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故事

2.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少年强则国强,古代还有哪些聪明机智的少年故事?

3.形容很有才的诗句

4.《汉魏六朝散文·曹植·与杨德祖书》原文鉴赏

成语故事

才高八斗出自于谁之口-才高八斗出自谁之口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草木都当成敌兵。形容极度疑惧,惊恐不安。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指鹿为马

English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English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掩耳盗铃

English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少年强则国强,古代还有哪些聪明机智的少年故事?

文彦博灌水取球、诸葛恪得驴,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

谢道韫

谢道韫身出名门,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女。王谢世家,在魏晋南北朝那是响当当的字号。即使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也自视极高,婚嫁除了入宫攀龙附凤以外,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他们两家在晋朝消亡之后仍是风光不减,直到梁武帝时大枭雄侯景向两族求婚被拒绝遂视此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王谢的数代风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刘禹锡的一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后人怀咏。

谢道韫还是个小MM的时候就相当了得。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不要小看这一赞,谢安何等样人,不说他在淝水之战中的镇定气度,也不说他权谋机变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归隐的澹泊心态,只说后世的诗仙李太白向来眼高于顶,有着天子呼来不上来的狂气,然而他生平唯一服膺的人就是这个东山不出的谢安石。其时天下号称名士的何止千万,能得谢安一赞几乎可以藉此荣耀终身。另一则故事就更经典了,一次冬日谢氏家族聚会,正赶上大雪鹅毛般片片落下,谢安于温酒赏雪之余,雅兴大发,问在座的谢氏后辈,飘飘大雪何所似?谢道韫的堂哥谢明接口:“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位老兄空中撒盐何故,难道想人工降雪?:))。谢道韫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风起。”简单一句,谢道韫的诗情才气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谢安大声称善,夸奖道韫敏慧过人。

曹冲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几个儿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处,而他最喜爱的,首推曹冲。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

也许上天的深远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冲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曹冲之,客观上为曹丕争夺王位扫除了最大障碍。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都在争当曹操继承人的交锋中郁郁而终。假使曹冲活着,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又有谁能够预料呢?

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这个哲理味浓郁的小故事,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王戎划在神童的圈子里。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

历史上的王戎是个很难下定义的人物,简直具有典型的性格分裂症状。《世说新语》里有关他的条款还有许多,摘列一二,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1,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王戎在其侄子结婚时送过一件单衣,后来数次讨还)

2,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书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王戎作司徒的时候富了起来,一到天黑就和老婆关起门来数钱)

3,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戎家的李子树品种优良,卖的时候怕别人引进,先把核钻破)

4,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女儿出嫁借了他的钱,他就甩脸子看,女儿还了钱,马上眉开眼笑)

单从上面的记载来看,王戎的吝啬,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世说*俭啬第二十九》中记载了九条俭啬的故事,他一人就占了四条。但是在同一本《世说新语》里,他却另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1,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具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

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译:王戎、和峤都很孝,同时了老母。和峤规规矩矩服丧,王戎虽然不遵守规矩路数守孝,却因为痛苦而消瘦得像只干干鸡了。)

2,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他作官的老爹有清官的名声,后,下面的人送钱数百万表示怀念,王戎一概拒绝)

3,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魏明帝虐待老虎还招呼老百姓围观。老虎一声大吼,吓得众人屁滚尿流,七岁的王戎却镇定自若)

4,王戎丧儿,“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他了儿子,哭得昏天黑地,天性流露)

5,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彼公荣

者无预焉。”

(阮籍有酒,给小王戎喝)

6,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本条出自《晋书》——并非无殊能,只怕是不愿表现殊能,尽到本分就成了)

这几条描写的王戎,至情至性,临危不惧,见财不贪,实在无法把他和那个吝啬的王戎统一起来。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分析,王戎的吝啬极有可能是一种韬晦之计,作秀的成分很大。否则,依照嵇康阮籍等人的性子,如何肯和一个卑下贪婪的家伙混在一起号称“竹林七贤”呢?

