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容易造句

2.邹开云的个人经历

3.求一份关于共青团的小品剧本,或者话剧,一定要与共青团有关

4.赵本山对东北有什么重要的贡献吗?

5.张居正的资料?

6.大连理工大学 小品 卖担架台词

容易造句

程野顺水推舟小品-顺水推舟小品

1、我们几个中学生昨晚挖空心思,也没凑成一个小品剧本,可见文艺创作真不容易。

2、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3、其实人是很容易妥协的,有时甚至不用压力。

4、过放荡不羁的生活,容易得像顺水推舟,但是要结识良朋益友,却难如登天。

5、风气不好,则很容易让人随波逐流,是非颠倒,正所谓“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6、我必须格外小心使用操作台,因为木头容易留下污迹。

7、更年期总是会容易暴躁。

8、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艰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9、白翎岛周边多容易触礁的浅濑,唯独断崖绝壁海岸前海水很深。

10、冰箱的妙用:把发黄的白色衣物洗后冷冻1小时再晾干能变白。返潮饼干冷冻一天能变脆。物品粘上口香糖,冻1小时,就容易剥离了。

11、恶风一旦盛行,便不容易去除。

邹开云的个人经历

“第一次表演我完全是被迫的。”

1984年出生的邹开云告诉记者,他加入反串行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容不得他考虑。他回忆起了第一次加入的情景,“2002年4月21日,一个姓熊的反串朋友打来电话,称自己在广东表演,其中的一位反串演员因为临时有事致使整个表演受阻。希望我去顶替,他征求我的语气带着某种不容拒绝的因子,我被迫答应了他。” 第一次演出,两个字,激动,他记忆犹新,表演前,他将歌词写在手上,站在台上,他第一次穿上几米长的演出裙,担心摔跤。 2000年,他与熊认识在南昌的一个夜总会,他们同台演出,他表演小品,熊某作为嘉宾表演反串。熊某的反串深深吸引了邹开云,台下休息时他向熊某表达了自己的倾心,并渴望尝试,之后,熊某给了他许多鼓励,于是开始向他了解反串,反串的梦想自此诞生。 尽管他走上反串舞台是匆忙的,容不得他思考,不过邹开云说,某种程度上,反串对他有着某种必然,内心有一种向往,渴望去尝试适合自己的角色。

2002年4月22日,他第一次正式走上了反串舞台。自此,邹开云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反串演员大多出入大型歌剧院或者当特约嘉宾现场表演,直接面对观众,而不用面向摄像机,听从导演的指挥。

反串生活隐瞒家人4年

“好端端的男人不做,去做个‘女人’。”邹开云说,刚开始,他心理也没有完全坦然地接纳,更何况他的家人,他一直对家人隐瞒自己的职业,家人只知道他在从事着演艺事业。 “我们是男人,却像女人一样活着。”圈内同行常这样概括自己的生活,不过他说,他比男人还男人,从小他开始挣钱补贴家用,他内心刚毅、思想独立,责任心强、敢与尝试,又不轻言失败。 2006年11月,在答应一个电视台邀请后,他的秘密无法再隐瞒后,他告诉了自己母亲。 那天晚上,他来到母亲的床头,灯下,他打开盘起的头发,长发飘过肩头,他从箱子内拿出“男”“女”照片各一张,给母亲欣赏,母亲指着照片说这女孩真漂亮,男孩她只是说又瘦了。 邹开云问母亲这女孩是谁。“谈女朋友了?”母亲试探着。 遭到邹开云的否定后,其母亲似乎领悟到了什么,沉默良久,最后道一声:“两张照片我要藏好。”邹开云顺水推舟,公开了自己的秘密。

“为了演艺生涯,不得不吃雌性激素”

“反串演员为了让自己长期保持女性风采,我们不得不吃雌性激素。”邹开云告诉记者,他们这些反串演员到一定时候,喉结会突出,体毛长长,胡须冒出,声带雄性化,所以为了演艺生涯,他们不得不适当吃上雌性激素。 2002年,邹开云踏入反串舞台之后不久,他第一次吃上雌性激素。这一次,他完全是在大众的影响下尝试的,自此之后,吃性激素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雌性激素要适量,否则不但对身体有害,而且会严重影响生理健康,过量常常使人免疫力下降。他坚持吃雌性激素,不频繁。对雌性激素他有着某种心理依赖。 邹开云是一个男扮女装的反串演员,虽然认识他只有很短的时间,但他那娇媚的容颜,曼妙的身材以及婉转动听的歌喉却给本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有人是这样形容邹开云的:“高贵而美丽的外表包裹着年轻的能量,流露出女性气质的魅力曲线。梦依然存在,而天使,没有翅膀,堕落到凡尘,但她依然如此华丽动人。恨苍天,只怪灵魂装错了肉体……”如果用女性的标准来衡量邹开云,他显然是属于“天生丽质难自弃”的那种类型,非一般意义上美女能够企及。

