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草惊蛇成语的含义?

2.与军事相关的成语

3.孙子兵法与36计全攻略

打草惊蛇成语的含义?

敲山震虎是三十六计吗-敲山震虎是三十六计的第几计

打草惊蛇意思相近的成语

词目 敲山震虎

拼音 qiāo shān zhèn hǔ

词义

一、通过敲山来震慑老虎,使老虎不敢发威。

二、军事策略计谋之一:

三、现代引申义

解释1

1、计名释义

制造攻击的声势,使隐蔽的敌人惊恐。

解释2

2、按语评析

3、引申义

指故意示警,使人震动,有警示之意。同“敲山振虎”。

打草惊蛇成语解释

打草惊蛇释义: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出处]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打草惊蛇”这个成语的人物及故事

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受贿。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赃。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打草惊蛇成语的故事

打草惊蛇

dǎcǎojīngshé

[释义] 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回方答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语出]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正音] 蛇;不能读作“sé”。

[辨形] 惊;不能写作“警”。

[近义] 操之过急 因小失大

[反义] 欲擒故纵 引蛇出洞

[用法] 含贬义。多表示劝阻或否定的语气。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和“风吹草动”;都有前因后果的关系;但“风吹草动”通常指轻微的动荡和变故。

[例句] 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影响全

打草惊蛇的故事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脏贿赂,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平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5)打草惊蛇成语的含义扩展阅读

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引证解释:

喻惩彼戒此。语本 宋 郑文宝《南唐近事》:“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惊。’为好事者口实焉。”《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注云:

“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鸾,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回:“ 老武 赶紧告诉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打草惊蛇,就会坏了大事。”

亦作“打草蛇惊”。《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宋朱熹《答黄仁卿书》:“但恐见 黄商伯 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网络--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的故事简介 成语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打草惊蛇的故事简介:

南唐时候,当涂县(现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1]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成语典故:打草惊蛇》的意思

您好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比喻做法不谨慎,反而使对方戒备。

希望帮到你,望采纳

“打草惊蛇”这个成语怎样理解

“打草惊蛇”这个成语怎样理解

词目

打草惊蛇

发音 dǎ cǎo jīng shé

释义 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处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如有不明之处,亲继续追问,你的认可,是我无限的动力!

“打草惊蛇”成语是什么意思

南唐时候,安徽省涂县县令王鲁贪赃枉法,疯狂搜括钱财。上行下效,县衙专大小官吏无不胡作非为属,营私舞弊。百姓怨声载道。 一天,王鲁批阅案卷,猛地发现县衙主簿被人联名控告贪污受贿。所列罪状,条条证据确凿。王鲁看得冷汗直冒那一桩桩一件件,不正是他平日所干勾当的翻版么!真要追究查处,他这县太爷就非吃官司不可。王鲁越看越心怵:“事情不妙,幸亏此案落入我手,以后得多加小心,不能让人抓住把柄。”看完,他就随手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打草惊蛇成语解释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与军事相关的成语

卧薪尝胆 借刀 瞒天过海 敲山震虎,声东击西

瓮中捉鳖 调虎离山

军令如山 孤军奋战 孤军深入 千军万马 全军覆没 异军突起 横扫千军 溃不成军 勇冠三军

枪林弹雨 单枪匹马 荷枪实弹 唇枪舌剑 临阵磨枪

弹尽粮绝 弹丸之地 枪林弹雨 明珠弹雀 荷枪实弹

刀光剑影 刀山火海 牛刀小试 大刀阔斧 心如刀割

剑拔弩张 刀光剑影 口蜜腹剑 唇枪舌剑

前车之鉴 怀水车薪 丢卒保车 螳臂挡车 学富五车 闭门造车

旗开得胜 旗鼓相当 偃旗息鼓 重装旗鼓 顺风扯旗

一鼓作气 胶柱鼓瑟 欢欣鼓舞 打退堂鼓 偃旗息鼓 重装旗鼓

惊弓之鸟 杯弓蛇影 鸟尽弓藏 左右开弓

临阵脱逃 严阵以待 临阵磨枪 冲锋陷阵

百战百胜 三战三北 速战速决 转战千里 背水一战 决一战 南征北战

能征惯战 身经百战 浴血奋战

孙子兵法与36计全攻略

?孙子兵法与36计全攻略<13-24计>

 第十三集:偷梁换柱

 孙膑的逃离使庞涓十分恼怒,他来到楚国,一番口舌,使楚王相信了他的谎言。楚王派使者来到齐国,污蔑孙膑偷走了楚国的国宝,要孙膑将国定送回楚国,否则楚国将与魏国一同向齐国问罪。齐威王明知孙膑不是鸡鸣狗盗之徒。但迫于楚国的威胁,再加之邹忌的谗言,齐王让孙膑亲自到楚国向楚王说明。