王戎曾经带兵参加灭吴的战争,也算文功武略齐备,从234年生到305年没,活了七十一岁,最后于“八王之乱”,位至左仆射,司徒。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能活到古稀之年,相当的不容易,这恐怕与他自污式的韬晦之计不无关系。

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仅仅停留在辩捷的层次上。而这种没有智慧作后盾的辩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实在没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职期间,除了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没干过什么足以证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说会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对于干活的人总是指手画脚一百个不顺眼,孔融也没跳出这个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护下,得以在盗贼蜂起的军阀割据时代作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香梦,但是对于曹操的政策却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如果说他劝阻曹操伐刘备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虽然迂腐但是还带着点为天下计的味道,那么他为讽刺曹丕纳甄氏而编造的“想当然”的故事,就纯粹属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过把瘾就的嬉皮士心态。

三国时代的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通常有着惊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终于还是被逼到了极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满门抄斩。当时还有一个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时候,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专心地做着某种游戏。孔融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问使者:“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子?”没想到他儿子秉承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和早慧特征,慢慢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两个小孩子口中造出的。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遗传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还有着超乎他上的非凡见识。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两个小孩一个充分表演的机会就匆匆将其扼杀,使人掩卷兮长太息。

孔融除了作政论,还能诗,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把他与王粲等六人相提并论,故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诸葛恪

东吴君臣,一直保持着一种温切的关系。孙权就经常和大臣开玩笑。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在座。诸葛瑾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孙权命恪把盏。巡至张昭面前,昭不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谓恪曰:“汝能强子布饮乎?”恪领命,乃谓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今临阵之日,先生在后;饮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谓不养老也?”昭无言可答,只得强饮。权因此爱之,故命辅太子。

年仅六岁,就懂得化解矛盾之道,诸葛恪可谓神童。但是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诸葛恪的聪明,也属于孔融式的小聪明,用来持节出使,游说劝谕,与人争锋于庙堂之上而不损国之威严,则绰绰有余;若用来辅佐君王,治国安邦,则嫌不足。孙权一双碧眼,有知人善用之誉,但是让诸葛恪这样一个人“辅太子”,真是大大的失策。

聪明人的身上,经常会被附会许多神奇怪异之事。《太平广记》曾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吴孙权时,永康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逐之。龟便言曰:“游不良时,为君所得。”人甚怪之,载出,欲上吴王。夜泊越里,缆舡于大桑树。宵中,树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絷,方见烹臞。虽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博识,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计从安出?”龟曰:“子明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既至,权命煮之,焚柴百车,语犹如故。诸葛恪曰:“然以老桑方熟。”献之人仍说龟树共言,权登使伐取,煮龟立烂。今烹龟犹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龟为元绪也。——这里对于诸葛恪广闻博识的描写,就有些神乎其神的味道了。

小聪明的一大特点,就是急于表现一下自己的聪明。

孙权病故以后,9岁的孙亮即位,遗嘱时任大将军的诸葛恪和孙弘、孙峻等辅佐。孙弘仗着自己与王室的密切关系想独掌大权,策划除掉诸葛恪,不料孙峻站在诸葛恪一边,密报诸葛恪,诸葛恪闻信将孙弘诱到将军府,一刀拿下。

陆逊后,诸葛恪替代了陆逊的丞相职务,军政大权一手把持。他一上台,就裁撤校官,豁免债务,减除杂税,深得民心。百姓由敬生爱,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太平广记》的那个故事,大概就是彼时留下的。每当外出,都有许多人挤在道路两旁,伸长脖子,希望一睹尊容,场面之狂热,媲美追星族。

在这种热烈追捧的气氛中头脑发热,也就不难理解了。

诸葛恪掌握大权后,没有去调和矛盾控制政局稳定人心,而是急不可耐地想要建立功勋。上台第二年,他就带兵在魏吴交界的巢湖东界修城筑堤,防魏进攻。这座大堤便是有名的东兴堤(今安徽巢县东北)。说来也巧,就在万事俱备之时,司马师率兵来攻。吴军以逸待劳,甫一交锋,就击溃魏军。这本是一次小胜,不足宣扬,可在追星族的眼里,这钟近乎未卜先知的本事更加证明了诸葛恪的神奇。

被胜利和崇拜灌晕了的诸葛恪再次征集了20万大军,围攻合肥。这一次却没那么幸运了,诸葛恪那种浅层次的智慧根本不足以决胜千里。战争拖延了四个月,吴军伤亡惨重,又瘟疫流播,败局已定。诸葛恪出于虚荣心理,对将军朱异都尉蔡林等人的劝告置若罔闻,仍然逼迫将士负病攻城,结果军心大乱,减员严重。