2009年3月,邹开云牵手金鸡影后 岳红 ,当红草根明星白国伟和歌手谢东 联合主演由 北京东方明星数字影视中心出品**《青花运》。

2009年7月,邹开云又牵手打星吴越 姜宏波 人艺艺术家李光复主演二十集谍战电视剧“出生入”被娱乐圈评为“特务专业户”在电剧青花运和电视剧出生入中,邹开云均一人出演男女两角色。同时将男人的强悍粗犷和女人的美艳动人演绎得栩栩如生。

2010年邹开云又一口气接下**“黄河口儿女”“邻居的故事”并在杭州召开了他人生中第三个个人新闻发布会。并放言一定要将反串表演进行到底

男儿身的他偶然拍了一次广告让他走上演员的道路 虽然邹开云的名字尚不为大多数所知,然而他多年来对“反串艺术”的坚守与追求并刻苦与执著已让他小有所成,他已担任了多家知名企业的形象代言人, 先后在10多部电视剧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如《邓小平》、《绿色的悬念》、《107太空计划》、《花季年华》、《请让我来帮助你》等,他曾多次出席过各类大型综合文艺晚会的演出,所演绎的女性形象往往能让表演现场轰动一时,让观众如痴如醉。

求一份关于共青团的小品剧本,或者话剧,一定要与共青团有关

我们都是共青团员(喜剧小品)

                     编剧:重 阳

人物:赵老鸭——简称赵,男,54岁,农村养鸭专业户

李老师——简称李,男,54岁,大学教授、系主任

赵小鹅——简称鹅,女,21岁,大学生,赵女儿

时间:五四青年节期间

地点:某大学管理学院系主任办公室内外,外有“五四”专题板报,内有三椅一桌、茶具、电话等。

[幕启,赵背包在前,鹅在后追随,共青团团歌音乐作背景,渐弱]

赵:哎呀,到处都是共青团的气氛,彩旗、标语、广播、墙报……

鹅:(在后追赶)爸,您怎么直往前跑,都到我们系主任办公室了。

赵:吆!我只想见你们的老师,那边下楼去。

鹅:站住!那边是厕所。我提醒你爸,学校不是你的养鸭场,请注意形象。

赵:(自以为是)形象挺棒!要我说大学跟我养鸭场也有相同的地方。

鹅:嘿!(差点笑出来)这根本就挨不上。

赵:你听好,(顺口溜)这新生入学好比小鸭子刚下水塘,老师教导好比喂鸭子天天成长,学生毕业好比八月半的鸭子要推向市场。(造型)

鹅:这么说,您这鸭子王就好比我们的大学校长?

赵:那当然……不好比。(换话题)小鹅啊,你爸我文化不高,这回只能帮我顺水推舟,不能呛水拔毛。等见了老师要谦虚,别提我是市劳模、乡人大代表,只能是一个普通家长,来向老师问好。

鹅:您说要请老师策划养鸭场方案?

赵: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我想和当代年轻人一起找一找感觉。 

鹅:什么感觉?

赵:(得意地)一个共青团员的感觉呀。  

鹅: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找感觉呢? 

赵:我是老团员了,。直到今天,那入团宣誓我还记得呢,不信你瞧,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李持讲义夹上]

鹅:爸,你真棒也!

李:赵小鹅同学,你在排练节目,还是……

鹅:(惊奇地)吆,李老师您好!我、我和我爸在这儿。(向赵介绍)这是我们老师,系主任李教授。

赵:(上前握手,紧张出错)李教授您好!鄙人是家长,不,是她家长,我是她独生女,不,她是我丫头,我也姓赵,人称赵老鸭。

李:(好奇地)赵老鸭?欢迎!到我办公室坐,请进!

[众人进屋]

鹅:(解释)李老师,我爸是养鸭专业户,市里的劳……,

赵:(接上)老、老百姓,(干笑)嘿……就养了八千只鸭子,不值一提。

[小鹅为二人泡茶递上]

李:不简单啦,这比我系里的学生还多呢,哈……赵先生请坐!请喝茶,赵先生……

赵:(不自在)叫我老赵。叫我先生让我浑身都起鸭皮疙瘩,我要做李教授的学生都不够格。

李:不能这么说,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赵:对,(指现场三人)正好三人,您是老师。

鹅:爸,别瞎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的师,是指有长处值得学习的人,这是传统文化。

赵:(一本正经地)传统讲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敬老师才有进步。像李教授是你老师,就好比是你父亲。

李:这是老话了,真正的父亲是你啊!