 钟离春与钟离秋姐妹终于相见,感慨万分。钟离春将公孙阅的所为告诉了妹妹,钟离秋逼公孙阅离开邹忌。

 孙膑为了田忌将军一家人的性命,打算再次动身去楚国,钟离春极力阻止孙膑前往楚国。

 禽滑用偷梁换柱之计,命手下人装扮孙膑,带着一批希世珍宝随自己前往楚都。孙膑乘机带着田忌的信,随钟离春经楚国前往到韩国去找申大夫。

 ?偷梁换柱?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五计,也叫?偷天换日?,其原意是指暗中使用计谋,以假代真,达到自己的目的。庞涓?偷梁换柱?,诬隐孙膑带走楚王的珠宝。禽滑?偷梁换柱?,使孙膑脱离险境。

 第十四集:假道伐虢

 孙膑来到韩国申大夫家,申大夫要将他引见给韩王,孙膑不愿让自己来到韩国的消息传到魏国,因此不愿去见韩王。申大夫还是将孙膑来到韩国的事告诉了韩王,韩王立即召见孙膑,拜孙膑为军师。

 庞涓得知孙膑在韩国,故作不知,派使者来到韩国,邀请韩国在成周会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请韩王允许魏国参加盟会的人路经韩国成皋。

 孙膑向韩王进言,说魏国肯定另有所图,并向他讲了当年晋献公假道伐虢的故事。韩王只答应盟会,未答应借路。

 盟会之时,魏王假作劳累过度,旧病复发,庞涓再次提出借路韩国的北方重镇成皋,从近路回国。韩王以为盟约以定,魏国不会与之为敌,答应了庞涓了请求。庞涓回国途中,乘韩国不备,突然占领了成皋。然后向韩王提出:以成皋换孙膑。

 ?假道伐虢?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四计,此计是说:以向对方借道为名,达到消灭对方或夺取对方要地的目的。庞涓用此计占领了韩国的成皋,打算以此要挟韩国交出孙膑。

 第十五集:声东击西

 成皋是韩国北方的屏障,成皋失陷,韩国上下一片慌乱。

 韩国不少大夫主张用孙膑换回成皋,韩王也打算把孙膑交给魏国。申大夫坚决反对,他说只要孙膑在韩国,成皋就不愁不能夺回,而且魏国也不敢小视韩国。身为大将军的韩国太子也反对交出孙膑,认为如此将是韩国的羞辱。韩王改变主意,命太子和孙膑带兵夺回成皋。

 韩国的军队没有进攻成皋,而是直逼魏国的重镇中牟。庞涓估计孙膑会象当年围魏救赵一样故计重演,并未回兵中牟,而是率主力直逼韩国国都。韩王立刻命太子和孙膑回军。

 孙膑让太子率大军明为回国救急,实为虚晃一枪,他与钟离春率领一支精干轻装军队,夜奔成皋,乘敌不备,夺回了成皋。

 ?声东击西?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六计,其意是用假象迷惑敌人,使敌人摸不透我方真意图,做出错误判断,指挥产生混乱,对我无所防范,我方进攻便可攻其不备,稳操胜券,孙膑?声东击西?,佯攻中牟,调庞涓离开成皋,然后夺取之。

 第十六集:空城计

 庞涓在韩都城外准备与孙膑一决胜负,可发现韩军营中没有孙膑,他意识到孙膑肯定是去了成皋,立刻率大军悄悄返回成皋。

 孙膑夺取成皋后,为长期坚守成皋,派军队到城外征粮,未曾想庞涓先头轻装军队已经逼近成皋。

 孙膑处乱不惊,命城外征粮军队立刻集结,然后大开城门,装做毫无戒备。

 魏国费将军带先头魏军来到成皋城外,见城门大开,不由疑惑,不敢进兵。后又发现城内街旁有隐蔽的士兵,城外林中也有韩国士兵,怕中孙膑的埋伏,急忙率军后撤数十里。城外征粮韩军得以回城。

 庞涓大军赶到,将成皋团团围住。

 钟离春回韩都请兵,许多韩国大夫不愿因孙膑与魏国交战,再次提出用孙膑换成皋。韩王犹豫再三,命太子和申大夫率韩国大军前往成皋,但为留后手,不准他们与庞涓交战。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此计的意思是:无力守城时,故意暴露其空虚,使敌人疑惑不前,担心中其埋伏。孙膑用?空城计?,使魏国先头军队撤军,解成皋一时之危难。

