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猜一最佳生肖-一丘之貉
1.什么是“一丘之貉”?
2.一丘之貉的意思解释
什么是“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意即同一个山丘的貉,形容都是同类人,多用于贬义,比喻彼此相同、没有差别的坏人。成语出自《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汉宣帝时,有个很有名的人叫杨恽,他的父亲杨敞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母亲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名气就已经很大了。杨恽经常直率地指出别人的缺点和过失,敢于揭发贪官枉法的行为。这样一来,被他揭发的人无不对他恨之入骨。而他为人耿直,不畏惧朝第中的权贵,甚至还得罪了太仆戴长乐。但因他自小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根本不把旁人放在眼里。
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王单于被人杀了,感慨万分,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一个无能的君主,不采纳大臣提供的治国良策,自然是要灭亡贝的。像秦二世胡亥,一心听奸臣的话,忠良,终于亡了国,如果当时能:听忠贤之言,说不定国家还能保持到现在呢!唉!总之,从古至今的君王都千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生长的貉子一样,毫无差别呀!”谁知这封信落到了与他积有私怨的太仆戴长乐的手里,戴长乐把信送到皇帝那里,指控他妄自尊大,目无皇上,不知悔过。
宣帝听到杨恽把自己和历代君王比作“一丘之貉”,非常震怒,再加上语戴长乐又说了许多杨恽对宣帝不满的坏话,因此下令革去杨恽的官职。后来,人们便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成语“一丘之貉”,用以形容反面的人或事物,含有一种不屑一谈和讥诮的口吻。
一丘之貉的意思解释
一丘之貉的意思是:指彼此为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一样都是坏人,没有差别。
1、一丘之貉,拼音:yī qiū zhī hé,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指彼此为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一样都是坏人,没有差别。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2、成语故事:
汉朝时有一个人,有着非常显赫的出身。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下,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饱读诗书,学问渊博。汉宣帝即位后,他知道了大将谋反的消息,最先向汉宣帝报告,所以,事后被汉宣帝提拔为平通侯,从此在朝廷里崭露头角。?
当时,朝廷上下都弥漫着一股贿赂、奢靡的风气,朝臣只贪图荣华富贵,追逐权势地位,对国家政事和百姓疾苦,一点都不关心,就知道吃喝玩乐。他作中山郎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这些弊病。
有一次,他听闻匈奴的领袖被人杀了,便说:遇到这样一个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才导致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忠贞的大臣,终于亡了国。
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就像在同一山丘生长的貉兽一样,毫无差别,专门信任小人,容纳不了忠臣。他这番“古与今,如一丘之貉”的话传到皇帝耳朵后不久,他便被免职查办了。?
一丘之貉的寓意
杨恽的故事着实让人们领略了一把言辞的威力,正所谓一句话天堂,一句话地狱。杨恽在朝廷中崭露头角,嘴巴功不可没;然而,他被免职查办,嘴巴却也难逃其咎。
生活中,守好自己的嘴巴,把话说得严谨一点,为自己辩护得周到一点,终究不是什么坏事情。成语告诉人们,做人不能有小集体主义的思想,更不能聚在一块儿专门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故意与人为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