赵:(失语)我不是他父亲!

李、鹅:(大惊)啊?!你--

赵:(慌忙解释)我是她爸,咱俩双黄蛋,(自我解嘲)嘿……其实,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呢。譬如鸭场要请饲养员,学校要请辅导员;鸭场盼着多生蛋,学生就怕考零蛋;鸭场搞“填鸭”才划算,学校教书就怕满堂灌,对不?这叫一年养鸭,百年树人嘛!

鹅:(纠正)爸,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李)李老师,我爸就是三句不离本行,整天就是鸭子,什么鸭毛、鸭肉、鸭蛋…… 

李:好啊!干一行就爱一行,精一行。才能狗撵鸭子呱呱叫,哈……(观察赵并回忆)真好象在哪儿见过你爸。名字、名字对了,(对赵)你给小鹅起的这个名字意味深长啊!

鹅:什么意味深长啊?他的意思是(顺口溜)说小鹅天上飞,老鸭在地上追,小鹅快快飞,老鸭才开心。

李: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是让你像安徒生的童话里的丑小鸭要变天鹅。

赵:对,李教授一下子看破了我的动机,真有学问。

李:您是心想事成了,小鹅同学啊年年三好生,今年又被团省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是全校团员青年的骄傲啊!也是你的骄傲!

赵:我绝对不能骄傲!但是这鸭子划水不进则退。我家小鹅要继续努力!啊!想当年我也是一名团员,我要考考你。

鹅:(意外地)爸您怎么啦?又找团员的感觉啊?

赵:别岔话。先问你,时代不同了,共青团员的使命有什么不同?请回答……

李:(有兴趣地)小鹅,说吧!我也想听呢。

鹅:好的,我认为,虽然时代在变化,但共青团始终是党的助手、后备军和青年先锋队。当然,战争岁月,可以投笔从戎;而和平年代,应该建设祖国,开创未来。(造型)

赵:好!爸又问你,我年轻时和你年轻时,两代团员有何等的区别?

鹅:(自信地)当然有区别,你年轻时认真放鸭,我年轻时认真读书……(纠正)我觉得那时你们头脑简单,实心眼,现在我们是头脑复杂,想法多。

赵:(不悦地)什么?我们头脑简单,实心眼?那是我们一心一意干实事作奉献,这有什么不好?你这孩子瞎说!(上前“教训”)

李:(挡住赵)老赵,时代在进步,观念也在变化,那时的我们的确不如他们的见多识广,思想解放。所以我们也要向年轻人学习,有知识、有激情、有个性。否则,就老不中用了。

赵:(纠正李)李教授正年轻有为,我这岁数都不服老,你也能说老?!

李:老赵,您今年多大年纪?

赵:我贵庚好记,五四青年节,虚五十四岁了。

李:我也是五四青年啊!咱们是同龄人。

赵:(意外地)那是鸭爪子在水下划,看不出啊!敢情您跟青年人在一起青春常在,精神抖擞;我农村是水上风光多锦绣,一年四季鸭屎臭。(嗅衣服)平常我站在你身边都不用自我介绍。

鹅:爸,你看你又扯到哪儿了,耽误李老师办公。

赵:(起身)那走吧!我跟他有缘。(想起事情)哪个策划方案的事还没提,你帮我说。

鹅:(从赵拎包里拿出一叠纸)李老师,我爸想把养鸭场做大,他写了个方案,请您指导。(对赵)我们李老师是有名的管理学专家。

李:(念稿)“关于创建现代化养鸭基地的方案”,写了三张纸,……作者签名——赵、爱、团,是谁?

赵:正是鄙人大名。

李:(惊奇)啊呀!啊呀!你赵老鸭原来是赵爱团! 

赵:对啊,(急问)李教授尊姓大名?

李:叫李共青!

〔二人对视片刻〕

赵:(激动地)李共青――

李:(兴奋地)赵爱团――

〔二人上前拥抱〕

赵李:老弟、大哥……

鹅:(惊奇地)爸爸,你和李老师早就认识?

赵李:咱们是老朋友啦!

鹅:老朋友?

李:(激动地)三十多年前,我插队下放去了你们家乡,认识你爸。

赵:那时我的名字叫赵二蛋,(对鹅)你爷爷起的名真难听。

李:我觉得二蛋叫小名还可以,大名嘛……

赵:于是,我就请他给我改一改。我说,咱现在是好朋友了,你叫李共青,多好听的名字,我也想当一名共青团员。

李:所以就建议他该名字叫赵爱团啦!

