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人民服务简介及详细资料

2.《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

4.献给狼牙山五壮士的歌作文450字记叙文

为人民服务简介及详细资料

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是哪篇课文

演讲原文

为人民服务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作者: ***

我们的 *** 和 *** 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著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的,但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的,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的,他的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只要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为人民服务 宣传画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著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就是得其 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为人民服务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创作背景

"为人民服务" 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这句话原本是 *** 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演讲。张思德生前是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革命,任劳任怨;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山中烧炭,炭窑崩塌,因奋力将队友推出窑外,自己被埋而牺牲。 *** 在演讲中说:"我们的 *** 和 *** 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著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论联合 *** 》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从 *** 当时所提出的要求来看,应当说,这是对革命军队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要求,是对广大革命工作者的要求,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 手书为人民服务像章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来成为中国 *** 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语言。"为人民服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被中国 *** 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为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加以使用。

选入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

著作注释 讲演出处

这是 *** 1944年9月8日在 *** 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的演讲稿。

人物简介

张思德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中国的楷模。1915年4月19 日(农历三月初六)出生,这天是谷雨节气,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佃农张行品家中。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为救战友,不幸牺牲,年仅29岁。

张思德的故事

一天中午,部队来到 - 片水草丰盛的沼泽地上。休息号刚刚传来,张思德就和一位小战士去找野菜去了。当他来到一个水塘边时,那个小战士惊喜得叫起来: " 班长,瞧!水萝卜! " 张思德一看,水塘边上果然长着极象萝卜的野草。小战士弯腰就要采摘,张思德急忙止住了他。他知道,有些样子很好的野菜,往往有毒。他抢上前,摘下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了嚼,味道甜甜的,便又采了一些。 没过一会儿,张思德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疼痛,直想呕吐,接着就吐出一口口清水。他只觉得天镟地转.急忙说: " 这草有毒,快告诉大家别采! " 话刚说完,他就失去了知觉。小战士着急地大喊: " 班长!班长! " 班长听到喊声,急忙赶来。只见张思德脸色发青,神志昏迷,便知道他中了毒。他们急忙到卫生所,找来解毒药,给张思德服下。过了好一阵,张思德才苏醒过来,战友们都松了一口气。 张思德和战友们来到了草地中的葛河边。他们知道,过河不远,就要走出草地了。战士们受到鼓舞,人人兴高采烈,挽著胳膊,涉过葛河。 正当他们拧干衣服,准备继续前进的时候、身后传来了呼救声。原来是总部医院的几位女同志,身材瘦小,被河水冲倒了。只见她们在水中挣扎着,身上的药包在水上漂浮。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向下游奔去,拦住了急流中的女同志,把她们一个个背上岸,其中一位女战士昏迷过去。张思德取出盐巴,用瓷缸烧了一碗盐开水,一口一口地喂进女战士嘴里。女战士醒了,张思德鼓励她说:"加劲走吧,陕北再见 ! "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静宁一带,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红一、二、叫方面军协同作战,胜利地进行了山城堡战役,打破了国民党的围攻。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为八路军。张思德所在部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部队中的老弱病残人员被留下来,编成一个留卫连,负责警卫关中云阳八路军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 ( 即荣誉军人学校 ) 。当时,张思德身体患病,被编进了警卫连,任一排二班副班长。 警卫连刚成立那阵,班里好几位同志病重,卧床休息。他就端吃端喝,像亲兄弟一样侍候患病的同志。晚上站岗,他经常连站两班,让患病的同志多休息一会。他是副班长,负责班里的内务卫生,可他很少命令其他同志做这做那,而是自己动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大家。班里的水用完了,他就去打水;地脏了,他就去扫地。他的手巧,补衣服、打草鞋都很在行,一有空就帮同志们缝缝补补,一天到晚总是闲不住。在班务会上,大家表扬他,他说: " 我的病轻,多干点没啥。 "

张思德同志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饭都吃不饱。通信班的战士都是些年轻人,再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都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实际上是让别人多吃一些。一次,两次、同志们没有注意,时间一长,张思德的这个秘密就被大家发现了。