魏国反击,诸葛恪不敌,退至长江沿线。吴军连病带伤折损无数,幸存者也是怨声载道。诸葛恪还不服输准备再战,后来在孙亮一道接一道的退兵诏书催促下,才退兵回朝。

经过这次惨败,诸葛恪大失人心,朝野一片怨责之声,孙峻利用这个机会,杀了诸葛恪取而代之,东吴政权从此陷入争权夺利的混乱之中。

应该说在三国的神童里面,诸葛恪是最有机会施展才华的一个。他自小便深受赏识,后来掌握了主宰一国的权力。但是,他的拙劣表现却令所有看好他的人大跌眼镜,最后他不但自己落得个身首异出的悲惨结局,还使东吴国力大伤朝政混乱直至灭亡,孙权泉下有知,一定要后悔得捶破棺材板。这种过早表现的聪明以及随之而生的心理扭曲,是诸葛恪人生悲剧的根源。肤浅的聪明,轻者杀身,重者误国,内中个情,发人深省。

何晏

何晏七岁,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

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世说新语》

三国神童经常在七岁的时候不约而同开始闪光,巧合的程度令人怀疑。何晏在普通读者里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一提起他祖父何进则无人不晓。如果说黄巾之乱是三国鼎立的导火索,那么国舅兼大将军的何进就算是分割天下的操刀人了。正是他在与十常侍的争斗中引进外援——董卓的野狼部队,在本就气息奄奄的汉王朝软肋上又捅了致命的一刀。

何进是屠夫出身,但是他的后人何晏却出落得唇红齿白面如傅粉身材修长清秀儒雅(越说越象一根水灵灵的绿豆芽),而且从小聪明伶俐。曹操自己的儿子虽然个个都很出色,见了何晏仍然很喜欢,一心想把他收为义子。没想到何晏人小心大,自己在地上画了个圈,标明是“何氏之家”——这份执著来自于一个七岁孩童,真让人赞叹。

关于何晏的皮肤白皙,还曾经有过一个典故:许多人认为何晏面如傅粉是因为学女人搽粉,魏明帝曹睿也曾好奇到设了一个局来验证此事。有一日天气闷热,曹睿急召何晏进宫。何晏满头大汗地赶来,却没什么事,曹睿只是准备了一碗热汤面给他喝。何晏一边吃一边用袖子擦汗,却仍然面容皎白毫无沟壑纵横的迹象,可见乃是出自天然。

但是何晏最终还是站在了曹氏利益集团的一边。他的母亲尹氏被曹操娶为九夫人,他自己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被封为“驸马校尉”,据考证以驸马称呼公主女婿还是自他而始。这种裙带关系决定了他不可能从曹氏集团中摆脱出来,所以后来他成为曹爽属下的一个重要人物,官拜吏部尚书,在公元249年司马懿与曹爽的权利斗争中被杀。何晏的出生年代不祥,参考与他同期的曹丕曹植等人,的时候应该已经六十上下。

形容很有才的诗句

形容很有才的诗句

形容很有才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怎么样形容一个人呢,想形容一个人很容易,但要形容的有内涵却很难,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形容很有才的诗句。

形容很有才的诗句1

才华横溢

茶能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腹中有书气自华,圣贤为友品自高

胸藏千百计,腹中有乾坤

表明诗人出众才华的句子

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

其他:

才华横溢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风流蕴藉蕴藉:平和宽厚,含蓄内秀。形容人风雅潇洒,才华横溢。也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

锋芒毕露锋:刀锋;芒:枪头,矛尖。毕:都,完全,全部;露:暴露。形容人锐气才华全都显露出来。也比喻人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骥伏盐车骥:千里马。指才华遭到抑制,处境困厄

惊才风逸指惊人的才华像风飘逸

骏骨牵盐指才华遭到抑制

洛阳才子本指西汉贾谊。泛指有文学才华的人

满腹文章比喻文章极好,很有才华

八斗之才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才高八斗比喻人极有才华。

年轻时富有才华的诗句

年轻时富有才华的诗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

飘泊流浪多少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

来去总在风雨中.

自信天下一支笔

文也纵横,武也纵横.纵横天下论英雄.

学富五车,财高八斗.