鹅:真的?那后来呢?

李:后来咱俩天天在一起啊!冬天火上烤红薯,

赵:夏天游泳光屁股,我们一丝不挂……

李:(咳嗽声阻止)

赵:是我一丝不挂,他穿着裤衩,——哪来的裤衩?再后来啊,我终于入了团,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

鹅:(解惑)我说你们俩名字怎么与众不同,原来是一对老共青团员。对了,学校电视台举办“我们都是共青团员”的专题特别节目应该请你们俩参加,绝对是最佳人选。

赵:小鹅,如果我参加说什么好呢?

鹅:讲真实的故事,抒真切的情怀最好。你和李老师的故事肯定吸引和鼓励我们年轻人。

李:是啊。(对赵)我要说,自从分手后,不管是务农做工上大学,到今天教书育人,共青这个名字始终激励着我的人生进取!

赵:我俩是一窝鸭子两淌水。可以这样形容,(拿出小本念)各位青年朋友,大家好,本人赵爱团,“十八少年入的团,当兵务农转一圈,后来养鸭致了富,始终不忘是团员”,今天遇上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我现编两句,“三十五年喜团圆,五四精神代代传”。谢谢。(造型)

鹅:我爸这顺口溜诗歌上电视特别节目才精彩哩。

李:他从小就是鸭子嘴说不停。(想起什么)哎,我们马上就去学校电视台!

鹅:我也去!一起去讲共青团员的故事。这是你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因为我们都是共青团员。

赵李:太好了!出发——

[响起团歌音乐,三人下场,切光]

赵本山对东北有什么重要的贡献吗?

都说人杰地灵,这话也有点道理,铁岭是二人转的家乡,二人转在铁岭开花结果,果实之一是产生了一个笑星叫赵本山,这个人雅俗共赏,很有点特点,很会搞笑,现在的网络上基本都有搞笑一版,但效果照本山大哥的还是稍逊一筹,虽然有人说本山大哥现在是黔驴技穷,别管穷不穷,大哥曾经辉煌过,闪过光,别不多说,单说大哥对东北话的推广。

我也是东北人,也说东北说,记得当年上河北上学,不少同学听不懂我的东北方言,我个人觉得东北方言,有些太能表达我的思想感情了,有些简直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但是就是同学们听不懂,我是干着急呀!

且说忽悠一词,那真是太形象,太形象了,忽悠、忽悠、忽忽悠悠的就这么来了,太贴近我们的时代了,可同学们就是听不懂我的话,我是干着急呀,急得我,忽悠、忽悠、忽忽悠悠差点没过去(此乃忽悠一词的另一解,迷糊解),这么好的词怎么同学们就是不理解?

本山大哥登场了,几乎是一夜之间,这个历史需要的,贴近时代的东北词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前些时部分同学聚会了,没等我说话,四川同学先问我,“火眼、这两年忽悠怎么样了”!我说,“一直平平,就是昨天中了个五百万”!全班同学一致说我是忽悠他们,就象当年在学校忽悠女生一样忽悠他们。

前两天和一个浙江女网友聊了两句,刚说火眼的博客是我写的,那女网友嗖嗖飞过来两个字,忽悠!

我看忽悠一词完全可以列入到现代汉语大词典里了,由于历史的发表,有些词消亡了,有些词产生了,时代不需要的词消亡了,时代需要的词产生了,本山大哥没有创造这个词但他推广了这个词,这也很了不起,一半在于他的推广、一半在于贴近我们这个忽悠时代,时代水到渠成,大哥顺水推舟,这个东北词便一路顺风的风行全国了!

张居正的资料?

张居正概况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详细:

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庆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张居正也应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风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张居正(1525一1582),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四年(1525),当张居正在荆州江陵(今属湖北)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呱呱坠地的时候,其先祖的余荫对他早已不能关怀庇护,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个白龟梦。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自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的确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白圭报考生员,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他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这一年,居正补府学生。四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又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湖广巡抚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

庶吉士是一种见习官员,按例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后可赐编修。张居正入选庶吉士,教习中有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实际上也就是宰相。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工人争夺首辅职位的结果是夏言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

对于内阁斗争,作为新科进士的张居正自然没发言权。但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他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张居正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自然没有引起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嘉庆三十三年,张居正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国事,亲身接触农民。家境本就贫寒的居正,在乡间体会到了人民的辛劳、饥寒和痛苦。他在《荆州府题名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职。这时的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嘉靖四十三年,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深谋远虑的徐阶荐居正为裕玉朱载垕的侍讲侍读。逾德只是个虚衔,但由于裕玉很可能继承皇位,侍裕邸讲读就不是等闲之职了。在裕邸期间,“王甚货之,邸中中宫亦无不善居正者”(《明史.张居正传》)。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

