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表啊的词

2.从青春年少到花信年华什么意思

3.古代不同年龄的叫什么你知道多少?

4.花信年华旦逢良辰什么意思

5.花信少女什么意思

文言文表啊的词

花信年华什么意思啊-花信年华是指

1. 古代文言文中表尊称的词语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为林文忠公。而称*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2. 古文表年龄的词

襁褓(qiǎng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

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始龀、髫年、龆年:女孩7岁;男孩8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10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15岁(女子成年)。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一般认为是15岁以上。

舞勺之年:13岁至15岁。

志学之年:15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16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16岁,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15岁至20岁。

加冠:男子20岁(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刚成年,指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之年:30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始室之年: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之年:40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艾:50岁。(古称50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岁。(知非之年:《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50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50岁。)

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历之年:60岁。(花甲之年: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60岁又称作“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耆(qí):60岁以上。

下寿、耆艾:60岁以上。(古人以六十为下寿。)

古稀之年:70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从心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中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耋(dié):70至80岁。

杖朝之年:80岁。

中寿:说法不一,计有60岁、70岁、80岁、90岁以上等4种说法。

耄(mào):80至90岁。

伞寿:80岁。(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上寿:90岁。

白寿: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八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jī)颐之年:100岁。(《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茶寿: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3. 古文中表示“他”的词有那些啊

第三人称代词

上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很不发达。严格地讲,上古汉语之中并没有与现代汉语“他”完全相当的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厥”、“彼”等虽然可以充当,但指示性仍很强。因此,先秦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很少作主语。现代汉语中需要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地方,古人一般采用两种表达方法:一是重复前面已经出现的名词,二是省略主语。

“之”、“其”的人称代词用法,我们将在下章中专门论述。“厥”、“彼”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法分述如下:

1、“厥”作第三人称代词,多作定语。例如:

颚勨憼浠婃椂镞一潬铡ュ懡銆傦纸銆婂隳涔β峰雕璇般?锛?

颚勨憽阆?笘缃旀瀬鍏?紝涔冩畳铡ヨ韩銆傦纸璐捐皧銆婂悐灞埚师璧嬨?锛?

2、“彼”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作主语、宾语,但指示性很强。例如:

颚勨憼褰间紬鎴戝?锛屽强鍏舵湭镞二祹涔燂紝璇峰向涔嬨?锛堛?宸^紶路镀栧叕浜屽崄浜屽勾銆嬶级

颚勨憽褰碱紝涓埚か涔燂绂鎴戯紝涓埚か涔燂绂鍚句綍鐣忓郊鍝夛紵锛堛?瀛熷瓙路婊曟枃鍏?笂銆嬶级

注意:

1、“彼”可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或己称代词。如:

①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报任安书》)(作者自称,我)

②混混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庄子·在有》)(混混沌沌的,终身不离根本。如果自己知道为返本,就是离了根本。)

2、“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

3、“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从青春年少到花信年华什么意思

“从青春年少到花信年华”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年轻的时候逐渐到年纪较大的时期”。

“青春”和“花信”都是指人的青年时期或者中年时期。其中,“青春”通常指15-24岁的年龄段,意味着人的生理和心理都逐渐成熟,开始接触社会,经历人生的变化;“花信”则指24-30岁的年龄段,意味着人的生活开始稳定下来,开始认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总的来说,这句话描述了一个人从年轻到成熟的过程,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人生的变迁。

古代不同年龄的叫什么你知道多少?

0岁

初度:刚出生(男子)。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女子)。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女子)。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髫龆:7-8岁(女子)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源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诗——《赠别》。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离开扬州,临行时写了两首七绝给一位女子。“娉[ pīng ]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十三岁的少女。

十三:为13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

二八:为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有关碧玉的诗句很多,其中晋人孙绰的《碧玉歌》最为有名。“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24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杖家之年:五十岁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国之年:《礼记.王制》:"七十杖于国。"

杖围之年:指70岁。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杖朝之年:唐韩偓《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为将朽质犹拟杖于朝。”“八十杖于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岁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花信年华旦逢良辰什么意思

意思如下:

1、“花信年华旦逢良辰”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花开的年纪,碰上了美好的时刻或吉祥的日子。

2、“良辰”是指美好的时刻或吉利的日子。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遇到了美好的时刻或机会,象征着好运和吉祥。

3、“花信”一词意为花开的信息,表示一个人正处在年轻力壮、充满活力的时期。

花信少女什么意思

花信是指的是女子二十四岁。

二十四岁的女子,稚气已去渐至成熟,正是花样之年,如花蕾绽放。对于花信的来历,有学者认为与古代的24节气有一定的联系。花信指代二十四岁,正好与二十四节气字数相同。同时,古人将二十四节气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从清代开始,人们开始将“花信”这个称呼用来指代二十四岁的女子,而且还引申出了“始有年方花信、花信年华”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