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对泣的成语?

2.魏孝文帝推进改革后,为何要求族人说汉语用汉姓呢?

3.闲话《世说新语》:新亭泣对——一哥王导是如何上位的?

有对泣的成语?

新亭对泣解释-新亭对泣的故事

① 什么什么对泣的成语

什么什么对泣的成语 :

新亭对泣、

楚囚对泣、

牛衣对泣

② 新亭对泣的成语典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渡过长江的各位人士,每次遇到美好的日子,版就互相邀请在新亭权这个地方聚集,边赏花边饮酒作乐。周侯在中间坐着,叹道:“风景跟往昔一样,江山却换了主人。”大家听了都相视流泪。只有丞相怒气豪迈,说:“应当共同合力效忠朝廷,最终光复祖国,怎么可以相对哭泣如同亡国奴一样。”

③ 带泣的成语

泣不可仰

泣不成声

泣鬼神

泣荆之情

泣麟悲凤

泣歧悲染

泣数行下

泣涕如雨

泣血专捶膺

泣血椎属心

泣下如雨

泣下沾襟

泣血稽颡

泣血涟如

泣血枕戈

础泣而雨

对泣新亭

鬼泣神嚎

鬼泣神号

可泣可歌

柳泣花啼

如泣草芥

如泣如诉

茹泣吞悲

饮泣吞声

雨泣云愁

抱璞泣血

伯俞泣杖

拊心泣血

惊神泣鬼

哭岐泣练

叩心泣血

扣心泣血

鲁女泣荆

龙阳泣鱼

墨子泣丝

剖肝泣血

剖心泣血

疼心泣血

痛心泣血

下车泣罪

椎心泣血

杨朱泣岐

枕戈泣血

走山泣石

楚囚对泣

风号雨泣

呱呱而泣

狐兔泣

惊天地泣鬼神

可歌可泣

行号卧泣

牛农对泣

牛衣对泣

擗踊哭泣

辟踊哭泣

如诉如泣

山走石泣

神号鬼泣

吞声忍泣

吞声饮泣

新亭对泣

向隅独泣

向隅而泣

向隅之泣

椎心饮泣

羊碑犹泣

掩面而泣

动天地,泣鬼神

感天地,泣鬼神

惊风雨,泣鬼神

惊天地,泣鬼神

④ 含有泣的成语有哪些

泣不可仰 泣不成声 泣鬼神 泣荆之情 泣麟悲凤 泣歧悲染 泣数行下 泣涕如版雨 泣血捶膺 泣血椎心权 泣下如雨 泣下沾襟 泣血稽颡 泣血涟如 泣血枕戈 础泣而雨 对泣新亭 鬼泣神嚎 鬼泣神号 可泣可歌 柳泣花啼 如泣草芥 如泣如诉 茹泣吞悲 饮泣吞声

⑤ 泣的成语有哪些

抱璞来泣血、

吞声饮泣、源

椎心饮泣、

泣下如雨、

走山泣石、

龙阳泣鱼、

对泣牛衣、

向隅而泣、

惊神泣鬼、

可歌可泣、

神号鬼泣、

泣涕如雨、

鬼泣神嚎、

泣血稽颡、

可泣可歌、

新亭对泣、

向隅之泣、

疼心泣血、

扣心泣血、

墨子泣丝、

泣数行下、

狐兔泣、

剖心泣血、

椎心泣血、

伯俞泣杖、

剖肝泣血、

础泣而雨、

泣血枕戈、

枕戈泣血、

泣血捶膺

⑥ 带泣字的成语有哪些

带泣字的成语 :

