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楼梦》中最经典的对联

2.竹露松凤蕉雨 茶烟琴韵书声出自哪里

3.七幅对联,看尽红楼里的人情世事

4.解释对联意思,高手请进

5.大观园中的匾额,对联

红楼梦》中最经典的对联

闲情逸致对联集锦图片-闲情逸致对联集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 ,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游历太虚幻境,见一幅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智通寺”门联

身后有余,身后指后,身后有余指后所聚财富还有剩余。忘缩手,是对贪得无厌者的形象描绘。眼前无路想回头,回头指悔改以前所做所为,眼前无路想回头,指利欲熏心的人碰壁走投无路时才想到悔改。

这副对联语浅意深,写的是身后已有余财还不罢休,直到碰得头碰血流才想到回头。它的深层意思在于联中的“忘缩手”“想回头”词义深远。《红楼梦》第二回中借对智通寺的环境描写和贾雨村所想把这层深意表现出来,说:“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到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这是对贪得无厌者的入木三分的描写。其次,该联为贾雨村所见所思,联系他的宦海沉浮,也是对他以后仕途提前给予的一个严重警告。另外,对联是对破寺老僧的荒凉之境的点缀,实际上是宁荣二府未来衰败之境的暗示,是《红楼梦》主要人物贾宝玉暮年图景的预兆。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宁府上房联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文辞精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所讲修身处世之法,如果把它从《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中抽出来,单独予以品味,并把人情世故提升为一门交际学问来研究,则大有文章可做。

人作为社会动物,能够了解规则,看透表象,洞悉日常的种种伪饰与虚假,自由的穿行在城墙间,确实是种令人羡慕的大智慧。但拔高了讲,那只是一种无所改变的消极适应,是种小乘智慧。而大乘般若,不是鱼翔浅底,而是飞龙在天。这副对联不能不说是千百年来人们凝聚成的处世哲学的形象概括。由此,我们可见曹雪芹的高明之处。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笼人是酒香

——秦氏卧房题画联

画上题联,联须紧扣画意。上联意为春寒轻微,春睡沉沉,锁于梦乡;下联道是人被酒的香气所吸引。这里将画与对联艺术的有机结合,正是我国对联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对联与画结合常有烘云托月、画龙点睛之妙。且着这副题画联与画和室内的陈设是何等的相辅相成。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合辙,更为重要的是:用在秦氏卧房,起着点明卧室情景的作用,创造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情思和氛围,突出和渲染了所描写的特定人物和环境。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沁芳亭联

上联写的是波光澄碧,似是借来了岸柳的翠绿;下联道的是水质芬芳,好象这一脉之水,分得了隔岸的花儿香气。这副对联是写“水”的,但妙在不着一个“水”字,全是借“绕堤”“隔岸”去反衬出溪水;借“三篙”“一脉”反衬出“水深”“溪形”,把水色、水质、四周环境氛围糅合在一起来写,构成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极富诗意的画面,怪不得赏景的众文人称赞不已。读者读到此处,亦可领略“沁芳亭”上的诗情画意。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fǔ fú)焕烟霞

——荣禧堂联

座上人的言谈字字珠玑,文雅高尚,进入堂前的人都身着华服,气度不凡,如焕发出仙气云霞般。

这副“荣禧堂”中堂对联,上联称座中所佩的珠玉,发出的光彩可与日月同辉;下联言堂中人所穿的官服,其色彩如云烟似彩霞,可见贾府的豪华显贵确实到了顶点。这副对联就是对这个“钟鸣鼎食”之家最为生动形象的描绘,这是紧扣着《红搂梦》对荣府的显赫荣耀的社会地位所设置的艺术妙笔。全联对仗工整,立意优雅,文辞佳丽,形象地刻画了达官贵人所追求的情趣和世界观,是为《红楼梦》创作主旨服务的佳品。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潇湘馆联

联言宝鼎不煮茶了,屋里还飘散着绿色的蒸汽;下联称幽静的窗下棋已停下了,手指还觉得有凉意。这绿色的蒸汽,显然是翠竹的遮映所致;这凉意,也是因浓荫生凉之故。可谓视角形象与触觉感知二者俱兼。联中的“茶闲”“棋罢”用得绝妙,吟诵此联,由景及情,由物及人,那种闲情逸致之情态,似映入眼帘。

此对联影射黛玉,赞其幽美清丽。“指犹凉”也暗示出黛玉最终的悲剧结局。

采纳

竹露松凤蕉雨 茶烟琴韵书声出自哪里

“竹露松凤蕉雨 茶烟琴韵书声”出自叶元璋的一副自题联。

原句是: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

对联描写的情景是:那窗外的清风白云,竹叶上的露滴,松林间的飒飒风声,夜里廊檐下一夜到天明的蕉雨。家里的那些长物不过都是庭外余闲的陪衬,太多的闲情逸致大多都在岁月的摩挲里被消殆尽。