一个星期天,张思德跑出去几十里地,从一个水坑里捞来一些小鱼。可没有油,他就把这些鱼洗净晒干。用火烤好,让大家会顿餐。当大家吃得正香的时候,他又要去打开水。可是,这回水桶让副班长先拿走了。张思德只好转身回来。他发现自己碗里不知道谁给他放了几个黑面馍馍。他明白了,这是同志们想让他多吃一些。他故意细嚼慢咽,好半天才吃了半个馍馍,剩下的放回盆里,刚要走开,被战士小韩一把拉住了。小韩激动地说:"班长,你别再瞒着我们了。我们都知道了。"张思德说:"我吃饱了。"小韩把张思德拽回来,把那几个馍馍硬塞给了张思德。小韩说:"班长,咱们有福同享,有苦同当,你不要一个人饿著肚子,省下让我们吃,"张思德看实在不能推开了,就把几个馍馍掰成12份,分给全班战士每人一份,才算平息了这场 "风波"。

司马迁

司马迁,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思想家,著有《史记》一百三十篇。此处引语见《汉书·司马迁传》中的《报任少卿书》,原句是:"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李鼎铭

李鼎铭(1881--1947),陕西米脂人,原名丰功,开明绅士。他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并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陕甘宁边区 *** 副主席。

字词解释

(1)九千一百万人口:这是指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各抗日根据地所拥有的人口的总数。

(2)固:本来或总是。

(3)于:比。

(4)重于泰山:比泰山还重,形容十分重大。泰山,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于,比较。

(5)轻于鸿毛:比天鹅的毛还轻,形容十分轻薄(薄báo),微不足道。鸿毛,天鹅(也可说是大雁)的毛,比喻事物微不足道。

(6)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使部队、机关变得更精干,更灵活,更有战斗力。

(7)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为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8)得其所:形容得有意义,有价值。

(9)追悼:指怀念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10)根据地:据以长期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特指我国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11)或:有的。

(12)兴旺:兴盛;旺盛,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课文指不断地扩大、强盛的意思。

(13)法西斯:法西斯(英语:fasci *** ;德语:Faschi *** us),本义是"束棒",是一种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也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33年至1945年统治了德国,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政权下统治了义大利,在1931年至1945年统治了日本。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团队精神,反对个人主义。

(14)哀思:悲伤的思念。

(15)彻底:一直到底,深入而透切。

(16)泰山: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五岳之首。常用来比喻敬佩的人或有价值的重大事物。

句子理解

①我们的 *** 和 *** 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著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整段话标明中国 *** 和革命戎行的基本主旨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效劳,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通俗的中国 *** 员起劲理论为人民效劳的模范之一。"完全"在文中指除了为人民效劳,再没有其余意图。"彻底"在文中指贯彻究竟;不论在什么当地,不论做什么任务,都应为人民谋利益。(教育时,教员可指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联系学生所晓得的事例交流对这段话的了解。)"革命"一词,点明我们这个队伍的性质。

②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原本就是要的,有的人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得比鸿毛还轻,固然都是,但的意义有所分歧(单是"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可以这样理解)。

③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的,他的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句话教员可以指导学生联系课后的"材料袋"来了解。判断一个人得是不是有意义,唯一的标准是看他是不是为人民利益而的。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与革命,经由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厚地为人民好处效劳的 *** 员。1944年9月5日,他率领兵士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tàn〕义务,行将挖成的炭窑忽然塌方,他为救战友而牺牲。张思德同志切记革命部队的主旨,在世为人民的好处服务,为人民的好处牺牲,表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效劳的精力。由于他为人民的好处而,虽然终身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④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部分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判,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判,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承受任何人的、准确的批判。第四句话是对上一句进行增补,增补"准确的批判"是指对人民有益处的。句与句之间联络严密,一系列的关联词语语气不断加强,再抓住这段话中的联系关系词语剖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白:权衡批判准确与否的规范只有一个,就是能否契合人民的好处。承受任何人的只需是准确的批判的目标也只要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⑤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⑥我们今天已经领导著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那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依据地。那时这些依据地的生齿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展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获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

