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2.直言切谏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3.《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第十九(5)

4.人苦不自如,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是什么意思?

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直言极谏-直言极谏什么意思

并且(向我)举荐才能出众、品行端方,能以正直的言论进谏的人,来纠正我做得不当的地方.

开头的“及”是并且的意思,因为这句话取自汉武帝的《罪己诏》,这句句话前面也有“及”开头的句子,陈述的几点都是并列的关系,所以这里的“及”是并且.

“朕”是古代帝王的自称,翻译时就是“我”.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后来都变成了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但是在这里,这两个词只是用来描述这些品质.不逮的“逮”是“及,赶上”的意思,不逮就是“及不上,达不到,做得不当“的意思.

直言切谏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词目

直言切谏

发音

zhí yán qiē jiàn

释义

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同“直言极谏”。

引用

《元史演义》第五十九回 阻内禅左相得罪 入大都逆臣伏诛 ...尽行辞职。仿佛同盟 *** 。  治书侍御史陈祖仁上书太子, 直言切谏 ,太子虽是不悦,奈已闹成大祸,不得不据实奏闻。顺帝方才... 《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 ...厘,差以千里。愿陛下留意察之”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 直言切谏 ,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无所为屈。上以... 《魏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僣晋司马叡等 ...侈,百姓疲于使役,民多嗟怨,思乱者十室而九。其尚书左仆射蔡兴 直言切谏 ,寿以为谤讪,诛之。其臣龚壮作诗七首,托言应璩以讽寿。... 《清史稿》卷七 本纪七 ...兢兢业业,不敢谓已治已安。汉文帝亦古之贤主,贾谊犹指陈得失, 直言切谏 。今但云主圣臣贤,政治无阙,岂国家果无一事可言耶?大小... 《宋史全文》宋史全文卷六 ...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故古之人虽有雷霆之威,万钧之势,及闻 直言切谏 ,则假颜色以接之,厚金帛以酬之,加爵赏以贵之。面折其短... 《建康实录》卷二 吴中 太祖下 ...礼以诛壹事谢四方诸大臣,兼手诏一一条件,而同时事损益,并责不 直言切谏 。  八月,麒麟见武昌。  二年春... 《法言义疏》十七 渊骞卷第十一 ...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 直言切谏 ,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无所为屈。时方外事胡...

《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第十九(5)

诏策曰“直言极谏”,愚臣窃以五伯之臣明之。臣闻五伯不及其臣,故属之以国,任之以事。五伯之佐之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其立法也,非以苦民伤众而为之机陷也,以之兴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也。其行赏也,非虚取民财妄予人也,以劝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故功多者赏厚,功少者赏薄。如此,敛民财以顾其功,而民不恨者,知与而安己也。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国者也。故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轻。如此,民虽伏罪至而不怨者,知罪罚之至,自取之也。立法若此,可谓平正之吏矣。法之逆者,请而更之,不以伤民。主行之暴者,逆而复之,不以伤国。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亡骞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此五伯之所以德匡天下,威正诸侯,功业甚美,名声章明。举天下之贤主,五伯与焉,此身不及其臣而使得直言极谏补其不逮之功也。今陛下人民之众,威武之重,德惠之厚,令行禁止之势,万万於五伯,而赐愚臣策曰“匡朕之不逮”,愚臣何足以识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

诏策曰“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愚臣窃以秦事明之。臣闻秦始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功力不迟者,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其所与并者六国,六国者,臣主皆不肖,谋不辑,民不用,故当此之时,秦最富强。夫国富强而邻国乱者,帝王之资也,故秦能兼六国,立为天子。当此之时,三王之功不能进焉。及其末涂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宫室过度,耆欲亡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矜奋自贤,群臣恐谀,骄溢纵恣,不顾患祸。妄赏以随喜意,妄诛以快怒心,法令烦憯,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奸邪之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上下瓦解,各自为制。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陈胜先倡,天下大溃,绝祀亡世,为异姓福。此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宁之祸也。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万民,绝秦之迹,除其乱法。躬亲本事,废去*末。除苛解娆,宽大爱人。肉刑不用,罪人亡帑。非谤不治,铸钱者除。通关去塞,不孽诸侯。宾礼长老,爱恤少孤。罪人有期,后宫出嫁。尊赐孝悌,农民不租。明诏军师,爱士大夫。求进方正,废退奸邪。除去阴刑,害民者诛。忧劳百姓,列侯就都。亲耕节用,视民不奢。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之所难及,陛下行之,道纯德厚,元元之民幸矣。

诏策曰“永惟朕之不德”,愚臣不足以当之。

诏策曰“悉陈其志,毋有所隐”,愚臣窃以五帝之贤臣明之。臣闻五帝其臣莫能及,则自亲之。三王臣主俱贤,则共忧之。五伯不及其臣,则任使之。此所以神明不遗,而贤圣不废也,故各当其世而立功德焉。传曰“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待,能明其世者谓之天子”,此之谓也。窃闻战不胜者易其地,民贫穷者变其业。今以陛下神明德厚,资财不下五帝,临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竟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亲,而待群臣也。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亲,而待不望清光之臣,臣窃恐神明之遗也。日损一日,岁亡一岁,日月益暮,盛德不及究於天下,以传万世,愚臣不自度量,窃为陛下惜之。昧上狂惑草茅之愚,臣言唯陛下财择。}

时,贾谊已,对策者百馀人,唯错为高第,繇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请间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於法”丞相谢。罢朝,因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丞相遂发病。错以此愈贵。

人苦不自如,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既然因为在这个名目下考中了,便认为确实在这方面有点才能。

出处:苏轼〔宋代〕《答李端叔书》

原文: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几,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

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写文章,只是专门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罢了。等到中了进士以后,还贪心不足,又参加了制策的专科考试。其实有什么实际意义?而那次专科考试号称为“直言极谏”,所以常常谈今说古,考证评论是非,以求得符合“直言极谏”的名称罢了。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既然因为在这个名目下考中了,便认为确实在这方面有点才能,所以在文章中争辩、谈论,直到现在,因此而得罪差一点被处,真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多么可笑啊。

扩展资料:

赏析: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善用比喻说明道理。谈到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时,苏轼以“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作比,说明人各有所好,对一个人的评价也不可能众口如一。苏轼还以“候鸟时虫,自鸣自已,何足为损害”作比,说明正制科人论说利害得失,就像春燕秋虫一样,该叫的时候就叫,过了季节就不叫了,对于他人,既无补益,也无损害,而由此引来杀身之祸,既可悲,又可笑。这篇文章言辞诚恳谦逊,淡然工雅。苏轼振笔直书,却气韵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