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邪归正的例子素材-改邪归正的例子
1.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2.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什么式结局?
3.一个人做了100件好事有一天做了一件坏事你觉得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一般可以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故事的内容。
:举例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的藤叶》等。以下为两个例子。
①《警察与赞美诗》中,综观全文苏比曾几次惹事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在所有人都认为苏比将要平安度过一生之时警察出现了并将他带上了法庭。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就犹如看见黎明的人又跌入黑暗一般,让读者的心一揪,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而欧·亨利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善恶不分的现实。
②《最后的藤叶》中,老画家一直要画一副传世之作,面对邻居请求时冷漠无比,甚至让人讨厌,一副这个女人的跟我有啥关系的形象。然后当病人数着落叶等时,一夜风雨过后仍然挺立的枯叶,让她重燃了生活的希望,逐渐开始康复。就在大家以为这是个普通的医学奇迹时,女主角几句话让剧情陡然而变。那片救了人的枯叶就是令人讨厌的老画家半夜冒风雨画上去的,而在完成这幅传世之作后,老画家可能因为活下去的希望没了,在感染了肺结核后没有挺过来。突然整个充满寒意的社会关系变得暖暖的让人感动。而老画家通过一个画上去的枯叶完成了生命与希望的传承,这幅画更是无愧一开始提到的绝世之画。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什么式结局?
这种结尾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的作品结尾时经常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此,采用这种类型的结尾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小说的人物之间发声的大多数冲突都以婚姻或亡结束,不管读者感到满意还是悲伤、愤慨,都只能被动接受,因为小说已经随着“令人吃惊”的结尾戛然而止了——没有任何分析人物动机的内容了,因为短篇小说的篇幅非常有限。
当然,这对读者也是一种挑战,对结局不满意的读者,完全可以把故事结局当成开放式结尾,对其进行加工再创作。
扩展资料
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等。以下为两个例子。
1、《警察与赞美诗》中,综观全文苏比曾几次惹事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在所有人都认为苏比将要平安度过一生之时警察出现了并将他带上了法庭。
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就犹如看见黎明的人又跌入黑暗一般,让读者的心一揪,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而欧·亨利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善恶不分的现实。
2、《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老画家一直要画一幅传世之作,面对邻居请求时冷漠无比,甚至让人讨厌,一副这个女人的跟我有啥关系的形象。然后当病人数着落叶等时,一夜风雨过后仍然挺立的枯叶,让她重燃了生活的希望,逐渐开始康复。
就在大家以为这是个普通的医学奇迹时,女主角几句话让剧情陡然而变。那片救了人的枯叶就是令人讨厌的老画家半夜冒风雨画上去的,而在完成这幅传世之作后,老画家可能因为活下去的希望没了,在感染了肺结核后没有挺过来。
突然整个充满寒意的社会关系变得暖暖的让人感动。而老画家通过一个画上去的枯叶完成了生命与希望的传承,这幅绝世之画更是无愧于一开始提到的传世之作。