可歌可泣、

如泣如诉、

向隅而泣、

椎心泣血、

惊天地,泣鬼神、专

泣不成声、

抱璞泣属血、

吞声饮泣、

椎心饮泣、

惊神泣鬼、

泣下如雨、

走山泣石、

疼心泣血、

泣血稽颡、

龙阳泣鱼、

对泣牛衣、

新亭对泣、

狐兔泣、

泣数行下、

楚囚对泣、

枕戈泣血、

惊天地泣鬼神、

向隅之泣、

墨子泣丝、

扣心泣血、

惊风雨,泣鬼神、

泣血捶膺、

龙髯攀泣、

风号雨泣

⑦ “新亭对泣”是出自南京的成语,它与谁的事迹有关

B:王导

网络来的。

⑧ 钟仪的楚囚对泣

“楚囚对泣”这则成语,《汉语成语辞典》和《汉语成语大辞典》等成语工具书中均予收录。成语故事典源于《左传·成九年》,《世说新语·言语》也记载了此典故。典故里的“楚囚”,即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爱国者、时任安陆(古郧地)的地方长官“郧公”钟仪。

钟仪为楚共王时期(公元前601年———公元前560年)楚国设在郧邑的行政长官,称作“郧公”,钟氏,名仪。楚共王七年(公元前584年),楚令尹子重率兵攻打郑国,钟仪随军出征,由于战败,钟仪沦为战俘,郑国把他抓住后,又转送晋国,成了“楚囚”。在被囚期间,钟仪怀念故国,不忘家乡,他想到楚国的战败,不禁潸然泪下,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过了两年的囚禁生活,到楚共王九年(公元前582年),晋景公见到“楚囚”钟仪,他问别人道:“兵器库里那个头戴南方式帽子的人是谁?”随从回答说:“那人是郑国转送来的楚囚”。景公对这个被关押了两年,还仍然带着自己国家帽子的人,十分感佩。他下令把钟仪释放出来,并立即召见,以示抚慰。期间,晋景公问起钟仪的家世,钟仪回答:“我的先世是职业乐师。”景公当即要他奏乐,钟仪拿起琴,演奏起楚国的乐曲。景公有些不高兴地又问:“你知道楚共王这人怎样?”钟仪回答说:“这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拒不评论楚共王的为人和其他的事。晋国大夫知道这件事情后对景公说:“这个楚国俘虏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说自己的姓名而说他父亲,这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的音乐,这是不忘旧;问他君王的情况,他只说楚王小时候的事,这是无私;只说父亲是楚臣,这是表示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待他,为了促进两国和好,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钟仪便被称为四德公,其后世以其为祭祀祖宗的堂号。钟仪回到楚国后,如实向共王转达了晋国愿意与楚国交好的意愿,并建议两国罢战休兵。共王采纳了钟仪的意见,与晋国重归于好。

钟仪爱国的故事,对后世影响是很大的。王粲在《登楼赋》中对钟仪大加赞赏。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和刘长史答十九兄》诗中,还把“钟仪琴”与汉代著名的爱国者苏武的“苏武节”相提并论:“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钟仪那种大义凛然,不顾个人安危,深切怀念故国的爱国情操的深情赞颂。

此事《左传·成公九年》有相关记载,可见,钟仪当时弹奏的乐曲,已有鲜明的地方风格,说明在当时古琴就已出现风格与流派的现象。

⑨ 泣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楚囚对泣 楚囚:原指被俘到晋国的楚国人,后泛指处于困境,无计可施的人。比喻在情况困难、无法可想时相对发愁。

椎心泣血 椎心:捶胸脯;泣血:哭得眼中流血。捶拍胸膛,哭泣出血。形容非常悲痛。

狐兔泣 比喻因同类的亡而感到悲伤。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墨子泣丝 比喻人变好变坏,环境的影响关系很大。

牛衣对泣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剖肝泣血 形容非常悲伤。

泣不成声 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泣下如雨 眼泪象雨一样。形容伤心到极点。

泣下沾襟 襟:衣服胸前的部分。泪水滚滚流下,沾湿衣服前襟。哭得非常悲伤。

如泣如诉 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下车泣罪 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