⑦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的奋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定要碰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果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⑧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应该这么理解,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解放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2004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学期第12课 第55~56页。

2012人教版语文五年级第20课。

2010年起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2课(55-56页)

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五方面内容:

新华门处的为人民服务屏风

一: *** 的宗旨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党的宗旨)

二:树立为人民利益而,就比泰山还重的生观。(的意义)

三: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处改正错误的精神。(是非判断)

四: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具体做法)

五:用开追悼会的方式使整个人民团结在一起。(形成制度)

作者简介

*** 是伟大的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 *** 、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前后接触和接受,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

《为人民服务》是 *** 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 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 *** 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就比泰山还重"的生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教学设想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在信中,司马迁倾吐了自己内心极大的悲愤和痛苦,表达了?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观,阐释了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的原因。全文感情真挚而强烈,思路开阔,文势跌宕起伏。

 苏教版教材将其选入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第一板块?生存选择?时,可能一方面为了照顾专题主题,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删去了?身世遭遇?等内容,并对?遭辱之痛?等近三分之二内容作了翻译。虽然如此,但学生学习此文,文字理解上的障碍还是很大。加之古今文化差异,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如?刑不上大夫?太上不辱先?等内容了解不深,学起来会比较隔膜。所以,对于这些内容,老师若不有意识地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那学生的体验只能是似是而非的浅尝辄止,很难走进司马迁的内心,更难体验司马迁选择隐忍苟活的艰难和痛苦。

 因此,教学此文,笔者计划用两课时从语言层面梳理文章,然后借助一个?辱?字从文章内容层面用一节课时间展开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作者真挚的思想情感,从而丰富他们的心灵体验,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通过细读文本,体验司马迁受刑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增进自身文化底蕴,提升审美能力,为进一步鉴赏研读其他文学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通过细读文本,体验司马迁受刑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刑不上大夫?太上不辱先?等疑难语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两课时我们从文言层面对《报仁安书》(节选)作了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大致了解了文章内容。下面先复习一下以下句子的翻译(PPT):

 (1)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节课,我们从内容层面对此文作深入学习。

 二、生选择,探讨文本:

 过渡:有关此信的内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他认为:

 ?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这一个?辱?字贯穿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三点。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为什么?

 ?据?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绝笔之作?整理

 此文选入教材,编者将第一部分内容?受辱之因?即为什么受到宫刑等内容删去了。我们课文节选的是后两部分内容。

 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要探讨学习的内容是:体验司马迁的?遭辱之痛?和探究?忍辱之由?。我们给这两个问题细化一下PPT:

 n 遭辱之痛 遭辱之痛?到底有多少痛?遭辱之痛?为何有这么痛?

 n 忍辱之由?一般士大夫万一犯罪将要受刑罚,那他该怎么办?是?自杀免辱?还是?受刑苟活?司马迁为什么不选择在受刑之前?自杀免辱?却选择?受刑苟活?

 下面,我们结合课文逐一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遭辱之痛

 1、核心提问PPT:?遭辱之痛?到底有多少痛?

 l 教师点拨:从课文中你感受到司马迁?遭辱之痛?了吗?这?辱?有很多种,?宫刑之辱?在众多?辱?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他给人造成的?痛?又达到什么程度呢?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由课文第三段?①太上不辱先,②其次不辱身,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其次不辱辞令,⑤其次诎体受辱,⑥其次易服受辱,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⑧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⑨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⑩最下腐刑极矣?可知:这里有?四不辱?和?六受辱?,其受辱程度关系依次是①>②>③>④>和⑤<⑥<⑦<⑧<⑨<⑩。司马迁所遭受的宫刑,即腐刑,是最下等的刑罚,是极致的刑罚;宫刑是辱先,是最大程度的羞辱。尤其是?太上?最下?极矣?这些词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极度痛苦。

 从第七段?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等内容可以看出,?宫刑?给他带来的痛苦无以复加,简直是生不如。

 (相机板书?生?难??易?)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将?太上?译为?最好?是否正确(这里应译为?最上等的?较妥),引导学生品味?太上?最下?极矣?亦何?乎?甚耳?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等语词,并指导学生诵读上述内容,体会司马迁遭受刑辱之巨痛。

