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最刚正的史官是谁

2.“持董弧之笔”写什么?

3.秉笔直书的意思是什么?

历史上最刚正的史官是谁

秉笔直书的故事-秉笔直书故事大意

刚正是中国古代史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一大批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优秀史官。如公元前548年,齐国国君齐庄公与齐国臣崔杼妻子私通,崔杼怒弑齐庄公,齐太史执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知情后大怒,要求史官立即更改为齐庄公是病逝,史官不从被杀。而太史的三个弟弟遵从兄长遗愿,仍旧坚持尊重事实,崔杼又连杀两人,最后到太史家中最小弟弟太史季时,崔杼最终敌不过四兄弟正义凛然,让这段史实流传下来,太史也被称为当时的“良史”,这也成为秘书史上有名的执笔直书的典范。再如贞观年间,唐太宗想要看一看褚遂良记录自己的言行实录,褚遂良坚持不肯,并以“不闻帝王躬自观史”为由予以拒绝,这是因为在古代,皇帝是没有权利查看史官对于自己的记载的。太宗被拒绝后问褚遂良:“是否自己有什么不足之处,也会如实记录?”褚遂良回答道:“我为谏议夫,兼记您的起居行为,您的一举一动,我都得如实记载”。面对一国之君,褚遂良坚持直书,可见其气节。同样也可见,刚正一直是史官的职业和学术道德。当然历史上也有曲意逢迎而篡改历史的,毕竟是少数。

“持董弧之笔”写什么?

秉笔直书。

故事: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夷皋聚敛民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正卿的执政大臣赵盾,多次苦心劝谏,灵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残害。他先派人刺杀赵盾,未遂,又于宴会上伏甲兵袭杀赵盾,未果。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于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

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竟思是他做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当,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

当时的史官与后世大有不同,他们既典史策,又充秘书,即协助君臣贯彻执行治国的法令条文。传宣王命,记功司过是他们的具体职责,兼有治史和治政的双重任务,实际就是具有褒贬臧否大权的文职大臣。当时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护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对此,孔子大加赞扬,称董狐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后世据以称之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

“执董狐之笔”即要秉笔直书,实事求是,按事物本来面貌说话之意.

秉笔直书的意思是什么?

问题一:秉笔直书的意思是什么 秉笔直书,连动式成语,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语出清?曾朴《孽海花》。

问题二:关于秉笔直书的意思 秉笔直书 [bǐng bǐ zhí shū]

基本释义

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出 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问题三: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 释义

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详细释义

解释: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如果满意,请采纳,谢谢!

问题四: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 [秉笔直书]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秉:持、握。书:写。拿起笔来径直写出。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如实写下历史事实。

问题五:秉笔直书的秉是什么意思 秉:持、握。

问题六:秉笔直书中,直书是什么意思 史实记录。

词目

秉笔直书

拼音

bǐng bǐ zhí shū

释义

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示例

我是~,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

问题七:历史故事《秉笔直书》题目中的直是什么意思 真实的。

秉笔直书,连动式成语,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语出清?曾朴《孽海花》。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秉笔直书。”上悦,赐金帛慰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