形容很有才的诗句2

1、从来才女果谁俦,错玉编珠万斛舟。自言人比黄花瘦,可似黄花奈晚秋。

——张娴婧《读李易安〈漱玉集〉》

2、绿肥红瘦有新词,画扇文窗遣兴时。象管鼠须书草帖,就中几字胜羲之。

——元·元淮《读李易安文》

3、才逾苏小,貌并王嫱、韵中生韵,香外生香。

4、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摘自汉乐府·陌上桑

赞美有才女人的诗句(二)

1、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

2、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3、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4、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5、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6、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7、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8、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

9、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10、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11、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1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形容很有才的诗句3

1、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释义: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2、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释义: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3、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辛弃疾《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释义:昨天,还是春光明媚,就像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用她轻快灵巧的小手,把一枝枝的花绣得丰盈娇艳。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将进酒》

释义: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5、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

释义: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6、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释义: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7、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释义:读尽了诗书,你毫无腐儒的酸气;投笔从戎,跃马在西北边关。

8、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欧阳修《画地学书》

释义: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9、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句》

释义: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10、 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释义:春蚕结茧到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关于才华的诗句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唐)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

青云满后尘.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

诸生原宪贫.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

谁将此义陈.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形容才华出众的诗句

1、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释义:看到他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所做的五言古诗《寄李太白二十韵》中的一句诗。这首诗是李白被放逐后,杜甫思念李白时所做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看到他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多用来形容那些伟大作家的伟大成就。

2、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

释义:酒后又雄健有力的言谈,一把长剑舞出奇异的气度,张口便可吐出令人惊异的诗句。

出自《念奴娇·策勋万里》,是元末明初词人高启所作的一首抒怀词。全词真实地表现了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

抨击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才的扼杀。“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则从文韬、武略、诗才等方面,表现了词人非凡的才华。

3、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释义: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语出宋代苏轼的《和董传留别》。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释义: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出自清初赵翼的《论诗·其二》。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5、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释义:李白的诗天下无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不同凡俗。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

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汉魏六朝散文·曹植·与杨德祖书》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曹植·与杨德祖书》原文鉴赏

植曰:数日不见,思子为劳2,想同之也。

仆少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3,然今世作者4,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于汉南5,孔璋鹰扬于河朔6,伟长擅名于青土7,公干振藻于海隅8,德琏发迹于大魏9,足下高视于上京10。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11,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12,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13,顿八紘以掩之14,今悉集兹国矣。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轩绝迹15,一举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16,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17,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18,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钟期不失听19,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20,畏后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21,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常作小文22,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昔尼父之文辞,与人流通,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23。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盖有南威之容24,乃可以论于淑媛28,有龙渊之利27,乃可以议于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27,而好诋诃文章28,持摭利病29。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30。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息乎?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31,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遂臭之夫32;咸池六茎之发33。众人所同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34, 岂可同哉!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35,有应风雅35,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37,犹称壮夫不为也38。吾虽德薄,位为藩侯39,犹庶几戮力上国40,流惠下民41,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42,岂徒以翰墨为勋绩43,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44,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45,而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同好,非要之皓首46,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47。

