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穷山恶水出刁民”下一句是什么?

2.穷乡僻壤出刁民这句话最早出自哪

“穷山恶水出刁民”下一句是什么?

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典故-穷山恶水出刁民出自哪里

是没有下一句。这是后代衍生的句子,原句应为““穷山恶水,泼妇刁民”。

释义:偏僻凶恶的地方会有刁钻的人。

出处:

“穷山恶水出刁民”语出乾隆皇帝当年之镇江的感慨。当年镇江怎么穷、怎么恶不得而知,但一直觉得这个有盛世功德的皇帝此语有失偏颇。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泱泱疆域,同为国之子民,缘何因地域富饶之差异遑论人品?不是和作古的人抬杠,只因此圣言在许多后人心中已植根茂盛,居高堂而藐视一切,环境和地位的变迁导致优越感上升至无形,普通人等还分出个“精英”和“草根”来,实乃积乾隆谬论之毒太深。

当今,“农民”一词已成污蔑之语,“你农民,你全家都农民”已然蓄积无比的愤懑。有人说,真的农民倒不予计较,介于城市人和农民之间的人受此辱而内心百般难平。

典故:

乾隆曾多次来徐,一方面视察黄河水灾,一方面游山玩水。传说,一次他从位于云龙山下的乾隆行宫出来,上街微服私访,见一对夫妇抬一大缸,缸中冒出扑鼻香味,便学着徐州方言问:“抬的啥?”

抬缸者回答:“饣它汤。”

传说饣它汤的发明人是彭祖,他是中国最早的烹调专家,厨行祖师爷。4000-5000年前,尧帝重病,久治不愈。彭祖便上山采药,得三尾野鸡,回来后与多味中草药同煮成汤,献于尧而使其病愈。尧感激彭祖,便将徐州一带封给他。彭祖的野鸡汤也流传下来,后改名饣它汤。

由于饣它与啥的读音相同,所以乾隆误听为“啥汤”,便又追问一句,得到的回答依然是“饣它汤””。乾隆火起来,以为徐州人取笑他,就拉住抬汤缸的绳子不让走。卖汤的急着赶市,就把乾隆推了一把。乾隆的保镖上来保驾,与抬缸的夫妇打了起来。围观者众。乾隆害怕暴露身份,便带着保镖撤退了。

回到行宫,乾隆就骂起来:“穷山恶水,泼妇刁民!”

穷乡僻壤出刁民这句话最早出自哪

这句话最早出《乾隆与镇江》的故事,大概内容是:乾隆皇帝在某一次下江南的时候停留镇江,自恃才高,拿镇江百姓开涮,不曾想反被嘲弄了一番,最后咬牙切齿的“送”给镇江一句“御评”——“穷山恶水,刁民泼妇”。以后就演绎成“穷山恶水出刁民”!

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变现环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师资不发达、穷困潦倒、信息来源少的地方很容易出现野蛮、没有文化的人,具有贬义。

扩展资料:

“刁民”可能不是。它也许是民众中的聪明人。 “刁民”,有时候是与官员相对应的,是官员对一些难对付的民众的专用称呼。“刁民”就是对官员刁难,很难对付的一类百姓。自古以来,官员是不大喜欢“刁民”的。“刁民”多了,工作难做,官员难当。“刁民”带有无赖,狡猾,奸诈特征的人被称为刁民。也可以说是蛮不讲理的人,狠毒心肠的人。

中国之所以“刁民”历史悠久,是与中国的“民本”思想占主导地位有关系的。 在生存权力随便可以被剥夺的社会中,是没有“刁民”的,只有“顺民”或者“暴民”!曾国藩在衡阳练兵时,对抢粮的饥民,一次性砍下二十多颗血淋淋的人头。曾的解释是乱世要用重典。在这种重典下,谁还敢作刁民呢?在日本统治的中国满洲,是没有人敢同“皇军”使刁的,所以那时只有“良民”和抗联战士,而没有“刁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