 2、核心提问PPT:?遭辱之痛?为何有这么痛?

 l 教师点拨:宫刑,也就是阉割。司马迁为什么就这么痛苦呢?这与什么有关?司马迁那个时代及其那之前的人一般是如何看待受过宫刑的人的?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课文思考讨论。

 (1)太上不辱先?古人眼中的孝:

 ①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②子曰:?夫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③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五刑章第十一》

 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

 (2)?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根据学情确定是否提供该段译文)?《报任安书》

 讨论后明确:人是社会的人,遭遇宫刑感受如何与当时社会的?荣辱观?密切相关。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宫刑,肉体上创伤,是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宫刑,生理上不育,是大不孝。?夫孝,德之本也?,不孝则无德;?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孝则不仁。

 不孝不仁无德者,自然为世人所不齿。

 所以,课文第七段作者自己说?重为乡党所笑?,一般人对待受?宫刑?之人,只有耻笑,没有同情。

 所以,?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孔子、赵良、袁丝等都极度鄙视宦官这类遭阉割过的人。

 因此,宫刑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创伤,更是精神上的摧残甚至毁灭。

 一个人,一旦与阉割这种事沾上边,也就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不仅本人甚至其祖先及后人都会因此而蒙受羞辱。

 相机板书:宫刑=伤身体+毁精神+绝后代+辱先。

 极矣 太上

 (怕学生一滑而过,特引资料使学生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宫刑给作者带来的痛苦。)

 (二)忍辱之由

 1、核心提问PPT:一般士大夫万一犯罪将要受刑罚,那一般士大夫该怎么办?是?自杀免辱?还是?受刑苟活?

 l 教师点拨:如何理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这句话?作者列举西伯、李斯等?王侯将相?受辱又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老师相机PPT补充:

 ?刑不上大夫?语出《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礼制;刑,刑法(非刑罚)。礼制和刑法是两套惩处犯罪的制度?礼制不针对庶民(只针对大夫),刑法不针对大夫(只针对庶民)。

 ?礼不下庶人?:?庶人以下的人?(即普通百姓)犯罪,不使用?礼制?,而施以带有侮辱性的?墨(刻额染墨)、劓(y?割鼻子)、刖(yu?断足砍脚)、宫(毁坏)、大辟(刑,如斩首、腰斩、车裂、火刑?)?等五种刑罚,并在市井公开执行。庶人罪犯,既要受刑罚,又要受羞辱。

 ?刑不上大夫?:大夫以上的官员及君王亲属犯罪,不施用带羞辱性的?刑法?,而使用?八议?之?礼?的标准来确定如何惩处。这其中也有刑罚,但不在市朝行刑,而是用其他方式,如自裁、君王赐、于隐秘处施刑等。其目的是让有贵族身份的免受人格的污辱,保留适当的尊严、体面。

 ?据陆精康《?刑不上大夫?和?施刑于大夫?》整理

 学生阅读上述内容和课文第三段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刑不上大夫?后接言?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意思是带羞辱性的?刑法?(非刑罚)一般不加到士大夫身上,但士大夫若真的犯法,那要通过?八议?之?礼?的标准对其进行惩罚。若议定他够得上?刑罚?,那士大夫该?定计于鲜?,即一般士大夫在面对刑罚之前,要先行引决,以免面对鞫(jū)讯(审问)受辱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士可杀不可辱?。

 作者列举?王侯将相?受辱,是表明是否受辱有时又是身不由己不足为怪的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若万一已经遭受刑罚之辱,那自杀已经于事无补?所以受辱之后是不能自杀的。

 PPT小结:一般士大夫要避免受辱痛苦,最佳途径:洁身自好,保持节操,不要犯罪。万一获罪,要避免受刑之辱带来的莫大痛苦,最佳途径只有一个:受刑之前自杀。如果已经受刑,那么名节已经受辱,节操难免改变。此时再为了名节而自杀,就为时已晚。

 所以,司马迁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受刑之前自杀,要么在受刑之后隐忍苟活?他自己也很清楚,按当时一般的常理,他应该在受刑之前自杀,或者说他该选择?自杀免辱?而不该选择宫刑苟活遭受痛苦。

 这是理解此文的难点,学生自己阅读时又往往不求甚解,无法?深入、透彻、清晰?地理解司马迁选择的艰难。所以,不惜给学生提供大篇辅助材料,以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2、核心提问PPT:司马迁为什么不选择在受刑之前?自杀免辱?却选择?受刑苟活?呢?

 l 教师点拨一PPT:是他贪生怕不敢自裁吗?如果选择自裁会怎么样?

