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马功劳啥意思-汗马功劳下一句是什么
1.秦始皇曾说过一句什么名言,只有16字,却让后世明君觉得难受?
2.刘伯温为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何最后只被封为伯爵呢?
3.诸葛亮说了一句什么话吧周瑜气了?
4.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都没有好下场?
秦始皇曾说过一句什么名言,只有16字,却让后世明君觉得难受?
千古一帝秦始皇说的名言就是:“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功之臣要是不能安享晚年的话,我这个君主就没有脸面去面对天下之人。秦始皇对于功臣是厚待,而之后的明君朱元璋、刘邦、李世民等人则是诛杀功臣,对此之下,就让这些明君们产生了强烈的不适。
一、秦始皇对功臣的16字诺言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气魄、手腕、实力都是无比强大的。他在一统六国之后,打破了“飞鸟尽,良弓藏”的传统,说出来了“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的豪言壮语,而事实证明,这个雄伟的帝王也兑现了他的诺言。
秦始皇的功臣王翦、李信、蒙恬、王贲、李斯等人,都得到了厚待:
为嬴政进言献策的李斯,是当上了秦国的丞相,风光无比,到了秦二世时,由于赵高的陷害,才导致身;
军功无数的王翦也是得了无数钱财,安享晚年,甚至他的子孙都被接连封侯,整个家族都兴盛无比;
为嬴政征战的蒙恬,深受君主的信任,在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仍然把精锐士兵交给他统领,派他抗击匈奴,修建九州直道。在嬴政驾崩之后,蒙恬才被胡亥赐。
二、朱元璋诛杀功臣当属第一
朱元璋虽然体恤百姓,被很多人称为明君,但是他也有喜怒无常的残暴行为,比如诛杀功臣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朱元璋是农民出身,骨子里就对官员有厌恶之感,稍有不满就会让他们命归西天。
别的不谈,就单纯来讲讲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们,战功赫赫的蓝玉被扣上谋反的罪名, 身之后还被剥了皮,牵连出来了一万多人丢掉性命。而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人,仅仅因为受到猜忌,就被赐,其余的无端被斩首、被毒杀的功臣更是数不胜数。
就连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没有落得好下场,依然要被朱元璋猜忌,派锦衣卫跟踪监察,不置刘伯温于地誓不罢休。
可以说,跟着朱元璋办事的功臣,下场是最悲惨的,没有之一。
三、刘邦封了8个异姓王,转手又杀掉其中7个
汉高祖刘邦也是草莽出身,原本他只是一个泗水亭长,在韩信、萧何、樊哙等人的帮助下,刘邦成功夺取了江山,之后论功行赏,他乐呵呵的封赏了8个异姓王,跟兄弟们一起分享胜利成果。
但是呢?等刘邦坐稳皇位之后,才发现昔日的功臣们,如今成了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胁者,他们手中的权力太大了,如果他们产生了异心,自己可能就性命不保。于是,刘邦就伙同吕后举起了屠刀,向昔日的功臣们下手了。
彭越、韩信等人接连被残忍,淮南王英布看到他们的悲惨下场,不得不反叛,但是由于实力不济,也逃不过身亡的下场,接下来7个异姓王也相继惨,只有一个苟且偷生,得以幸存。
其实在古代,功高震主是件特别危险的事情,大多数的帝王都会对功臣们进行清算,来保证自己的江山稳固,像秦始皇这样有大气魄的君主太少太少,他的“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也让后世无数君主汗颜。
刘伯温为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何最后只被封为伯爵呢?
