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口怎么读-三缄其口读音是什么
1.高一开学一个月小结
2.“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正确读音?
3.历史上才高八斗指的是谁
4.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的典故
5.“才高八斗”的背景:其实谢灵运借着曹植夸自己
6.求高三家长会学生代表发言稿…急
高一开学一个月小结
刚结束的期考,是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大考,考后结果,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在向取得较好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的同时,也想告诉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你只是在一场马拉松赛枪响后的一刹那落在了别人后边,前方,路正长,较量刚刚开始。现在唯一的工作是反省自己的习惯与方法,这比考试本身更重要。
今天,想和大家谈三个话题:
一、适应环境。
初中到高中,是个大的台阶,这一次期考,最困惑不过的,首先是那些初中学习尖子而这次成绩不佳的同学。如果要找原因的话,我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对高中学习生活的适应。换句话说,这次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上是高中生活适应程度的差异。
从初中到高中,首先面临的是两个转变:一是角色转变。当你一进高中,不论你是否意识到,你已经是一个家庭、社会范围的中心。当你从六七千名初中毕业生中走出来时,肩上立刻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期望和责任,那就是必须考大学,必须考好大学。但是我们录取的新生和周围所有县市高中相比,分数线都低几十分。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是相同的,三年后的竞技水平是一样的,要立于不败、后来居上,我们的光阴更迫,压力更大。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完成“树立远大理想,考入理想大学,三年成才,不留后路”的心理角色定位。一方面学校要求很严,一方面自己有升学后放松一下的意识,这种角色错位实在是高一最可怕的敌人。二是方法的转变。参加过中考,尤其是取得较好入学成绩的同学,可能会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高中照猫画虎就行了。殊不知,初中复习迎考的那些方法,不仅不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连高考、进行高中课程的学习都可能很困难。因为那些所谓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老师包办的方法,是一种读书的方法,是一种以接受为特征的方法。因而,通过这次期考、反思进而寻求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自学,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二、培养良好的个性习惯。
“良好的个性习惯是成才的决定性因素”,这句话,同学们已耳熟能祥。按这句话,可把同学们分成三类:一是信奉它,这已经创造出许多成功者,如杜宏伟、王艳君、姚灿等;二是不以为然,相信智力。但据报载,一位资深教育家经长期调查发现,约有三成高智商的学生是差生。在西安市某一高中班内,成绩最差的学生智商是120。他发现,几乎从未有过因智力因素而影响到学习的例证。事实上,世界上公认的天才儿童的定义是:“智商中等以上,加上刻苦学习,顽强拚博,具有创新能力者”。可见,智力只是有些人用来自暴自弃的一个理由。三是半信半疑,由于看不到身边的榜样,所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校要求教室课间不说话,有用吗?北京市二十二中孙维刚老师的班,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无一人说话,他的班仅北大清华就升入55%;山东牟平一中,两千多人住宿,没有一个管理人员,被子从来叠得有棱有角,整整齐齐,物品干干净净,升学率仅本科占98%;河北衡水中学,单是门岗就对学生有如下要求:不准让家长送饭及一切水果零食;不准送衣物被褥;不准送药。其升学率100%,一千人高考仅重点677人,一半还多。有没有个体的例子呢?差生张春风,从班内46名考入北大,自己营造了一种境界,“埋头、素服、三缄口”。因此,个性习惯与成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所差的只是你是去努力做到了,还是让别人看着做到了,还是别人看着也做不到。
人生不发返程车票。高一入校时,全体同学曾在办公楼前举行过一个开学典礼,那是一个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三年后,在同一个地点,同样一个早晨,还会再开一个同样隆重的典礼大会,叫毕业典礼。每年的毕业典礼上,都会有一些学生潸然泪下,是依恋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情谊?是为自己三年的成绩所感动?有没有追悔的泪水?我想是有的。正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应该清楚:“能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只要你自己不愿倒下去,就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你打倒”(保尔)。三年后追悔了,后悔什么?自己打倒了自己,那些平时不起眼的习惯、细节打倒了自己。据生物学家研究,原始森林里有许多数百年树龄的大树轰然倒下,并不是因为狂风暴雨、电闪雷劈,而是由于一种比半个指甲还小的一种小甲虫的啃啮。
