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识将,将不识兵_兵不??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6-25 0
  1. 中国象棋中,为什么兵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2. 曹操曾收编30万青州兵,官渡之战时,为何兵力还不足1万?
  3.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历史上真的没有斩过来使吗?
  4. 兵法上说,兵在精而不在多,韩信为何要说多多益善了呢?

如果孙权不杀关羽,以关羽为筹码和刘备谈判,是有希望和平解决荆州的争端的。可是在现实中,孙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领荆州主力攻打襄樊。在这次战役中,关羽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取得了水淹七军的战绩。在当时的年代,关羽以几乎零损伤的代价,全歼对方三万多人的援军,堪称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面对关羽的咄咄逼人的攻势,曹操也有了迁都躲避关羽锋芒的想法。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孙权要求讨伐关羽,效忠曹操的密信送到了曹操的手上。曹操当然顺水推舟,答应了孙权的要求。不过曹操一方面想要孙权出兵解围,一方面又想要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所以他将孙权的密信一式两份,一份用箭射到了被围的樊城之中,一份射到关羽的营中。但是,关羽贪恋可能到手的战果,犹豫不决,最终被吕蒙袭取了荆州。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_兵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一事,大家还觉得尚且情有可原。毕竟在赤壁之战中,出力最大的一方还是东吴。而且刘备在当初借荆州的时候,也有将荆州全部归还的意思。等到了湘水之争后,双方和平谈判,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这样一来,双方争夺的焦点南郡,却从过去的借,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刘备的地盘了。

这是一心想要实现全据长江,建号帝王的战略目标的孙权不能容忍的。所以,孙权见以和平的手段无法要回荆州,那么就定下了以武力夺回荆州的决策。从孙权的角度来说,只有占据了位于长江上游的荆州,才能确保自己的战略安全。如果没有荆州,就如同自己家的院墙有着一个巨大的缺口,始终不能安心。因此,夺回荆州是孙权必须要走的路。

于是,孙权为了武力夺回荆州,做了一系列的准备。他首先和吕蒙商议,确定了武力夺回荆州的策略。其次,他让吕蒙制定了袭取荆州的***。最后,他向曹操秘密投降,获取了曹操的支持。至此,孙权夺取荆州的行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当关羽出兵攻打襄樊的时候,孙权对于关羽的胜利,十分惧怕。他害怕关羽万一成功夺取襄樊,那么关羽在荆州的地盘就有了战略纵深。再加上从襄樊通过汉水可以和汉中沟通,关羽就基本上立于不败之地了。这样,东吴要再想夺回荆州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在关羽获得水淹七军的胜利后,孙权马上向曹操请战,袭击荆州。

由于关羽的处置失策,孙权派遣吕蒙白衣渡江,袭击荆州的过程十分顺利。由于兵力空虚,防守公安的傅士仁和防守江陵的麋芳不战而降,吕蒙兵不血刃占领了荆州。关羽在得知荆州丢失的情况后,赶快从襄樊前线撤军。曹操专门下令,前线的曹军不得追击关羽,这使得关羽得以全军撤退。

但是,由于关羽的部下家眷都在江陵,而江陵被麋芳献给了吕蒙,使得这些家眷都落入了吕蒙之手。吕蒙对这些家眷***取怀柔政策,得知自己的家眷生活很好后,关羽的手下都失去了战心,纷纷离去。关羽大军离散,只得走保麦城,随后被东吴的军队包围。在接下来关羽突围逃亡西川的途中,被东吴的伏兵擒获,随即被杀。

我们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孙权在夺取荆州的同时,也下定了必杀关羽而后快的决心。他在关羽突围的前夜,跟手下虞翻专门对关羽的未来进行过讨论。虞翻为孙权当面占卜,说关羽很快就会断头。不久捷报传来,说斩了关羽,孙权还高兴的夸奖了虞翻。

在后来,有人评价这一段历史时,认为孙权夺荆州可以,但是杀死关羽就过分了。这是因为关羽和刘备的关系不一般。史书记载是两人名为君臣,恩同父子。刘备手下最忠心耿耿的大将被杀,如果不为他报仇,就根本不能面对天下和自己阵营中群臣的质疑。所以,孙权一杀关羽,就完全和刘备撕破了脸,双方只能兵戎相见了。

果然,在此之后,刘备在面对曹丕篡位和东吴夺荆州两个问题上,他选择了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即便是手下劝谏,诸葛瑾写信劝阻也不接受,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关羽的被害。那么,如果当年孙权活捉关羽之后,不去他,而是将他监禁起来,用他作为与刘备讨价还价的筹码又如何呢?