第一,他不是淮西集团成员。明朝有两大集团,一个是淮西集团,还一个是浙东集团。其实这两个集团根本不是同个级别的,淮西集团实力上远胜浙东集团。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是淮西集团的。他第一次离开濠州郭子兴,准备单干的时候,只带走了身边的二十四个人。这些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李善长也是淮西人,自然是淮西集团的成员,而且还是个首领。朱元璋是一个同乡观念很重的人,这帮老乡从一开始就跟着他南征北战,抛头颅洒热血,你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能不厚厚封赏了这些人吗?我们知道徐达是公爵,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侯爵。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首领,虽然是个文官,这些年没有南征北战,但是在幕后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而且从不抢风头,让朱元璋很放心的,所以封了李善长为韩国公。
第二,刘伯温资格不如李善长。其实公爵和侯爵除了一个李善长,其他都是出生入的武将,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跟文官没有什么关系。朱元璋刚起义的时候,率军攻打滁州,李善长就自动来投,当时朱元璋手下并没有其他谋士。后来刘伯温在朱元璋打浙江的时候,和宋濂等人主动去南京投靠朱元璋的,那个时候朱元璋手下已经有很多谋士了。从时间上来看,刘伯温晚了许多。若是给刘伯温封公爵,淮西集团那些出生入的老资格肯定不肯。可以这样说,朱老板刚刚自主创业的时候,你若是个人才,主动投靠的话,朱老板自然会分一些股份给你。可是朱元璋的企业已经上了规模,各地人才奋勇而至,你再主动投靠的话,朱元璋也不愿意分股份了,最多高薪聘请。
第三,朱元璋不喜欢别人比自己聪明。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刘伯温也是,而且很有可能还略胜朱元璋一筹。无论是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的战略部署上,还是在龙湾战役上,两人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更可怕的是,在安丰被围,朱元璋接到小明王的求救信,准备率军救援的时候,刘伯温力劝朱元璋不能救援。因为一旦救援,那么张士诚必然会趁虚而入,到时候腹背受敌,十分被动。可是,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劝阻,执意出兵安丰,后面局势的变化可以说是跟刘伯温预料的一模一样。
如果你是皇帝的话,身边有个大臣能力高过你,试问你能安心入眠吗?难道真的不担心有一天这人不把聪明才智用在治国安邦上,而是用在阴谋政变上吗?再说了刘伯温劝阻朱元璋不要出兵安丰的一个理由就是让他借张士诚的手,除掉小明王。你说朱元璋夜晚想起此事的话,还会睡的着吗?总而言之,刘伯温虽然功劳甚大,但是由于他太过聪明,不是淮西集团,资格也不如李善长等原因,最后只能封个伯爵。
诸葛亮说了一句什么话吧周瑜气了?
一. 周瑜的完美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了。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二. 周瑜受贬低的原因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曹操刘备尚且如此,后世的凡夫俗子哪见过如此完美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既不是曹操的正统又不是刘备的道统,孙氏只能算地方割据势力,在后世哪个朝代都不会受到高的待遇。周瑜这么高其他集团的人物又何以自处?所以他们非要在周瑜原本完美的脸上抹点泥。其他的不说,他们想周瑜年纪轻轻就这么成功一定是骄傲自满得很,少年得志又这么自信那一定是年轻气盛了。虽然历史上的周瑜当大事时也不算年轻了,而且他是最谦逊有礼貌的,但在三国志平话中他就已经是骄傲自满的代表了,因为在凡夫俗子眼里这样优秀的人物加之又少年得志不骄傲才怪。今天的周瑜再想平反,年轻气盛这一条他也是很难反干净的。因为周瑜咄咄逼人的谋略风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他谦让服人的个性真的很矛盾。有时也觉得史书上的周瑜有点完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加上年轻气盛这一条看上去更生动更有灵气更像个活生生的人,但那样他已经不完美了。