今天你可能就大声在教室里说了一句话,但它已在潜意识里强化了你乱说话的动机,(不利于己),同时你至少破坏了一个同学的环境,他可能正在思考某一问题,或者正在调节心理,你的话让他感到了环境的不和谐,造成他浮躁的心态,(不利于人),第三个人会因你大声说话的诱惑,也大声说话,又造成了你心态的浮躁,(再害己)。此所谓恶习的传染性与交互性。损坏的是整体环境,受害的是每一个人,包括自己。这样的集体只能是在低水平上的竞争。同样,如果每人都养成了良好的个性习惯,相互感染之下,一个优秀的集体就诞生了,集体的每个成员都会因水涨船高而得到空前的成功。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个性习惯呢?富兰克林是世界公认的伟人,发明了避雷针,起草了美国《独立宣言》,集作家、画家、哲学家、科学家于一身。在他79岁高龄时,想起自己一生的成就,他完整地叙述了自己年轻时进行过的一场特殊修炼,认为自己的一切成就与幸福,都受益于此。年轻时的富兰克林和你们一样渴望成功,经过研究,他发现成功的关键在于完善的人格,经精心总结,他认为这包括13个原则:节制、寡言、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适度、清洁、镇静、贞洁、谦逊。进一步发现,仅知道这些还不能使自己成功,只有经过刻苦修炼,把这13项原则变成自己的13种习惯,这才是属于自己的,否则那还是别人的、书上的。于是,他认真地为自己准备了一个本子,每一页打上许多格子,因为他知道,一段时间只能专注于一项修炼,才是最有效的。于是第一星期只专注于“节制”,每天检查自己为人处世是否节制,并在本子上做记号。一个星期后,由于天天盯住自己是否节制,并坚持每天监督,他惊喜地发现,这“节制”慢慢在他身上生根了。尝到了甜头,第二星期他每天盯住第二项——“寡言”,并对第一项进行复习巩固。第三星期盯住第三项。13星期后他发现自己的举手投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后来,他又怕不巩固,又进行了3 个13星期的轮回修炼。一年后,富兰克林完全变了,这些习惯已溶入了他的血液、灵魂、每一个细胞。试想,他能不成功么?
美国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好习惯如此,坏习惯也如此,不同之处在于,好习惯须着意培养,坏习惯则是不知不觉中养成。三年是否改写人生,归根到底取决于你的个性习惯。
三.学会做人。
“先成人后成才”是校训,“做人的水平决定学业的水平”是它的注解。学会做人,核心有两点:一是学会吃苦,或说学会享受磨难,二是学会共处。
人的一生注定是要吃些苦的,不然,五味人生,何以丰满?在年轻时吃点苦,实在是无与伦比的一笔财富,所以有一句话在日本学生中很流行:“趁着青春去吃苦”。可惜许多同学不懂这个道理。
西安翻译学院是一所民办大学,每年招生一万人,学校实行严格的三重封闭式管理,即:一周中只有周末才准走出学校大门;上课期间封闭所有生活区;男女生活区分开管理,禁止互串;更不准抽烟、喝酒、打架等。一开始,学生不懂事,半夜里高唱《国际歌》,呼喊“要人权要自由”。丁院长专门做报告:“学生的人权是什么?丰富知识、提高素质是最大的人权,如果学校管理不力,平平淡淡进来,平平淡淡出去,才是最大的不尊重或侵权”。结果呢?几年来该院学生98%不到毕业就被用人单位订购一空,20%出国。96年新加坡以月薪7000元在中国聘员,几经周折后,只从西译聘了30人;今年3月四川迈普数据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年薪5万元向全国招了17人,仅西译就占6名;国家文化网站是一个巨大而蜚声世界的国家级网站,它的初创者10人中就有西译毕业生5名;23个国家驻华大使联合到学院考察,称之为“中国的哈佛”;《内参》披露:国家权威部门对南方三资企业中大学毕业生工作能力的专项调查结果,西译毕业生排名第一。为什么这些落榜生经过西译修炼就成了抢手货?用人单位众口一词:一是能吃苦,二是综合能力强,三是外语水平高。”吃苦”赫然是第一位。一位年薪数十万元的毕业生说:没有西译那个“炼狱”,哪有我今天展示才华的“天堂”?我校这几年成绩喜人,也是严管的结果,同学们到这里来,都想学有所成,希望能从西译的事例中受些启发,学会吃苦,学会享受磨难,这是成功的第一级台阶。
因为能吃苦,所以能耐得住寂寞,能挡得住诱惑;因为能吃苦,所以有平和的心态,入得做学问境界;因为能吃苦,所以能用意志养成好的习惯,根除不良恶习。在看到别人的成功时,更要看到背后的心血和汗水,看到成功者过人的自控力和毅力。且不说那些个名人——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就连张春风、杜宏伟不都以
“玩命地学”来概括他们的北大之路么?没有吃苦的准备,不会吃苦,永远只能是成功的羡慕者。”梅花香自苦寒来”,决不是轻飘飘的一句诗,每位同学都要从”看似容易却艰辛”的事例中悟自己之路。