向隅而泣 向:对着;隅:墙角;泣:小声地哭。一个人面对墙脚哭泣。形容没有人理睬,非常孤立,只能绝望地哭泣。

新亭对泣 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声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饮泣吞声 眼泪只能往肚里流,不敢哭出声来。形容受压迫时,忍受痛苦,不敢公开表露。

抱璞泣血 比喻怀才不遇,伤心悲痛。

础泣而雨 柱子的基石泣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

椎心饮泣 犹言椎心泣血。捶拍胸膛,哭泣出血。形容非常悲痛。

拊心泣血 形容内心悲痛之极。

鬼泣神嚎 形容哭叫悲惨凄厉。同“鬼哭神号”。

鬼泣神号 形容哭叫悲惨凄厉。同“鬼哭神号”。

行号卧泣 行走或躺卧时都在号呼哭泣。形容悲痛之极。

惊神泣鬼 形容震动很大,十分感人。

惊天地,泣鬼神 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

可泣可歌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同“可歌可泣”。

叩心泣血 形容悲痛之极。

柳泣花啼 形容风雨中花柳憔悴、黯淡的情景。

龙阳泣鱼 后以之为失宠之典。

牛农对泣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剖心泣血 形容非常悲伤。同“剖肝泣血”。

泣不可仰 哭泣得抬不起头。形容极度悲伤。

泣数行下 眼泪接连不断的往下掉。形容非常悲伤。

泣涕如雨 泣:低声哭;涕:鼻涕。眼泪像雨一样。形容极度悲伤。

泣血捶膺 形容悲痛到极点。

泣血稽颡 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仪,屈膝下跪,以额触地。指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前来致哀的宾客哭拜并致以谢忱。

泣血枕戈 枕:枕着。戈:兵器。眼睛流血,睡时枕着武器。形容因悲愤而自励,立志雪恨。

泣麟悲凤 麟:麒麟;凤: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谓哀伤国家衰败。

如泣草芥 芥:小草。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神号鬼泣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同“神号鬼哭”。

吞声饮泣 形容不出声地悲泣。

杨朱泣岐 常引作典故,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

雨泣云愁 泪下如雨,愁多如云。形容忧愁深重。

枕戈泣血 枕着兵器,哭泣见血。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杀敌雪恨。

⑩ 带泣的成语有哪些

椎心饮泣、抱璞泣血、吞声饮泣、惊神泣鬼、对泣牛衣

向隅而泣、疼心泣血、走山泣石、神号鬼泣、可泣可歌

泣下如雨、龙髯攀泣、泣涕如雨、枕戈泣血、辟踊哭泣

魏孝文帝推进改革后,为何要求族人说汉语用汉姓呢?

这种对立能持续多久,这两条河流何时才能汇聚,再现统一盛世?究竟是南朝统一北朝,还是北朝统一南朝。

其实,说是并行,并不意味着双方相安无事。偏居南方的王朝,是心存北伐,想着收复故土的。有一则“新亭对泣”的故事,说的便是他们的这份念想。

在建康西南,有一地名为新亭。一到良辰吉日,朝中一众南渡士族便相邀到新亭集会。新亭依山临水,风景秀丽,他们随意跪坐于丰美草茵之上,饮酒作乐。

待到酒酣,醉眼望着一江之隔的中原,忍不住悲从中来。那日,士族周侯忍不住叹息。他说,风景并无不同,那侧江山却已换主。其他人一听,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那里曾是他们的故乡,然而再也无法返回。

丞相王导挺身而出,面色凌厉,他高声说:“我们作为臣子,应当齐心协力,辅佐王室,收复中原,怎么可以像现在这样相对哭泣。”

的确,很多英豪心怀收复中原之梦,他们渡江而上,一路挺进中原。这其中有祖逖。

正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

他曾横渡长江,意图收复中原。当船行到江心时,他豪气满怀,抄着船桨,拍打着船舷,向诸位将士高声喊道:“我祖逖若不能清平中原,决不再渡此江。”