这一年,世宗殁,裕王即位,是为穆宗。张居正的机会来了。隆庆元年(1567),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放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土。这年张居正四十三岁,此时的他大概不会忘记自己十三岁写下的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三十年后,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手”了。

“摄夷蛮骚乱,锄当路芝兰”

入阁以后的张居正并没有为个人的升迁而踌躇满志。这时的明王朝,内则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外则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尤其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面对这些,张居正无法轻松。

而更使张居正感到担心的还是内阁内部日益白热化的政治斗争。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篙倒台后,徐防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沼,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但不久,隆庆二年(1568),七月,徐阶终因年迈多病,举筹失措而被迫归田。次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高拱当政期间,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张居正曾是高拱知已,后发生嫌隙。高措又和权宦冯保不和。隆庆六年,穆宗病殁,年仅十个岁的神宗继位。张居正遂联合冯保,撺掇后妃,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这样,张居正就成了首辅,从此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

平心而论,徐阶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干的首辅,他们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作了不少具体和局部的努力,然而终因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干与气魄,到张居正继任首辅时,明王朝仍然是危机重重。张居正清醒地认识到,小修小补已无法挽救明朗的覆亡,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早在隆庆二年八月,他托《陈六事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六)中,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张文忠公全集》卷三一《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还在隆庆年间,入阁不久的张居正在首辅徐阶和内阁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固巩边防的工作。

隆庆四年,鞑靼首领俺答进攻大同,计划称帝。居正闻悉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携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几人情求内附,大同巡抚方逢时和宣大总督王崇古决策受降。鉴于此事非同小可,张居正写信,要祟古立刻把详情“密示”于他。原来,俺答的第三个儿子时遗一小孩即把汉那吉,把汉那吉长大娶妻比吉,后爱上姑母之女三娘子并再娶。然而,身为外祖父的俺答也爱上了三娘子意据为己有。于是祖孙之间为一个小女子心中结怨,演出失恋青年离家投汉的一幕。

居正接到报告,再次写信给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汉那吉,并派人通报俺答:“中国之法,得虏酋若子孙首者,赏万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断汝孙之首以请赏,但彼慕义而来,又汝亲孙也,不忍杀之。”(《张文忠公全集》卷二二《答鉴川策俺答之始》)然后,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时奏疏皇上纳降。朝中很多人极力反对,认为敌情叵测.果然俺答的骑兵如黑云压城至北方边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战事准备并以其孙要挟,俺答终于被迫妥协。居正顺水推舟应俺答之求,礼送把双那吉回乡,俺答则把赵全等叛臣绑送明室。

把汉那吉穿着皇上官赐的大红丝袍回鞑靼帐幕。俺答见到非常感动,说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并决定请求封贡、互市,和明友好相处。

隆庆五年,穆宗在后正等人的力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进行贸易。北部边防的巩固使张居正可以把注意转向国内问题。

以心奉尘刹,不求自身利

作为—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张居正对明王朝所面临的问题有深刻认识的。他认为当时国力匮乏和盗贼横行都是由于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张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加之皇帝的穷奢极欲,百姓因此才饥寒交迫,落草为寇。由于张居正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正确地把握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这才使他的改革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并受到广泛的欢迎。

基于上述看法,张居正决定从整顿吏治开始他的改革。万历元年(1573)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八《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而而夕奉行”(《明史.张居正传》)。

张居正整饬吏治的目的主要还是“富国强兵”,这条红线贯穿于他的改革之始终,实行考成法的最大收获也正在于此。

张居正在施行考成法时,将追收逋赋作为考成的标准。万历四年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同年十二月,据户科给事中奏报,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级处分的,山东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职处分的,山东二名,河南九名。这使惧于降罚的各级官员不敢懈怠,督责户主们把当年税粮完纳。由于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据万历五年户部统计全国的钱粮数目,岁入达435万余两,比隆庆时每岁所入(含折色、钱粮及盐课、赃赎事例等项银两在内)250余万两之数,增长了74%(《明通鉴》卷六七)。财政收支相抵,尚结余85万余两,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正如万历九年四月张居正自己所说的:“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张文忠公全集》卷四五)可见,实行考成法虽是一种政治改革,但它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仅靠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更远远不能满足王公贵族的无限挥霍。张居正认为人“古之理财者,汰浮溢而不骛入,节漏费而不开利源”。理财还是要以节用为主。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几乎都在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比如他通过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裁减冗员,节省朝廷的俸禄开支。据对“两京大小九卿及各属,有沉滥者裁之”,竞“汰冗员二三”。同样,张居正也通过各种途径削减朝廷的军费开支。一方面与鞑靼人修好,通贡互市,保持边境安定,减少战争费用,另一方面也大量削减抚赏开支。到万历二年,北边“三镇二岁之中,所费不过万余,而所省已百余万”。还通过减客兵,清粮糗的办法减少支出,“岁所省,儿得数十百万”。