再说学会共处。这其实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家共同努力,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高一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彼此推动着加速发展。学会包容,学会谅解,学会感激,学会合作是其真谛。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问上帝:天堂和地狱究竟有什么不同?上帝便带他来到地狱门前,里面的人正在吃饭,每个人的勺把都很长,他们尽力往自己口里送,却怎么也吃不到,面对美味佳肴,饿得面黄饥瘦,痛苦不堪。上帝又带这人来到天堂,里面的人也用长把勺吃饭,不同的是,他们都把自己勺里的饭往别人口里送,个个神情欢悦。上帝说:天堂和地狱其实就这一点区别。“我为人人”在前,“人人为我”在后,这是优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这样的集体必定没有磨擦,只有竞争,没有分力,只有合力,最后共同进步,水涨船高,人人成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完善的集体造就完善的个人”。
请记住:观念变,行动就变,行动变,习惯就变,习惯变,性格就变,性格变,命运就变。真诚地期望高一的每位同学,砌好人生的第一级台阶。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正确读音?
这句话是南宋谢灵运说的。”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读的顺序及音调:天下才 ? 有一石(dan第四声),曹子建(曹植) ? 独占八斗。
(空格是我理解的断语句。)下面是这句话的解释:
“天下的文才共有一石(dàn),曹植才高无双,独自占有八斗,我占有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另外一斗。”
石,[量]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斛;一石小米等于2斛。
相关典故
才高八斗连环画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kuài)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
南北朝时最著名的大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才共一石(为我国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2]如唐李商隐的《可叹》中有:“宠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唐徐夤的《献内翰杨侍郎》中有:“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 等等。
历史上才高八斗指的是谁
““才高八斗”指的是曹植。
曹植,字子建,曾受封为陈王,他从小就很聪明,才思敏捷,文词富丽,曹操很喜欢他。曹植的创作,包括赋颂诗铭和论文,留下的虽然不多,但是旧时作家对他都有很高评价。
南朝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名叫谢灵运,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
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
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
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的典故
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才学高深,人们往往爱用“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来赞誉。那么“学识”怎能用“车”来载,“才高”怎能用“斗”来量呢?原来这里面都有典故。欢迎大家收藏!
“五车” 出自《庄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说的是战国人惠施方术甚多,却杂乱不纯,而且言而不当。所谓“其书五车”是指他的藏书丰富,古时在未发明纸张之前,书都是用竹简制成的,每片上刻有字,串编起来就成了书。当时的五车书虽与现在的五车书不可等量齐观,但也可谓“饱学之士”了。
“八斗” 是南朝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见无名氏《释常谈》)看来,谢灵运对自己的才学也是相当自负的。以后,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喻作文才高超的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可叹》诗中写道:“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即曹植)八斗才。”在这里,诗人借用了“才高八斗”这个典故。
注音xué fù wǔ chē
出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庄子·天下》
解释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学识渊博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博大精深、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相反词目不识丁、胸无点墨、才疏学浅
同韵词胡吃海喝、解甲投戈、前徒倒戈、与受同科、引吭高歌、铁马金戈、鲁阳麾戈、正直无阿、愣愣瞌瞌、同室操戈、......
