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典故-釜底抽薪典故完整版
1.成语典故蚂蚁
2.釜底抽薪指的是锅还是斧头
3.釜底抽薪是啥意思
成语典故蚂蚁
成语典故蚂蚁介绍如下:
蚂蚁庄园问答中的成语“釜底抽薪”,釜指的是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东汉的班固所著《汉书-枚乘传》有言:“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釜底抽薪”。这个策略如同从一个存粮的釜底下抽掉了薪,因此人们就用“釜底抽薪”来形容这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引申为各种不同场合、不同领域的问题解决方法。
“釜底抽薪”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性。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找到问题的核心症结,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果仅仅是治标不治本,那么问题很可能会反复出现,甚至更加严重。
“釜底抽薪”在现代企业管理的适用场景
在企业管理方面,如果一个企业的运营成本过高,仅仅通过降低办公用品的花费或者裁减员工数量来解决,那么可能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我们需要分析企业的运作模式,弄清运营成本的来源,然后从产业链、生产模式、资金等多个方面入手,制定一系列的计划与措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次,“釜底抽薪”提醒我们解决问题时需要全面考虑。这个成语含有脱离眼前表面现象,看问题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意味。因为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同时还存在许多隐蔽的关联。在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不要掉以轻心或者片面看待问题。
釜底抽薪指的是锅还是斧头
釜底抽薪指的是锅。
1、“釜底抽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通过破坏敌人的根本所在,使其不战自败。它的典故源于战争时期,攻打敌人据点的军队,为了攻克敌人的城池,会使用火攻战术。
2、所谓“釜底抽薪”,就是在攻打的时候先将火攻的主要目标敌人烹饪用的大锅上面的薪柴烧掉,让敌人无法继续煮饭,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士气,达到直接破坏敌人后勤保障的目的。
3、后来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比喻方法,用来描述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例如,某些社会问题需要采用针对根本性问题的手段去解决,而不能只是做表面工作,这就可以说是“釜底抽薪”。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非常广泛,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语言符号。
“釜底抽薪”成语来源:
1、“釜底抽薪”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赵胜的士兵,他想助威燕国攻打赵国,但是他被关押在了赵国,想方设法逃跑。后来他终于逃出来了,但是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小小的士兵,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计谋。
2、他深入敌后,夜间悄悄地来到敌军大营附近,随手丢了一个空空如也的釜,引起了敌人的疑虑和惊骇,于是敌人防范心理受到了影响。赵胜趁机呐喊大叫,敌军的马匹受到惊吓,奔驰不已。赵军发现形势有了转机,趁机出击,最终攻占赵国的沙丘。
3、因为这次攻城的奇袭连敌人的心理都被赵胜所摧毁,就像把煮饭用的薪柴取出来了一样,从而形成了“釜底抽薪”的成语。
釜底抽薪是啥意思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
成语解释:釜:锅;薪:柴草。釜底抽薪指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使其无法加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釜底抽薪”。
成语用法: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成语示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五回:“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央个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慧锋便歇了。”
成语故事:
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曾上书谏阻他起兵,叛乱中,又劝谏他罢兵,吴王均不听从。后来,悔碧启吴王的叛乱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
枚乘说:“有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这样一来脚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要想不让别人听道,不如自己不说;要想不让别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让热水变凉,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热,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滚而让它变凉,也没碧如有用,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
又说:“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象变高变大,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好处,但总有有用的时候;背弃信义和道理,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坏处,但总有让您灭亡的时候。”吴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枚乘就离开他,去了梁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