同时,张居正还要求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勒紧裤带,和大家一道过紧日子。他不仅多次向神宗提出“节用爱民”,“以保国本”,而且在皇室的奢侈性花费上,也是锱株必较,寸步不让。万历七年,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以备光禄寺御膳之用,居正据理力争,上疏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他要求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结果,不仅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被废止。在张居正的力争下,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停输钱内库供赏,节省服御费用,减苏松应天织造等,使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消费现象有所收敛。

对于自己的用度,张居正也是力戒奢华。纂修先皇实录,例得赐宴一次。张居正参加篆修穆宗实录,提出辞免赐宴。他说:“一宴之资,动之数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节财之道”他还请求将为神宗日讲的时间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灯火费用。

张居正在整顿吏治、厉行节约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对家属也严格要求。儿子回江陵应试,他吩咐儿子自己雇车;父亲生日,他吩咐仆人带着寿礼,骑驴回里祝寿。万历八年,居正次弟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不能以身作则。对于明王朝来说,张居正确实是难得的治国之才。他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是做到了。

“量尽山田与水田,只留沧海与青天”

作为一名杰出的理财家,张居正深知只顾节流尚不足以解决问题。而要彻底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还需要进一步开辟财源,增加收入。

但张居正反对通过“开利源”来理财,因为在他看来,“夫天地生财止有此数,设法巧取,不能增多”他早年曾较多接触下层人民,深深懂得安民养民后国富的道理,他指出:“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那末,如何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呢?当时明王朝的庞大机器都由田赋支撑,而田赋收入因土地兼并和负担不均而很难增加。为此,张居正提出惩办贪污,清理欠赋和清查田亩等三项措施,其中尤以清查田亩声势浩大。

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于是在万历八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

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如浙江海盐“水涯草堑,尽出虚弓,古冢荒塍,悉从实税。至于田连阡陌者,力足行贿,智足营奸,移东就西,假此托彼。甚则有未尝加弓之田,而图扇人役积尺积寸,皆营私窖。遂使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田大有增加。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张居正很清楚,仅靠清丈田亩还远远不能彻底改变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问题,不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就无法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会有更多的贫民倾家荡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赋役改革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过多触犯权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对,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尽弃。

当时,不少地区已在试行适应本地区的赋役改革方案,如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的“里甲银”,浙江、广东的“均平银”,福建的“纲银”,还有江南的“十段锦”,以及有些地区的“一条鞭法”等。

一条鞭法最早于嘉靖十年(1531)二月,由南赣都御史陶谐在江西实行,取得了成绩。当时御史傅汉臣曾上疏说:“顷行一条鞭法。……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则徭役公平,而无不均之叹矣。”此后王宗沐在江西,潘季驯在广东,庞尚鹏在浙江,海瑞在应天,王圻在山东曹县也都实行过一条鞭法。海瑞在应天府的江宁、上元两县“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

万历五年,山东东阿知县白栋推行一条鞭法,全县钱粮均按地丁起科。但由于这种做法 触犯了官绅的利益,他们便制造浮言,户科部给事中光懋说:“至嘉靖末年,创立条鞭,不分人户贫富,一例摊派;……然其法在江南犹有称其便者,而最不便于江北。如近日东阿知县白栋行之山东,人心惊惶,欲弃地产以避之。请敕有司,赋仍三等,差由户丁,并将白栋纪过劣处。”幸亏张居正及时派人前往东阿巡察,才知道光懋歪曲事实。于是张居正拟旨答复:“法贵宜民,何分南北?各抚按悉心计议,因地所宜,听从民便,不许一例强行。白栋照旧策励供职。”又致书支持白栋的左都御史李世达:“条鞭之法,近旨已尽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一二耳。法当宜民,政以人举。民苟宜之,何分南北。”

张居正认为一条鞭法不仅不应反对,而且可以“不分南北”,在全国普遍推广。万历九年,他终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

—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条鞭法所实行的赋役没有征收总额的规定,给胥吏横征暴敛留下了可乘之机,这是它的主要不足。

张居正的理财并不限于一味地为朝廷公室谋利,而且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有时还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税负。万历十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这年二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1567)至万历七年(1579)间各省积欠钱粮。另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也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面劳瘁于国事,人亡而政息