周瑜受到更大的贬低和歪曲当然是演义了。为了美化演义第一男主角诸葛亮,罗贯中可说是耗费了心机。因为诸葛亮除了在刘备后有些作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东吴余下的事就是为刘备管管粮草足食足兵而已,要拔高他不用非常之策可不行。于是只能对不起周瑜了。再说如前所述周瑜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大绊脚石,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刘,谁叫周瑜曾经和刘备过不去,对不起你也是应该的。而周瑜这么优秀功劳又这么大,把他的功劳夺过点也够诸葛亮形象美一阵的。另外周瑜这么这么完美好最让人嫉妒了,现在也让你尝尝嫉妒别人时的难受!而且被你这么有本事的人嫉妒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大到海里去了?于是余下的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历史上毫无过结的周瑜和诸葛亮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诸葛亮夺走了周瑜的功劳夺走了他优秀的品格,这还不算还要夺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时还不放过他,逼着他说下“即生瑜, 何生亮”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临时在诸葛亮脸上再涂点脂粉。罗贯中对周瑜也太残酷了!好好的周郎何止脸上被涂点泥,简直是带上了大泥罩已经面目全非了。但这毕竟是小说,里面的周瑜诸葛亮只是文学形象,而演义用周瑜陪衬诸葛亮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上还是成功的。周瑜虽变成了另一个人但他毒中还是有点美的,这是原来的周瑜坯子太好,虽歪曲丑化得不成样子他美的本质还是抹煞不了的。
三.关于俗的演义和雅的历史
周瑜在演义里被丑化贬低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大家明白那不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就行。可惜演义的影响太大了,不要说那些箪浆贩食的粗人,就是所谓的文化人也逃不过。但是那些分不清演义和历史的所谓文化人都是付出代价的。袁枚《随园诗话》就说到某个文人因在诗文中说了一句生瑜生亮的话被人一生讥为笑柄。又有某人在奏折中用了这句话被清帝免了职。因为分清历史和小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如果你水平有限尽可以谈小说,最看不惯只有几两醋的水平还要妄谈历史。因为这些人所依据的是演义里虚构的东西,推导再严密又会有什么结果?再说用小说中荒诞无稽的事去说历史人物不管是谁,除了反映自己的无知外也是对历史人物最大的不尊重。历史上的周郎是最性度恢弘的,在演义里他被歪曲但造就了“千古完人”诸葛亮形象,而且变出来的怪‘周瑜’也成了心胸狭窄的典型人物,有典型性在文学上还是成功的。所以受再大的委屈他也是能折节容下的,但如果用演义里虚构的东西去说历史上的周瑜,他再大度也会气得吐血了。然而俗的东西往往有市场,象正史这种阳春白雪之类雅的东西难免曲高和寡
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都没有好下场?
其实不仅是秦国,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容不下功勋卓著的功臣。秦国历代的君主确实杀了不少的功臣,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却没有诛杀功臣。功臣功高盖主,严重影响了君主的权威,为了自己的统治,秦国的君主诛杀了很多的大臣,我们就来具体看看。
秦昭襄王时期的大将白起,担任秦国大将30多年。帮助秦国打败了楚国,攻陷了楚国首都郢城,后来又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中,打败了赵国,坑杀了40多万赵军。因为白起的功绩,他被封为武安侯,可后来因为功高盖主,得罪了秦昭襄王的舅舅,被赐于杜邮。秦始皇的大将王翦,率领大军攻克赵国,统一了三晋。随后又带领60万大病,灭了楚国,实乃嬴政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可王翦为了避免和白起落得一样的后果,无论秦始皇怎么挽留,都坚持告老还乡,不问政事,才落得一个好结果。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带领秦国走向了富强,却因为变法触及了国内贵族的利益,最终被车裂而亡。吕不韦是秦始皇父亲从赵国回到秦国的最大功臣,嬴政继位以后,吕不韦被封为丞相,权倾天下。可后来吕不韦却因为秦国内乱受到牵连,不仅被罢官,还在流亡途中饮酒自尽。
其实,总的来说,秦国并没有怎么杀功臣,很多官员和大将最终都得到了善终。相比于朱元璋和刘备,在对待功臣这一方面,秦始皇可谓是相当仁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