如果孙权这样做,确实有避免与刘备发生冲突的可能。关羽作为刘备手下最忠心耿耿的将领,在刘备阵营中威望很高。他和张飞代表了那些和刘备最早一起起兵的老兄弟。刘备如果不顾他的死活,强行起兵攻打孙权,就会引起手下那些老弟兄的不满,这是刘备所不可取的。

如果孙权以归还关羽为条件,交换荆州,刘备很可能会就坡下驴,承认孙权占领荆州的既定事实。那么双方的冲突就会避免,刘备转而将出兵方向指向关中。这样,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双方还会重归于好,一起并肩作战。

可是,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这样做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这是因为关羽的重要性实在是太高了,如果留下他,会后患无穷。这种后患是孙权所不能承受的,所以孙权非杀关羽不可。

首先是关羽的军事能力太强。在当时,关羽的军事能力是大家公认的。他既能运筹帷幄之中,也可以身先士卒于阵前。而且,关羽精通各种战法,还是蜀汉难得的水军将领。如果将关羽放回刘备那里,就如同放虎归山。

而且当时吕蒙的身体多病,如果吕蒙一死,那么整个东吴都没有能够和关羽对抗的将领。如果刘备改变主意,又要攻打东吴的话,东吴很可能会陷入灭顶之灾。在这个时候,关羽会发挥他在刘备面前的影响力,非灭东吴而后快不可。

其次是出于联曹抗刘的目的。东吴既然破坏孙刘联盟,就必须要联合曹魏。因为如果刘备发动对东吴的进攻,曹魏再加入进来,东吴就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那样一来,东吴就灭亡在即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荆州之战中,曹操接连两次干预襄樊前线的战事。一是泄露孙权的密信,二是下令不得追击关羽。这充分表现了曹操对孙权的不信任,想要让他和关羽自相残杀的心理。如果孙权不杀关羽,就会引起曹操的怀疑。那么同时被刘备和曹操敌视的孙权,就根本无法立足了。

第三是杀关羽作为投名状,同时也嫁祸与曹操。孙权杀了关羽,并将关羽的首级送往曹操那里,作为自己投靠曹操的投名状,让曹操免除对自己的怀疑。同时,孙权也是想嫁祸给曹操,他向天下显示,自己袭杀关羽是受了曹操的指使,想要让刘备的报复转向曹操。

可是,孙权的伎俩马上就让曹操给识破了。他以诸侯的礼节厚葬了关羽,这使得听闻此事的刘备就更加仇恨孙权,更加坚定了讨伐东吴的决心。

最后一个原因是,如果孙权不杀关羽,他也留不住关羽。这是因为,出于当时的形势,孙权只能和曹操结盟,对抗刘备。这个时候,如果曹操向孙权索要关羽,孙权是无力反抗的。

可是,关羽一旦到了曹操那里,凭着关羽和曹操过去的交情,曹操非但不会杀关羽,还会将关羽奉为上宾。曹操收用关羽,肯定不会是用来对付刘备的,那就只会有一个目的,就是用来对付东吴。

因此,孙权不杀关羽的话,不论他到了刘备还是曹操那里,都会成为自己可怕的敌人。这样,孙权怎么可能留下关羽的性命。所以说,孙权想要留下关羽的性命,作为和刘备讨价还价的筹码,只是一种美满的想法,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象棋中,为什么兵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慈不养兵,情不立事”含义是带兵需要严厉的人,心慈手软的人带不了兵,带不出好兵,治军需要严厉的人。

这是一句古训,没有具体出处,完整的四句为: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义不理财 善不为官。

译文:心慈手软的人带不了兵,有妇人之仁做不了大事,若一个人太讲义气、爱面子,将做不了买卖,若在官场上太善良,便会容易被坏人利用,也就成不了大事。

扩展资料:

古训的运用:

系列之“决战松沪杭”里面有一段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内容,***部队在沼泽地追击逃窜的国军极度疲乏、甚至出现跑死、累死战士的时候,很多将士希望能够稍微休整。

这时当代孙武刘伯承将军说了这样一句话:慈不掌兵,若让国军逃窜,将贻误战机,后患无穷。

孙子的一句话解释,便是:“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一个执掌千军万马的将帅若在战场上过于仁慈,队伍将会无组织无纪律,人心也将会涣散,打起仗来便会乱成一锅粥,后果也就可想而知。所以,一个将帅必须有坚硬的意志和顽强的决心,才能带好兵,打好仗。

译文:只知道厚待士兵却指使不动他们,只知道溺爱却指挥不动他们,士兵违法乱纪却不能惩罚他们,这样的士兵就像宠坏的孩子一样,是不能用来作战的。

百度百科-慈不掌兵

曹操曾收编30万青州兵,官渡之战时,为何兵力还不足1万?

