上提出提案,建议***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将农历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国的情人节,并在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的牛郎织女庙遗址上建设一个文化旅游区,打造“中国爱情文化发源地”。俞向前告诉记者,“牛郎织女像”在长安区被当地群众称为“石爷”“石婆”像,1956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但开发利用不够。 “在我们民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俞向前说,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可为古城西安旅游增添一个新的亮点。 据《河南商报》

河南南阳--传说中是牛郎的家乡:随着七夕的临近,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哪里的说法,不仅引起了陕西人的热议,也引发了河南南阳人的争论。南阳不少市民认为,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南阳。他们的依据是:如果在网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织女”等关键词,会出现4万多个相关网页,明确交代的故事发生地均为“南阳城西牛家庄”。

陈江风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见于《诗经》,说明此故事起源于先秦时代。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结合资料分析,七夕节的起源始于楚国时期的汉水流域,因汉朝的兴起,七夕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得到广泛深入的流传。

陈江风还说,当时作为立国八百余年,横跨大半个中国的楚国,农耕文明已经相当成熟,纺织手工业极为发达。保留至今的上古丝织品,大多出自荆襄一带的楚墓。花色品种、手法技艺,令今人叹为观止。与此毗邻的南阳盆地亦为楚地,自古至今盛产良种黄牛。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说:“南阳城西20里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俗百科》)

民俗学家张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的人,织女从天上来到人间,与牛郎成亲,亲手教南阳一带的姐妹们学会养蚕、抽丝、织绸缎。”

不同的故事,指称着相同的起源地,可见南有产生牛郎织女神话的经济与文化土壤。

此外,汉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与“牛郎织女”神话、“七夕”风俗有关的遗迹。襄阳府过去管辖的郧西县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据传是“汉水连天河”的天河口。商洛县有据传是牛郎织女活动过的“织女溪”。广义上仍属于这一地区的伏牛山脉,如鲁山有“牛郎洞”和该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