明早相迎,书不尽怀,植白。

注释 1本文选自《文选》卷四十二。是曹植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写给杨修的一封信,杨修(175—219年),字德祖,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出身名门,其家四世三公,博学多才,很得曹操赏识,与曹植关系尤为密切,后因卖弄聪明,为曹操所嫉,被借机杀。2子:你,指杨修。劳:疾困,痛苦。3二十有五年:曹植生于初平二年(192),至建安二十一年,虚数二十五年。4作者:指创作文章之人。5仲宣:指王粲,此与下所涉及当时人物,皆已见曹丕《与吴质书》。独步:超群出众,独一无二,即没有赶得上他的意思。汉南:汉水之南,指荆州,王粲曾在荆州依附刘表。6孔璋:指陈琳。鹰扬:象鹰一般威武飞扬。此处可作“逞威”解。河朔:黄河之北,指冀州,陈琳曾在冀州任袁绍记室。7伟长:指徐干。擅名:独享盛名。青土:青州地区。徐干是北海郡人,北海古代属于青州。8公干:指刘桢。振藻:显耀文彩。海隅:海边。刘桢是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南)人,宁阳靠近海边,故云。9德琏:指应玚。发迹:指人由隐微而得志显身。这里指出仕。大魏:指魏都许昌一带。应玚是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北)人,南顿接近许昌。一作“此魏”,一作“北魏”,此从《三国志注》。10足下:敬辞,指杨修。高视:本指旁人不放在眼里的意思,这里指杰出。上京:指京师洛阳,杨修虽祖籍华阴,但随父在京城长大。11灵蛇之珠:相传乃隋侯救蛇所得的大宝珠,价值连城。12荆山之玉:即战国时的美玉和氏璧。13吾王:指曹操。曹操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进爵为魏。天网:天样的大网,这里指曹操罗人才的政治措施。该:同“赅”,包括一切。14顿:振举。八绂:指网周围的网绳。掩:覆取。15轩:翥,鸟飞的样子,绝迹:远方绝域,意谓成就最高。16闲:同“娴”,熟练。17司马长卿:即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著名辞赋家。18画虎不成反为狗:古代谚语。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见《后汉书·马援传》)曹植以此嘲笑陈琳妄自尊大。19钟期:已见曹丕《与吴质书》。不失听:不会错误地领会。20妄:原作“忘”,据《三国志注》校改。21讥弹:这里是指责、批评之意。22丁敬礼:指丁翼,字敬礼,曹植的亲密朋友之一,后为曹丕所杀。23游夏:言偃,字子游; 卜商,字子夏。都是孔子的弟子。《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意谓二人熟悉文献。24南威:古代著名美女。见《战国策·魏策》。25:淑媛:贤良美丽的女子。26龙渊:古代著名宝剑名。唐人避唐高祖李渊讳称之为龙泉。27刘季绪:李善注引挚虞《文章志》:“刘表子,官至乐安太守,著诗赋颂六篇。” 28诋诃:诋毁指责。29掎摭(jizhi):指摘、挑剔的意思。30以上六句,田巴,战国时齐国辩士;三王,即三皇,传说中远古部落酋长,指伏羲、神农、黄帝;訾,原作“呰”,诋毁;稷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集解引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朝会于稷下也。”鲁连,即战国著名义士鲁仲连;杜,堵塞,据说田巴曾在狙丘和稷下等地与人辩论,毁五帝,罪三王,一日而说服千人。但经鲁仲连对他提出指责,田巴便不再谈了。(见《文选》李善注和《史记·鲁仲连传》索隐) 31兰茝(chai) 荪蕙:四种香草名。32本句之典出自《吕氏春秋·遇合篇》,以喻爱憎违反常情之人。33咸池:相传是黄帝的乐名。六茎:相传是颛顼的乐名。发:出,此处指演奏。34此句指墨子有《非乐》篇。35击辕之歌:指民歌。古代有田野中人叩击车辕唱歌,人称之为击辕之歌。36有应风雅:指符合《诗经》的国风和大雅、小雅。37杨子云:指扬雄,字子云,西汉著名学者,文学家。先朝:指西汉。执戟:汉代郎官,执戟以待皇帝,职位卑下。38壮夫不为: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意谓写作辞赋,绘景状物,是童子所习小技,男子汉是不屑于写的。39藩侯:古代诸侯,保护王室,如同藩篱,故称藩侯。40庶几:几乎,接近于,或许可以。戮力:齐心协力。上国:诸侯对帝室的称呼,这里指魏国。41流惠:推广恩惠,施恩百姓。42流:流传。金石之功:指把功绩刻在钟鼎或石碑上,以便长久保留。43翰墨:即笔墨,指文学创作。勋绩:功绩。44庶官:百官。《三国志注》作“史官”。实录:指史料。45衷:指中心意旨。46要:约定。皓首:年老白头。47惠子之知我:以惠子比杨修,以我比庄周。惠子即惠施,战国时人,与庄同为至交,常互相辩论问题。惠子后,庄周过其墓,云:“自夫子之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

