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桓公伐楚原文翻译

2.左传全集《齐桓公伐楚》原文赏析与注解

3.齐伐楚盟于召陵全文翻译

4.其诸之滨

齐桓公伐楚原文翻译

君其问诸水滨是什么句式-君其问诸水滨什么意思

译文

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扩展资料:

《齐桓公伐楚》选自《左传·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文章精练的语言描绘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激烈场面,将齐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

文章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觉得做作、生硬。而且,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此文有的选本题为《齐桓公伐楚》,怕远不如以《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为题好,因为此题虽然多了三个字,却较切合此文的中心内容。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题目确实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子。

百度百科——齐桓公伐楚

左传全集《齐桓公伐楚》原文赏析与注解

齐桓公伐楚

(僖公四年)

题解

文中最值得称道的非楚国的屈完莫属,面对咄咄逼人的霸主,军容强大的联军阵势,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屈服退让,反而以其理直气壮的词锋,阻止了齐桓公的侵略野心。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国大败,然后他们又去攻打楚国。

原文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2]。’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3],王祭不共[4],无以缩酒[5],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6],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注释

[1]风马牛不相及:比喻齐国和楚国距离遥远,互不相干。

[2]夹辅:左右辅助。

[3]包茅:包扎捆束好的菁茅。菁茅是一种带刺的草,用来滤酒。

[4]共:通“供”。

[5]缩酒:滤酒去掉渣滓。

[6]不复:不回。

译文

楚成王派遣使臣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 *** 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会进入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呢?”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扎捆束好的菁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原文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7]。师退,次于召陵[8]。

注释

[7]楚子:楚成王。

[8]次:驻扎。

译文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诸侯军的驻地去交涉,诸侯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原文

齐侯陈诸侯之师[9],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10]?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11],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12],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注释

[9]陈:摆开,陈列。

[10]不谷:不善。谦词。

[11]徼(yāo)福:求福。社稷:指国家、土地。

[12]绥:安抚。

译文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列开队伍摆出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的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没什么问题吧?”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不惜降低身份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有什么样的城会攻不下呢?”屈完回答说:“假如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假如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尽管您的兵马人多势众,但恐怕也没什么用处!”

原文

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评析

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时候,南方的楚国也正在大肆侵吞汉水流域的小国,势力一度扩展到现在的河南南部,最终不可避免地跟齐国发生了摩擦。

这次齐国出兵的矛头直指楚国,表面上看是讨伐楚国的附庸蔡国,其实更深层一层的原因是想威慑正在崛起的楚国。不过显然齐楚双方都有所顾忌,所以并未直接开战,而是各自互相让步之后签订盟约了事。

不过,这场战争之所以名留青史,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不是谁是谁非、谁代表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而是在一个只凭强力来获得利益的时代之中,弱者怎样凭借智慧保护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不甘俯首称臣的精神。

内在的智慧,通过巧妙的外交辞令表达出来,没出一兵一卒,纯粹以智慧的力量使敌手在心理上先行崩溃,从而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即使是抛开利益之争一类的背景,单是那些巧妙的外交辞令本身,也足以让人赞赏和惊叹不已:一来一往,针锋相对,表面显得礼让、温和、谦恭,言辞又让人听起来比较舒服,而内在的凛然正气,却透过温和的表面使敌手无心恋战。可以说,屈完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齐伐楚盟于召陵全文翻译

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 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

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 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

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 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

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

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 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

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扩展资料:

齐伐楚盟于召陵评析:

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这样,即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楚国两位使者,特别是作为楚平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作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历史、谙于事故、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让我们过目难忘。总之,阅读欣赏此文,不像是读史,倒像是看一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外交斗争话剧。

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觉得做作、生硬。而且,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

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此文有的选本题为《齐桓公伐楚》,怕远不如以《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为题好,因为此题虽然多了三个字,却较切合此文的中心内容。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题目确实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子。

相关人物: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左丘明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他还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百度百科-齐伐楚盟于召陵

其诸之滨

父侧:父亲左右 父亲身边

《左传·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整句是

如果楚国没有朝贡,那是楚国的罪责,楚国敢不朝贡吗?昭王南巡溺于汉水,你们还是去问汉水之滨吧

“之” 是取独的作用 在形式上变成偏正词组 整体充当全句的主语说的是第一个之