年代古代
教学同步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朱光潜《咬文爵字》高中二册·课文·13
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观点,宋国人惠施认为天下无物不变,无时不动,任何东西的性质是相对的,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庄子评价他学富五车,知识非常广博
示例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六回
其它使用
◎ 吕老头还是个学富五车之人,不会弄出这么个玩意儿。
学富五车的历史典故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故事概要: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
他的诗,大都描写会(kuai)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
南北朝时最著名的大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才共一石(为我国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隐的《可叹》中有: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唐徐夤的《献内翰杨侍郎》中有: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等等。
提示: 谢灵运在用这个词语的时候,很是狂妄,而后来,这个成语却用来谦虚地称赞他人,所谓语境,在不同的.环境里,语句意思会变,这个意思。
学富五车 学富五车,形容学问渊博。语本《庄子天下》: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惠施的学问广博,他的文章斡旋五国兴衰,道术杂乱无章,言辞多有不当。他分析事物之一,说:大到极点而没有边际的,称为大一;小到极点而没有内核的,称为小一。没有厚度,不可累积,但能扩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太阳刚刚正中的时候就偏斜,万物刚刚生出就向亡转化。大同和小同相差异,这叫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异,这叫大同异。南方既没有穷尽也有穷尽,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已来到。连环可以解开。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国之北越国之南。泛爱万物,天地合为一体。
“才高八斗”的背景:其实谢灵运借着曹植夸自己
据宋·无名氏《释常谈》:南北朝时著名的大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才有一石(为我国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隐的《可叹》中有:“宠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唐徐夤的《献内翰杨侍郎》中有:“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等。
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他还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山水诗鼻祖”。这么一位有自负资本的牛人,对曹子建才华的评价又如此之高,可见曹子建在文学史上有多么牛了。
“独得八斗”之才的曹子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曹植,他的文学才华为当时和后世所推崇。
曹植生于公元192年,卒于232年,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的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史载其“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他的文章写得出色,甚至曹操都怀疑“汝倩人邪”(你是请别人代写的吧)?对他极为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要立他为太子。后来因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无节”,就逐渐对他冷落了。后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多次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曹丕即帝位后,对曹植屡屡迫害,相传,文帝曹丕曾令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曹植“应声便为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见《世说新语·文学》)曹丕迫于太后的压力,放过曹植,但对其做了贬爵处罚。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曹植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这样不无遗憾地评价曹植:“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
诗歌是曹植文学创作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表现他的理想和抱负,充满了豪壮的乐观气息和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薤露行》等。同时也有表现他贵公子生活的诗篇,如《名都篇》、《公宴》、《斗鸡》等。后期诗歌则大多反映他内心痛苦,多为慷慨悲愤、哀怨惆怅之音。有抒发自己和朋友遭迫害的愤懑的,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有抒写自己被压抑而壮志难酬的苦闷的,如《杂诗》等;有借思妇或弃妇题材来寓托自己的身世遭际,以抒发内心悲苦的,如《七哀诗》、《杂诗·南国有佳人》、《美女篇》等;有借游仙题材幻想解脱的,如《游仙诗》、《仙人篇》、《远游篇》等。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还是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诗人,现存九十余首诗中,就有六十多首五言诗,他的写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大大地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向前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求高三家长会学生代表发言稿…急
可以把这篇改一改,希望帮到你!
又是一年三月三,充满希望的日子。让我们继续一百天冲刺。
我小的时候,没有电视,更没有网吧,跑几里路看露天**是那时美好的记忆。影响大多是时期的战争片。每当**中冲锋号吹响,**就快结束了。因为这时候的场面就是千军万马,就是摧枯拉朽。当我们离高考还有一百天,举行一百天冲刺仪式的时候,脑子中就浮起了**中的这个情节。
一百天,相对08年的高考,就是总攻的冲锋号!
