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虞诩巧施调虎离山计有怎样的典故?

2.西游记中调虎离山计是什么?

3.36计中调虎离山的意思100字

虞诩巧施调虎离山计有怎样的典故?

象棋调虎离山计-调虎离山计

东汉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分布在玉门关以北的羌人反叛,出兵进犯武都郡。武都郡的太守虞诩,领兵五千前往平定叛乱。羌人得知这个消息,派出数千人,在陈仓峰谷一带阻击虞诩的部队。虞诩为避开对方的锋芒没有反击,只在原地驻扎下来。然后,故意扬言要上书安帝增派兵力,等援军到后再行进击。羌人信以为真,决定趁着汉朝的援兵未到之时捞上一把,于是将大队人马分散到邻近各县去抢掠、搜刮财物。而虞诩则乘羌人分散兵力的时机,指挥部队不分昼夜,兼程赶路,甩掉了敌人。同时,每当埋锅造饭时,虞诩都命令全体官兵,每人砌两个灶,而且每过一天又增灶一倍。羌人大军会合后,尽力追赶,但很难追上。特别是一路上见汉军用饭之灶,逐日增多,以为朝廷所派的援军已到,因而不敢紧追,只是尾随其后。

虞诩到达武都郡后,从内线转到外线作战,占了地利人和,掌握了主动权,全军上下,精神振奋。在主帅虞诩的指挥下,三千人马在县城西南的赤亭同羌人交战,人人奋勇杀敌,直打得羌人尸横遍野,抱头鼠窜,大败而逃。

虞诩巧施“调虎离山之计”分散敌人兵力和注意力,得以扭转局势,终于以少胜多。

西游记中调虎离山计是什么?

《西游记》85回中妖怪是如何将唐僧捉住的这一计谋又被称作是调虎离山计。

《西游记》第85回: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

君臣表示不再杀戮和尚。师徒从柜中跳出,倒换关文。行至一座高山,八戒与妖怪相斗而取胜,那怪以三小妖变成自己替身,敌住三徒,自己趁机抓去唐僧,悟空见师父,不由大惊。

扩展资料:

《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

《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36计中调虎离山的意思100字

《三十六计》[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指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调虎离山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个“调”字。“虎”和“山”都是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坚固的城池等。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多,防范严密,就如龙在潭、虎在穴,威力可得到最大的发挥。此时我方不可硬攻。若硬攻,则如虾蟹入龙潭斗龙,犬羊入虎穴擒虎,纵使攻得进去,也只是白白送。所以,孙子认为攻打坚固城池是下等策略。我方正确的方法应是引龙离潭、调虎出山,设计把敌人调出坚固的据点,引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然后消灭它们。赤风子反复挑衅,激原伯贯带兵出城,然后生擒;郑庄公诱大叔段出封邑京城,然后克之;赤风子反复挑衅,激原伯贯带兵出城,然后生擒;虞诩引诱羌敌离开陈仓崤谷,予以全歼,等等,都是高招。

调虎离山计,不仅常用于军事,而且有时也用于政治斗争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