 明确:从第四段?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可以看出,从亲情上,没有可以让他留恋的;?且勇者不必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从道理上,他懂得?去就之分?;从第六段?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等等,都可以看出:他不自杀绝不是贪生怕。

 因为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之别,若选择自裁,则?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耳轻于鸿毛则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根据回答,老师相机指导学生抓住第三段?何以?耳?何也?也?等语气词品读?假令伏法受诛?用之所趋异也?等内容,体会作者不选择在受刑之前自杀的无奈。指导学生抓住第四段?何如哉?且?何?焉?矣?何至?哉?且夫?况?乎?等语词品读?夫人情莫不贪生恶?况仆之不得已乎?等内容,体会作者绝非因父母兄弟妻子而?贪生怕?和他对?去就之分?的清醒认识。

 l 教师点拨二PPT:既然不是?贪生怕?,那他为什么要?隐忍苟活?请从他的生观、活着的目的、活着的动力等角度去思考。小组合作探讨,分条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归纳PPT:

 (1)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生观。有?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的人生价值观。

 (2)活着的.目的很明确?为了著书立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有古人的榜样:①历史上受辱并非他一人王侯将相?也受辱却不能引决自裁;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吕不韦、韩非子等等圣贤,都在遭遇磨难后发愤著书立言流芳后世。

 (4)孝?子承父志?父亲临危嘱托,完成遗愿。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小结: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的生活,一个有着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何其悲壮,又何其悲惨!什么叫知识分子?有人说,那些为了人类的进步,在黑暗中挣扎,不畏惧任何权势,哪怕是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都义无反顾的人,才叫知识分子。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能把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看作生命的本体,能把传播这种意志和精神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的人,这就是真正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一言以蔽之:亘古男儿一子长,隐忍著书为立言。(板书)

 有了前面的学习铺垫,这并非教学的难点,但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因此这个点的引导和教学需要重锤敲打。如果是语文素养较高的班级,这里最好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司马迁隐忍苟活的上述原因,还要启发学生理解上述原因间的内在关系?或因果或递进等。同时,此环节的学习还要相机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从字里行间细细感受司马迁为此而活的悲愤和崇高。视学情,相机补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和?立德、立功、立言?等。

 三、有感斯文,走出文本:

 司马迁隐忍苟活,成为千古佳话。而屈原却毅然赴也被后人传颂。这是为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组的理解。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聆听吸纳学习同学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老师即给予肯定。

 四、课外作业,继续提升:

 此文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但有人说,此信不仅仅是写给任安看的,还是写给汉武帝看的,更是写给天下人看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

 我们看了甚至是认真地学习了司马迁此信的节选,你一定有自己的感想,你能写一封回信给司马迁谈谈你读后的感受或者所受的启发吗?

 课外请阅读《报任安书》全文及《太史公自序》和等内容,以《我想对您说》为题给司马迁写一封回信。

五、教后反思:

 由于有了前两课时字词层面的学习,第三课时文章内容层面的学习总体上比较顺畅,从课堂反应和课后学生给司马迁的书信作业看,学生对司马迁之选择的理解体验比较深入。但是,这课时的教学引进了?古人眼中的孝?、?刑不上大夫?等资料内容,量偏大了些,导致课堂上学生诵读品味文本的时间略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或许将这些资料在前两课时展现给学生或课前以阅读资料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自学,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附板书设计:

 亘古男儿一子长 隐忍著书雪前耻

 司

 马

 迁

 宫刑=伤身体+毁精神+绝后代+辱先

 极矣 太上

 生

 难 易

 说明:此板书外形为?天?字,寓意为司马迁乃一?顶天立地之伟男子?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1