总攻是什么?总攻就是在充分的思想准备、物质准备的基础上,锁定战略目标,筹划得当,成竹在胸,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以排山倒海般的气概、勇气和力量,一鼓作气,所向披靡,直到取得最后的、完全的胜利。
因此,未来的一百天,必须有清晰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正确的策略,钢铁般的意志。
卓越地走完,需要一种气势,需要一种气度。需要直面,也需要洒脱;需要激情,也需要知性。
如果把这一百天比做总攻的战役,那么,两个阶段的攻坚战和巷战,分别就是一百天中的第二轮提高与第三轮的适应训练。
在这期间,有两个关键词:坚韧,密集。
何为坚韧?坚,坚定不移地相信老师,坚定不移地相信计划,坚定不移地相信必胜;破釜沉舟,一条道走到底。韧,韧度,韧性,意指心态要有极强的包容能力,不要说在挫折面前心理崩溃,即便是名次的起伏,“高原期”的焦虑,突然的进步,也依然是淡定自若,云卷云舒,既不懊悔自责,又不张狂自傲,题照做,错照纠,缺照补,路照走。
其实,高考备考的价值之一,正体现于此:经过高考的洗礼,生命有了非凡的弹性与张力,并因此拓展出后续人生中生命的长度、宽度与厚度。
何为密集?第二轮复习,展开的是大量、密集的综合训练。每周三套题,加上个人必须的针对性补差,必然是题海汹涌,考验英雄本色。如果要我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做、思、补。做:超常规的大量做题;思:反思纠错,一针见血,题不二错;补:补弱,补差,补不足,补空档,自我加压,自我完善,个性化提高。
做思补,三个字一循环。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循环,不是步,不是步,而是节奏强劲,近乎疯狂的迪斯科。
因此,密集的含义,在这里就是:调动身心每一个细胞,激发身心的任何潜能,在“做思补”的三字真经上,快速循环,飞速运转。就是陈安之先生所说的:采取最大量的行动。这是第二轮复习的基本特征,舍此,就舍去了后续的一切。
成功学家陈安之还说:“要成功,就要从竞争的队伍中跑出来。”“要成功,就要付出比你的对手多四倍的努力。”对我们而言,从早到晚,你比你的同行者各方面都多出来四倍努力,几乎不可能。每一个渴望成功的同学都要懂得,和别人比,容易失掉自我,不足为取;但是,你可以和之前的你自己比,不全面比,而在某些环节上比,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每个人和自己相比,在某些环节上,你总能做到比现在之前的你努力四倍,优秀四倍。只要你愿意。我坚信,这也是一条成功学的铁定法则。
如果在密集的劳作之后,离开书桌的瞬间;如果上床休息之前,回首一天的工作,油然感觉体力上的疲惫,那就要恭喜你真正进入了第二轮复习的境界与状态。这种疲惫,才是真正的良性信号,才是真正的高三韵味。因为它的呈现方式是:内心深处涌动的感动、满足与收获。
都说高三让人回味,因为我们曾经过感动自己;都说高三是笔财富,因为备考过程的顽强浑厚了我们的性格。
前些天,偶尔看电视,中央四套有个《华人世界》栏目,专访著名旅美作家刘墉,刘墉谈他做人的成功,有几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追求人生成功的某些时期,要获得重大突破,需要三要素:要痴,要聋,要哑。为什么要痴?状元出自痴迷郎;为什么要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攻备考书。成功是特定环境的产物,一说就叫,一碰就跳的人,永远不知道有一种境界叫做“化境”;为什么要哑?“埋头素服三缄口”,从根本上说,缄口,哑,才是意志力的根本体现。病从口入。孙维纲老师说,纪律的根本问题是说话问题,我说,未来的一百天,情绪的根本问题就是说话的问题!
刘墉说:没有成功的聪明人,往往是缺乏痴人的任性与傻子的执著。我信,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因单纯的聪明而成功,从来都是人们把成功了的人称做聪明人。
未来的一百天,需要你痴一些,傻一些。
一百天不长,稍纵即逝;一百天很长,它足以冶石成金,滴水成海。
卓越一百天,需要完成如下的“七个一”:
一百天,你要给自己注入一腔豪情。
这份豪情,是成功欲,是必胜信念,是舍我其谁。当我们在一百天攥紧拳头的同一时刻,全省的千所校园内,到处都是誓师的口号。在这百万勇士同闯关的大鏖战中,要清楚,怕,也是一百天;拼,也是一百天,高考史证明,几乎所有考后被称为黑马的胜利者,都是这一百天里无敌的勇士。
临战磨剑,不利也亮,临关策马,不武也威。豪情是什么?就是一种备考中的亮剑精神,一种藐视一切、傲视群雄的大气概,一种山高我为峰的忠勇与虔诚。
我上小学时,语文书中有首农民写的诗:“天上我是玉皇,水下我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走笔至此,突然闯入脑海的这份泥土味十足的豪情,仍然让我心动不已。