对联采用的是物寓情是传统比兴手法的一种写作方式。

这幅对联适合挂在茶室的主背景处,让人抬眼就感知到你的格调。

扩展资料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

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

百度百科-对联

七幅对联,看尽红楼里的人情世事

红楼梦中的诗词对联

好在处处机锋,又和环境浑然一体

如水草在水中,清晰好看

警世诛心

红楼梦中最经典的七副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太虚幻境联

对联所言,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了;把没有的视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没有的了。正如鲁迅在《集外集拾遣·〈绛洞花主〉小引》中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副对联阐释了“假”“真”“有”“无”的哲理,似是对读者在读《红楼梦》时的一种提醒:切忌穿凿。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智通寺”门联

这副对联的特点是语浅而意深。所谓语浅,是指联中的两句话通俗易懂,明白如画。写的是因身后已有余财仍不罢休,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时才想到要回头,语意谁都可以理解。所谓意深,联中所指并不仅说说道理而已,它的深层意思在于:一是联中的“忘缩手”“想回头”,词意深远,耐人寻味。它是深于阅历、深谙世道者毕生惨痛教训的经验总结。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宁府上房联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文辞精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所讲修身处世之法,如果把它从《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中抽出来,单独予以品味,并把人情世故提升为一门交际学问来研究,则大有文章可做。这副对联不能不说是千百年来人们凝聚成的处世哲学的形象概括。由此,我们可见曹雪芹的高明之处。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笼人是酒香。

——秦氏卧房题画联

画上题联,联须紧扣画意。上联意为春寒轻微,春睡沉沉,锁于梦乡;下联道是人被酒的香气所吸引。对联与画结合常有烘云托月、画龙点睛之妙。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合辙,更为重要的是:用在秦氏卧房,起着点明卧室情景的作用,创造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情思和氛围,突出和渲染了所描写的特定人物和环境。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沁芳亭联

上联写的是波光澄碧,似是借来了岸柳的翠绿;下联道的是水质芬芳,好象这一脉之水,分得了隔岸的花儿香气。这副对联是写“水”的,但妙在不着一个“水”字,把水色、水质、四周环境氛围糅合在一起来写,构成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极富诗意的画面,怪不得赏景的众文人称赞不已。读者读到此处,亦可领略“沁芳亭”上的诗情画意。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荣禧堂联

这是一副中堂对联,即平常所说的堂联。堂联多起装饰作用,故也称“装饰联”,多是用来布置、美化客厅、书房、卧室、案头等室内环境的联作。这副“荣禧堂”中堂对联,上联称座中所佩的珠玉,发出的光彩可与日月同辉;下联言堂中人所穿的官服,其色彩如云烟似彩霞,可见贾府的豪华显贵确实到了顶点。这副对联就是对这个“钟鸣鼎食”之家最为生动形象的描绘,这是紧扣着《红搂梦》对荣府的显赫荣耀的社会地位所设置的艺术妙笔。全联对仗工整,立意优雅,文辞佳丽,形象地刻画了达官贵人所追求的情趣和世界观,是为《红楼梦》创作主旨服务的佳品。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荣禧堂联

上联言宝鼎不煮茶了,屋里还飘散着绿色的蒸汽;下联称幽静的窗下棋已停下了,手指还觉得有凉意。这绿色的蒸汽,显然是翠竹的遮映所致;这凉意,也是因浓荫生凉之故。可谓视角形象与触觉感知二者俱兼。联中的“茶闲”“棋罢”用得绝妙,吟诵此联,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在贵族家庭中生活的公子哥儿和**们那种闲情逸致之情态,似映入眼帘。

解释对联意思,高手请进

上联含“清”字,下联有“风”字。

上联,“闲情逸致浴莲韵”,

莲出淤泥而不染,古语有云“清水出芙蓉”,“莲韵”正有清的意味。

下联,“雅趣和乐沐春风”

“春风”就很明显是“风”了。

“闲情逸致”和“雅趣和乐”又突出了建造“清风亭”的“聚雅”目的。是一个远离喧嚣繁杂的世外安宁之境。

如果单从字面来解,“春风”之中如何沐浴“莲韵”?春夏不同季啊,要是硬是理解是人工培植的,或者说两个季节,就有点牵强了。

所以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有莲花或春风,而是其中更深的寓意和引申。

大观园中的匾额,对联

1、曲径通幽处

——进大观园,迎面一山,遮住园中诸景,微露羊肠小道,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留题。[注释]曲径通幽处——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论诗者以为语带禅机,认为它说了一个佛家的道理:要达到能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小路。