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让随行的壮士神情激越。然而,这份“击楫中流”的豪情很快随着他的逝世而凋零。

这其中还有桓温。

桓温数次北伐。最为成功的一次,是他率兵抵达长安城外的灞上,附近郡县官员纷纷来降。桓温高兴地贴出告示,告诉百姓自此可以安居乐业,再也不用遭受战乱之苦。

满心欢喜的百姓牵牛牵羊,担着酒坛到军营中慰劳将士。然而,他因在灞上按兵不动而错失良机,万般无奈之下,最后只得黯然退兵。

北伐永远是南渡士族响亮的口号。然而,这个口号往往抵不住他们的苟安之心和互相倾轧。最终,北伐无不归于失败。

瞩目北方,入驻中原的胡族也不断窥探着南方。有名的“淝水之战”便发生在这时。

那是公元382年,才将中原收拾妥当的苻坚生出南侵东晋之念。朝臣劝阻道,长江天险难以渡过。但苻坚野心勃勃地说:“长江天险有何可恃,我麾下百万精兵,若人人将手中马鞭抛入长江,亦能使得江水断流。”

然而,他尚未踏上南方的土地,便在淝水遭遇失败,在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中,狼狈逃离。

这时的北方,也无力统一南方。

其实,无论是北伐,还是南侵,都需要庞大的国力支撑。兵卒要训练,车船要造,粮草要供给,而这些意味着要有稳定的秩序、强有力的皇权做支撑。

君王居中坐镇,官吏齐心协力,才能将各种力量汇聚于一点。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祖逖、桓温的北伐为何失败。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项,则是士族钳制下皇权不振。苻坚的南侵为何失败。

是因为他才将中原收拾妥当,但内部依然派系林立,并未融为一体。百万大军,也只是一盘散沙。

统一的时机尚未来临。

南方在积蓄力量,寒门精英不断冲击着士族门阀的禁锢,试图重建强健有力的皇权。而北方的胡族也在艰难地转型,由草原部落走向农耕文明,不断和汉族融合,摆脱部落权力的制约,构建新的皇权秩序。

究竟是南朝统一北朝,还是北朝统一南朝。

我们知道,最终是北方统一了南方。这意味着北朝的融合速度超越了南朝。原因何在?我们或许可以从北朝的一场迁都中看出端倪。

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那时,魏孝文帝年幼,由冯太后辅政。北魏锐意改革,严惩贪官污吏,积极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即将荒地分给百姓种植谷物,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二十亩,另外分给桑地。百姓去世之后,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

当然,作为回报,百姓需向官府交租并服役。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百姓耕田的积极性。百姓生活安稳,北魏政府的收入也渐渐增加。

但是,北魏并未就此止步。

公元490年,魏孝文帝亲政,他觉得要巩固统治,必须要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抛弃旧有的风俗。于是,他的第二步改革艰难而曲折地开始了。

北魏的都城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仍会飘雪,风沙时作,而且勇武之风太盛。于是,魏孝文帝决定将都城迁往洛阳。但是,怎样才能说服朝臣们同意?

魏孝文帝想出了一个曲线迁都之策。

有一天,他提出要大举进攻南齐,这自然遭到朝臣的强烈抗议,任城王拓跋澄是抗议最坚决的一位。

魏孝文帝恼怒地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有何权力阻止我出兵。”

拓跋澄一心为江山社稷着想,坚持说:“国家虽然是陛下所有,但我作为臣子,怎能看着陛下去做危险的事情而不劝阻呢?”

魏孝文帝见这样下去恐怕会弄成僵局,便宣布退朝。

回宫后,魏孝文帝单独召见拓跋澄,推心置腹地说:“我刚才对你是佯装愤怒。我真正的意思是平城不适于改革,而现在要移风易俗,便非迁都不可。我想借出兵伐齐的机会率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认为如何?”