今译 曹植敬告:几天不见面,为思念你而心情愁苦,我想你也有同样感受吧。

我自从少小的时候就喜欢写文章,从那时到今天,已经有二十五年了。然而当今的作家们,可以大致说一下。当年王粲在荆州无人能比,数一数二,陈琳在河北纵笔飞扬,徐干在青州独享盛名,刘桢也在海边显耀文彩,应玚在大魏名声显赫,足下您也在上京傲然高视。在这时,人人都认为自己才能杰出,作品卓异,但我王设下天网以搜罗之,拉紧网绳收取之,如今这些人才已经全部集结在我国了。然而以这几位先生的才能,还不能高飞绝域,一举千里。陈琳才能虽高,但不擅长于辞赋,而又盛称自己和司马相如不相上下,就如同画虎不成反为,从前我曾写信讥讽他,他反而作文章大力称道我赞颂他的文章,古代的钟期不会错误领会曲意,至今还被人广为称颂,我之所以不随便赞美他人,怕的就是后人讥笑我。

世上人们的著作,不能没有错点,而我很喜欢别人批评我的文章,发现有不好的地方,便可以随时改正。过去丁翼曾写了一篇小文章,让我给他润色修饰,我自己认为才能不如他,所以推辞而没有做。丁翼对我说,你何必为难呢,文章的好坏,我心里自然明白、若你不给我润色修饰,到后世还有谁和我相知为我改定文章呢?我常赞叹这是通达之言,并且认为是美谈。昔日孔子的文辞,和别人交流探讨,等到写作《春秋》的时候,子游、子夏这些人就不能加上一句话了。除去《春秋》而说文章没有错误的,我还从未见过。

作为人,应该有南威一般的美貌,才能够评论美人的高低上下,有龙渊一般锋利,才可以议论斩断切割之事。而今天刘季绪才能达不到一般作家的水平,却喜欢指责诋毁别人的文章,挑剔其中的毛病。昔日田巴在稷下诽谤三皇五帝,诋毁春秋五霸,一日而说服千人。但经鲁仲连对他提出指责,田巴便终身闭嘴不再谈了。刘季绪先生的论辩,远不如田巴,而今天的鲁仲连,亦求之不难,刘先生能不闭嘴吗?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兰茝荪蕙,芳香无比,大多数人都喜欢,但是在海边有喜欢臭味、追逐不止的人。演奏咸池六茎这样的音乐,众人听了都认为是享受,而墨子有批判的言论。这些怎么能够都一样呢!

现在把我少小之时写下的辞赋送给你一份。虽然是街谈巷语,一定有可采之处,虽然是野人的击辕之歌,也有符合风雅的地方,所以还不应该随便抛弃的。辞赋是雕虫小技,本来就不足以阐发深远的道理,明白地垂示后人。昔日扬雄只不过是前朝的一小臣而已,还称辞赋为“壮夫不为”,而我虽然品德不算高尚,但是也在藩侯之位,或许还可以为国家尽忠效力,施恩于百姓之中,建立万世不朽的业绩,铭刻在金石之上,怎能只是以文学创作为功绩,用辞赋作品称雄一时呢!倘我的志向不能兑现,我的理论行不通,那我就收集官员们记载的史料,辩析时政风俗的得失,把仁义当作中心意旨,写成我的作品,虽不敢说把它藏在名山之中,流传千古,但还可以把它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这个计划,不到白头之日是完不成的,又怎能是今日所应谈到的呢!我之所以敢大言不惭地对您说,倚仗的是您和我交谊深厚的原因。

明天早早相迎再谈,此信难以完全表达我的情怀。曹植敬告。

集评 明人·孙矿:“淡事也,却发得如此浓至笔下之妙。”“亦有华有锋,第熔练力犹未至。”“以子建之捷,犹勤改窜如此,何可轻易言文?引与丁对答,轻省圆微,不见痕迹,此是笔力高处。”

清人·何焯:“不闲者不可加以妄誉,不逮者亦不畏其妄毁,乐相知之。”“气焰殊非阿兄可望。”

清人·方廷圭:“文章一道,寸心千古,作难知难,自知尤难,其中之词赋,尤属小技,故扬子云亦薄之而不为。篇中抑扬尽致,末以立功立言双收,用意正大。但出自子建之口,亦属空谈耳。”(以上各条俱见《文选集评》)

总案 曹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自己并不以此自负,他最向往的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其志不果,其道不行。迫不得已,他便由立志“立功”,转而为“立言”。本文一方面表现了他的政治报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的文学见解。其中谈到“世人著述,不能无病”,而且好人“讥弹”自己的文章,“有不善者,应时改定”,这无疑是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