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义灭亲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

2.如何从道德的角度分析大义灭亲?

3.大义灭亲是什么意思

4.对于包拯大义灭亲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5.遭女儿举报男子已被停职,你如何看待“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

大义灭亲是褒义还是贬义-大义灭亲是对是错

故事:(出处)《左传 隐公 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同谋弑桓公,后来石碏杀掉石厚,《左传》称赞石碏的行动为“大义灭亲”。

意思: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对为非作恶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制裁。

大义灭亲,读音dà yì miè qīn。

近义词:大公无私、不徇私情

1、大公无私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dà gōng wú sī,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用法:他大公无私的行动,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不徇私情,拼音是bù xùn sī qíng,意思是指不曲从私人交情,比喻为人公正,秉公处事。

用法:就算她曾帮助你升官发财,可是你现在这样包庇她,不就是改变了你为人处事不徇私情的风格吗?

扩展资料:

反义词:徇情枉法、徇私舞弊

1、徇情枉法,拼音xùn qíng wǎng fǎ,徇:曲从;枉:使歪曲。曲从私情,歪曲和破坏法律,胡乱断案。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

2、徇私舞弊,释义徇:曲从;舞:舞弄,耍花样。为了私人关系(或自身利益)而使用欺骗(他人)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

用法:许多公益广告都在提倡树新风、讲正气,希望随着全民意识的逐渐提高,徇私舞弊的事情越来越少。

如何从道德的角度分析大义灭亲?

犯罪嫌疑人“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犯罪嫌疑人被亲友采用捆绑等手段送到司法机关,或者在亲友带领侦查人员前来抓捕时无拒捕行为,并如实供认犯罪事实的,虽然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但可以参照法律对自首的有关规定酌情从轻处罚。”——《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从这两个法律条文来看,法律其实是充分照顾到情感和人性的。大义灭亲是人性的丧失,会使得亲人之间产生剧烈冲突,这种冲突甚至会让人灰心绝望,产生仇恨和对任何事情的不信任感,反而不利于改造。法律参考大义灭亲的行为,对嫌疑人从轻发落,不仅有利于嫌疑人尽快抓捕归案,而且还充分体现了法律的人情味,调和了正义和情感之间的矛盾,使之和谐统一起来,当亲人大义灭亲的时候,不至于使亲人之间产生情感的对立,破坏社会和谐。

作者:帝哲

来源:知乎

大义灭亲是什么意思

大义灭亲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或人民的利益,对违法犯罪的亲人也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应有的惩处。

大义灭亲,是汉语中一则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四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典故春秋时期,卫桓公有个异母弟弟,名叫州吁。他们的父亲卫庄公在位时,对州吁过分溺爱,养成他骄横无理的习气。大夫石碏多次劝说,庄公都不理。不久,庄公去世,由桓公继位。州吁时时准备谋杀桓公,夺取君位。他结识了石碏的儿子石厚,石厚本不是好人,专门给他出坏主意。

州吁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把卫桓公杀了,州吁自立为国君。他不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宫殿,而且四处征兵,使本来就已不堪重负的卫国百姓,更是雪上加霜。卫国朝野怨声载道,政局不稳。有几位正直的大臣暗中商议,准备到周天子那里去揭露州吁杀君篡位的罪行。

州吁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十分恐慌,担心周天子会出面干预。于是,州吁马上找来石厚商讨对策。石厚对州吁说:我父亲石碏很有谋略,在国内也有极高的威望,如果我们能得到他的帮助,那么事情就会好办多了。州吁说:你立刻回家,请你父亲帮忙。

大义灭亲成语寓意:

大义灭亲,是为了维护正义。《春秋》里面评价石碏是为了国家利益“大义灭亲”。《左传》也称赞石碏的“大义灭亲”体现了大公无私的精神,并称石碏为“纯臣”。石碏以国家大义灭父子之私亲的做法,也得到后世人的称赞。

对于包拯大义灭亲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佩服包拯的大义灭亲为民做主。

但是,这个是虚构的故事,并不能当史实看待。

包青天“日审阳间,夜审阴间”,铁面无私,刚正不阿。铡美案、斩包勉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

然而故事只是故事,传说也只是传说。

真实的历史是:陈世美是清初进士,与包大人毫无瓜葛。

所谓铡美案,更像是一场关公战秦琼的戏码。

至于斩包勉就更是无稽之谈。

按照宋朝法律规定,法官与被告人是亲属,或者有很近的姻亲关系的,都必须回避。

包拯与包勉为叔侄关系,正在五服之内,如果包拯大义灭亲,必然触犯宋朝刑律。

这也就陷入了一个悖论:包大人既知法犯法,又怎能“官清如水”

诉讼回避,在古代称为“换推制”,

首见于《唐六典》:“凡鞠狱管与被鞠狱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

其中的亲,指负责办案的官员与被告有五服内之亲,大功以上姻亲,或者是被告授业师长。

而发展到宋代,诉讼回避的范围更广,规定更为细致。

法官与被告为科考的同年、同门、同科目关系的;

审判官本身就是被告人,或被告人上司的;

涉及上下级关系隶属的;

甚至同一案件的前后审两人法官有“亲属仇嫌”关系的,都必须回避。

南宋时期,法律对于有应回避情形而不回避的,还要科以杖一百的处罚。

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回避制度的国家之一。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人情的社会。

经世致用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

不曾像他们的外国同行一样,苦苦的追寻着神光,

中国的哲学温情脉脉,中国的法律充满着人性的智慧。

官吏回避制度,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遗泽。

遭女儿举报男子已被停职,你如何看待“大义灭亲”?

遭女儿举报的男子是一名住建局的非党员的工勤人员,因男子出轨并且长期有家暴行为,对家庭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所以,女大学生才会有举报父亲的?大义灭亲?行为。

女大学生由此行为的出发点并非完全是在亲情伦理和社会责任之间想要做出选择,也不是以践踏亲情的方式来维护正义,可能更多的原因是因为无法承受父亲的家暴行为,对自己和母亲造成的伤害,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举报了自己的父亲,防止自己及家人受到更多的伤害,仅此而已。伤害越深的往往是最亲近的人

大义灭亲多数指的是举报那些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的家人或亲人。而女大学生举报的父亲只是出轨了,并非是那种十恶不赦,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严重危害的人,所以,这名女大学生的行为,谈不上是在维护社会的公益和正义。而经常要承受父亲的家暴行为,才是致使这起?大义灭亲?的关键原因。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我们会发现,被查到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很少有被自己子女或家人举报的。因为在这些犯罪分子做危害社会的行为的同时,并没有伤害到自己的家庭或者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少会有亲人不顾亲情去举报自己的家人,也就很少会发生大义灭亲的事情。

试想一下,如果女大学生的父亲在出轨的同时没有家暴行为,甚至经常给女大学生生活费或者给女大学生安排了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并且对女大学生的母亲也在经济上作出很大的补偿,那么女大学生还会举报自己的父亲吗?我想是不会的,最多也就是责怪自己的父亲对她的爱减少了,但不至于举报自己的父亲,让自己的父亲后半生在牢狱中度过。毕竟是把自己养这么大的父亲。要学会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的人

女大学生的大义灭亲的行为,多数是因为对父亲产生了恨意,而且,是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才会做出来,而这个恨意,就是父亲的长期家暴导致的。女大学生没有感觉到父爱,在女大学生眼里,父亲甚至连陌生人都比不上,陌生人见面的时候,都可能还会客客气气的问个好,而父亲却顶着家人的名义,做出了让人难以忍受禽兽般的家暴行为。所以,我们很难去约束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只能靠自己的觉悟,不要做伤害家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