拓跋澄这才恍然明白魏孝文帝的用意,立即赞成。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率领步兵、骑兵三十余万南下。抵达洛阳时,恰逢秋雨。这场雨绵延不休,足足下了一个月。

道路泥泞不堪,士卒举步维艰,但魏孝文帝仍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就不愿出兵,便趁着大雨出来阻拦。

魏孝文帝说:“此次我们兴师动众举兵南下,若半途而废,岂不让世人笑话?若大家实在不愿意继续伐齐,我看不如就将国都迁到这里,诸位是否愿意?”

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一片沉默。

魏孝文帝接着说:“不能再犹豫了,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在右边。”这时,一个贵族大臣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我们愿意迁都洛阳。”

就这样,魏孝文帝实现了迁都的目的。

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进一步推进改革。他宣布:改说汉语,改穿汉族服装;鼓励鲜卑族和汉族通婚,改用汉姓。

闲话《世说新语》:新亭泣对——一哥王导是如何上位的?

入话

说过了妨主的马,再来说说共天下的王与马。

西晋篡了曹魏的江山,又灭了东吴,从而统一了天下,但是没过多久,皇位传给了一个白痴皇帝,惹得司马家的亲戚们不淡定了,于是先后几轮王族大混战,直打得昏天黑地,风云变色,更打得戎狄内侵,中原陆沉。

好在原先封在山东临沂一带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八王混战的最后胜利者东海王安排下,跑到江东“落草”为安。才为晋朝奠定了苟延残喘的基础。

当西晋的末代皇帝被异族逼,司马睿就在江东建康继位,是为东晋元帝。

说起东晋的建立,少不了王导的功勋。

王导(276年-339),字茂弘,琅琊人氏,东晋的三朝元老,和琅琊王司马睿从小就是好朋友,正是他建议司马睿跑去江东,从而延续了晋朝的国祚。

《世说新语》中和王导有关的故事很多,如果把这部书看成是热搜,王导就是当之无愧的一哥。

有一则《新亭泣对》的故事,讲的就是北方陆沉,东晋偏安时的情景。

当时,很多大家族因为北方战乱而纷纷南逃,每到风和日丽的时候,就会跑去长江边上的新亭开派对。

席间,周顗(yǐ)(字伯仁)感叹地说:虽说眼前也能看见山和水,但是这里的山是钟山,不是嵩山;水是长江,不是黄河啊!真是风景不殊,山河有异啊!

一句话,引发了众人的乡思和丢失国土的痛心之情,不由得纷纷低头垂泪。

这时,大约30岁的王导却突然板起脸厉声道:“我们正应该努力进取,收复失地,怎么能这么悲哀丧气呢!”

一番话,说得众人既惭愧又被激发起了斗志,果然在今后的岁月里,坚守住了半壁江山,保留住了华夏的文化火种。

世说

王导之所以能在中原沦丧的背景下,延续了晋王朝,不外乎靠的是晋朝皇室的政治标杆,兄弟王敦的军事实力,以及分化拉拢江东的世家大族,趁北方的胡族尚没有能力统一天下的时候,坐稳了江东半壁。

先说晋朝皇室的政治标杆。在司马睿、王导南渡之前,江东并非一块世外乐土,也有人想将之据为己有,先后经历了陈敏、杜曾的荼蘼。但是这些草头王很难在江东立足,根本没有重现当年孙吴辉煌的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江东士族自从被晋朝打败后,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自卑感,江东豪族虽然也是高门望族,但是始终无法融入魏晋以来的中原门阀中去,即便当东晋跑到他们地盘上来立国的时候,江东豪族也始终屈居二流地位。