携一份豪情上路,就是要让我们的每个细胞中时刻涌动着不可遏制的激情,臂膀中充塞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足以战胜一切、横扫一切的力量,心头注满着敢于胜利的渴望。
因为这份豪情,使我们每个同学,在这非凡的一百天里,能够承受一切磨难,承受备考的碾压,激起生命中潜在的能量,一路豪歌向天涯。
我期望,这份豪情,随着每天清晨的口号回生勃发,充天塞地,直至湮没一百天心路上的任何沟沟坎坎,阴雨风雪。
一百天,你要发掘并利用好一个属于自己的成绩增长点。
第一轮复习至今,每个人的复习方式与习惯都有了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学习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无论你复习方法如何完美,无论你在自己的方法下进步多么神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每个方法都有潜在的缺陷。把自己的软肋找出来,把自己秉持方法中的缺陷找出来,使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明确起来,然后,理性地确定一个属于自己的成绩增长点,是第二轮复习的一个基本策略。
毕竟,此后的复习不同此前;毕竟,光阴紧迫。所谓抓关键,就是要清楚哪个环节最易出效果,从哪里说成绩的增长最有效,力争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2006年安徽高考理科状元张晨光,在复习的关键时期,除了我们大家几乎都做的纠错题集外,还坚持做好了一个环节:试卷分析汇总。把每一次考练卷和祥尽的考练分析放在一起,整理成册,总结得失,自我检验。他说:总结一次,提高一步。成为一个强势的成绩增长点,为其考入清华大学垫高了台阶。
这样的环节、这样的增长点不要多,不要难度太大,不要离习惯太远。它不讲究面面俱到,讲究重点突破。它务必是自己的,是个性的,是意志努力可坚持的,是立竿见影的。
一百天,你要做实一个优化心里的方法。
我们天天讲,心态决定一切,因为它颠扑不破。
我们说,状元之花总垂青幸运之人,然而这幸运之人须是心理过硬之人。如当年称霸乒坛近十年的邓亚萍,曾经在跳水界创造“高敏时代”的高敏,谁能说她们只是幸运呢?邓亚萍不是不失败,用她的话说,就是从不输给同一个人第二次。她的虎虎生气往往是还没比赛就已让对手气短三分。而高敏,只要她参加世界大赛,水面上永远是她那灿烂的笑容,对手都说和高敏生在同一时代是一种悲哀。原因何在?过硬的心理素质让她们成了赛场上的巨无霸!
只是要知道,好心态并不是与生俱来,它源于在选择合适的方法之后,一以贯之、坚持不懈的锻炼。
07年,惠州一中的黄容生同学以总分697分勇夺广东理科高考状元,面对百天考练重负,他坚持着一个很个性化的减压办法:揍沙包!每天,当感觉疲惫和有压力感时,就戴上拳击手套,对着一个胖胖的沙包一顿海K。他形容之后的心情说,“简直舒服极了”。
我们每个人都懂心理素质的重要,都听到看到过别人成功的做法,只是,轮到自己身上,要么怕别人另类的眼神,要么就是缺乏坚持的恒力。
我想,当年,张春风每天升国旗奏国歌时,肯定也有同学嘲笑。张春风成为张春风,就在于他不为所动的坚持。
选一个方法吧,或跑步,或对镜自许,心态不是一次说出来的,而是方法成为习惯后的自然而然。
一百天,你一定要有一个精细的百天计划。
在美国硅谷,有一个著名的商人,叫约翰·丹佛,他的人生信条有两句话:一,“我常常做我不喜欢的事”。二,“只要目的确定,我就不惜代价去实现它。”显然,信条造就事业,并不因为它们是信条,更多在于信条之前的人生规划。因为计划的坚定,他才会做他不喜欢的事;因为对计划的坚信,他才会有不惜代价的执行力。
樊玉伟,2007年河南理科状元。他高三的每一天都会花10分钟定好当日的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行事,做完之后,还要回头去审视自己的计划与结果是否一致。
效率源于计划,成就感源于对计划的完成。
拼赢这一百天,我们需要的不是横冲蛮打的一介武夫,而是靠智慧战胜对手的勇士。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
时间的管理,情绪的管理。要“管”到有条理、高效率,靠的只能是计划。
计划要富有个性,学习当中要有自己。不能看人家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人家怎么干,你就怎么干。要记住:你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永远应该是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事。不要迷迷瞪瞪做题,糊里糊涂看书,要明明白白学习,清清楚楚行走。
有了计划,我们才会把100天利用到极致,发挥到极致,高考才会精彩到极致,一百天才可能奇迹迭出!