张居正于国事日以继日地奔忙,连十九年末得见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丧守制。万历九年(1581),五十七岁的居正,终于劳累病倒。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舍弃了他十六年始终不放的权力,十年来竭诚拥裁的皇帝,撤手人寰。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张居正一切的改革着已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损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误,他后,有些人就开始了肆意的报复和攻击。而神宗呢?居正在位时,他不是一直尊其为师吗?那是出于需要与无奈。他早已耿耿于居正的震主之威。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是帝王的逻辑!居正既,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

不久,言宫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他的家属饿的饿,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

然而国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启二年(1622),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一切俱已晚矣!

大连理工大学 小品 卖担架台词

范委身穿高档皮茄克,额头上系着一条红绸带,脖子上挂着一个球迷专用的小喇叭,手里攥着三百块钱,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外面转来转去,他想进去看足球赛,可是买不到票。眼看球赛就要开始了,急得范委没着没落、抓耳挠腮的。

(赵本三、高秀秀抬着担架上)

赵本三:本想等到来年卖,现在缺钱实无奈!

高秀秀:卖拐卖车卖担架,全靠张嘴说瞎话!

赵本三:说啥呢?别老扯我后腿行不?瞎吆喝啥?

高秀秀:那你说我该咋吆喝?

赵本三:咋吆喝?你寻思你那样说还能有人买吗?啥叫全靠张嘴说瞎话啊?告诉你,媳妇,今天来把担架卖,靠的是咱老赵有能耐!知道不?

高秀秀:拉倒吧!你那芝麻粒大点能耐我还不知道?不就是:顺嘴胡诌、拼命忽悠、借坡下驴、顺水推舟……

赵本三:停!总结的很好!这就是咱的“十六字方针”,也叫“十六字忽悠*法“!总结前两次的经验,咱要想让他上当,就得投其所好,顺着他的话题,咱再往下乱造,一步一步引导,让他自投罗网!媳妇,你看!

(用手一指范委)又是那个脑袋大脖子粗,长的挺结实,笨的像头猪,说啥他都信,没有主心骨,今天担架卖给谁,非此人——莫属!

高秀秀:你还敢惹他啊?他还能买吗?

赵本三:能买吗?你就瞧好吧!这种人,你就是把他卖了,他还帮你属钱玩呢!

(这时范委也看到了赵本三、高秀秀二人)

范 委:你们俩又到这骗人来了啊?

赵本三:又是你啊!兄弟,病好了吗?

范 委:少来这套!还骗我呢?我有啥病啊?我回到家离开担架也一点事没有!拿出我侄子的卷子我照样能做及格!

赵本三:且慢!请问你小侄子满五岁了吗?

范 委:你是不是太瞧不起人了?告诉你,我侄子今年已经六岁了!

赵本三:(对高秀秀)听到没?六岁的卷子他才刚及格,咱不用怕他!

(对范委)这样吧,我说了你也不信!还是出道题考考你吧!

(把袖子一捋)听好了!说一只老虎被蚂蚁咬了一口,老虎急了,就使劲追这只蚂蚁。追到一个小洞口边?蚂蚁“吱——”的一声钻进去了!可是身子进去了,却把一条后腿留在了洞外边。请问——这是为什么?

范 委:因为洞口太小,盛不下它这条腿!

赵本三:错!媳妇,你说!

高秀秀:因为它想绊倒老虎!

赵本三:正确!怎么样?这回信了吧?

范委:这样啊?这叫什么题啊?这叫谁谁也想不起来啊!我……

赵本三:行了!别解释!承认自己有病就行了!(打量了一下范委)我看你今天是头上缠块绸子,瞪着眼睛球子,急得直转轴子,蹦来跳去像个大胖猴子! 你干啥玩意儿呢?

范委:没看出来吗?

赵本三:没看出来!

范委:(举起脖子上的喇叭吹了两下)告诉你,我是球迷!

赵本三:小样!长能耐了啊!还球迷?啥球啊?是三岁小孩玩的玻璃球吧?

范委:别老瞧不起人!告诉你,我是足球排球篮球,样样都会!

赵本三:打住!别吹了!甭说别的,单是这打篮球你就不合格!

范委:我哪不合格?

赵本三:哪不合格?你个头不合格!太矮了知道不?不是我说你! 来,让大伙瞅瞅,就你这个头,穿上高跟鞋踮着脚你都能走桌子下面去!

范委:行了行了!今儿个我没时间听你瞎白忽!(不理赵,自己走来走去,自言自语)哎呀!急人了!这比赛就快开始了!进不了场这可咋办呢?