2、沁芳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园中以“沁芳”命名的有泉、闸和亭,本是“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中”,渐平阔后,有桥,桥上筑亭,亭压水而成。[注释]1)沁芳——水渗透着芳香。(2)“绕堤”二句——水光澄碧,好像借来堤上杨柳的翠色;泉质芬芳,仿佛分得两岸花儿的香气。“绕堤”、“隔岸”,水在其中。“三篙”,从深度上说水,“一脉”,从溪形上说水。这一联句法特殊,是诗歌炼句修辞的一种技巧。

3、有凤来仪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有凤来仪”即潇湘馆,它的特征是“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注释](1)有凤来仪——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仙禽,相传它的出现是一种瑞应。《尚书.益稷》:“箫韶(舜的乐曲)九成(一曲终叫一成),有凤来仪(呈祥)。”因为传说凤是食竹实的,所以借这一成语命名。(2)“宝鼎”二句——宝鼎,这里指煮茶的鼎炉。本来,茶沸热时则有绿烟,棋在着时指头觉凉。[1] 翠竹遮映,所以疑尚有绿烟;浓荫生凉,所以似乎仍觉指冷。这一联与小说中提到的陆游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同属一路。从琐事细节上体察物性事理,以表现一种闲情逸致。

4、杏帘在望——稻香村

新绿涨添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

——这是题大观园中人工造成的田野山庄的对额。[注释](1)杏帘在望、稻香村——因为此处“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贾政等人想题作“杏花村”,还叫人做一个酒幌,用竹竿挑在树梢头,以凑合唐代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贾宝玉嫌题额陋俗,以为不如因旧诗“红杏梢头挂酒旗”题作“杏帘在望”,或据“柴门临水稻花香”称为“稻香村”。唐代许浑《晚至章隐居郊园》诗:“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诗:“绿杨枝上啭黄鹂,红杏梢头挂酒旗”,(2)“新绿”句——新绿,指新鲜的春水。澣,俗写作“浣”,洗濯。葛,蔓生植物,多长于山间,煮取它的纤维,在长流水中捶洗干净后,可以织布制衣。《诗.周南.葛覃》:“薄(语助词)澣我衣(指葛衣)。”这句从田庄背山临水写。(3)“好云”句——好云,指云能生色,又兼喻“喷火蒸霞一般”的杏花,所以说“香炉”。以云喻盛开的花是诗中常例。芹,指水芹菜,多长于水边。《诗.鲁颂》:“薄采其芹。”两句说村野人的事,同用《诗》语,写山、水、杏花诸景,字面上不说出,都是旧诗技巧上的讲究。

5、蓼汀花溆

——自稻香村转过山坡,抚石依泉而进,过众花圃,“忽闻水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留题于此。[注释](1)蓼汀——汀,汀洲,水边平沙。“蓼汀”一词当从唐代罗业《雁》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想来,但意境萧索,所以元春看了说:“‘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2)花溆——溆,浦,水边。“花溆”一词当从唐代崔国辅《采莲》诗“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想来。

6、蘅芷清芬

吟成豆蔻才犹艳,

睡足荼蘪梦亦香。

——[注释](1)“吟成”句——豆蔻,指草豆蔻,春天开花,密集成穗状花序,花初生时卷于嫩叶中,俗称含胎花,以喻少女。唐代诗人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说,吟成杜牧那样的豆蔻诗后,才思还是很旺。“才犹艳”程高本作“诗犹艳”则是后人胡改,“犹”字没有着落,不成文理。(2)“睡足”句——荼蘪,蔷薇科植物,春末开花。这句因修辞技巧兼两层意思:一是花枝软垂无力像睡梦沉酣;一是人在花气中睡梦也香甜。这一联内容“香艳”,是古代上层社会的生活情趣。

7、红香绿玉

——这是贾宝玉拟题怡红院的,后来元春将它改为“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红香绿玉——先是一个清客说题“崇光泛彩”,宝玉以为“此处蕉、棠两植”,不宜偏题。为什么说偏呢?因为“崇光泛彩”用的是苏轼《海棠》诗:“东风渺渺泛崇光(增长着的春光)”,只说了海棠,漏了芭蕉,所以用“红”“绿”兼顾。

这些题园景的额对,内容上都是风月闲吟,但题额对的情节在小说中却是不可缺少的。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种种活动都在大观园的背景上展开,作者通过贾政、清客和宝玉巡看新告竣的大观园,拟题匾对,一开始就把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等等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重点的描绘。如果没有这一情节,我们很难设想用其它什么方法能使结构繁复、景物众多的大观园很快地就在我们读者心目中留下如此清晰、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安排,正是作者高出于一般的才能平庸的小说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