 十七集:反间计

 太子大军来到成皋三十里外安营扎寨。孙膑见太子迟迟按兵不动,派钟离春来到太子营中,问太子为何不出兵。太子推说庞涓围而不攻,他必须谨慎行事,以免中计。

 成皋城内缺粮,韩国守城的军队不免人心浮动。庞涓派入成皋的间隙随波逐流乘机挑唆守城百姓哄抢粮库,一声内乱迫在眉婕。幸亏孙膑带兵及时赶到,制止了内乱,领头的抢粮 赵壮士被扣押。赵壮士状告冯将军,说冯将军扣发他们的口粮,他们是被迫抢粮。孙膑告诉赵壮士,是他让冯将军扣发粮食,逼他们抢粮,造成城中没粮的假象,这样庞涓继续围而不攻,以便有足够的时间等待秦国援军的到来。

 赵壮士将孙膑的话告诉间隙,间隙尚存疑惑。孙膑再布迷阵,使间隙相信城中确实有粮。

 间隙逃离成皋,将成中内情报告庞涓,庞涓决定攻城。

 ?反间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三计,通俗的解释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细,反过来为我所用。孙膑本无力长期坚守成皋,用?反间计?使庞涓产生错误的估计,放弃长期围困之策,转为攻城。

 第十八集:树上开花

 庞涓攻城:韩国太子仍按兵不动,韩国将士情绪激愤,许多将军以 *** 太子出兵,众怒难犯,太子只好出战。

 韩国军队依照孙膑"树上开花"之计,四方出兵,虚张声势,庞涓错误的以为,韩军主攻方向在韩国太子一路,率主力迎击太子,结果申大夫率韩军主力突破魏军包围,将粮食和援军送进成皋。

 太子不听劝告,违背孙膑之意,被宠涓大军围困在城西。

 孙膑再用"树上开花"之计,让成皋守城军队东门出,南门进,造成大军进城的假象。庞涓估计孙膑将从成皋西门突袭庞涓,调集大军埋伏在城西。谁知孙膑大军从魏军包围圈的另一方向突破,救出太子及所率将士。

 ?树上开花?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九计,其意是制象,虚张声势,使敌人真假难辨,以达到已方作战之目的。面对强大之敌,孙膑连续运用?树上开花?一计,先是解脱了成皋之困,后是解救了韩国太子。

 第十九集:抛砖引玉

 庞涓率大军在外,不敢久战,意欲与韩军一战决胜负。但孙膑固守不出,意在将庞涓拖垮。

 庞涓派士兵四处抢粮,杀戮韩国百姓,引诱韩军出动。部分韩国士兵不听军令,私自出击,被魏军所杀。庞涓将韩国士兵的尸体堆在韩军大营前,韩国士兵被击怒,拥入孙膑帐内,威胁孙膑,若再不出战,将杀孙膑。孙膑用兵法说服众士兵,士兵决意按孙膑之计行事。

 庞涓继续抢粮,韩军出兵,打了就撤,在回撤之时。部分将士出而不返,秘密潜伏于西山。十数天后,潜伏于西山的韩军已达数万人,孙膑命出击的军队将魏军引入西山,将其歼灭。

 西山之战魏军被重创,庞涓知再战也无利可图,只好撤军回国。

 ?抛砖引玉?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七计,计名乃后人所取。?抛砖?指的是抛小利做诱饵,?引玉?是目的。庞涓用?抛砖引玉?之计,以抢粮为诱饵,企图引诱孙膑交战,孙膑也?抛砖引玉?,他比庞涓高明处在于,?抛砖?诱敌之前,先示假隐真,迷惑敌人。庞涓懵懂上当,两万军队被诱入事先设置的伏击圈。

 第二十集:混水摸鱼

 为彻底消除魏国的威胁,韩王采纳孙膑的伐交之策,打算与楚国、齐国结盟。钟离春以韩国使者的身份回到齐国,此时,齐威王已生命垂危。

 齐威王临终前悔恨错待田忌和孙膑,他恳请田忌辅佐太子辟疆,还嘱咐太子一定请回孙膑。

 齐威王后,公孙阅挑拨太子其弟公子郊师争夺王位。郊师以献美女为名,将太子请入公子府,预谋太子。钟离春装扮宫卫,将太子救出。

 田国带兵攻打公子府,公孙阅帮助公子逃脱。

 公子郊师带领叛乱军队,逃往齐魏边境。庞涓趁此占领了齐国的数座城池,并将边城交给郊师,让他与齐国当政者作对。

 ?混水摸鱼?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计,其意为当敌方混敌无主时,趁机乱中取利。庞涓为了对付孙膑的伐交,让公孙阅搅敌齐国,然后趁乱占领了齐国的数座边城。