 人生最宝贵的财品就是“生命”,上帝只给予我们一次,我们该好好珍惜。

 司马迁说得好:“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就是人的生命价值。人一生要活的轰轰烈烈、潇潇洒洒。

 重于泰山意思是:比泰山还重,比喻有意义的,价值高的。有些人有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几千几百人的幸福生活。轻于鸿毛意思是:比大雁的羽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的。有些人面对小小的挫折就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有无数种——壮烈殉职、犯罪毙、意外身亡、自杀自残……之所以要“重于泰山”并非“轻于鸿毛”,是因为人有一颗会思想的灵魂。

 屈原,他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当历史的年轮在转动时,我看到了汩罗江上,烟雾缭绕,波涛汹涌,飞溅的水流撞击在岩石上,被岩石拍成了粉末。忽然,一个披肩散发、两眼炯炯的老人凝望着这一切,在连叹了几声之后,在一声大吼之后,顿时消失了,汩罗江的江水自然滚滚向东流,毫无停留之意,但也遗留下的,却是永垂不朽的精神。屈原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哥》等。

 司马迁,他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嘱托给他的任务——编写《史记》,受到中国五大残酷刑法之一的“宫罚”,这简直是对他人生的一大耻辱。但是他为了编写《史记》,忍辱负重,整整用了13年的时间编写好了一部52万余字的《史记》。

 毛主席的—— 为人民利益而,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就比鸿毛还轻。乔羽的——登山要登泰山顶,顶上才有好风景。看水要看黄河流,直入沧海不回头。

 你是要想当一辈子懦夫,还是要当英雄,哪怕只有几分钟,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来自心底的革命呐喊,只为惊醒少数人。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2

 今天,在语文课上,包老师给我们讲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使我很受感动,给了我很大启发,使我在学习上有了前进的指明灯。

 让我最感动的是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课文中是这样写的: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耻辱、痛苦全部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就这样,司马迁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他忍辱负重,历尽艰辛的'精神使我受到了很大感触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退缩了,学完这一课使我懂得了:在今后的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退缩,要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计较个人得失,就一定能在学习中取得成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后感3

 在和煦的阳光下,细细品味着书中司马迁完成《史记》的艰辛,我心里的感触如江水般连绵不断,思绪不停地缠绕在我心头……

 读完了这篇课文,“坚持不懈,发愤图强”这八个字便在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来。司马迁为了自己儿时的志愿,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即使受了酷刑,他也毫不放弃,坚持写完了这部前无古人的《史记》,他的举动是多么令人震惊啊!

 想到这里,无数伟大的壮烈形象又浮现在我眼前:屈原为了国家的利益,尽管遭到了放逐,但还是顽强地写完了《离骚》这部巨著;左丘虽然瞎了眼,失去了光明,但仍越过重重障碍,写出了《左传》;越王勾践每日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于东山再起,复兴了自己的国家……他们都凭着自己的毅力,自己的信念,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可我们平时遇到了困难,还没有尝试,就选择了逃避;学习上碰到了难题,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去找父母求教……这些行为是多么无知,多么胆怯啊!

 要知道,只有在遇到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难题时,能坚强面对,坚持不懈,并努力克服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开启成功的大门!

献给狼牙山五壮士的歌作文450字记叙文

狼牙山五壮士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了许多。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1941年秋,五位抗日英雄,胜利的完成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任务,在最后子弹打光了,就要被敌人抓去做俘虏时,毅然跳下悬崖,壮烈牺牲了。这篇课文把五位壮士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描写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得好: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五位壮士在火烧眉睫之时,只有一种想法:只要能保护群众和部队主力,也值得的。尽管五位壮士知道此去九一生,但是他们还是毅然前往,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怎能不令人钦佩呢?

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21世纪的接班人,有时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有时还干脆就放弃了。而狼牙山五壮士为了取得民族解放的胜利,不惜以身殉国。可我遇到这点儿困难与他们相比算得了什么?因此,我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我最敬佩的人——狼牙山五壮士,你们是我的楷模,是中华儿女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