一百天不长,每天有计划地收获一个百分之一,一百天就是成功的百分之百。
一百天,你要有一段非常规的疯狂投入。
未来的一百天,理想的状态是:随着训练量的急剧增大,尽早的进入学习高原期,并且,尽早的突出高原状态,领略成绩的突飞猛进。
当年的高考状元马春玲,为了提升自己的作文成绩,在一个时期内,每天一篇作文,每天找老师点评。正是这种非常规的手段,赢得了当年高考作文的最高分。
当年考入西北工大硕博连读的葛致磊,第二轮复习中,为了打破语文成绩徘徊低迷的状况,一个多月内,语文模拟试卷竟做了数以百套计,终于在当年的高考中,考出了满意的语文高分。
高三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使优势更强,劣势不弱,必然需要在第二轮的某个时期、某个学科的某个方面,下非常规决心,动非常规手段,非常规投入,非常规疯狂。造就短期内非常规的进步、突破与提升。
一百天,你要优化自己的一个生活细节。
百万人同场竞技,原来我们赖以胜出的优势——时间加汗水,日光加灯光——已不复存在。从省会到市区,那些城市高中做得比我们还好。当我们年前二十六放假的时候,省会的高三人仍在安静地上课。那么,08年的考场要赢,靠什么?就只能是挖掘细节优势,使细节勃发出奇制胜的力量。
布雷吉说:“你必须在一些,至少一件事情上,让人知道你很棒。达成这目标的方式有多种,比如,你比别人做得好,别人也做得同样好时,你比别人快,别人也同样快时,你比别人成本低,别人成本也一样低时,你比别人附加值高。”
这样的细节很多,只要你用心,总会找出一个两个三个来。比如,我永远早上第一个到教室。比如,课间的十分钟我总会利用好其中的两分钟。比如,我每天总要用新方法做一个数学题。等等。要知道,用新方法做数学题,就是07年河南文科状元马冰一数学满分的秘诀。
一百天,你要纠正一个习以为常的坏习惯。
在人的惰性中,一种情况长在。知道某件事应该做,只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而不做;知道某个习惯不太好,只是因为太习以为常了而懒得改掉。每个人都有坏习惯,只是有大有小,有的人能自己看到,有的人看不到或者说不愿意看到。我想,在场的你们,概莫能外。
因此,在某个小憩的间隙,把自己上上下下,从内到外,仔细地照照镜子,过过筛子,找出一个从提高成绩的角度看确实应该改掉的习惯,而且是习以为常的小习惯,告诫自己,督促自己,鞭策自己,把它迅速彻底地从自己的生活中剔除出去,然后,养成相应的有利于提高的好习惯,绝不是这一百天的一个附件。
这很容易,因为据科学家说,初步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只需21天。
这很困难,因为习惯了的东西要扔掉,必然会有阵痛与反复。
只不过,当你真的把它作为一个目标去追求的时候,就会体会到,这个知易行难的道理中蕴涵有多大的科技含量。
问题在于,是不是去做。哲人们说:前进的理由只有一个,后退的理由却有一百个,许多人整天找一百个理由,证明自己不是懦夫,却不用一个理由证明他是勇士。
征服习惯,就是对自我的战胜,而战胜自我的人,高考总是臣服于他的。
二战时期,邱吉尔曾经说:“在这危急存亡之际,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的,有的只是热血、辛劳和汗水。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一位高三学生,在一百天冲刺仪式结束后,写当天的日记,就是大大的两个字:拼了!我很感动,这是大道至简的决心与勇气。
著名航海家哥伦布,每天航海日记的结尾,总是同一句话:“我们继续前进!”这种看似重复的平淡之语,包含了巨大的毅力和无穷的信心。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哥伦布向着茫然的前方挺进。跨越惊涛骇浪,历经蛮荒野地,克服艰难险阻,终于发现了新大陆,演绎了世界历史上一段惊人的壮举。
我们挑战高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目标,但即使目标再美好, 如果不付诸行动,如果不以意志保障行动的实现,最终也是一句空话。
一百天之后,在这同一片土地上,我坚信,我会为你们每个人的欢乐而欢乐,为你们每个人的幸福而幸福。
因为,2008年的一中学子们,是必胜的。
让“我们继续前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