 第二十一集:暗渡陈仓

 太子继位,是为宣王,齐宣王听从田忌之言,请孙膑回国,对付外敌和内乱。

 钟离春带着齐宣王的亲笔信回到韩国,孙膑知韩王不会放自己回国,庞涓也将在路上派兵截杀,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安全回国。

 孙膑请韩王把他当做韩国人,按照他的功绩,给他一富庶的城邑做为封地,这座城邑就是魏国的上党。韩王早就想得到上党,若夺取上党,就将上党赐于孙膑。

 孙膑率军队前往上党,庞涓派兵在上党的必经之要道长山拦住孙膑的军队。孙膑假意准备进攻长山,暗中派钟离春寻到一路,然后带军队沿小路轻装奔袭上党。孙膑攻克毫无防备上党后,又离开上党,前往赵国,既摆脱了韩王的控制,又躲开了庞涓截杀。

 ?暗渡陈仓?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八计,此计计名出自后代汉将韩认?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此计的意思是:正面佯攻,牵制敌人,迂回敌后,出奇制胜。此计与?声东击西?既相似,又不同,不同处在于:?声东击西?隐藏的是攻击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孙膑用此计既瞒过了韩国君臣,又瞒过庞涓,攻克上党,离开韩国。

 第二十二集:美人计

 公孙阅在孙膑回国之前,选了两名美女,送给齐宣王。

 邹忌想阻止齐宣王接纳美女,公孙阅以威胁,邹忌只好听之任之。

 齐宣王被美女所迷,终日与美女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公孙阅也因此受到齐宣王重用。

 外有强敌,国有内乱,朝中大夫心急如焚,多次进谏,劝齐王不要沉溺于美色之中。齐王不但不听,而且还杀一位冒进谏的大夫。朝中大夫一时不知所措。

 正当田忌等人对美女无可奈何之时,孙膑和钟离春回到了齐国。

 ?美人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一计,此计最早出自古兵法《六韬》,?美人计?的意思是利用美女达到自己的目的。公孙阅利用?美人计?成为齐王近臣,齐王对他言听计从,使田忌和孙膑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第二十三集:反客为主

 如何对付公孙阅送进宫的美女,孙膑一时没有很好的对策。钟离春说好可以装扮成宫女混入宫中,杀魏国美女。钟离春的话提醒了孙膑,他同意钟离春混入宫中,但不是去杀美女,而是想办法说服齐王。

 孙膑先用计使公孙阅随田忌大军离开王宫和临淄,然后让钟离春以女仆的身份进入王宫。钟离春用奇怪地动作吸引了齐王的注意,当齐问她那些奇怪动作的含义时,她借机劝说齐王。齐王喜欢她的直率,要娶她为后。

 钟离春不愿作王后,夜出王宫,要和孙膑一起逃离齐国。孙膑晓之理,动之以前,钟离春为了孙膑和国家,终于答应作王后。

 ?反客为主?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计。该计的意思是:由客变主,力争主动。孙膑为破?美人计?,派钟离春进宫,用隐语劝说齐王。齐王看中钟离春聪慧,欲封钟离春为后,孙膑为国家放弃个人感情,劝说钟离春反客为主,成为王宫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

 第二十四集:指桑骂槐

 两位美女不甘心自己的失宠,采取种种手段引诱宣王。同时买通宫中仆人,监视钟离春。宣王经不起诱惑,常和美女们过夜,时常耽搁朝政。钟离春劝说,宣王当面悔过,可一见那两个美女,又经不住诱惑。

 钟离春对嫔妃宫女约法三则,不准随意留齐王在嫔妃处过夜,以免耽误齐王处理朝政。

 齐王宠爱的美王妃不把钟离春的约法放在眼中,再次引诱齐王在住处过夜,并因此耽误了齐王上朝。钟离春先斩后奏,杖毙美玉,众嫔妃皆怕,再也无人敢违背约法,耽误齐王处理朝政。

?

 ?指桑骂槐?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六计,通俗的解释就是?杀鸡儆猴?、?敲山震虎?。古往今来,军队的将帅们常用此让树立威严,严明军纪;大国往往以此威慑小国就范。钟离春?指桑骂槐?,杀美玉,威振后宫,使众嫔妃不敢不听命于钟离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