中国象棋的兵在过河后的走法:每次只可走一步,过河前只能直走,过河后可以横行,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后退。中国象棋里面走一步进卒(兵)就叫做拱卒,中国象棋里卒(兵)的走法是每次只能走一格,是进攻速度最慢移动范围最小的棋子。这是象棋的规则,没有为什么。除此之外,兵还只能走一步呢。另外,象棋源自古代战争,可能是考虑到,当时中原地区没有骑兵,步兵行军缓慢的原因吧。

“兵”、“卒”是中国象棋的棋子,每方各有五枚。红方为“兵”,黑方为“卒”。兵、卒在过河前每一回合只可以往前行走一步,过河后,可以向左、向右或往前行进一步,但是永远不能往后方移动。兵与卒字义皆为小兵,表达最低阶军种。单一的“兵(卒)” 的攻击力较弱,较容易被对方棋子所吃或捉撵,但可以和其他棋子配合发挥重要作用,“兵(卒)”若进入对方的“九宫”将会对对方的“将(帅)”造成一定的威胁,但一旦沉底,攻击力一般又会减弱大半。

国际象棋的兵也不能后退,只是它们冲到底可以变任意一***。就是说外国的兵有机会升级,中国的兵没有机会升级,这是它们最大的区别。 兵嘛,就是冲锋陷阵的。象棋最早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关于象棋的有关记载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 “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 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后面在周朝期间,象棋就慢慢在宫廷贵族人士之间发展成了一种益智活动了。

至于象棋为什么是五个兵,因为那时候周朝的军队是以“伍”为基本编制的,也就是由五个士兵组成。因为当时的兵器有:殳、矛、酋、戈、戟,以五个士兵各执一器组成一个队伍,相互之间可以配合作战。各种武器之间所擅长的方面不一样,不同的武器配合在一起作战能力会大大提高。所以当时候的五种武器是和五个士兵一起搭配编制成一个队伍使用的,象棋是以军队编制名称为单位命名的,于是象棋里面也是刚好五个兵了。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历史上真的没有斩过来使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第一,青州军的来历。

曹操起兵之初,打败了兖州的黄巾军,俘虏了上百万的人口。这里面还有三十万军队。

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曹操从这三十万人中,挑选精壮,编入自己的队伍,号为“青州兵”。这就是青州军的来历。

我们都知道,曹操深通兵法,最明白“兵不在多而在精”的道理。赤壁之战以前,他的军队数量一直很少,但是非常精髓。

所以,挑选青州兵,一定非常严格。三十万人的队伍,实际上都是流民、饥民。没有什么战斗力和战斗经验。五个人里有一个合格的战士,就算是很好了。

以五比一的比例来算,青州兵共有六万人。加上曹操自己原有的人马。总计七万来人。

这么多人,怎么到了官渡之战,曹操只有一万多人呢?

第二,官渡之战,曹操有多少人。

按照陈寿的说法,曹操在官渡前线兵力很少,不到一万人!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这个说法必看可信。

因为,从双方骑兵数量来看。延津一战,曹操只有骑兵五百多,袁绍大将文丑手下就有骑兵五六千!相差十倍有余。

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仅文丑的骑兵就五六千,是曹军的十倍多,这还不包括袁绍的其他骑兵部队。

相应的,步兵也应该是十倍。

而且曹操与荀彧的书信中,也写的很清楚。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荀彧传》

荀彧是曹操的心腹,他给曹操写信,没有任何的理由。他说双方兵力是一比十。那肯定错不了啊。

所以,官渡之战,曹操兵力满打满算就是一万人。

第三,青州兵哪里去了?

我们在第一部分说了,曹操俘虏了很多黄巾军,挑选了五六万人做“青州兵”。怎么到了官渡之战,反而只有一万人了。

青州兵哪里去了?

答案是,死了、跑了、叛变了。

打仗是会死人的。曹操组建青州兵以后,

公元192年到200年,八年的时间,连年征战,东征西讨。灭袁术、黑山军、南匈奴,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青州兵死伤惨重,十不存一!