赵本三:进不了场啊?咋整的?

范委:还能咋睁?没票呗!

赵本三:噢!没票啊!没票就急成这样!看来你真喜欢看球啊!

范 委:那还有假!

赵本三:这样吧!问你几个足球常识,看你合不合格行不?

范 委:随便问!

赵本三:问:一场比赛中,一个队上场有几名球员?

范 委:十一名!

赵本三:行啊!答对了啊!再听好,忽然踢倒了一个,问还有几个球员在场上站着?

范 委:十个!

赵本三:你看!刚夸过你你就错了!媳妇,你说!

高秀秀:还有二十一个站着的!这边十个,那边十一个!

范委:那边也算啊?我没听清楚!你再来一遍!

赵本三:再来一百遍你也得错!听好了!一场比赛中,一个队上场有几名球员?

范 委:十一名!

赵本三:这边踢倒了一个,问还有几个球员在场上站着?

范委:二十一个!这边十个加那边十一个!

赵本三:又错!媳妇,还是你告诉他!

高秀秀:二十个!刚才那边还红牌罚下一个呢!

范委:(直捶脑袋)哎呀!我,我怎么没想到呢?这踢人犯规啊!得给牌啊!

这我知道的,可怎么就想不起来呢?看来我不坐轮椅还真不行!大哥,你再说一个,这回我一定想清楚!

赵本三:我看你还是回家坐轮椅上好好想吧!今个我可没工夫给你调病了!这比赛快开始了!我得赶紧进去看球了(说着往球场走去)

范委:(一把抓住赵)哎呀大哥!大哥你有票啊?卖给我行吗?卖给我,我求你了……

赵本三:快撒手!瞧你那熊样!告诉你,票,我是没有!但是—— (用手一指担架)看到没?我有这玩意儿!

范委:这玩意儿有啥用?

赵本三:啥用?刚才不是说了吗,球场上踢倒了一个,怎么办呢?就得用担架抬下去啊!告诉你,我这可是足球赛指定担架!每场比赛我都得送一副!抬着它,不但我可以进场?而且还可以无条件带一名家属进去!这不,我领我媳妇进去呢!(说着继续往球场走去)

范 委:大哥大哥!你别急!兄弟给你商量个事行不?你看啊!我也是球迷,你带我进去你看行不?

赵本三:带你进去?那我媳妇怎么办?你说我能放心把他一个女人丢在外面吗?

范 委:(想了想)你说的也是!大哥,要不这样,你把担架给我,我领你媳妇进去这下你可以放心了吧?

赵本三:那我可更不放心了,万一你要把她拐跑了怎么办?

范 委:不会的大哥!拐跑我也得拐个好的啊!就她这样的……

高秀秀:怎么样的?我看你敢说下去!我揍你信不?

赵本三:那啥吧!我得赶紧进去了!咱哥俩改天再唠吧!

范 委:大,大哥,咱,咱还可以再商量!要不你把担架卖给我你看行不?

高秀秀:兄弟你别听他瞎说!我告诉你,这担架还是那副拐改的!你可不能再上当了!

范 委:你放手!你拉我干啥?我都不想再说你了,你老跟着掺合啥?我就纳了闷了!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做人的差距咋就一年比一年大呢? (对赵)大哥,卖给我行不?我求你了,卖给我,啊?

赵本三:这个好象有点困难!你也看到了,媳妇不让卖!

范委:这媳妇你还管不了吗?大哥,卖给我吧!

赵本三:这个……你真想买吗?

范委:真的买!多少钱我都买!

赵本三:别老钱不钱的!现在的人都怎么了?干点啥都老提钱!多伤感情啊!这样吧!今天算大哥帮你一把!你也别给多了,就给六百吧!

范委:行!行!(瞅了瞅手里的钱)可我只有三百啊!你看……

赵本三:只有三百啊!(说着伸手去拿钱)

高秀秀:(拉住赵小声说)这样做不好!

赵本三:什么皮袄?什么皮袄!这大冷天的给人家要啥皮袄!

范委:对!皮袄!皮袄!(赶紧脱掉身上的皮茄克)大哥,给你皮袄! 还有这个,这个喇叭也给你了!我得赶紧进去了!谢谢啊大哥! (说完跑下场)

赵本三:瞅啥呢?跟你说了不用心疼他!这种人,你给他浇上汽油他回家就把自己给点了!别瞅了!快走吧!呆会他回来你想走也走不了了!

高秀秀:那个破喇叭你还拿着干啥?扔了呗!

赵本三:干啥?下次再把喇叭卖他!

(赵本三、高秀秀抬担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