他们既看不起地位更低的陈敏、杜曾,也巴结不上中原的豪门。

比如江东豪族的代表陆云、陆机巴巴地跑去北方想出人头地,但处处碰壁,不受待见(《世说新语》就有这样的故事,以后细说)。

所以当司马睿以过江龙马的姿态来到江东的时候,江东士族很快就接受了这么一群人物,并团结在了司马睿的周围。所以说,司马家的这面旗帜还是蛮有号召力的。

当然了,之所以江东的顾、陆、周、张等豪族能那么快地接受司马睿,王导还是运用了些许“行为艺术”的。

古代春秋两季有在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祭祀习惯,叫禊(xì)。

王导就利用这个“禊”机,亲自上阵,和几位北方来的豪门望族人士抬着司马睿往江边走。

当地的土豪领袖纪瞻和顾荣看见了,心中暗暗琢磨:“乖乖,这几个都是大名鼎鼎的中原豪门的大佬啊,他们都出来抬轿子了,看来这个坐轿子的来头不小啊!”

于是纪家和顾家连忙安排路祭——明着路祭,暗中接驾呗!

王导见了,心领神会,又安排了一出司马睿与土豪们把手言欢的戏码,于是土豪们的意见领袖们被封了大官,江东豪门也就归顺在了过江龙——司马睿的旗下了。

当然喽,江东士族不归顺也不行,毕竟王导的兄弟王敦手握重兵,在上游虎视眈眈呢。

王敦是王导的亲兄弟,司马家的女婿,两个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而且性格迥然不同。

年轻时,两人同去石崇家赴宴,都喝得不胜酒力了,但是主人家还在一个劲地劝酒,还放话说:“谁要是不喝,就把奉酒的婢女杀了。”——好家伙,陪酒也有生命危险啊!

王导内心仁慈,不愿意无辜的花季生命惨遭践踏,于是见酒就喝,直喝得酩酊大醉。

而王敦却虎目圆睁、滴酒不沾,石崇为此一连斩了三个如花似玉的奉酒婢女,但王敦毫无怜香惜玉之情,仍然不为所动,还冷言冷语地说:“他杀他自家人,关我屁事!”

其冷静抑或冷血,可见一斑。这也为最后两兄弟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当时,王敦手握重兵,击败了长江上游的其他势力,坐镇荆州。

我们都知道,江东政权要偏安,上游重镇是关键,所以当孙吴丢失了上游后,便立刻出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情景了。

同样,只要襄阳掌握在南宋手里,蒙古铁骑就无法踏过长江一步。

正因为拥有这么一支强大的奥援,王导才能重建晋朝。这也是古代“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典型。

江东土豪,其实也非铁板一块,宜兴的周家就是另类。这个周家出过一位猛人祖先,即“除三害”的周处!

可惜周处后来因为晋朝宗室指挥不当,阵亡在对胡人作战的前线,所以其后人一直对晋王朝耿耿于怀。

虽然周家的后人在对陈敏等人的叛乱中起过中流砥柱的作用,立有“三定江南”的功勋,但是一旦有叛乱的苗头,还是立刻被王敦掐灭了。幸好王导的为政之道以平和为主,才没有酿成血腥大案。

此时此刻,北方的胡族要么还陷于互相之间的争斗中,要么就是被东晋的江北劲旅击败,尚无力染指江东。

新语

基于此,晋朝终于中兴,牛继马后(这也是个故事,以后细说),在江南站住了脚。可以说王导居功至伟。所以历朝历代对王导都是相当推崇的。

和他同时代的桓彝和温峤都曾将他比作管仲。

近代的陈寅恪先生也在他的《述东晋王导的功业》中说:

晋元帝司马睿说他是:

还在登基的那天,拉着王导的手说:

“兄弟,这个位子,咱们一起坐吧。”这便是“王与马共天下”的出处。

当然啦,皇位——王导是不敢做的,但是这个天下确实是由司马家和头部豪门一起治理的。

但是随着皇帝位子做得长了,司马睿的思想也就活泛了,丞相当得久了,别人也开始腻歪了,同时王导也随着年纪的增长,变得谨小慎微了,当年新亭对泣的风发意气也渐渐消磨了。一哥要被边缘化了。

这正是:新亭泣对风发意气,秋禊抬轿始定江东。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