特别是公元194年到195年,曹操与吕布在兖州的拉锯战中,青州兵几乎全军覆没。

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

这一战后,曹操军中似乎再无青州兵的称号。可怜损失之惨重。

这时,兖州一带遭遇了严重的灾荒。

是岁谷一斛五十馀万钱,人相食,乃罢吏兵新募者。

曹操军中无粮,原本打算招募新兵,也只好作罢。

招募新兵,说明原来的队伍被打垮了,没有了。最后没有招募,是因为没有军粮了。

这是曹操人生的一个重大挫折,他甚至一度打算投靠袁绍!经过一年的休整,曹操才缓过劲来。把吕布打跑了。吕布跑到了徐州。

但是很快,他又被张绣打败。

好不容易又缓过劲来。打败了徐州的吕布。这又是一场极为惨烈艰苦的战斗。

时公连战,士卒罢,欲还。

最后好不容易,打败了吕布。占领了徐州。可是曹操后来不知道怎么,脑子一热。又让刘备带着很多人马到徐州拦截袁术。

这些人马当然是有去无回。刘备重新占领徐州。

没办法,曹操只好亲自带兵来打。

来来***,光一个徐州,曹操打了多少回,又死伤了多少人马。

打这个时候,八年前那几万青州兵,还能剩下几个?

兵法上说,兵在精而不在多,韩信为何要说多多益善了呢?

对于古代战争来说,这算是一个优良传统,毕竟,对于两个国家来说,使者只是一个传话的,也只算得上是一个通讯工具,而且夸大的说算得上是一个沟通的纽带,如果两个国家有矛盾即将发起战争,这个时候其中一方杀了对方的使者,这无疑是挑衅的行为,如若不然,或许两方的矛盾还有所转机。但这也只是一个君子约定,既然只是一个约定,就也会有打破的时候。在古代战争中,除了不杀使者,还有一种人不杀,就是投降者,如果对方投降了还不放过人家,那不是太残忍了吗?

一、使者仅仅是通讯工具,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如果说现在两个国家闹矛盾,那么我们的处理方式会比较简单,两国的国民百姓会通过网络发表对对方的看法,或者可以高层直接通过打电话或者是***沟通想法,当然这里的代表人就是古代时候的使者,不过现在代表人的作用已经没有那么大了。在古代的时候,由于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没有手机,没有电话,两个国家发生矛盾,开战在即的时候,想要求和或者是提出条件,往往会选择派出一个使者来与对方国家表示意图,实际上,对于另一个国家来说,使者死与不死都是无伤大雅的,毕竟他对自己没有任何危害,也没有任何帮助,谁会闲来无事杀掉一个通讯工具?

二、使者对战争有调解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战争总是打打停停,中间有阶段性的暂停,没有谁会一根筋的一打到底,如果在战争期间由于各种外在或内在因素不想打了,或者可以通过谈些条件来停止战争,这时候就要利用良好的通讯工具?使者来实现这个目标,所以不斩杀使者可以给双方国家增加沟通桥梁,同时可以达到利益最大化。但是也并不是说没有人会斩杀使者,只是一旦斩杀,就说明国家双方没有交谈的余地,也就是对于战争来说,毅然决然的非打不可,没有求和的余地。

不过出现这样的情况比较稀少,很少有哪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恨之入骨,即使是自损八百也要伤敌一千,不惜任何代价都要灭亡掉,这样的情况很少出现,所以斩杀来使这样的情况也是极少出现的。

韩信是西汉名将,号称?兵仙?。他与?人屠?白起、?战神?李靖、?武圣?岳飞一起,并称为?兵家四圣?。

刘邦曾经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陛下能带10万大军。?

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多多益善。?

刘邦笑了:?既然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见说错话了,连忙拍马屁:?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韩信情商确实不高,但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在古代名将中能排到前三。

在决定楚汉命运的垓下之战中,韩信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部队,达到40多万,对项羽的10万大军形成了绝对优势。

最终,韩信率军击败了雄心勃勃的项羽,并对项羽残部穷追不舍,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

其实,动不动就调动数十万以至于百万大军,是秦汉隋唐时期很常见的现象。

秦朝名将王翦在灭楚之战中,出动了60万大军。秦始皇征伐岭南,派出了50万大军。秦朝末年,刘邦攻占西楚都彭城时,所率领的诸侯联军达到了56万。隋朝时期,隋炀帝攻打高句丽,更是一度出动了100万之众,还不算担任后勤保障的200多万民夫。

可是,到了清朝时期,将领们能够指挥调动的兵力大幅度下降。有清一代,几乎没有一次性出动10万大军的战例,更别说数十万清军一起出现在战场上血拼了。清朝晚期的湖南人左宗棠,以书生带兵,身经百战,跻身历代名将之列。1859年,左宗棠被曾国藩派到家乡湘阴招募军队。左宗棠当时在湖南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就招募了5000余人。左宗棠将这5000余人命名为?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