一个人做了100件好事有一天做了一件坏事你觉得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判断:一个坏人总做坏事,但当他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对他的看法可能马上会改变,会原谅他过去的种种,并对他做的这件好事大大赞赏,以至于认为他就成为好人了。相反,一个好人做了一件坏事,我们往往就只看到他的这件坏事,而对以往的好事视而不见,认为他原来是个坏人,甚至会认为他原来做的好事都是有预谋的。
举个例子,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吐蕃国师鸠摩智和少林方丈带头大哥。大家都知道前者几乎是一个大魔头,无恶不作。作为出家人,本应六根清净,一心向佛才对,可他却带着一批手下到处找人挑战,弄得江湖上不得安宁,大理段氏的天龙寺因他而再无宁日。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在一个枯井中,鸠摩智武功尽失,而不再有争强好胜的念头,回去好好念他的经了。段誉就此原谅了他,大家也原谅了他,认为他改邪归正了。以前的事情一笔勾销,既往不咎。我们再看看带头大哥的故事。33 年前,带头大哥得到消息,辽人要进攻大宋。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少林的高僧呢。于是带头大哥就带领一帮江湖豪杰,守在雁门关,等待着辽军的到来。可当时等来的只是普通的契丹百姓。我们知道,当时的情况,各种信息闭塞,中原的人很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辽人。于是悲惨的一幕就发生了,这也造就了乔峰悲剧的一生。这是错事其一。其二,带头大哥犯了佛教中的戒律之一,与叶二娘有了私情,生下虚竹。我们姑且不看他做这些事情的原因,就算是他做的坏事。他一生做了两件坏事。可是他做的好事呢,小说中没有直接提到。可是单从少林方丈这一头衔来看,他应是好人中的好人。那他的结果是什么呢?少林方丈被杖责吐血而。
简单说来,一个坏人,做了好事,他的一切坏事不但不被惩罚,反而因这件好事,赢得了很多的表扬。而一个好人,做了坏事,他的所有好事不但不被承认,反而因这件坏事,得到的惩罚远远比坏人做同样的坏事得到的惩罚严厉得多。这样看起来很不公平。同样是好事,为什么坏人做了效果就不一样?同样是坏事,为什么好人做了结果又不一样?佛教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对于十恶不赦的人,有了向佛之心,便可成佛。鸠摩智算是要立地成佛了。可是佛教的清规戒律又说了,犯了戒是要受惩罚的,甚至要受非常严厉的惩罚。少林方丈这样的高僧看来是成不了佛了,可能还要下地狱也说不定。我们常有成语,“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再好的东西,只要有了一点点瑕疵,它便不再是完美的了,甚至还不如一样不好的东西。生活中的种种迹象都表明了我们的这种看似很奇怪的,很不公平的倾向。也许有人说,人性本恶吧,或是人就是自私的吧,或人都是追求完美的吧。
实际上,当我们去掉这些主观的因素,将好与坏当作是同样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并不注意好还是坏,我们注意的是从好到坏,或是从坏到好。也就是说,我们注意的是好与坏之间的变化,而不是好与坏本身。
和一堆散落在地上的卡片相比,堆叠成形的卡片能带来更大的信息量。
这样的一个事实实际上可以用香农的信息论来解释。假如一个事物有 2 个状态 {S 1, S 2}。当它长时间处于某个状态 S 1 时,那么它下一时刻处于 S 1 的概率 P(S 1) = p 1 就会很大(不妨设为 0.9),而处于状态 S 2 的概率 P(S 2) = p 2 就会很小(p 2 = 0.1)。事件 S 1 给人带来的信息量就为 I 1 = -log(p 1) = 0.152(取 2 为底),S 2 的信息量为 I 2 = -log(p 2) = 3.322。显然 I 1 远远小于 I 2 。也就是说,当这个事物下一时刻仍然处于 S 1 时,它所带来的信息很少,因而它的影响就很小,因而也就有很少人会在意这件事。相反,当其处于 S 2 时,由于信息量极大,它的影响就很大,因而大家都会很注意这件事情。回到上面的故事,鸠摩智变好的概率很小,所以一旦这个小概率事件发生,他就带来了轰动效应,于是人们把他以前的所做所为都忽略了,还对此次行为大加赞赏。而带头大哥呢,他做坏事的概率也很小,所以当他做了所谓的坏事之后,他所受的惩罚远比一般坏人所受的惩罚严厉得多。
所以,我们乍一看很没有道理,甚至很不公平的事情,其实内在是很符合自然界规律的。懂了这些,便不再会被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所迷惑。如今网络时代的各种事情,不过是为了得到轰动效应而做的一些小概率事件罢了,比如辍学开公司而成为世界首富,比如怎么怎么一夜成名?大多数人是不会这么干的。好好生活才是真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